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家,離自然那麼近

2017 年 10 月號 第 162 期

19世紀,美國知名作家梭羅移居原生林湖畔,兩年多的生活成就了不朽的文學作品《湖濱散記》,他曾有感而發「富足的生活某種程度上,造成心靈層面的失落」直至今日仍不斷提醒著我們,在與自然漸漸疏離的時代,別忘了生活還有一份單純的感動。


而這份感動從何而尋?如果在城市裡,庸庸碌碌的生活方式限縮了我們的視野,是不是能試著將生活尺幅放大到城郊、山林或海濱?就像梭羅說過的另一句話,「我到森林裡,是因為我希望過著真實的生活,只去面對生活必要的部分,看我是否可以學會它所教導的...」於是,這一次我們從住宅、環境和人的視角,帶來各地的生活提案,希望能觸發每個人心中許久不見的感動,並且找到生活的那份真誠、單純。

精彩文章

FEATURES

  • 與大地為伍的建築職人!日本樹屋達人小林崇的樹屋玩樂提案
    建築2018/05/01

    與大地為伍的建築職人!日本樹屋達人小林崇的樹屋玩樂提案

    什麼樣的環境稱得上是宜居的生活?隨著人們對於擁擠空間、科技高度使用產生反感,越來越多人開始嚮往住進自然,尋找依山傍水且寧靜的生活場域。而為人們打造居住環境的建築師和職人們,以不同視角提供自然設計,也勾勒了不同的生活型態,來聽聽這群人怎麼說!

  • 遠離塵囂的愜意!台東長濱「聽風‧說故事」享受被太平洋絕美海景、綠意山景包圍
    生活2018/02/11

    遠離塵囂的愜意!台東長濱「聽風‧說故事」享受被太平洋絕美海景、綠意山景包圍

    九月的台東長濱,陽光依然炙熱,但迎面而來的微風足以除卻暑氣。在「聽風.說故事」這棟兩層矮屋中,正舉行著一場「一家一菜」聚會,每個參與的家庭各自獻上家常菜擺滿長桌,但似乎還不能開動。屋主之一的阿昆發著餐具,嚴肅地宣布著:「待會兒我們有個重要的事情要討論⋯」「那就是下次的聚餐是什麼時候?」

  • 「生活,要對得起土地」──阿昆與阿鎮的聽風之屋
    雜誌出版2017/10/05

    「生活,要對得起土地」──阿昆與阿鎮的聽風之屋

    位於台11線上的長濱,是台東最北方的一個鄉,旅人來來往往,開著車很快就呼嘯而過;但對於阿鎮與阿昆而言,這兒就是他們尋覓已久的命定之處。

  • 因夢想住進森林──Lilah和Nick的生活藍圖
    雜誌出版2017/10/05

    因夢想住進森林──Lilah和Nick的生活藍圖

    想到大自然裡生活,不需要一個偉大的理由,只要有愛就能在自然中共築理想的生活環境。來自美國的服裝設計師兼陶瓷藝術家Lilah Horwitz和攝影師Nick Olson原本分居兩地,為了有更多的相處時光,於是親自設計建造位於維吉尼亞州西部森林的小屋。辭掉工作後的兩人,於2012年展開在大自然生活的夢想。

  • 穿越未來的光州設計雙年展
    雜誌出版2017/10/05

    穿越未來的光州設計雙年展

    提起設計界的雙年展,除了伊斯坦堡設計雙年展、以及大家記憶猶新、去年九月首度加入行列的倫敦設計雙年展之外,最具知名度的莫過於位在韓國的光州設計雙年展!跟著我們一起前進光州,直擊齊聚34 國、1268 件設計作品的國際設計盛會吧!

  • 期待一個七彩的明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遇見LGBTQ大展《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
    雜誌出版2017/10/05

    期待一個七彩的明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遇見LGBTQ大展《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

    籌備近四年,號稱是亞洲首檔以LGBTQ為主題的官方當代藝術大展《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終於在九月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登場。在國內近年同志議題浮於檯面,正式與法律和社會秩序相碰撞並爭取權利,卻又因而顯得剛猛激烈的情況下,提供另一片柔軟的透視鏡,於彩虹之外,綻現更多數不清的美好漸層色。

  • 漢字與舞蹈的嶄新視界──林懷民2017年新作《關於島嶼》
    雜誌出版2017/10/05

    漢字與舞蹈的嶄新視界──林懷民2017年新作《關於島嶼》

    「《紐約時報》舞評家問我:『跳舞就跳舞,有人跳舞講他的爸爸,有人講他的狗,為什麼你老是講台灣?』我說:『我們不是在溫習台灣歷史。我們是從頭學習台灣的歷史。』」林懷民在《打開雲門》一書中如此表述。從1978 年的《薪傳》吹響號角,八○年代《我的鄉愁,我的歌》、九○年代《家族合唱》、到近年的《稻禾》、《白水/微塵》,一切靈感都來自腳下的這塊土地。他曾打趣說,若離開台灣,會失去編舞的動力。但他還在這裡,所以舞也還在。醞釀三年,他再度帶領雲門舞集走出全新意境,於世道混亂的現下,送上一位藝術手藝人對家鄉最誠摯的想望與禮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