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面對新挑戰,關於時尚Paul Smith想說的是?!

Fashion is about today and tomorrow 關於時尚Paul Smith想說的是?!

Paul Smith 來了!為即將於六月開展的《HELLO, MY NAME IS PAUL SMITH》世界巡迴特展。Paul Smith 首次來到台灣。一如我們心中描繪的形象:熱情、親切、幽默充滿活力,他侃侃而談關於人生、時尚、創作和生活,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

 

 

Q:時尚世界變動快速、紛紛擾擾,產業中有任何事情曾經影響你對創作的看法和作法嗎?保持自我是否越來越困難?

Paul:當年我開始經營自己的事業時,只需要用腦袋和心來設計。但現在我的品牌遍布全球72 個國家,必須將地域文化、消費習性、市場變動納入考量。Paul Smith有很好的機會,因為我們是獨立品牌,不屬於任何大集團。當集團在大動作逐利時,我們能享有自由。

 

Q:翻玩經典(Classic With A Twist)是您的代表風格,classic 來自品質細節,您認為當今世代是否仍講究、珍視細節?特別是年輕族群?

Paul:當今世界改變了很多,許多品牌大肆擴張,相對稀有性、價值感不復存在。先前我們挑選品牌是身品味、喜愛的設計,擁抱那樣的選擇並且忠於現在瞬息萬變,失去了初衷和本質。

 

前陣子我在德國的顧客才感嘆地跟我說:「感謝天,Paul Smith 一直是Paul Smith !」。我認為年輕世代熱衷新品勝於品質,可以理解。我們在Paul Smith 之外, 以PS by PaulSmith 提供可負擔得起的好品質,這是我們能做的。

 

Q:您的創作生涯超過40 年,在這漫長旅程中,您怎麼看設計的長久性?

Paul:時尚關乎今日與明日,在這個領域,心中必要存在明日,因為隨時有新的挑戰出現。我的設計建構如金字塔,最底層是常賣經典款式,藍或黑西裝、白或黑色洋裝、白色襯衫,那些創造長期能量。最上層則是經時改變的時裝秀款式,兩者間取得平衡,就能走得久遠。

 

Q:您從顧客身上學習到什麼?

Paul:我一直覺得作為設計師最危險的事就是身旁被同質性的人包圍和簇擁,你會迷失於服裝是為誰而作,所以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堅持站在第一線,去到店裡,實際接觸客人與他們互動,聆聽需求,他們的回饋都非常具體和寶貴,如褲子的剪裁細節,讓我因此能再精進設計。


Q:「A Suit to Travel In」系列自推出以來廣受好評,您對這各系列的發展有何想法?

Paul:這個系列的起源是我在24、25歲時,除了每天努力賺錢,我也認真研究布料,我學習到如何創造美麗的布料。我常常出差旅行,總是希望長途旅行後還能擁有完美衣著形象,所以我以自己的生活風格和需求出發,找到了精製的100% 羊毛布料,縫線處強韌堅實,英挺自然,且無論經過怎麼蹂躪都能回復原型。當時開發完成後,我覺得與其放在假人上展示,不如找個真實素人來穿,我們請來奧運選手實際穿著拍攝廣告,並命了活潑動感的新系列名字,效果非常好,賣了14 萬套。


 

>>Plus:Not Just Clothes,Do Other Things

Paul Smith 說繁華世界裡不只有服裝,透過跨界合作,可以讓人更加認識Paul Smith 的創意之道。


LaMaison Caran d'Ache

瑞士百年文具品牌LaMaison Caran d'Ache 歡慶100 周年,特別邀請愛好者Paul Smith 設計10 款849 原子筆限量系列。如水蠟筆般柔和色調為經典煥上風尚外衣,特別製作的條紋色彩外盒表露他的美感與天賦。


Stelton Cylinda coffee pots

Paul Smith 一直崇尚工業設計大師Arne Jacobsen 的創作,受北歐家具精品品牌Stelton 之託重新設計Cylinda咖啡壺系列他擅長的色彩搭配與手工拋光不銹鋼工藝對比出新鮮趣味,賦予經典活潑表情


