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登入《夕陽小鎮》!虛擬音樂節的想像如何落實?專訪台通何A、涅所未來馮涵宇、見本生物盧翊軒

請登入《夕陽小鎮》!虛擬音樂節的想像如何落實?專訪台通何A、涅所未來馮涵宇、見本生物盧翊軒

2023年誕生的《夕陽小鎮》虛擬音樂節,2025年以全新主題「燒胎祭」迎來第2屆。觀眾將化身「鎮民」登島, 不僅可欣賞林強、吳赫、竇靖童等30組音樂人演出,還能參與賽車,輸贏將改變故事發展。在線下活動復甦、線上展演不再稀有的時刻,《夕陽小鎮》要怎麼做出區隔?好玩的背後又有哪些策略?

由落日飛車主唱國國(曾國宏)主理的夕陽音樂,聯手新媒體藝術團隊涅所未來(NAXS STUDIO),於2023年打造《夕陽小鎮》虛擬音樂節。在小鎮的虛擬世界裡,國國化身鎮長「曾國勇」,許光漢、ØZI、9m88等30組音樂人以虛擬替身面貌示人,更有NPC任務供玩家觸發。結合遊戲與音樂的嶄新體驗,4天的活動共吸引近2,100位「鎮民」登島。

泰國歌手Phum Viphurit在A咖舞台表演。(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泰國歌手Phum Viphurit在A咖舞台表演。(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平衡後的遊戲設計,未可知的怪異美學

回溯小鎮的創立契機,涅所未來藝術總監馮涵宇說,最早是在2021年中下旬,財團法人文化臺灣基金會主辦的台日交流展演《Taiwan NOW》因疫情取消,後決定改製線上版,其中國國與音樂人張洪泰合作「虛擬戲劇廳」,將歌仔戲作品轉成虛擬版本,而虛擬展演的技術面就由涅所未來負責。之後疫情加劇,落日飛車巡演停擺,為了讓公司保持能量,也藉機做實驗性嘗試,國國找上馮涵宇討論創辦虛擬音樂節的可能。

海豚刑警登上龍宮舞台。(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海豚刑警登上龍宮舞台。(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當時虛擬音樂節仍為稀少,馮涵宇看過比較類似的案例,是遊戲《Fortnite》與美國歌手Travis Scott合作,在遊戲裡辦了一場《Astroworld》虛擬演唱會,「我覺得它開啟很多人對虛擬音樂節的想像。」但這場演出的作法,是在本來就存在且成熟的遊戲裡加入一個新的內容,和《夕陽小鎮》得從零打造、不依附在某個平台裡截然不同。

馮涵宇說:「第1屆花最多心力的是在『平衡』,想辦法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裡,做到一個還不錯的程度。」例如將《夕陽小鎮》做成復古遊戲的原因,除了落日飛車的音樂本就有復古元素,在成本有限的狀況下,復古遊戲也是個好選擇。遊戲的操作方法亦然,最簡單的使用者體驗不外乎「用滑鼠直接點擊」,但欠缺遊戲感;於是進一步隱藏滑鼠,以鍵盤上的WSAD按鍵移動、空白鍵則可跳躍,取大眾「最簡單可上手」的平均值。

玩家將從夕陽車站開始登島。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玩家將從夕陽車站開始登島。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美學定調也花了一段時間,由「見本生物」盧翊軒設計標準字和各種「貼圖」(覆蓋到立體模型上的平面圖像),再由涅所未來延伸成3D遊戲裡的場景與人物。「其實我一開始有點抓錯方向。」盧翊軒說,原本想往「醜」或「kiang」的方向走,但途中發現更應該是一種「未可知的迥異」,也有點Low-Poly的味道,「那個感覺像是,你要講一個笑話, 其實笑話並沒有設計得多精巧,只是因為你很勇敢,真的把它講出來了, 所以你最厲害。」

