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建築師「彼得.庫克個展」台北當代藝術館登場:以台灣城市與自然地景為靈感,打造現地裝置、數位版畫作品

英國建築師「彼得.庫克個展」台北當代藝術館登場:以台灣城市與自然地景為靈感,打造現地裝置、數位版畫作品

以設計實驗性建築聞名的英國建築大師彼得.庫克(Sir Peter Cook)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帶來「山/市—彼得.庫克個展」,本次展出2件現地裝置與13件數位版畫作品,以《秘密街道》與《共融地景》兩個端點展開,呈現庫克在多次造訪臺灣之後,深入島嶼內部,以一系列混合建築的隱喻,描繪對未來臺灣的想像。展覽自6月21日至8月10日於MoCA Studio當代實驗展場展出。

透過手繪探索建築的邊界

彼得.庫克是英國建築團體「建築電訊」(Archigram)的創辦人之一,他最廣為人知的建築作品,當屬位於奧地利格拉茲,被暱稱為「友善的外星人」的格拉茲美術館(Kunsthaus Graz)。庫克的繪畫創作與他的建築設計密不可分,他透過手繪來探索建築的邊界,並在圖紙上以繽紛的色彩、富有想像的構圖創造另一種看待未來城市的方式,這種創作方式不僅豐富了他的建築實踐,也對建築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因建築上的成就,彼得.庫克在2007年被英國女王授予爵士頭銜,也獲法國政府頒發藝術與文學勳章,同時也是英國皇家藝術院院士。(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因建築上的成就,彼得.庫克在2007年被英國女王授予爵士頭銜,也獲法國政府頒發藝術與文學勳章,同時也是英國皇家藝術院院士。(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以設計實驗性建築聞名的英國建築大師彼得.庫克(Sir Peter Cook)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帶來「山/市—彼得.庫克個展」,本次展出2件現地裝置與13件數位版畫作品。(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以設計實驗性建築聞名的英國建築大師彼得.庫克(Sir Peter Cook)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帶來「山/市—彼得.庫克個展」,本次展出2件現地裝置與13件數位版畫作品。(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充滿裂縫與幻想的「山/市」地景

臺灣可以從兩個面向來觀察:西部地區由一連串繁華密集的城市構成,高樓林立、道路縱橫,資訊與資本在此迅速地流動。相比之下,東部連綿起伏的山脈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原始而寧靜的海岸線蜿蜒綿長,低聲地訴說著另一種生活節奏與時間感。若將視線自平原延伸向內陸,可以看見湖泊,與地震留下的深刻裂痕錯落其間,在這樣一個地景多變的土地上,人們的潛意識也不自覺地受到地貌的牽引與塑形。

「山/市彼得.庫克個展」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王士源)
「山/市彼得.庫克個展」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王士源)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王士源)
(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王士源)

本次展出的現地裝置作品,源自藝術家對這一現象的長期思索。作為一位來自歐洲的創作者,彼得.庫克在多次造訪臺灣之後,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氣息悄然滲入他的創作想像之中。於是,在近期的繪畫實踐裡,他將觀察到的矛盾轉化為一個充滿推想與想像的場域。

《共融地景》(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王士源)
《共融地景》(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王士源)
《共融地景》(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王士源)
《共融地景》(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王士源)

呈現城市的雙重面貌

作品從兩個端點展開——《秘密街道》(Street of Secrets)與《共融地景》(Inclusive Landscape),呈現城市的雙重面貌,一方面反映人們對交流與連結的渴望,另一方面則展現了當代文化語境中勇於冒險的姿態。

《秘密街道》(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王士源)
《秘密街道》(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王士源)

「街道」(Street)是作品中反覆出現的元素,蘊含著模糊與曖昧的層次。而「都市化森林」(Urbanized Forest)這個概念,更指向一種深邃而神秘的變異。因此,當我們凝視這條「街道」,也像是朝向一座金碧輝煌的「希望之殿」前行,儘管旅程充滿裂縫與曲折繞行。

