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ōzai by LayLow × Philaenel Studio 共同策劃食藝體驗 同步推出藝術家聯名禮盒

位在台中勤美綠園道旁的sōzai by LayLow,第三季特別攜手品牌藝術策劃單位—Philaenel Studio展開深度合作,以「味覺×敘事×空間」為主軸,共同打造一場融合料理與藝術作品的沉浸式「食藝體驗」,Philaenel Studio擅長以哲學、美學與敘事為基底,透過感官體驗結合食材語言,引導參與者與藝術創作產生深層共鳴。

主廚留安昇延續「時序」及「折衷主義」的料理表現手法,本季提出「風與尚」作為命題。風尚一詞,意指在一段時期裡廣為流傳的文化型態,其涵蓋價值觀、建築、飲食、服飾等多元面向,主廚回望台灣自南島、荷西、明清、日治、民初到當代的時序演進,將各時期的生活樣態濃縮於餐點之中,藉由食材選用與擺盤設計,呈現當時的飲食文化、意識形態、社會風潮與建築美學,結合Philaenel Studio主理人Sandy所策劃的場域敘事與藝術導入,整體體驗如同置身藝術展場般,在味蕾與視覺之間激盪出嶄新共鳴,結合當代藝術家劉善恆的作品,更加深化了這場食藝交織的體驗厚度。

SZ
南島 淒美地

sōzai by LayLow × Philaenel Studio共同策劃的食藝菜單「風與尚」,於8/1(五)正式登場,本季不僅是料理創作的升級,從選材、設計到互動等細節層層鋪墊,堆疊出一場關於文化、風格與創作的深度對話,同時現場也展出藝術家劉善恆以莊子「虛室生白」概念發展的創作,將留白與自然元素結合,轉化為靜謐且深遠的當代視覺語言。

sz
民初 傲骨

此外,本次更特別與藝術禮品品牌—WH.Land,共同推出聯名禮盒,延續餐飲與藝術跨界聯乘的氛圍。禮盒以藝術家作品為核心概念進行企劃,內容包含主廚留安昇特製的「十八香辣醬」、茶人賴郁文的THE MINUTE嚴選五款台灣茶,以及LayLow藉由藝術家作品的意境為靈感,限量訂製全新風味茶果酒「杳」,從辛香、茶香到果韻,揉合藝術與味覺的層次交織,將食藝體驗延展至日常生活的每一感官角落。

sz

【聯名藝術禮盒】

《自然留白,風味存心》WH.LAND × 藝術家劉善恆

以山林與風土為靈感,集結味覺、香氣與藝術,為秋日獻上一份靜謐與真誠的節氣之禮。

 

禮盒內容包含:

▍《杳》Laylow茶果酒

 檀香蒸餾烏龍茶為基底,融合椪柑與松子香氣,如霧氣層疊、靜中見動,是一杯現代山嶽之作。

 

▍《十八香辣醬》

 Sozai 主廚特製,精選18種辛香料與中藥材,香麻辣並濟,重現那場關於「第二次接觸辣」的記憶。

 

▍The Minute 五款風味茶包

 日月潭紅玉|台東蜜香紅烏龍|竹山清香烏龍|鹿谷熟香烏龍|枇杷金萱

 

▍藝術作品

 藝術家劉善恆限量小卡作品,共三款設計,另含一款隱藏版,一份禮盒隨機提供一款。

 

早鳥預購| 7/30(三) 至 8/30(六),輸入專屬優惠碼WHLAND,享預購專屬價NT$3,750(原價NT$4,500),數量有限,售完為止

訂購連結|https://www.whlandshop.com/pages/season-lao

▌關於Philaenel Studio

以理性鋪陳感性,用思想構築品牌的溫度與深度,結合哲學、美學、敘事,為品牌打造兼具溫度與永續價值的體驗。品牌名稱「Philaenel」融合Philosophy(哲學)、Aesthetics(美學)與法文 éternel(永恆),象徵一種建立於思辨與詩意之上的品牌行銷實踐。

擅長運用文化策展、空間敘事與視覺設計,Philaenel Studio 協助品牌、藝術家從本質出發,梳理價值、傳遞情感。logo靈感取自自然光影與豌豆花意象,透過柔美的筆觸與有機的線條,象徵品牌如植物般充滿⽣命⼒與延展性。遞出品牌與參與者之間細緻、溫柔但強韌的連結。

 

▌關於藝術家Season Lao(劉善恆)

2009年,由於作品獲得廣大迴響,讓原定清拆的歷史建築被重新評估價值與保留,促成其藝術活動的契機。以北海道為創作據點,作品主要源於對「緣起」的洞察。從雪、霧等自然現象中進行「虛實相生」取材的作品於國際上發表。

