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

返回文章

草山金工

草山金工。攝影/張智傑

蔡依珊金工工作室

蔡依珊金工工作室。攝影/張智傑

草山金工

草山金工。攝影/張智傑

呂雪芬金工創作坊

呂雪芬金工創作坊。攝影/張智傑

返回文章

返回文章

為生活鑄上幸福溫度 淬鍊金工的美好時光

+4
+4
+4
+4

「自己的首飾自己做」,忽然間在台灣變得火紅。

 

長久以來,台灣金工技術的傳承,大多靠傳統銀樓師徒制相傳,年輕人若要學習怎麼將金屬敲擊焊接,鑄造成珠寶銀飾,幾乎都要進入銀樓,磨練三年四個月出師,導致台灣金工工藝相較國外,無法百花齊放,顯得黯淡。

 

近十幾年來,全世界手工藝術興起,傳統工藝融入藝術創作的風潮也吹進了台灣。

 

除了大學美術相關科系開始成立金工組外,1997年台灣第一間專攻金工藝術的研究所成立,使得金工發展終於跳脫系統封閉的銀樓師徒體系,讓更多年輕人也能學到技術。

 

這些就讀相關科系的學生,在近十年來,有的選擇成立飾品品牌,有的張羅工作坊開啟教學課程,逐漸的,金工在台灣日益活躍,甚至還吸引海外遊客前來體驗金工的魅力。

 

不過,拿著焊槍燒灼金屬、持著鐵鎚敲敲打打,這樣的傳統手工藝,怎麼會吸引無數年輕人爭相報名?草山金工創辦人劉冠伶分析,這是因為金工創作已變成能輕易了解的語言

 

許多銀戒指、手環、項鍊,過去都必須藉由工匠繁複的工法鑄造。但有愈來愈多的坊間課程,把這些技術經過簡化設計,讓人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屬於自己的首飾。不少消費者因此很有成就感,「原來製作飾品是那麼有趣的事情!」劉冠伶說。

 

你還進百貨專櫃買飾品嗎?不如也來自製自己的首飾,使你的一舉一動,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Text、Photo / 遠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