2023年第1屆《夕陽小鎮》主視覺。(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2023年第1屆《夕陽小鎮》主視覺。(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視覺充滿著不精緻的稜角和剪貼般的效果,還將音樂人真實頭像與3D角色結合,當時仍是玩家的《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主持人何A此刻真心話大公開,「我心裡面真的有一個心情:現在是流行這種前衛的設計?原來設計要做成這樣才屌是不是?」但他後來發現許多曾經認為好看的設計,時間久了反而顯得有點「糗」,反倒《夕陽小鎮》的設計「意外地耐看」。馮涵宇笑說:「我們走一個『雋永』的風格。」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賽車的操作方式簡單,何A透露目前玩過的音樂人們,幾乎1分鐘內就可上手。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遊戲性+故事 給予玩家目的與歸屬感

第1屆結束後,其實原本國國並沒有續辦的打算,但馮涵宇希望能繼續嘗試,加上觀眾迴響不錯,雙方討論後決定續開第2屆,更將賽車的「遊戲性」導入小鎮。馮涵宇說,舉辦虛擬音樂節不是為了取代或代替實體,兩者本質本就不同,因此有必要做出差異化,而遊戲就是很大的關鍵。他說,發想階段的遊戲候補還有《模擬市民》或射擊遊戲等等,最終定案賽車其實來自一連串巧合,一來賽車本就在提案裡,二來何A剛好在《台通》講到想在現實中舉辦賽車的野望,國國便順勢邀請何A參加,並擔任「代理鎮長」的重任。

原鎮長曾國勇(右)目前因不明原因消失,「何代理」本來是國勇鎮長辦公室特助,在曾國勇消失後自封鎮長。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原鎮長曾國勇(右)目前因不明原因消失,「何代理」本來是國勇鎮長辦公室特助,在曾國勇消失後自封鎮長。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何A首先以玩家身分重新審視,「參加過的人一定會有一些疑問,這個小鎮到底在玩什麼?它在講什麼故事?然後接下來就是,要怎麼跟其他 線上音樂節做區分?」他發現,講到「線上音樂節」每一個人的畫面都不同,因此有必要解釋清楚《夕陽小鎮》的故事和畫面,觀眾才知道花錢能得到什麼。他以電玩用語「破台」解釋,電玩會在開頭與結尾播放動畫,讓玩家明瞭自己「完成了一件事」,「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回饋感。」加上《夕陽小鎮》僅開放4天,並非可以在線上逛好幾個月,必需快速讓觀眾感受到「開始」與「結束」且有所收穫。

《夕陽小鎮》世界觀由導演林毛創立,此次因應賽車有車隊需求,加入「A咖家族」、「龍宮一族」、「熱炒捌拾玖」3大家族,玩家可選擇要加入哪個家族,透過賽車或解鎖NPC任務獲得積分,最終在家族與個人都會選出贏家,並觸發新劇情。而何A則在此基礎上,協助讓故事更簡潔、清晰易懂。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何代理與音樂人們在鎮長辦公室合影。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3大家族也都各自擁有專屬logo與車款,「一開始就知道這些東西會很龐大,所以決定用模組化的概念,但擴充性和延展性又是足夠的。」盧翊軒解釋,設計從「四驅車」的方向發想,也參考動漫《爆走兄弟》。 四驅車結構包括輪子、輪軸、車架、馬達等等,且會附上一張對稱的貼紙,於是他針對3大家族設計了3款賽車貼紙,且每款貼紙都包含多張圖像,讓涅所未來去做延伸。他從林毛撰寫的故事大綱發想,分別讓「A咖家族」、「龍宮一族」、「熱炒捌拾玖」對應到「光」、「水」、「火」的形象,武器也依照家族特性,依序搭配雷射槍、三叉戟、菜刀。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盧翊軒設計的賽車貼紙,由左到右依序為「熱炒捌拾玖」、「A咖家族」、「龍宮一族」。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盧翊軒為每個家族設計專屬logo。(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盧翊軒為每個家族設計專屬logo。(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我後來寫故事線的時候,就是看了你的圖,想說很有fu啊!」何A接過話,為了讓大眾快速認識3大家族,他分別發想了punchline,來自社會底層的熱炒捌拾玖「一起苦過就是兄弟」,如今是權貴的龍宮一族其實是「富過三代才懂吃穿」,靠房地產致富的A咖家族自然是「有實力就是可以大聲」。「故事真的是這一次的骨幹。」馮涵宇說,線上體驗需要目標感,賽車之外再加入故事,會讓玩家更有歸屬感。且3大家族不僅是故事設定,每位參加的音樂人也都依照何A「心中認為的形象」,分別為不同家族站台,而玩家也可在競賽中為自己選定的家族車隊而戰。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左)「龍宮一族」車款,(右)「A咖家族」車款。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虛擬音樂節能有商業模式嗎?

