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紙本雜誌,是一種「很酷」的反擊!專訪日本岡山地方雜誌《PLUG MAGAZINE》總編輯山本佑輔

數位時代的紙本雜誌,是一種「很酷」的反擊!專訪日本岡山地方雜誌《PLUG MAGAZINE》總編輯山本佑輔

日本設計指標獎項GOOD DESIGN AWARD揭曉2024年獲獎名單,岡山縣發行的地方雜誌《PLUG MAGAZINE》一舉奪下金獎「經濟產業大臣獎」,這不僅是岡山縣內企業、甚至也是首次獲得該獎項的雜誌媒體。在這個紙本雜誌銷量銳減、紛紛轉型數位的媒體潮流之中,《PLUG MAGAZINE》如何逆風創造毫不遜色於全國性雜誌的文化高度?

日本地方刊物在戰後社會誕生,起初作為社運人士宣傳理念的手段,曾經扮演提供在地第一手情報的媒體,亦曾被當作在地居民相互維繫情感的社群平台。進入21世紀,以東日本大地震、已故安倍首相所推動的「地方創生」政策為契機,日本各地對故鄉、社區營造的意識再次興起,推廣在地文化的刊物亦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PRINTED by PLUG MAGAZINE》是為了紀念創刊第60期的特別企劃,展覽舉辦於岡山當地最大的報社內部畫廊,突顯數位時代下紙本媒體的魅力。(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然而,地方刊物長年來面臨過度倚賴廣告收益、消費在地資源等問題而難以持續發行,往往不出數年內,亦或是資金、補助金結束後便不得不宣布停刊。在這趨勢之中,2004年誕生於岡山縣的《PLUG MAGAZINE》在去年迎接了創刊20週年,是非常罕見的「長壽」特例。雖名為地方雜誌,《PLUG MAGAZINE》不像一般常見的地方刊物著眼於景點、美食等軟性內容,每期近200頁的內容中,從時尚、青年文化、政治經濟、社會議題等多元面向切入,將焦點放在「人」之上,形塑出「很酷」的岡山。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PLUG MAGAZINE》將岡山景點拍攝得很不一樣。(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雜誌的誕生來自於對家鄉的自卑感

催生《PLUG MAGAZINE》的總編輯山本佑輔說,這本雜誌的原點是2004年的「岡山縣高中生祭典」。為了串聯起包含不良少年、拒學學生的同年代高中生,當時高三的山本佑輔和夥伴們奔走拉贊助,舉行制服主題時裝秀、與兒童權益相關的研討會、樂團演出等活動。而《PLUG MAGAZINE》創刊成員,正是當時因「岡山縣高中生祭典」而結識的5人。

山本佑輔提及,當時的岡山並不缺乏在時尚、音樂領域的新星,但卻沒有介紹這些文化的雜誌,「之所以想創辦雜誌,比起為了振興在地,更是出於一種自卑感,自己居住的城市裡居然沒有一本讓人覺得『很酷』的雜誌。」於是,連「啟動Mac電腦」都不會的他們,開始從頭摸索Illustrator等軟體。山本佑輔也提到,在決定創辦雜誌後,他廣泛翻閱國內外各個領域的雜誌,參考了如福岡的《NO》(ノー)與關西地區的《Kajikaji》(カジカジ)等當時指標性的地方文化刊物,也從零開始認識日本雜誌的歷史與變遷。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PLUG MAGAZINE》內頁經常運用跨頁滿版照片,創造視覺印象。(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最初《PLUG MAGAZINE》作為「免費誌」設置於岡山縣內的服飾店、美容院、咖啡廳等地,在各個據點各配發約100本雜誌,往往在出刊日當天就被索取一空,成功觸及了在地的文青族群。而為了將讀者群從藝文圈向外擴張,在2010年轉為付費雜誌、拓展縣內超商和書店等通路。也是在此時,雜誌發行量增加至5萬本,並持續至今。

2018年團隊開始跨出岡山,從地方刊物轉型為「來自岡山的全國性雜誌」。不僅進軍東京及大阪等大都市的蔦屋書店,在內容上也邀請藝人、政治人物等全國知名人士暢談對家鄉的回憶,一探這些大人物在其他採訪中難以見到的真摯情感。但在新冠疫情期間因跨縣市的採訪行程受到限制,在2020年後回歸以岡山縣為主的內容,發刊至今。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通常雜誌刊名在封面都會維持同一位置,但《PLUG MAGAZINE》並無此限制,山本佑輔認為除了書背需每期維持一致,其餘皆可自由發揮,畢竟「雜」就是雜誌的本質之一。(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藉由雜誌與線下活動,打破地方社會的上下關係

