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遊物外:建築、雜誌與網路│文心藝所x曾成德、謝宗哲

神遊物外:建築、雜誌與網路│文心藝所x曾成德、謝宗哲

建築怎麼被傳遞: 建築媒體

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當年在房地產商的辦公室工作,一邊替房地產商完成建案,一邊策畫與興建路義思教堂的模樣—這同時是使他一舉成名的建築開發案。他有遠望,於是向progressive architecture雜誌投稿參加建築獎,對他而言,這是一次相當重要的經驗與歷練,另這獎的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現今所知的大部分建築師都從這裡發跡。progressive architecture雜誌結束發行後,獎項(以下稱PA獎)則移轉至其他雜誌,與此同時也鋪陳了戰後到現今所有的知名建築師,貝聿銘先生抓取到這項成名的機會與重要性。

 

西元1954年,已是二戰勝利後過了十年了,優秀的建築作品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建築媒體也隨之建立起足夠的能量。現代建築運動的起源與媒體相當的必要性關聯,現代建築運動之所以往前推展,乃因汽車和建築有相同的先進複雜構造的條件,如神廟般偉大,促使國際將現代建築的地位往前挪移。建築師參與雜誌內容撰寫,對雜誌有很重要的奠定基礎。

 

手動翻閱的喜悅

現今的閱讀習慣受到網路時代與手機的革命性科技影響,缺少了物質的某種直接性接觸,缺少了某種互動式的翻閱體驗。利用展覽、講座與人群的橋梁化。日本建築產業的強悍在於美學素養的塑造。對日本人而言,美學使得人民的品味提升,並利用閱讀傳遞資訊,這也是日本旅遊對台灣人具有強大吸引力的原因。對他們而言,建築是藝術,不再只是「建築」。

 

而說起建築媒體的興起與現代建築的關係,就不能不提柯比意所參與編輯的L'ESPRIT NOUVEAU 雜誌。它創建了相當重要的純粹主義,內容除了建築以外,還包含雕塑、美術及新時代中的各式生活美學,但時代潮流影響下,僅有知識分子(金字塔頂端的人)擁抱美學。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列強經歷經濟、教育及文物的浩劫,各大國家皆思索著如何重新建立新世界的秩序與和平,因此耗費了許多人力與精神。

 

建築大師柯比意則倡導功用的純粹性,讓戰後的新時代應有的精神、嶄新的概念及符合時代精神的價值觀。相對於L’ESPRIT NOUVEAU 雜誌,《邁向新建築》這新的雜誌反而擁有強大的社會迷思,通常被認為工程是最大的社會迷思。

 

日本的建築媒體相當盛行,這同時也來自於他們熱衷地方創生、地方雜誌的創辦。他們凝聚世界各國的傳播媒體,產生能左右國家的建築並形成圖片張貼於紙上,這是傳播最好的使用方式,令媒體成為建築的助推力

 

《新建築》創刊於西元1925年,收錄諸多建築師作品與日本的建築。西元1950年,總編輯川田登將傳統論爭以雜誌為載體呈現,他認為《新建築》應該報導新案例,接受新式舶來品以外,必須交互參照,不忘傳統建築的重要性,因此每一期都會放上新舊建築並探討比較之,使傳統和新建築結合。

 

著名的〈桂離宮〉被認為是日本庭院建築的傑作,常與同時代建設的日光東照宮比較。《住宅特級》雜誌中的刊登建築和一般生活的住宅不同,讓人有神遊物外的感覺,藉由平面圖和實體照片進行細節比照,這對謝宗哲老師啟蒙深刻。

 

《JA》創刊於 1956年 ,《a+u》則是1971年創刊。《a+u》探討城市,不只介紹日本本身,也包含了日英雙語報導,來源則是評論家、歷史學者,為一本帶有學術的雜誌。

 

《GA》雜誌是攝影師二川幸夫於1955年開創,位於東京都涉谷區,雜誌社不接受日英以外語言翻譯,因此目前僅有日文和英文兩種版本。

 

其實台灣在80年代,也有非常值得一看的建築雜誌《雅砌》,於1990年發行。這是一本不只給建築人看的建築雜誌,也是給全台灣看的。當你覺得這個地區的建築出了問題,根源往往是社會的深處。

 

