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台北當代藝術館」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豪華朗機工等10+精選展覽

2025「台北當代」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個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10+精選展覽

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稱當代館)公布2025年展覽計畫,除了延續每年一度的「街區藝術計畫」,也將策劃4檔主題展,包含臺灣中新生代藝術家群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探討主題從藝術純粹的力量、災難、人與非人物種間的感官差異,到媒體識讀、香港反送中事件重構等針對當代社會文化的反思,激發觀眾對於藝術、科技、社會與文化交織的深度思考。以下分別望向各展覽亮點:

臺灣藝術家群展《No Language》|度過不說話的一天

文字語言是人們賴以溝通的工具,但單靠文字有時難以完全表達內心感覺和想法,而藝術就像是一種「沒有語言」的方式,能直接觸動內心。如果把參觀展覽當作一段旅程,《No Language》就像是「不說話的一天」——不需言語交流,也不存在理解與否的問題。本展邀集臺灣中生代與新生代創作者,透過其作探索如何在語言系統中成為「他者」,傳達藝術純粹而直觀的力量,邀請觀者在無語言的空間中,化身為自己的旁觀者,專注於那些平時忽略的細節,在生活中發掘全新的感受,展開一段與內心對話的旅程。

2025「台北當代」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個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10+精選展覽
蘇育賢《病毒》。(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展期|2025/1/17~5/4

策展人|黃彥穎

參展藝術家|江忠倫、何彥諺、吳聯吟、李婷歡、崔廣宇、陳松志、陳為榛、陳萬仁、黃立穎、黃海欣、黃萱、廖建忠、劉文瑄、蘇育賢

《安全室》|災難總在,我們如何與世界共存?

當代館推行「青年藝術計畫」即將邁入第五年,2025年將推出2檔策劃展,持續為青年創作者及策展人提供專業的展覽平台,凸顯新世代的獨特觀點。其中《安全室》以「災難」為主題,探討人類如何在面對自然和人為災難時,與環境共存及適應。展覽使用「安全室」這一建築概念,反映社會空間中的控制與監控,並反思災難後的治理與生活。參展藝術家的作品涵蓋影像、裝置、聲音等媒材,試圖以軟性的⽅式指涉國家⾄社會的空間政治裡,我們如何與隱匿在控制背後的世界共同⽣活。

2025「台北當代」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個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10+精選展覽
藝術家王煜松寫生地之一——花蓮的國福堆置場,堆放近年因地震而倒塌的數棟大樓。(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廖聰顥)

展期|2025/5/24~9/7

策展人|林裕軒

參展藝術家(暫定)|王煜松+地震寫生團、湯雅雯、張程鈞、劉芳一、張宸瑋、李奧納多・布爾吉・特諾里奧(瑞士)等

《環世界觀測日誌》|藝術與科學共作,潛入萬物的視野

當代館「2025青年藝術計畫」展覽之一。不同物種的感官差異與能力極限,非常直接地形塑了他們所經歷的世界。本展藉由藝術家的創作之眼以及與科學家的合作,帶領觀眾進入不同動物、植物、微生物的感官所構築的「環世界」之中,思考感官差異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觀,並謹慎尋找人類與非人物種共存的可能平衡。

2025「台北當代」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個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10+精選展覽
Timothy Thomasson《I'm Feeling Lucky》。(圖片提供:Timothy Thomasson)

展期|2025/5/24~9/7

策展人|林承緯

參展藝術家|王懷遠、羅晟文、羅伃君、姚睿蘭、葉采薇、王永安、李宸安、Timothy Thomasson(加拿大)、詹宏祿

豪華朗機工創作展|舊作新演繹,展現創作的生命韻律

作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團體之一,豪華朗機工的作品常見於台灣各大藝術季與設計展。此次個展以「自然迭代」為核心,聚焦於豪華朗機工對15件經典舊作的重新詮釋,看團隊如何將原作融入新的技術、媒材及合作方式,轉化為當下的時代語彙,探索時間賦予藝術的新生命與視角,讓作品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展開對話,展現生命進化的動態之美。

