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播建築設計現場!海澤維克打造「Making House」開放式工作室,啟發下一代投入設計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海澤維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以富實驗性的建築作品聞名,令人不禁好奇,這些打破常規的創意都在什麼樣的地方發生?近日團隊揭曉位於倫敦的全新工作室「Making House」,這裡不只是夥伴們的辦公空間,更是面向社區、對大眾敞開的創意交流平台——大面玻璃窗邀人們窺探設計工作現場、預約制展間展出歷年代表作,不僅要讓更多人認識海澤維克的建築哲學,更期待啟發下一代投入設計。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為「團結」而生的新空間

Making House」坐落於倫敦國王十字(King’s Cross)的核心地帶,距離海澤維克工作室原本的辦公室不遠,步行5分鐘就能抵達。為何要打造新的工作空間?工作室合夥人Neil Hubbard表示,COVID-19疫情導致工作模式轉變是一大原因,「疫情讓我們更認知到團結的重要性。」且近年團隊規模擴張,新空間能將所有夥伴聚集在同一屋簷下共創,培養更強烈的團隊意識。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面向大眾,建築設計現場「即時轉播」

在海澤維克工作室進駐前,「Making House」所在建築曾是時尚品牌Diesel的辦公室。最初這是一棟兩層磚砌建築,Diesel進駐後為其增設了膠合層壓木材(GLT)屋頂,在原本濃厚的工業氣息上注入一絲溫潤。海澤維克團隊接手後,幾乎保留建築外觀原貌,僅為入口新建一扇木質雙開門,並在一樓增設大量的玻璃窗,將原先封閉、隱密的工作現場對城市開放,邀人們行經此處時從外向內望,參與建築孵化的過程,與團隊一同感受創造的樂趣。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預約制展間:集結海澤維克歷年代表作

大眾不僅能透過玻璃窗看進工作室,也可申請參觀位於一樓的展間。這裡集結海澤維克工作室歷年作品,小至造型奇特的電梯按鈕,大至倫敦雙層巴士「New Routemaster」及世界各地建築專案的模型,一路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學中心、紐約Vessel等近年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回溯至Thomas Heatherwick1993年設計的首件建築作品,完整呈現海澤維克從個人到團隊、數十年來的創意脈絡。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無牆辦公空間:開放、靈活,體現夥伴多元文化背景

工作室夥伴的新辦公空間則位在二樓,有別於過去依據功能劃分出多個辦公室,這次牆壁、隔間全被打掉,創造更開放、靈活的無牆工作環境,並提供多種辦公桌配置,滿足單獨辦公、團隊腦力激盪等工作情境。Neil Hubbard特別提到,工作室夥伴的文化背景多元,為了尊重並體現這項特質,特意讓辦公室格局保持簡單,交由夥伴為此注入靈魂、填充樂趣,像裝飾家裡一樣佈置自己的工作空間,因此可見木質層架上擺滿夥伴們的私人收藏和靈感小物。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終極使命:啟發下一代投入設計

Making House」不只是單純的辦公場域,更體現海澤維克近年積極推廣的「人本建築」理念,主動親近社區,也歡迎大眾參與其中。為進一步實踐理念,工作室推動為期3年的「In The Making」創意教育計畫,將觸及6001014歲的青少年,鼓勵他們挖掘自己的創造力。談及「Making House」的使命,Thomas Heatherwick說:「對我來說最美好的成果,是未來那些致力讓世界更貼近人性、更令人感到愉悅的工作者會說:『我記得曾經過這,從窗戶望進去的那一刻,讓我對設計萌生興趣。』」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資料來源|Heatherwick Studi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瀨戶內海犬島全新「HANA」展亭誕生:建築師妹島和世設計,猶如靜靜佇立於植物園的綻放花朵

瀨戶內海犬島全新「HANA」展亭誕生:建築師妹島和世設計,猶如靜靜佇立於植物園的綻放花朵

坐落瀨戶內海上的犬島,在今(2025)年6月迎來由建築師妹島和世設計的全新展亭「HANA」,其外觀猶如綻放的花朵,以輕盈的姿態靜靜佇立於植物園中。若計劃造訪「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25」夏季展期(8/1~8/31),也不妨將此地納入行程。

