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派出所變身藝文空間!早起設計操刀「嘉義文學館:東門町1923」全新識別,首展聚焦市場美味風景、飲食文學魅力

百年派出所變身藝文空間!早起設計操刀「嘉義文學館:東門町1923」全新識別,首展聚焦市場美味風景、飲食文學魅力

又一處歷史建築轉身踏入當代藝文網絡之中——嘉義新地標「嘉義文學館:東門町1923」由承載百年歷史的東門派出所重新定名而來;在留存其舊時風韻的同時,注入對未來文學發展的期許。全新識別系統隨場館正式亮相,並策劃3檔展覽於今年陸續登場。即日起至8月10日展出的《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從當地市場風景出發,以「詩幣購詩」、假日工作坊等多項趣味活動,邀觀者探索飲食文學的魅力。

百年來,嘉義文學如潺潺細流,涓滴匯聚成豐厚的在地記憶;不僅孕育出許多動人作品,也悄悄形塑出這座城市溫潤而雅緻的氣質。在今年建城321年之際,將2010年登錄為嘉義市歷史建築的東門派出所正式定名「嘉義文學館:東門町1923」,委由當地出身的「早起設計事務所」操刀打造全新識別系統,在風格化字體中融合書法撇捺的飄逸與蒼勁,透過視覺傳達這處嶄新場域的文學意象。同時攜手「平凡製作」接續推出3檔文學特展,為場館盛大揭幕。

「嘉義文學館:東門町1923」立基於當地百年建築,承淵遠流長的文學脈絡,啟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嘉義文學館:東門町1923」立基於當地百年建築,承淵遠流長的文學脈絡,啟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全新識別系統由出身嘉義的「早起設計事務所」操刀,透過融入書法撇捺的風格化字體傳遞文學意象。(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全新識別系統由出身嘉義的「早起設計事務所」操刀,透過融入書法撇捺的風格化字體傳遞文學意象。(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圖片來源:Instagram @chiayi_literature_museum)
(圖片來源:Instagram @chiayi_literature_museum)

首檔展覽《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This Time, We Trade in Literature)》即日起展出至2025年8月10日,希望藉由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觀者親近文學、感受桃城古今能量,走入富有歷史意義的城市地標。

現正展出的《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主視覺為知名插畫家湯士賢作品。(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現正展出的《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主視覺為知名插畫家湯士賢作品。(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打造文學基地:是致敬歷史,也是對開創未來的期許

除了承襲嘉義文學悠久歷史,「嘉義文學館:東門町1923」的成立亦標誌著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時刻,並非只是一處空間的啟用,更是對嘉義文學長年累積的回應與致敬。從張李德和到近年活躍的鄭順聰、下港女子、劉子新等人,嘉義文學從日治時期走到當代,始終以不同形式,記錄、思索、書寫這塊土地的身世與溫度。

(圖片來源:Instagram @chiayi_literature_museum)
(圖片來源:Instagram @chiayi_literature_museum)

首展熱鬧開市:以新鮮現流的文學靈感,熬煮出最可口的在地故事

《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從「嘉義文學館:東門町1923」緊臨「嘉義人的大廚房」嘉義東市場之地緣關係出發,帶領觀者想像一座市場,熙來攘往,叫賣聲此起彼落。

為呼應市場主題,此次主視覺特別找來擅長描繪在地風貌的知名插畫家湯士賢擔綱設計,以綠色稿紙為底、嘉義東市場為核心,加成細緻筆觸與溫潤風格,將牛雜攤、米糕攤、楊桃汁攤、春捲攤等眾所熟悉的攤位配置其上,最後運用繽紛飽滿的色彩帶出熱鬧氣息,整體寫實而不失趣味性地構築出傳統市場的美味風景。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3大亮點帶逛《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貨架上,不是青菜魚肉,而是詩句的段落;攤位間擺放的,也不是秤盤與砝碼,而是字詞的韻腳與節奏。

