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藝術家專訪

「2019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藝術家專訪

本次「2019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以「憶河踏悠–再見塔塔悠」作為主題,最主要是希望能夠重現大直、內湖這一帶在基隆河截彎取直前與後的樣貌。河道的變遷與政策方向的調整讓這塊土地在數十年間改頭換面。我們現在對大直、內湖這邊的印象,都是一個高科技發展的新興城區,都市規劃與景觀呈現相比於老城區而言,都比較完善且具現代感。所以分別由陳禹廷、陳禹霖與邱承宏三位藝術家的創作與兩件民眾參與作品來帶出塔塔悠的在地故事,並透過此次藝術家專訪,希望喚醒大家對這個地方過去的歷史、過去的景觀,也讓下一代能夠認識它。

 

  • 藝術家陳禹廷(以下簡稱廷)
  • 編問:您創作最初的概念或發想是什麼呢? 

 

廷答:其實當初跟公司同事一起討論的時候,主要是有一個同事來自臺北,而他現在可能更喜歡南部的生活的節奏,對我來講,不一樣的城市氛圍會引發不同人對於居住或土地上的不同的情感。

臺北其實是一個非常多其他縣市居民移居進去的城市,絕大多數的人可能不是出生於這個城市,但是他們卻成長於這個城市,可能很多人會對於生活或者是現狀產生某些懷疑,可能也會對自己家鄉的情感,會產生某些不一樣的眷戀等等。所以才有這次作品的產生。

 

  • 編問:時常聽到觀眾說作品本身很像捕蚊燈,又或是小時候餐桌上防蒼蠅用的遮飯罩,在造型或材質的選用上可否說一說您的想法?

 

廷答:觀眾所提的部分,我自己個人是覺得滿有趣的。

發想以蒲公英的概念為主,所以我們一開始在設定材質的方向,是希望可以有一種虛與實中間穿插的不一樣的想像,最後選擇了網性的結構。

一件作品的產生,或者是一件藝術品的產生,可能對我來講,最重要的並不是去找到所謂真實的答案,而是透過這樣的概念,可以去讓觀眾對於他們現在真實的人生,會有不一樣的想像。

 

  • 編問:在夜晚的時候,種籽所散發出的微光十分幽微,可以聊一聊「光」此一元素在您的作品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廷答:原本在設定這件作品的時候,就是想討論跟土地的關係。希望運用比較低效能的光源,去製造出不一樣的場域空間,也擔心觀眾在面對強烈的光源的時候,會可能過度的理解,或者是反而讓他們沒有機會思考。反而是在一個具有氣氛的狀態之下,他可以透過跟作品的對話去了解更多可能是自我存在的問題,或者是自己跟土地的關係,甚至可以透過這樣的形式,去回想自己來自哪塊土地,那塊土地上現在又過得怎麼樣。

 

  • 編問:您希望觀眾看到您的作品之後可以有怎麼樣的感覺,或是您希望他們如何與其進行互動呢?

 

廷答:我們一開始在設計這一件作品的時候,走的就是比較偏場域的模式,觀眾進入場域裡面,然後真實地去把自己變成是作品裡面的其中一環,互動的方法可能就非常地多元,因為可能絕大多數觀眾,除了觀賞以外,可能還會有自己在扮演作品的這個趣味性。

我自己是比較期待他們會站在裡面,然後就像蒲公英一樣,在那邊左右搖擺、隨風飄蕩,然後放鬆自己可能一整天或者是在都市叢林裡面生活的壓力,然後回到一個更純粹的精神狀態。

 

  • 編問:不論是在白晝之夜或是平日,您的作品都相當受到歡迎,您個人又是如何看待地景藝術計畫呢?

 

廷答:其實首先感謝臺北市的居民這麼喜歡這一件作品,有關於地景藝術是我自己是認為,作品在整個環境裡面可能只是沒有太過強烈,那主要也是因為本身的場域、環境配套得非常好,那跟作品才會有更大的關係性,或者是產生更大的連結感。

關於地景藝術的計畫,這幾年我們可能在不少地方也做過類似地景藝術的作品,會比較希望有關單位規劃的時候,可以再加入多一點不一樣的元素,也為新一代的一些藝術工作者提供一些機會,讓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在這一條創作的路上走得更平順。

 

 

  • 藝術家陳禹霖(以下簡稱霖)
  • 編問:您的作品高度地呼應了基隆河過去截彎取直的歷史,可否分享一下您創作的過程如何以基隆河來發想並呼應策展主題?

