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e Power in Creative 創作是一條純粹之路

金工創作與珠寶設計師劉芃昀,同時擁有品牌創作者及韓國漢陽大學助理教授的身份,曾多次獲得珠寶設計及金工創作的國內外獎項,並於韓國舉辦多次個展及聯展;長期旅居首爾的劉芃昀除了喜愛韓國的傳統工藝,對於當地的生活文化也有深刻了解,由她的旅韓生活經驗,也看見韓國女生不敗的保養之道。


文|葉靜芳 攝影|王漢順

第一次見到劉芃昀,是在一個微濕的春天傍晚,她帶著淡淡的笑容推門而入,纖白細長的手指告知我這是一個創作者的手。珠寶金工創作是劉芃昀的天命,就像大多數的藝術家,他們的身上總有一種孑然不馴的傲氣,不是驕傲的傲,而是談起創作時眼中流露的自信,有種無法被馴服的且恣意張狂的迷人。

 

創作與設計之間的平衡點
一開始只是興趣到後來潛心研究,最後珠寶金工創作變成長久的事業,劉芃昀從何處獲得啟發?「因為醉心於金工,所以我一直將丹麥珠寶設計師喬治傑生(Georg Jensen)當成創作的目標,喬治傑生對於工匠的重視也是我所敬佩的。他在金工的工藝與美學佔有重要的地位,每次欣賞完他的作品,就有一股衝動想回家做金工或畫設計圖,而每年的年度項鍊總是特別吸引我的目光,不僅展現20世紀初新藝術時期花葉植物的浪漫古典的珠寶風格,更是現代珠寶難以見到的優美雅緻。」


問到創作與設計有否不同?劉芃昀的回答很巧妙:「我認為這是一個可以討論很深很久的題材。」在劉芃昀的想法裡,工藝創作與設計經常會連在一起,但是它們有所不同,創作是由心而發,表現創作者內心世界,是一種生活想像、日記描寫、社會反思,創作者只要願意去做就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因為創作自述是一件很個人和純粹的事;設計則是由人而起,為了改變或適應行為模式而有了需求,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而開始有所寄望,甚至是能帶來更多商業利益所產生的。


劉芃昀提到:「有一陣子因為抓不到平衡點而苦惱,後來我決定用簡單的方法劃分珠寶金工的界線,當我因為抒發個人情感而做的金工作品視為我的創作,因為收藏者的需求而繪製或訂製的作品,則視為我的設計。」

 

人生就是一條旅行與收藏之路
身為珠寶金工設計師,劉芃昀對於古董有種無以言喻的著迷。一開始學習金工就是因為喜歡收藏飾品,只要有機會到國外旅行或工作,就會特地到當地的跳蚤市場或藝術市集尋寶,「比如京都的梅小路手作市集與手工藝中心、曼谷的洽圖洽市集、首爾弘益大學的自由藝術市集等,尋找一些有趣的骨董飾品或向金工創作者購買有原創性或獨具個人風格的飾品。」此外,收藏的工藝品不侷限於珠寶與金工飾品,舉凡皮革、紙、布料、油畫、竹器、陶器等都在她的收藏範圍,為的是讓自己看得更深,欣賞的角度更廣,也能刺激自己有更多天馬行空的發想。


這幾年來旅居韓國首爾,並且擔任漢陽大學珠寶時尚設計系的助理教授,生活上也有很大的轉變,劉芃昀提到在韓國的每天會做的事之一就是「散步」。下班後從學校走回家,伴著夕照慢慢步行四十五分鐘的路程裡,因為季節更迭而有不同的自然美景,比如春天的櫻花、夏天的玫瑰、秋天的楓紅和冬天的白雪,「自然景物是我長久以來的創作方向,所以我會帶著相機沿途拍攝樹葉、花朵、光影,也會撿拾路上的枯枝、葉片與果實當作創作的靈感與觀摩的對象,對於現實的觀察並向自然學習。」劉芃昀臉上帶著淺淺的笑容,眼裡卻流露對創作的熱烈情感。

 

溫暖的熱湯是最佳的保養秘訣
韓國的天氣和季節變化台灣全然不同,比台灣更乾燥,平常最重視哪方面的保養?皮膚細緻白皙的劉芃昀,相當樂於與我們分享她的肌膚保養之道:「大家經常問我皮膚好的秘訣,其實我是一個懶於保養的人,所以直接從飲食下手,最常吃的是膠質類的食物,如燉滷的豬腳、豬皮、雞腳等,此外就是勤勞的敷面膜。韓國天寒風大且空氣乾燥,所以補水保濕功能是我的首要選擇。」「此外,韓國人看起來皮膚白皙滑嫩,除了天候關係以外,特別注重妝前隔離霜的塗抹與卸妝工作,勤於保濕和美白的臉部保養與平日清淡簡單的少油飲食習慣也是保養的祕訣。」