▍特色展區#01:用詩幣買詩籤

走進文學館主展區,首先能在「販售詩詞」的誠實商店看見一張張別具特色的詩籤。詩籤上精選多位與嘉義深有淵源的作家作品,節錄其詩作、散文、小說等作品中描述嘉義飲食的字句。觀者可拿起一旁的「詩幣」,在背後留下創作、賦予價值,便能憑此購買詩籤,以詩取詩、等價交換。(此區內容於嘉義市文化局圖書館設置的衛星展區中亦有展出,同樣藉由趣味方式邀請觀眾親近文學。)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在詩幣背後留下個人創作相當於為其賦予價值,可用來「購得」印有作家作品節錄字句的詩籤。(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在詩幣背後留下個人創作相當於為其賦予價值,可用來「購得」印有作家作品節錄字句的詩籤。(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特色展區#02:作家為你讀文學

此區不僅展出嘉義相關作品中「從產地到餐桌」的獨特內容,也秉持「以耳咀嚼」概念,邀請作家及嘉義創意人親自朗讀色香味俱全的字句,通過耳機設備帶給觀者如在耳邊的細細訴說,從而聽見飲食文學的魅力。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假日活動:「頭家」領銜工作坊

另一區則呈現嘉義詩人洪崇德深入嘉義東市場、聆聽「頭家」的攤商故事後,為他們書寫出的詩作與報導文字。從生鮮豬肉到手炒肉鬆,從市場店家介紹到生活哲學分享,閱讀一回便彷彿置身攤前,感受美食氣息撲面而至。更規劃由「頭家」領銜的假日工作坊,不藏私嶄露各攤手路。

(圖片來源:Instagram @chiayi_literature_museum、平凡製作)
(圖片來源:Instagram @chiayi_literature_museum、平凡製作)
(圖片來源:Instagram @chiayi_literature_museum)
(圖片來源:Instagram @chiayi_literature_museum)

《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觸覺引領,潛進李元佳「點的宇宙」:極簡抽象大師4段旅居創作,從書法、浮雕、攝影版畫和空間裝置讀懂神祕語彙

觸覺引領,潛進李元佳「點的宇宙」:極簡抽象大師4段旅居創作,從書法、浮雕、攝影版畫和空間裝置讀懂神祕語彙

文心藝所全新展覽《Li Yuan Chia 李元佳》現正展出李元佳典藏作品,回望抽象藝術先驅、「東方畫會」聯合創始人生前多面向開拓的50年輝煌創作歷程;邀你從平面字畫、淺浮雕到空間裝置,全覽其畢生所築之「點的宇宙」。

臺北展覽空間「文心藝所」即日起至2026年1月18日推出已故藝術家李元佳個展,特邀獨立策展人游崴策劃,重新考察文心藝術基金會對李元佳的豐富收藏,展出橫跨1950至1990年代,他分別於臺北、波隆那、倫敦、坎布里亞郡4地留下的創作,形式囊括書法、繪畫、掛毯、淺浮雕、互動作品及攝影版畫;並同步揭開藝術家檔案文獻,領觀者發掘李元佳創作中極簡、神祕而充滿觸覺暗示的「點」,及其背後恢宏的宇宙圖式。

《Li Yuan Chia 李元佳》集結文心藝術基金會收藏之李元佳作品,即日起至2026年1月18日於文心藝所展出。(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Li Yuan Chia 李元佳》集結文心藝術基金會收藏之李元佳作品,即日起至2026年1月18日於文心藝所展出。(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北美館10年前便曾循「點」的脈絡,呈獻這位臺灣人不見得熟知、事實上卻對臺灣藝術發展別具影響力的前衛藝術家回顧展——該展可謂間接促成這次文心藝所直接以藝術家之名「Li Yuan Chia 李元佳」為題重現的半世紀軌跡。李元佳1929年出生於中國廣西、1994年逝世於英國卡萊爾,不僅逾半輩子旅居東西方4座城市,其生涯不同時期的多樣化創作也尤擅運用西方媒材傳達東方哲思,因此受譽為融會中外的當代大師,同時在抽象藝術與觀念藝術領域被推向開拓者地位。

