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臺灣文博會逛展懶人包:6大展區亮點、2大行程攻略一次看,8/2-8/11松菸、南港展覽館打開島嶼記憶寶箱

2025臺灣文博會逛展懶人包:6大展區亮點、2大行程攻略一次看,8/2-8/11松菸、南港展覽館打開島嶼記憶寶箱

2025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水風景》8月2日開展!今年主展區所在位址松山文創園區本身即為假日好去處,現更有4個免費入場主題館、1間工藝選品快閃店,以及南港展覽館於8月5日接續啟動的品牌商展,共為這趟年度文化之旅提供最佳行程。La Vie編輯帶逛懶人包下方查收。

2025臺灣文博會將於8月2日至8月11日在臺北舉行,今年取「水風景」為題,同樣分文化策展品牌商展兩部分。8月2日由文化策展在松山文創園區領頭登場、品牌商展則緊接於8月5日在南港展覽館亮相;前者又包括1件戶外裝置3+1個主題館1間快閃店,從震撼裝置、沉浸體驗、特色選品到趣味串聯活動,邀請觀眾用五感探索臺灣獨有的水文化。週末揭幕在即,本篇完整收錄文化策展部分包括戶外裝置在內的6大展區亮點,以及逛展、購物2大行程攻略,帶你搶先一睹水風景之美。

2025臺灣文博會《水風景》8月2日至8月11日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南港展覽館舉行。(圖片提供:文化部)
2025臺灣文博會《水風景》8月2日至8月11日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南港展覽館舉行。(圖片提供:文化部)

2025臺灣文博會「文化策展」6大展區亮點

這趟溯源之旅將造訪4個主題館,將水風景扣合「百大文化基地」獲選風土文物的精神理念;以各地地貌為梗概,在綜觀河流、湖泉、海洋環境之際,搭配瀏覽與水文息息相關的造紙、茶酒、農漁等特有事業產物,以及透過文資、設計、影視音等轉譯手法創造出的創意內容。

#01 戶外裝置「水亭」

首先在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外,一座結合漁繩和農用棚架搭建而成的懸浮裝置「水亭」如精神堡壘般既呼應年度主題、又象徵島嶼與水共融的生命意象,正迎接著觀眾走進現場。作為展覽期間限定的文化地景,此裝置也將《接海之島》的「水社會」主題從場內延伸至場外,指引觀眾從島嶼的地理條件與文化脈絡出發,逐步了解人、水與環境之間的多重關係;並由觀眾隨意走逛欣賞,親自感受素材質地之美,透過近距離互動獲得個人詮釋,重拾與重塑島嶼記憶。

#02 主題館「接海之島」|4號倉庫

《接海之島:臺灣山海的文化生態》策展人為「嶼山工房」林聖峰,在頭頂一片巨型編織裝置覆蓋的壯觀氛圍下,多面向的螢幕播放24部跨年代影像、7位藝術家與攝影師作品和近40本主題書籍,供觀眾選擇與沉浸,為這座島嶼內蘊的故事所觸動。

主題館「接海之島」以巨型編織裝置為視覺主體,搭配多角度螢幕放映島嶼影像紀錄。(圖片提供:文化部)
主題館「接海之島」以巨型編織裝置為視覺主體,搭配多角度螢幕放映島嶼影像紀錄。(圖片提供:文化部)
頂部裝置細節。(圖片提供:文化部)
頂部裝置細節。(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文化部)

#03 主題館「有河之靈」|3號倉庫

《有河之靈:臺灣水體的精神生態》由「嶼人設計工作室」曾雅欣、林中一兩位建築師共同打造,場內裝置有如一條向海口宣洩而去的流川,各種文化象徵物件擺飾於河面或和暗藏兩側空間,將觀眾帶入原住民、平埔、漢人等臺灣島上不同族群的多元信仰和傳說之間。還能親手點亮一盞水燈,將心願順水傳遞出去。

主題館「有河之靈」於展場中央打造一條跌宕起伏的流川。(圖片提供:文化部)
主題館「有河之靈」於展場中央打造一條跌宕起伏的流川。(圖片提供:文化部)
由裡側向外看尤其壯闊。(圖片提供:文化部)
由裡側向外看尤其壯闊。(圖片提供:文化部)
兩側空間藏有原住民、平埔、漢人等臺灣島上不同族群的文化象徵物件。(圖片提供:文化部)
兩側空間藏有原住民、平埔、漢人等臺灣島上不同族群的文化象徵物件。(圖片提供:文化部)