2008年起,福武財團便與妹島和世、藝術總監長谷川祐子聯手,藉由藝術與建築參與犬島的社區營造。2010年啟動的「犬島 家計畫」,更將藝術作品散布於島上各處,引領人們在尋訪作品的同時,欣賞這裡擁有的日常美景、讓旅客更深入認識這座島嶼,並與在地持續對話,共創融合藝術與生活的空間,也為犬島注入新的能量。

坐落於瀨戶內海上的犬島,迎來建築師妹島和世所設計的全新展亭〈HANA〉,並於2025年6月正式開幕。(圖片來源:Prada)
坐落於瀨戶內海上的犬島,迎來建築師妹島和世所設計的全新展亭〈HANA〉,並於2025年6月正式開幕。(圖片來源:Prada)
                                        ↓ 「犬島 家計畫」S邸

不只是一般植物園

而由妹島和世與2016年移居至犬島的「明亮的房間(明るい部屋)」園藝設計團隊共同推動的「犬島 生活植物園(犬島 くらしの植物園)」,活化了長年閒置的溫室及其周邊約4,500平方公尺的土地,打造成一座紮根於犬島風土、文化的植物園。特別的是,這裡並非供人參觀的一般植物園,而是透過居民、來訪者一同開墾及參與,體驗自然循環,實踐從食物到能源的自給自足生活方式。

「明亮的房間」團隊2010年負責犬島「家計畫」的庭園設計後,深感與島民的交流帶來的力量,自2016年起移居犬島,與建築師妹島和世共同推動「犬島 生活植物園」。(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明亮的房間」團隊2010年負責犬島「家計畫」的庭園設計後,深感與島民的交流帶來的力量,自2016年起移居犬島,與建築師妹島和世共同推動「犬島 生活植物園」。(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迎來全新HANA展亭

9年多來,犬島 生活植物園透過工作坊、活動、庭園維護等方式,吸引愈來愈多人們參與,共同打造出這處積極實踐與自然共生理念的生活體驗場域。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由時尚品牌 PRADA 捐贈、象徵聚集大家的HANA展亭,別具意義,更體現了品牌對當代文化長年支持的精神。事實上,妹島和世與 PRADA 長年累積的深厚關係,也促成了此次的合作。早在2023年7月,她便策劃了於東京都庭園美術館舉辦的「Prada Mode Tokyo」活動,今年6月初登場的「Prada Mode Osaka 」,則為雙方的再次合作。

「犬島 生活植物園」將一處長年未使用的溫室與約4,500平方公尺土地再生,發展為結合犬島風土與文化的植物園。(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犬島 生活植物園」將一處長年未使用的溫室與約4,500平方公尺土地再生,發展為結合犬島風土與文化的植物園。(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外觀猶如綻放的花朵

而犬島 生活植物園內新設的常設性HANA展亭,外型猶如盛開於園中的兩朵花,構築出一處讓人們自然聚集的空間。結構輕盈、完美融合植物園景觀設計的HANA展亭,以僅3毫米厚的不鏽鋼板彎折而成,由船運至犬島後,於現場進行焊接與拋光處理;略帶霧感的鏡面質感,將隨時間推移映照出四周的花草樹木、夕陽光影,呈現植物園不斷變化的風景。(編註:「花」在日文中讀作「はな」,羅馬拼音即為「HANA」)

由建築師妹島和世設計的全新展亭「HANA」,為時尚品牌 PRADA 捐贈而成,體現品牌對當代文化長年支持的精神。(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由建築師妹島和世設計的全新展亭「HANA」,為時尚品牌 PRADA 捐贈而成,體現品牌對當代文化長年支持的精神。(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圖片來源:Prada)
(圖片來源:Prada)