翻開《PLUG MAGAZINE》,可見在同一專題裡並列了國會議員、身著制服的女高中生及滿身刺青的饒舌歌手的身影。在雜誌分眾化趨勢之下,《PLUG MAGAZINE》卻反其道而行,不限定類別與讀者群,也在雜誌上同時刊載了不分職種、頭銜、年齡與性別的受訪者聲音。之所以如此安排,山本佑輔說明,正如雜誌名稱「PLUG」一詞的引爆裝置之意,希望藉由這本雜誌打破地方的上下關係,並增加不同在地族群相互認識、理解的機會。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PLUG MAGAZINE》邀請岡山縣長伊原木隆太穿上在地設計師的作品。(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岡山縣長伊原木隆太穿著在地設計師的作品,在辦公室闊步走秀。(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然而也不免令人好奇,他們是如何說服日本首相、防衛大臣、國會議員等重量級人物接受採訪?有時甚至不只是訪談,在創刊號封面上,時任岡山市長荻原誠司化身為日劇《偵探物語》的角色;在第60期特刊中也邀請了現任縣長伊原木隆太穿上在地設計師的作品,在辦公室內闊步走秀。山本佑輔說明,雜誌創刊時為了能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採用的手法其一便是「以輕鬆的方式探討政治議題」,這也進而成為日後《PLUG MAGAZINE》有別於其他地方刊物的獨有特色之一。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創刊號邀請時任岡山市長荻原誠司拍攝封面,大相徑庭的市長形象,也象徵《PLUG MAGAZINE》從地方發聲的另類視角。(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但山本佑輔強調,所有的約訪都由團隊主動出擊,並無特別的人脈,反而甚至會刻意避免透過關係介紹。不分名人與素人,只要是企劃需求,他們就會積極地發出邀請。他說,他在國小、國高中都擔任學生會長,也身兼外部學生團體的負責人,所以並不排斥接觸政治人物,也很早就領悟到「要有頭銜才有話語權」。「做雜誌也是一樣,如何從零開始取得人們對這個雜誌品牌的信賴、爭取人們的關注目光,這部分確實和學生時代的經歷有所連結。」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PLUG MAGAZINE》將「車站」此一主題拍攝得很有趣。(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串聯起地方上各個領域人士的行動,更延伸至線下活動之中。始於2010年的「OKAYAMA AWARD」聚焦於49歲以下,深具潛力的岡山出身創業家、研究者或社運人士,打破地方獎項經常頒給高齡者、具有顯赫成就人士的常規,讓廚師、美髮師、大學教授、NPO團體、新創企業等各個領域人才在頒獎典禮齊聚一堂,催生實體交流的機會。「PLUG NIGHT」則是為了回應讀者「岡山沒有適合盛裝打扮前往的社交場所」的聲音,在2006 年開始的時尚裝扮活動。全盛期曾高達3,000人共襄盛舉,以時尚、音樂為媒介,讓岡山的人們充滿自信地走上街頭。山本佑輔也提到,因岡山縣以牛仔褲的產地聞名,未來希望能齊聚知名品牌,以牛仔為主題在岡山舉行國際級的時裝秀。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舉辦活動時,山本佑輔的思考始終是「在當地從未有過的事物」,例如「PLUG NIGHT」就是因「岡山沒有適合精心打扮外出的場所」而誕生。(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反問為什麼需要做這本雜誌?

《PLUG MAGAZINE》目前採一年兩刊,採訪、攝影、設計、廣告製作、活動策劃均由5位成員一手包辦,其中包含山本佑輔在內的3人是創刊至今的元老成員。雜誌版面乍看並無統一風格,但又有共通的洗鍊設計感,所有的頁面均委由創刊成員之一的河野滿知子進行監修,由她一手打造雜誌的外在視覺形象。

