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TURE VISION LAB 2022 科技為創作拓展全新尺度

FUTURE VISION LAB 2022   科技為創作拓展全新尺度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的實驗展演計畫「FUTURE VISION LAB 2022」即將啟動,自10月8日起至12月4日推出15檔節目和兩場推廣講座及工作坊,今年主視覺以「持續進行的視野」作為設計核心,傳達科技於未來視覺不斷推陳出新的廣闊視野,反思近來AI文句演算引擎的熱潮,由設計師以動態識別(Dynamic Identity)的方式創造出實驗展演各種想像,系列活動從視覺到展演都企圖展現科技為藝術所拓展的全新尺度。

細緻化技術細節,沉浸式影音體驗空間再升級

C-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自2020年開始持續推動實驗展演計畫「FUTURE VISION LAB」,為一直徑12米半球形構築的全沉浸式影音體驗空間,暱稱為「DOME」,打造國內年輕創作者展演內容創造力的舞台,以探索科技媒體的視覺極限為目標,兩年來共累積28檔作品播映、近兩萬觀賞人次,更於今年初首次巡演至南臺灣「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落實移動式穹頂構築的推動方向,用更輕巧的方式親近民眾。

「FUTURE VISION LAB」的開發涉及球形曲面投影的校正、融接、對位、播放控制與影像前製等多項複雜技術,今年更與在地產業共同多方嘗試材質,首次於球體薄膜採用不透光遮黑材質,降低外部光害影響,不僅將播映時間提早、場次增加,更進一步提升成像品質,總運算解析達18K,讓觀眾享受更沉浸的感官效果。今年也延續以往邀展作品、自製節目和公開徵選等方式,規劃多元的創作內容,嘗試不同展演的可能性。

圖片 2
半球形構築的全沉浸式影音體驗空間DOME。圖/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串連合作夥伴,探尋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多重可能

「FUTURE VISION LAB」計畫更積極串連合作夥伴,持續與國內外致力於沉浸式影音體驗的單位合作,探尋更多科技、技術與藝術結合的可能性。今年,藉由雲端計算、5G高速網路和沉浸式展演平台的串連,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合作,由超維度互動策劃推出兩地共演展演計畫《reCONNECT 2022:BORDERLESS CANVAS》,邀請多組藝術家同時在臺北的C-LAB 和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U108 Space演出,並由「FUTURE VISION LAB」計畫主持人蔡奇宏建構多人互動系統,提供兩地觀眾同時在Web App上即時對話,或者觀察異地流動資訊,與藝術家們串聯,打破空間限制,藉由科技達到異地共感的體驗。

此外,本次透過法國在臺協會,邀請法國VR劇院映演暨發行公司Diversion Cinema的兩件作品《-22.7°C》及《迷幻死藤水》首次在臺播映沉浸式穹頂版(Dome experience),有別於過往頭戴顯示裝置的VR體驗,呈現更包覆式的觀看經驗。今年開場影像更邀請臺灣流行音樂與音像藝術界廣為人知的「遊樂製品」設計,另邀請驫舞劇場編舞家蘇威嘉,以其發展多年的創作計畫為DOME編排《自由步——造山運動》,透過肉身、物件與空間呼應,共築只屬觀看當下的動態連結,以影像鑿刻出質地的瞬息形變;而深受親子觀眾喜愛的科技藝術互動劇場「移動故事屋」,以動物為主題的《神奇動物研究所》,帶領親子觀眾進入科技結合插畫的互動演出。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自製節目將使用上銀科技贊助的機械手臂,延續創作《Re-Generative: moving()》,作品以展覽形式呈現,延伸過去觀眾可即時調整參數改變演算影像的概念,加入機械手臂精準的動態,持續將動態參數送入演算法產生一連續的變化,讓觀眾感受演算法不斷演化的感官體驗。

