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坡上、茶園間,隱約可見青瓦交錯縱橫,依著地勢起伏。貌似尋常村莊的灰色建築,實則是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設計,位於杭州象山的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China Academy of Art’s Folk Art Museum)。
這座博物館隸屬於中國美術學院,佔地4,970 平方公尺。由於象山地形複雜,整區建築被規劃為一個個四方形的基本單位,使館區更能依隨地勢而排列聚合。每個建築單位都有獨立的屋頂,相互串聯讓博物館整體呈現屋瓦連綿的鄉村風景。隈研吾擅長用木、石、竹等建材打造與自然環境相融的建築,這也是他最為人所知的「負建築」手法—使建物成為有機體,消隱於周遭景觀之中。
除了屋頂,博物館外牆同樣以瓦片作為主要元素:在錯綜交織的網狀不鏽鋼線中嵌入成排的瓦片,使之如同銀鱗般懸浮在空中。瓦片之間的孔洞也能控制日光照射量,並於室內投射出獨特的光影效果。「我們在屋頂和外牆所使用的屋瓦,部分來自當地民宅的廢棄瓦片,其大小各有不同,使建築能更加自然地融入景觀。」隈研吾團隊在成都的「知·美術館」也採取相同手法,利用疏落有致的屋瓦,營造出通透的空間感。
博物館建築與山勢相連,看似融為一體;當人們走進室內,空間的分野便豁然開朗。館內幾乎沒有階梯,「我們的重點是要設計一座能感知地形起伏的博物館,於是將建物地板順著山勢建造。」場館內部的畫廊與展區也隨之高低錯落,並以長坡道互相連接。遊走其中,參觀者並不覺得自己身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空間,反倒能清楚感受光線、空氣與地貌。
蒼茫遠山中的民藝博物館如同一幀水墨畫,大幅留白中有人、建築與自然景觀一同呼吸,感知彼此的韻律。隈研吾正是藉由創造連綿多樣的空間,以傳達人與民藝之間獨立卻又不可分割的互動形式,也提供都市人一塊得以沈澱情緒的森活淨土。
Text / 陳岱華
Photo / Eiichi Kano
圖片提供 / Kengo Kuma & Associates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2018《La Vie》雜誌 4 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