 

霖答:基隆河截彎取直的工程影響了整個大臺北地區整個居民的生活的狀態。基隆河跟他們的生活是緊密相連,截彎取直之後,變成了多出來的腹地,很多變成了河濱公園,從以前的時代轉換到現在整個生活型態的轉變,跟地形、地貌上的運用。我覺得在這中間會有很多跟土地的記憶跟情感的產生與變化,是一個世代的演變跟傳承的時機點。

 

  • 編問:為何會選用貨櫃的造型來表現?尤其是分為白色、藍色兩段的用意也頗令人好奇?

 

霖答:貨櫃在人們的既定印象中是一種傳輸,或是把物件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外的地方的一個作用,用那基隆河的取直,我覺得很像是把水跟土地一種移動置換的方式,在改變這個地景,那這樣子移動跟轉換,就讓這個土地有了不一樣的生命。藍、白色是因為水的意象,讓我只是把水轉化成貨櫃的樣態,賦予它一個移動的姿態,來敘述說這個地形地貌的改變。

 

  • 編問:您希望透過貨櫃裡頭的氣泡的舊照片與歷史陳述,喚起觀者怎麼樣的感受呢?

 

霖答:照片就如同人的情感記憶一樣,我有點像是把舊照片封存在氣泡裡面,水的氣泡其實就是跟我們的記憶一樣,它是抓不到的東西,但是它確實存在。也對我們人類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不管是水或是記憶,我覺得是一種很重要的能量或是力量,讓人可以一直前進的兩個物件,我把它結合在一起,並且賦予它更深的意義在裡面。

 

  • 編問:在夜晚的時候,繽紛的燈光打入貨櫃內,帶來與白日截然不同的效果,請問您在燈光的配置上是否有什麼用意或巧思呢?

 

霖答:在燈光上使用的是水波紋燈,轉動的速率跟色調經過改裝,因為在基隆河畔夜幕低垂之後,是非常靜謐的環境,但河流它還是一直在流動,我覺得它是還是有它的生命存在。

我想要把河流那個在夜晚中緩緩流動的狀態,把它讓人們看見,那也很像是在河濱公園裡面大家跑步散步的狀態,我覺得河流流動的狀態跟跟人群流動接觸的狀態,都是一種生命力的展現,生命力轉化成光的樣子,然後展現在作品裡面。

 

 

  • 藝術家邱承宏(以下簡稱邱)
  • 編問:您這次為什麼選擇植物作為作品的主要題材?是否能介紹您此種創作手法的發展脈絡,以及是如何延伸至本次的創作理念?

 

邱答:《植栽》的這個系列是我過去的其中一個作品的脈絡。這系列最早發展是在臺藝大的一個雙年展,很特別的是場地在一個廢棄的教室的宿舍。場勘時發現環境其實是非常的雜亂,所以那個時候我在現場找了一些我感興趣的東西,其中一個東西,就是當地的居民他們搬離開的時候沒有帶走的盆栽,我把這些它們蒐集起來當作展覽要素,並將它們重新修剪,試圖讓回復成原本應該有的狀態,然後透過一些光線的投映,把這些盆栽的影子投射在牆上,再透過雕刻方式,把它們的影子刻在牆壁上。

這個系列對我來說,我感到興趣的東西就是當一個空間被搬遷的過程當中,究竟是什麼東西被留下來,什麼東西被搬走,也因為這個想法,把被留下來的東西用另外一種方式詮釋。

 

  • 編問:可否聊一聊您創作與製作的方式?

 

邱答:石板的製作方式,其實會因為因應每次展覽的空間跟場地,然後去選擇這些材料本身的構成,每一次其實選擇的裡面的內容物其實不太一樣,有時候是全部都是混凝土,有時候會加一些別的礦物在裡面。

再把我蒐集來的物件資料,有時候是植物本身的實體,有時候是照片,打光或投影在這些板材上,最後會用雕刻刀、刻模機或鑿刀的方式去把這些影子的痕跡雕刻出來。

 

  • 編問:這次展示的場所十分特別,是位在公園旁的小隧道裡面,想請問此處地點與作品之間有怎麼樣的連結?

 

邱答:這個地點對我來說蠻特別的,是因為它好像包含了某些複合的一些概念在裡面,比如說,它像是一個新蓋的空間,但是它又不是我們認知新空間裡面應該有的樣子,比如說它保留了水泥原本的特性在牆面上,然後這空間它同時有兩個通道,好像我們可以從一個地方到另外的地方,然後必須要通過這一個這個空間。另外一個部分是它這個空間同時又坐落在這次展覽裡面的一些某些概念,譬如說,關於歷史的、遺跡的理念,我覺得也因為這個複合的關係,這個空間可以做一些事情來處理。

 

  • 編問:有特別注意到作品中有一段文字,是作品的序曲還是結語呢?您將其放進作品中的用意是什麼?