ANGLEPOISE Type75

英國兩大設計品牌ANGLEPOISE 與PaulSmith 攜手合作,傳達出Type75 檯燈鮮明性格。簡潔且摩登的彈簧懸臂都被染上亮麗色彩,橄欖綠、桃紅、萊姆黃與矢車菊蘭等顏色,繽紛了造型。


Gufram Psychedelic Cactus

靈感源自嬉皮文化,重新詮釋義大利家具品牌Gufram 的仙人掌造型衣帽架,Paul Smith暈染了濃厚的迷幻色彩,讓此獨特的家飾更具想像。

 

MINI

MINI曾多次與時裝設計師合作,但最具代表性跟記憶度的仍是1998 年由Paul Smith 設計的版本他在車身上塗裝超過20 種顏色所組成的84條條紋圖案,而且還不忘驚喜細節,引擎盤頂、行李箱內特別塗上Citrus Green 色彩,創造畫龍點睛之效。

 

 

Text / 吳書萱

Photo / 張藝霖

圖片提供 PAUL SMITH Ltd、MINI 場地協力 VVG Thinking 好樣思維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雜誌5月號

不瘋魔不成活!認識5位時尚設計鬼才:公廁走秀、龍蝦上身、1,000小時雕一片領子,把衣服當藝術品在做

認識5位設計鬼才:Jonathan Anderson為何叫金童?Margiela因他登峰造極,「仙牌」時尚人不可不知!

一場時裝秀集多元藝術之大成,從空間設計、展演方式乃至視覺符碼的運用,皆考驗設計師在「製衣」以外的深厚功底。不瘋魔不成活,洗手台都能變伸展台——本篇故事自Alessandro Michele說起,鬼才John Galliano、金童Jonathan Anderson、已故品牌創辦人Lee Alexander McQueen⋯⋯5位時尚圈的「大藝術家」要認識。

你認為衣裝是必需品還是奢侈品?在這個凡事過眼成煙的時代,今年滿街都在穿的流行服飾,明年就被一車車運進垃圾場也不值得意外。流行較生產線跑得快,而市場的喜怒又遠比流行更善變、更不講道理——如果快銷品牌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做出千萬種設計來亂槍打鳥,時尚神壇上的設計師們還怎麼玩?是的,現如今精品品牌確實在成衣系列(Ready-to-wear)中面對著嚴苛的「快時尚化」趨勢。

左起Alessandro Michele、Jonathan Anderson、Lee Alexander McQueen、John Galliano、Daniel Roseberry。(圖片來源:Valentino、Instagram @jonathan.anderson, @alexandermcqueen, @kimkardashian, @danielroseberry)
左起Alessandro Michele、Jonathan Anderson、Lee Alexander McQueen、John Galliano、Daniel Roseberry。(圖片來源:Valentino、Instagram @jonathan.anderson, @alexandermcqueen, @kimkardashian, @danielroseberry)

大環境低迷,但有人努力搞藝術

值此之際依然堅持「搞藝術」的這一撥人,於是成了時尚創意產業繼續向上構築的頂梁柱。有人將頭埋進高級訂製服(Haute Couture,以下簡稱高訂)中做不計成本的夢,也有人透過工藝昇華、跨界聯乘等方式賦予成衣更高的藝術價值,即「成衣當高訂做,高訂當藝術品做」的概念。因此,本篇將介紹5位被譽為「鬼才」的服裝設計師,他們不僅曾經或至今仍為當代時尚帶來積極影響,更一再拿出讓人目瞪口呆的作品向業外證明:服裝的價值,從不只在它的標籤上。

▼ 從每每造成搶購熱潮的H&M精品聯名系列,即可見得高奢、快銷的光譜兩端皆有向中間靠攏的需求。

認識鬼才設計師 #01:Alessandro Michele,極繁美學行遍天下

  • Valentino現任總監/Gucci前任總監

AM的信眾毋需召集,業內實績毋庸置疑。但「個人風格是否超譯了品牌底蘊」卻也使他一路上備受檢視——Gucci前前總監Alessandro Michele人稱「極繁主義大師」,2002年加入當時由Tom Ford當家的Gucci,並在2015年受命展開長達8年的總監任期。

然而,曾力挽頹勢、造就伸展台上無數精彩時刻的他,最終戰不過受眾美學疲乏、業績成長衰退困局;於是設計棒交入「極簡」的Sabato De Sarno(如今也已是前總監)之手,品牌徹底改頭換面,宣告著AM古馳時代的正式結束。不過,與Gucci分道揚鑣而後於2024年上任Valentino,又該如何造就一番光景?

