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派出所變身藝文空間!早起設計操刀「嘉義文學館:東門町1923」全新識別,首展聚焦市場美味風景、飲食文學魅力

百年派出所變身藝文空間!早起設計操刀「嘉義文學館:東門町1923」全新識別,首展聚焦市場美味風景、飲食文學魅力

又一處歷史建築轉身踏入當代藝文網絡之中——嘉義新地標「嘉義文學館:東門町1923」由承載百年歷史的東門派出所重新定名而來;在留存其舊時風韻的同時,注入對未來文學發展的期許。全新識別系統隨場館正式亮相,並策劃3檔展覽於今年陸續登場。即日起至8月10日展出的《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從當地市場風景出發,以「詩幣購詩」、假日工作坊等多項趣味活動,邀觀者探索飲食文學的魅力。

百年來,嘉義文學如潺潺細流,涓滴匯聚成豐厚的在地記憶;不僅孕育出許多動人作品,也悄悄形塑出這座城市溫潤而雅緻的氣質。在今年建城321年之際,將2010年登錄為嘉義市歷史建築的東門派出所正式定名「嘉義文學館:東門町1923」,委由當地出身的「早起設計事務所」操刀打造全新識別系統,在風格化字體中融合書法撇捺的飄逸與蒼勁,透過視覺傳達這處嶄新場域的文學意象。同時攜手「平凡製作」接續推出3檔文學特展,為場館盛大揭幕。

「嘉義文學館:東門町1923」立基於當地百年建築,承淵遠流長的文學脈絡,啟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嘉義文學館:東門町1923」立基於當地百年建築,承淵遠流長的文學脈絡,啟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全新識別系統由出身嘉義的「早起設計事務所」操刀,透過融入書法撇捺的風格化字體傳遞文學意象。(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全新識別系統由出身嘉義的「早起設計事務所」操刀,透過融入書法撇捺的風格化字體傳遞文學意象。(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圖片來源:Instagram @chiayi_literature_museum)
(圖片來源:Instagram @chiayi_literature_museum)

首檔展覽《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This Time, We Trade in Literature)》即日起展出至2025年8月10日,希望藉由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觀者親近文學、感受桃城古今能量,走入富有歷史意義的城市地標。

現正展出的《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主視覺為知名插畫家湯士賢作品。(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現正展出的《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主視覺為知名插畫家湯士賢作品。(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打造文學基地:是致敬歷史,也是對開創未來的期許

除了承襲嘉義文學悠久歷史,「嘉義文學館:東門町1923」的成立亦標誌著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時刻,並非只是一處空間的啟用,更是對嘉義文學長年累積的回應與致敬。從張李德和到近年活躍的鄭順聰、下港女子、劉子新等人,嘉義文學從日治時期走到當代,始終以不同形式,記錄、思索、書寫這塊土地的身世與溫度。

(圖片來源:Instagram @chiayi_literature_museum)
(圖片來源:Instagram @chiayi_literature_museum)

首展熱鬧開市:以新鮮現流的文學靈感,熬煮出最可口的在地故事

《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從「嘉義文學館:東門町1923」緊臨「嘉義人的大廚房」嘉義東市場之地緣關係出發,帶領觀者想像一座市場,熙來攘往,叫賣聲此起彼落。

為呼應市場主題,此次主視覺特別找來擅長描繪在地風貌的知名插畫家湯士賢擔綱設計,以綠色稿紙為底、嘉義東市場為核心,加成細緻筆觸與溫潤風格,將牛雜攤、米糕攤、楊桃汁攤、春捲攤等眾所熟悉的攤位配置其上,最後運用繽紛飽滿的色彩帶出熱鬧氣息,整體寫實而不失趣味性地構築出傳統市場的美味風景。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3大亮點帶逛《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貨架上,不是青菜魚肉,而是詩句的段落;攤位間擺放的,也不是秤盤與砝碼,而是字詞的韻腳與節奏。