2025「台北當代」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個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10+精選展覽
豪華朗機工政大公企中心公共藝術計畫《共享生命之境》。(圖片來源:豪華朗機工Facebook)

展期|2025/9/20~12/28

參展藝術家|豪華朗機工

2025街區藝術計畫「當街典藏展」

2012年起,當代館開啟與鄰近街區合作的展覽項目,透過藝術家的作品或展演活動,走出白盒子,在日常生活中製造各種與藝術相遇的可能;經過十幾年累積,歷年展出過的藝術作品與其曾經設置的地點,在地圖上逐漸地勾勒出一個既模糊也清晰的藝術場域。為了呈現這樣的場域,「2025街區藝術計畫」將虛構一個「當代藝術館街區典藏庫房」,簡稱「當街典藏展」,展覽重點在於「當街」而非「典藏」——藝術家現地創作的作品,嘗試「當街」對話,也嘗試與過往的每一次「當街」相互參照;作品的意義不僅是「物」的詮釋和解讀,更源自作品從開始設置到離開現場期間,一同討論、溝通和協商的參與者。

2025「台北當代」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個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10+精選展覽
當代館2021街區藝術計畫「疫常的距離」。(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展期|2025/10/4~11/30

策展人|走路草農/藝團

參展藝術家(暫定)|石梓廷、李佩瑜、孫知行、郭品君、陳為榛、陳世育、劉紀汎、劉紀彤

MoCA Studio 當代實驗展場|探討時間、社會變遷、媒體釋讀等命題

MoCA Studio實驗展場每年公開徵選展覽提案,2025年4檔展覽將探索光、聲音、空間、文化與社會變遷等多重議題,包含:韓國藝術家Ligyun個展《Chrono Eclipse》,透過聲光與空間的互動,探索時間的非線性結構;英國建築大師Peter Cook個展《山 / 市》以作品呈現臺灣的雙重面貌——西部都市的繁忙與東部山脈的神秘,藉「秘密街道」與「包容性景觀」兩部分,探索臺灣獨特的地理與文化景觀;吳建興個展《黑手煉金術V》以自身與父親共同修復汽車零件的經歷為靈感,透過對車體殘破零件的再造,探討傳統工藝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轉型;《無中生有料理站》大型互動裝置則由藝術家莊毅柔、策展人林婕穎合作,邀請觀眾扮演新聞製造者、評論員等角色,透過討論與批判假新聞,反思資訊過載時代下媒體識讀的重要性。

2025「台北當代」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個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10+精選展覽
吳建興《殺肉廠》。(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Video 當代影像聚場|探討城市文化、個人情感等主題

聚焦於影像藝術創作的MoCA Video,將透過6檔展覽探討城市文化、歷史再現、個人情感等多重議題,包含:香港藝術家李鈺淇個展《散落在異國海洋的星空》以細膩的手繪動畫捕捉香港社會的微觀敘事,探討城市中的變遷與個人的情感記憶;林俊耀個展《檔案重製》回顧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後的集體記憶,運用重製照片與影像重新詮釋歷史事件,並反映香港的政治變遷與社會情境;謝宇喬個展《帷幕之外:重構的現實》探討數位媒體如何塑造全球化中的文化與認知;印度藝術家Sameer Tawde個展《Dialogues of an Introvert》以日常物品與環境的迷你場景,呈現現實與幻想之間的張力,探索自我與外部世界的疏離感等。

