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美智12月前進嘉義縣!「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落腳新港,舊榖倉化身展覽空間

奈良美智12月前進嘉義縣!「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落腳新港,舊榖倉化身展覽空間

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巡展「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甫落幕,關於眾所矚目的下一站,主辦單位文化總會宣布,就在嘉義縣的「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展期為2025/12/12至2026/5/17,奈良美智經典之作《朦朧潮濕的一天》將在嘉義縣停留5個月,與大家一起創造更多美好時光。

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巡展「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甫落幕,展期短短93天創下8萬人次觀展紀錄,成為話題熱點。(圖片提供:文總)
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巡展「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甫落幕,展期短短93天創下8萬人次觀展紀錄,成為話題熱點。(圖片提供:文總)
奈良美智經典之作《朦朧潮濕的一天》將在嘉義縣停留5個月。本圖為甫落幕的金瓜石展場。(圖片提供:文總)
奈良美智經典之作《朦朧潮濕的一天》將在嘉義縣停留5個月。本圖為甫落幕的金瓜石展場。(圖片提供:文總)

文化總會說明,奈良美智的展出地點都是親自場勘後決定的,這次他屬意的「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是建於1963年的榖倉,原為新港鄉農會所興建的第25號倉庫,見證農人每一次辛勤的豐收。而隨著農業政策調整,倉庫一度閒置,直到2003年,新港鄉農會同意將空間免費提供給新港文教基金會作為藝文活動展演的場地。2006年,以「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的新身分重生,不僅是一個展覽空間,更是一個與天地自然、二十四節氣共同呼吸的有機場域。

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外觀(圖片提供:文總)
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外觀(圖片提供:文總)

建築師卓卿泉尊重這座空間的原貌,保留木造屋架、斑駁的紅磚、水泥牆的斷痕、通風小氣窗與鑄鐵小鐵窗。這裡不以華麗裝飾取悅,而是讓自然天光灑落,讓觀者在光影與作品之間,找到一份親切與自在。倉庫雖換上新招牌,卻依舊承載著稻田的香氣,提醒著人們,它始終屬於農業新港。

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圖片提供:文總)
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圖片提供:文總)

文總表示,《朦朧潮濕的一天》就像奈良美智給台灣的一封情書,他對台灣用情至深,在得知花蓮的災情後,不僅將金瓜石展覽周邊商品的部分收入200萬元捐出,明後天更將於日本「風とロック芋煮会」發起「麥克筆刺青」募款活動,收入全數捐給台灣,希望幫助花蓮渡過這次災情。

奈良美智巡展「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周邊商品銷售點(圖片提供:文總)
奈良美智巡展「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周邊商品銷售點(圖片提供:文總)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展期為2025/12/12至2026/5/17,地點在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參觀時間為週二至週三 12:00-17:00、週四至週日 9:00-17:00(每週一公休),週二、週三 9:00-12:00僅開放嘉義縣市高中職以下學校團體預約,詳細資訊及預約辦法將陸續公布,請鎖定文化總會奈良美智特展粉絲專頁

奈良美智2021年台南隔離時期素描創作(左)、2025年新作《河邊》。本圖為甫落幕的金瓜石展場。(圖片提供:文總)
奈良美智2021年台南隔離時期素描創作(左)、2025年新作《河邊》。本圖為甫落幕的金瓜石展場。(圖片提供:文總)

資料提供|文總、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北當代藝術館「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開展:以經典舊作與全新創作,建構深刻的感官體驗

台北當代藝術館「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開展:以經典舊作與全新創作,建構深刻的感官體驗

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將於10月4日至2026年1月11日推出年度壓軸大展,邀請成軍15週年的豪華朗機工帶來個展「宇宙寫生」,集結14件重新詮釋的舊作與1件全新創作,以「萬物皆連結 It's all connected」為核心,透過沉浸空間、跨媒體裝置和運算式技術建構深刻的感官體驗,希望喚起觀眾對於環境的珍視,並觸發對未來的幻想。