設置靈感源自犬島風景的兔子椅

園區內也設置了名為「暫時浮現的風景(仮に浮かべる風景)」的兩座櫃檯裝置,其使用建設過程中挖出的土壤製作,象徵著「循環與再融合」的理念,悄然融入周遭風景,最終將回歸自然。另外, PRADA 也捐贈了一系列由SANAA設計、靈感來自犬島風景的彩色「Rabbit Chair / FRP」兔子椅,邀請人們坐下來,靜靜感受並與場域對話。

「暫時浮現的風景」使用建設時開挖出的土壤製作而成,象徵「循環與再融合」的理念。(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暫時浮現的風景」使用建設時開挖出的土壤製作而成,象徵「循環與再融合」的理念。(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PRADA也捐贈了一系列由SANAA設計的色彩繽紛的兔子椅。(圖片來源:Prada)
PRADA也捐贈了一系列由SANAA設計的色彩繽紛的兔子椅。(圖片來源:Prada)

「HANA」展亭
設置場所:犬島 生活植物園内(岡山県岡山市東区犬島50)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資料來源|福武財團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把平凡廣場變成壯闊岩石地景!BIG打造丹麥廣播電視城新門面,用水脈串起城市文化能量

把平凡廣場變成壯闊岩石地景!BIG打造丹麥廣播電視城新門面,用水脈串起城市文化能量

丹麥建築事務所BIG(Bjarke Ingels Group)與美國藝術家Doug Aitken將攜手於哥本哈根帶來新作!這項名為《The Impact》的計畫,將為丹麥廣播電視城(DR Byen)前方的公共空間進行全面改造,更將串連週遭三大文化場域DR音樂廳、Bella Arena、Royal Arena,創造出一個充滿藝術活力的城市空間。

打造一片「讓人想留下來」的場域

20年前丹麥廣播電視城剛落成時,其所在的Ørestad地區僅有500位居民,如今已成長至約25,000人,再加上園區上班族、週遭校區的大學生,人流較以往大增,有著無限潛力。然而,園區廣場目前一片空曠、風勢強勁,實在無法令人產生停留或放鬆的欲望。

藉由這次的大改造計畫,DR希望新設計能結合日常生活與休閒活動,讓這片廣場成為人們願意駐足的場所,甚至成為吸引遊客的觀光景點之一。

把平凡廣場變成壯闊岩石地景!BIG打造丹麥廣播電視城新門面,用水脈串起城市文化能量
(圖片來源:BIG)

放射狀的壯闊地景,將三座場館串連起來

《The Impact》以「水」作為視覺核心,將現有的水池轉化為岩石地景,地面縫隙間的水流閃著藍色微光,如神經網絡般向外擴散,而水霧從地面縫隙間冉冉上升,創造出豐富的視覺景觀。

把平凡廣場變成壯闊岩石地景!BIG打造丹麥廣播電視城新門面,用水脈串起城市文化能量
(圖片來源:BIG)
把平凡廣場變成壯闊岩石地景!BIG打造丹麥廣播電視城新門面,用水脈串起城市文化能量
(圖片來源:BIG)

DR音樂廳經理Kim Bohr表示:「我很喜歡『The Impact』的一點,是它把Ørestad的三座文化機構串聯成一個共同概念。這三座機構既擁有各自的鮮明特性,又同時融入了這片廣場以音樂為主軸的敘事呈現。」

把平凡廣場變成壯闊岩石地景!BIG打造丹麥廣播電視城新門面,用水脈串起城市文化能量
(圖片來源:BIG)
把平凡廣場變成壯闊岩石地景!BIG打造丹麥廣播電視城新門面,用水脈串起城市文化能量
(圖片來源:BIG)

什麼時候能看到成果?

雖然日前公布的《The Impact》設計草稿十分令人期待,不過目前計畫尚處於前期階段,還需招標工程團隊與尋求基金資助。根據初步時程規劃,《The Impact》最快還需要三、四年才能落成,屆時除了將廣場大改造外,三座場館也將每年合作舉辦音樂節等活動,為Ørestad地區帶來活躍的文化能量。

把平凡廣場變成壯闊岩石地景!BIG打造丹麥廣播電視城新門面,用水脈串起城市文化能量
(圖片來源:BI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