發掘創作新秀,傳達創作者對社會環境的關心

此計畫去年開始開放徵件,今年再次徵選八件來自國內外的作品。從入選作品的創作概念與內容描述,可觀察創作者除了用視覺語彙轉譯抽象感知外,也嘗試在作品中帶入自身對社會與自然的議題關照,透過作品將所關注的訊息傳達給觀眾。去年製作開場影像的「玖格設計」團隊,今年參與徵件入選的作品《燃》,將舞蹈肢體動能及音場波動轉化為視覺化的粒子波動,運用大自然元素成為各段落的創作概念,探索人類與自然的連結;現居於香港的傅至雅與臺灣聲音創作者安居合作《狹縫》,同樣透過物理空間中的微塵、光影、粒子等元素,從微觀角度觀看萬物變化與人類業力的迴轉;來自墨西哥的創作團隊Medusa Lab運用沉浸式影音作品的特性,凝視宏觀與微觀世界,創作了試探宇宙本質的《UNINVERSE》。

視覺藝術家李宸安與音樂設計鄭乃銓《入岫:穹頂》運用碎形演算法,生成無數個交織成網狀的洞穴;XTRUX與晟SHENG共同創作的《觀》,藉由對民間信仰「觀落陰」的想像,讓觀眾如同身處現場;張簡長倫歷時兩年半的藝術創作計畫《角鯨之殤》,以獨角鯨代表人類死亡的象徵意涵,探討北極居民面對環境變遷的鄉痛(Solastalgia);取材自臺灣自然環境中山川沉積所累積紋理的「皺摺」,陳昱榮的《動態界域——異質褶積》帶領觀眾經驗生命中未曾消逝的風景;戴吉賢的《烏邦》將真實的石化工廠透過絢爛視覺效果呈現,探問人類面對利益引誘的衝突、矛盾的交錯呼應。

培育創作人才,持續與學界合作辦理工作坊以及推廣講座

C-LAB為培育更多的創意人才,持續與學界合作規劃「FUTURE VISION LAB穹頂影像工作營」,今年度再次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和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合作,即將分組聯合呈現學生的創意作品。此計畫也舉辦藝術家分享講座,並設計貼合大眾的工作坊,讓民眾嘗試將360度全景相機拍攝到的畫面投影在DOME中,體驗創作的喜悅。10月8日起,「FUTURE VISION LAB 2022」在展演期間於每個週末呈現不同的作品內容,邀請大家共同感受影音觀賞新體驗。更多節目詳情請上C-LAB官網(http://clab.org.tw/)查詢。

圖片 3
FUTURE VISION LAB 2022作品體驗。圖/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FUTURE VISION LAB 2022 展演資訊

展期|2022.10.08 (六)- 12.04(日)

地點|C-LAB 圖書館前廣場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執行單位|科技媒體實驗平台

贊助單位|奧圖碼科技、法國在台協會、上銀科技

合作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超維度互動、移動故事屋、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

七月熱浪裡的冰涼提案:LaPO製冷高速可折疊隨身風扇,讓城市熱浪退散!

七月的台灣,炙熱陽光不再溫柔,空氣裡有種熟悉的黏膩。無論是城市的柏油馬路、捷運站口、人行道上滿身汗的通勤腳步,還是山林裡午後蒸騰的熱氣,這都是炎夏日常的模樣。最近在Outdoor圈中大家口耳相傳的,不是哪個秘境或機能帳篷,而是讓你能在夏日出門時時保持優雅有活力的秘密武器——「LaPO」品牌的製冷高速可折疊隨身風扇 LF-C01!

