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負建築」大師隈研吾:以唐草紋設計,將城市綠帶編織進台中勤美術館

專訪「負建築」大師隈研吾:以唐草紋設計,將城市綠帶編織進台中勤美術館

勤美術館是「負建築」大師隈研吾在台灣的首座公共場館之作,座落於台中草悟道之上,彷彿將整座城市的綠意捲入館中。在旋風訪台之際,他親身分享勤美術館以及近年公共建築的設計實踐。

在2018年,隈研吾曾向La Vie分享,「來到台中草悟道時,讓我深深覺得在城市中有一條綿延不絕的綠帶公園,是相當特別的事,因為在台北、甚至是東京,都沒有這樣的環境。」

如今,在勤美誠品一旁4,000多坪的「勤美草悟生活圈」基地上,隈研吾面臨了一項挑戰:如何在高樓環伺的都市中,於不規則L型基地上打造一座融合美術館、教堂,且同時有機的景觀。他選擇以山形「掀開大地」的概念出發,運用木材與玻璃帷幕構築出薄而輕透的視覺外觀,並「讓綠色廊道延伸至建築內部」,創造出宛如「唐草紋」般優雅流動的空間。他說明,「不只是日本,植物紋樣是亞洲各國共通的元素之一,我想將這樣的植栽元素融入設計之中。」他透露,綠地輪廓的捲曲形態強調了美術館與綠帶景觀的動態連結,連戶外藝術作品的擺放方式也彷彿被綠意纏繞其中。建築內部隨著穹頂高低起伏,搭配木質格柵及岩板牆,營造出如同漫步山谷般層次豐富的體感。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設計以建材和高低起伏的線條擬仿大自然線體的韻律與流動,螺旋的樓梯也如「唐草紋」般彷彿要將觀眾捲入其中。(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低伏入地,擁抱環境的建築語言

1990年代《負建築》成書,隈研吾逐步確立了他的核心理念:建築不在於追求標新立異的「勝建築」,而是應當彰顯在地的自然環境與地形,展現謙遜退隱的弱姿態。2024年末,在勤美術館開幕與建築學者龔書章的對談中,他分享了近年公共建設的創作脈絡。以2000年完工的龜老山展望台為例,其設計思維與勤美術館不謀而合:建築體巧妙地融入山形之中,從城區望去宛如隱形;入口不僅通向建築,更串接後方山坡與城市另一端。「我想強調的是,在這生活的人們過往其實高度仰賴著周遭的自然環境,山裡有座神社,這開口正好承擔連結起城市與山之間的功用。」

(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Mitsumasa Fujitsuka)
龜老山展望台將建築本體巧妙融入了山形之中。(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Mitsumasa Fujitsuka)

在葡萄牙里斯本的「古爾本基安現代藝術中心擴建」(2024),他則以白色陶瓷磚鋪陳的大弧曲面屋頂,呼應日本建築中作為室內外過渡的「緣側」概念,成為人與自然交流的重要場所。早在2013年,法國「貝桑松區藝術中心」(Besançon Art Center and Cité de la Musique)的斜出屋簷便也運用了此概念,而屋頂錯落的開口則模擬陽光穿透樹葉縫隙的「木漏」意境,進一步消弭了人造建物與自然間的界線。

「美術館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的方盒子,而是要能夠向整座城市打開。」

(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Nicolas Waltefaugle)
法國貝桑松區藝術中心(Besançon Art Center and Cité de la Musique,2013)屋頂開口模擬日本文化「木漏」的意境。(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Nicolas Waltefaugle)
(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Fernando Guerra)
在葡萄牙古爾本基安現代藝術中心擴建(2024)案例中,新造的大弧度曲線穹頂延伸出的空間呼應日本建築的「緣側」概念,中介人造建築與自然間的關係。(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Fernando Guerra)