Valentino現任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圖片來源:Instagram @alessandro_michele)
Valentino現任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圖片來源:Instagram @alessandro_michele)

你猜對了,AM把他那套移植到了新東家。從2025春夏時裝秀、高訂秀,到剛落幕的2025/26秋冬時裝秀,我們看到他繼續怪誕、繼續沒有要太入世、繼續用設計進行哲學思辨、繼續搬演充滿戲劇張力的服裝系列……甚至專門造了一間公共廁所來走秀。姑且不論對風格的好惡,光是在一季季連軸轉的時間壓力下,還能像他這般「繁縟」地做衣服,已經足證其創造力之高;且這份創造力不僅限於對服裝的雕琢,更充分展現將服裝與文學、劇場等不同藝術形式連結的能力。兼具多面性與完整性的高水準作品,以藝術品來推崇毫不言過。

2025春夏高訂秀的「極繁」風格展現更甚AM的春夏時裝首作。(圖片提供:Valentino)
2025春夏高訂秀的「極繁」風格展現更甚AM的春夏時裝首作。(圖片提供:Valentino)
數字舞台為2025春夏高訂秀場景、公共廁所為2025/26秋冬時裝秀場景;後者利用進出廁間探究人們在關己與示人之間的切換,深刻彰顯出其作品的多元藝術性。(圖片提供:Valentino)
數字舞台為2025春夏高訂秀場景、公共廁所為2025/26秋冬時裝秀場景;後者利用進出廁間探究人們在關己與示人之間的切換,深刻彰顯出其作品的多元藝術性。(圖片提供:Valentino)
Valentino品牌代言人蔡依林看秀造型搭配的「瓷貓包」因太過獵奇而成話題,並在這一季轉以服裝圖案現身。(圖片來源:Instagram @jolin_cai, Valentino)
Valentino品牌代言人蔡依林看秀造型搭配的「瓷貓包」因太過獵奇而成話題,並在這一季轉以服裝圖案現身。(圖片來源:Instagram @jolin_cai, Valentino)

認識鬼才設計師 #02:John Galliano,不計代價癲狂造夢

  • Maison Margiela前任總監/Dior前任總監

如果時尚總的來說是個幻夢,那麼英國設計師John Galliano造的這場夢,可謂用黑暗、破爛所拼湊。若你還留有印象,Galliano正是那位10多年前因酒後失言被Dior開除的創意總監(這裡暫時不聊這個)。

他本人為此沉寂,但他的創作細胞卻只有不斷增生,並且也等到了再一次宇宙大爆炸的機會——Maison Margiela Artisanal 2024春夏高訂秀給業內帶來的震懾還遲遲不能退去,突如其來的卸任消息,已經讓所有時尚迷翹首以盼他的下一步。

左為John Galliano,金卡戴珊2024 Met Gala造型由其打造。(圖片來源:Instagram @kimkardashian)
左為John Galliano,金卡戴珊2024 Met Gala造型由其打造。(圖片來源:Instagram @kimkardashian)
▼ John Galliano接受外媒採訪憶及自己10年前的「回歸」,以及在與年輕團隊溝通合作的過程中向新的世界開拓眼界。

挾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的黃金學歷,Galliano於Dior任職15年間留下許多經典作品,包括馬鞍包、J’adore Dior T恤皆他所設計。如果沒有那樁事,現在的他可能早已穩坐高位;但或許也因暴戾與柔情並存的性格,使他得以細緻入微地刻畫浮生百態。舉2024春夏高訂系列為例,Galliano描繪了底層階級的巴黎夜生活,將其風雅與癲狂並呈——用「奢侈時尚」的張狂衣裝去詮釋破掉的、壞掉的、有缺陷的美,這種「政治不正確」尤為他作品扣人心弦之處。

