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百年郵局轉型高齡住宅:昔日配送中心化為社區空間、增建私人陽台,公共建築如何再利用?

法國百年郵局轉型高齡住宅:昔日配送中心化為社區空間、增建私人陽台,公共建築如何再利用?

全球各地住房危機不減,面對高齡化社會,長者的居住權利更是一大議題,而最近法國提出的其中一解方是「把郵局改造為退休後社區」。

由於業務型態與使用需求轉變,法國郵政(La Poste)將國內多處郵政大樓出售給房地產開發集團Acapace,合力將這些建築改建為住宅社區,呼應高齡化社會逐步攀升的需求,提供長者舒適、安全的居住空間。其中,位於法國西側沿岸的布雷斯特(Brest)郵政大樓,就於近期正式落成。

法國百年郵局轉型高齡住宅:昔日配送中心化為社區空間、增建私人陽台,公共建築如何再利用?
(圖片來源:Chatillon Architectes)

戰後重建的郵政大樓再度整裝

整座郵局建築呈現三翼佈局,其中最古老的一棟始建於1927年,由建築師Georges Milineau設計,引用當時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可惜的是,該建築在二戰期間全毀,現今我們看到的其實是1950年由建築師Pierre-Jack Laloy重建而成的作品,其立面上以鋼筋混凝土結合實心花崗岩,呈現新地區主義風格(Neo-regionalism)。

法國百年郵局轉型高齡住宅:昔日配送中心化為社區空間、增建私人陽台,公共建築如何再利用?
(圖片來源:Chatillon Architectes)

過去,除了用於郵政服務外,建築圍繞的中央區域設有屋頂與天窗,員工們在此分揀即將投遞的信件。而鄰近街道的拱門入口,則是車輛載運郵件的出入通道。

負責本次改建計畫的Chatillon Architectes將原先的三個翼樓規劃成多個建築單元,並進行全面翻修。建築團隊充分利用既有的方正格局與採光優勢,北側採玻璃磚帷幕牆,呼應庭院的天窗;南側則增建陽台,讓住戶享有私人戶外空間。另外,部分牆面與陽台底部也採用木材,為整體空間增添溫潤的質感。

法國百年郵局轉型高齡住宅:昔日配送中心化為社區空間、增建私人陽台,公共建築如何再利用?
(圖片來源:Chatillon Architectes)

過往作為配送中心用途的中央庭院,其結構雖已年久失修而必須拆除,團隊仍保留部分牆面作為歷史記憶的象徵,將此區轉化為社區的公共空間,設置接待櫃檯、餐飲等服務。

法國百年郵局轉型高齡住宅:昔日配送中心化為社區空間、增建私人陽台,公共建築如何再利用?
(圖片來源:Chatillon Architectes)

增建第四棟側翼,向戰後建築風格致敬

除此之外,為滿足住宅與公共設施需求,Chatillon Architectes還在庭院中增建一座建築。這座新建築將庭院一分為二,並以通透的大廳連結兩處,讓社區的公共空間自然而然地延伸至戶外。

法國百年郵局轉型高齡住宅:昔日配送中心化為社區空間、增建私人陽台,公共建築如何再利用?
(圖片來源:Chatillon Architectes)

新建築雖然以明確的當代風格呈現,卻仍能融入既有建築並與之對話。結構上採用鋼筋混凝土搭配理性的構造系統,向戰後建築風格致敬;挑高的一樓以6根等距柱列支撐,也讓立面設計上擁有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法國百年郵局轉型高齡住宅:昔日配送中心化為社區空間、增建私人陽台,公共建築如何再利用?
(圖片來源:Chatillon Architectes)

延續歷史記憶,回應高齡化社會需求

透過完善的社區空間配置與居住環境設計,這項改建計畫將閒置郵局大樓轉型為高齡住宅,既回應當代社會變遷與生活需求,也延續歷史建築的記憶,讓建築持續書寫它在城市裡的新篇章。

法國百年郵局轉型高齡住宅:昔日配送中心化為社區空間、增建私人陽台,公共建築如何再利用?
(圖片來源:Chatillon Architecte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瀨戶內海犬島全新「HANA」展亭誕生:建築師妹島和世設計,猶如靜靜佇立於植物園的綻放花朵