► 精選展品不能錯過

(圖片提供:文化部)
(圖片提供:文化部)
(圖片提供:文化部)
(圖片提供:文化部)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04 主題館「穿霧之境」|2號倉庫

編輯私心最為推薦大家多留些時間遊走《穿霧之境:臺灣霧林帶的生命生態》,此館由「偶然設計」曾令理構思。還沒踏進展場,極具辨識度的檜木香已先一步沁至鼻尖。全區有如一座高山霧林,透過感性的燈光投射營造出水氣氤氳,時濃時淡、猶有聚散的仿真意境。循著宜人的森林氣息,觀眾不僅能夠覺察這些在「水」成形之前即點滴累積的山林之美,亦能於臺灣近年的林木業發展和霧林帶長久孕育的茶葉產業相互呼應中,全身心感受自然的力量。

主題館「穿霧之境」讓人如置身高山霧林。(圖片提供:文化部)
主題館「穿霧之境」讓人如置身高山霧林。(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品在光影間引人入勝。(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品在光影間引人入勝。(圖片提供:文化部)

木材或高聳直立、或橫臥交錯於地面,樹影散落,轉身就是不同驚喜——有水的樹洞、山中的籤社,供人們駐足觀看,進而與展品產生互動;齊柏林攝影集、伐木工人雕刻,乃至人造水窪上能夠稍作歇息、觀賞精彩影片的木座,甚將原有空間的屋頂木構都納入場景設計,完美體現其題名「穿霧」二字旨趣。

投映於牆面、地面上的樹影使氛圍感愈發飽滿。(圖片提供:文化部)
投映於牆面、地面上的樹影使氛圍感愈發飽滿。(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場設計甚將原有空間的屋頂木構無違和納入,行走其間恰體現「穿霧」旨趣。(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場設計甚將原有空間的屋頂木構無違和納入,行走其間恰體現「穿霧」旨趣。(圖片提供:文化部)

► 精選展品不能錯過

(左)齊柏林攝影集《凝視》;(右)小型籤社,可當場抽籤並於集章卡蓋上對應該籤詩的印章。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左)內含水源的樹洞,以反光塗料呈現濕潤感;(右)多件茶葉產業相關文物之一。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05 地方特選館「臺灣萬水」|5號倉庫

《臺灣萬水:臺灣文化生態的多樣性》由「草字頭」黃偉倫操刀,有別於過去聚焦單一縣市的形式,今年由策展人及團隊精心評選出22縣市「上媠的(siāng-suí ê)」102件地方特產,訴說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攜手觀眾共赴一趟跨越山海的文化小旅行。

地方特選館「臺灣萬水」今年由策展人及團隊精心評選22縣市特產進行展售。(圖片提供:文化部)
地方特選館「臺灣萬水」今年由策展人及團隊精心評選22縣市特產進行展售。(圖片提供:文化部)

融合水文化與生活美感的眾多文創商品皆可在此購得,包括靈感源於彰化縣濁水溪畔傳統工藝「籠仔篙」的小夜燈、來自花蓮縣以鰹魚骨燻製且獲國際金獎的「鰹魚琴酒」、臺中市漆器品牌「光山行」特別推出2025文博會限定色的「本色漆器」水杯,以及新竹起家的「或者生活」擷取在地柿餅造型、利用水庫淤泥再生樂土發想出的「柿子說」香氛器皿,供大家在觀賞之餘,也能把饒富創意能量、與自己別有共鳴的巧思帶回家。

既為展覽空間,也是一處能把「展品」買回家的紀念品店。(圖片提供:文化部)
既為展覽空間,也是一處能把「展品」買回家的紀念品店。(圖片提供:文化部)
每件商品皆承載當地文化脈絡。(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每件商品皆承載當地文化脈絡。(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 (左)購物方式融入台灣文化精髓,入場時可取用「鹽酥雞籃」裝進欲購買商品號碼牌,最後再至展場底部收銀區結帳;(右)春池玻璃帶來的池塘造景。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06 工藝選品店「日常+」|北向製菸工廠