(圖片提供:LaPO)
(圖片提供:LaPO)

從辦公室到山林,涼感不設限

一早趕著上班,走出冷氣房那一刻,臉上馬上被熱浪包住。等車的十分鐘像在蒸桑拿,汗水沿著髮際滑下,連妝都快融了。這時,只要從包包裡拿出 LF-C01,一按下開關,一道低溫涼風貼上肌膚,立刻讓人冷靜下來,它最大的特色,是內建的電子製冷晶片——一鍵按下,立即製冷,不只有涼風,還能「冰敷」。啟動製冷模式後,機身中央的金屬片會瞬效降溫,貼在皮膚上如同敷冰袋般,冰涼透心!內建高風速無刷馬達,共四段風速可自由選擇,從微風、柔風、涼風到強風,加上製冷晶片,對抗高溫不再只是心理安慰,而是真正有「冰」感。

(圖片提供:LaPO)
(圖片提供:LaPO)

日本高品質電芯,高效電力才夠持久涼快

夏天的悶熱不是幾分鐘就能解決的事,因此,一台便攜風扇的續航力絕對是重點。LF-C01 更是業界唯一採用日本松下的高品質電芯,內建 5100mAh 電量,擁有超長續航力!這代表不論是一整天的戶外行程,或長時間的上班時間都能安心使用。LED 螢幕更讓使用變得直覺,風速段數、模式與電量狀態都能一目瞭然,不再需要「猜」還剩多少電。充電方式也很便捷環保,USB-C 接口設計,與多數手機共通,帶著一條線就能搞定,筆電、行動電源、車充補電,隨時補能,不怕斷電。

(圖片提供:LaPO)
(圖片提供:LaPO)

貼合日常的使用者友善設計

LF-C01放在包包裡,它像一件講究的小物;掛在身上,則像一件簡約有型的配件。它的造型簡潔圓潤,機身線條帶著一點未來感,又藏著剛好的細節比例,讓它在視覺上不顯厚重,實際拿在手上也很輕盈好握。「LaPO」推出三款色調:奶茶、粉紫與白色——跳脫了一般小風扇常見的塑膠感與鮮明色系,而改以低飽和、霧面金屬質地呈現。奶茶色帶著柔和的自然調性、粉紫則是療癒又有點法式感,白色乾淨極簡、百搭任何風格。

(圖片提供:LaPO)
(圖片提供:LaPO)

配上同色系的掛脖頸繩,雙手可以完全釋放,走路、拿東西、滑手機都毫無阻礙。它的 90 度折疊設計也很靈活,無論是手持、桌面直立或掛脖都能對準角度吹風。不只在露營、健行、跑市集時好用,在平日通勤、等公車、逛街,甚至辦公室空調有限制溫度時, LF-C01都是你維持清爽的秘密小幫手。

(圖片提供:LaPO)
(圖片提供:LaPO)

而要作為每天陪你東奔西跑的好夥伴,日常的維護保養也很重要,風吹久了多少會卡塵,尤其在戶外環境更是難免,可拆卸式的風罩設計,讓後續的清潔更加簡便輕鬆。「LaPO」品牌推出的產品總是能貼近滿足使用者各種生活情境的需求,LF-C01不只是設計好看、功能齊全的隨身高速風扇、消暑工具,它更像是一種「懂生活」的選擇,讓你用自己的節奏,帶著涼風,將今年的夏季過得更加愜意舒適。

(圖片提供:LaPO)
(圖片提供:LaPO)

更多產品資訊,請見 LaPO官網LaPO FacebookLaPO Instagram

文|黃阡卉 圖片提供|LaPO

全台首創沉浸式餐廳插旗信義!以視覺開啟味蕾饗宴,聯嘉光電跨界打造融合科技、藝術與永續餐飲品牌

聯嘉光電集團旗下首間餐飲高端品牌 ──《eoi 極致餐飲》正式落腳台北信義區宏泰交易廣場 1 號 2 樓,開啟台灣沉浸式餐飲體驗新篇章。自去年 11 月起,聯嘉光電啟動多角化經營策略,持續深耕 AI 科技領域,同步拓展生活場域應用,透過餐飲實踐沉浸式科技應用,讓科技真正走入日常生活。

(圖片提供:eoi極致餐飲)
特色餐點〈浪來前的靜默〉北海道厚岸生蠔 × 綠豆沙 × 椰奶。(圖片提供:eoi極致餐飲)

