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霧霾氤氳出鐵灰色的落寞氣氛,寬敞到可以騎自行車的工作室裡,身穿藏青色喀什米爾毛衫的朱锫穿梭在設計師之間,壞天氣絲毫沒影響他們熱烈的討論。與朱锫對話是件極難得的事,他的時間被切割、分配地複雜而精準:和客戶洽談專案、和團隊探討方案、站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壇上、亦或回到清華校園分享經驗⋯⋯,休息雖少,卻贏得充裕的人生體驗,這正是朱锫所期望的。
讓建築回歸自然
以純白色粉飾的辦公室內,朱锫娓娓談起近來的設計作品:「這是我人生第二次去大理,這座城市充滿神奇的能量,是一個非常完美的環境。」不久之前出生在大理的舞蹈家楊麗萍邀請朱锫為她建一座劇場,探訪之後,朱锫將劇場定義為「浮水印蒼山」。「這個地方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人文,而是自然。」在朱锫筆下,劇場前面映襯出蒼山,雲在低空撞擊山峰,在自然主導一切的環境裡,劇場是自然的一種反映。建築採半戶外式,分內部、露天、屋頂下三部分,人們可以走上屋頂,鳥兒也能在劇場中穿梭翱翔。由古城到洱海的那段距離,他設計了一條綠色通道,就像瀑布從蒼山傾瀉而下,人們騎單車或滑冰鞋由古城前往劇場時,便覽盡蔥鬱美景。
兩條線索和一個原則
朱锫所有的思維方式都遵循兩條線索,其一是對現有建築的否定,比如大理的設計,就是顛覆傳統劇場侷限於室內的形式,朱锫將它帶到戶外;還有正在實施的民生銀行美術館,它的建成將預示未來美術館的一種新形態。捨舊創新絕對是設計時考量的重點。另一條線索是堅持任何建築都需要給人帶來視覺上的愉悅及人本的體驗。所以形式、材料等都應和自然、氣候有關聯。建築是當地環境的縮影,坐落於自然中,其功能更趨向於景觀建築。
文_董美圻 攝影_宮元書 圖片提供_朱锫建築設計事務所
想看更多請見La Vie雜誌第1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