2025「台北當代」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個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10+精選展覽
李鈺淇《城堡裡的大象》。(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5「台北當代」看什麼?英國建築師Peter Cook個展、豪華朗機工創作展等10+精選展覽
謝宇喬《再域:幻景遊牧》。(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此外,當代館亦針對12歲以下的親子觀眾打造全新「U12小玩藝空間」,邀請均勻製作總監胡忻儀設計「展覽製造所」,讓小朋友透過材質觸摸、感知探索與互動體驗,了解展覽誕生的過程,激發他們對藝術創作的興趣與想像。2025年的當代館,無論對大人小孩來說,都將是更有趣精彩的所在。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2026東京、大阪登場!搶先揭曉7大展區、未公開祕藏,《NAKED meets Gaudí》早鳥票等資訊一覽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2026東京、大阪登場!搶先揭曉7大展區、未公開祕藏,《NAKED meets Gaudí》早鳥票等資訊一覽

巴特羅之家耗資350萬歐元完成百年修復工程,2025年年中甫以「原始新面貌」再次開放,可謂今年備受全球遊客與藝術迷關注的要聞。而隨2026年將迎來其建造者高第逝世100週年,相關活動蓄勢待發,本篇整理率先亮相的《NAKED meets Gaudí》世界巡迴展東京、大阪兩站訊息,讓你不跑歐洲也能一探天才建築師的創作園地。

日本跨域創意整合公司NAKED開世界先例,與為保存與傳承高第遺產所設的高第基金會(Gaudí Foundation of Art, Design and Architecture)締結合作契約,正式推出高第逝世100週年官方企劃《NAKED meets Gaudí》;除旨在紀念西班牙極具代表性、人稱「上帝的建築師」的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逝世百年,亦配合他生前傑作之一的聖家堂(Sagrada Família)主塔「耶穌基督塔」竣工此一歷史性節點而舉辦。

高第逝世100週年官方企劃《NAKED meets Gaudí》世界巡迴展將自2026年1月起接續登陸東京、大阪。(圖片來源:NAKED)
高第逝世100週年官方企劃《NAKED meets Gaudí》世界巡迴展將自2026年1月起接續登陸東京、大阪。(圖片來源:NAKED)

東京首站預計2026年1月10日至3月15日於品川區「寺田倉庫G1」揭幕,大阪站則接續自2026年春季起,進駐大型複合商城Grand Green Osaka內安藤忠雄監修的「VS.」展覽空間。

東京站場地「寺田倉庫G1」。(圖片來源:寺田倉庫)
東京站場地「寺田倉庫G1」。(圖片來源:寺田倉庫)
大阪站場地「VS.」。(圖片來源:VS.)
大阪站場地「VS.」。(圖片來源:VS.)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NAKED meets Gaudí》亮點總覽

#01 聖家堂設計圖首度公開,藉「筆跡心理學」探索高第內心世界

作為全球首家取得高第基金會官方授權的企業,《NAKED meets Gaudí》將集中公開包括始終位列西班牙最受歡迎景點的聖家堂原始設計圖,乃至高第的手記、親筆書信和他曾使用的製作工具等在學術方面亦極為珍貴的未公開收藏。這不僅是史上第一次有如此大量的基金會典藏資料同時展出,還將進一步通過筆跡心理學分析的最新研究,深入探索高第的內心世界及其革新思考。

西班牙建築家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圖片來源:NAKED)
西班牙建築家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圖片來源:NAKED)

#02 添以參與型藝術手法,邀觀眾著手建構「未完成建築」

此外,《NAKED meets Gaudí》更融合學術與體驗,從全新切角理解高第。內容鋪排上藉由大人小孩都能享受其中的參與型藝術,觸碰高第建築的魅力;如「完成聖家堂的一部分」體驗,讓參與者實感這座象徵「未完成」的建築,至今仍在眾多人手中持續被建構,期待觀眾並用「手」與「感性」,領略高第所見、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NAKED meets Gaudí》展區帶逛

高第展展區#01

【Introduction】旅程開端

序章將帶領觀眾歸於高第作為「人」的原點。循這位留下未完的聖堂便離世(高第1926年離世時,聖家堂工程還完成不到1/4)的建築家生涯軌跡,展開一趟探索自然、信仰及美的本質之旅。此區內影像與空間相互疊映,觀眾便可在這段反轉時光「從死亡回返過去」的體驗裡,舉步走進高第的精神領域。