「eoi 極致餐飲」三大核心價值

坐上餐桌,不只是為了滿足味蕾,更是進入一場視覺與風味、創意與情感交織的美學旅程。「eoi 極致餐飲」三大核心價值——「Enjoyment」是一種沉浸於當下的態度,細細品味料理背後的溫度與心意,感受每一道菜餚與每一次舉杯之間的真實連結;「Original」則是回歸料理本質的堅持,打破制式框架,讓創作重新回到原點,展現職人對風味與食材的初心與探索;而「Imagination」則是打開感官的邊界,將日常轉化為意想不到的風味體驗,從視覺到味覺,讓每一次餐桌相聚都成為難忘的記憶。

(圖片提供:eoi極致餐飲)
(圖片提供:eoi極致餐飲)

餐廳 5 大亮點曝光

全台首創 Mini LED 沉浸式餐廳
・聯嘉光電集團獨家研發 Mini LED 全環繞顯示技術,將牆面與地面化為動態舞台。
・影像隨料理節奏切換,帶領賓客踏入夢幻花境、穿越羚羊峽谷的光影縫隙、遨遊浩瀚星海,甚至潛入海底與鯨魚共舞,實現虛實交錯的劇場級饗宴。

(圖片提供:eoi極致餐飲)
(圖片提供:eoi極致餐飲)

餐桌即舞台,一道道皆為創意風味展演
・主廚團隊以美學與故事設計菜單,從菜名、擺盤到食材堆疊,皆蘊含詩意故事。
・系列主題「邊吃邊環遊世界」,每道菜都是一場跨感官的演出。

(圖片提供:eoi極致餐飲)
特色餐點〈春之綠〉富士蘋果 × 烏龍茶冰淇淋 × 茴香。(圖片提供:eoi極致餐飲)

新派義法料理 × 台日風土選材
・結合歐洲、日本與台灣在地農場食材,呈現食材原味的邏輯,從前菜到甜點構築完整味覺旅程。

(圖片提供:eoi極致餐飲)
(圖片提供:eoi極致餐飲)

永續精神 × ESG 友善餐飲
・70%以上食材源自台灣各地農場,縮短食物里程,降低碳足跡。
・全食材利用技術,活化食材各部位運用,預計逐年減少 30% 餐廚廢棄。

雙主廚體系 × 穩定與創意並行
・行政主廚 陳宏儒:20 年義式料理經驗,精通正統技法,確保品質穩定。
・營運主廚 陳泓叡:澳洲米其林餐廳歷練,擅長打破既有食材印象,凸顯食材原味,打造不同層次與口感疊加的料理。

(圖片提供:eoi極致餐飲)
(圖片提供:eoi極致餐飲)

特色菜色搶先看!

在料理與風土、感官與想像之間,「eoi 極致餐飲」主廚以細膩技法與創意構思,詮釋跨越味覺疆界的餐桌風景。從〈浪來前的靜默〉——北海道厚岸生蠔結合綠豆沙與椰奶的意想不到組合,展開味蕾沉浸的序章;〈致敬與重生〉以自製酸種麵包搭配麥芽奶油與蟹肉醬,在熟悉之中找回創作初心;〈隱藏在地平線下〉以燉牛頰結合馬鈴薯巴菲,帶出層次豐富的醇厚韻味;〈春之綠〉則以富士蘋果、茴香與烏龍茶冰淇淋,收束一場充滿想像力的四季對話。更多菜色與完整菜單,邀請大眾親臨現場,體驗這場專屬於味蕾與靈感的美學饗宴。

(圖片提供:eoi極致餐飲)
特色餐點〈隱藏在地平線下〉燉牛頰 × 馬鈴薯巴菲。(圖片提供:eoi極致餐飲)

eoi極致餐飲

餐廳地址|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 89 號 2 F (宏泰交易1號廣場2樓)

營業時間|每日11:00 - 22:00

預訂電話|+886-2-2345-2000

資料提供|eoi極致餐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