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新作「鹿特丹FENIX博物館」!碼頭倉庫中長出的未來旋風觀景台

MAD新作「鹿特丹FENIX博物館」!碼頭倉庫中長出的未來旋風觀景台

位於荷蘭鹿特丹港口的「FENIX博物館」將於2025年開幕,前身為全球最大的倉庫之一,更是19、20世紀百萬移民出入鹿特丹的碼頭。受全球移民故事啟發,中國「MAD建築事務所」改造這個地標性建築,透過尋找未來與過去之間的交流,將建築的故事延續下去。

這座佔地16,000平方公尺的建築始建於1923年,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從19世紀末開始,300多萬移民從鹿特丹的碼頭登船,前往美國和加拿大等地,人們的離開和到來造就了今天的鹿特丹,成為一座擁有170多種民族的城市。FENIX博物館所在的倉庫是鹿特丹這段獨特歷史的核心,這座巨大的倉庫長360多公尺,由鋼筋混凝土製成,是裝卸船隻的地方,其貨物被運至南非、加拿大、墨西哥和海灣國家。

「FENIX博物館」前身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始建於1923年(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前身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始建於1923年(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在二次大戰期間,幾乎整個鹿特丹的建築都被摧毀,也因而造就這座城市如今充滿實驗性、創新思維的建築風景。FENIX博物館所在的倉庫,正由MAD建築事務所主導進行大規模的修復工作,確保鹿特丹港口建築的典範能夠被留存。FENIX博物館館長安妮·克萊默斯(Anne Kremers)表示:「FENIX的故事就是鹿特丹的故事,也是世界的故事⋯⋯FENIX博物館將引發人們對世界產生新的好奇心。」FENIX博物館旨在幫助鹿特丹重新定義21世紀、發展新型藝術和文化機構、培養新的創意人才,反映這座城市的多樣性、精神和歷史。

「FENIX博物館」前身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始建於1923年(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前身是荷蘭貨運和客運公司「荷美郵輪」的重要運輸倉儲建築,始建於1923年(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從屋頂升起的巨大銀色旋風

在FENIX博物館的屋頂中央,MAD團隊打造了一個金屬的旋風(Tornado)形裝置。雖是金屬外觀,旋風的內部其實是由木頭打造。它擁有接近自然的動態結構,令人聯想到盤旋的空氣,從底層攀爬而上,由屋頂升起延伸至天空,像是一個鼓舞人心的符號,象徵著全球移民所經歷的旅程。MAD建築事務所創辦人馬岩松說明:「當MAD建築事務所受邀參與FENIX博物館的計畫時,我們深知它必須與現有建築、周邊環境、移民故事、過去記憶進行對話。『旋風』關於未來,但它植根於過去。」參觀者可以登上這座「炫風」,以全新視角俯瞰鹿特丹市景,並將默茲河和荷美郵輪總部改建的紐約酒店(Hotel New York)盡收眼底。

參觀者可以登上這座「炫風」,以全新視角俯瞰鹿特丹市景(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參觀者可以登上這座「炫風」,以全新視角俯瞰鹿特丹市景(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以當代藝術視角建構展覽內容

FENIX博物館建築內部有兩層寬敞的展廳空間,未來將舉辦一系列藝術、建築、攝影和歷史的展出,探索人類遷徙的永恆故事,以及不斷變化的世界。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其中包括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的《祖先(Ancestors)》,以及法蘭西斯·艾利斯(Francis Alÿs)、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萊涅克·迪克斯特拉(Rineke Dijkstra)、金守子(Kimsooja)、希爾帕·古普塔(Shilpa Gupta)、傑里米·戴勒(Jeremy Deller)和傅丹(Danh Võ)等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除此之外,FENIX博物館還與世界各地的新銳藝術家合作,展出一系列以移民故事為主題的創作,包括巴黎藝術家貝亞·吉勒·加查(Beya Gille Gacha)、鹿特丹藝術家埃弗拉特·澤哈維(Efrat Zehavi)、韓國藝術家蔡恩麗(Chae Eun Rhee)、藝術家拉奎爾·範哈弗(Raquel Van Haver)、美國藝術家雨果·麥克勞德(Hugo McCloud)。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截至目前已購藏200多件當代藝術視角的移民相關作品(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策展空間「Plein」

FENIX博物館的一樓設有3個空間,其中佔地2,275平方公尺的「Plein」,代表著一種全新的博物館策展方式。這個寬敞、 靈活的展演空間將由鹿特丹在地的不同團體策劃豐富活動,每一天、 每一小時都將截然不同,呈現多樣面貌。例如,在中國農曆新年時,便將紀念1900年在FENIX街區創建的歐洲第一個唐人街,慶祝中國的飲食和文化。 


FENIX博物館的一樓設有3個展覽空間(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FENIX博物館的一樓設有3個展覽空間(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巨型展出裝置《迷宮》