豪華朗機工由藝術家張耿豪、張耿華、陳乂及林昆穎組成,以跨界協作為標誌性手法,將音樂、科技、文本、影像與裝置融合為獨特的創作語彙,他們在自然與生活經驗中汲取靈感,並持續透過創作回應公共與社會議題,15年來,以連結和共創為核心,不斷在實驗與實踐之間推進,形成其獨特的群體創作方式。

豪華朗機工表示,「15年的創作旅程裡,每一次合作、挑戰與轉變都成為養分,讓我們在創作中,加入更多真實的體悟。這次的個展不只是回望,也是前行,舊作重生、新作誕生,就像生命持續朝向陽光的流動。我們希望觀眾也能在『宇宙寫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記憶與共鳴。」

「宇宙寫生」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宇宙寫生」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從三個層次相互連結呈現,橫跨裝置、繪畫、雕塑與錄像等多樣媒材,在「連結的生命」中,看見人與環境如何互為依存;「記憶的物件」呈現時間與物質所留下的痕跡;而「凝視的宇宙」則以新作裝置開啟對未來的探索。

光影與自然的交響,展現生命共生的律動

位於入口形象區的裝置作品《四合》,以緩慢律動的光影迎接觀者進入,彼此獨立的燈管在明暗之間相互牽引,如同豪華朗機工四位成員,各自擁有不同的節奏與聲音,最終能在同一個框架中找到平衡,展現合作中微妙而和諧的能量。《游泳》透過白光燈管的波浪起伏,喚起人們對生命循環的感知。《風場II》將風的數據,轉化為機械與光影模擬自然律動,細長的發光體化為一片人工風林,在展場裡靜靜呼吸。

《四合》(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四合》(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游泳》(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游泳》(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風場II》(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風場II》(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在屾》使用鋼筋廢料重新構築出山的形象,反思自然災害的影響,也回應人為過度開發的問題。《雨霾II》以藝術家親手撿拾的海廢構築出海面景象,隨裝置律動上下起伏,物件相互撞擊,化為如午後陣雨般的聲響,喚起屬於臺灣人共同的感官記憶。《冷凝》將冷氣銅管與羽毛並置,展現氣候變遷下冰冷與柔軟的對話。

《在屾》(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在屾》(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雨霾II》(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雨霾II》(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冷凝》(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冷凝》(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在記憶的光影裡,勾勒情感與時間的軌跡

《15年工作室》以繪畫與投影構築3個曾經的工作場域,這些熟悉的場景被轉化為略帶疏離的幻想,隨著畫作中光球的遊動,邀請觀者在凝視中穿越,沉澱於豪華朗機工15年的創作記憶。

《15年工作室》(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15年工作室》(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展示於展場3個樓梯間的「照顧計畫」系列,靈感源自2006年張耿豪、張耿華在當代館展出的《啄木鳥》,延續鳥與樹木互惠共生的意象,作品以影像與訪談呈現,由3個段落組成,是展覽中唯一「現身說法」的篇章。

《15年工作室》(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15年工作室》(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2010年誕生的《日光域》,隨豪華朗機工走訪各地,藉由回收燈具重新聚合光源,化為物質與環境的詩意對話,作品一路迭代至今,於當代館推出全新版本《日光域XI—台北當代藝術館》。新版作品以回收平板電腦作為光的載體,映照當代人們被網路、社群與演算法環繞的處境,數位藍光宛如日光,再次引導觀眾在凝視中思索。

《日光域XI—台北當代藝術館》(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日光域XI—台北當代藝術館》(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2019年跨界力作《很難很難》攜手音樂人魏如萱、鳳小岳與音樂總監陳建騏共同創作,於當代館再度原地重現。作品以光與音樂交織,回應生命中誕生與離別的對比經驗,讓光點在日常場景間緩緩游移,成為觸發記憶的媒介。它不追求外在震撼,而像是一場私密的對話,引領觀眾在重溫回憶的同時,感受從失落到新生的力量。

《很難很難》(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很難很難》(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天氣好不好我們都要飛》始於15年前,豪華朗機工與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企劃,以空白鳥圖紙邀請全臺37,200位孩童描繪心中飛翔的夢想,2025年,藝術家再次打開圖紙,重組天氣鳥,穿越教室飛進眾人的天空,這件大型集合創作再次展翅,象徵自由與勇氣不因時代而停歇,無論天氣如何,都要勇往直前飛,現場也邀請觀眾加入「天氣團」,一起為小鳥繪製彩色翅膀。