最後再回到倉庫對面的北向製菸工廠,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度在文博會規劃選品店「日常+」,嚴選70個在地工藝品牌,帶來茶器飲食、日常穿搭、居家擺飾等超過400件商品,重新喚醒人們對工藝生活的想像。拿起C.C.C. Glass Works的百岳清酒杯,透過玻璃色彩如見臺灣四季山景閃爍;坐上實木藤編椅凳,感受傳統工藝經由現代演繹後的別樣風情;選購元泰竹藝社的元氣凹豆杯、花蓮Verde的蛇紋石蠟燭座,則為日常注入永續與療癒元素,更突顯工藝始終靜謐卻至關重要地存在於生活中。

工藝選品店「日常+」嚴選70個品牌、400件商品,重新喚醒人們對工藝生活的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工藝選品店「日常+」嚴選70個品牌、400件商品,重新喚醒人們對工藝生活的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從茶器飲食、日常穿搭到居家擺飾,販售品項相當多樣。(圖片提供:文化部)
從茶器飲食、日常穿搭到居家擺飾,販售品項相當多樣。(圖片提供:文化部)

同場加映:特別活動邊逛邊玩

#01 水波紋集點

凡於文博會期間前往「水風景」主題商家取得集點卡並消費,滿100元即獲1點,集滿6點可至松山文創園區設計點櫃台及南港展覽館1館大會服務台兌換限量好禮。

#02 水路秘境走讀

若想深入了解臺灣水風景,可參與在地文化工作者親自帶路和解說的《與水同行》水路秘境走讀,其一路線為松山文創園區出發的〈採集水路的顏色〉,其二路線為南港展覽館出發的〈南港很陂〉,將穿行瑠公圳遺跡、昔日菸廠澡堂,探索濕地生態和水路痕跡,帶領民眾回溯臺北水文歷史脈絡、追尋水與城市的故事,並由策展人專場導覽文博會展區。

兩項特別活動圍繞年度主題「水風景」展開。(圖片提供:文化部)
兩項特別活動圍繞年度主題「水風景」展開。(圖片提供:文化部)

>> 報名資訊請點此查看臺灣文博會官方網站。

2025臺灣文博會2大行程攻略

#01 文化策展逛展行程(8月2日起)

來到文化策展區可先逛4大主題館,領略自高山的雲海霧林、淺山的溫泉飛瀑,到落山過嶺的溪海潮浪一路牽繫而起的臺灣文化生態。接著進入「日常+」快閃店選購特色商品,同步獲得杯墊、帆布袋等多款限量贈品。開幕第一個週末(8月2日、3日)另推出5場《海洋的方法》主題講座與演出活動,邀請音樂、影視、紀錄片、博物館等領域共8位專家,以黑潮文化視角出發,探討臺灣文化內容邁向國際之路。

#02 品牌商展購物行程(8月7日起)

今年品牌商展來到交通便利的南港展覽館1館展出,場地規模及參展業者數量皆為歷年最大。首2日(8月5日、6日)開放專業人士及買家洽商,後5日(8月7日至11日)則全面開放大眾進場,提供角色IP與文創商品一站購入。

延伸「水風景」主軸,品牌商展訂題「嗨,水域場!」,場內以多種透明的霓虹色裝置表彰臺灣文創的自由、流動與無限可能,匯聚超過650個品牌、932個攤位,劃分風格生活、文創禮品、當代工藝、島嶼風尚、文化永續、原創角色、插畫應用、數位娛樂等展區。展覽期間除有豐富的跨界展演讓觀眾盡享臺灣文創魅力外,今年論壇更邀集日本三麗鷗、華納兄弟、臺灣原創IP品牌及跨界專家,深度解析角色IP跨域變現、創意行銷等主題,探討文創產業創新策略和路徑。

品牌商展「嗨,水域場!」預計8月5日開放買家、8月7日開放大眾進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品牌商展「嗨,水域場!」預計8月5日開放買家、8月7日開放大眾進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屆時將匯聚超過650個品牌、932個攤位,提供角色IP與文創商品一站購入。(圖片提供:文化部)
屆時將匯聚超過650個品牌、932個攤位,提供角色IP與文創商品一站購入。(圖片提供:文化部)

2025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水風景》

【文化策展】

  • 時間:8月2日至8月11日10:00-18:00,最終日16:00閉館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2-5號倉庫及北向製菸工廠

