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

返回文章

2020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朝霧記」尋訪消失臺北眷村

2020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朝霧記」尋訪消失臺北眷村

2020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朝霧記」尋訪消失臺北眷村

2020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朝霧記」尋訪消失臺北眷村

2020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朝霧記」尋訪消失臺北眷村

2020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朝霧記」尋訪消失臺北眷村

2020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朝霧記」尋訪消失臺北眷村

2020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朝霧記」尋訪消失臺北眷村

2020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朝霧記」尋訪消失臺北眷村

2020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朝霧記」尋訪消失臺北眷村

返回文章

返回文章

看似無痕,痕跡卻埋得更深!2020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朝霧記」尋訪消失臺北眷村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推動至今邁入第六年,延續「看不見的臺北」核心理念,藉由臨時性公共藝術作品的設置,進入民眾生活場域,挖掘在地生活紋理的發展脈絡,呈現消逝、隱匿的城市地景樣貌。

1_36


透過公共藝術作品與深度活動 尋訪短暫而真實存在的臺北眷村

2020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以「朝霧記」為題,藉由晨間朝霧短暫而真實存在的意象,比喻眷村文化在眷村地景消逝之前,早以一種不需刻意表達而自在存在的方式,深深刻印在人們的日常中,宛如晨間朝霧般,滋養著臺北這座城市的生活。如同策展人周琍敏所描繪,「這次展覽我們講的是一趟旅程,像是一本書,在過程中去尋訪一個消失的軌跡和脈絡,這個脈絡值得我們一一走訪,發掘眷村的各種美好、故事。」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今年邀請策展人周琍敏及三個不同背景的團隊,從建築、設計和當代藝術等角度呈現對眷村文化不同形式的詮釋,展現不同時空中人們共創的可能,包含台灣義築協會的木造地景《時空種籽計畫》、archicake的水霧裝置《夢境:模糊的記憶,消逝的地景》、草字頭Double-Grass的《共圓風簾學習裝置》,選擇昔日的眷村聚落大安森林公園、眷村改建的成功國宅及過去空軍軍眷聚集的民生公園設置臨時性公共藝術作品,並以三件公共藝術作品所在的區域設置2處信息交換站、策劃6場體驗型工作坊及午後沙龍聚、6場走讀導覽及多場策展人導覽專場。活動精彩多元,邀請民眾走進城市街巷,展開一場尋訪消失的眷村之旅。


由公共藝術作品延伸的6場主題活動與6條導讀路線 促進各世代的參與共創

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台,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眷村被認為是短暫棲身之所,且戰後物資匱乏,軍眷們便就地取材、互助協作,胼手胝足共創出獨特的眷村生活型態。地景藝術作品《時空種籽計畫》以台灣衫為主材料,邀請民眾參與村眷協作工作坊,與台灣義築協會和大安高工一同共創,體驗當時眷村共築的精神,並由顧問李俊賢老師帶領現居成功國宅的原眷戶,透過工作坊採集過去成功新村的故事,以聲音形式融入作品。

2_34
3_39

4_32


循著風的紋理,民生社區為依著飛機跑道而生的線型發展聚落。草字頭 Double-Grass選用具光折射效果、搖曳輕透的虹光亮膜來創作地景藝術作品《共圓風簾學習裝置》,模擬空軍飛行時的視覺感受,視覺化風的移動。同時,邀請無動力飛行達人蘇柏陽以紙飛機工作坊,帶領民眾體驗風的力量,感受眷村的集體記憶雖和那順風的跑道軸線一般肉眼難見,但卻真實存在。

5_29
6_13
7_17


大安森林公園的前身為「岳廬新村」及「建華新村」兩個眷村聚落,後在都市計畫的執行下,恢復為公園用地,原住戶各自搬離。地景藝術作品《夢境:模糊的記憶,消逝的地景》運用水霧裝置營造「在霧氣中,如夢似影的景像。」追憶曾在此的眷村建築與空間記憶。

8_11


六條眷村走讀導覽也將由資深的文史導覽老師、過去居住於眷村的眷戶、主持國宅改建的建築團隊等不同角色,帶領大家尋訪消失的臺北眷村,透過探訪這些生活節點,看見眷村留存的痕跡。

10_17


信息交換站收納每位參觀者的記憶和想像 用我們的故事延續眷村的故事

於鄰近公共藝術作品的森大青鳥與Moobooks沐本學研社設置信息交換站,規劃記憶留言區、眷村主題選書區、展覽基地故事介紹,邀請每一位走訪地景公共藝術計畫的民眾,留下觀展後的感想,也希望喚起有眷村記憶的人們,留下自己的故事。


透過信息交換站,我們看到年輕一代發現「原本和自己看似不相關的眷村文化,突然變得很近,那時代的人、生活和遊戲…各種情景,就在眼前重現。」而年長一代感悟「為消失的眷村重新賦予生命,感謝大家的努力,讓記憶不會隨風消逝。」


如同參展民眾的回饋,《朝霧記》期待透過「不同的詮釋、不同的角度,看見不同的眷村紋理與記憶。」並且喚起大眾關注「眷村是一個年代的記憶,因為特定的關係將原本無關的人們聚在一起,交融產生出獨特的生活方式、飲食方式,希望眷村不要消失,能以另類的方式持續存在。」

11_13


2020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以公共藝術裝置及多元活動,邀請您11月15日前一起體驗消失眷村的各種樣貌!

時代推移,都市的樣貌不斷隨著時代的需求而改變,曾居於臺北城多個區域的眷村也在都市計畫更新下,逐漸消失在城市地景中。眷村聚落雖然隨著有形房舍的拆除而逐步消失,但是眷村的文化、精神仍以各種不同形式留存在人們的生活與記憶之中。2020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以地景藝術作品、信息交換站、工作坊、導覽走讀、午後沙龍聚、策展人導覽專場等多元活動,邀請您體驗消失的眷村各種樣貌!


接下來即將舉行的兩場午後沙龍聚,特別邀請到眷村文學作家張啟疆、及知名主持人及作家蔡詩萍11月1日於大院子進行不同時代眷村人的情感對談,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康旻杰、策展人archicake主持建築師鍾秉宏、及前岳廬新村住戶何代玉11月7日藉由時間與空間的多方討論,喚起這座森林下埋藏的回憶。(午後沙龍聚報名連結:https://reurl.cc/Kj3Abq)


2020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朝霧記:尋訪消失的臺北眷村

時間|2020.10.16(五)-2020.11.15(日)

公共藝術作品|大安森林公園、成功國宅、民生公園

信息交換站|Moobooks沐本學研社、森大青鳥

工作坊&講座&導覽│https://reurl.cc/Kj3Abq

策展人導覽場│https://reurl.cc/odKkmM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執行單位|合方創意

策展人|周琍敏、黃偉倫、簡志明、鍾秉宏

顧問|李俊賢、康旻杰

協同策展人|劉方瑀

公共藝術創作團隊|台灣義築協會、archicake、草字頭 Double-Grass

主視覺故事文本 | 張啟疆 <君自他鄉來>

導覽策劃|島內散步

攝影團隊|未來影像

媒體協力|La Vie 、MOT TIMES明日誌、MOOK 墨刻、TRAVELER Luxe大人的美好時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