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雜誌
ISSUES
選擇年份
-
2017 年 08 月號 第 160 期
民藝復興潮在中國
匠人、設計師、民藝青年的造物之夢 面對時光之流,那些由匠人雙手打造出的日用器物,是否已漸被遺忘?那些因物氤氳而起的樸素美好民藝之道,難道只能在嘆息中消失嗎?帶著這樣的心情,我們來到近年來將「匠人精神」炒得熱火朝天的中國,試著探究,民藝如何可能拍拍灰塵、拋開嘆息地回到當代的常民生活,在設計師的靈感田野裡、新世代匠人的專注神情裡、跨越城鄉的數位網路裡,民藝的人文精神,是否能從此匠心獨具、靈光再現?
-
2017 年 07 月號 第 159 期
設計的質地
在兼具功能與美感的設計誕生前,設計師如何在材料中眾裡尋它,找出完美設計的甜蜜點?目前全球已有材料研究的機構,蒐羅全世界材料並分門別類成為線上和實體展示的資料庫,資料庫內的材料大致分為自然材料、金屬、玻璃、水泥基底、陶瓷、碳基底、加工和聚合物等八大類,包含全球材料權威機構Material ConneXion 和由專門研究材料的專家Chris Lefteri成立的研究機構Chris Lefteri Design等,在全球皆有設立據點,提供材料展示空間,讓各地不同領域的設計師能獲得最直接的材料資訊。
-
2017 年 06 月號 第 158 期
夏日理想好生活
拾起你的隨身行囊,當夏日早晨的微光笑開,就出發吧! 來一場野外花草採集,或是攀上樹冠層探險去、在瀑布划一趟獨木舟、到河濱挑戰寬版滑水,讓夏日陽光成為你奔向大自然的熱情推手。透過慢城小鎮的慢活之旅、深入墾丁的在地生活,以不同角度感受各種日常;或是走訪國外經典音樂節、享受異國夏日風情,在不同文化碰撞間尋覓夏日軌跡。路程中,也別忘了帶上滿溢夏日氣息的藍白系選物,嚐嚐消暑芒果甜點或冰品,一解暑氣。 享受令人目眩的燦爛陽光後,熾熱白日落下,晚風沁涼的夏夜才正要開始!在涼爽晚風的吹拂下步出戶外,感受夜間的生態小宇宙;或坐在露天電影院,在星空下回味經典電影片段。電影散場後,到風格酒吧品嚐特色調酒,或走入巷弄間的深夜咖啡館私藏靜謐時光,也可以在深夜食堂裡撫慰味蕾,又或許在歌劇院般的帳篷露營車中,與大自然相伴入眠。 享受夏日慢生活,悠閒地在家手作也是另一番生活光景!跟著達人的腳步泡杯特調冰咖啡或冷泡茶,在家自釀個人風味啤酒,或在幽靜的深夜時分打造心目中的夢幻甜點,聊慰疲憊了一天的心。 今年夏天,從La Vie 的仲夏生活提案出發,心之所向,就是屬於你的夏日美好時光!
-
2017 年 05 月號 第 157 期
用創意,讓地方重振新活力
在世界許多國家的角落,人們開始對回歸在地有更明確的藍圖。台灣也是如此。重回地方,不只是隱於林的私人清談,對這群入鄉的台灣年輕人來說,更是積極改變的契機。帶著動手實作的魄力和誠懇的態度,從自己、里民、到整座沒落許久的舊城鎮,美好未來就從踏實腳下的這一步開始。找尋母土的文化根源,讓熱血與活力不僅迸發在大城市,也於鄉鎮翻耙出從未見過的豐碩成果,這就是這座島嶼的現在進行式。
-
2017 年 04 月號 第 156 期
風格 隱系操盤手
走入美感經濟時代,我們對所謂「風格」格外敏感。一個視覺、一段音樂、一場體驗甚或是一個面容,他們帶有獨特的個性和姿態,以全然不同的語彙表達呈現,顛覆了想像,從而深印生活。而我們不禁要問,風格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風格是人創造出來的。但這些關鍵角色往往隱身於背後,只讓作品說話。透過這次封面故事,我們希望進一步理解操盤手,他們如何發揮所長,成為影響世界的堅實力量。藉解密風格背後的工作內容與態度,從中得到啟發!
-
2017 年 03 月號 第 155 期
香港,藝術不思議!
香港——這個總有著無盡的理由讓人一再造訪的繽紛城市,吃喝購物以外,近年來,更已成為亞洲最受矚目的藝術朝聖地!自2013 年國際藝術盛會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進駐香港,以香港為據點,放眼亞洲藝術圈,各國的藝術家、收藏家、藝術愛好者們以「藝術」之名,同在三月相聚香港;歷史悠久、極具指標性的香港藝術節亦適逢在三月舉行,世界各地藝術團體抵港盛大演出,成為城中一大藝術盛事;此外,在許多隱身城區的藝術空間及聚落中,多采多姿的藝術展演早已滲透在香港日常生活裡。趁著三月的香港藝術月,讓我們換上新視野,前進這個世界級的藝術樞紐及亞洲藝術先鋒城市,一起探索香港多樣的創意氛圍,感受香港真實而精彩的藝術新風貌!