建築物不僅僅是一個型態,更是文化、社會與生活的全面觀照。其實和日本媒體想帶給人民的美學素養,有相同的理念。另有一本《Dialogue雜誌》闡述台灣建築美學的新文藝復興、數位建築,目前也已停刊。

 

重要小書牽起人們與建築的橋樑

日本除了做媒體型雜誌外,也會提供空間讓許多人聚集一處,當中有很多有趣的展覽,或是建築家的讀書會,這是很重要的存在。像是《ToTo》Bookstore 建築地,TOTO通信有許多重要的讀物,建築創作者和評論家相互討論,相互交流,以及《INAX / LIXIL》、《EUROPE》及《FRANK O GEHRY》的建築展覽有多樣化的變化,幫助所有與會者交流。

 

建築不僅是燃燒生命的地方,他們打開建築的視界,將剛硬、難以親近的建築製造蛻變的另一面。

《GALLERY MA》是一本學習建築書,不只談建築媒體,還有更多深入的議題,另外張國社 比較特別,是建築師考試的書籍,這些書籍相較於雜誌,更像是建築師的工具用書。

 

建築品味在日常中的滲透與蔓延

為何日本有很好的建築?並非他們有多神通廣大,而是在於他們的美學和生活品味。不斷地滲透、潛移默化下,擁有了渾厚的業主群,願意將重要的資源投資在與生活有關係的建築和閱讀中。因為這群人,成就了偉碩的建築,而不是用採購法最低標的價錢去購足一個建築,將資源放在這些建築上,所以才有辦法成就所謂的藝術,而不單只是建築。

 

現今相當容易取得的《Casa BRUTUS》雜誌,被稱為學習建築的救贖,它以有趣的互動形式帶領讀者認識建築並參雜生活美學。像是《POPEYE》、《Premium》它們也不只談論建築,甚至認為建築並非一切。最佳的生活、最佳的心理狀態,使一般人願意進入到這個空間,才是真正尤佳的生活場域。

 

網路上身後/習慣的匹變

網路崛起後,變得很少人去接觸雜誌,但也因為手機和網路是隨時連結的,必然的很多消息會在第一時間得知,所以網路消息也會在第一時間進到我們的生命裡頭。台灣較多人熟知的《準建築人手札》,及《欣傳媒》欣建築,還有國際間知名的《Arch Daily》,各種資訊通過最短的時間,讓我們得知第一手消息。

 

重回建築現場: 旅,建築的走法了解建築、感受建築、體會建築,依然需要透過旅行。這是一種深刻了解建築的走法,去了解白派建築、現代主義建築、後現代建築等等的不同,從不同的管道上,不只單靠文字上的閱讀、影片上的影像構成、展覽的體驗,更重要的是親自地走訪,日出到日落,觀察建築和人文環境的相互關係,建築不單只是建築,它還是一門藝術。

 

更多講座資訊
子題三:建築與分身

音樂:Rock On! 
 講者:張鐵志 x 曾成德 
 日期:2019.6.15(六)
 時間:15:00-17:00
 地點:藝所書店-青鳥(台北市內湖區寶湖里13鄰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故事:從前從前⋯⋯
 講者:張鐵志 x 曾成德 
 日期:2019.6.22(六)
 時間:15:00-17:00
 地點:藝所書店-青鳥(台北市內湖區寶湖里13鄰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文字│吳亭妤、李岱樺
 攝影│羅翊菱

從《鬼地方》到《社頭三姐妹》,專訪作家陳思宏——最好是活成一隻(健康的)鬼

從《鬼地方》到《社頭三姐妹》,專訪作家陳思宏——最好是活成一隻(健康的)鬼

自從《鬼地方》2019年出版,隔年賣出英文版權、入選《紐約時報》書單、至今陸續被翻譯成13國語言,陳思宏持續以近乎每年15萬字的節奏說故事。這次帶來長篇小說新作《社頭三姊妹》,他捎來什麼訊息?寫作和生活都在遠方和鄉土之間往返,心境此刻又走到哪裡?