展區#01 Introduction。(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1 Introduction。(圖片來源:NAKED)

>> 延伸閱讀巴塞隆納「聖家堂」完工日期曝光!天才建築師高第遺作,耗時144年將成世界最高教堂

高第展展區#02

【綠蔭的記憶】高第故鄉・雷烏斯森林

無疑是加泰隆尼亞(高第出身地)的太陽和綠意盎然的森林,滋養高第的感性。樹枝的姿態、昆蟲的羽翼、花瓣的螺旋排列——年幼時凝視自然、並從中發現秩序與造形美,最終成為他建築思想的基礎。漫行此區光影交織的「觀察森林」,將引觀眾覺察高第所見世界的秘密。

展區#02 綠蔭的記憶。(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2 綠蔭的記憶。(圖片來源:NAKED)

高第展展區#03

【創造的熔爐】育成獨創性的巴塞隆納

19世紀末的巴塞隆納翻湧著產業革命的熱氣,年輕的高第從哥德式建築與阿拉伯風格等多元文化交錯的城市裡,開拓建築表現的全新可能性。城市設計圖隨光映現,建築彷彿有了呼吸似地逐漸成形——正是這樣一座異文化交會的城市孕育其獨創性。而那股熱氣與能量,都將在此區供觀眾以己身感受。

展區#03 創造的熔爐。(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3 創造的熔爐。(圖片來源:NAKED)

高第展展區#04

【發現的工房】懸鏈拱實驗,探尋不可見的秩序

以使用細線與配重的「懸垂模型(Funicular Model)」為開端,高第試圖透過自然法則洞見結構;經由解讀重力、光、聲音等潛藏於宇宙中的秩序,讓建築如生命體般成長,更彰顯其探求精神。尋訪此區,觀眾將親自於數位和類比間切換操作以生成結構,趨近高第的實驗精神。

展區#04 發現的工房。(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4 發現的工房。(圖片來源:NAKED)

高第展展區#05

【有機海洋】奎爾公園裡彷有生息的光與波之律動

地中海中忽明忽暗、蕩漾有致的光與波,在高第所創的建築形體內息息脈動。其標誌性作品巴特羅之家(Casa Batlló)、米拉之家(Casa Milà)、奎爾公園(Parc Güell)中所見的有機曲線與流動空間,就是海洋的呼吸。置身反射的光與微微搖曳的空間,人們將能體會那超越無機與有機界限的「生命建築」思維。

展區#05 有機海洋。(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5 有機海洋。(圖片來源:NAKED)

高第展展區#06

【永遠的聖堂】聖家堂

跨越百年以上光陰,直至今日仍持續建造的未完成教堂。此區將追溯聖家堂自誕生、變化、被代代相繼的「光之記錄」——拔地而起的柱、攀天而升的塔,在石材與光、聲音彼此呼應的沉浸式空間裡,觀眾得以經驗自然與人類共同織就的宏大祈禱。

展區#06 永遠的聖堂。(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6 永遠的聖堂。(圖片來源:NAKED)

高第展展區#07

【通往未來的種子】向世界發揚高第精神

高第遺下的不是建築,而是「思考」本身。現代建築家與藝術家們傳承其哲學,並以全新形式使之迴響於各地。此區將展示敬愛高第的知名人士寄語。此外,高第所發掘、充分表現再生美學的馬賽克拼磚技法「特倫卡迪斯(Trencadís)」聚集破裂碎片產生新的樣態,象徵著調和個體力量、進而形塑整體。觀眾自身將成為片片「殘片」之一,與他人一齊紡造出向未來綿延的美。

展區#07 通往未來的種子。(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7 通往未來的種子。(圖片來源:NAKED)