除了賽車,第2屆很重要的是導入更多商業模式。馮涵宇解釋,《夕陽小鎮》的商業模式可分為兩大塊,第一比照線下音樂節,透過售票、贊助、廣告版位、攤位費等營收;第二則是IP延伸,有別於其他音樂節,《夕陽小鎮》針對世界觀、角色、空間著力不少,因此就有各種變現潛力,且能突破音樂節期間限定的營收模式。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林強在魁星舞台演出。馮涵宇透露,林強很積極參與《夕陽小鎮》,甚至主動提議自己的虛擬替身要長什麼樣子。(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夕陽小鎮》將主視覺做成遊戲卡帶的樣子,團隊也希望能發行實體音樂原聲帶。(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夕陽小鎮》將主視覺做成遊戲卡帶的樣子,團隊也希望能發行實體音樂原聲帶。(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而每屆《夕陽小鎮》皆會將主視覺做成遊戲卡帶的樣子,其實馮涵宇也希望可以發行實體音樂原聲帶,因為小鎮裡的背景音樂皆是國國的創作,這次還與王希文合作,為3大家族編寫弦樂主題曲。 此外,馮涵宇還想過可以玩「雙鎮長」,邀請一位海外音樂人擔任聯合鎮長,負責策劃主題概念與部分lineup,藉此拓展國際能見度與多元受眾,讓音樂節持續保持新鮮感。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夕陽小鎮》第2屆卡司豪華,包括Phum Viphurit、竇靖童等人。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也因為第2屆多了商業模式的考量,第1屆的遊戲系統並不適用,必須砍掉重練。馮涵宇說,第1屆其實是用「網頁」在玩,透過「雲端渲染」(Cloud Rendering)技術,在雲端上的伺服器進行遊戲運算,並即時串流至玩家的網頁中,雖能大幅降低玩家電腦裝置的性能需求,但因技術尚未普及,服務成本高昂。因此這屆改為和一般遊戲一樣,需要先下載遊戲檔,雖然主要是商業模式上的考量,但也很符合復古遊戲的設定。「安裝的時候一定要有一些很奇妙的畫面,端茶給客人喝之類的。」何A突然許願。「有想要做啦,但是現階段⋯⋯會有畫面啦,但應該不是倒茶。」馮涵宇回應。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夕陽小鎮》與品牌合作聯名商店。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聊到這裡何A接著說,每每想到有趣的點子,就會經常收到馮涵宇以「現階段有點困難」回應,「他也是很會溝通,他會說:我覺得你這個建議真的很棒,我們也很想實現,可是現階段有點困難。」至於何A提過什麼?像是VIP可以搭直升機看表演、坐空氣船睥睨群雄,或是潮州土狗表演時螢幕會有大群山豬跑出來、拍謝少年的舞台會噴射出酒瓶⋯⋯。「那這次採訪標題就是,現階段有點困難。」盧翊軒提案。「這標題怎麼賣票?」馮涵宇提問。這題顯然難不倒何A:「沒有你(觀眾)的話,現階段有點困難。」其實打造一場虛擬音樂節,早就不只是有點困難,但正因為現階段還很困難,才有更新更多的創意值得期待。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盧翊軒認為《夕陽小鎮》相當具有「打卡性質」,且場地比第1屆更大,值得花時間去探索。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2025夕陽小鎮虛擬音樂節「燒胎祭」