 

邱答:作品裡面的文字,其實是我擷取一部電影的小說《2011太空漫遊》一段文字對白,然後我把它重新改編之後,把它雕刻在石板上,對我來說,它其實不是一個結束,也不是一個開始,會比較像是一種循環的概念在裡面,就是這個東西它好像反映了一些歷史的問題,然後它也反映一些現實的狀況。它有點像是我們體驗這件作品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選擇說,我們從哪個入口進去,以及我們會先看到什麼東西。

它可以是作為這次展覽裡面,像是一個註解的概念。

 

  • 編問:您希望觀眾看到您的作品之後可以有怎麼樣的感覺,或是您希望他們如何與其進行互動呢?

 

邱答:我覺得觀眾他其實可以很隨性地去跟這個作品產生關係,因為當初把它放在這個通道,也是希望說,它其實不太像是作品。可以像是你不經意的經過這個地方的時候,瞥見了這些雕刻,或是看到這段文字,也或許說你其實根本沒有發現它們好像存在這個空間裡面,就很像是我這次雕刻的植物風箱樹,它或許在過去是存在在這個空間,但是因為某些時間或是一些人為因素,它今天消失了,希望說透過這種方式把這種概念重新找回來。

 

「2019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憶河踏悠–再見塔塔悠」將持續於美堤河濱公園與上塔悠公園展出至本周日(10月27日),周末亦有兩場導覽活動,歡迎蒞臨同遊。

 

展覽資訊

展名:2019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憶河踏悠

時間:2019/09/27 – 2019/10/27

地點:美堤河濱公園、上塔悠公園。

票價:免費參觀,活動報名請至官方臉書

電話:02-77308830*2016

官方臉書:「藝術地景.記憶臺北」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LandscapePublicArtProject/

 

Via / 蔚龍藝術

台中「做咖啡 HECHO 」改裝新開幕!以西班牙街邊咖啡與自然酒吧為靈感,為空間注入新面貌

在歐美,微醺不再專屬夜晚。白天來一杯自然酒,搭配早午餐、閱讀報告,甚至準備下午的會議資料,不僅提振精神,更能激發靈感。這樣的新型態風格,正在改寫人們對「放鬆」與「社交」的想像。如今,「做咖啡 HECHO cafe & wine」正發起這股風潮,從台中草悟道出發。不只是提供咖啡與自然酒的選擇,更提出一種全新的生活提案——All day cafe & wine spot:從白天到黑夜,自在微醺、靈感流動,與日常無縫接軌。這份來自台中的新生活節奏,正悄然蔓延到更多角落。

位於台中勤美草悟道巷弄中的「做咖啡 HECHO cafe & wine」,自2013年創立以來,便是一處承載城市節奏與個人記憶的空間。HECHO憑藉溫暖的風格與穩定的服務品質,早已成為許多人心中最熟悉的老地方。歷經12年耕耘,HECHO在2025年以全新姿態重新出發——從空間設計到菜單內容,展開一場細膩而深刻的進化。本次Reopen改裝不僅帶來餐點與空間的層次升級,更引入多款自然酒與紅白酒,讓食物與酒款在餐桌上彼此對話,同時與空間氛圍共鳴出豐富的化學反應。無論是一人獨食的寧靜時刻、朋友們的隨性聚會,或是午後閱讀與遊牧工作的片刻,HECHO都為每位來訪者創造出一種自在且深刻的日常感。

cf

本次HECHO特別邀請打造Laylow的設計團隊「CASESTUDY GROUP」,以西班牙街邊咖啡與自然酒吧為靈感,融合歐美生活風格,展現不同以往的全新樣貌。延續HECHO原有的靜謐氛圍,CASESTUDY GROUP在設計細節中嵌入更當代的語彙。淺色木質、溫潤光線與綠意植栽交織出一個舒適、柔和且包容的日常場景。街道一側,深咖啡色的HECHO Logo懸掛在簡約水泥牆上,窗邊的戶外座位點綴植栽,營造出一種放慢節奏的自在感,吸引路人駐足停留。走入室內,各個角落增添多組沙發座椅,開放式吧檯注入自由奔放的氣息,豐富的家具色彩、牆上的海報與藝術收藏,為空間注入更多藝術性與現代感。