高第展展區#07

附加體驗【GAUDI x DANDELION】

由NAKED的參與型藝術裝置《DANDELION》呈現高第的意念散布全世界的情景。種子乘風開出花朵,被傳遞給將形塑未來的人們。

參與型藝術裝置《DANDELION》。(圖片來源:NAKED)
參與型藝術裝置《DANDELION》。(圖片來源:NAKED)

► 部分展品搶先看

#01 世界首度公開|聖家堂原始設計圖

聖家堂原始設計圖。(圖片來源:NAKED)
聖家堂原始設計圖。(圖片來源:NAKED)

#02 世界首度公開|聖家堂立體照片

1889年的聖家堂,原件,由高第基金會出借。

聖家堂立體照片。(圖片來源:NAKED)
聖家堂立體照片。(圖片來源:NAKED)

編按:此種照片應會搭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立體觀察眼鏡(Stereoscopic Viewer)」等設備使用,即可看出影像深度及立體感。

#03 世界首度公開|彩繪玻璃窗

1914-1915年,複製品,來自科洛尼亞奎爾教堂(Cripta de la Colònia Güell)地下室,由Gabinet Modernista出借。

彩繪玻璃窗。(圖片來源:NAKED)
彩繪玻璃窗。(圖片來源:NAKED)

#04 世界首度公開|維森斯之家(Casa Vicens)康乃馨瓷磚

1883-1885年,原件,由Gabinet Modernista出借。

維森斯之家康乃馨瓷磚。(圖片來源:NAKED)
維森斯之家康乃馨瓷磚。(圖片來源:NAKED)

#05 為再認證考試所建大學講堂「Paraninfo」設計圖

1878年,由Gabinet Modernista出借。

大學講堂「Paraninfo」設計圖。(圖片來源:NAKED)
大學講堂「Paraninfo」設計圖。(圖片來源:NAKED)

#06 巴特羅之家餐椅

1904-1906年,複製品,由Gabinet Modernista出借。

巴特羅之家餐椅。(圖片來源:NAKED)
巴特羅之家餐椅。(圖片來源:NAKED)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NAKED meets Gaudí》

【東京站】

  • 時間:2026年1月10日至3月15日,平日10:00-18:00(17:00最後入場)/週末及國定假日10:00-20:00(19:00最後入場)
  • 地點:寺田倉庫G1(東京都品川區東品川2-6-4)
  • 票價:

1. 早鳥票(即日起至2026年1月9日販售)

- 平日成人 ¥2,400/小中高 ¥1,600/學齡前兒童免費入場

- 假日成人 ¥2,600/小中高 ¥1,800/學齡前兒童免費入場

2. 一般票(2026年1月10日至3月15日販售)

- 平日成人 ¥2,700/小中高 ¥1,900/學齡前兒童免費入場

- 假日成人 ¥2,900/小中高 ¥2,100/學齡前兒童免費入場

*除主辦方因素導致休止或中止外,票券不接受退款或更改。

【大阪站】

  • 時間:2026年春季
  • 地點:VS.展覽空間 @ Grand Green Osaka梅北公園北園(大阪府大阪市北區大深町6-86)

>> 更多資訊可至NAKED官網活動頁查看。

NAKED

由身兼導演、演員、品牌總監的多元藝術家村松亮太郎於1997年創立,依循「Core Creative、Total Creation、Borderless Creativity」理念進行活動。近年多創作橫跨虛實的多樣體驗,於藝術、娛樂、教育、飲食、運動等各生活場景中催生新價值。2022年起著手京都的元宇宙及AR/VR企劃,2025年起更以京都車站大樓東廣場為舞台,啟動融合京都傳統與飲食、藝術的文化發信,致力交匯觀光與日常。

資料來源|NAKED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工藝遶境」巡遊臺灣六縣市,揭開多元工藝的島嶼風貌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2024-2025 年工藝遶境展」經過一年的時間,巡迴臺灣六個縣市,透過展出典藏品、在地工藝家的作品,並舉辦多元體驗活動,讓工藝走入日常,且展現文化的生命力!