04.19∼20、04.26∼27
「夕陽小鎮 SUNSET TOWN」線上體驗平台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夕陽音樂、涅所未來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4月號《從器物開始的理想生活》

展場廢料化身紀念周邊!北美館「TFAM↔REUSE循環計畫」退役軟木系列:3款設計保存感官記憶,以衛星寓意重返日常軌跡

展場廢料化身紀念周邊!北美館「TFAM↔REUSE循環計畫」退役軟木系列:3款設計保存感官記憶,以衛星寓意重返日常軌跡

專為展覽現場打造的布置結構、宣傳旗幟等相關製作物,舉凡獨特尺寸及其上打印的一次性內容,皆使得「重複使用」行之不易。然有趣的是,另一頭的周邊商品開發,同樣仰仗大量設計心力的投入——兩者何嘗不能相互成就?「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正從各展場功成身退的「廢料」中取材,在保留紀念性的前提下二創各樣日常小物,把展中孕育的故事繼續說下去,也提供觀者彷彿能帶走看展旅程一小部分的別致感受。

展覽結束後,堪用廢料如何走入日常?

常設型展覽以外,暫時性材料的汰換確實無可避免。但正因它們的展陳週期通常並不太長,退役時基本上還很新、仍富實用價值,直接丟棄自是不甚環保也相當可惜的。因此,臺北市立美術館自2024年起以「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回應當代永續發展思潮,秉持「Not Just Today, Upcycle for All(循環再造,永續共好)」理念,攜手臺灣設計師和在地製造商,將創意針劑注入展場廢料,活化並續存感官記憶於日常物件之中,創造藝術滋養生活的不同途徑。

「再生設計」與「再造實踐」讓公共記憶持續發光

▍首波循環商品:場館用&供購買的隨行包

首波循環商品回收展覽宣傳帆布及路燈旗布,重新設計為場館寄物專用的「循環觀眾包」與上市販售的「循環隨行包」。繼2024年底發布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限定款後,又隨《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Thomas Demand: The Stutter of History)》陸續推出升級版;接下來將開賣的最新款式則為展期邁入倒數階段的2025熱門大展《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Olafur Eliasson: Your Curious Journey)》限定款。每檔展覽均限量50個,旨在為場內卸除的一寸寸廢棄材料賦予嶄新生命,既體現「可持續」設計精神,亦讓觀眾同步將環保意識帶出場館,換個形式常伴左右。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循環隨行包。(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循環隨行包。(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循環隨行包(已絕版)。(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循環隨行包(已絕版)。(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第二波循環商品:退役軟木系列花器、徽章及坐墊

今年,館方延續計畫宗旨開創第二波循環商品,聚焦2024年《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展覽退役下來的軟木板。該展覽牆面由多面碳化煙燻的軟木包覆,自帶強烈視覺感且具隔熱吸音效果,展覽結束後已挪至包括地下樓《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影院展牆等其他現場重複利用。然而,顧慮此材料易碎、易髒,難以承受長期使用的性質限制,北美館進一步探究如何透過升級再製延長它們的生命週期。最終與同樣著眼永續設計的台灣文具品牌「物外YSTUDIO」及在地永續循環PU製造商合作,歷經近一年的材料分析、再製測試後,回收部分軟木並轉化其原始狀態,將之與環保開放式分子聚氨酯(Polyurethane,PU)泡棉材料融合打碎,成功形塑層次豐富的紋理與溫潤自然的色澤,祭出一系列美感與功能性皆備的文創商品。

《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展場卸下許多經碳化煙燻的軟木板。(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展場卸下許多經碳化煙燻的軟木板。(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顧慮此材料易碎、易髒等特性,北美館與物外YSTUDIO攜手透過升級再製方式延長其生命週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顧慮此材料易碎、易髒等特性,北美館與物外YSTUDIO攜手透過升級再製方式延長其生命週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打造微型衛星,寓意讓廢料重返循環軌跡