接壤周遭社區的邊緣也被隈研吾打開了,像是2021年丹麥「安徒生博物館」本館大部分沒入地面下,連同迷宮花園的整體高度都低於周遭街屋,自然地融入社區肌理之中。而在巴黎為迎接奧運啟用的「Saint-Denis Pleyel車站」(2024),多層次結構配置結合綠意盎然的屋頂花園,並串聯各層的人行坡道,民眾容易自在地登上廣場,車站不再只是車站,淡化了邊界而成為充滿活力的社區公園。

最近,他與K2LD Architects共同贏得新加坡「建國先賢紀念園」的國際競圖,在眾多厚重、雕塑風格強烈的方案間,他們提出了更具包容性的設計,讓開放的園區無縫融入市民的生活之中。「新加坡是個摩天大樓林立的城市,但有趣的是它同時非常重視綠化,而我認為未來城市正會以綠化為發展主體。」

(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Rasmus Hjortshøj- COAST)
丹麥安徒生博物館(2021)。(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Rasmus Hjortshøj- COAST)
(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Michel Denance)
巴黎Saint-Denis Pleyel車站(2024)。(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Michel Denance)

向自然打開的城市客廳

談到為2020東京奧運打造的國立競技場,隈研吾說明不同於一般大型運動設施常以混凝土建造,他反其道而行創造木質空間,採用來自日本國內47個都道府縣的木材,柔化其與周遭明治神宮外苑的接壤邊緣。而外飾木柵尺寸的10.5公分是日本家宅最常見的木材寬度,令人 感到熟悉、親切,這也見於勤美術館近1,282根垂直木柵,不過他坦言更為有機、流動感的曲線令每根格柵長短各異,使施工更具挑戰。

(圖片提供:Unsplash,攝影:Ryuno)
國立競技場外飾木柵軟化了建體的輪廓。(圖片提供:Unsplash,攝影:Ryuno)

木材是隈研吾最具代表性的材料,這得談到令他找回初衷、91%面積為森林覆蓋的四國高知「檮原町」。他曾於1987年參與鎮上公民館的保存運動,而他在混凝土灌製的東京M2大樓(1991)飽受批判後的沉寂時期回到了此地,深受當地環境與木匠精湛工藝啟發,在1997年完成「雲之上旅館」,此後陸續建造6件作品,奠基他往後探索材料為主軸的建築形式。其中「木橋美術館/雲上藝廊」(2010)既是橋又可以當作平地空間使用,也成為聯通過往舊時人們仰賴生活的「里山」與街道的軸線,身在此恍如置身森林間。

(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Takumi Ota)
木橋美術館/雲上藝廊(2010)是隈研吾在四國高知檮原町的6座作品之一,是「雲之上旅店」與溫泉的連結道路。(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Takumi Ota)

隈研吾不僅運用木材,從早期栃木那須「石之美術館」(2000)、萬里長城下的公社「竹屋」(2002),到近期韓國「Audeum音響美術館」(2024)以鋁與木質相互輝映,以及中國江蘇陶都宜興新作「UCCA陶美術館」(2024),採用工匠手作陶板堆疊出山丘狀的穹頂,不斷探索各種材質的可能性。

他提到UCCA因窯變而各具漸層色韻的屋頂陶板,「顏色的參差就像自然界裡的各種變化,我們就是想要保留下這種自然的隨機感受。」2018年落成的英國V&A博物館Dundee分館,靈感則源自日本寺廟拱門以及蘇格蘭聖基達群島懸崖的鬼斧神工。他解釋,洞窟展現出一種接近原始自然的氣息,而他試圖將這種感受延伸至現代建築。木質為公共場域帶來源於自然的溫潤色彩,讓建築猶如「城市的客廳」(Living Room for the City)。

「我也將勤美術館當作城市的客廳,世界各地、城市現在所需要的正是這樣的空間,在此自然與環境能被大家感知、認同。」

(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Namsun Lee)
Audeum音響博物館是隈研吾在韓國的第一座博物館作品,內部柔和質感的木質結構與外部堅硬的鋁材形成鮮明對比。(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Namsun Lee)
(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Eiichi Kano)
UCCA陶美術館屋頂由在地工匠燒製的陶板層層堆砌,在不同時間、角度的日照射下呈現多變有機的建築表情。(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Eiichi Kano)