陳思宏穿著花襯衫來。

這次為了新作,回台一個月出頭,每天都要簽書、受訪或演講,他在臉書貼文哭哭,「這次帶回來的,都穿過了啦!哎喲。」不知從何時起,或許是呼應他筆下世界的繽紛,又或是符合在台上發光時的幽默能量,人們開始期待看見他一次次披著不重樣的鮮豔花色出場。

他倒也欣然接受。陳思宏是雙魚座,不曾測過MBTI,但只要見過他的人都知道,要E能量,他絕對給好給滿。5月初的台北場新書發表會,近百讀者塞滿松菸誠品,問答踴躍,面對每個提問,他除了一五一十回答,還都忍不住隨口掏出至少一則趣事附贈。

(攝影:KRIS KANG)
(攝影:KRIS KANG)

站遠了看,總以為作家和他動不動就能高八度的聲腔一樣瘋,坐下來聊,才知道其實他的日常毫不脫序,被秩序填滿了在運轉。

他常近乎澄清地強調,「我真的是很無聊的人喔!」並且他喜歡。

在柏林,每天5點24分的鬧鐘(單純因為整點會更無聊),不用伸展,一杯咖啡就能進入狀態,一路寫作到中午,煮飯、午覺。從不拖稿,最怕遲到。盡可能每天上一堂運動團課,出國也總會找尋當地的健身房,「讓身體在一個生動活潑的狀態。」說著並非刻意為健美或保養,只是從小就嗜睡又好動,但是更深層的是,他清楚,「一個健康而穩定的人,才可以開心地寫不、健、康的事。」

遠方的召喚

陳思宏已寫作20多年,出版8本小說,3本散文。近年的《鬼地方》寫甩不掉的原鄉「鬼魂」、《佛羅里達變形記》是青春的崩毀、《樓上的好人》有女性視角望出去的傷痕與心結、《第六十七隻穿山甲》談父權的擠壓——本本形狀花式綻放,但都不離家庭與性別,惡意和逃離,傷痕及療癒。

最新作《社頭三姊妹》,與寫家鄉永靖的《鬼地方》、員林的《樓上的好人》,合稱「彰化三部曲」,故事同樣發生在一點也不純樸的小地方。這回的主角是來自乩童世家的三姊妹,還有羊駝、戴勝,以及瘋子、沒瘋但瘋狂的「正常」人們⋯⋯,在連續的5天上演一場喧嘩鬧劇。這是陳思宏第一次嘗試黑色喜劇,過程比預想的順利,奔放行文間藏不住寫者的過癮。

(圖片提供:鏡文學)
(圖片提供:鏡文學)

荒謬一直是他寫作的美學,甚至是追求的目標。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來自一個不允許我們荒謬的體系啊!要四四方方,規規矩矩,成為一個乖巧的人,在我們台灣文化裡是太重要的事情。」

陳思宏也是這樣長大。直到當年拿到人生第一筆文學獎獎金,想著要揮霍,要去遠方,剛好同學送來一張唱片,樂團來自德國。抵達的當晚,柏林就大方迎客,他被帶入陌生人家的party,欣賞頂樓一整片綠油油的(當時尚未合法的)大麻田;往後還會在地鐵上遇見全裸男子牽著有穿衣服的狗狗,但整節車廂的柏林人沒有多看一眼⋯⋯。荒謬事蹟數不完,柏林的瘋狂衝擊人心,陳思宏第一次懂,「你可以完全不在那個盒子裡,只要不干擾別人,都沒問題,可以很自在地活出自己的樣子。」

(攝影:KRIS KANG)
(攝影:KRIS KANG)

不想再乖了的人受到召喚,2004年,他正式搬去柏林。以為來自島嶼中部小鎮的同志,終於搬進自由和迷幻?

又是抵達的第一晚。時差睡不著,陳思宏去散步,一大群放學芭蕾女伶的蓬蓬裙在他身旁聚合又四散,從台北總統大選喧鬧的街頭,瞬間走到歐洲極度冷靜的黑夜,「天啊,第一次感到這麼巨大又具體的寂寞。我好快樂。」來自有9個小孩的傳統農家、乖乖念書去到以為更寬廣的首都,城市好擠,朋友好多,人情好暖,從來沒有一個人的空間和時間。「可是我是一個寫作者,如果不寂寞、不孤獨,要怎麼寫作?」

這次《社頭三姊妹》的扉頁,摘錄來自法國作家 Paul Valéry 的文句,「我將這個萬物生機勃勃的封閉系統命名為:孤獨。」他寫熱鬧的故事,住熱鬧的城市,「但再怎麼瘋狂,喧鬧,大家要承認自己是孤獨的。」這也是作家真實的人生選擇。

