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從器物開始的理想生活

2025 年 04 月號 第 252 期

《從器物開始的理想生活》

器,物,有功能性的器具,使用久了,也便是承載情感重量的物。它們安靜, 卻從沒在生活缺席,陪伴人們的食衣住行。但日日使用,我們是否曾想過有了 器物的日常,究竟如何不同?這次,專心著眼身邊這些小尺度的陪伴,先走進戀物之人的家與工作室,看見日用與工藝器物如何和生活及創作交織;躍入人人皆可實踐的茶道、料理、花藝、燃香——4個正當道的風格情境,看器物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它們如何被漂亮地使用,又如何默默指引人生。少不了工藝面,問問耕耘不同媒材的台、日、韓職人們,是如何透過工藝的創新,賦予一件件器物各自獨特的個性姿態?更有手作體驗、旅行路線的精選提案,也一起思考設計一定要有用嗎?物能如何映射生命的軌跡?

理想生活無法定義,但器物本身承載的諸多意義——生存的必要、實現愛好的 載體、認識文化的入口,還有品味的表態、旅行的動力、回憶的寄託⋯⋯,不 免讓人琢磨,或許器物本身便是一種視角,讓我們跳脫慣常的思考中心,從旁 更窺見一點生活的核心。

 

▎我丟不下的那件器!
楊士慶、李英宏、王意淳、曾建穎、劉欣蓓

▎家就是個容器,把生活和創作都裝進去
專訪藝術家時永駿

▎日常中的文化凝視,在器物中重構地方記憶與工藝
專訪沿岸制作創意總監陳彥安

▎房間裡有一座窯?生活是擺一席茶、燒一爐陶
專訪藝術家王怡方

▎找到器物背後的小宇宙
專訪san galerie主理人洪聿文

▎讓生活多一味的神奇食器7選!

▎在花與器之間,與世界對話
專訪花藝家陳曦

▎生活有時,能靠器物得到平靜
謝欣翰的儀式器物入門指南

▎新世代設計工藝家與他們的命定媒材

▎個性手作課5

▎設計人的海外尋器遊記
黃顯勛紐約、HOUTH首爾

▎無用器物設計談

▎人生難免有一回戀物癖
張亦絢、潘家欣

▎不藏私的器物店口袋名單40+

 目錄 

FROM THE EDITOR 必需vs.餘裕

NEWS EXPRESS 本月新鮮話題

GLOBAL 聚焦全球趨勢亮點

STYLE 舞蹈、運動與詩意的交會

STYLE 形於無形 重塑日常

STYLE 設計即舞台,高級訂製服的沉浸式敘事

PEOPLE 讓建築在時空中迴響
專訪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

BIZ INSIGHT 數位時代的紙本雜誌,是一種「很酷」的反擊
專訪日本岡山《PLUG MAGAZINE》總編輯山本佑輔

DESIGN 擺脫無聊,打造更人性的建築
專訪英國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

DESIGN 請登入《夕陽小鎮》!虛擬音樂節的想像如何落實?
專訪台通何A、涅所未來馮涵宇、見本生物盧翊軒

CULTURE 京都限定攝影與城市散策
探訪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

LIFESTYLE 找到一棵樹,和它的生命同步
攀樹師翁恒斌 X 植物科普作家胖胖樹

VIVA GOURMET 淬煉風土 饒富風雅食趣的春日生機

精彩文章

FEATURES

  • 數位時代的紙本雜誌,是一種「很酷」的反擊!專訪日本岡山地方雜誌《PLUG MAGAZINE》總編輯山本佑輔
    生活2025/04/30

    數位時代的紙本雜誌,是一種「很酷」的反擊!專訪日本岡山地方雜誌《PLUG MAGAZINE》總編輯山本佑輔

    日本設計指標獎項GOOD DESIGN AWARD揭曉2024年獲獎名單,岡山縣發行的地方雜誌《PLUG MAGAZINE》一舉奪下金獎「經濟產業大臣獎」,這不僅是岡山縣內企業、甚至也是首次獲得該獎項的雜誌媒體。在這個紙本雜誌銷量銳減、紛紛轉型數位的媒體潮流之中,《PLUG MAGAZINE》如何逆風創造毫不遜色於全國性雜誌的文化高度?