▍特色展區#01:用詩幣買詩籤

走進文學館主展區,首先能在「販售詩詞」的誠實商店看見一張張別具特色的詩籤。詩籤上精選多位與嘉義深有淵源的作家作品,節錄其詩作、散文、小說等作品中描述嘉義飲食的字句。觀者可拿起一旁的「詩幣」,在背後留下創作、賦予價值,便能憑此購買詩籤,以詩取詩、等價交換。(此區內容於嘉義市文化局圖書館設置的衛星展區中亦有展出,同樣藉由趣味方式邀請觀眾親近文學。)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在詩幣背後留下個人創作相當於為其賦予價值,可用來「購得」印有作家作品節錄字句的詩籤。(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在詩幣背後留下個人創作相當於為其賦予價值,可用來「購得」印有作家作品節錄字句的詩籤。(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特色展區#02:作家為你讀文學

此區不僅展出嘉義相關作品中「從產地到餐桌」的獨特內容,也秉持「以耳咀嚼」概念,邀請作家及嘉義創意人親自朗讀色香味俱全的字句,通過耳機設備帶給觀者如在耳邊的細細訴說,從而聽見飲食文學的魅力。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假日活動:「頭家」領銜工作坊

另一區則呈現嘉義詩人洪崇德深入嘉義東市場、聆聽「頭家」的攤商故事後,為他們書寫出的詩作與報導文字。從生鮮豬肉到手炒肉鬆,從市場店家介紹到生活哲學分享,閱讀一回便彷彿置身攤前,感受美食氣息撲面而至。更規劃由「頭家」領銜的假日工作坊,不藏私嶄露各攤手路。

(圖片來源:Instagram @chiayi_literature_museum、平凡製作)
(圖片來源:Instagram @chiayi_literature_museum、平凡製作)
(圖片來源:Instagram @chiayi_literature_museum)
(圖片來源:Instagram @chiayi_literature_museum)

《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臺灣文博會逛展懶人包:6大展區亮點、2大行程攻略一次看,8/2-8/11松菸、南港展覽館打開島嶼記憶寶箱

2025臺灣文博會逛展懶人包:6大展區亮點、2大行程攻略一次看,8/2-8/11松菸、南港展覽館打開島嶼記憶寶箱

2025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水風景》8月2日開展!今年主展區所在位址松山文創園區本身即為假日好去處,現更有4個免費入場主題館、1間工藝選品快閃店,以及南港展覽館於8月5日接續啟動的品牌商展,共為這趟年度文化之旅提供最佳行程。La Vie編輯帶逛懶人包下方查收。

2025臺灣文博會將於8月2日至8月11日在臺北舉行,今年取「水風景」為題,同樣分文化策展品牌商展兩部分。8月2日由文化策展在松山文創園區領頭登場、品牌商展則緊接於8月5日在南港展覽館亮相;前者又包括1件戶外裝置3+1個主題館1間快閃店,從震撼裝置、沉浸體驗、特色選品到趣味串聯活動,邀請觀眾用五感探索臺灣獨有的水文化。週末揭幕在即,本篇完整收錄文化策展部分包括戶外裝置在內的6大展區亮點,以及逛展、購物2大行程攻略,帶你搶先一睹水風景之美。

2025臺灣文博會《水風景》8月2日至8月11日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南港展覽館舉行。(圖片提供:文化部)
2025臺灣文博會《水風景》8月2日至8月11日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南港展覽館舉行。(圖片提供:文化部)

2025臺灣文博會「文化策展」6大展區亮點

這趟溯源之旅將造訪4個主題館,將水風景扣合「百大文化基地」獲選風土文物的精神理念;以各地地貌為梗概,在綜觀河流、湖泉、海洋環境之際,搭配瀏覽與水文息息相關的造紙、茶酒、農漁等特有事業產物,以及透過文資、設計、影視音等轉譯手法創造出的創意內容。

#01 戶外裝置「水亭」

首先在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外,一座結合漁繩和農用棚架搭建而成的懸浮裝置「水亭」如精神堡壘般既呼應年度主題、又象徵島嶼與水共融的生命意象,正迎接著觀眾走進現場。作為展覽期間限定的文化地景,此裝置也將《接海之島》的「水社會」主題從場內延伸至場外,指引觀眾從島嶼的地理條件與文化脈絡出發,逐步了解人、水與環境之間的多重關係;並由觀眾隨意走逛欣賞,親自感受素材質地之美,透過近距離互動獲得個人詮釋,重拾與重塑島嶼記憶。