2020年,在京都增設工作室,疫情期間,他在淨土寺院等地發表「容中律」的場域特定作品,重新探討人、物象與自然的主體與客體、外部與內部的關係性。

2023年,法國尼斯亞洲美術館於開館25周年舉辦其個人展《虛室,生白》。

作品曾被澳門藝術博物館、法國尼斯亞洲美術館、巴黎賽努奇博物館、千島財團、福岡麗思卡爾頓酒店、Setsu Niseko、綾新雪谷、Nipponia美濃商家町等收藏。

 

▌關於展出作品主題

「自然留白」,緣起於雪和霧等自然現象,畫面中的天0000000000000地乃某處存在過的「虛」與「實」靈動交錯瞬間,與「無為自然」的哲學觀有內在的呼應,讓人在靜謐、深遠的氛圍中自我觀照。

 

【品牌資訊】

sōzai by LayLow

地址:台中市西區美村路一段133巷22號2F

電話:04-2326-0423

營業時間:
週一至週日 12:00-17:00 / 18:00-23:00

線上訂位:https://reurl.cc/eyjvVx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sozai.taichun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sozai.taichung/

你所不知道的神話祕密:從動物看文化信仰,重生、死亡與自然的寓意

你所不知道的神話祕密:從動物看文化信仰,重生、死亡與自然的寓意

為什麼神話中總有動物出現?也許是因為在遠古的生活裡,動物是我們最熟悉、也最敬畏的存在。從會重生的不死鳥,到能造雷的雷鳥,再到聰明的烏鴉,牠們不只是角色,而是象徵人類對生命、自然與未知世界的探索與敬畏。

神話 Mythology

當我們探討神話學中的象徵或符號時,我們指的通常不是象形文字或表意符號,而是這些符號所代表的概念。例如,不死鳥(又稱為「長生鳥」或「菲尼克斯」;是一種出自埃及神話學的鳥)代表的概念是轉世化身或復活。據說這種鳥會在一日結束時燒成灰燼,然後再從灰燼中重生。有關不死鳥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但相關的畫像通常身在一團火焰中,或有燃燒中的羽毛。在希臘、中國(稱為鳳凰)和美國原住民(稱為雷鳥)的神話中也有相應的版本。據說看到鳳凰預示將有新帝王誕生;雷鳥是一種怪物般的鳥,振翅便能造雷,並將雨水帶到沙漠。

復活、重生和重新開始的概念在大部分的神話故事中很常見。埃及人曾精心策劃各種儀式來保存屍體(特別是法老與貴族的),因為他們相信在下一個世界重生時,還是會使用這些相同的肉體。

Photo by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on Unsplash
Photo by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on Unsplash

在印度教中,對「重生」的理解是屬於靈性層面的。依據其信仰,當一個人死亡後,靈魂會離開肉體並轉移到另一個新的身體中,這種過程稱為「轉世」(transmigration)。印度教徒相信,靈魂在每次轉世中會逐步朝向更高的境界,最終達到「解脫」(moksha)。

另一方面,佛教則教導連續的死-生-重生,是一個「輪迴」的概念,然後在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嘗試以悟得大智慧,最終達到涅槃的境界,即超脫一切,與萬物合為一體。在佛教中,並沒有個人的精神或靈魂。所以,神話學究竟是什麼?神話學是眾多神話的統稱,這些神話故事通常屬於一個特定的文化或宗教傳統。同義詞包括神話、民俗、傳說、傳統和民間故事等。

Photo by Nicholas Ng on Unsplash
Photo by Nicholas Ng on Unsplash

動物

在所有神話故事中,動物形象是最鮮明的象徵。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在早期,人類的食物、衣物、棲身之所,甚至生存本身,全都仰賴自然。現代社會中,我們與野生動植物的距離愈來愈遠,取而代之的是與曾被視為神祇的動物(如今多半成了寵物或家畜)一同安穩生活。我們不再需要為了每天的食物拿著弓箭四處覓獵,離開家在野外待上數週;如今只要走進超市,甚至點點手機,食物就會送上門。而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神話中那些令人難忘的動物吧。

這種動物(或牠的表親「土狼」)曾受到人們敬畏,認為牠們是掠食者和群落合作的模範。蒙古人相信狼是他們的祖先,在歐洲某些地方,人們非常怕狼,以至於將牠們與巫婆和惡魔等邪惡不潔之人聯想在一起,並編出人狼混血會把人撕爛,並使其靈魂墮入地獄等故事。

Photo by Andrew Ly on Unsplash
Photo by Andrew Ly on Unsplash

根據最新的基因研究,馬最早被馴化的時間與地點為6,000年前左右的中東(今哈薩克)廣闊草原。馬讓人類可以用比以前快很多的速度,旅行非常長的距離,因此帶來了「征服」與「帝國建立」。馬在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中,是最常見的動物,牠曾出現在距今超過15,000年前的法國拉斯科(Lascaux)洞穴,以及其他年代遠至西元前30000年的地方。馬因為非常尊貴,因此在一些文明(如埃及和凱爾特)中,會將馬匹與亡者合葬。神話裡的馬有好幾種。