《迷宮(the Maze)》由荷蘭和世界各地捐贈的2,000個行李箱組合而成,形成迷宮般的沉浸式空間,參觀者可以在其中穿梭,發掘行李箱主人的故事。

《迷宮(the Maze)》由荷蘭和世界各地捐贈的2,000個行李箱組合而成(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迷宮(the Maze)》由荷蘭和世界各地捐贈的2,000個行李箱組合而成(圖片來源:FENIX博物館)

紀實攝影展《移民家庭》

受愛德華·史泰欽(Edward Steichen)最知名的攝影展之一《人類大家庭(Family of Man)》啓發,《移民家庭(Family of Migrants)》由數百張紀實攝影和肖像組成,探討人類流動、家庭之愛、旅途危險和告別等主題,涵蓋了60多個國家的200多位攝影師的經典攝影,如多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劉易斯·海因(Lewis Hine)、王福春(Wang Fuchun)、阿拉·古勒(Ara Güler)和薩姆·普雷塞爾(Sam Presser)等。

資料提供|FENIX博物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寧靜與細節的詩篇!建築師林伯諭以日本 INAX 藝術磁磚為修道院建築賦予精神歸屬感

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在校園一隅散發質樸肅靜的氣息。

位於高雄的道明外僑學校,是高雄歷史最為悠久的外僑學校,在開放活潑的學風下,孕育國際文化視野,校園建築散發著書香氣息的風韻。2024年,建築大師林伯諭為年久失修的教職員修女宿舍重新操刀,於校園一隅構築質樸肅靜的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帶來傳承自世界級建築研究的雋永作品,並以獨到的當代設計語彙轉化傳統修道院建築元素,從中也表達出林伯諭建築師個人所發展出揉和理性與感性的建築理念。

INAX 藝術磁磚
揉和理性與感性的當代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

介於理性與感性之間的修道院

「我認為建築是科學,解決各方需求與問題,並講求嚴謹與精確。」然而為道明外僑學校設計的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卻得以讓林伯諭建築師發揮大程度的感性,「我希望透過建築,能夠幫助學校翻開新的篇章,學校應該要有自己的底蘊、特色,繼往開來。」因此,這座修道院的規劃,並非僅打造一處住宿空間,更關乎空間如何影響使用者的心理狀態,希望透過設計,讓修女們能夠感受到心靈的安定與精神上的歸屬。

INAX 藝術磁磚
建築師林伯諭以建築為道明外僑學校構築文化底蘊、翻開新頁。

為了讓修女們在繁忙的校務之後能夠回到一個真正放鬆的處所,於是建築師借鑑歐洲傳統修道院的設計,以當代手法建構出如同古典修道院中庭迴廊(Claustro)的結構,林伯諭建築師以簡潔內斂的風格提出兩大關鍵元素——廊道與拱形結構。「因為多數修女都有在歐洲修道學習的經驗,我希望藉由這座修道院的設計,讓他們和自己年輕時的記憶有所連結。」在質樸、寧靜的基調下,建築師透過外廊與內廊的設計,讓年事已高的修女有著熟悉的迴廊空間體驗,而在拱門穿廊裡的日常生活也化作當年記憶的延續,能夠在此舒適地安享晚年;也因為「口」字包覆型的建築結構的擘劃,讓校園活力四射的氛圍在進門後得以轉而變得沉穩、靜謐。

INAX 藝術磁磚
林伯諭建築師以當代手法建構出如同古典修道院中庭迴廊(Claustro)的結構。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拱形結構在光影下表現出靜謐、寧靜的氛圍。

以材質細節表現設計的精神性

在「聖母升天初學院」建築裡,材質不僅關乎功能性,更承載著空間的氛圍與精神價值。「在建築造型單純、色彩素雅時,細節就變得非常重要。」因此,建築師特別堅持在修道院外觀上,選用來自日本的INAX「細割ボーダー HAL-20BR/HB-11」陶條磚,正是因為INAX在藝術追求與細節表現展現的極致讓建築師深有所感。「INAX 在磁磚個體的呈現上很卓越,它的立體感在陽光下或陰雨時有所不同,我覺得這很重要,這不是石材、金屬能夠比擬的。」解析 INAX磁磚在模面、凹凸變化所帶來的樣貌,透過錐形分割表面,帶來建築外觀獨特的陰影感,林伯諭建築師在理性務實的本質裡流露出感性的話語,「不管是在一天內或是一整年,每次看到這面牆的表情都不一樣,但這個變化並不浮誇,而是細緻地展現出它的優雅與韌性。」一向以黑、白兩色作為建築作品主色調的林伯諭,在這座修道院也貫徹此做法,恰巧呼應了修女們身著的修道服飾,也讓光影為INAX磁磚創作出黑白深淺不一的視覺美感與層次,與修道院寧靜而深遠的氛圍相應而行。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INAX 磁磚在模面、凹凸變化所帶來的樣貌,透過錐形分割表面,帶來建築外觀獨特的陰影感。