「空」的負建築,卻更顯存在

隈研吾曾在《自然的建築》談到,他追求一種不安定的空間感,仿若隨時變化的有機體。龔書章談及勤美術館充滿生機的空間設計時問起這點,而隈研吾回應,「如果空間太過穩定,雖然讓人感到平靜舒適,但同時也容易變得封閉,反而是透過一些不穩定的元素,能讓人更容易親近、更願意進入這個空間。」他補充,這接近日本文化中的「空」或「禪」。

隈研吾也笑著回憶,雖常說丹下健三在1964年設計的國立代代木競技場帶給他的極大衝擊,是他最初的建築啟蒙,但實際上更早在念基督教幼稚園時,他就曾被教堂空間的莊嚴所震撼。其後在鐮倉的教會中學就讀時,一位有趣的外籍神父與當地寺院建立了深厚友誼,經常帶領學 生四處參訪,這時他發覺禪寺更具有獨特的魅力——那種空無一物,卻又與穩定概念相對的空間特質深深吸引著他。愈是消失、融入環境,反而更彰顯存在的特質,正是負建築理念的價值。

「那是一種『空』的概念,看似虛無,卻又充盈無限的存在。」

關於勤美術館,La Vie 7 問隈研吾

Q1:我們曾在 2018 年《隈研吾的材料公園》展覽期間採訪過你,至今歷經疫情等等諸多變化,你的建築理念是否有所演進?
 隈研吾 
我的核心理念從1990年代至今完全沒有改變,當時日本正臨泡沫經濟崩壞,許多東京的工作被取消,我便開始承接地方的小型案件。此後,也經歷數次地震等自然災害、COVID-19 的衝擊,這令我越來越確信:都市並不適合作為人類的居所。

Q2:勤美術館如何回應周遭環境?
 隈研吾 
美術館周圍林立著高樓大廈,但我們並不打算與這些高樓抗衡,而是將其視為「由美術館延伸而出的地景」,最終發展出讓大地升起的概念。

Q3:這次設計上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
 隈研吾 
建築的動態曲線,以及植栽高低錯落設置時的細節。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山形的勤美術館以「掀開大地」概念打造薄而輕透的視覺印象,並以「唐草」紋為設計靈感,彷彿將草悟道這城市綠帶捲入了美術館中。(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Q4:要如何從勤美術館之上理解你一貫的「 負建築」理念?
 隈研吾 
雖與周邊的高樓形成對比,但它不只有在高度上展現負建築概念,在材料方面,我也希望大家能注意到我們使用高樓大廈不會採用的建材(更加柔韌輕盈的鋼構)。

Q5:勤美術館尺度也不小,面對大型公共建築時你如何實踐「 負建築 」精神?
 隈研吾 
無論規模大小,我們的建築設計都是從融入在地出發。我們在大都市、鄉村等各種地方都有許多進行中的專案,除了巨大、迷你等尺度基準之外,重要的是所有專案都反映該地特有的歷史與風土文化。

Q6:在文化場館的設計方面,你如何汲取並回應不同地域特色?
 隈研吾 
對我們來說,深入理解每個地方,並運用適合該地的輪廓和材料進行設計是件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中國江蘇「UCCA陶美術館」和韓國「Audeum音響博物館」等專案幾乎在同時期設計,但完成的建築卻如此不同,這正展現我們的理念。

Q7:最後,能否談談你近期在台灣的計畫?
 隈研吾 
我們在台灣也有許多進行中的專案,而「逢甲大學共善樓」將是其中一個規模最大的專案之一,請期待負建築理念在其中的展現。

(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逢甲大學共善樓預計於今(2025)年完工,以大鵬展翅般造型營造出輕盈視覺。(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Designhouse)
(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Designhouse)