細究TFAM REUSE退役軟木系列設計概念,3款商品以未來視角想像宇宙運行,打造循環不息的「微型衛星(Little Satellite)」,讓所謂的廢料如星辰般綻現永續創造的無限可能。首先,軟木花器和軟木徽章兩品項,其碳化軟木外圈本身質地透氣並含天然氣味,另再摻入多彩且有彈性的回收泡棉,能有效吸附精油並緩緩釋放香氛;無論是適合置於起居、辦公空間的管狀花器,抑或可與服裝包款輕鬆搭配出門的圓形徽章,療癒力量即在咫尺之內應運而生。

TFAM REUSE退役軟木系列花器與徽章,結合「微型衛星(Little Satellite)」設計概念,寓意讓廢料重返循環軌跡。(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TFAM REUSE退役軟木系列花器與徽章,結合「微型衛星(Little Satellite)」設計概念,寓意讓廢料重返循環軌跡。(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除軟木主體外,兩款商品亦分別結合環保鋁合金與不銹鋼,彰顯軟硬材質間的反差感;同時選用FSC認證紙材與環保PP袋作成外包裝,兼顧運輸保護與環境友善,用設計向循環致敬。

軟木花器搭配管狀結構,可自由放入各種花材或擴香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軟木花器搭配管狀結構,可自由放入各種花材或擴香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且其所有材質組成皆可拆解、回收再利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且其所有材質組成皆可拆解、回收再利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軟木徽章兼具個人配飾與隨身香氛功能,為日常造型增添趣味性和療癒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軟木徽章兼具個人配飾與隨身香氛功能,為日常造型增添趣味性和療癒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最後一款專門提供北美館公眾/公務使用的軟木坐墊,則讓退役材料回流館內、重返日常場景,繼續服務未來更多訪客——恰似衛星在軌道上運行,每一種材料也都找到了屬於自己不滅的循環軌跡。

>> 臺北市立美術館獨創限量循環商品即日起於館內藝術商店「巡藝ART to go」展示,有興趣者可前往現場挑選,或點此線上購買。

延伸閱讀

RECOMMEND

《BRUTUS》推出新型態地圖程式媒體《mapzine》:專訪總編輯田島朗,數位時代下媒體還能如何進化?

《BRUTUS》推出新型態地圖程式媒體《mapzine》:專訪總編輯田島朗,數位時代下媒體還能如何進化?

翻閱雜誌,你也是忍不住將一間間吸引人的店家、餐廳筆記下來,抑或是直接存進手機地圖裡的規劃型「J人」嗎?日本雜誌《BRUTUS》推出新型態地圖程式媒體《mapzine》,對總編輯田島朗而言,這不僅是打造一個地圖搜尋平台,更是思考媒體在數位時代下還能如何進化的解答之一。

20255月底,iOS應用程式mapzine正式上架。它的來頭不小,由日本雜誌《BRUTUS》攜手新銳品牌設計團隊「one」旗下子公司「whitemap」共同推出。啟動App,會先看見由「whitemap」開發的簡潔地圖頁面。點開一個個座標,則可以直接連結到刊登在《BRUTUS》上對應的文章,深入閱讀編輯團隊的造訪心得,或是一間間店家的故事。

《mapzine》使用介面。(圖片提供:BRUTUS)
《mapzine》使用介面。(圖片提供:BRUTUS)

由於所有座標皆取自於《BRUTUS》的採訪文章,因此不限於日本,包含過刊的首爾與曼谷特輯,全球各地的景點都在《mapzine》的守備範圍之內。而除了地圖外,也可以點選一本本雜誌封面,直接一網打盡整本雜誌介紹的所有店家。此外,各個景點可見如「#讓人想拜訪的博物館」、「#完美的早餐時光」、「#東京懷舊建築」等編輯部所加上的標籤連結,可一次查看相同類型的地點清單。《BRUTUS》紙本雜誌上的排版和文字設計,均巧妙地轉換到App此一全新載體之上。