【品牌商展】

  • 時間:專業買家|8月5日、6日10:00-18:00;一般民眾|8月7日、10日10:00-18:00,8日、9日10:00-20:00,11日10:00-16:00
  • 地點:南港展覽館1館1樓(臺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號)

>> 更多資訊可至臺灣文博會官方網站官方臉書了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島嶼生活」路線!從語言、飲食到勞動,感受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即日起至11月16日登場,展期間50多件藝術作品散落於馬祖四鄉五島,它們或鎮守戰地據點、碉堡及軍魂電廠,或佇立澳口及常民古厝中,共同編織並再現馬祖獨特的文化風景——從深厚的海島生活智慧,到軍管時期留下的戰地記憶。

La Vie編輯實際走訪南竿、北竿展覽現場,本篇以「島嶼生活」為軸,精選9件藝術作品,從當地集眾人之力的傳統捕魚工法「拍楸(pha-jiu)」出發,望見馬祖人從語言、信仰、飲食、家屋到勞動,代代與海共生、克服逆境所積累的文化內蘊。

→ 編輯帶逛「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軍民生活心緒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朱威龍《漁夢》。(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拍楸:不只是捕魚技術,更是世代傳承的文化節奏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馬祖閩東語中的「拍楸」為題,這是一種當地傳統的捕魚工法——每年八、九月,全村動員將巨大的竹樁打入海底,為漁網定錨,捕撈順著潮水入網的漁獲,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基礎。來到當代,「拍楸」更象徵馬祖百工百業的生活總合,也是馬祖人的身體記憶積累,更是性別實踐與世代傳承交織出的文化節奏。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益輝《築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從「島嶼」及「海洋」視角深入探尋馬祖

本屆策展聚焦3大關鍵字:「前線」、「島嶼」及「海洋」,將馬祖四鄉五島的海洋生活、前線記憶與在地文化,交織成一場跨越歷史與未來、自然與社群的文化行動。本篇聚焦「島嶼」及「海洋」兩大主題下的9件藝術作品,看創作者們如何將常民生活透過藝術轉化,重新詮釋島嶼日常及閩東文化認同,展現討海人的生計型態、技藝與生態知識,並激發觀者反思自身與環境、萬物之間的關係與責任。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藝術家陳伯義於坂山大宅創作《擺暝嘉年華》,捕捉馬祖重要信仰慶典。(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米谷健、茱莉亞《生命之網》。(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編輯帶逛9件作品,看見在地與海共生的智慧和韌性

01.《漁汐》《魚漬》@ 北竿橋仔五間排

五間排建於民國初年,最早為王氏家族住宅,後轉為經營漁獲加工業的商號「永樂店」;在軍管時期因軍營尚未修建完成,曾有部隊在此借住;如今則是藝文展覽空間。有趣的是,五間排兩側現在仍是民居,歷史記憶及今日常民生活在此交織。回溯商號時期,人們會用缺乏商業價值的漁獲「做鹹」,製作魚露、蝦油等調味料;屋內的兩座深池子就是當時留下的「魚窖」,至今仍可見水痕。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北竿橋仔五間排。(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藝術家劉致宏以五間排的歷史及拍楸捕魚傳統為靈感,在此展出《魚漬》及《漁汐》兩件作品。其中《魚漬》透過光影裝置在魚窖中重現過去「做鹹」的景象,透光的橘棕色壓克力片象徵漂浮於水面的魚露,下層的透明片則是魚在水中游、忽隱忽現的身影;旁邊另一座魚窖則維持原貌,供觀者相互對照,想像過去漁民的勞動場景。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劉致宏《魚漬》。(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佔據二樓的《漁汐》則以草繩編結打造巨大漏斗狀的網,黑、白與綠交織的色彩源自在地漁民常用的漁具,四周木樑柱則如拍楸時眾人打入海底的樁,藉作品與場域互動,再現拍楸文化中的物質符號與手工痕跡。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劉致宏《漁汐》。(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除了繞著作品觀看,也不妨從下方開口穿入、或爬梯俯瞰,從不同視角觀察和感受在地「技藝」與「記憶」。值得一提的是,劉致宏在田調過程中有感傳統捕魚工法漸漸失傳,因此舉辦工作坊邀在地學生一同體驗漁網編織,成為共創作品的一份子。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劉致宏《漁汐》。(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2.《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 北竿塘岐故事館