此外,DJ牆面上展示著「藍色唱片行」精選的黑膠唱片收藏,從藍調到 K-POP 應有盡有,HECHO也不定期安排DJ現場演出。坐在舒適的沙發上,輕啜一杯自然酒,隨著音樂讓思緒飛揚,節奏與微醺感在空間中緩緩流動,渲染出豐富而迷人的感官氛圍。櫃檯前的甜點櫥窗陳列著各式小點,可隨意搭配出專屬於自己的野餐盒。趁著戶外陽光正好,拎著餐盒走向草悟道,享受一場專屬於自己的野餐時光。蛻變後的HECHO,更著重於生活節奏的想像與實踐——每個週末午後,沉浸在不同主題的「DJ Afternoon」,讓音樂、咖啡、酒與日光,共同為週末定義新的節奏。

cf

HECHO在餐點部分也同步升級,將過去深受喜愛的早午餐、燉飯、義大利麵與甜點等,融入更多高端食材與多國料理靈感,從一日之計最重要的早餐開始,以歐系酸種麵包為基底,創作出多款風味三明治;小食則選用來自台灣東北部的新鮮甜蝦與中卷,並搭配自然酒系列的精選酒款,入夜後,三五好友的聚餐時光,少不了各式經典燉飯與義大利麵,特別選用台灣東部自耕的義大利燉飯米(花蓮26號),香氣與口感更加豐富。HECHO延續歐美飲食精神,同時融入台灣風土特色,選用在地、永續耕作的食材,呈現兼具風味與理念的料理體驗。

重新蛻變後的HECHO,在原有基礎上注入了更鮮明的風格與自信,而不變的,是對生活自在想像的堅持。身處快速更迭的城市節奏中,HECHO選擇以自己的步調前行。在這如老朋友般親切的空間裡,始終秉持初心,陪伴人們在日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隨時間推移,更懂得如何與這個時代平衡共處。

cf

做咖啡 HECHO cafe & wine

地址:台中市西區美村路一段149巷12號

營業時間:10:00 - 22:30

訂位網址:https://reurl.cc/yR5EME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cho2013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hecho_cafe

川味三重奏,椒麻酸辣都到位的開罐即食新體驗!灣沏辣全新「川味椒麻脆貢菜」登場

麻 × 辣 × 酸 × 脆,嗜辣者必收的重口味新選擇!台灣手工辣椒醬品牌【灣沏辣 ONE CHILLA】以「響脆人生,辣得剛剛好」為品牌精神,持續打造深受嗜辣者喜愛的特色辣味小菜。繼2024年熱銷斷貨的「醋香蒜辣脆貢菜」後,2025年夏季再推出全新力作——「川味椒麻脆貢菜」,正式登場!

新品主打三重風味層次設計,使用台灣在地嚴選食材,搭配道地川味香料,帶來前所未有的麻辣爽脆口感:

第一重「椒」香:大紅袍、青花椒、藤椒以慢火精煉,帶來舌尖酥麻感。

第二重「辣」勁:二荊條辣椒與多款辣椒粉層層堆疊,直擊味蕾深處。

第三重「酸蒜香」:老陳醋與雲林北斗蒜頭融合,辣中帶酸,回甘有層次。

融合三重風味,搭配貢菜天然爽脆的咬感,呈現酸、麻、辣、脆多重口感,不論單吃、拌飯、佐麵或配火鍋,皆風味十足、回味無窮。

灣沏辣 ONE CHILLA

手工製程 × 在地食材 × 無添加承諾

灣沏辣秉持繁複手工工藝,每一罐皆選用來自優質產地的貢菜,經農藥殘留檢測與多道清洗醃製程序,搭配當令蔬果及天然香料,不添加人工成分,吃得安心,吃得過癮。

全系列人氣脆貢菜一次收藏

►川味椒麻脆貢菜(新品)|麻香濃郁、辣感鮮明|$260

►醋香蒜辣脆貢菜|經典涮嘴、香辣回甘|$240

►香茄芝芝脆貢菜|溫和不辣、濃郁芝香|$240

灣沏辣 ONE CHILLA

全系列即日起在官網與高雄巨蛋門市同步開賣,另有多款優惠組合選購。
企業團購、大宗採購另享專屬優惠,歡迎洽詢!
購買請上【灣沏辣 ONE CHILLA 官方網站

圖片提供 | 灣沏辣 ONE CHILLA 文字整理 | 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