#02 主題館「接海之島」|4號倉庫

《接海之島:臺灣山海的文化生態》策展人為「嶼山工房」林聖峰,在頭頂一片巨型編織裝置覆蓋的壯觀氛圍下,多面向的螢幕播放24部跨年代影像、7位藝術家與攝影師作品和近40本主題書籍,供觀眾選擇與沉浸,為這座島嶼內蘊的故事所觸動。

主題館「接海之島」以巨型編織裝置為視覺主體,搭配多角度螢幕放映島嶼影像紀錄。(圖片提供:文化部)
主題館「接海之島」以巨型編織裝置為視覺主體,搭配多角度螢幕放映島嶼影像紀錄。(圖片提供:文化部)
頂部裝置細節。(圖片提供:文化部)
頂部裝置細節。(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文化部)

#03 主題館「有河之靈」|3號倉庫

《有河之靈:臺灣水體的精神生態》由「嶼人設計工作室」曾雅欣、林中一兩位建築師共同打造,場內裝置有如一條向海口宣洩而去的流川,各種文化象徵物件擺飾於河面或和暗藏兩側空間,將觀眾帶入原住民、平埔、漢人等臺灣島上不同族群的多元信仰和傳說之間。還能親手點亮一盞水燈,將心願順水傳遞出去。

主題館「有河之靈」於展場中央打造一條跌宕起伏的流川。(圖片提供:文化部)
主題館「有河之靈」於展場中央打造一條跌宕起伏的流川。(圖片提供:文化部)
由裡側向外看尤其壯闊。(圖片提供:文化部)
由裡側向外看尤其壯闊。(圖片提供:文化部)
兩側空間藏有原住民、平埔、漢人等臺灣島上不同族群的文化象徵物件。(圖片提供:文化部)
兩側空間藏有原住民、平埔、漢人等臺灣島上不同族群的文化象徵物件。(圖片提供:文化部)

► 精選展品不能錯過

(圖片提供:文化部)
(圖片提供:文化部)
(圖片提供:文化部)
(圖片提供:文化部)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04 主題館「穿霧之境」|2號倉庫

編輯私心最為推薦大家多留些時間遊走《穿霧之境:臺灣霧林帶的生命生態》,此館由「偶然設計」曾令理構思。還沒踏進展場,極具辨識度的檜木香已先一步沁至鼻尖。全區有如一座高山霧林,透過感性的燈光投射營造出水氣氤氳,時濃時淡、猶有聚散的仿真意境。循著宜人的森林氣息,觀眾不僅能夠覺察這些在「水」成形之前即點滴累積的山林之美,亦能於臺灣近年的林木業發展和霧林帶長久孕育的茶葉產業相互呼應中,全身心感受自然的力量。

主題館「穿霧之境」讓人如置身高山霧林。(圖片提供:文化部)
主題館「穿霧之境」讓人如置身高山霧林。(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品在光影間引人入勝。(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品在光影間引人入勝。(圖片提供:文化部)

木材或高聳直立、或橫臥交錯於地面,樹影散落,轉身就是不同驚喜——有水的樹洞、山中的籤社,供人們駐足觀看,進而與展品產生互動;齊柏林攝影集、伐木工人雕刻,乃至人造水窪上能夠稍作歇息、觀賞精彩影片的木座,甚將原有空間的屋頂木構都納入場景設計,完美體現其題名「穿霧」二字旨趣。

投映於牆面、地面上的樹影使氛圍感愈發飽滿。(圖片提供:文化部)
投映於牆面、地面上的樹影使氛圍感愈發飽滿。(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場設計甚將原有空間的屋頂木構無違和納入,行走其間恰體現「穿霧」旨趣。(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場設計甚將原有空間的屋頂木構無違和納入,行走其間恰體現「穿霧」旨趣。(圖片提供:文化部)