關於戰事的話題多圍繞男性視角展開,女性所付出的辛勞和血淚時常被忽略。本屆藝術島策劃多組從女性視角切入的作品,林羿綺的《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就是其中非常精彩的一件。本作以北竿10位女性為核心,以精練卻情感飽滿的紀錄影像,交織她們的身影與言語,訴說馬祖在漁村、戰地和現代化衝擊下的經歷。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林羿綺《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她們因對外交通不便痛失孩子、隨駐島美軍顧問團學英文、成為播音員後有了與對岸「粉絲」見面的奇幻經歷,還有當地人稱「神明的女兒」的長者分享兒時與「神明父親」採草藥的記憶……。這些故事看似從平凡的日子展開,卻濃縮了數代馬祖人在時代變動下面對生活的複雜心緒。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林羿綺《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03.《拍楸-簍光・竹影》@ 南竿鐵板澳口

鐵板澳口的海岸邊,建築師甘銘源的竹編裝置《拍楸-簍光.竹影》靜靜佇立,像是守望澳口的燈塔。甘銘源分享,拍楸必須將竹樁打到近20米的海底,這在早期沒有動力設施的環境下是艱難挑戰,造就當地村民堅韌的性格。長期研究竹構的他,透過高達15公尺的竹編裝置,直觀回應拍楸主題——竹編織構築巨大竹籃,呼應拍楸時定置網在海中張開的模樣;隨風飄揚的黃色旗幟,則呼應蝦皮色彩。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甘銘源《拍楸-簍光.竹影》。(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竹籃下方還綁上幾顆竹編球,若逢退潮時來此造訪,甘銘源推薦大家坐上竹球隨海波漂盪,用另一種視角和體感體驗作品。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甘銘源《拍楸-簍光.竹影》。(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4.《生命之網》@ 南竿山隴排練場

山隴排練場曾是村民出海前集合接受「精神喊話」的地方,在此日本藝術雙人組米谷健、茱莉亞打造《生命之網》,用釣魚線編織出龐大的網狀裝置,打上藍色燈光如海面下的神秘黑洞,引人探尋;背後則寓意世間萬物緊密相連,以釣魚線為材也凸顯人類與海洋相互依存的關係。從四面八方看《生命之網》各有不同視覺效果,鏡面反射的畫面也相當壯觀。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米谷健、茱莉亞《生命之網》。(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米谷健、茱莉亞《生命之網》。(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5.《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 北竿發電廠

舊稱「軍魂電廠」的北竿發電廠,1970年代由陸軍「軍魂部隊」鑿建而成。當時為防止砲彈攻擊,深綠色外牆隱身在山壁之間,整座廠房都隱於地下坑道,機房則是鑿山壁而建,形成極為獨特的工業場景。過去軍魂電廠是常人無法踏及的禁區,2023馬祖國際藝術島才首度對外公開,由一隱照明設計重新梳理光環境,藝術家王榆鈞想像過往景象、採集機器運作的轟鳴聲等創作聲音地景,再次鼓動電廠的心臟。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軍魂電廠。(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軍魂電廠。(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踏入廠房前,必須先穿過一段數十公尺的窄通道,在此驫舞劇場策劃《時間行者》現地演出,邀請11組創作者透過舞蹈引路,帶觀者穿越光陰、墜入時間之流,沈浸於紅光和聲響之中,穿越回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驫舞劇場《時間行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驫舞劇場《時間行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6.《漁夢》@ 南竿山隴澳口

在鄰近南竿26據點的山隴澳口,馬來西亞藝術家朱威龍以「海上的移動城堡」為發想打造《漁夢》,透過高達8公尺的風動裝置重構馬祖漁村的意象。走近作品,原先靜止的木構與船槳便會緩緩移動,彷彿正要啟航前行;裝置上方的鏡面方塊則時刻隨著海風轉動,在日光照耀下投射出唯美的光影律動,與四周波光粼粼的海面相映成畫。藝術家推薦下午起風時前來觀賞,裝置和光影隨風舞動的畫面最美。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朱威龍《漁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朱威龍《漁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7.《尋常人家》@ 北竿坂里大宅

