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開店日記:mad L 2文化空間

朝花夕拾迪化街,老屋變身藝文空間
近年來不難發現,在城市的一隅,不少擁有歷史能量的老屋老房,被改建成各式餐廳咖啡館,轉眼間變成大家拍照拜訪的景點。而位於迪化街小巷內,有那麼一處還沒有被「文創」過的小區,大部分仍是住宅或廢棄的老屋,即便有店面也是百八十年的中藥批發商等傳統店家,這兒時空仍靜止著,沒有熙來攘往的遊客。

 

只為尋找對外溝通的平台
經過歲月沖刷的老屋,醞釀出時空交融的歷史韻味,沒有招牌的「mad L 2文化空間」,由陶藝家小二與專長於藝術行政的子芳,與其他藝術界的友人們,自行整理老屋空間和製作家具,保留建築傳統結構與工法加上新穎的設計,並以藝術工作室為起點,在大隱隱於市的迪化街區內,低調地增添了藝術的風貌。當藝術已不再侷限於博物館裡,這些新興藝術家們在有限的預算內,利用老屋打造對外溝通的平台,與更多人接觸,或許對年輕一輩的藝術工作者而言,老房子可以給他們救贖。

 

「mad L 2文化空間」主要成員是人稱小二的陶藝家詹志鴻,與藝術行政工作者邱子芳。子芳原本在萬隆社區就已與友人共同打造了第一個展演空間工作室「mad L 替代空間」,現與男友、同時也是工作伙伴的陶藝家小二,在迪化街築起第二個夢想。

 

兩人一開始就是要找老房子,認為從零開始,才能做出自己的想法,因為半新不新或是裝潢好的房子,多半不會是心中想要的,因此原本就打定主意要在迪化街租老屋當做工作室/展場。因為這個地區的文化深度足以支撐像兩人想要的環境,如果第一次經營展演空間就是在一個商業區或純住宅區的話,擔心會比較孤單,畢竟周遭的環境沒有文化的厚度。

 

不過兩人其實一開始並沒有找到適合的屋子,就算看到喜歡的,也早已被各大「文創團體」以高價租走了。有次小二往迪化街巷子裡鑽,看到了這間老屋,門口兩根樸拙的洗石子柱子吸引了他,加上美麗的檜木欄柵窗櫺,讓他感覺有整理的可能性。但這屋子麻煩的是,產權是屋主的兄弟姊妹所共同持有,屋主怕麻煩,因此懶得出租。兩個不死心的年輕人,一直遊說房東,條件是免費幫忙整理修繕,前後遊說了好幾個月,終於獲得首肯。


期待參與,自主對外發聲
「一開始只是想作為兩個人共同的工作室,小二在這裡做陶藝,我則當作對外聯絡的辦公室,但總覺得偌大的空間,應該還有更多可能。」子芳談起三年前的動機,還是覺得膽子很大。

 

與小二的創作生命不同,子芳不是藝術本科系出身,她在英國取得藝術行政碩士學位後,雖一直從事相關工作,但多年下來,她最大的夢想,是希望像北川富朗成為一個專業的「策展人」。但子芳說,在台灣想做策展人沒有那麼容易,這些資源大多在學校老師與藝術大師們的手中,如果沒有人脈,光是用說的,藝術家們很難會相信你可以策展。所以才決定打造一個的展覽空間,作為平台,當作與藝術家們溝通的媒介。

 

「當我有了一個空間,我才能去跟這些藝術家說,你們可以來辦展覽或是活動;然後我才能跟他們進一步討論更多的可能性」。與這棟老房子一樣,子芳願意從零開始,一點一滴將夢想的空間構築起來

 

廢墟更新,互惠經營
小二與子芳都認為,租這種幾乎是廢墟的老房子,好處就是不管怎麼弄,都只會讓它變漂亮,因此在與房東交涉的時候,也是用這點說服他。以房子全部重新整理但不動基本結構,等於是協助美化,作為降低房租的條件。

 

但這間半廢棄的屋子,裡面都是老鼠屍體、蜘蛛蟑螂、垃圾廢棄物……等,雖然房東自己住樓上,但一樓的屋況真是慘不忍賭。「垃圾就清了三個月,光是『灰塵』就可以清出好幾個麻布袋,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把屋子全部整理好。」子芳如今想來仍餘悸猶存。

 

垃圾清完後,還有翻修工程要進行,內裡拆去破敗廢材,移除天花層板、讓梁柱裸見天光。修繕過程中,發現內門很窄只有七十公分寬,別說是小二製陶的窯進不來,連正常尺寸九十公分寬的門板都裝不上,必須把門邊磚牆打掉一小部分便於讓窯通過。他們將內門拓寬後發現磚牆除了紅磚外,還有牡蠣灰與稻桿混合過的泥漿,這是早期台灣建築的工法。因此小二與子芳決定不做門框,故意留下磚牆痕跡,寄望它為通過此門的人提醒,有幸親見歷史的過往。