《BRUTUS》曼谷特輯。(圖片提供:BRUTUS)
《BRUTUS》曼谷特輯。(圖片提供:BRUTUS)

持續思考,重新編輯與活用雜誌內容

mapzine》為何會誕生?《BRUTUS》總編輯田島朗提到,20歲出頭時作為讀者的他和你我並無不同,會把在雜誌上看到的店家情報以「GNBRUTUSBAR23S」(位於銀座、店名BRUTUSBAR、深夜23點關店、週日營業)的方式一一存進摺疊式手機。當他切換立場成為雜誌編輯時,也曾在雜誌《Hanako》的網站中開發過「用心情搜尋」的機能,試圖以「補充蔬果」、「在陽台座位進行光合作用」、「暢飲葡萄酒」等標籤方式,重新分類刊載的所有採訪文章。該如何將雜誌既有的內容以不同手法重新編輯、整合,一直是他心中的命題之一。

《BRUTUS》總編輯田島朗。(攝影:Tadashi Okouchi)
《BRUTUS》總編輯田島朗。(攝影:Tadashi Okouchi)

他也提及,紙本雜誌受到篇幅設限,刊登在雜誌上的每一間店家不論版面大小,都必須投入同等的時間約訪、採訪、校稿,非常耗費心力。但當數位媒體時代來臨,那些只在紙本上曇花一現的文章有了重生的機會。在2018年陸續推出網頁版、官方App與各大社群媒體之外,《BRUTUS》亦在20229月推出會員訂閱制的「WITHBRUTUS」,可看出其積極活用數位平台的野心。「我們以各種不同手法重新編輯、生產出對讀者來說煥然一新、又有幫助的內容。而其中之一的解答,正是《mapzine》。」

2024年初,《BRUTUS》迎來創刊第1,000期,團隊開了一輛載著從1980年起、第1∼1,000期雜誌的「移動圖書館」,四處與讀者分享這個紀念時刻。(圖片提供:BRUTUS)
2024年初,《BRUTUS》迎來創刊第1,000期,團隊開了一輛載著從1980年起、第1∼1,000期雜誌的「移動圖書館」,四處與讀者分享這個紀念時刻。(圖片提供:BRUTUS)

回首前後花費2 年構思、規劃的《mapzine》,田島朗坦承,並非一開始就確立了現今的型態。起初的《mapzine》其實預計邀請知名人士選定店家、景點,透過每個人的不同視角與偏好,呈現出各式地圖樣貌。然而在籌備過程中團隊發現到,「與其讓其他人挑選,或許由『BRUTUS』這個人設來進行篩選、推薦,就具備充足的說服力?」也才切換為現今的型態,並得以更有效地活用了累積至今的採訪內容。

《BRUTUS》介紹的店家經常令讀者嚮往,圖為中華料理特輯。(圖片提供:BRUTUS)
《BRUTUS》介紹的店家經常令讀者嚮往,圖為中華料理特輯。(圖片提供:BRUTUS)

堅持由「人」來完成企劃與內容

目前收錄於《mapzine》上的地點,來自26本雜誌的過刊,以及網路版中受到讀者歡迎的連載欄目「美食家 溫故知新」。田島朗說,《BRUTUS》最新一期雜誌中可以定位座標的地點, 約莫在2 週內便會上傳至《mapzine》之中。而過刊的內容,也正依需求度的高低陸續上架。他也提到,除了雜誌刊登的文章外,接下來也預計推出《mapzine》的原創內容。「簡單來說,就是把那些雖然不一定能成為雜誌特輯,但我們還是想收錄的內容,像是針對更小範圍地區的介紹,或是季節限定的話題,與網站版文章連動發布在《mapzine》上。」