《天氣好不好我們都要飛》(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天氣好不好我們都要飛》(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第15件作品—「宇宙寫生」的終章

展覽尾聲在二樓最大的展間以《宇宙201》作為能量聚合點,結合《生光》《物林》《手識》3件相互連動的核心作品,構築出一個會呼吸的宇宙場域,每一部分獨立閃耀,卻在同一片宇宙中運行。《生光》將聲音與光編織成一個可以被包覆的宇宙,邀請觀眾開啟全身的感知,跟聲音的頻率與光的震動一起呼吸;《物林》由漂流木打造而成,圍繞而彼此聯結的森林,而在林間深處,《手識》運作著聯想生命的手勢,仿若熟悉的身影,與《生光》的多重光場互相牽引,象徵人類的意識,將人與自然、宇宙連結。這3件作品所組成的《宇宙201》,是豪華朗機工對「宇宙寫生」的深層思考,在思念耿豪的手感當中繪製完成。作品以詩意的現實幻境,使觀者意識到科技之中的溫度與靈性,生命與記憶在此延伸,化為展覽中最為深沉的心跳。

《宇宙201》(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宇宙201》(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宇宙201》(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宇宙201》(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另外,展覽期間也將舉辦豐富多元的教育活動,包括涵蓋科技藝術、詩性美學、團隊共創與文化共生等主題的系列講座;以身體和感官為主的工作坊、親子手作活動,以及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導覽,讓觀眾在展覽之外延伸更多想像。活動詳情與報名請參見當代館官方網站公告。

「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周邊商品 藝術商店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周邊商品 藝術商店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展期|2025 / 10 / 4 Sat. – 2026 / 1 / 11 Sun.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資料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邁向東南亞:藝廊經營的下一個10年想像?專訪伊日藝術計劃總監黃禹銘

邁向東南亞:藝廊經營的下一個10年想像?專訪伊日藝術計劃總監黃禹銘

在全球藝術市場於疫後逐漸降溫之際,東南亞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成長軌跡——新加坡憑藉國際藝博與拍賣市場持續展現影響力,泰國雙年展與私人美術館相繼崛起,印尼也因年輕藏家與活躍的生態備受矚目。走入第2個10年的伊日藝術計劃,選擇在此時將版圖擴展至雅加達,設立首個海外空間「YIRI Jakarta」,為藝廊的國際化布局描繪出更踏實的藍圖。

「其實我覺得伊日的使命一直很浪漫,浪漫到甚至有些不切實際。」回顧伊日藝術計劃這10年多來的歷程,總監黃禹銘笑著說道。今年6月,伊日藝術計劃將版圖正式擴展至雅加達,設立首個海外空間「YIRI Jakarta」,為其國際布局開啟新的篇章。事實上,這個海外據點的構想早在黃禹銘心中萌芽已久——10年前,伊日曾同時在北中南3地經營畫廊,卻仍深感難以為新生代藝術家提供足夠的舞台,因而舉辦「台北藝術自由日」,並推動「台灣藝術家世界巡弋計劃」,每年帶領藝術家參與海外博覽會。隨著跨國交流的累積,藝廊的「國際化」也逐漸成了他們賦予自己的使命。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時永駿,〈Aquarium〉,2023。(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從歐洲到東亞,海外據點的探索與猶疑