《秘密街道》(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王士源)
《秘密街道》(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王士源)

開展對未來可能性的思考

從另一個方向望去,在看似「自然」的景觀中,時而出現怪異的隆起物,以及突然插入的物件,大概是某種建築、裝置,或各種機械設備吧?也許這兩種景觀彼此交融,甚至相互滲透轉化?本次展覽試圖透過一系列關於混合建築的隱喻,描繪對未來臺灣的想像:深入島嶼內部,探究製造與科技的奧秘,同時挑戰並探索由此激盪而生的種種可能。

《秘密街道》(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王士源)
《秘密街道》(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王士源)
《濾鏡城市》(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王士源)
《濾鏡城市》(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王士源)

彼得.庫克即將訪台

值得一提的是,彼得.庫克將於7月12日(六)下午親臨台北當代藝術館,與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黃聲遠進行一場精彩對談。該場講座由當代館與忠泰美術館共同主辦,並邀請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主持,帶領觀眾走入兩位建築師的世界,聽聽庫克的紙上想像與黃聲遠如風般自由的建築語言,如何共同勾勒超越建築框架的島嶼風景。

《濾鏡城市》(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王士源)
《濾鏡城市》(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王士源)

「山/市彼得.庫克個展」
展期:2025/6/21(六) - 8/10(日)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實驗展場MoCA Studio 
參展藝術家:彼得.庫克(Sir Peter Cook)
更多資訊請見展覽官網  

資料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東京《朵貝與姆明展》80週年特展:原畫、素描、沉浸式體驗等300件作品感受奇幻姆明世界

東京《朵貝與姆明展》80週年特展:原畫、素描、沉浸式體驗等300件作品感受奇幻姆明世界

擁有圓滾滾可愛白色外型的「嚕嚕米」姆明(Moomin),這個出自藝術家朵貝‧楊笙(Tove Jansson)筆下的經典角色,今年適逢誕生80週年。朝日新聞與芬蘭赫爾辛基市立美術館(HAM)合作,舉辦《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トーベとムーミン展〜とっておきのものを探しに〜)特展,自2025年7月16日至9月17日,於東京森藝術中心畫廊登場!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主視覺海報(圖片來源: トーベとムーミン展)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主視覺海報(圖片來源: トーベとムーミン展)

姆明創作者朵貝‧楊笙是誰?

1914年出生於芬蘭的朵貝‧楊笙,父親是雕刻家,母親則是畫家兼商業設計師,小時候的她就是一個喜歡沉浸在幻想中、愛開玩笑、總是惡作劇的少女。

原本以成為畫家為目標的朵貝,自13歲起,就在雜誌刊載詩文與插畫,也創作諷刺畫針砭時事。二戰後的復興時期,她更創作了大量公共設施的壁畫,包括市政廳、醫院、托兒所等。1945年,她完成小說處女作《姆明與大洪水》,不僅是作為從戰爭艱苦日子中尋得慰藉的創作,更是「姆明」系列的開端。

朵貝‧楊笙© Lehtikuva  Reino Loppinen
朵貝‧楊笙© Lehtikuva Reino Loppinen

《姆明》小說自1945年至1970年共出版了9冊,故事與插畫皆由朵貝親自完成。《姆明》後來也發展成報紙連載漫畫與繪本;1969年,朵貝與日本電視公司跨海合作,將姆明的故事變成動畫卡通,放送至全世界。

《孤單一人的姆明》© Moomin Characters™
《孤單一人的姆明》© Moomin Characters™
《吸煙的女孩(自畫像)》© Tove Jansson Estate Photo ©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 Yehia Eweis
《吸煙的女孩(自畫像)》© Tove Jansson Estate Photo ©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 Yehia Eweis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展覽亮點

朵貝不僅是姆明的創作者,她同時也在繪畫、諷刺畫、漫畫、繪本與小說等領域展現多元才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她的創作世界,本次展覽透過約300件展品,帶領觀眾回顧她的創作奇想歷程與美好。