▼ Maison Margiela Artisanal 2024春夏高訂系列服裝展去年底於東京舉辦。

認識鬼才設計師 #03:Daniel Roseberry,見怪不怪靈感皆在

  • Schiaparelli現任總監

Schiaparelli在華語地區有「仙牌」的暱稱,一方面因為原名不易發音,另一方面亦揭示其超現實定位。若再說到「龍蝦時尚」鼻祖,更非這個義大利高訂品牌莫屬了。Schiaparelli創辦人Elsa Schiaparelli最早在1937年將西班牙藝術家達利(Salvador Dalí)的龍蝦創作融入洋裝圖案,海中之王就此竄進時尚圈,被許多設計師作為超現實主義象徵再現於服裝造型上。

左為Daniel Roseberry與Doja Cat合照;向來著裝大膽的Doja Cat曾穿著Roseberry所打造、共鑲飾30,000顆施華洛世奇水晶的訂製禮服現身品牌大秀,驚絕程度亦留名時尚圈。右為Schiaparelli 2024春夏時裝系列立體龍蝦裙,靈感來自Elsa Schiaparelli當年的創作。(圖片來源:Instagram @danielroseberry, @schiap
左為Daniel Roseberry與Doja Cat合照;向來著裝大膽的Doja Cat曾穿著Roseberry所打造、共鑲飾30,000顆施華洛世奇水晶的訂製禮服現身品牌大秀,驚絕程度亦留名時尚圈。右為Schiaparelli 2024春夏時裝系列立體龍蝦裙,靈感來自Elsa Schiaparelli當年的創作。(圖片來源:Instagram @danielroseberry, @schiaparelli)

只是誰能想到一隻「真的」龍蝦會這麼時髦?現任總監Daniel Roseberry執掌的2024春夏時裝系列以立體龍蝦裙、金龍蝦飾物驚豔四座,甚至催使這個在亞洲相對冷門的品牌憑「那個龍蝦裝!」為大眾熟知。

而後,Roseberry繼續在高訂秀出奇招,一只布滿晶片和主機板的機器娃娃被模特兒抱著登場,集結科幻元素致敬品牌一直以來對太空星系的熱愛——該系列服飾確實讓人如離地球表面,乘著想像力穿梭在浩瀚的藝術宇宙中。

Schiaparelli 2024春夏高訂秀上的機器娃娃轟動一時。(圖片來源:Instagram @schiaparelli)
Schiaparelli 2024春夏高訂秀上的機器娃娃轟動一時。(圖片來源:Instagram @schiaparelli)

2019年35歲的Roseberry接任創意總監之職,成為第一位領導高訂品牌的美國設計師。從獅頭、龍蝦到機器娃娃,你說仙牌秀場上那些話題不斷的驚喜作品是譁眾取寵?正好相反,它們承載非凡工藝之最:看似鬆弛,實則究極。

Schiaparelli 2023春夏高訂秀上從豹頭、狼頭到獅頭,以不同方式穿戴或配掛「獸首」的多套造型一度引發反彈,認為將動物「標本」(設計師已澄清並非真實標本)用作服裝裝飾殘忍傲慢。其靈感事實上來自但丁《神曲:地獄篇》,僅僅透過前述動物象徵鋪陳更為深厚的創作寓意。(圖片來源:Instagram @danielroseberry)
Schiaparelli 2023春夏高訂秀上從豹頭、狼頭到獅頭,以不同方式穿戴或配掛「獸首」的多套造型一度引發反彈,認為將動物「標本」(設計師已澄清並非真實標本)用作服裝裝飾殘忍傲慢。其靈感事實上來自但丁《神曲:地獄篇》,僅僅透過前述動物象徵鋪陳更為深厚的創作寓意。(圖片來源:Instagram @danielroseberry)

認識鬼才設計師 #04:Jonathan Anderson,時尚金童到哪都紅

  • Loewe前任總監/JW Anderson創辦人暨現任總監

Loewe工藝展《Crafted World》去年自上海開跑,今年上半年移師東京,陸續迎接時尚金童的大票「迷妹」朝聖。上海首展適逢Jonathan Anderson入主品牌10年,自然被解讀為一場歡慶盛典。時至東京版本卻多了幾分黯然神傷,這位超好評總監的無預警卸任,是否可能讓這些年來深入Loewe時裝屋各面向的「藝術魂」斷然而止?無疑是眾多因Anderson而來的羅威迷所關注。