瀨戶內海犬島全新「HANA」展亭誕生:建築師妹島和世設計,猶如靜靜佇立於植物園的綻放花朵

坐落瀨戶內海上的犬島,在今(2025)年6月迎來由建築師妹島和世設計的全新展亭「HANA」,其外觀猶如綻放的花朵,以輕盈的姿態靜靜佇立於植物園中。若計劃造訪「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25」夏季展期(8/1~8/31),也不妨將此地納入行程。

2008年起,福武財團便與妹島和世、藝術總監長谷川祐子聯手,藉由藝術與建築參與犬島的社區營造。2010年啟動的「犬島 家計畫」,更將藝術作品散布於島上各處,引領人們在尋訪作品的同時,欣賞這裡擁有的日常美景、讓旅客更深入認識這座島嶼,並與在地持續對話,共創融合藝術與生活的空間,也為犬島注入新的能量。

坐落於瀨戶內海上的犬島,迎來建築師妹島和世所設計的全新展亭〈HANA〉,並於2025年6月正式開幕。(圖片來源:Prada)
坐落於瀨戶內海上的犬島,迎來建築師妹島和世所設計的全新展亭〈HANA〉,並於2025年6月正式開幕。(圖片來源:Prada)
                                        ↓ 「犬島 家計畫」S邸

不只是一般植物園

而由妹島和世與2016年移居至犬島的「明亮的房間(明るい部屋)」園藝設計團隊共同推動的「犬島 生活植物園(犬島 くらしの植物園)」,活化了長年閒置的溫室及其周邊約4,500平方公尺的土地,打造成一座紮根於犬島風土、文化的植物園。特別的是,這裡並非供人參觀的一般植物園,而是透過居民、來訪者一同開墾及參與,體驗自然循環,實踐從食物到能源的自給自足生活方式。

「明亮的房間」團隊2010年負責犬島「家計畫」的庭園設計後,深感與島民的交流帶來的力量,自2016年起移居犬島,與建築師妹島和世共同推動「犬島 生活植物園」。(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明亮的房間」團隊2010年負責犬島「家計畫」的庭園設計後,深感與島民的交流帶來的力量,自2016年起移居犬島,與建築師妹島和世共同推動「犬島 生活植物園」。(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迎來全新HANA展亭

9年多來,犬島 生活植物園透過工作坊、活動、庭園維護等方式,吸引愈來愈多人們參與,共同打造出這處積極實踐與自然共生理念的生活體驗場域。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由時尚品牌 PRADA 捐贈、象徵聚集大家的HANA展亭,別具意義,更體現了品牌對當代文化長年支持的精神。事實上,妹島和世與 PRADA 長年累積的深厚關係,也促成了此次的合作。早在2023年7月,她便策劃了於東京都庭園美術館舉辦的「Prada Mode Tokyo」活動,今年6月初登場的「Prada Mode Osaka 」,則為雙方的再次合作。

「犬島 生活植物園」將一處長年未使用的溫室與約4,500平方公尺土地再生,發展為結合犬島風土與文化的植物園。(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犬島 生活植物園」將一處長年未使用的溫室與約4,500平方公尺土地再生,發展為結合犬島風土與文化的植物園。(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外觀猶如綻放的花朵

而犬島 生活植物園內新設的常設性HANA展亭,外型猶如盛開於園中的兩朵花,構築出一處讓人們自然聚集的空間。結構輕盈、完美融合植物園景觀設計的HANA展亭,以僅3毫米厚的不鏽鋼板彎折而成,由船運至犬島後,於現場進行焊接與拋光處理;略帶霧感的鏡面質感,將隨時間推移映照出四周的花草樹木、夕陽光影,呈現植物園不斷變化的風景。(編註:「花」在日文中讀作「はな」,羅馬拼音即為「HANA」)

由建築師妹島和世設計的全新展亭「HANA」,為時尚品牌 PRADA 捐贈而成,體現品牌對當代文化長年支持的精神。(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由建築師妹島和世設計的全新展亭「HANA」,為時尚品牌 PRADA 捐贈而成,體現品牌對當代文化長年支持的精神。(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圖片來源:Prada)
(圖片來源:Prada)