隈研吾

日本建築師,東京大學建築學系教授。1954年生,畢業自東京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班,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客座研究員。知名作品有水/玻璃、馬頭町廣重美術館、長城下的竹屋、三得利美術館、福崎空中廣場等。中譯著作有《十宅論》、《再見.後現代》、《建築的慾望之死》、《自然的建築》、《負建築》、《三低主義》等。

文|吳哲夫 翻譯協力|廖怡鈞
攝影|楊承、Designhouse、Eiichi Kano 、Fangfang Tian、Fernando Guerra、Michel Denance、Mitsumasa Fujitsuka、Namsun Lee、Nicolas Waltefaugle、Rasmus Hjortshøj- COAST、Ryuno、Takumi Ota
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勤美術館、Unsplash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3月號《建築還能怎麼觀看?》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當綠建築女王林明娥遇上冠軍磁磚節能綠建材!從空間打造永續節能的自然理想生活

被譽為「綠建築女王」的建築師林明娥,曾操刀全台IKEA商場、信義威秀影城與苗栗尚順育樂世界等城市綜合體。早在永續觀念尚未普及時,她便以精準觀察基地條件、創新工法與大膽執行力,將ESG理念融入建築,革新空間體驗,為城市注入永續活力。

永續是融入建築空間的基本 DNA

「近年來ESG、綠建築似乎變成了一個口號,但我覺得環境關懷、地球暖化議題本就是設計時應考量的基本元素,並不是當代倡議後才做。」執行建築設計時,林明娥建築師持續思考人、空間與環境的關係,就如1997年打造信義威秀影城當時,信義計劃區附近仍雜草叢生,此時她就選擇以鋁、鋼構等全金屬建材施作,目的便是預想未來拆除時,金屬材料易於回收再利用,即現今循環經濟的概念。

CP
專注於設計工作,林明娥建築師融匯創永續理念打造ESG空間。

除了打響名號的信義威秀影城,同樣出自其手的IKEA桃園青埔店則以關懷都市鄰里為核心,她提出商場與社區連結、創造良好互動的期許,因此將基地周遭內縮,規劃人行徒步區、自行車道與廣場,將最好的綠地留給居民,甚至打造10公尺高的植栽綠牆和開放式BBQ屋頂花園,與社區鄰居及環境共榮。

打造「被動式節能」的理想生活

作為內政部優良綠建築評審委員,林明娥也持續推動綠建築的更多可能性,創造與自然更共榮的建築設計。「我認為理想生活是在空間裡可以感到愉悅,能夠與光線、空氣、風互動。」其陽明山自宅正是她落實永續建築的典範:坐擁山林景致,可全開放式的落地玻璃引入陽光與自然綠意,大量的開窗製造空氣對流,也以貫穿三層樓的小中庭帶來通透明亮感,樹影婆娑、昆蟲鳥語鳴啼,「讓我覺得這個空間很有生命力。」。遵循著白天不開冷氣的生活準則,林明娥建築師也透過雙層牆、雙層玻璃的建築手法將暑熱隔絕於屋外,節省空調耗能,「這都是『被動式節能』的做法。」

CP
建築師林明娥

被動式節能即透過建築本體設計優化隔熱、通風與採光,以自然手段降低能源需求,林明娥建築師認為首先需熟稔基地環境的物理條件,「記得在西南風吹的方向開窗、控制窗戶高度與陽光角度的關係調整西曬強度,於颱風與東北季風向立牆......這些都是具體做法。當設計手法或選用的材料合適,建築物就能夠讓人舒適,我認為這是生活和設計連結最好的表現。」