從「我」出發,再縮小自己

從個人經歷談進小說作品,這件事在陳思宏身上並非禁忌。

他的寫作建立在真誠和體感,只會也只敢寫看過、聞過、吃過的東西,寫真的去過、混過的地方。好比,他常寫女性,「因為從小有8個女人(媽媽加7個姊姊)在管我,所以很多時候確實寫女人比寫男人要順手。」也常寫黏膩到逼人發瘋的炎夏,就是自己「要夠討厭才可以寫呀!」現在他絕不在夏天回台,鏡文學發書也都默契避掉這一檔期。

塑造角色時亦然,陳思宏筆下的人物繁多,但面貌從不模糊。每本小說都有一個專屬筆記本,用來做人物卡,布局角色輪廓,這是以前戲劇訓練要寫角色日記所留下的基本功。這次創造三姊妹時,她們分別用哪一牌的洗髮精、什麼顏色的床單、會去哪一間廟拜拜⋯⋯,他都想得清清楚楚,「有時是不必要的細,但我要跟這些人變熟——有點太熟了,才有辦法動筆,不然我會很虛。」

(攝影:KRIS KANG)
(攝影:KRIS KANG)

虛實緊密交織的寫作方式,尤其是在面對家鄉時,會不會有壓力?「沒有!」陳思宏穩穩搖頭,「我昨天才去社頭唯一的獨立書店簽書,來的讀者沒有一個知道這裡的存在,但是他們可能知道社頭最好吃的臭豆腐在哪裡。那,到底什麼叫做真正認識一個地方?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視野。」

擁有清晰的界限,也要多虧了柏林。它不只示範了不體面規整也不要緊,陳思宏也在異鄉從頭開始認識自己,「煮什麼吃不會殺死自己?什麼讓我憤怒,又讓我開心?」長達十多年的時間,寫作之外,他更翻譯、主持、演戲,打各種工,過程中服侍他人、遇過混蛋、被無禮對待,實際活一遍寫作象牙塔之外的人生百態。

於是現在的他不擺一點姿態,最常說的話是「我盡力配合!」形容辦活動是服務業,出場時,總是不忘周到謝過每個夥伴。即便5年來《鬼地方》的活動已講過800場,考慮到台下的人是第一次聽,他還是每次都將能量拉到上限,「我會想,人家阿妹都可以一直唱『三天三夜』了。」

雖然有戲劇底子,這些要不了陳思宏的命,但總是耗能的——他始終沒習慣被叫「老師」,拍形象照要化濃妝,幾次頂著粉底被讀者認出都讓他尷尬癌末期。身為作家,能不用一直露臉,在他眼中其實是一種特權,「我們還是要靠作品,」他手指書本,「還是要回到這個最基本的單位。」即便他早已習慣交稿當天就和無論多熟的角色們澈底道別,作品出版後就是身外之物、絕不重讀,陳思宏自認活到這個年紀,已經沒什麼害怕的,「但的確會怕對不起別人。」想到出版社要賣書、在國際上代表台灣作家的形象⋯⋯,「寫作之外的事沒有辦法控制,只能做一件事,就是全力以赴嘍!」

乍看表演慾十足,原來每次「文學明星」的閃亮出場,都實則是把「我」縮到最小後的展演。 

(攝影:KRIS KANG)
(攝影:KRIS KANG)

亂七八糟的花

陳思宏的筆下世界,塞滿各種魔幻和脫序。然而,《社頭三姊妹》出版後,其中鄉公所再再拼錯英文的情節,巧妙對應近日的雙北時事;還在納悶書中的社頭怎麼會有羊駝?不久 Threads 上也有人拍到,一隻羊駝在鳳山街頭閒晃點鬆餅。網友和新聞讚他是「先知」,但在小說家眼中,自己寫的根本是寫實主義,「現實人生是更荒謬的,很多時候小說家只是在提筆追趕。」人們總問他,是不是特別容易遇到荒謬事,「其實我覺得,只是因為我頻道打很開。歡迎各種人事物在我周遭出現——不讓故事接近,是保險的生活狀態,但身為創作者,這個頻道要打開。」

所以陳思宏喜歡慢,比起發問 ChatGPT 更常去圖書館,愛散步,最愛的車速是區間車,《社頭三姊妹》的倒數第二章就是在上面搖晃著寫完。搭車時,陳思宏總是在觀察,「以前都會被發現,現在我可以盡情看人類!每個人都把感官關掉,待在手機裡。」這次他設定「三姊妹」各有視覺、嗅覺、聽覺上的超能力,正是暗示大家,「這是我們都有的能力。」