展覽共分為兩大篇章,第一章以「朵貝・楊笙」為題,包括早期油畫、二戰前後為諷刺雜誌《Garm》繪製的封面作品插畫、私人藏品,以及在1950 年代為芬蘭各地公共設施創作的藝術作品。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第一章展區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第一章展區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貫穿兩個篇章之間的是沉浸式體驗,穿過放大版的80周年《姆明與大洪水》小說封面通道後,迎來的是《姆明》小說世界所描繪的景象,以及朵貝的壁畫作品。在高約4公尺、三面合計約 7 公尺寬的大型投影牆中,切實感受朵貝以黑白筆觸描繪的情景,像是被暴風雪與巨浪吞沒的姆明、在篝火旁休息的史力奇等經典角色插畫,讓人宛如走進奇幻的姆明谷世界。

沉浸式體驗展區©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沉浸式體驗展區©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沉浸式體驗展區©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沉浸式體驗展區©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沉浸式體驗展區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沉浸式體驗展區©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第二章則以「姆明與夥伴們」為題,特別是印著「The door is always open.」字樣的門扉,象徵著在姆明的世界裡,無論是誰、來自哪裡,都能被接納。這裡展出《姆明》小說、漫畫、繪本等作品的原畫與素描。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第二章展區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第二章展區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第二章展區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第二章展區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觀眾能近距離欣賞那些經過多次修改的草圖與重複描繪的主題,一窺朵貝創作背後的思考與過程。像是在早期的底稿與素描中,朵貝皆是用鉛筆創作,保留獨有的柔和筆觸,讓作品多了另一種溫暖細膩的氛圍。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東京展出後,也將於10月1日移師北海道立近代美術館展出,並陸續巡迴至長野縣立美術館、愛知縣松坂屋美術館。若對展覽有興趣,也不妨追蹤官方IG。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トーベとムーミン展〜とっておきのものを探しに〜)
展期|2025年7月16日至9月17日
地點|森藝術中心畫廊(東京都港區六本木6-10-1/六本木新城森大樓52樓)
預計展期|
2025年10月1日~11月24日 北海道立近代美術館
2026年2月7日~4月12日 長野県立美術館
2026年4月25日~6月14日 愛知県・松坂屋美術館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IG查詢

資料來源|《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官網

北美館「2025 TFAM年度個展」開展:徐瑞謙、李紫彤、彭弘智、柯良志4位藝術家,以創作展開對不同議題的探問

北美館「2025 TFAM年度個展」開展:徐瑞謙、李紫彤、彭弘智、柯良志4位藝術家,以創作展開對不同議題的探問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為鼓勵當代藝術創作,每年辦理TFAM年度個展(申請展)徵件,透過徵集、評審出國內優秀藝術創作者提案,企望帶給觀眾多樣創作型態與當代思辨。而「2025 TFAM年度個展」,自8月9日至11月16日於北美館3樓展覽室展出,徐瑞謙、李紫彤、彭弘智、柯良志4位藝術家將各自以獨特的創作視角,開展其對不同議題的探問。

徐瑞謙個展「不發音字母—翻閱165頁厚度」

本展探索材料與物件的潛力,藝術家將物件比擬為單字,透過切削、燒熔、堆疊與散落等動作所留下的痕跡,使之轉化為可閱讀的切片,使我們觀察形體、光影與彼此的距離。如同閱讀時翻轉書頁的動作,在語句未竟與延續之中感知思緒的生成,開啟對物質不同的認知方式,體現生活中人與物交會之際,潛藏的未明意識。