有趣的是,除了少數品牌提供的廣告頁面外,整本雜誌的視覺幾乎都是由編輯團隊親自進行拍攝、編排。這不僅限於封面特輯或名人專訪,一個個素人也都成了團隊精心梳化的對象。山本佑輔說,每一期至少有超過100位、多則會有近200位受訪者在雜誌登場,有時他們甚至得在一天內完成20場以上的拍攝。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PLUG MAGAZINE》以口罩時尚為題,將鏡頭轉向素人們。(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在地企業家在《PLUG MAGAZINE》分享童年回憶。(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創辦一本很酷的雜誌,讓岡山能變得『更潮』!」是《PLUG MAGAZINE》創刊時的動機。問及如何將「酷」此一概念落實進雜誌時,山本佑輔以亞里斯多德的說服修辭學為例,團隊心目中認為「很酷」的東西,毫無例外地符合了「人格」(ethos)、「邏輯」(logos)和「情感」(pathos)三要素。「雖然聽起來很抽象,但這是我們做雜誌的最優先條件,比起收益、銷量、追蹤數、觸及率這些數據指標都還重要。」但山本佑輔也接著說,他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做的雜誌已經「很酷」。他進一步解釋,確實也可以仿效國際知名的潮流文化雜誌,但地方刊物想要走得長遠,不能一味提供好高騖遠的內容,「我們在乎的是如何和地方並肩齊步,持續地堅持下去。」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岡山以產牛仔褲聞名,《PLUG MAGAZINE》也經常介紹在地職人。(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對於地方刊物的必要性,山本佑輔說現在太多曇花一現的地方刊物,「我們經常捫心自問『為什麼需要做這本雜誌?』而現今能回應這個問題的地方雜誌可說已少之又少。」由於《PLUG MAGAZINE》團隊並不把雜誌看成是單純的廣告媒體,才能夠堅持了長達20年之久。他們將雜誌出版視為文化活動,作為傳承在地記憶裝置的同時,持續提供地方新的創意價值。他們自嘲為「地方雜誌最後的垂死掙扎」,大膽地「向業界豎起中指(Fuck Sign)」,為了無新意的出版業界注入來自地方的活水。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山本佑輔說,在任何人都可以輕易打造「媒體」的此刻,仍然願意花心力拍攝、撰文、編排、印刷的紙本雜誌,光憑這件事本身就足夠有價值。(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試想若並非在20年前,而是現在要創辦媒體,山本佑輔仍舊會選擇雜誌嗎?他的回答是肯定的,「在日本,雜誌的本質是為了對抗主流。這是我們十分重視的理念,而在這個數位時代做紙本雜誌,正是一種反擊的行為。」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山本佑輔認為,未來只有懷抱「無論如何都想以紙本形式問世」如此強烈熱情的作品,才會被印刷出來。(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BIZ IDEA

聯動在地商家的時裝秀
除了面向在地居民,「PLUG NIGHT」也和在地百貨公司、選物店合作,邀請商家們進行穿搭提案,並在店面櫥窗展出,藉此帶來地方的經濟效益。

編輯團隊主動出擊的廣告頁面
雜誌收益來源近百分之百來自廣告,且廣告幾乎都是編輯團隊主動的提案。藉由採訪掌握在地企業的現況、課題,以此優勢向企業提案適合的視覺形象或廣告標語。

立足在地的全國雜誌
《PLUG MAGAZINE》於2018年轉型為全國雜誌,為了讓不熟悉岡山的人也能產生興趣,推出「LOCAL PRIDE」企劃,邀請廣瀨鈴、秋元康、隈研吾等名人暢談童年回憶,誘發讀者將目光投向地方都市。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PRINTED by PLUG MAGAZINE》展示了100張雜誌拍攝的照片,以及印刷版面、製作幕後等。(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BIZ NUMBER

5萬本
《PLUG MAGAZINE》在2010年拓展縣內超商、書店通路後,發行量由3萬本增刷至5萬本。以付費的地方刊物而言,是十分驚人的數字。

1,000個
除了在日本Amazon和外縣市的書店上架外,《PLUG MAGAZINE》在岡山縣內有美容院、選物店、診所及銀行等超過1,000個據點。

20年
山本佑輔說雜誌能堅持20年之久,來自「不假思索的衝勁」,做雜誌就像學生時期的延長線,彷彿在玩社團或策劃校慶,一切先做就對了!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PLUG MAGAZINE》總編輯山本佑輔。(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企劃|張以潔 文|廖怡鈞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4月號《從器物開始的理想生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開跑!蒐集100張特色卡牌,解鎖在地小吃、節慶與都市傳說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2025台灣設計展10/1010/26將於彰化登場,開展前先來玩「彰化百寶圖鑑」暖暖身!一機在手就能參與這場線上遊戲,每天抽卡蒐集100張卡牌,解鎖100件關於彰化的大小事,卡牌內容從旅遊地標、經典小吃、文化節慶、都市傳說到在地內梗全收錄,集滿就能趕在設計展開跑前成為「彰化行家」。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動動手指玩遊戲,每天更了解彰化一點