▼ 2014年臺北市立美術館所舉辦的《觀・點》李元佳回顧展

跨領域抽象創作,半世紀走過東西方4地

若將李元佳落腳臺北、波隆那、倫敦、坎布里亞郡的時點拿作「創作節點」看待,則可大略劃分4大階段。第一階段自戰後遷臺起算,他先因投入李仲生門下,確立自身突破性的繪畫語言;後又於1957年與蕭勤、霍剛、夏陽等8位皆師承李仲生的年輕畫家一齊創辦「東方畫會」,有組織地推行臺灣戰後現代繪畫運動,名留藝術史。第二階段與上一階段分界在1950、1960年代之交,李元佳自此發展出後來貫穿他眾多作品的母題「點」,整體風格走向觀念化。1960年代中緊接著開啟第三階段,繪畫對他而言不再只是圖像的載體,更成操作、切割與重構的現場,將觀者注意力從筆觸轉移至幾何構成;這一傾向延續至1960年代末,他逐步探索互動式作品,另設立個人基金會進行更宏觀的藝術實踐。直到邁向創作生涯最後25年、以1970年代為始的第四階段,李元佳終憑一己之力打造同名美術館,再誕攝影版畫類新作。

李元佳的創作隨他居於臺北、波隆那、倫敦、坎布里亞4地時各有不同,然而始終不斷演進和拓寬。(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李元佳的創作隨他居於臺北、波隆那、倫敦、坎布里亞4地時各有不同,然而始終不斷演進和拓寬。(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每一階段皆有內容、媒材及呈現形式上的獨到之處。(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每一階段皆有內容、媒材及呈現形式上的獨到之處。(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其作品單論「表面視覺」並無極大衝擊性,然從用色、圖形拼組所蘊含的深意,乃至藝術家思緒和意念上的獨特表達,卻有股彷彿能烙人腦海的精神性力量。以下逐一解析各階段創作型態與作品特徵。

其極簡語彙所構築的事實上是極富精神性的宇宙圖式。(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其極簡語彙所構築的事實上是極富精神性的宇宙圖式。(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1950年代:臺北

二戰後隨國民政府輾轉來臺,李元佳進入臺北師範學校(現臺北教育大學)就讀藝術科,同時修習於臺灣現代藝術代表人物李仲生的畫室,在其觀念啟發下,李元佳的早期創作揉合筆墨傳統和抽象表現,其中尤具書寫感的自由線條,與他同時期的書法作品有類似動勢,有時還混合甲骨文和象形文字意象,將自然萬物託寓於抽象形式;帶有音樂般律動感的開放結構,則展露來自康丁斯基、米羅等人的影響。

展品〈Untitled〉,李元佳創作於1958-1959年。(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展品〈Untitled〉,李元佳創作於1958-1959年。(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1960年代上半:波隆那

一腳踏上1960年代時間軸,李元佳已逐漸形塑出極簡抽象語彙,往往在大片留白的紙面節制地留下僅如污漬或果核般的細微墨點——這些饒富意趣的「點」,既是動作痕跡、亦為抽象觀念,承載著「一切與空無」的哲思。他也嘗試「冊頁形制」裝幀,主色選以黑、紅、金、白,象徵始與終、血與生命、高貴、純粹。1961年,移居義大利的李元佳成為歐洲前衛藝術運動團體「龐圖(Punto)」創始成員,短暫停留米蘭後,便入住設計師Dino Gavina在波隆那的家具工廠,環境的大幅轉換促使他開始以工業材料創作淺浮雕。

展品〈Untitled〉,李元佳創作於1963-1964年。(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展品〈Untitled〉,李元佳創作於1963-1964年。(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1960年代下半:倫敦

1967-1968年,李元佳受倫敦信號藝廊跨領域、實驗性及多元族裔的氣氛吸引,應其邀約前往倫敦參展,亦開始自學攝影、撰寫英詩,並將之融入創作。駐倫敦期間,他另在里森藝廊舉辦過3場備受矚目的個展,作品可見某種觸覺轉向:「點」被圓形磁鐵物件取代、展示形態出現互動性,進而躋身英國參與式藝術(Part-Art)先鋒;同時持以「玩具藝術」概念著手複數版創作(意即打造多件相同或極為相似的系列作,每件皆為「原作」;概念如編有特別序號的藝術玩具)。活躍於英國少數以非西方藝術家為核心的前衛藝術社群,李元佳確被視為一名世界主義者。