想細看閩東式傳統建築,來到北竿必訪坂里聚落,眾多古厝中又以「坂里大宅」為代表,得以從花崗岩石牆、內部原木構造等,看見老馬祖人就地取材、順應天候環境築「豪宅」的生活智慧。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坂里大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坂里大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出身北竿的馬祖旅外攝影家陳敬寶此次返鄉,於坂里大宅展出《尋常人家》系列攝影作品,呈現8組地方耆老的日常生活。陳敬寶表示:「在地人都知道,馬祖在漁業和軍管時代,過得是相對艱困的生活,直到解嚴後生活品質才有比較大的進展。」因此他將鏡頭瞄準在地長者,留下他們捱過艱困日子、在馬祖度過數十年的珍貴身影。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敬寶《尋常人家》。(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透過類似電影橫搖的拍攝手法,陳敬寶為主角們各拍攝3張照片,它們拼組時場景相連,實際上是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點拍攝,藉此如實重現影中人的一天。其中有坂里聚落的維護者、今日仍用灶煮飯的老夫婦、仍信奉馬祖習俗在家中備好棺木的爺爺……每幅看似平凡的影像,實則乘載著在地人的生活肌理。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敬寶《尋常人家》。(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8.《築巢》@ 南竿珠螺海灣長堤

以遠方刻有「枕戈待旦」的巨大石牌為背景,馬祖雕塑家陳益輝在海灣創作大型地景《築巢》,將過往軍事防禦工事中的「軌條砦」,轉化為馬祖人在時代動盪中求安居樂業、築起巢穴的生活想像。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益輝《築巢》。(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益輝《築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9.《十人十海》@ 南竿民俗文物館

以馬祖漁業為題的《十人十海》特展,集結紀實影像、聲音及漁業工具展示,勾勒出馬祖在地漁民群像,及其數十年來累積的海洋生活智慧。創作團隊實地走訪馬祖各地展開田調,邀請漁民分享私藏技藝以及與海洋共度的生活故事,每則短故事都有趣又充滿溫度,溫柔向訪客遞出邀請,走入地方漁業的文化記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十人十海》特展與劉致宏裝置作品《漁光》。(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十人十海》特展。(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系列文章,另有「戰地記憶」藝術作品參訪路線、軍事據點改造重啟等主題,集編輯實地走訪經驗,帶你乘著圖文展開馬祖跳島之旅,深入探索這場兩年一度的藝術盛典。

2025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

展期|2025.09.05-11.16

展場|馬祖四鄉五島(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軍民生活心緒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今年秋天,到馬祖來場跳島藝術之旅!「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即日起至11月16日開展,這場盛典集結超過50件藝術作品,邀人們乘船航向馬祖四鄉五島,走進戰地據點、碉堡、澳口、電廠及常民家中,藉藝術採集在地生活記憶,感受馬祖複雜且深厚的文化底蘊。

La Vie編輯實際走訪南竿、北竿展覽現場,本篇以「戰地記憶」為軸,精選7件藝術作品,帶你探尋馬祖多舛的命運,感受曾生活或仍生活在此的人們,那份不為時代洪流所滅、始終堅韌的生命力。

→ 編輯帶逛「島嶼生活」路線:9件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北竿芹壁村。(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彭雅倫《白馬非馬》。(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回望「前線馬祖」戰時軍民記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馬祖閩東語中的「拍楸(pha-jiu)」為題,其意指當地集眾人之力將竹樁打入海底的捕魚工法,不僅承載世代傳承的生活智慧,延伸至藝術祭也成了「全島總動員」共築願景的象徵。策展則聚焦3大主軸:「前線馬祖」、「島嶼的馬祖」及「海洋的馬祖」,將海洋生活智慧、戰爭前線記憶與在地文化,交織成一場跨越歷史與未來、自然與社群的文化行動。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本篇聚焦馬祖的「戰地記憶」,所選藝術作品多涵蓋於「前線馬祖」主題之下——過去,馬祖作為冷戰時期的台灣前線,承載了特殊的戰地文化與國際局勢交織的歷史;今日,藝術島將這些前線故事轉化為策展的田野、脈絡及創作現場,帶領觀眾重新理解外來勢力在地留下的痕跡,也透過藝術感受那份「同島一命」的集體經驗。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53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戰時軍事據點化身展場