最初,黃禹銘其實把目光投向歐洲,將巴黎視為開拓海外據點的首選之地。「許多人覺得我們的藝術風格跟傳統商業畫廊不像,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反映出我們挑選的作品並不是那麼符合台灣市場的眼光;反而在歐洲,我們總能遇到很棒的天使藏家。」他指出,當地收藏氛圍單純,多以個人品味與喜好為主,不像台灣往往會先詢問藝術家的年齡、師承背景與交易紀錄,幾乎以這3項條件來決定是否收藏。儘管如此,當他們真正投入研究時,才發現龐大的執行成本與複雜的制度,都是當時難以跨越的現實門檻,也讓這段浪漫的想像只能暫時擱下。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Hel10²》展場中備有伊日自有品牌「一日茶道」的茶品,展現伊日輸出的不僅是藝術,更包括台灣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同時,隨著藝廊成長、參加國際展會的經驗累積,黃禹銘也開始將目光轉回東亞。「讓我感觸很深的是,在當今國際藝博體系裡,最具指標性的莫過於巴塞爾(Art Basel)與斐列茲(Frieze)兩大展會,但那些對我來說終究代表的是西方品味;要參展並不難,只要迎合他們的期待就好,可是我們也不禁開始思考:一定要把自己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嗎?」在他眼裡,亞洲擁有獨特的歷史與美學背景,而台灣位於東亞中心,更提醒他應當回到這個脈絡之中,深度探索東亞藝術的根基。於是,一幅以東亞為核心的國際化藍圖,逐步在他心中成形。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Hel10²》展名中的「10²」以乘法(10×10)命名,象徵創作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所產生的能量與意義並非線性疊加,而是乘倍放大。(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疫情前,黃禹銘曾多次前往上海考察,甚至已看好合適的空間。語言與文化的相近、當地博覽會不俗的銷售成績,都讓上海顯得極具潛力,最終卻因疫情爆發而畫下休止符;同時,由於伊日藝術計劃長期代理多位日本藝術家,東京自然也被視為重要的潛在據點。然而他指出,日本當代藝術市場其實面臨著藏家不足的結構性困境——當地住宅空間普遍有限,使得收藏傾向於小尺幅作品或器物,再加上「好作品應該屬於公共財」的文化觀念,讓多數人選擇走進美術館,而非將作品帶回家。這樣的收藏習慣,導致藝術家的產出與市場需求失衡,也讓他們對於是否落地日本抱持謹慎態度;相較之下,韓國雖然市場能量雄厚,但排他性強烈,要讓當地藏家真正接受台灣藝術家的作品,也並非易事。而就在這些猶疑與觀望之間,印尼這個選項意外地浮現了。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黃博志,〈Elephant–Ms. Kim, I'm learning to deal with the working weight.〉,2018。(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在雅加達,感受燃起的藝術能量

自2022年起,伊日藝術計劃連續3年參展雅加達藝博(Art Jakarta),在一次次嘗試與調整中,逐步累積對當地市場的理解。第1年,他們帶去的幾乎都是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就像撞上一道無形的結界,銷售並不理想,但現場觀眾對藝術的熱情,卻讓黃禹銘留下深刻印象。「我參加過那麼多博覽會,只要在展場走一圈,就能感受到市場的買氣,而印尼市場確實是蓬勃的。」於是第3年,他們除了引入台灣藝術家,也攜手代理的海外藝術家與當地藝術家共同展出,作品不僅獲得印尼藏家的青睞,更售出至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與香港的收藏家手中。這份跨境迴響讓他真切地意識到,雅加達早已不只是印尼的商業與文化中心,更有潛力成為東南亞的藝術樞紐。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希望透過《Hel10²》,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創作者彼此交流,也讓雅加達的觀眾看見這間來自台灣、關注當代議題與國際視野的畫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擁有2.7億人口的印尼,不僅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也是區域內收藏風氣最早萌芽的國家。黃禹銘指出,這樣的累積使印尼擁有東南亞數量最多、層次最完整的收藏群體。近年來,新生代藏家更透過學習型團體快速成長,他們熱衷於交流、公開分享,甚至共同舉辦展覽,與台灣相對低調的收藏文化形成鮮明對比;另一方面,印尼龐大的人口基數不僅催生了豐富的創作能量,藝術家之間也展現出強大的互助精神,成熟創作者經常將資源回饋給年輕一代,形成非商業性的循環力量。「因此對我來說,在印尼設立空間,不只是把台灣藝術家和我們代理的藝術家帶進東南亞的窗口,也是一個能與當地優秀藝術家相遇的連結。」他補充道。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陳聖文,〈Motacilla cinerea〉,2025。(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Hel10²,第 2 個 10 年