 

其他要整理的地方還很多,最吸引小二的那扇檜木大窗,原本是推拉窗,但因為老屋已經有點傾斜,窗框也歪了,整個卡死根本無法開合,所以刨掉一些木頭、再把舊漆刮掉,因而露出裡面的檜木本質,接著把玻璃換新、窗框外推、保留對流用的氣窗,變成現在的樣子。

 

門口的洩水坡道也是重新做的,原本的走廊地面低於馬路,下雨時水會流進屋內不能不處理。屋頂磚塊是知名的大樹三和瓦廠的磚,以前的紅磚比較大,一看就知道。老東西品質好,就保留下來,加上內門磚牆打下來的紅磚,砌成了花台。


好友協助,重整空間節奏
牆面與地面是大工程,兩個年輕人把一班有相關背景的朋友叫來,這個朋友家裡開玻璃廠、那個朋友家裡做泥水土木…因為沒錢請設計師還有工班師傅,所以一切自己來。八十年的牡蠣灰牆面幾近破爛,怎麼整理依舊是斑駁陸離,最後乾脆去買棧板然後噴藥上色,搭起來當做牆面,也與原本的爛牆做個隔離。「這是比較粗糙的作法,因為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就用取巧的方式眼不見為淨。但不建議居家這樣做,因為棧板沒有防蟲,除非請專家來處理。」子芳一再交代。

 

雖然說是半廢棄的老房子,但當初在承租前,眼尖的兩人就注意到屋頂有C型鋼支撐,電線是重拉過的,子芳還偷按了馬桶確保水路暢通。原來屋主在很多年前曾出租過,所以基本結構與水電是完善的,加上屋主自己住樓上,他們當然也怕屋子倒,因此做了鋼架支撐。兩人不是真的去找荒煙蔓草裡沒水沒電的廢棄屋,他們認為壁癌等問題是可以修繕的,但水電與建築安全比什麼都重要。


老屋新生銀獎肯定
兩人最初對mad L的空間想像,僅僅是單純的想要一個可以對外的工作室與展覽空間。沒有申請政府貸款,兩人從頭到尾花了約二十萬把屋子整理好之後,子芳才向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申請參加老屋新生大獎,沒想到一舉奪得銀獎。兩人覺得很幸運,因為他們是做完了這些空間才去參賽,而不是一開始為了參加比賽才去找屋子來改造。

 

子芳觀察,如果純粹想用madL的空間來營利,其實真的非常困難。特別是他們在迪化街的空間位置比較隱密,通常會前往觀展的都是有目的性,被展覽吸引的客群。特別是藝術這個議題本來就屬於相對小眾,較難吸引路過的行人進來觀展。雖難以用空間直接獲利,但如把空間作為平台來思考,他們反而因此獲得更多合作機會,譬如認識其他的藝術工作者,進行藝術行政接案的合作、或展售作品、開辦課程等活動。

 

從mad L在萬隆社區的第一個空間開始,成立已近三年的mad L也逐漸把觸角向國外擴張,除了展場的作品銷售,還加入了網路通路的工藝品銷售,展售日本陶藝家合作的陶器,並邀請國外的藝術家來台展覽,提供藝術經紀的服務,與陶藝工作坊課程的開設。

 

把迪化街當作基地,子芳希望mad L可以代表新生代藝文生活圈的具體呈現,歡迎所有前往觀展的朋友,並樂於嘗試合作的可能。「我們希望能推廣當代的工藝,提供平台讓年輕藝術家發表作品。」國內對於藝廊的操作,就是必須要砸錢宣傳才能夠舉辦大型展覽。但我們沒有那樣的預算,所以能先利用空間拓展人脈,另一方面也可投入自己想辦的展覽。三年的空間經營,小二與子芳的初衷一直沒變過。扳指一算,這棟將近百歲的老樓,要與現今都更拆遷潮流一比,它是夠幸運的了,遇上了兩位熱情的年輕人為它續命。

 


mad L的老房子開店建議
如果是承租老房子,打契約要注意,至少要五年,一來很多老房子的產權歸屬多人,萬一哪個突然要把房子收回去給兒子娶媳婦什麼的,或是房東看你把房子整理好了又起心動念想以更高的價格租給別人,所以一定要在承租年上堅持住,不然你等於白白幫他整理房子。

 