落實於職人工法的工藝挑戰

負責營造的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回憶,當初接到這項工程時,施工上的精細度也是一大挑戰。由於磁磚的質感與特殊尺寸,每一塊磁磚的安裝都需要極為精確的計算與修整,並且跳脫機械式的排列,才能讓 INAX 的磁磚紋理、質感和諧地融入整體建築。

INAX 藝術磁磚
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以職人工藝般的細膩手法,讓 INAX 的磁磚紋理、質感和諧地融入整體建築。

施工過程中,為了確保磁磚能夠長久耐用,工班特別加強基底處理,搭配特殊的彈性黏著劑,以適應台灣氣候的溫差變化,防止熱脹冷縮造成的剝落。此外,在拱門與迴廊的轉角處,師傅們更是以職人工藝的細膩手法,手工切割、調整磁磚角度,使其完美貼合建築結構,確保視覺上的連續性與穩固性。道明外僑學校院長蘇嬰珠修女在落成後也表示超乎期待,當她看到這座建築時,感受到的是內心的平靜與安定,這也正是她對修道院的完美想像。

INAX 藝術磁磚
以職人細膩手工切割、調整 INAX 磁磚角度,使其完美貼合拱形弧度結構。
INAX 藝術磁磚
INAX在藝術追求與細節表現主展現的極致,讓建築師深有所感。
INAX 藝術磁磚
高雄道明外僑學校院長蘇嬰珠修女看到這座建築時,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定,也這正是她對修道院的理想想像。

超越時間的建築

透過細節、材料肌理與職人工藝,建築師與營造團隊為修道院共同構築出一種理想的生活體驗。當修女們步入這座修道院,光線在磁磚的表面流轉,映照出時間的步履,讓人們重新理解建築的意義——在建築的理性世界裡,構築一處能夠影響情緒、讓人靜心的場所,讓空間擁有了情感與故事,也正是INAX藝術磁磚所帶來的無聲詩篇。

INAX 藝術磁磚
建築師林伯諭與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帶領團隊,以INAX共同構築得以讓人靜心、注入情感與精神性的當代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樂高積木(LEGO)不僅能蓋出真的大樓,還準備到月球上搭建首個太空人庇護所!歐洲太空總署(ESA)日前將一顆有著45億年歷史的隕石,以3D列印技術製造出大量「樂高積木」,並模擬組裝成月球上的發射台與建築物,而這一塊塊的「隕石樂高」目前也在世界各地展出中,讓好奇民眾一睹風采。

用隕石做成樂高積木?

為了避免從地球運送建材到外太空的高昂成本,ESA團隊在開發月球建築物時,以「就地取材」為優先考量。月球表面覆蓋著一種名為「表岩屑」的材料,由岩石和礦物碎片組成,可以用來製作太空磚,作為建築物材料使用。不過,除了阿波羅任務中所收集的樣本外,地球上並沒有可供實驗、測試的表岩屑。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為了避免從地球運送建材到外太空的高昂成本,ESA團隊開發出「隕石樂高」。(圖片來源:樂高LEGO)

幾經努力後,ESA科學家提出了解決方案:他們運用地球上最接近表岩屑的物質——隕石塵埃,和聚乳酸、表岩屑模擬物等物質混合後,以3D列印方式製造出像樂高積木一樣的組件。這些隕石塵埃來自2000年於非洲西北部發現、約有45億年歷史,富含金屬晶粒和球粒隕石等物質。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這些在地球上測試用的「隕石樂高」,來自2000年於非洲西北部發現的隕石塵埃。(圖片來源:樂高LEGO)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塵埃是地表最接近表岩屑的物質,富含金屬晶粒和球粒隕石等。(圖片來源:樂高LEGO)

用法就像普通的樂高一樣

這款「隕石樂高」雖然表面粗糙了些,且只有一種顏色,但它仍能像普通的樂高積木一樣互相扣合,讓ESA團隊得以在地球上輕鬆測試不同的建造技術。ESA科學主任Aidan Cowley說明:「從來沒有人在月球上打造過建築物,所以我們不僅需要找到建造的方法,還要想出建造用的材料,畢竟我們不能帶任何材料過去。」

隕石做成的樂高?歐洲太空總署將45億年隕石變身積木,將打造月球首座建築
「隕石樂高」的表面較為粗糙,但仍然可以互相扣合組裝。(圖片來源:樂高LEGO)

「隕石樂高」歐美各地展出中

為了讓粉絲與大眾一睹「隕石樂高」的風采,並了解其在月球基礎設施的開發過程中,所扮演的開創性角色,樂高將於世界各地展出共15塊「隕石樂高」,包含丹麥比隆的樂高之家,以及北美與歐洲地區的多家樂高專賣店,展期自2024年6月24日起至9月20日。

資料來源|LEGO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