設置靈感源自犬島風景的兔子椅

園區內也設置了名為「暫時浮現的風景(仮に浮かべる風景)」的兩座櫃檯裝置,其使用建設過程中挖出的土壤製作,象徵著「循環與再融合」的理念,悄然融入周遭風景,最終將回歸自然。另外, PRADA 也捐贈了一系列由SANAA設計、靈感來自犬島風景的彩色「Rabbit Chair / FRP」兔子椅,邀請人們坐下來,靜靜感受並與場域對話。

「暫時浮現的風景」使用建設時開挖出的土壤製作而成,象徵「循環與再融合」的理念。(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暫時浮現的風景」使用建設時開挖出的土壤製作而成,象徵「循環與再融合」的理念。(圖片來源:福武財團、攝影:川越 健太)
PRADA也捐贈了一系列由SANAA設計的色彩繽紛的兔子椅。(圖片來源:Prada)
PRADA也捐贈了一系列由SANAA設計的色彩繽紛的兔子椅。(圖片來源:Prada)

「HANA」展亭
設置場所:犬島 生活植物園内(岡山県岡山市東区犬島50)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資料來源|福武財團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把平凡廣場變成壯闊岩石地景!BIG打造丹麥廣播電視城新門面,用水脈串起城市文化能量

把平凡廣場變成壯闊岩石地景!BIG打造丹麥廣播電視城新門面,用水脈串起城市文化能量

丹麥建築事務所BIG(Bjarke Ingels Group)與美國藝術家Doug Aitken將攜手於哥本哈根帶來新作!這項名為《The Impact》的計畫,將為丹麥廣播電視城(DR Byen)前方的公共空間進行全面改造,更將串連週遭三大文化場域DR音樂廳、Bella Arena、Royal Arena,創造出一個充滿藝術活力的城市空間。

打造一片「讓人想留下來」的場域

20年前丹麥廣播電視城剛落成時,其所在的Ørestad地區僅有500位居民,如今已成長至約25,000人,再加上園區上班族、週遭校區的大學生,人流較以往大增,有著無限潛力。然而,園區廣場目前一片空曠、風勢強勁,實在無法令人產生停留或放鬆的欲望。

藉由這次的大改造計畫,DR希望新設計能結合日常生活與休閒活動,讓這片廣場成為人們願意駐足的場所,甚至成為吸引遊客的觀光景點之一。

把平凡廣場變成壯闊岩石地景!BIG打造丹麥廣播電視城新門面,用水脈串起城市文化能量
(圖片來源:BIG)

放射狀的壯闊地景,將三座場館串連起來

《The Impact》以「水」作為視覺核心,將現有的水池轉化為岩石地景,地面縫隙間的水流閃著藍色微光,如神經網絡般向外擴散,而水霧從地面縫隙間冉冉上升,創造出豐富的視覺景觀。

把平凡廣場變成壯闊岩石地景!BIG打造丹麥廣播電視城新門面,用水脈串起城市文化能量
(圖片來源:BIG)
把平凡廣場變成壯闊岩石地景!BIG打造丹麥廣播電視城新門面,用水脈串起城市文化能量
(圖片來源:BIG)

DR音樂廳經理Kim Bohr表示:「我很喜歡『The Impact』的一點,是它把Ørestad的三座文化機構串聯成一個共同概念。這三座機構既擁有各自的鮮明特性,又同時融入了這片廣場以音樂為主軸的敘事呈現。」

把平凡廣場變成壯闊岩石地景!BIG打造丹麥廣播電視城新門面,用水脈串起城市文化能量
(圖片來源:BIG)
把平凡廣場變成壯闊岩石地景!BIG打造丹麥廣播電視城新門面,用水脈串起城市文化能量
(圖片來源:BIG)

什麼時候能看到成果?

雖然日前公布的《The Impact》設計草稿十分令人期待,不過目前計畫尚處於前期階段,還需招標工程團隊與尋求基金資助。根據初步時程規劃,《The Impact》最快還需要三、四年才能落成,屆時除了將廣場大改造外,三座場館也將每年合作舉辦音樂節等活動,為Ørestad地區帶來活躍的文化能量。

把平凡廣場變成壯闊岩石地景!BIG打造丹麥廣播電視城新門面,用水脈串起城市文化能量
(圖片來源:BI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