徐瑞謙《空格》,2025,鋁合金、玻璃、蠟筆、鐵,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徐瑞謙《空格》,2025,鋁合金、玻璃、蠟筆、鐵,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徐瑞謙《暗面》(局部),2025,矽膠、鐵、不鏽鋼、環氧樹酯、磁鐵、鐵屑、布,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徐瑞謙《暗面》(局部),2025,矽膠、鐵、不鏽鋼、環氧樹酯、磁鐵、鐵屑、布,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徐瑞謙《生活筆記》(局部),2025,石膏、不鏽鋼、石頭、玻璃、鐵、布,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徐瑞謙《生活筆記》(局部),2025,石膏、不鏽鋼、石頭、玻璃、鐵、布,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徐瑞謙《靜物》,2025,不鏽鋼、鐵、石膏、烤漆、蠟筆、玻璃,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徐瑞謙《靜物》,2025,不鏽鋼、鐵、石膏、烤漆、蠟筆、玻璃,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紫彤個展「力求失真的嗓音」

本展聚焦個人記憶、創傷與政治敘事。《時差書寫》以參與式影片方式和全女性劇組,關注原住民酷兒和女性在身分、性別及暴力議題下的失語經驗;《#迎靈者》則以開源協作的精神,邀集各國參與者分享親友經歷政治暴力的故事,並由作家、研究者為其創建社群帳號,以第一人稱同理發言,讓這些受壓迫的創傷被聆聽,構築如承載其靈魂與意志的數位記憶。

李紫彤《 時差書寫》,2021年版本,實驗紀錄片、參與式影片,73分鐘。(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紫彤《 時差書寫》,2021年版本,實驗紀錄片、參與式影片,73分鐘。(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紫彤《#迎靈者》(局部),2025,參與式計畫,聲動動畫、寫手寫作日常素材、社群媒體。(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紫彤《#迎靈者》(局部),2025,參與式計畫,聲動動畫、寫手寫作日常素材、社群媒體。(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紫彤個展「力求失真的嗓音」展場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紫彤個展「力求失真的嗓音」展場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紫彤個展「力求失真的嗓音」展場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紫彤個展「力求失真的嗓音」展場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彭弘智個展「未完成之作」

本展探究臺灣劇場界三位已逝開拓者田啟元、陳明才、周逸昌的影響,探問創作者的未竟之志與精神延續。藝術家透過靈媒、觀落陰的媒介,與已故的劇作家共同合作,並藉由表演團體的演繹,完成電影式的影像內容;展場亦運用機械裝置,建構象徵另一個世界的通道,觀者想像進入現實與彼岸的中介狀態,思考逝者與作品之間的精神續航。

彭弘智,《會飛的牆》,2025,機械裝置,現地製作,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彭弘智,《會飛的牆》,2025,機械裝置,現地製作,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彭弘智,《開光的吊燈》,2024,機械裝置,60 × 60 × 210 公分 × 2組件。(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彭弘智,《開光的吊燈》,2024,機械裝置,60 × 60 × 210 公分 × 2組件。(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彭弘智《未完成之作》,2025,影片,90分鐘。(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彭弘智《未完成之作》,2025,影片,90分鐘。(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彭弘智個展「未完成之作」展場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彭弘智個展「未完成之作」展場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柯良志個展「雙鉤廓填」

該展名取自書畫技法中「先勾輪廓、再行填墨」的古典工序,藉此回應對社會表象的描摹,以及對內部荒謬的省思與填補。在《鐵皮書寫計畫》中,藝術家自工地外圍鐵皮常以油漆手寫工程資訊的景象中,觀察其既人工又機械化的矛盾書寫趣味。展覽透過各種多樣性現場文字模擬、互動式錄像與參與式書寫計畫,探索書法傳統與當代書寫的關係和表現樣貌。

柯良志《今不同璧》,2025,複合媒材,62件,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柯良志《今不同璧》,2025,複合媒材,62件,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柯良志《鐵皮書寫計畫》,2025,鐵皮浪板,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柯良志《鐵皮書寫計畫》,2025,鐵皮浪板,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柯良志《集字聖教序》,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柯良志《集字聖教序》,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柯良志《Particle》,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柯良志《Particle》,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 TFAM年度個展:徐瑞謙、李紫彤、彭弘智、柯良志
展期:2025/08/09- 2025/11/16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3A、3B展覽室

資料提供|北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