《BRUTUS》創刊1,000期紀念活動。(圖片提供:BRUTUS)
《BRUTUS》創刊1,000期紀念活動。(圖片提供:BRUTUS)

內容的選定、重新編輯、App定期更新等乍看龐大而繁雜的作業,來自《BRUTUS》內部靈活彈性的組織方式。田島朗說明,和《BRUTUS》其他的企劃相同,《mapzine》主要由一位編輯擔綱總指揮,並與田島朗共同負責內容的開發。但在推進過程中,會視狀況邀請其他編輯一同加入討論。「App編輯的工作,和雜誌一樣依然是人工處理。我們認為,企劃與內容的掌舵只能由人為來完成——或者說,我們堅持必須由人來執行。只有在資料輸入等其他部分,才會搭配數位科技。」

田島朗認為,紙本雜誌受限於篇幅,許多內容未能在雜誌上大篇幅介紹,但編輯付出的心力不會因此降低,所以一直以來都在思考如何活化這些內容。(圖片提供:BRUTUS)
田島朗認為,紙本雜誌受限於篇幅,許多內容未能在雜誌上大篇幅介紹,但編輯付出的心力不會因此降低,所以一直以來都在思考如何活化這些內容。(圖片提供:BRUTUS)

重視操作地圖時的「觸感」

除了《BRUTUS》外,《mapzine》的誕生中另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是由設計師岩原一平所率領的品牌設計團隊「one」。田島朗說:「在某個機緣下,岩原一平代表向我們介紹結合地圖與產製內容的新系統『whitemap』。當下我立刻認為:若是能將whitemap與《BRUTUS》的內容結合,想必可以催生出前所未見的媒體型態。」他也提及,岩原一平專攻設計與宇宙工學,也曾在廣告代理商「電通」工作過,具備豐富的經驗,以及對不同角色立場的高度理解。

《mapzine》相當重視介面操作的觸感。(圖片提供:BRUTUS)
《mapzine》相當重視介面操作的觸感。(圖片提供:BRUTUS)

兩方的協作,初期由田島朗和「whitemap」進行溝通,實際上線後,則由主掌的編輯負責聯繫,和開發方討論如何修正App介面、在哪個時間點上傳新的應用程式版本。問及在UI/UX設計上是否有特別注重的細節,田島朗答道:「我們非常重視的是使用者在操作地圖時的『觸感』,像是在移動畫面時,地點能即時顯示出來的那種流暢感。」他強調,重要的是不把工作完全交給外部團隊,而是由內部編輯主導整體內容的規劃。他也提到,這不僅限於《mapzine》,「無論是影片製作還是創意企劃相關的業務,都是由編輯擔任主導角色。最終,這也有助於提升編輯本身的專業能力。」

《BRUTUS》首爾特輯製作幕後。(圖片提供:BRUTUS)
《BRUTUS》首爾特輯製作幕後。(圖片提供:BRUTUS)

成為與使用者共同成長的「媒體」

田島朗強調,《mapzine》的初衷並不是打造一個搜尋系統,而是思考:作為一個媒體,在數位時代中還能有什麼樣的進化可能?因此如何讓App具備一個「媒體」該有的行為模式,也是他們面臨的課題。「我們並沒有從一開始就列出數萬個地點,而是定期釋出部分的雜誌內容,逐步標記到地圖上,讓使用者一同參與App的成長。我們要實現的,是一種與傳統搜尋平台截然不同的逆向思維,但這要怎麼以App的型態呈現?該如何讓開發團隊理解這個理念並一同實踐?是個很大的挑戰。」

《BRUTUS》至今發行過許多以「城市」為主題的企劃。(圖片提供:BRUTUS)
《BRUTUS》至今發行過許多以「城市」為主題的企劃。(圖片提供:BRUTUS)