編輯實地走訪後精選的「戰地記憶」相關作品,其所展出的場域為觀眾創造了極為沉浸的體驗,包含特約茶室、曾是工兵基地的體育場、昔日國軍鎮守的據點等,每處都遍佈戰爭由熱轉冷卻仍對峙的痕跡,烙刻著大時代下小人物的複雜心緒。值得一提的是,全馬祖共設有超過90個軍事據點,這次265377據點修復改造後重新對外開放,加上藝術作品進場,讓堅硬冰冷的戰地遺跡,有了溫柔訴說故事的可能。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梅石特約茶室改造後成歷史及藝文展覽空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掀開馬祖「戰地記憶」,編輯帶逛7件精選作品

01.《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 南竿舊體育場

享譽國際的日本藝術家柳幸典之作《哥吉拉計畫》此次落地馬祖,是本屆藝術島一大看點。作品設於南竿舊體育場,這塊地在軍管時期曾是工兵據點,後隨著戰地政務解除轉換為生活場域,未來將是連江縣政府新址所在地;這是體育場在拆除前最後一次對外開放。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攝影:崔明杰)

南竿舊體育場因時代變動歷經多次身份轉換的過程,正是柳幸典選擇在此打造《哥吉拉計畫》馬祖版的主因。創作團隊表示,這項藝術計畫是為反思日本核災而生,並以哥吉拉作為在戰爭、國際強權角力及環境污染的影響下,人們「恐懼」的象徵;因此藝術家在選擇創作場域時特別謹慎——場域本身必須足夠貼題,才有《哥吉拉計畫》發生的可能,而南竿舊體育場完美符合這項條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柳幸典為馬祖版《哥吉拉計畫》取名「健康島嶼 幸福馬祖」,其源自體育場內的精神標語,也蘊藏對馬祖未來的祝福。本作以中央的「眼球」為核心,其虹膜映出廣島原子彈爆炸與太平洋核試驗的影像,與周圍頹敗的「災難現場」交織成一幅引人深省歷史傷痛的震撼畫面。這不僅是對日本核災的回望與反思,也呼應著馬祖因戰略位置而居前線的命運。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值得一提的是,柳幸典認為這場《哥吉拉計畫》是為馬祖而生,因此堅持構成「災難現場」的回收物都必須取自馬祖在地——從廢棄電箱、電桿、漁船零件,到居民的舊衣服、洗衣機、腳踏車,及馬祖角力隊淘汰的軟墊等,與大量塗上核能警示符號的黃色廢棄燃料桶,一同拼組並「重現」能源災難的記憶,引導人們凝視且勿忘歷史,將過往傷痕視為警惕,望向未來。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2.《第88號記憶的顫音》@ 南竿八八坑道

來到八八坑道,穴道口是成排酒甕迎接,陳年酒香撲鼻而來。這裡在軍管時期曾是戰車坑道,後隨時代變遷,轉為馬祖酒廠窖藏高粱與老酒之地。以此地為創作發想的韓國藝術家鄭然斗,曾前往南北韓非軍事區(DMZ)拍攝作品,將現實中常人無法觸及的軍事觀測塔,轉化為觀光人潮聚集的觀景塔,透過幽默敘事轉譯沈重難解的地緣政治議題。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八八坑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鄭然斗這次受八八坑道的歷史啟發,帶來多頻道錄像作品《第88號記憶的顫音》。他從自身服役兩年夜間站哨的經驗出發,結合馬祖釀酒文化,藉一段軍中同袍一同站哨閒聊的影像,將火砲射擊與釀酒發酵的意象連結,搭配7只酒甕譜出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旋律,藉詼諧語境轉譯前線生活記憶,及兩岸邊境一觸即發的對峙關係。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鄭然斗《第88號記憶的顫音》。(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 走進戰時軍事據點欣賞藝術!