四月下旬,現年亦僅40歲的Anderson將接手Dior男裝的重磅消息便在股東會上由LVMH集團董事長Bernard Arnault宣布證實,未來是否繼承Maria Grazia Chiuri,執掌整個Dior服裝系列的說法也頗有人傳。

Jonathan Anderson隨後亦於個人社群先後貼出兩張照片宣告加入Dior。(圖片來源:Instagram @jonathan.anderson)
Jonathan Anderson隨後亦於個人社群先後貼出兩張照片宣告加入Dior。(圖片來源:Instagram @jonathan.anderson)

回觀Anderson的時尚履歷,2013年為最大轉捩:自創品牌JW Anderson的部分股權由LVMH集團收購,他個人則直接晉升Loewe創意總監,當時他不到30歲。後面的事自不必多說,「時尚金童的黃金十年」如教科書般被大家津津樂道,引領著這個西班牙老牌成功轉型,用文藝而帶點中二趣味的姿態,走進了將歷史留名的時尚博物館。正如他的2024秋冬大秀選址。

▼ Jonathan Anderson入選2024年度「時代百大人物」。

相較前面3位造夢者,Anderson就屬在成衣設計領域下足功夫的類型——極致但可行(沒那麼鬼),更像個踏實築夢的青年藝術家。他可以花費1,000小時雕刻一片胡桃木衣領、為手袋綴上細膩無比的「魚子醬」珠繡;他會和工藝家們夢幻聯動做一些沒什麼用的小可愛(如動物毛氈吊飾),也與Uniqlo連年打造合作系列……他的美學不是高不可攀,他的極致都自小處湧動。魔鬼藏在細節裡,Jonathan Anderson的設計全然驗證。

胡桃木衣領。(圖片來源:Instagram @loewe)
胡桃木衣領。(圖片來源:Instagram @loewe)
魚子醬珠繡。(圖片來源:Instagram @loewe)
魚子醬珠繡。(圖片來源:Instagram @loewe)

認識鬼才設計師 #05:Lee McQueen,苦難造就無與倫比

  • Alexander McQueen已故創辦人

最後怎能不提McQueen。這位40歲男孩可曾說過,「我死後,人們會記得,21世紀是由McQueen開始的」這樣的話呢。在他辭世15年的2025年2月11日這天——何止記得,人們依舊深深緬懷他的跌宕人生,依舊在他揮灑生命的創作中一再覺察時尚的無限可能。

Lee Alexander McQueen是時尚圈永遠的傳奇,人們心中美麗的缺憾。

痛苦為一切靈感的泉源,多麼不近人情的註解。但Lee Alexander McQueen總著眼性、暴力和死亡的設計語彙,確實來自他黑暗的童年;甚至被認為深陷抑鬱和毒癮的生涯後期,他仍每一季端出嚇掉大家眼睛的造極之作。

資歷上,McQueen於1992年創立同名品牌Alexander McQueen,1996年至2003年間4次榮獲「年度最佳英國設計師」、亦是最年輕的「英國時尚獎」得主,憑一己之才改寫命運;秀場上,Bumster股溝褲、以雀鳥為靈感的羽毛元素,和那些刻意以令人不適的逆反手段賦予女性權力的用料剪裁,至今都被後輩分析考究。雖有2018年的紀錄片電影《時尚鬼才:McQueen》描繪出他的一生,卻道不盡其中苦難——生於(肉體的)苦難,死於(精神的)苦難。嘎然而止的美,將恆久地保存在他的品牌裡,刺眼地綻放在抱著c的Q裡。

Alexander McQueen至今保留「Q中帶c」的品牌識別。(圖片來源:Instagram @alexandermcqueen)
Alexander McQueen至今保留「Q中帶c」的品牌識別。(圖片來源:Instagram @alexandermcqueen)

看完大師們的生涯二三事,對文章開頭的提問有答案了嗎?如果你本身就對時尚很感興趣,那麼在資訊傳遞愈發快速的當代和未來世代,關注這些設計師的機會肯定只多不少。反之,或許你會從他們5位開始對時尚感興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JENN LEE 2025春夏,視覺爆擊的「回春」之旅!法式刺繡重現書法意象、模特針灸上台等亮點解析