「彰化百寶圖鑑」卡牌共分為10大類型,涵蓋飲食、民俗文化、地標、在地故事等,每張卡牌都以精緻插畫搭配有趣文案,用輕鬆且寓教於樂的方式,帶領玩家透過每日抽卡,每天都更了解彰化一些。此外,「彰化百寶圖鑑」也將有名人現身,包括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台通主持人李毅誠、小高潮色計事務所「色長」、小說家吳思宏等,邀玩家收錄「彰化之光」。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百寶圖鑑」怎麼玩?

參與遊戲的方式非常簡單:進入「彰化百寶圖鑑」網站LINE帳號登入輸入玩家名稱遊戲開始!

玩家每天登入就能抽2包、共10張卡牌,完成每日任務(答題、社群貼文按讚、官網踩點)還能再獲得額外抽卡機會,一天最多可拿到25張,逐日將收藏圖鑑填滿。此外,抽到的卡牌都能單張下載,分享到社群成為互動新話題。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參戰第一天就長了幾個小知識,像是鹿港名產「麵線糊」不用碗裝、而是用塑膠袋裝,不必餐具、直接倒進嘴巴品嚐最過癮!還有每年在台灣最古老的水圳——八寶圳——舉辦的「二水跑水節」,號召人們到水圳踩水兼祈福,是全台唯一在水圳內舉辦的節慶。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線下更多驚喜:店家串聯優惠、實體「閃卡」限量推出

「彰化百寶圖鑑」的樂趣也從線上延伸至線下。設計展期間,只要憑抽中的「店家卡」到14間合作店家,就能兌換或小禮物,解鎖更多警喜;前往彰化縣立美術館大會服務台打卡並完成指定分享,則能獲得實體版的「閃卡分享包」,每日限量,兌完即止。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想獲得「實體閃卡」還有另一種方法,那就是在10/26 23:59前集滿「彰化百寶圖鑑」100張卡牌,並前往活動網頁填寫資料,就能參加抽獎,有機會用更具意義的方式收藏屬於2025台灣設計展「(((  彰化行 )))」的記憶!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2025 台灣設計展 —— (((  彰化行  )))

展期|2025.10.1010.26

開放時間|週日至週四 10:0018:00/週五、六 10:0020:00

展場|彰化展區(彰化縣立圖書館、彰化藝術館、彰化縣立美術館、彰化市武德殿、中興莊眷村文化園區、高賓閣)/鹿港展區(鹿江國際中小學、亞太鹿港渡假村集會堂、鹿港公會堂)/彰南展區(田尾公路花園、彰化國際展覽中心)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展場廢料化身紀念周邊!北美館「TFAM↔REUSE循環計畫」退役軟木系列:3款設計保存感官記憶,以衛星寓意重返日常軌跡

展場廢料化身紀念周邊!北美館「TFAM↔REUSE循環計畫」退役軟木系列:3款設計保存感官記憶,以衛星寓意重返日常軌跡

專為展覽現場打造的布置結構、宣傳旗幟等相關製作物,舉凡獨特尺寸及其上打印的一次性內容,皆使得「重複使用」行之不易。然有趣的是,另一頭的周邊商品開發,同樣仰仗大量設計心力的投入——兩者何嘗不能相互成就?「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正從各展場功成身退的「廢料」中取材,在保留紀念性的前提下二創各樣日常小物,把展中孕育的故事繼續說下去,也提供觀者彷彿能帶走看展旅程一小部分的別致感受。

展覽結束後,堪用廢料如何走入日常?