CP
冠軍建材台中品牌形象館亦使用品牌創新綠色工法示範理想生活。

綠信仰的強強聯手

林明娥建築師也指出,在台灣高溫多濕的氣候條件下,建築外殼的隔熱與防水性能格外關鍵。冠軍磁磚提出的綠色創新工法「外牆乾掛節能系統」與「屋頂架高隔熱系統」就是佳例——冠軍節能磚外飾材以輕量化金屬構架固定在RC結構外牆,中間產生的空氣層帶來隔熱效果,RC牆也免於太陽直射而產生高溫,不僅降低室內溫度4℃,也打造出通風層,熱能得以隨空氣流動排出,亦防止雨水浸濕RC結構牆。此外,屋頂架高隔熱系統亦經成大實驗認證,能隔絕90%的熱傳導,有效降溫達15℃,為現代建築節能開啟新方向。

CP
冠軍建材 台中品牌形象館

而外牆乾掛的作法搭載冠軍磁磚推出的綠建材「科技節能石」,多尺寸規格、多模面與花色的選擇,適用於牆面、地板與步道,2公分的厚度隔熱又不易碎裂,獲得林明娥建築師的青睞。在其操刀的宜蘭建案中,於屋頂、露台甚至戶外庭院空間大量選用,形成的鋪面更是易於清潔保養、不長苔,實現耐久耐用的機能性。「由於冠軍磁磚就在苗栗製造,於工程實務節省了許多運輸碳排與運費,若材料數量計算有誤差,也能快速取得,可及性高,在機能性、美學品質皆可媲美進口建材的情況下,何不愛用國貨呢?」

CP
烏來璞石麗緻

不只將理念落實於自身作品,並持續尋求地球永續的建築解方,林明娥建築師對於冠軍領先建築同業推動節能綠建材也大力讚賞,並給予實際使用的反饋,強強聯手,致力打造綠建築最佳表面建材系統與實踐,催生出永續住宅空間的更多可能性。在「綠」的共同信仰下,林明娥建築師以建築空間的自然平衡,為冠軍永續建材的應用譜寫出無限想像。

CP
冠軍建材 竹苗品牌形象館

文字 / Diane Tang

攝影 / 李明宜

圖片提供 / 冠軍磁磚

【編輯帶逛】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10件展品剖析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作為20世紀現代主義建築代表人物,芬蘭建築師Alvar Aalto將家鄉社會對自然共生、民主精神、對生活品質的重視融入作品,發展出關照自然、富人文關懷的「人性化建築」。無論是住宅或公共建築,他的設計皆強調自然、光線與建築材料的和諧共生。

Alvar Aalto台灣首場大型回顧展現正於忠泰美術館展出,《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由館方及芬蘭Alvar Aalto基金會共同策劃,集結手稿、建築模型、設計家具、歷史影像等,爬梳其設計哲學,同時聚焦他的與Aino(愛諾)及Elissa(艾莉莎)兩任建築師妻子的合作關係。展覽以「家」和「共創」為關鍵字,映現三人如何實現「創造即生活,生活即創造」的真諦,同時展現北歐文化對生活場域的深刻關注。本篇整理策展人Timo RiekkoMari Murtoniemi導覽亮點帶逛!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忠泰美術館推出Alvar Aalto大型回顧展《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Alvar Aalto,北歐現代建築與設計的靈魂組合

Alvar Aalto不僅是這位建築巨擘的個人名號,它更代表一個橫跨半世紀,由AlvarAinoElissa三位建築師共同協作、實踐設計理想的代名詞1920年代起,AinoAlvar Aalto以夫妻身份共同發展設計事業,並創立知名家具品牌Artek,雋永風格至今仍受愛戴。1950年代起,Elissa深入參與事務所的核心工作,並在丈夫過世後接手主持事務所,同時參與Alvar Aalto基金會運作,延續其設計精神。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由左至右分別為Alvar Aalto、Aino Aalto及Elissa Aalto。(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3位建築師在不同時期接力合作,共同形塑出Alvar Aalto關心人、尊重自然、創造理想生活的人文建築風格Alvar早期作品以住宅為主,後逐步延伸至學生宿舍、圖書館、醫院、市政廳等公共建築。儘管客戶和業主來自不同生活背景,有富裕人家、也有勞工階級,但Alvar始終深信:即使每人手握的資源不同,人人都應有享受良好生活品質的平等權利。而其中實踐的關鍵為何?他們認為一是與自然的聯繫,二是富功能性、人人皆可負擔的家具(雖然Artek演變至今並非如此)。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身處1920年後芬蘭獨立建國時期,面對現代主義與全球化浪潮來襲,3位建築師選擇從自身文化出發,以建築回應時代與社會,體現民主精神與對生活品質的重視,成為北歐現代建築與設計美學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以下精選《創造即生活》10件展品,梳理Aalto三人組的設計思維: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尊重自然,孕育理想生活場域