至於良好的體態又是如何維持?劉芃昀提到從小學開始就喜歡做菜,之後一路成長,劉芃昀早已練就一手好菜,特別喜歡做亞洲料理,如泰國菜與日本菜,邀請客人到家裡用餐時,也會特地擺盤和手寫菜單當作紀念。自從獲邀到韓國大學當客座教授以後也開始學做韓國菜,經常在吃過餐館以後上網找食譜研究做出類似的料理,「泡菜鍋、海鮮煎餅和安東燉雞都已經做過了!」


劉芃昀笑著說:「雖然韓國的異地生活經常感到很孤單,但最喜歡的韓國料理應該就是住處附近的豆腐鍋,滑嫩的豆腐在熱湯裡翻滾,就著白飯和店家醃製的小菜,一個人簡簡單單的吃一餐,是覺得疲憊或需要打氣時就會想吃的料理,喝了熱辣的湯就覺得精神好了起來。」或許就是這樣的樂觀及堅強,造就劉芃昀獨特的藝術家氣質,在旅韓生活與珠寶金工創作之間,用溫潤善良的心打造出一件件美麗卻帶有純粹個性的作品。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最美的皮拉提斯教室開幕!充滿知性、優雅力量的「Joshua Pilates」引進全台最完整Balanced Body實木核心床,結合精緻的課程設計與專業指導,為學員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並藉此尋找屬於自己的內在和諧與力量。

皮拉提斯結合「約書亞樹」療癒能量

Joshua Pilates創辦人Annie在美國學習皮拉提斯多年,深刻體會到這項運動對身心靈的調和作用。在一次加州旅行中,她與友人造訪了一處滿是約書亞樹(Joshua Tree)的地方,其外型獨特,彷彿手臂一般向外延展,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為人們指引方向。Annie被當地的寧靜氛圍與療癒能量深深觸動,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和諧平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Annie相信,皮拉提斯是身體、思想和精神的完整協調。回到臺中後,面對都市的喧囂與快速節奏,他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誠摯邀請大家用好玩的方式,找到生活的美好平衡。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Annie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覺察身體狀態,內化為生活方式

皮拉提斯是一種訓練肌群力量的運動,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避免因長期不良姿勢所引發的肌肉不平衡、緊張或痠痛。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皮拉提斯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透過覺察自身身體狀態,逐步矯正姿勢,學員們將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將這樣的觀念與感受內化為日常生活習慣,讓身體自發性地保持最佳狀態。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重新定義「健康」,推廣身心靈深層連結

為了讓追求身心靈和諧的都市人享受質感與專業兼具的頂級訓練體驗,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私人教練空間也配備全系列器械,包含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以及專為團課打造的塔架設備,提供學員更豐富且多元的課程選擇。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一般教室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期望以知性、優雅且充滿力量的品牌精神,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為現代人重新定義「健康」,推廣以自主健康為核心的運動理念,讓身體、思想與心靈達到真正的連結,進而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意識,並打造積極推廣健康意識的在地社群。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教室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河南路四段188號
官網|www.joshuapilates.com
Instagram|@joshuapilate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由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座落於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町屋群,在一方巷弄內重現山林景觀樣貌。每一季度於山物所現場,亦舉辦「山友會」講座,特邀跨界專業人士開講,透過知識科普或個人經驗分享,與關注台灣山林議題的聽眾們進行深度交流!

舉辦於「0km 山物所」的第3屆山友會會員講座,於去年10月登場,以「巡山之徑: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之旅」為題,邀請7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講者,他們都熱愛台灣山林與百年步道,從公民運動、推廣教育、故事分享、藝術創作等不同視角,傳達對於這座島嶼自然的熱愛,與追求世代傳承、永續守護的美好心意。 以下盤整7位講者的演講重點,帶大家一同走進森林,認識與重新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1)重新思考「砍伐森林」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展示資料:台灣每年需要約600萬立方公尺木材,但自給率不到1%,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導致3大問題:進口木材常來自非法砍伐,對原產地生態造成破壞;運輸木材的碳排放對環境不利;全球政經不穩可能帶來木材供應風險。為解決這些問題,林業署自2017年起推動「國產材」計畫,希望到2028年將木材自給率提升至5%,並透過科學管理實現永續森林經營。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李芝瑩表示,社會大眾對砍伐森林的直觀反應常是負面的。但森林其實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只要經過合理經營,就可持續利用。台灣目前合法的砍伐區域以低海拔人工林為主,而非天然林。更重要的是,在當前世界追求減碳的趨勢下,木材比水泥與鋼筋更符合節能減碳需求,將可在台灣推動淨零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2)山林的文學啟發

「大凡整合規劃設計」景觀規劃師兼步道設計師李嘉智,在演講中分享他的親身經歷。他回憶起個人第一次雪山之旅,獨自面對挑戰與未知,在風雨欲來的高山中學會了敬畏與順應,也體悟生命中的無常與堅韌。那段旅程像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啟發他對山林的熱愛與思考。

有趣的是,他提及了自己從閱讀中得到的啟發,例如川端康成的《山之聲》曾提到:「每片森林中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樹。」每次進入山林,他都試圖尋找那棵樹,也尋找與自然共鳴的自我。村上春樹更在《挪威的森林》裡寫道:「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即使我們從未踏足其中,它依然存在。」山林就像人類心靈的棲息地,也是文化與自然交融的場所。