三姊妹共同的,還有「痟」,對此作者給予的定義是:不符合父權期待,在體制裡盡力衝撞的。透過這本書,他想呼籲大家一起瘋。那他做過最痟的事又是什麼?「就是去柏林啊!我拋下了這邊的一切欸。」代價是,花了好大力氣改變穿著、抹去口音,如今到社頭田調,哪怕回到永靖踩著拖鞋幫姊姊買貢丸,他都會被當作外地人,「沒辦法,我的臉和氣都離開那裡了。」

(攝影:KRIS KANG)
(攝影:KRIS KANG)

好在,完成了彰化三部曲,他已完成寫作和生命中最大的誠實,「面對自己其實就是個鄉巴佬。」很多人說,現象級的《鬼地方》已是他的高峰,他看得從容,「那不就是爬完玉山了?最難寫的家人跟家鄉寫完了,最大的鬼也見過了。」

訪談隔週,陳思宏就要逃回德國的日常,緊接著飛去希臘小島度假,期待把自己曬成龍蝦,更迫不及待「回到是 nobody 的狀態。」脫離人群,褪去花襯衫——更精準地說,「平時也會穿,但就可以亂七八糟的花。」不過文學可還不願離開他。寫作者也甘願於這件最本份的事,已忍不住確認過海邊會有 wi-fi,要開始寫下一本從未嘗試過的愛情小說,結局已經躺好在腦海。

在6月底前往首爾書展再度閃耀登台之前,是他們絕對神聖的 me-time。

陳思宏

彰化縣永靖鄉八德巷出生,農家第九個孩子。住在柏林。輔仁大學英文系、國立臺灣大學戲劇 學研究所畢業。曾獲臺灣文學金典獎年度百萬大獎、文化部金鼎獎、林榮三文學獎小說獎首獎、九歌年度小說獎、讀墨年度人氣作家、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出版小說《鬼地方》、《佛羅里達變形記》、《樓上的好人》、《第六十七隻穿山甲》、《指甲長花的世代》、《營火鬼道》、《態度》、《去過敏的三種方法》;散文《叛逆柏林》、《柏林繼續叛逆》、《第九個身體》。

文|李尤 攝影|KRIS KANG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6月號《2025大阪世博設計攻略》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最美的皮拉提斯教室開幕!充滿知性、優雅力量的「Joshua Pilates」引進全台最完整Balanced Body實木核心床,結合精緻的課程設計與專業指導,為學員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並藉此尋找屬於自己的內在和諧與力量。

皮拉提斯結合「約書亞樹」療癒能量

Joshua Pilates創辦人Annie在美國學習皮拉提斯多年,深刻體會到這項運動對身心靈的調和作用。在一次加州旅行中,她與友人造訪了一處滿是約書亞樹(Joshua Tree)的地方,其外型獨特,彷彿手臂一般向外延展,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為人們指引方向。Annie被當地的寧靜氛圍與療癒能量深深觸動,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和諧平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Annie相信,皮拉提斯是身體、思想和精神的完整協調。回到臺中後,面對都市的喧囂與快速節奏,他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誠摯邀請大家用好玩的方式,找到生活的美好平衡。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Annie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覺察身體狀態,內化為生活方式

皮拉提斯是一種訓練肌群力量的運動,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避免因長期不良姿勢所引發的肌肉不平衡、緊張或痠痛。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皮拉提斯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透過覺察自身身體狀態,逐步矯正姿勢,學員們將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將這樣的觀念與感受內化為日常生活習慣,讓身體自發性地保持最佳狀態。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重新定義「健康」,推廣身心靈深層連結

為了讓追求身心靈和諧的都市人享受質感與專業兼具的頂級訓練體驗,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私人教練空間也配備全系列器械,包含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以及專為團課打造的塔架設備,提供學員更豐富且多元的課程選擇。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一般教室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期望以知性、優雅且充滿力量的品牌精神,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為現代人重新定義「健康」,推廣以自主健康為核心的運動理念,讓身體、思想與心靈達到真正的連結,進而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意識,並打造積極推廣健康意識的在地社群。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教室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河南路四段188號
官網|www.joshuapilates.com
Instagram|@joshuapilates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