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古至今人類渴望探索極端的地點,並搭建房屋。這也帶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如何辦到?科學家如何在北極生存?博物學家在挪威的凍原觀察馴鹿時,如何遮風避雨?我們的子孫登陸火星後該如何生活?
你相信建築可以上雲端嗎?
在挪威的精靈公路(TrollstigenNational Tourist Route)上,這條道路蜿蜒於幾乎垂直的陡峭山坡,可以俯瞰挪威深邃峽灣之間的壯麗隘口。人們只有在氣候較不嚴峻的夏季才會造訪這裡,但觀景台必須承受全年的氣候變化。道路巧妙地橫越了險惡的地形,全憑驚人的工法和精心設計,才經得起挪威惡劣天候的考驗。
比雲端再低一些,海拔逾1萬英尺的建築又是什麼模樣?
位於奧地利滑雪小屋的海拔高達1萬1,000英尺,只能搭纜車抵達。這間小屋的設計是配合自然景觀的視覺美感及實體承載力。它座落在山峰上,不阻礙大自然打造的獨特雪景積累與消融。寬廣的玻璃窗提供近360度的環景,上下包覆著為因應嚴苛天候及巨幅溫差特製的屋頂和地板。
你一定想過去看極光,但有想過在極光下作夢嗎?
這家豪華旅館利用了冰島超凡脫俗的景觀,為客人打造出夢幻般的體驗。建築師很謹慎地選擇了這個地點,因為當地人忌諱打擾洞窟裡的精靈。基於環保考量,建築師充分運用再生材料,以橡膠輪胎做成浴室臉盆,以熔岩做成檯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熱水來自附近的溫泉,水溫在火山的加熱下可達攝氏190度。夜幕低垂後,蒼穹隨即展開絕無僅有的表演。在地球上展現外太空之美的建築。
除了地球上的美景,航向外空一直是人類的夢想,我們能住在月球上嗎?
搬到月球以後,我們需要抵擋加馬輻射,這個四人住宅就有這樣的功效。它還可以抵抗巨幅溫差,防禦隕石撞擊。充氣式圓頂是建築的一大特色。太陽能動力的機器表面有3D列印的月塵(表岩屑),形成極輕的保護殼,不需要任何黏膠或扣件,粒子就能自然結合。建築師打造了1.5噸重的模型體,並在真空的室內測試了小模組。期待不久的將來,就能在月球的南極看到。建築巧思不只能在地球施展。
via / 未來世界的百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