出於此一理念,《mapzine》並不打算在App內置入常見的橫幅廣告,或是向店家收取介紹費,避免失去使用者的信任。此外,和其他地圖App不同的是,《mapzine》內並無提供使用者編輯、撰寫評論的功能,而是以《BRUTUS》編輯部的品味眼光來確保App的主體性。田島朗進一步說明:「如果用同樣的方法來做一本雜誌,或許能做出正確的資訊,但那並不是有趣的資訊。對我們來說,比起『正確性』,更重要的是『趣味性』。」

《BRUTUS》海生館特輯。(圖片提供:BRUTUS)
《BRUTUS》海生館特輯。(圖片提供:BRUTUS)

此外,作為《BRUTUS》品牌邁向全球化的布局之一,《mapzine》預計於今年秋天推出英文版。田島朗認為,日本儼然已成為觀光大國,但目前提供給訪日觀光客的景點資訊,還遠遠稱不上完善。除了雜誌、網路媒體之外,若能以更直觀、便利的方式提供完善的情報,遊客也能夠更加享受旅日時光。他更透露《BRUTUS》預計於918日推出首本英文版雜誌,將東京特輯重新包裝,在全球各地上市。

《BRUTUS》東京特輯。(圖片提供:BRUTUS)
《BRUTUS》東京特輯。(圖片提供:BRUTUS)

田島朗在2022年上任總編輯之際,重新賦予了《BRUTUS》新的核心價值:「NEW PERSPECTIVE FOR ALL」。他強調,「NEW PERSPECTIVE」不只是編輯在選題時所展現的獨到觀點,更包含了不斷探求媒體未來進化的態度。「當雜誌媒體越來越分眾化,我們反而希望《BRUTUS》成為那個無法被一句話定義,卻能陪伴人們人生中各個場景的獨一無二存在。這樣的媒體放眼全球極為少見,我們也以此感到自豪。」

2025年4月,《BRUTUS》推出韓國特輯,也於首爾舉辦實體活動。(圖片提供:BRUTUS)
2025年4月,《BRUTUS》推出韓國特輯,也於首爾舉辦實體活動。(圖片提供:BRUTUS)

聚焦3個關鍵數字!

350日圓
和一般免費的地圖App不同,《mapzine》採月費訂閱制。金額乍看並不昂貴,但該如何吸引消費者長久地持續訂購,成為課題之一。

1
mapzine》是《BRUTUS》與whitemap初試啼聲的合作。田島朗提及,若是反應良好,Magazine House旗下的其他雜誌未來也有可能推出相同服務。

23
儘管推出新型態媒體《mapzine》,田島朗表示,每年出版23期、持續45年的《BRUTUS》紙本雜誌仍會繼續,這也是維繫品牌存在感與信任的方式。

田島朗認為,持續推出《BRUTUS》紙本雜誌仍為品牌使命,「或許可以這樣比喻,就像Hermès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仍持續製作馬具。」(圖片提供:BRUTUS)
田島朗認為,持續推出《BRUTUS》紙本雜誌仍為品牌使命,「或許可以這樣比喻,就像Hermès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仍持續製作馬具。」(圖片提供:BRUTUS)

探討3個創意策略!

從點到面的廣告收益思維
mapzine》捨棄常見的置入性廣告,比起單次性合作,更偏好和地方政府等單位攜手,促成整體內容協作。未來也預計提供只開放給特定客戶使用的專屬地圖。

不開放協作,但創造社群
mapzine》並不依賴使用者的評分與評價建構地圖,但未來預計推出專屬於使用者的社群,讓使用者也能夠參與其中。 

個性與功能兼具的店家探索
地圖中所有景點都附上了編輯部加註的「#標籤」,增強《mapzine》的獨特個性。還有「現在營業中」、「只搜尋餐廳」等篩選功能,十分貼近使用者需求。

《BRUTUS》首爾實體活動一景。(圖片提供:BRUTUS)
《BRUTUS》首爾實體活動一景。(圖片提供:BRUTUS)

企劃|張以潔 文|廖怡鈞
攝影|Tadashi Okouchi 圖片提供|BRUTUS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9月號《開一家甜點店》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