Photo by Annika Treial on Unsplash
Photo by Annika Treial on Unsplash

鳥類是神話中最常見的動物。除了鳳凰及牠的同類外,全球各地不同文化中,還有數百種鳥。鳥類是具有飛行能力、有著明亮但稀奇羽毛的生物,因此常被奉為神明。

烏鴉

在幾個不同的亞洲神話中,烏鴉是太陽神鳥。在中國,牠是「三足烏」;在韓國被稱為「삼족오」;在日本則稱之為「八咫烏」。在上述神話中,牠都被描繪成有三隻腳的烏鴉,住在太陽上,且(至少在「八咫烏」的故事中)能引路。

Photo by Semyon Borisov on Unsplash
Photo by Semyon Borisov on Unsplash

在美洲原住民文化中,烏鴉(有時會和體型較大的渡鴉[raven]區分開來)是非常聰明的生物,常被相信具有逃離世界災難的特質,並把火帶來給人類。把烏鴉和死亡聯想在一起,是相對近代的習俗,在歐洲較為常見,其源頭可能是因為「大瘟疫」(約西元1346–1353年),當時死亡人數激增,導致整個歐洲、北非和西亞共有多達兩億人喪命。由於烏鴉會啄食屍體,而那段期間死者遠多於生者,烏鴉的出現也變得格外頻繁,於是逐漸被視為死亡的象徵。

至於美洲原住民,他們相信烏鴉具有逃離世界災難的能力,這或許暗示,在某種程度上(至少對「新世界」的居民而言),他們早在哥倫布抵達之前一百多年,就已察覺地球另一端正發生某些變故。

Photo by Jacob Mejicanos on Unsplash
Photo by Jacob Mejicanos on Unsplash

本文內容節錄自La Vie出版書籍《看懂世界的1001個符號:解析標誌、神祕象徵、文化密碼與視覺隱喻的圖像指南》

出版日期|2025/07/19

作者|D.R. 麥克羅伊(D.R. McElroy)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符號,卻不一定真正讀懂它們的語言。從古代象形文字到現代政治和次文化符號,跨越宗教、歷史、神祕學、藝術與設計領域,本書收錄了超過千種象徵符號,從古文明的圖騰與印記,到當代流行的表情符號與品牌標誌,帶你看見圖像背後的世界觀與文化密碼。

✹ 更多新書資訊 ⭢ La Vie 圖書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林口「人然humanature」:透過選書、展覽、選物與飲食體驗,打造出「生活節奏的練習場」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邊陲地帶,一間名為「人然 humanature」的空間靜靜地誕生,開幕不到一年,卻已漸漸成為林口文化地圖上一處重要節點。有人從台北搭捷運轉乘而來,也有林口居民將這裡當作工作、閱讀、放空的日常場域。人然以雜誌與選書、展覽、選物與飲食體驗串連出一種新型生活空間,與其說它是選物店或展覽空間,不如說它是一種「生活節奏的練習場」,讓人重新找回與自己、與環境的相處方式。

「第三空間」哲學:練習美好生活的節奏

人行道上,這間低調卻溫柔的空間悄悄開門,邀請人們脫鞋進入,練習美好生活的可能。「人然」是新媒體集團留白計畫 blank plan以致力於都市發展的企業「城市計畫」,攜手深耕林口的在地建設品牌「立陽開發」與「宏樸建築」,一起為林口在地人們打造的生活美學品牌。

負責策劃與營運的城市計畫團隊談到,現代人忙碌到生活路徑時常是家和公司兩點一線,似乎沒有「獨自」喘息的機會,他們想的是:「何不創造一個在家與公司之間的節點?它可以或躺或坐但不是家,可以埋頭專注自我但不是辦公室——一個似家而非家的第三空間。」一個短暫駐足、調整心緒的空間,能夠感受到更多關於自己與生活的各樣細節,是一處讓人找回自我的所在。

「人然」裡頭沒有制式的商業陳設,取而代之的是起居室般的寬敞空間,也像是一處私人書房。黑膠唱片音響播放著悠揚的爵士樂,沒有任何人帶位,坐在單椅或沙發裡,還是在地毯上席地而坐,都是開放選項;想望著窗外發呆,或者隨意找個角落窩著寫字、畫畫,進行重新調整日常節奏的私密練習。