► 精選展品不能錯過

(左)齊柏林攝影集《凝視》;(右)小型籤社,可當場抽籤並於集章卡蓋上對應該籤詩的印章。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左)內含水源的樹洞,以反光塗料呈現濕潤感;(右)多件茶葉產業相關文物之一。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05 地方特選館「臺灣萬水」|5號倉庫

《臺灣萬水:臺灣文化生態的多樣性》由「草字頭」黃偉倫操刀,有別於過去聚焦單一縣市的形式,今年由策展人及團隊精心評選出22縣市「上媠的(siāng-suí ê)」102件地方特產,訴說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攜手觀眾共赴一趟跨越山海的文化小旅行。

地方特選館「臺灣萬水」今年由策展人及團隊精心評選22縣市特產進行展售。(圖片提供:文化部)
地方特選館「臺灣萬水」今年由策展人及團隊精心評選22縣市特產進行展售。(圖片提供:文化部)

融合水文化與生活美感的眾多文創商品皆可在此購得,包括靈感源於彰化縣濁水溪畔傳統工藝「籠仔篙」的小夜燈、來自花蓮縣以鰹魚骨燻製且獲國際金獎的「鰹魚琴酒」、臺中市漆器品牌「光山行」特別推出2025文博會限定色的「本色漆器」水杯,以及新竹起家的「或者生活」擷取在地柿餅造型、利用水庫淤泥再生樂土發想出的「柿子說」香氛器皿,供大家在觀賞之餘,也能把饒富創意能量、與自己別有共鳴的巧思帶回家。

既為展覽空間,也是一處能把「展品」買回家的紀念品店。(圖片提供:文化部)
既為展覽空間,也是一處能把「展品」買回家的紀念品店。(圖片提供:文化部)
每件商品皆承載當地文化脈絡。(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每件商品皆承載當地文化脈絡。(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 (左)購物方式融入台灣文化精髓,入場時可取用「鹽酥雞籃」裝進欲購買商品號碼牌,最後再至展場底部收銀區結帳;(右)春池玻璃帶來的池塘造景。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06 工藝選品店「日常+」|北向製菸工廠

最後再回到倉庫對面的北向製菸工廠,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度在文博會規劃選品店「日常+」,嚴選70個在地工藝品牌,帶來茶器飲食、日常穿搭、居家擺飾等超過400件商品,重新喚醒人們對工藝生活的想像。拿起C.C.C. Glass Works的百岳清酒杯,透過玻璃色彩如見臺灣四季山景閃爍;坐上實木藤編椅凳,感受傳統工藝經由現代演繹後的別樣風情;選購元泰竹藝社的元氣凹豆杯、花蓮Verde的蛇紋石蠟燭座,則為日常注入永續與療癒元素,更突顯工藝始終靜謐卻至關重要地存在於生活中。

工藝選品店「日常+」嚴選70個品牌、400件商品,重新喚醒人們對工藝生活的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工藝選品店「日常+」嚴選70個品牌、400件商品,重新喚醒人們對工藝生活的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從茶器飲食、日常穿搭到居家擺飾,販售品項相當多樣。(圖片提供:文化部)
從茶器飲食、日常穿搭到居家擺飾,販售品項相當多樣。(圖片提供:文化部)

同場加映:特別活動邊逛邊玩

#01 水波紋集點

凡於文博會期間前往「水風景」主題商家取得集點卡並消費,滿100元即獲1點,集滿6點可至松山文創園區設計點櫃台及南港展覽館1館大會服務台兌換限量好禮。

#02 水路秘境走讀

若想深入了解臺灣水風景,可參與在地文化工作者親自帶路和解說的《與水同行》水路秘境走讀,其一路線為松山文創園區出發的〈採集水路的顏色〉,其二路線為南港展覽館出發的〈南港很陂〉,將穿行瑠公圳遺跡、昔日菸廠澡堂,探索濕地生態和水路痕跡,帶領民眾回溯臺北水文歷史脈絡、追尋水與城市的故事,並由策展人專場導覽文博會展區。

兩項特別活動圍繞年度主題「水風景」展開。(圖片提供:文化部)
兩項特別活動圍繞年度主題「水風景」展開。(圖片提供:文化部)