文字:周培文、攝影:PJ

本文選自LaVie出版書籍《老房子開店日記》,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老房子開店日記》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最美的皮拉提斯教室開幕!充滿知性、優雅力量的「Joshua Pilates」引進全台最完整Balanced Body實木核心床,結合精緻的課程設計與專業指導,為學員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並藉此尋找屬於自己的內在和諧與力量。

皮拉提斯結合「約書亞樹」療癒能量

Joshua Pilates創辦人Annie在美國學習皮拉提斯多年,深刻體會到這項運動對身心靈的調和作用。在一次加州旅行中,她與友人造訪了一處滿是約書亞樹(Joshua Tree)的地方,其外型獨特,彷彿手臂一般向外延展,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為人們指引方向。Annie被當地的寧靜氛圍與療癒能量深深觸動,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和諧平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Annie相信,皮拉提斯是身體、思想和精神的完整協調。回到臺中後,面對都市的喧囂與快速節奏,他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誠摯邀請大家用好玩的方式,找到生活的美好平衡。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Annie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覺察身體狀態,內化為生活方式

皮拉提斯是一種訓練肌群力量的運動,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避免因長期不良姿勢所引發的肌肉不平衡、緊張或痠痛。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皮拉提斯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透過覺察自身身體狀態,逐步矯正姿勢,學員們將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將這樣的觀念與感受內化為日常生活習慣,讓身體自發性地保持最佳狀態。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重新定義「健康」,推廣身心靈深層連結

為了讓追求身心靈和諧的都市人享受質感與專業兼具的頂級訓練體驗,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私人教練空間也配備全系列器械,包含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以及專為團課打造的塔架設備,提供學員更豐富且多元的課程選擇。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一般教室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期望以知性、優雅且充滿力量的品牌精神,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為現代人重新定義「健康」,推廣以自主健康為核心的運動理念,讓身體、思想與心靈達到真正的連結,進而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意識,並打造積極推廣健康意識的在地社群。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教室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河南路四段188號
官網|www.joshuapilates.com
Instagram|@joshuapilate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由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座落於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町屋群,在一方巷弄內重現山林景觀樣貌。每一季度於山物所現場,亦舉辦「山友會」講座,特邀跨界專業人士開講,透過知識科普或個人經驗分享,與關注台灣山林議題的聽眾們進行深度交流!

舉辦於「0km 山物所」的第3屆山友會會員講座,於去年10月登場,以「巡山之徑: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之旅」為題,邀請7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講者,他們都熱愛台灣山林與百年步道,從公民運動、推廣教育、故事分享、藝術創作等不同視角,傳達對於這座島嶼自然的熱愛,與追求世代傳承、永續守護的美好心意。 以下盤整7位講者的演講重點,帶大家一同走進森林,認識與重新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1)重新思考「砍伐森林」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展示資料:台灣每年需要約600萬立方公尺木材,但自給率不到1%,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導致3大問題:進口木材常來自非法砍伐,對原產地生態造成破壞;運輸木材的碳排放對環境不利;全球政經不穩可能帶來木材供應風險。為解決這些問題,林業署自2017年起推動「國產材」計畫,希望到2028年將木材自給率提升至5%,並透過科學管理實現永續森林經營。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李芝瑩表示,社會大眾對砍伐森林的直觀反應常是負面的。但森林其實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只要經過合理經營,就可持續利用。台灣目前合法的砍伐區域以低海拔人工林為主,而非天然林。更重要的是,在當前世界追求減碳的趨勢下,木材比水泥與鋼筋更符合節能減碳需求,將可在台灣推動淨零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2)山林的文學啟發

「大凡整合規劃設計」景觀規劃師兼步道設計師李嘉智,在演講中分享他的親身經歷。他回憶起個人第一次雪山之旅,獨自面對挑戰與未知,在風雨欲來的高山中學會了敬畏與順應,也體悟生命中的無常與堅韌。那段旅程像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啟發他對山林的熱愛與思考。

有趣的是,他提及了自己從閱讀中得到的啟發,例如川端康成的《山之聲》曾提到:「每片森林中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樹。」每次進入山林,他都試圖尋找那棵樹,也尋找與自然共鳴的自我。村上春樹更在《挪威的森林》裡寫道:「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即使我們從未踏足其中,它依然存在。」山林就像人類心靈的棲息地,也是文化與自然交融的場所。

(3)步行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

由「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帶領的步道運動,從2006年開始,經過近20年的推動,成功將步道運動打造為一場大型的公民行動。協會鼓勵一般大眾從徒步旅行開始,藉由步行更深入認識這塊土地,讓自己從「消費者」轉變為「守護者」的角色。