展品〈Pushing〉,李元佳創作於1967年。(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展品〈Pushing〉,李元佳創作於1967年。(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展品〈Untitled (Hanging)〉,李元佳創作於1967年。(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展品〈Untitled (Hanging)〉,李元佳創作於1967年。(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展品〈Cosmic Point Multiple〉,李元佳創作於1968年。(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展品〈Cosmic Point Multiple〉,李元佳創作於1968年。(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同為展品〈Cosmic Point Multiples〉,李元佳創作於1968年;此時「點」正作為標誌性概念蓬勃發展。(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同為展品〈Cosmic Point Multiples〉,李元佳創作於1968年;此時「點」正作為標誌性概念蓬勃發展。(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1970-1990年代:坎布里亞郡

1969年離開倫敦,李元佳移居北英格蘭的坎布里亞郡鄉間,作品隨之擴張為與自然環境結合的空間裝置。他且向藝術家Winifred Nicholson買下一間農舍,建成李元佳美術館(LYC Museum and Art Gallery),自1971年開館10餘年間共舉辦逾200檔展覽,並獨立出版展覽圖錄,無疑是英國北方重要的現代藝術據點。創作方面,李元佳仍持續發展具互動性與觸覺性的「宇宙點」浮雕及圖騰式繪畫。1982年結束美術館營運後,他更投入攝影版畫,為自己拍攝和沖印的黑白照片手工上彩;這些影像融匯自然主義和編導式攝影,時而以隱匿面容的方式自拍入鏡——抒情、陰鬱的晚期作品,悄然透露藝術家心境。

藝術家檔案文獻同步公開,領觀者除主觀感受作品外,亦從客觀資料側面了解李元佳生涯經歷。(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藝術家檔案文獻同步公開,領觀者除主觀感受作品外,亦從客觀資料側面了解李元佳生涯經歷。(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李元佳個展《Li Yuan Chia 李元佳》

  • 時間:即日起至2026年1月18日10:30-18:30(每週二休館)
  • 地點: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

>> 更多資訊可至文心藝所官方臉書官方IG了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開箱首爾市立攝影美術館首展:聚焦百年攝影藝術,開啟韓國影像歷史新篇章

開箱首爾市立攝影美術館首展:聚焦百年攝影藝術,開啟韓國影像歷史新篇章

位於首爾道峰區倉洞(창동;Changdong)的首爾市立攝影美術館(서울시립 사진미술관;Photo SeMA)歷經近十年籌備,於2025年5月開館,成為韓國首座公立攝影專門美術館。佔地7,048平方公尺(約2,132坪)、地上四層地下兩層,填補了攝影公共資源的空缺。作為「博物館美術館・城市首爾」計畫一環,與周邊AI科學館形成文化聚落,為首爾東北圈注入文化動能。

體現光與影對比的建築設計

建築由奧地利維也納建築事務所Jadric Architektur與韓國室內設計事務所1990 uao共同設計,靈感來自相紙與快門,結合光感大廳與暗室空間,運用黑色混凝土與灰金屬,體現光與影的對比。館長Han Jung-Hee(한정희)指出,韓國攝影雖已有百年歷史,學術與制度建構仍在起步,因此攝影美術館將致力於攝影的收藏、研究、展示與教育,打造理解與對話的平台。

(圖片來源:서울시립사진미술관 / Yoon, Joonhwan)
(圖片來源:서울시립사진미술관 / Yoon, Joonhwan)

開館首展以「光的視角 광(光)적인 시선」為題,策劃兩檔展覽——《光彩:起始的瞬間》(광채光彩: 시작의 순간들)《儲藏故事》(스토리지 스토리Storage Story),回應建館歷程與攝影本質,從影像與記憶、建築與材料、資料與未來的交織中,開啟一場關於攝影與光的對話,象徵韓國攝影藝術的新篇章正式展開。