>> 報名資訊請點此查看臺灣文博會官方網站。

2025臺灣文博會2大行程攻略

#01 文化策展逛展行程(8月2日起)

來到文化策展區可先逛4大主題館,領略自高山的雲海霧林、淺山的溫泉飛瀑,到落山過嶺的溪海潮浪一路牽繫而起的臺灣文化生態。接著進入「日常+」快閃店選購特色商品,同步獲得杯墊、帆布袋等多款限量贈品。開幕第一個週末(8月2日、3日)另推出5場《海洋的方法》主題講座與演出活動,邀請音樂、影視、紀錄片、博物館等領域共8位專家,以黑潮文化視角出發,探討臺灣文化內容邁向國際之路。

#02 品牌商展購物行程(8月7日起)

今年品牌商展來到交通便利的南港展覽館1館展出,場地規模及參展業者數量皆為歷年最大。首2日(8月5日、6日)開放專業人士及買家洽商,後5日(8月7日至11日)則全面開放大眾進場,提供角色IP與文創商品一站購入。

延伸「水風景」主軸,品牌商展訂題「嗨,水域場!」,場內以多種透明的霓虹色裝置表彰臺灣文創的自由、流動與無限可能,匯聚超過650個品牌、932個攤位,劃分風格生活、文創禮品、當代工藝、島嶼風尚、文化永續、原創角色、插畫應用、數位娛樂等展區。展覽期間除有豐富的跨界展演讓觀眾盡享臺灣文創魅力外,今年論壇更邀集日本三麗鷗、華納兄弟、臺灣原創IP品牌及跨界專家,深度解析角色IP跨域變現、創意行銷等主題,探討文創產業創新策略和路徑。

品牌商展「嗨,水域場!」預計8月5日開放買家、8月7日開放大眾進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品牌商展「嗨,水域場!」預計8月5日開放買家、8月7日開放大眾進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屆時將匯聚超過650個品牌、932個攤位,提供角色IP與文創商品一站購入。(圖片提供:文化部)
屆時將匯聚超過650個品牌、932個攤位,提供角色IP與文創商品一站購入。(圖片提供:文化部)

2025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水風景》

【文化策展】

  • 時間:8月2日至8月11日10:00-18:00,最終日16:00閉館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2-5號倉庫及北向製菸工廠

【品牌商展】

  • 時間:專業買家|8月5日、6日10:00-18:00;一般民眾|8月7日、10日10:00-18:00,8日、9日10:00-20:00,11日10:00-16:00
  • 地點:南港展覽館1館1樓(臺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號)

>> 更多資訊可至臺灣文博會官方網站官方臉書了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陳澄波特展《寫生的故事》聚焦家庭真摯情感!舊時藏畫閣樓重現,從家書和畫作看見動人生活風景

臺史博陳澄波特展《寫生的故事》!集家書與畫作,描繪家庭真摯情感和生活風景

陳澄波是台灣藝術史不可忽視的名字,我們都曾在課本上、美術館中見過他的畫,從中窺見昔日台灣風景。2025年適逢陳澄波誕辰130週年,多檔紀念展於台灣各地展開,如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史博)推出《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這次不以歷史事件為切點,而是從家庭視角切入,自畫作背後的生活細節出發,重構一位藝術家、一個家庭、一個閣樓「藏畫」的故事,以及彼時的文化風景。

臺史博陳澄波特展《寫生的故事》!集家書與畫作,描繪家庭真摯情感和生活風景
(圖片提供:臺灣歷史博物館)

從畫布到家書,重現陳澄波私密且深情的生活側影

《寫生的故事》聚焦於「寫生」與「家庭」兩大主題,分為5大展區,展出超過500件首次系統性公開的畫作、畫具、書信、照片與筆記,揭示藝術家生命中最柔軟卻也最堅強的面向。遊逛展場,將看見陳澄波臨終遺書、描繪家人與家庭日常的膠彩畫和速寫原稿,從中拼湊出他作為父親、丈夫與藝術家的多重身影,一步步走進其畫布背後的生命故事。