遍及馬祖各地的軍事據點,在戰地任務結束後鮮少有人踏足,近年縣政府積極對各據點進行活化,由多組建築團隊根據每一據點的場域特性,將其轉化為觀海鋼琴吧、美術館等空間,同時保留坑道、射擊消音磚、觀測口等工事,串連馬祖的過去與現在,也展現當代對戰地遺跡的多重詮釋。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本屆藝術島,南竿共有265377據點於改造完工後首次全面開放。每座據點都坐擁海天一色的絕美景致,可一旁的壕溝、坑道、機艙堡、軍人房舍等戰地工事與海景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情景或許能視為馬祖今昔狀態的隱喻——如今看來愜意寧謐的海景,過去在鎮守的軍人眼中卻是一片令人不安的景色,暗藏著難以預測的危難。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張正瑜/張匡逸(常式建築師事務所)改造後的南竿26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03.《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 南竿26據點

建於岬角的26據點與長於灣澳的介壽村比鄰,天氣好時在此能看見遠方的東莒、西莒和東引島嶼輪廓,景色旖旎。在坑道入口外的平台,台裔加拿大藝術家李佩珊帶來裝置作品《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邀當地居民共同書寫和繪製馬祖印象,並想像島嶼的未來,除了呈現地緣政治棋局下馬祖作為「棋子」的哀愁,也展望美麗將來。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李佩珊《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4.《菊花五千朵》@ 南竿77據點

77據點改造後搖身一變為「等待美術館」,命名呼應著過去軍人鎮守於此無盡的等待——等待海面另一端的動靜,也等待征戰結束返鄉的日子來臨。懷著致敬、悼念和祝福之情,藝術家林銓居在坑道內展出《菊花五千朵》,燒製數千朵陶瓷黃菊鋪滿地面——菊花與佈滿消音錐的砲台碉堡相映,象徵馬祖自1949年起經歷的數十年戰地歲月中,無數流逝的青春與生命。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林銓居《菊花五千朵》。(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林銓居《菊花五千朵》。(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5.《家書》@ 南竿53據點

綠意繚繞的53據點轉變為觀海鋼琴吧,清幽環境很適合放鬆沈思。策展人洪榆橙在此策劃一座「藝術郵局」,坑道內展出藝術家張致中的《家書》,其以迷彩掛布搭配感濕油墨,呈現軍旅書信的浮現與消逝,當中還藏有「植物密碼」,這些植物多是因戰時為遮蔽而大量種植;作品旁就是軍人過去鎮守時睡的床位、觀測用的窗口,讓觀展體驗更為沈浸。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53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張致中《家書》。(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張致中《家書》細節。(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6. 《馬祖島來信》@ 南竿53據點

53據點觀海平台上的玻璃屋中,則展出狩野朋子與中坪多恵子的《馬祖島來信》,兩位日本藝術家將徵集而來的戰時書信集結成冊,結合木箱鼓聲響,邀觀眾在舒心節奏中讀信,透過字句想像軍人生活在此的心情點滴。現場也擺上手工明信片,歡迎在此提筆寫信,體驗寄信蘊含的情思。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狩野朋子、中坪多恵子《馬祖島來信》。(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07. 《暗光屋瓦》@ 北竿龍福山莊

同樣回應馬祖戰地政務的作品,還有艸非火團隊以「燈火管制」為靈感策劃的藝術計畫,其與南竿、北竿及東引的在地店家合作,將藝術帶入餐廳、旅宿等生活空間。其中在馬祖第一家旅宿——北竿龍福山莊,展出的是設計師徐景亭作品《暗光屋瓦》,本作結合紅色布幔、木造結構及燈光,抽象再現北竿島上於燈火管制時期的生活場景。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徐景亭《暗光屋瓦》。(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回溯馬祖軍管時期,居民在特定時段必須熄燈,這時如果需要光源只能偷偷來,在燈上蓋塊黑布,為保吉利再蓋上一塊紅布,成了一代馬祖人的共同記憶。《暗光屋瓦》以木框架構築幾何形態的北竿地形,用燈泡象徵點亮生活的光源,外部包圍一圈紅色布幔,呼應在地人在肩扛「任務」的狀態下,即使不便仍照常度日的光景。本屆藝術島落幕後,作品也將留存於原地,屆時紅布將被卸下,裝置將成為迎賓的「吊燈」,化身旅人探索在地故事的窗口。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徐景亭《暗光屋瓦》。(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系列文章,將陸續有「與海共生 島嶼生活」路線、軍事據點改造重啟等主題上線,集編輯實地走訪經驗,帶你乘著圖文展開馬祖跳島之旅,深入探索這場兩年一度的藝術盛典。

2025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

展期|2025.09.05-11.16

展場|馬祖四鄉五島(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