而真正促成伊日落腳雅加達的契機,來自雅加達藝博總監提出的「Jakarta Art Hub」藝術聚落計畫。該計畫旨在透過邀請多間海外藝廊進駐,推動印尼藝術市場與國際接軌;聚落選址於門騰(Menteng),這片被稱為「蛋黃中的蛋黃區」地段,周邊匯聚大使館、大型購物中心與捷運站,卻與香港H Queen's的精品氛圍,或台灣由資深藏家主導的畫廊景象截然不同,聚集的多為30~40歲的年輕經營者。「雖然有些青澀,卻帶著屬於年輕的樣子,這樣的氛圍反而更吸引我,也更接近我對藝術的想像。」於是去年底,黃禹銘決定帶領伊日正式進駐Jakarta Art Hub,並於今年6月底舉辦開幕展《Hel10²》,完成國際布局中的第一塊東南亞拼圖。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王冠蓁,〈老鷹不抓小雞〉,2020。(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雖然雅加達的藏家數量龐大,但與台灣相比,所得水準與藝術品價格還是有落差。」黃禹銘坦言,不少人建議他初期應以展出當地藝術家的作品為主,才能符合市場期待。然而,他與團隊卻有著不同的堅持,希望在邁出第一步之前,先讓大家明白「伊日是誰」。於是,開幕展《Hel10²》最終仍選擇由10位台灣藝術家與10位海外藝術家的作品組成,展現藝廊一貫的視野與姿態。「其實我們也不斷在學習、思考畫廊與藏家的關係:是單純提供藏家喜歡的作品,還是應該勇敢走在前面?就像服裝品牌,是要跟著流行走,還是要創造流行?——我想,我們選擇了後者。」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陳松志,〈Comparative - Deep - Hues A, B, C〉,2017。(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回顧伊日藝術計劃的第1個10年,他們透過大量參加博覽會爭取國際曝光,把握每一次被看見的機會;如今邁入第2個10年,黃禹銘更希望放慢腳步,專注於空間營運與精準布局。對他而言,博覽會雖能瞬間聚光,卻不足以建立深度連結,唯有長期經營海外據點,才能讓對話與關係真正生根。「畫廊在藝術市場中的任務,應該是發掘好的藝術家,並努力為他們尋找合適的收藏者。如此一來,藝術家才能不斷創作出好的作品,這個循環也才有辦法生生不息。」在伊日的世界裡,浪漫並非遙不可及的想像,而是一步步踏實走出的路徑。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YIRI JAKARTA開幕展《Hel10²》以「Hello」為出發點,集結長期合作的10位台灣與10位海外藝術家作品,呈現伊日藝術計劃的獨特風格與創作能量。(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BIZ IDEA|

「台灣」X「在地」的展出策略
若僅展出台灣藝術家作品,往往難以在陌生國家的藝博中融入當地社群。伊日選擇透過策展,讓台灣與當地藝術家共同展出,不僅能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也創造更多交流可能。

「展出」與「銷售」的平衡
黃禹銘認為,畫廊一方面應提供藝術家足夠的曝光機會,讓他們持續累積創作,另一方面也應不斷尋找合適的收藏者,藝術市場才能形成健康循環,而不是僅仰賴政府補助。

從藝術到風土的雙重輸出
《Hel10²》展場裡準備了鳳梨酥與薄荷烏龍茶,展現伊日輸出的不僅是藝術,更是台灣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希望藉此在國際舞台上開啟更多合作可能。

|BIZ NUMBER|

38,000+人次
2024年雅加達藝博共吸引38,368名觀眾,並集結來自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越南、中國、韓國、日本、台灣、俄羅斯與澳洲等73間藝廊參與,展現印尼藝術市場逐漸壯大的能量與東亞國家的關注度。

14間
Jakarta Art Hub目前已聚集來自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韓國與台灣的14間藝廊,今年預計將再新增3~4間藝廊進駐,透過產業群聚效應,期望加速推動印尼藝術市場的國際化。

6X6
2026年YIRI Jakarta將啟動6位台灣藝術家搭配6位印尼策展人的展覽計畫,以「對話」與「連結」為核心,建立跨經驗的雙向深度交流。

文|葉欣昀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9月號《開一家甜點店》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