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基隆城市博覽會的架構,是在一個大的架構下,帶動點的改造,並在行政團隊、建築設計專業與民眾三方參與下實現,而基隆塔(Keelung Tower,又名豎梯)就是社區民眾參與促成的「山海城串連再造計畫」,這裡邀請建築師邱文傑,以第一人稱敘事,來談他們如何「把山帶回基隆市」。
這幾年中正公園及其周邊,被稱為「希望之丘」的廣泛地帶,有好多計畫都在進行中,基隆塔(豎梯)就是其中之一。這案子進行三年了,在那之前公部門還花了很多時間去醞釀,光是把舊二分局用來做豎梯基地,就是個艱難決定,畢竟是好不容易被文創活動炒熱的閒置空間。
為何這件事該做?
小時候到基隆,中正公園是必去景點,那可是台灣八景之一;可是現在到基隆,大家就是在廟口吃東西而已,連在地人也很少到中正公園了。曾幾何時,山似乎在基隆的生活裡消失了。基隆塔(豎梯)的位置,對郵輪旅客很方便,下船後就能走過來,10分鐘就從港邊去到山上。更重要的是,從豎梯沿著義二路,走個5、600公尺就能走到愛四路,通往廟口夜市,等於銜接到都市核心商業帶。
不用開車,靠步行,山、海、城就能串聯一氣,讓觀光客與市民都能重新認識基隆的獨特,豎梯可以是一個關鍵的支點。然而這也是個很有壓力的案子。
基隆塔(豎梯)的苦工埋在看不見的地方
基隆塔(豎梯)豎梯是塔橋結構,有塔也有橋,施工難度介於建築與工程之間,並不是考慮結構、空間這些建築面向就好;還因為要蓋在陡峭的山壁上,事前必須做很多調查,例如確認岩盤是逆向坡。我們在山腰佈下了兩支15公尺,足足五層樓高的樁,樁體底部的水泥足足有50公分那麼厚!很多苦工是埋在大家看不見的地方。
帶著敬意施工
此外,基隆塔(豎梯)會銜接到主普壇後方,令人忍不住想很多……主普壇承載宗親會們的祭祀傳統,是一個連結先人之靈的空間;雖然經過無數次會議後,得到了宗親會們的同意,不過畢竟是個擾動,說不憂慮是不可能的。但我想,這件事的初衷是個善念,藉由建造基隆塔(豎梯),把主普壇的後花園整理得清爽宜人,大家平時能去喝咖啡,看美景(而不是農曆七月才想起主普壇),對先人既尊敬又保持交流,我們就帶著這樣的敬意去做。
把龐然大物做得很低調
外觀很「無敵鐵金剛」,是建豎梯的另一個壓力。我蓋的東西向來都不張揚,但基隆塔(豎梯)就是很難低調,只能盡量將它做得小,做得細;還讓它藏在山腳下的街廓,走在城市裡不容易一眼看到。入口位在整排街屋的一戶,大約五米寬,像個巷子,所以走近乍看,也只像一棟建築物。造型上,我習慣取材自環境,基隆港口那麼多橋式起重機,我就運用這個意象,把一個DNA繁衍成另一個,儘管貌似是龐然大物,仍盡可能在設計上做到humble。
期待基隆塔(豎梯)讓街區重返榮光
去年聖誕節到今年農曆年,是基隆近年最漫長的雨季,偏偏基隆塔(豎梯)就在這階段趕工。營造廠大可以拒絕,但他們接受了市長請託,陪我們熬過這段最艱難的時期,很感謝他們。得知義二路老街在日治時代曾被稱為基隆的銀座,這帶給我更多信心,雖然過程很曲折,但如果基隆塔(豎梯)能把市民和觀光客串連在一起,把城市的脈動帶到山腳下,讓這個街區重返榮光,那這一切的辛苦就太值得了。
邱文傑
建築師、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與AxB建築工作室創辦人
圖片提供|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