連結臺灣各地的工藝對話

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辦,為慶祝中心七十週年,特別規劃了這場從南投出發,歷時一年依序前往臺北、彰化、臺東、臺南及新竹等地巡禮的工藝盛宴,深入挖掘並呈現臺灣各地豐富的工藝文化。

經過各地展覽巡禮,一一將工藝中心的典藏帶入地方,並透過主題式的爬梳與在地工藝家、工藝物展開多種面向的對話與交流,讓民眾在認識臺灣的工藝特色之餘,亦能連結當地源遠流長的工藝歷史與精神。

為了串起多地的展出,「工藝遶境」以大樹為主題企劃,並以「風」元素作為各地展覽主題名稱,象徵工藝生態發展藉由風的吹拂,在七十年來的茁壯中,開枝散葉至各地形成多元的文化底蘊。而展覽名稱「遶境」的命名靈感除了連結民間信仰神明遶境的傳統外,另一方面,則來自「工藝中心創辦人」顏水龍曾在1937年展開的火車環島行中,進行全臺工藝材料與分布情形的調查,於是此展將其實踐臺灣工藝之精神視為重要歷史參考背景。

來到新竹的《工藝遶境》,以「風」作為展覽的主題。(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來到新竹的《工藝遶境》,以「風」作為展覽的主題。(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結合多元體驗的工藝展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工藝遶境不僅是一場文化巡禮,更是一場充滿意義的社會行動,透過這次遶境計畫,希望能將工藝的精神和價值傳遞給更多人,喚起民眾對工藝的關注與熱情,並促進工藝在當代生活中的應用與發展。」

各地展覽中,除了呈現珍貴的工藝展品,「工藝遶境」也結合有趣的主題體驗,如工藝占卜、永續工藝、VR 科技體驗、隨行旅物.SHOP等特別企劃。其中工藝占卜運用現在盛行的生成式AI,融合命理五行及工藝材質進行算命體驗,卜算適合自己的工藝項目,讓民眾在觀展之餘,亦能藉由數位科技與自身、工藝產生連結與共鳴;永續工藝區則展出工藝中心近年推動廢料再利用的創新成果;VR科技體驗讓觀眾如臨現場,走進王清霜等六位工藝大師的創作空間;而「隨行旅物.SHOP」則匯聚入選的在地臺灣綠工藝作品,推廣生活工藝融入日常的理念。在展場之外,亦有「街角工藝」活動串聯店家,使人們可以走入在地特色店家。活動更有網路人氣角色「誠實君」阿尼斯特出現於展覽周邊,可透過消費獲得其相關限量贈品。

「2024-2025 年工藝遶境展」歷經一年,於臺灣六縣市展出,呈現各地豐富的工藝文化。(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2024-2025 年工藝遶境展」歷經一年,於臺灣六縣市展出,呈現各地豐富的工藝文化。(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隨風蛻變的新竹工藝面貌

從今年4月2日到5月4日期間,「工藝遶境」最後一站行至新竹,以《風動-新竹》為題,在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及中庭展出。新竹向來以風城聞名,早期發展出精湛的蓪草、螺鈿等傳統工藝,這些工藝文化甚至曾揚名於海外,亦是過去經濟發展的縮影。如今,當地玻璃工藝與高科技產業並行發展,若回首過去的工藝文化與當地產業,新竹則展現既理性又感性,古今人文薈萃的在地風貌。

此次展覽以「風動」為主題,聚焦新竹結合自然風、產業變遷與文化流動中的不斷轉化與創新,展覽中呈現出包含螺鈿、玻璃、木雕、纏花、藍染等多樣工藝形式,不僅展現在地工藝的多元風貌,也彰顯匠人技藝隨時間流轉、隨風蛻變,延續不息的工藝精神。

