各期雜誌
ISSUES
選擇年份
-
2018 年 08 月號 第 172 期
跟著市集去旅行
為什麼市集這麼迷人? 讓我們一起到舊貨古物市集挖寶、走訪農夫市集採購最新鮮的蔬果、在手作市集感受職人精神,親身體會與獨特物件相遇的偶然與巧合,或許就能找到答案。每座城鎮最接地氣的日常風景,都在一座座風格各異的市集裡。這個夏天就讓我們跟著市集去旅行吧!
-
2018 年 07 月號 第 171 期
亞洲風格城市崛起
近年從最受歡迎的旅遊地點,到宜居城市的排行,大家開始將目光從耳熟能詳的亞洲大城市,轉到具有獨特魅力的亞洲其他城市。本期《La Vie》將帶你一探日本新創之都福岡市、中國內陸的文創城市成都、泰國北方的藝術與工藝之城清邁這三座崛起中的亞洲城市,同時也回望台灣近年以設計、藝術催化在地發展的台東,看看這些城市如何匯聚能量,成為亞洲不可忽視的城市新星。
-
2018 年 06 月號 第 170 期
夜之冒險
關於白日的風格生活,我們已經說過很多,那夜晚呢? 在氣溫逐步升高的季節裡,比起炙熱豔陽,繁星與月光更得人心。讓我們在群山環抱下野營、攀上海拔2,500公尺以上的鳶峰追星、以燦亮磺火捕魚,或是走訪特色酒吧、流連夜半藝廊、觀賞午夜電影,最後來到深夜廚房自我療癒、在午夜書店滋養靈魂。如果你是夜生活初心者,不妨先跟著創意人的腳步,來場城市夜散策;或是看看新媒體製作人與早餐店小老闆,如何在夜晚開啟自己的雙面人生!夜晚不只是生活的B面,更是風格人生的新篇。頂著月光,讓我們來場夜之冒險!
-
2018 年 05 月號 第 169 期
設計進擊!給未來社會的創新思考
我們處在一個高風險的年代。21世紀各種汙染、資源缺乏、糧食分配不均、人口老化等問題,幾乎是各國彼此牽一髮而動全身、同時面對的大難關。運用設計思考面對大環境問題已為主流,重點在於強化創意思維,整合跨域資源,從美學和商業追求往前跨一步,找出另一種聰明又實際的社會關懷之道。一起看看全球各領域的人們,如何透過設計思考回應各式議題,打造更美好的生活!
-
2018 年 04 月號 第 168 期
世界的共感建築之旅
共感,是內心與外在環境產生共鳴的感受能力。 大量紛雜的資訊,及快速的工作步調,為生活帶來豐富的面貌, 卻也引發心靈的反動,人們開始在住家和工作場所外,尋找一處讓心靈獲得緩衝的空間。這些場所不僅串連人們的互動、甚至能創造對環境的認同感。透過建築師之手,它們展現了一地的文化氣息、勾勒城市的精神面貌,或擁抱自然成為寧靜的場域。現在開始,讓心跟著建築來一場共感之旅,重啟內在與世界的感性對話!