JENN LEE 2025春夏,視覺爆擊的「回春」之旅!法式刺繡重現書法意象、模特針灸上台等亮點解析

以千禧年學生時期回憶為發想,台灣設計師品牌JENN LEE以標誌性的叛逆、前衛美學打造2025春夏系列「青春回聲」,本季發表以倫敦時裝周為開端,再於台北時裝周期間選址以Techno曲風為主的夜店la fin呈獻,讓靈感取自制服百褶裙、作業簿格線等的型格服裝元素,與場地內殘留的前夜歡騰氣息交織,營造出遊走虛實之間的不羈氛圍,帶觀者踏上復古美學之旅。

JENN LEE 2025春夏,視覺爆擊的「回春」之旅!法式刺繡重現書法意象、模特針灸上台等亮點解析
(圖片提供:JENN LEE、Matt Chen)

無需公式的設計概念,單字、紙團都是創作元素

本系列展現了JENN LEE直覺的創造力,一個單字、一坨紙團都能自然構成幾何圖形,如同孩童時期天馬行空、不設限的純粹創作。攤開本季服裝造型,可見Jenn透過實際揉皺紙張,讓紙的有機輪廓成為設計基礎,為服裝注入非結構化、帶隨意筆觸的自由妙想,同時保留了JENN LEE品牌標誌性的解構風格,透過摺痕、外露接線、心形拉鏈等元素呈現。

JENN LEE 2025春夏,視覺爆擊的「回春」之旅!法式刺繡重現書法意象、模特針灸上台等亮點解析
(圖片提供:JENN LEE)

JENN LEE一向深受喜愛的飾品,在本季洋溢懷舊與叛逆感,其設計靈感來自在舊衣口袋中找到被遺忘的珍寶,可能是一張收據或任何隨機物件,它們都被設計師保存在樹脂中,從看似微不足道的物品轉化為珍貴記憶的象徵。

JENN LEE 2025春夏,視覺爆擊的「回春」之旅!法式刺繡重現書法意象、模特針灸上台等亮點解析
(圖片提供:JENN LEE)

法式刺繡重現無厘頭書法意象

本季JENN LEE更攜手曾參與許多巴黎高級訂製系列的法國刺繡藝術家Atelier MOWA,以書法為靈感結合刺繡工藝,創作出一系列富3D視覺效果的頭飾及面飾作品,每件作品背後各有不同的發想故事,像是「永字八法」的筆畫、兒時練習書法感到枯燥而亂畫塗鴉的另類創意,及初心者不熟悉墨水、毛筆而書出的混亂筆跡等,巧妙將你我兒時記憶轉化為飾品中的設計語彙。

JENN LEE 2025春夏,視覺爆擊的「回春」之旅!法式刺繡重現書法意象、模特針灸上台等亮點解析
(圖片提供:Matt Chen)

模特為何「扎針」上台?

呼應「青春回聲」的主題,JENN LEE與台灣美容針灸品牌SALIENT合作,特別讓模特在秀前接受針灸療程,並保留扎針促進恢復與煥活的效果,最終以面部帶著針灸針的狀態踏入秀場,一方面展現視覺的震撼感,一方面與本季主題相扣,具象傳達「回春」概念。

JENN LEE 2025春夏,視覺爆擊的「回春」之旅!法式刺繡重現書法意象、模特針灸上台等亮點解析
(圖片提供:Dennis Fei)

千禧年傳來的青春樂音

秀場音樂同樣值得深究,DJ Cloudy Ku根據自身對JENN LEE設計風格的深刻理解做編排,捕捉自在、無憂的成熟女性自信,及她們經歲月洗禮後返璞歸真的氣質。音樂前段以空靈沈靜的ambient experimental鋪陳,仿佛陽光透過窗戶灑進教室,喚起溫暖記憶;中段轉向更深沉的UK influence bass music,為整場表演奠定穩定的節奏基礎,反映出JENN LEE作品裡的結構與流動感;最後以俏皮活潑的classic Trance收尾,恰如千禧年時的無拘無束與青春歡愉。

JENN LEE 2025春夏,視覺爆擊的「回春」之旅!法式刺繡重現書法意象、模特針灸上台等亮點解析
(圖片提供:JENN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