纏花是北部客家地區的工藝作品,為絲線纏繞紙片、金屬鐵線作成的藝術品,早期用於繡燈裝飾、婦女結婚的髮簪。(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纏花是北部客家地區的工藝作品,為絲線纏繞紙片、金屬鐵線作成的藝術品,早期用於繡燈裝飾、婦女結婚的髮簪。(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典藏與在地工藝的集結

《風動-新竹》展覽匯集工藝中心的珍貴典藏,並呈現桃竹苗地區工藝師的精湛創作。其中包含臺灣工藝發展的關鍵人物顏水龍的《竹家具手繪圖》與《竹製三層架》,為其於三十、四十年代間深入探討竹材、竹製品的創作,體現顏水龍推動工藝生活化與現代設計融合的理念實踐。

此外,展覽亦呈現新竹當地獨具特色的螺鈿工藝作品,如陳振芳的竹地螺鈿漆藝作品《門內庭趣》。螺鈿工藝起源於民國四十至五十年代,為全臺灣唯一有螺鈿工藝產業的重鎮。這種傳統裝飾技法,利用貝殼光澤鑲嵌於雕鏤物上,透過繁複工序如構圖、裁貝、鑲嵌至打磨,曾多應用於出口樟木箱、紅木家具,過去多售至美國、日本。《門內庭趣》以門神與麻雀為主題,結合竹胎結構、貝殼鑲嵌與樹漆技法創作而成。此為陳振芳結合家族親戚經營紅木家具產業與貝殼鑲嵌工藝,再運用後天學習的工筆畫、版畫、漆藝為基礎,完成以年畫為主的木竹家具貝殼鑲嵌漆工藝創作。

顏水龍的《竹家具手繪圖》與《竹製三層架》,為其於三十、四十年代間探討竹材、竹製品的創作。(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顏水龍的《竹家具手繪圖》與《竹製三層架》,為其於三十、四十年代間探討竹材、竹製品的創作。(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而新竹知名的玻璃工藝,得益於當地盛產矽砂與天然氣。此次展出如鄭銘梵的《流光之器13號》,創作者將玻璃穿梭於金屬網間,以下墜姿態交錯流動,展現生命的律動感,同時營造出平衡有致的空間美感;光線穿透玻璃傾瀉而下,使整體作品散發出流動光影的視覺效果。

而纖維染織作品包含粘碧華的《登龍門得富貴》,表面運用富貴牡丹、鯉躍龍門等傳統意象,搭配紅色緞面暗花襯底,營造華麗氛圍,實則融入當代情境與創新刺繡技法,展現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藝術表現。其他如蕭在淦的《祥獅戲球》,為與元宵相關的燈藝創作,作品結合鐵線、透光絲布和蕾絲邊等材質,創作出絢麗美感,並寓意吉祥。

鄭銘梵的《流光之器13 號》呈現玻璃下墜姿態的流動。(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鄭銘梵的《流光之器13 號》呈現玻璃下墜姿態的流動。(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動手體驗工藝魅力

《風動-新竹》除了展區內的展品,於開幕時亦有結合現代工藝品牌開辦市集,讓民眾能貼近結合現代創作、設計思維的商品。現場亦有品牌工藝體驗如皂黏土手作陶器、金工蝕繪和瓷繪DIY體驗等,供民眾現場感受工藝創作魅力。為了深刻連結在地社區所發展的工藝成果,也集結臺灣藺草學會等提供工藝體驗項目。

「工藝遶境」巡迴臺灣六個縣市,精心呈現典藏與當代工藝家的作品,不僅讓人們再次貼近傳統工藝的深刻創作精神,也邀請民眾在快速的生活中放緩步調,細細體會作品中蘊含的時間流動與手作溫度,感受溫潤而動人的人文氣息。

開幕現場也舉辦工藝體驗與市集,供民眾現場感受工藝創作魅力。(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開幕現場也舉辦工藝體驗與市集,供民眾現場感受工藝創作魅力。(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文字 / TK 

圖片提供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