-
2018 年 03 月號 第 167 期
來喝茶吧!風格茶提案
這幾年來,從東方到國際,一股既自由也深刻的飲茶風格正在蔓延。新世代茶人們踏著大膽而堅定的腳步,走進廣闊深邃的茶世界,了解風土、品種、烘焙等細節如何成就一款好茶,在當代的土壤上長出不一樣的一心二葉。 穿越日本、德國、紐約等全球風格茶空間,走訪新時代台茶品牌及時髦茶館,然後隨著生活茶人們的味蕾與眼光,一起發現茶道具的細節之美。無論在尋常或忙碌的日子裡,一杯講究而不拘謹的好茶,總能為生活帶來美好獨特的情調。
-
2018 年 02 月號 第 166 期
美感俱樂部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時刻或場合,會讓我們有美感的感受呢?美感的原意,其實是打開感官去感覺,是種每個人都能夠隨時隨地啟動的能力,從自己開始啟動美感,一直到大家都能分享彼此的感受,有一天,美感會成為我們共通、共享的感知。
-
2018 年 01 月號 第 165 期
新時代手藝人
找一段空檔的時間,試試看把你的雙手從鍵盤和手機螢幕上移開,去插一盆花、縫一件衣服、或者煮一頓飯。當你真正用心投入手上工作,那種充實的感覺,絕對是自由卻空虛的網路世界無法給予的。 當多數人既興奮於科技許諾的未來,又害怕它逐漸奪走生活的主導權時,有一群安靜的人,他們用雙手說話,相信惟有動手去做,未來才屬於自己。他們是新時代的手藝人。和傳統從事手藝工作的師傅們一樣,不畏流汗,不懼苦工,一樣重視技藝精神;但同時又更靈活,更能掌握時代脈動,也更懂得具體表達心中的美學。讓這群手藝人替我們點亮一盞明燈吧。跟隨他們的腳步,重新看見勞動的價值,看見什麼才是數位化和量產機器永遠取代不了的東西。
-
2017 年 12 月號 第 164 期
知味,和土地的共享餐桌
從農人的田地裡,到眼前的餐桌,那些正等著我們大快朵頤的美味料理,背後還有哪些未端上檯面的故事呢?身為以愛吃出名的台灣人,隨著近幾年來的食安風暴、小農耕作、台灣味等風潮崛起,我們開始逐漸意識到美食不只有CP值,懂得挑選美味的食物,不只代表著懂得吃,延伸出的是對從土地到餐桌的食物意識。 在日本、韓國早已著手推行「食育」運動的同時,我們看見「懂得挑好食」的概念,從日常烹調習慣,一路延伸到體驗式情報、地方創生、甚至是飲食文化的扭轉力道。從舌尖出發,讓我們一起細嚼慢嚥每道料理背後超出想像的豐富意味!
-
2017 年 11 月號 第 163 期
2017台灣創意力100
由La Vie雜誌所主辦的2017台灣創意力100,邀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龔書章、獨立策展人鄭慧華、台灣設計師週總召集人廖軍豪、文化評論家張鐵志與李明璁一同參與,評選出文化創意事件、社會實踐、場域、展覽、平台、品牌、創意人物與新星等百大創意獎項,重新發掘回歸文化本位的創造力!
-
2017 年 10 月號 第 162 期
家,離自然那麼近
19世紀,美國知名作家梭羅移居原生林湖畔,兩年多的生活成就了不朽的文學作品《湖濱散記》,他曾有感而發「富足的生活某種程度上,造成心靈層面的失落」直至今日仍不斷提醒著我們,在與自然漸漸疏離的時代,別忘了生活還有一份單純的感動。 而這份感動從何而尋?如果在城市裡,庸庸碌碌的生活方式限縮了我們的視野,是不是能試著將生活尺幅放大到城郊、山林或海濱?就像梭羅說過的另一句話,「我到森林裡,是因為我希望過著真實的生活,只去面對生活必要的部分,看我是否可以學會它所教導的...」於是,這一次我們從住宅、環境和人的視角,帶來各地的生活提案,希望能觸發每個人心中許久不見的感動,並且找到生活的那份真誠、單純。
-
2017 年 09 月號 第 161 期
超跨界創意者聯盟
「與『獨行天才』模式不同的另一種最常見的模式,是在人脈網絡中尋找創意。它基本上是事實,但因為太複雜而無法很容易地被敘述。其實創作的基本單位不是個人,而是雙人組。雙人是最流暢、最富彈性的關係。」《2 的力量:探索雙人搭檔的無限創造力》作者喬書亞‧沃夫‧申克如此說道。描述現代創意的基本來源,其實奠基在「合作」關係。 事實上,快速變遷的時代中,除了具備自身的專業,懂得「跨界」(crossover)更是王道。個人的能力有限,懂得自我是怎麼樣的人,截長補短,大膽跨出框架找尋對的搭檔,做出叫好又叫座的相乘成果,才是時下的創意人思索的事情。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曾將成功的工作模式比喻作披頭四,「他們四個人互相監督制衡彼此的負面性格,達成完美平衡。而總成就比個別加起來的效益還要大。商業裡偉大的事從來不是由一個人所完成,它們是由一支團隊所完成!」 「合作」並非新名詞,但在這個時代,它已非加分題,而是必答題。當五花八門的跨界聯盟已為常態,讓我們抽絲剝繭,看見成功的「1+1」法則。單打獨鬥的造神年代已經結束了,想在喧囂時代掙出一片天,第一步,請找到對的結盟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