-
2017 年 02 月號 第 154 期
生活,在路上
一起出發吧! 穿越家鄉洋溢著濃濃人情味的田埂小路,和在地人一起漫遊百歲老街, 駛向公路、踏入山徑、或擁抱海洋航線, 在行走之間,我們學著聆聽、學著觀察、學著和自己相處,也學著適時迷路。 以步伐丈量世界,也隨著步伐起落重新調整內心的節奏, 在恐懼與極限邊緣,在撤退與前進兩端, 一條隱形而堅定的路,也將逐漸展開。
-
2017 年 01 月號 第 153 期
超越感官 科技美學新浪潮
當《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去年底在國際間風光上映時,震撼的不僅是電影界。與其說這是李安沉潛數年後再次挑戰新的創作語言,這部影片更暗示科技的進步,能如何徹底顛覆我們以往的觀看感受。 毫無疑問,跨進21世紀,電腦與網路的急速成長,爆炸性地改變從前的生活,而且它不只促進便利,更在無形中重塑大眾的美感經驗。如今我們可以看到、聽到、感受到的範圍,已遠遠超越過去的想像。無論多懷念從前純粹依靠人力製造或創作的年代,如今都不得不面對,當科技成為不可移除的變因時,將引導我們走向什麼樣的新美學領域。 科技和美的關係是什麼?科技能有品味嗎?當科技本身擁有了美感,又能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幫助? 去年三月,AlphaGo以4:1的成績打敗南韓九段圍棋棋手李世石,那來自上個世紀科幻小說的預言,彷彿就要成真:科技終有一日將凌駕於人類,成為真正的主宰者。究竟該把握什麼,才能讓急速增生的技術,變成打開通往下一個時代的鑰匙,而不要反過來侷限自由呢? 為找出答案,讓我們坐上名為科技的飛行船,一起探索這片未知的美麗新世界。
-
2016 年 12 月號 第 152 期
咖啡迷的風格器物學
2003年美國知名烘豆師Trish Rothgeb文章首見「第三波咖啡」(Third Wave of coffee)一詞,於是淺焙、手沖、自烘咖啡當道,這股風潮逐漸從美國席捲而來,職人引領的手沖咖啡以抵擋不住的速度蔓延開來。2013年手沖咖啡由咖啡館進入居家,從咖啡館到料理教室紛紛開起課程,咖啡社團成為熱門關鍵字,到底手沖咖啡有甚麼樣的魅力?對於絕大多數的咖啡迷而言,也是在懵懂中學習並逐步進階到沖煮一杯好咖啡,出自於研究心態,在咖啡的氣味中思考真正的好設計與功能性。沖煮咖啡是一門易學難精的課題,也許10分鐘就可以輕鬆上手,但卻要花一輩子才能窮究奧妙之處。不管如何,踏入手沖之路,就讓La Vie幫你從挑選一支咖啡壺開始!
-
2016 年 11 月號 第 151 期
主廚私房尋味
美食家先驅唐魯孫說「任何事物都講究個純真,自己的舌頭品出來的滋味,再用自己的手寫出來,似乎比捕風捉影寫出來的東西來得真實扼要些。」在這人人都愛用飲食經驗分享生活的時代,我們對生命中最美好事物還有什麼想像或啟發? 「品嚐美味也只在嘴巴到喉嚨之間,吞下去後萬物皆相同」日本俚語如是說,在這短短的喉三寸,品味的敏感與覺知度決定道理。作為味覺藝術家的主廚們,如果轉換身分,會有怎麼樣的體悟?這一次我們以主廚的舌尖為味蕾嚮導。食物作文章,試著用更精煉的語言品味,在飲食文化裡淺嚐新觀點,食出不一樣的味道!
-
2016 年 10 月號 第 150 期
理想中的設計博物館
近15年來,「設計」成為台灣當紅的名詞之一,隨著台灣設計發展往產值方面的討論增加,對設計所乘載的文化價值卻較少被深究。在我們注重設計運用多年之後,或許也該是時候回過頭來思考,「設計文化」在台灣從何而來?無論是對內、或面對國際,如何發揮影響力? 設計的文化厚度需要長久持續的「累積」,所謂累積指的不僅是時間的累積,也是指因記錄而產生脈絡的知識累積。設計的文化價值及影響力,可以從擁有「以設計文化及社會思考為核心的永續機構」為帶動作為推手。在這些考量下,博物館確實是一個值得討論的選項。 本次專題中,La Vie透過深入專訪位在英、美、中、丹麥及香港的國際六大設計博物館,探索建築空間之外、造就其設計文化影響力的關鍵因素(或蓄勢待發的計畫),作為勾勒出理想設計博物館的基礎參照。同時,也回過頭看台灣可能擁有的設計脈絡,以民藝、民俗圖像、以及3C科技為切入點,透過紙上策展的方式,開啟設計文化相關的討論。期待這只是個開始,而在未來,台灣可以透過擁抱設計文化,創造更深、更廣的視野與影響力。
-
2016 年 09 月號 第 149 期
中川政七商店
2016年,中川政七商店迎接三百週年。從一間販售麻織品的小店起家,躍升為日本超人氣生活品牌! 在社長中川淳的帶領下,於既有品牌遊中川之外,蓬勃發展出包括中川政七商店、日本市、2&9、motta、花園樹齋、kuru 等諸多品牌,更是全日本第一個將快時尚SPA(Specialty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模型導入工藝產業的企業。僅看重商品的生產製作,也秉持著致力創造「讓客人與商品相遇的情境」想法,成功進駐東京一級商圈表參道。並吸引許多老品牌慕名前來請益,前後輔導多達11個日本地方老店改造升級。 以邁向未來的工藝大國為目標,現今的中川政七商店,已經是橫跨生產、製作、企劃、零售、品牌諮詢的複合型企業。La Vie 特別走訪日本東京及奈良,直擊總公司及與之合作的地方品牌,深度探究中川政七商店的品牌理念與經營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