芬蘭國土森林覆蓋率高,亦有「千湖之國」的名號,獨特的自然環境深深影響著當地居住文化。Aalto總是將自然元素融入建築,或讓建築在不破壞既有自然環境(如不伐木)的情況下發展,無論住宅或公共建築都是如此。

▍Aalto私宅

這次展出的兩座Aalto私宅皆反映這項特質,如Aino設計的「芙蘿拉夏日之家(Villa Flora)」,選用木材與自然植栽融入周邊環境;她與Alvar共同設計的「阿爾托之家(The Aalto House)」利用大面開窗連結客廳與花園,消弭室內外界線,將自然引入日常,整體空間亦採於木材等大量天然材質打造。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芙蘿拉夏日之家。(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阿爾托之家。(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阿爾托之家。(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夏日小屋

呼應芬蘭人夏日必到湖邊生活一段時日的習慣,展覽特別精選3位建築師各自為業主設計的「夏日湖邊小屋」,搭配AlvarAino一家在自家小屋共享天倫之樂的珍貴影像,體現芬蘭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模式——即使沒有自來水、電力等現代設施,仍要空出時間前往,親近自然,把握短暫而珍貴的夏日。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芬蘭廳

公共建築方面,策展人Timo Riekko提到自己尤其傾心「芬蘭廳(Finlandia Hall)」的設計。芬蘭廳是赫爾辛基標誌性的音樂表演場地,1971年落成,是Alvar生涯晚期的重要代表作。Timo提到,建築部分外牆呈現不規則波浪形,並非單純的造型設計,而是Alvar當初不想砍伐基地旁的樹木,而讓建築邊緣繞著樹木建造。時隔數十年,有些樹木終究因年老而必須被砍伐,但Alvar當時尊重自然的精神仍留存至今,那片彎折的牆面就是雋永的印證。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芬蘭廳。(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芬蘭廳。(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關懷人與城市,打造回應身心需求的公共建築

芬蘭「全球最幸福國家」的名號,大家應該不陌生,這個北歐國家對平等、人文關懷、社會福祉的重視,早在20世紀初便可見端倪,Alvar的設計也體現了這些特質,這也讓他的作品被形容為「人性化建築」,其不僅關於對自然與人的關照,也關乎從建築使用者需求出發的設計。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塞于奈察洛市政廳

在眾多公共建築作品中,策展人Mari Murtoniemi特別選了「塞于奈察洛市政廳(Säynätsalo Town Hall)」說明。這是位於芬蘭西部一座工業城鎮的公共建築群,業主想將市政廳、行政機關、圖書館、商店、住宅、劇院等都涵蓋其中,規劃極具挑戰性。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塞于奈察洛市政廳。(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Alvar認為建築外觀應要能自行「表明身份」,因此他選擇用高低錯落的建築量體,形成一座如山丘般的小型「城中城」,每座建物外觀各有呼應其功能的特點。入口處是極具視覺份量感的方形建築,指引人們拾階而上,迎接一片綠意草地和水池,這裡的愜意氛圍不僅平衡了入口予人的莊重感,更為住戶提供休憩空間。此外,建築面向城市街道處設商店,開放性設計歡迎訪客;住宅隱於後方,確保住戶的隱私和安全;圖書館、劇院、行政機關等分佈於水池兩側;市政廳則位於建築群的最高點,直指此處為當地權力核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塞于奈察洛市政廳模型。(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塞于奈察洛市政廳。(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帕伊米奧療養院