(3)步行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

由「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帶領的步道運動,從2006年開始,經過近20年的推動,成功將步道運動打造為一場大型的公民行動。協會鼓勵一般大眾從徒步旅行開始,藉由步行更深入認識這塊土地,讓自己從「消費者」轉變為「守護者」的角色。

 周聖心表示,「步行」其實就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以20243月協會舉辦的「海岸山脈浪遊縱谷」活動為例,帶領參與者從台東池上走到花蓮,途經田埂、山脈與部落,聆聽阿美族、客家人與漢人的故事,感受土地的多元文化。協會亦於2012年開設「步道學」課程,結合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推廣步道修復與環境調查。目前已舉辦29期課程,並提倡聘用在地工班修繕步道,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傳承工匠技藝,保護步道文化。

(4)台灣特有的「有人的山林」

現任「山盟公益協會」監事,同時也是攝影師的雪羊,分享了10年來登山旅程中的心得與成長。雪羊強調,與歐美荒野不同,台灣的山林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座與土地、文化對話的平台,富含人文歷史。他多次在原住民朋友的指引下,探訪深山部落,例如沿著馬遠部落的遷徙路徑走訪其老家 Takibakha(布農族語)。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訪中,他深入了解山林作為生活靈魂的意義,並認識到尊重與共鳴的重要性。

從台灣群峰繼續向海外冒險,雪羊也在攀登中亞列寧峰等國際挑戰中,重新審視自己登山的初衷。他認為,登山並非追求英雄式成就,而是成為一位忠實的講述者,將山林的故事與感動傳遞給更多人。而登山也不僅是一場體能的挑戰,更是心靈探索與文化交融的旅程。台灣擁有獨特的「有人的山林」,這是一份值得珍視與守護的財富。

(5)如何透過策展傳達在地文化?

「孩在 Hi! Kidult」近年透過工藝創作的方式策展,藉以傳達在地文化的獨特魅力。總策劃林心恬首先分享2024年於自來水博物館園區舉辦的展覽「獵島計畫」(Hunter Island),巨型版畫作品「考古化石-岩層說」,將紙漿與雕刻結合,以層層堆疊的手法,重現不同年代的考古地層;以馬祖海域奇景「藍眼淚」為靈感發想的作品「藍眼淚-時間的軌跡」,運用複合媒材結合傳統編織技法,加上燈光特效,將原本黑夜海上的藍色奇景,開展於空間上方,觀眾經過時頭頂彷彿空中銀河,奇幻重現馬祖海域特色。

她也介紹如何透過策展重現地方文化,例如與文化部合作的「芝味祭」,運用當代藝術與數位科技,深入挖掘三芝地方的文化特色。三芝因為地理環境相對隔絕,至今仍留存傳統生活方式,流傳數代的大道公信仰,透過當地數個庄頭輪流祭祀,讓信仰與生活結合。策展團隊於是擷取大道公形象,作為導覽三芝當地各景點的代表,並與LINE結合,運用數位科技與社群推廣,讓外地參觀者能更深入感受地方文化的豐富內涵。

(6)用藝術探索山林多樣性

「木直牛勿 plant practice」品牌主理人暨植物藝術家 Hsin ,擅長以壓克力和水彩為創作媒材,台灣自然風景為靈感來源。2022年起開啟了「近山計畫」創作主題,以「海拔」為分界,針對低、中、高海拔地區,系統性探索台灣山林風貌,藉由畫作來記錄台灣山林的多樣性景觀。

「近山計畫」著眼於台灣山脈的整體性,Hsin透過五感捕捉各海拔區域的不同特質:低海拔靠近平地,蘊含日常生活的親切景象;中海拔有著霧氣繚繞與迷人的森林層次;高海拔則呈現群峰遼闊與湖泊純淨的景致。這些不同特質都被 Hsin 巧妙融入作品,例如她描繪了高山中的山屋或低海拔與都市的緊密連結,在在展現人與山之間不同的距離。

(7)淡蘭古道的爬山「生活感」

平日任職於中研院分生所、從事動物研究的吳雲天,同時也是登山愛好者。在這次演講中,他分享了淡蘭古道的獨特魅力。淡蘭古道的歷史可追溯至1897年日本接管台灣後繪製的地圖。當時的古道是連接台北城、大稻埕、艋舺與基隆的重要交通路徑,經過如今的南港、小巨蛋等地區,最終通往瑞芳、草嶺等地。

這條總長約200公里的古道分為北、中、南三路,串聯茶葉運輸、礦產開採與居民生活等文化痕跡。吳雲天強調,淡蘭古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同時具備深厚的歷史意義與自然生態價值。例如,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曾在此地發現多種台灣特有種植物,如石碇佛甲草,甚至還能見到穿山甲等珍稀動物,部分區域更設有生態保護區。若想要更深入了解淡蘭古道,吳雲天推薦使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作為探索工具,透過地圖的透明化功能,能對比古今地貌的變遷。他呼籲人們親自踏上古道,用雙腳感受它的魅力,挖掘更多自然與人文的故事。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資料、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文字整理|張以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