一如人然的名稱「humanature」,取自human與nature的組合,精準地描述了日常與環境的關係,是人類與自然兩者之間某種野生又溫柔的狀態,亦為一種與生活和平共處的可能景象。也許,只是讀一本令你好奇的書、一個觀看這座城市的角度,或者一張幫助你沈澱思緒或欣賞藝術創作的椅子,安靜地感受自己與當下,如其所是:「human as nature.」生活不再是「別人規劃好」的消費路線,而是一場需要主動參與的日常設計。

作為連結社區的重要平台,人然定期舉辦社區活動、讀書會或藝文沙龍,讓這裡不只是一個消費場所,更是凝聚在地情感、傳遞文化價值的據點。(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作為連結社區的重要平台,人然定期舉辦社區活動、讀書會或藝文沙龍,讓這裡不只是一個消費場所,更是凝聚在地情感、傳遞文化價值的據點。(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書店或選品店?不如說是「選生活的店」

「林口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城市,就跟人然一樣。」城市計畫團隊與林口建設品牌立陽開發、宏樸建築一致認為,這場實踐的練習,適合從一個人們感到有點陌生的環境開始,透過「選擇」一切能讓生活更美好的事物,來建構每一個人心中理想的生活藍圖。「人然」作為城市計畫與林口建設品牌的美學標的之一,既是冒險,更是實驗——在一座城市裡,美好的生活可以怎樣被實踐?

答案就在空間裡每個細節,包括與boven雜誌圖書館合作選書,以生活風格類和居家類的國內外雜誌來擴充人們對於生活的理解與想像;首檔展覽與藝文單位奇想會Whimsy Works攜手打造令人想望居家風格的藝術聯展、人然空間放置來自於立陽開發董事長王韋翰私家珍藏、帶有時間痕跡、樣式經典的北歐古董家具,觸摸與使用的痕跡傳遞出家的溫度。

很特別的是,在人然設有啟發自電影《我的完美日常》的同名概念展,每一期與不同的藝術家和藝術單位合作,透過「不完美」的凝視與詮釋,展出不同材質和形式的創作,邀請來到人然的人們觀賞、體驗,進一步思考「完美」的生活和「完美」的生命是什麼樣貌。

透過書籍、選品、餐飲,以及各種型態的藝文展演活動,未來人然將持續以不同的樣貌、形式滋潤林口人的日常生活。(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透過書籍、選品、餐飲,以及各種型態的藝文展演活動,未來人然將持續以不同的樣貌、形式滋潤林口人的日常生活。(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在路上,用一杯咖啡為日常注入想像

在人然練習完美日常之後,適合到樓下的「胚pae nook」,用一杯飲品延續剛剛的思考和體會。”nook“是角落的意思,恰巧是這令人置身時感到像巢穴般略帶隱密性的餐飲空間最佳註解,雖採大面積的玻璃落地窗,卻因著周遭的植栽設計,有著強烈的包覆感,裏頭如同公園長凳般的座椅,營造出放鬆與療癒的氣氛,開放內用的二樓,也讓許多來訪的人們一入坐就不想離開了。

因著鄰近是繁忙的商業區,充滿驚喜的特色調飲也成為鄰近上班族重要生活調劑,包括帶有水果風味、柑橘香氣十足的茂谷柑美式,以及富有口感的葡萄冷萃咖啡,都相當受到青睞,此外「海鹽茉莉冷萃」以茉莉觀音茶為基底,搭配蜂蜜鮮奶油,喝起來有細緻奶香與甜味,咖啡與茶相互撞擊的特殊風味使其成為最受歡迎人氣品項。店內的「霧氣山茶」更以林口原產茶葉龍壽茶為基底,加入微微荔枝風味的特調飲品,點上煙霧有如林口霧都的意象。

食物則以輕巧入口、可隨手帶著走的麵包小點為主,像是柑橘布朗尼、馬告胡椒司康,還有風味獨特的「剝皮辣椒乳酪法國球」,濃郁飽滿的乳酪裡可以嚐到隱隱約約的辛辣鹹香!在胚 pae nook 的餐飲設計中,巧妙地搓揉台式和西方風味,不僅在味蕾上帶來刺激,也為平凡的生活注入更多想像;彷彿再次提醒著人然所主張的——一起練習屬於你的「完美日常」,從關注自己每個當下的選擇開始吧!

《我的完美日常》第二檔展覽 Vol.2 與藝術家李恩Grace合作,展示其紙雕與繪畫創作,紙張被剪開、雕刻、重疊,畫布上的刮痕與覆蓋,記錄著時間與心境的痕跡,回應「不完美」的叩問。(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我的完美日常》第二檔展覽 Vol.2 與藝術家李恩Grace合作,展示其紙雕與繪畫創作,紙張被剪開、雕刻、重疊,畫布上的刮痕與覆蓋,記錄著時間與心境的痕跡,回應「不完美」的叩問。(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文字 / Mimy Chan

圖片提供 / 城市計畫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