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積極行動支持台灣農友 | 248農學市集
248農學市集2008年由楊儒門策劃經營,以忠孝東路四段248巷為據點,開始第一個常態性固定舉辦的農民市集,讓生產者和消費者可以直接面對,溝通無毒生產、友善環境的理念。幾年來,在農學市集的努力下規模逐漸擴張,越來越多理念相同的農友願意自主地走出來,與消費者直接溝通自家產品,目前大約有200位農友加入。除此之外,楊儒門設立農學園讓農產品有實體的店面通路,整體已拓展至15個主要銷售聚點。248農學市集輔導小農成長建立知名度,像是「春一枝」、「在欉紅」等都從默默無民的小農成為眾所皆知的在地品牌,並藉由之前的成功經驗,有計劃性的半年協助1~2名農友建立品牌知名度,接下來預計3年內將市集和門市拓展到50個以上,以達到基本經濟規模幫助更多農友。
抱持著關心農友生計的服務理念,楊儒門號召農友投入無毒、安全、友善環境的永續農業,鼓勵參與農學市集直接與消費者互動,推廣好的農產品。248農學市集為協助農友而生,從熱鬧的東區展開農學市集,除了是朋友無償提供而有使用機緣,更是讓早已遠離農村生活的都市人能與農民面對面,由農產品的介紹之中建立信任感,也實際了解農民對這塊土地的付出,進而產生友誼並持續支持。
近年來,國人逐漸重視健康飲食,開始留意食品產銷履歷,248農學市集正是以無毒、安全農產品為訴求,楊儒門認為,248農學市集現階段力量不足以帶動這股飲食風潮,真正影響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氣候環境變異,黑心食品事件層出不窮,整體大環境變差使得大家開始注意健康飲食、友善環境的重要性;極端氣候影響農作物生長的問題,楊儒門說,如果無法夏天不吹冷氣,沒辦法出門只騎腳踏車,那就用「吃」來改變世界,以行動支持不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的農友,使栽種農作物的土壤長久永續,消費者也可以吃到安心的食物,在這樣的正向循環下慢慢改善環境生態。
但農業也不只有「吃」,向來農業不受到社會尊重是因為傳統世俗觀念,認為從事農業是階層較低的勞動工作,造成就業人口不斷地減少與老化,「五級農業」中傳統種植生產為1級產業,經過加工以便於儲存和運送為2級產業,3級走入觀光產業,4級產業進入知識教育最後則為培訓,大部分人對農業的觀感仍停留在1、2級,楊儒門藉由舉辦展覽讓農業走入藝術;2012年參與策劃《種子計劃─藝術建築生活展》以移動美學空間的概念進駐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日前與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合作策劃《來自土地的,美麗》特展,介紹在地食材從種植一直到成為食物的旅程,讓看展民眾親手觸摸到各種農作物,楊儒門表示,辦展也是教育的一環,目的是要和消費者溝通,讓大家從滿足基本生存的溫飽後進一步感受生活,再從生活中體驗藝術,欣賞藝術的美然後尊重農業。
楊儒門為農學市集訂出3階段目標,短期計劃3到5年內把市集和門市拓展到50個以上聚點,建立出基本經濟規模形成穩定的產業錬;中期計劃則是協助農友成立2個基金會,藉以幫助農友技術提升及協助加強產銷能力,並運用短期目標的資金支持基金會的成立,楊儒門說長期計劃是夢想,希望農村能永續、農民會幸福、農業會發展。農學市集的規模正計劃性的逐漸擴張,近期正在籌備整頓「哈密114」販售台灣在地黃豆豆獎,楊儒門農學市集的腳步為農民踏出第一步後,便頭也不回的一步步穩定向前。
2014La Vie文創大調查:10大文創行銷平台
誠品生活expo、Pinkoi、248農學市集、台灣設計師週、台灣好基金+台灣好,店、iNDIEVOX、Fandora Shop、嘖嘖ZecZec、StreetVoice、聚落文創聯盟
文 / CHIA-HSIN、林佳育 攝影 / 許翔 圖片提供 / 248農學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