臺史博陳澄波特展《寫生的故事》!集家書與畫作,描繪家庭真摯情感和生活風景
(圖片提供: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史博陳澄波特展《寫生的故事》!集家書與畫作,描繪家庭真摯情感和生活風景
陳澄波遭槍殺時身上穿著的長袖內襯衣。(圖片提供:臺灣歷史博物館)

展覽中除了描繪故居嘉義蘭井街景的〈初秋〉(1942)等精選作品,展現陳澄波如何以「寫生」描繪土地與社會外;「咱的家庭」系列更映照出他的筆觸如何穿透時代,留下對家人的關注與對生命的凝視。兩種「日常之美」——眼中的世界及心中的牽掛,共築他生命裡不可分割的風景。

臺史博陳澄波特展《寫生的故事》!集家書與畫作,描繪家庭真摯情感和生活風景
(圖片提供:臺灣歷史博物館)

穿越時空讀陳澄波寫給家人的親筆信

展區中特別呈現多封陳澄波親筆寫給家人的明信片與照片,這些從上海、東京飄洋過海而來的紙上文字,是他遠赴異地求學與創作時,與家人維繫情感的重要橋梁。信中日語與中文交錯的字跡,不僅描述參展經歷與創作計畫,也關懷家人健康、孩子成長過程,偶爾流露面對生活重擔的無力,字句可見他在藝術追求與家庭責任間的掙扎與堅持,也體現了近代旅外藝術家的生活樣貌。

臺史博陳澄波特展《寫生的故事》!集家書與畫作,描繪家庭真摯情感和生活風景
現場除了展示陳澄波的家書外,也透過互動體驗,邀觀者穿越時空讀信。(圖片提供:臺灣歷史博物館)

為抒情而畫,記錄家庭生活的動人風景

「咱的家庭」展區展出多幅陳澄波以家人為主角的畫作,呈現他筆下最真摯也最深情的生活片段。這些作品不為展覽而畫,畫面中的人物不是模特兒,而是他與妻子、兒女和家人相處的真實模樣,是他日常裡最熟悉的風景。畫作構圖親密、色彩溫潤,細節處如孩子手中的物品、妻子眼神的凝視,都展現出陳澄波對情感的細膩捕捉,這是身為丈夫與父親的藝術家,在畫布上留下的陪伴與守護。

臺史博陳澄波特展《寫生的故事》!集家書與畫作,描繪家庭真摯情感和生活風景
(圖片提供:臺灣歷史博物館)

走進超級藏家的秘密基地

我們能夠看見《寫生的故事》的一切,都得感謝陳澄波的妻子張捷。展覽特別設置「超級藏家張捷」展區,展出張捷當年藏於家中閣樓、用心保留下的藏畫箱與畫具。在動盪時代中,她選擇長年守護歷史的證物,這份柔韌與意志,是展覽最觸動人心的情節之一。

臺史博陳澄波特展《寫生的故事》!集家書與畫作,描繪家庭真摯情感和生活風景
張捷藏畫閣樓的模擬裝置。(圖片提供: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史博陳澄波特展《寫生的故事》!集家書與畫作,描繪家庭真摯情感和生活風景
陳澄波的寫生畫具箱。(圖片提供: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史博陳澄波特展《寫生的故事》!集家書與畫作,描繪家庭真摯情感和生活風景
(圖片提供: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筆寫生吧!

延伸《寫生的故事》展覽主題「寫生」與「藏畫」,臺史博特別在暑期推出一系列體驗活動,從繪本故事、藝術實作與策展人導覽,打造多元參與的觀展體驗。8月份登場的的「藝術偵探寫生記」,由藝術蝦Artshrimp帶著孩子實地演練寫生精神;另有「故事時光屋」以說故事的方式,引領孩子們親近歷史和藝術。

臺史博陳澄波特展《寫生的故事》!集家書與畫作,描繪家庭真摯情感和生活風景
藝術蝦Artshrimp從陳澄波寫生畫作出發,帶領觀眾進行速寫體驗。(圖片提供:臺灣歷史博物館)

《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

展期|即日起至2026.03.01

展場|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

地址|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09:0017:00(每週一公休)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