 周聖心表示,「步行」其實就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以20243月協會舉辦的「海岸山脈浪遊縱谷」活動為例,帶領參與者從台東池上走到花蓮,途經田埂、山脈與部落,聆聽阿美族、客家人與漢人的故事,感受土地的多元文化。協會亦於2012年開設「步道學」課程,結合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推廣步道修復與環境調查。目前已舉辦29期課程,並提倡聘用在地工班修繕步道,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傳承工匠技藝,保護步道文化。

(4)台灣特有的「有人的山林」

現任「山盟公益協會」監事,同時也是攝影師的雪羊,分享了10年來登山旅程中的心得與成長。雪羊強調,與歐美荒野不同,台灣的山林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座與土地、文化對話的平台,富含人文歷史。他多次在原住民朋友的指引下,探訪深山部落,例如沿著馬遠部落的遷徙路徑走訪其老家 Takibakha(布農族語)。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訪中,他深入了解山林作為生活靈魂的意義,並認識到尊重與共鳴的重要性。

從台灣群峰繼續向海外冒險,雪羊也在攀登中亞列寧峰等國際挑戰中,重新審視自己登山的初衷。他認為,登山並非追求英雄式成就,而是成為一位忠實的講述者,將山林的故事與感動傳遞給更多人。而登山也不僅是一場體能的挑戰,更是心靈探索與文化交融的旅程。台灣擁有獨特的「有人的山林」,這是一份值得珍視與守護的財富。

(5)如何透過策展傳達在地文化?

「孩在 Hi! Kidult」近年透過工藝創作的方式策展,藉以傳達在地文化的獨特魅力。總策劃林心恬首先分享2024年於自來水博物館園區舉辦的展覽「獵島計畫」(Hunter Island),巨型版畫作品「考古化石-岩層說」,將紙漿與雕刻結合,以層層堆疊的手法,重現不同年代的考古地層;以馬祖海域奇景「藍眼淚」為靈感發想的作品「藍眼淚-時間的軌跡」,運用複合媒材結合傳統編織技法,加上燈光特效,將原本黑夜海上的藍色奇景,開展於空間上方,觀眾經過時頭頂彷彿空中銀河,奇幻重現馬祖海域特色。

她也介紹如何透過策展重現地方文化,例如與文化部合作的「芝味祭」,運用當代藝術與數位科技,深入挖掘三芝地方的文化特色。三芝因為地理環境相對隔絕,至今仍留存傳統生活方式,流傳數代的大道公信仰,透過當地數個庄頭輪流祭祀,讓信仰與生活結合。策展團隊於是擷取大道公形象,作為導覽三芝當地各景點的代表,並與LINE結合,運用數位科技與社群推廣,讓外地參觀者能更深入感受地方文化的豐富內涵。

(6)用藝術探索山林多樣性

「木直牛勿 plant practice」品牌主理人暨植物藝術家 Hsin ,擅長以壓克力和水彩為創作媒材,台灣自然風景為靈感來源。2022年起開啟了「近山計畫」創作主題,以「海拔」為分界,針對低、中、高海拔地區,系統性探索台灣山林風貌,藉由畫作來記錄台灣山林的多樣性景觀。

「近山計畫」著眼於台灣山脈的整體性,Hsin透過五感捕捉各海拔區域的不同特質:低海拔靠近平地,蘊含日常生活的親切景象;中海拔有著霧氣繚繞與迷人的森林層次;高海拔則呈現群峰遼闊與湖泊純淨的景致。這些不同特質都被 Hsin 巧妙融入作品,例如她描繪了高山中的山屋或低海拔與都市的緊密連結,在在展現人與山之間不同的距離。

(7)淡蘭古道的爬山「生活感」

平日任職於中研院分生所、從事動物研究的吳雲天,同時也是登山愛好者。在這次演講中,他分享了淡蘭古道的獨特魅力。淡蘭古道的歷史可追溯至1897年日本接管台灣後繪製的地圖。當時的古道是連接台北城、大稻埕、艋舺與基隆的重要交通路徑,經過如今的南港、小巨蛋等地區,最終通往瑞芳、草嶺等地。

這條總長約200公里的古道分為北、中、南三路,串聯茶葉運輸、礦產開採與居民生活等文化痕跡。吳雲天強調,淡蘭古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同時具備深厚的歷史意義與自然生態價值。例如,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曾在此地發現多種台灣特有種植物,如石碇佛甲草,甚至還能見到穿山甲等珍稀動物,部分區域更設有生態保護區。若想要更深入了解淡蘭古道,吳雲天推薦使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作為探索工具,透過地圖的透明化功能,能對比古今地貌的變遷。他呼籲人們親自踏上古道,用雙腳感受它的魅力,挖掘更多自然與人文的故事。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資料、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文字整理|張以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