  • 專訪花藝家陳曦的器物日記:在花與器之間,與世界對話
    藝術2025/04/28

    專訪花藝家陳曦的器物日記:在花與器之間,與世界對話

    陳曦原本在服裝產業從事打樣與代工生產管理工作,雖然能熟悉服裝製程與生產環節,卻也著重執行與標準化,較少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她感到日漸枯燥與受限。直到一次在日本旅行時,朋友提議參加插花課,她才首次接觸到這門藝術,「當時其實沒有太多期待,但那堂課意外開啟了我對花藝的想像。」像是在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回到台灣後,她在網路上找到了草月流的花藝課程,從此開始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插花的生活。

  • 專訪san galerie洪聿文的侘寂美學生活!從飯碗到土鍋,器物與料理的藝術對話
    藝術2025/04/22

    專訪san galerie洪聿文的侘寂美學生活!從飯碗到土鍋,器物與料理的藝術對話

    一走進預約制甜點空間「wen experience」中,隱隱的檀木沉香令人慢慢緩下了心。土質包覆的牆面與霧化不銹鋼隔牆相襯,這與san galerie的白色空間很不一樣。相對於藝廊更多推介中新生代作家的作品,wen experience之中更多是他個人最核心的珍藏品。洪聿文的媽媽是知名茶藝家謝小曼,他笑說,他們的品味滿相近,都喜愛東方元素或是老物件,「我們不太喜歡過於乾淨、漂亮的東西,都喜歡一些不完美的地方,雖然對我們來說是漂亮的,但對一般人來說可能覺得有殘缺。」作家窯燒表面看似粗糙的器皿、數百年的古董杯器因時間與使用留下的痕跡,這樣的侘寂之美,一般大眾不是那麼容易習慣。甚至,桌面上擺著已經破損的器物,這要怎麼使用呢?「其實沒有不能用的情況,像一些器物其實還是可以嘗試放片餅乾看看。對我來說,即使只是放著不用,那也是一種用途。」

  • 專訪英國設計鬼才Thomas Heatherwick:打造令人喜愛、更有靈魂的《人本建築》!
    建築2025/04/18

    專訪英國設計鬼才Thomas Heatherwick:打造令人喜愛、更有靈魂的《人本建築》!

    2023年,Heatherwick展開「人本化」(Humanise)運動,共同推動的紐約創意團隊Uncommon Creative Studio透過AI生成軟體輔助,將深受大眾喜愛的地標建築「篡改」成無聊建築,於是白金漢宮、愛丁堡城堡、倫敦塔等等,皆化作輪廓方正、色澤慘淡的現代主義國際風格。這不禁引人好奇,他們在訴求什麼?Heatherwick解釋,「我們一直被大量缺乏特色的公共場域所包圍,每當我與一般人交談時,他們都會點頭表示認同。」人本建築的核心理念,在於創造能啟發人們與周遭環境互動的空間,讓人們珍視並追求更好的環境品質,而非僅僅將它們視為可隨時替代的消耗品。「從工作室成立之初,我就更多地將我們的工作視為解決問題,而非表達自我,因而在每個專案中,我們都致力於深入挖掘表面需求背後的根本問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導,正是他所認為的一大問題。

  • 請登入《夕陽小鎮》!虛擬音樂節的想像如何落實?專訪台通何A、涅所未來馮涵宇、見本生物盧翊軒
    生活2025/04/13

    請登入《夕陽小鎮》!虛擬音樂節的想像如何落實?專訪台通何A、涅所未來馮涵宇、見本生物盧翊軒

    2023年誕生的《夕陽小鎮》虛擬音樂節,2025年以全新主題「燒胎祭」迎來第2屆。觀眾將化身「鎮民」登島, 不僅可欣賞林強、吳赫、竇靖童等30組音樂人演出,還能參與賽車,輸贏將改變故事發展。在線下活動復甦、線上展演不再稀有的時刻,《夕陽小鎮》要怎麼做出區隔?好玩的背後又有哪些策略?

  • 專訪藝術家時永駿:家就是個容器,把生活和創作都裝進去
    藝術2025/04/09

    專訪藝術家時永駿:家就是個容器,把生活和創作都裝進去

    時永駿的創作有點超現實,他的家也是。 他作品中標誌性的、怪奇異質的玩偶與物件,四散三層樓的大房子,連不少尋常的生活器物——櫥櫃上的花瓶、茶几上的燭台、桌上的茶壺、角落的盆器⋯⋯在安坐目前的位子前,也都先出自於他的「畫面」。近十年來,時永駿創作時始終堅持著一套儀式:先做立體雕塑裝置,拍攝,最後才轉成布面油畫。他喜歡拼接大量生活瑣碎物件,搜集現成物之外,也做陶,為了免去排隊燒窯的時間,狠心花大筆錢設下一座窯,就是為了能最親自、即時地燒製最理想尺寸的物件——多數時候是人偶,也有最適合人偶尺寸的各式器物。

  • 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來台專訪:纏繞到迴響的創作演進,親解台灣建案與大阪世博新作設計思考
    建築2025/04/02

    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來台專訪:纏繞到迴響的創作演進,親解台灣建案與大阪世博新作設計思考

    睽違6年,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再度來台舉辦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在標誌的「纏繞的相容性」上,再帶來「迴響」、「迴響的迴響」的近期概念。短暫訪台之際,他接受La Vie專訪,分享自身建築觀的進程,也談到即將到來的大阪世界博覽會與摸索中的AI 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