位於芬蘭西南部一片松樹林中的「帕伊米奧療養院(Paimio Sanatorium)」,以有別於塞于奈察洛市政廳的手法體現建築「人性」,其整體設計從結核病患者角度出發,從照明、聲音、家具、室內設計,到對空氣品質的管控,全面打造能促進患者身心復原的療癒建築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帕伊米奧療養院。(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帕伊米奧療養院模型。(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維堡圖書館

位於俄羅斯的「維堡圖書館(Viipuri Library)」則以讀者的閱讀體驗為設計核心,特別設置57天窗,提供充足而不刺眼的照明,創造出明亮舒適的閱讀空間。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維堡圖書館。(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維堡圖書館模型。(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不只是建築:從材質到設計的細節實驗,創造生活意趣

Alvar將建築視為一件「完整的藝術作品」,不僅關注建築的形式,也著手根據空間格局設計最適配的家具,完整生活機能與品質;更透過材質與細節的實驗,賦予生活空間不同的質感與感知體驗。

這些實驗從「家」就開始,在AlvarElissa共同打造的「穆拉察洛實驗住宅(Muuratsalo Experimental House)」中,兩人將湖畔夏日住宅化作生活的實驗場,從庭院中多種磚塊的鋪排試驗,到親自設計通往島嶼的船隻設計等,處處體現「創造即生活」的理念。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穆拉察洛實驗住宅。(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穆拉察洛實驗住宅。(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穆拉察洛實驗住宅模型。(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公共建築的設計也不例外。二戰後芬蘭社會逐步復甦,人們的生活水準提升,對建築的選材也更為講究,這讓愛用木材的Alvar開始試驗其他材料的應用可能,比如他與陶瓷工廠合作開發「軸狀瓷磚」,賦予牆面更豐富、多變的視覺效果。芬蘭「塞伊奈約基市政廳(Seinäjoki Town Hall)」便大膽採用了這款瓷磚,打破傳統公共建築常用灰泥牆面的慣習;帶光澤的深藍色瓷磚外牆在陽光下如粼粼波光,成為這座建築的最大特色。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塞伊奈約基市政廳。(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Alvar Aalto與陶瓷工廠合作開發的「軸狀瓷磚」。(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你可能忽略的「門把」是展覽彩蛋

策展人Mari Murtoniemi也特別分享了展覽彩蛋:動線起點與終點透過兩款不同的「門把」相呼應,因Alvar認為門把就像是建築和訪客「打招呼」的方式——當我們踏進一座公共建築,唯一會觸碰的物件可能就是門把,因此對Alvar來說,門把從外觀到握感都非常重要。親臨展場,也不妨留意這兩款門把的設計巧思!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衛星展區將登場,串起「創造即生活」完整敘事

《創造即生活》串連雙展區呈現,除了本篇介紹的忠泰美術館主展區外,設於NOKE忠泰樂生活Uncanny的衛星展區將於10/4揭幕,內容聚焦於Aalto的家具設計和理念,與主展區3位建築師的生命歷程、建築及都市計畫作品等,構築完整敘事。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

展期|2025.08.16(六)-2026.01.25(日)

 

|La Vie美感俱樂部X忠泰美術館 導覽活動|從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揭開「人性化建築」設計之道

日期|2025.09.20(六)10:30~12:00

地點|忠泰美術館 一樓服務台(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活動全程免費,名額有限,請把握機會!報名請點此

 

【主展區】忠泰美術館

展期|2025.08.16(六)-2026.01.25(日)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全票150元/優待票10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衛星展區】NOKE忠泰樂生活 Uncanny

展期|2025.10.04(六)-11.30(日)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2003

開放時間|週日至週四 11:0021:30、週五六 11:0022:00 

參觀資訊|免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