常設型展覽以外,暫時性材料的汰換確實無可避免。但正因它們的展陳週期通常並不太長,退役時基本上還很新、仍富實用價值,直接丟棄自是不甚環保也相當可惜的。因此,臺北市立美術館自2024年起以「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回應當代永續發展思潮,秉持「Not Just Today, Upcycle for All(循環再造,永續共好)」理念,攜手臺灣設計師和在地製造商,將創意針劑注入展場廢料,活化並續存感官記憶於日常物件之中,創造藝術滋養生活的不同途徑。

「再生設計」與「再造實踐」讓公共記憶持續發光

▍首波循環商品:場館用&供購買的隨行包

首波循環商品回收展覽宣傳帆布及路燈旗布,重新設計為場館寄物專用的「循環觀眾包」與上市販售的「循環隨行包」。繼2024年底發布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限定款後,又隨《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Thomas Demand: The Stutter of History)》陸續推出升級版;接下來將開賣的最新款式則為展期邁入倒數階段的2025熱門大展《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Olafur Eliasson: Your Curious Journey)》限定款。每檔展覽均限量50個,旨在為場內卸除的一寸寸廢棄材料賦予嶄新生命,既體現「可持續」設計精神,亦讓觀眾同步將環保意識帶出場館,換個形式常伴左右。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循環隨行包。(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循環隨行包。(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循環隨行包(已絕版)。(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循環隨行包(已絕版)。(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第二波循環商品:退役軟木系列花器、徽章及坐墊

今年,館方延續計畫宗旨開創第二波循環商品,聚焦2024年《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展覽退役下來的軟木板。該展覽牆面由多面碳化煙燻的軟木包覆,自帶強烈視覺感且具隔熱吸音效果,展覽結束後已挪至包括地下樓《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影院展牆等其他現場重複利用。然而,顧慮此材料易碎、易髒,難以承受長期使用的性質限制,北美館進一步探究如何透過升級再製延長它們的生命週期。最終與同樣著眼永續設計的台灣文具品牌「物外YSTUDIO」及在地永續循環PU製造商合作,歷經近一年的材料分析、再製測試後,回收部分軟木並轉化其原始狀態,將之與環保開放式分子聚氨酯(Polyurethane,PU)泡棉材料融合打碎,成功形塑層次豐富的紋理與溫潤自然的色澤,祭出一系列美感與功能性皆備的文創商品。

《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展場卸下許多經碳化煙燻的軟木板。(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展場卸下許多經碳化煙燻的軟木板。(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顧慮此材料易碎、易髒等特性,北美館與物外YSTUDIO攜手透過升級再製方式延長其生命週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顧慮此材料易碎、易髒等特性,北美館與物外YSTUDIO攜手透過升級再製方式延長其生命週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打造微型衛星,寓意讓廢料重返循環軌跡

細究TFAM REUSE退役軟木系列設計概念,3款商品以未來視角想像宇宙運行,打造循環不息的「微型衛星(Little Satellite)」,讓所謂的廢料如星辰般綻現永續創造的無限可能。首先,軟木花器和軟木徽章兩品項,其碳化軟木外圈本身質地透氣並含天然氣味,另再摻入多彩且有彈性的回收泡棉,能有效吸附精油並緩緩釋放香氛;無論是適合置於起居、辦公空間的管狀花器,抑或可與服裝包款輕鬆搭配出門的圓形徽章,療癒力量即在咫尺之內應運而生。

TFAM REUSE退役軟木系列花器與徽章,結合「微型衛星(Little Satellite)」設計概念,寓意讓廢料重返循環軌跡。(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TFAM REUSE退役軟木系列花器與徽章,結合「微型衛星(Little Satellite)」設計概念,寓意讓廢料重返循環軌跡。(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除軟木主體外,兩款商品亦分別結合環保鋁合金與不銹鋼,彰顯軟硬材質間的反差感;同時選用FSC認證紙材與環保PP袋作成外包裝,兼顧運輸保護與環境友善,用設計向循環致敬。

軟木花器搭配管狀結構,可自由放入各種花材或擴香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軟木花器搭配管狀結構,可自由放入各種花材或擴香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且其所有材質組成皆可拆解、回收再利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且其所有材質組成皆可拆解、回收再利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軟木徽章兼具個人配飾與隨身香氛功能,為日常造型增添趣味性和療癒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軟木徽章兼具個人配飾與隨身香氛功能,為日常造型增添趣味性和療癒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最後一款專門提供北美館公眾/公務使用的軟木坐墊,則讓退役材料回流館內、重返日常場景,繼續服務未來更多訪客——恰似衛星在軌道上運行,每一種材料也都找到了屬於自己不滅的循環軌跡。

>> 臺北市立美術館獨創限量循環商品即日起於館內藝術商店「巡藝ART to go」展示,有興趣者可前往現場挑選,或點此線上購買。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