(圖片來源:서울시립사진미술관)
(圖片來源:서울시립사진미술관)

凝結韓國攝影百年的圖書收藏館

另外,位於4樓的攝影圖書館面積約200平方公尺,是保存韓國攝影史與攝影師作品的收藏空間。館藏超過一萬冊書籍,特別購入在弘益大學附近現已停運的「wrm資料室」(whatreallymatters)三千餘冊設計類藏書,突顯攝影與設計間的緊密關係。此圖書館排除一般圖書,聚焦攝影圖書的編輯與美學價值,成為攝影研究與創作的重要資料平台。未來也將開設攝影書工作坊,促進攝影師與設計師的交流與實作。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 《光彩:起始的瞬間》

展出韓國攝影史5位代表攝影家的經典之作,回顧攝影從紀實走向藝術的演變歷程。透過十餘年收藏與研究,呈現出影像如何映照時代、探索美學,並形塑獨特的語言。

鄭海昌( 1907~1967,정해창;Jung Hae-Chang):舉辦韓國人首次個展、將攝影納入藝術體系

鄭海昌於1929年舉辦韓國首場攝影個展,融合韓國傳統美感與西方繪畫構圖,突破紀實框架,展現出攝影藝術新的可能。作品從靜物美學探索,到以木偶象徵人性,反映文化交融與自我省思。雖然1937年中止藝術攝影,但其對攝影與繪畫界限的思考,啟發後世在傳統與現代間找尋新的語彙,成為韓國攝影史的重要先驅。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林奭濟(1918-1994,임석제;Lim Suk-Je):以寫實主義視角展現社會現實

1948年,林奭濟舉辦韓國首場藝術攝影個展,標誌著韓國攝影從唯美的沙龍風格走向現實主義。代表作〈網與日〉(그물과 해)以極端低角度與強烈明暗對比捕捉漁網之力感,結合新客觀主義視角,透過工具而非人物來描繪勞動的痕跡,藉由這樣的影像語言,將無名者推向歷史舞台中央,是帶領韓國攝影走向現代的重要轉折人物。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網與日〉(圖片來源:서울시립사진미술관)
〈網與日〉(圖片來源:서울시립사진미술관)

李亨祿(1917-2011,이형록;Lee Hyoung-Rok):創立脫離傳統沙龍、提倡現實主義攝影的「新線會」

李亨祿自1935年投身攝影,1956年創立「新線會」(신선회),推動韓國攝影從唯美沙龍轉向寫實主義,關注韓戰後的庶民生活,如其代表作〈街頭的修鞋匠〉(거리의 구두상)就展現了生活的韌性。不過他在1960年創辦了「Salon Ars」(싸롱아루스),開始反思寫實主義的侷限,探索更強調造形感的攝影表現,如另一作品〈構成〉(구성)就以鋼骨結構與光影對比,象徵攝影從紀實邁向藝術的跨越。

〈街頭的修鞋匠〉(圖片來源:서울시립사진미술관)
〈街頭的修鞋匠〉(圖片來源:서울시립사진미술관)

Cho Hyun-Du(1918~2009,조현두):開創抽象造型攝影新局面 

Cho Hyun-Du是韓國抽象攝影的先驅,1964年國展設攝影部門後獲首屆特選,開創抽象攝影的新視野。代表作〈殘雪〉(잔설)捕捉冰層細節,突破紀實框架,展現自然抽象美感。透過實驗性的技法,將攝影轉化為一種自由的藝術語言,推動韓國攝影從寫實走向現代主義。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殘雪〉作品照(圖片來源:서울시립사진미술관)
〈殘雪〉作品照(圖片來源:서울시립사진미술관)

朴英淑(1941- 박영숙;Park Young-Sook):創立第一個大學女性攝影社團「淑美會」

朴英淑是韓國女性攝影的先驅,1960年代突破性別限制,成為首位舉辦個展的女性攝影師。她在淑明女子大學創立攝影社「淑美會(숙미회)」,為女性攝影開創舞台。畢業後任職女性雜誌,透過「詩與攝影」專欄展現獨特的視角。1966年個展推動女性攝影進入主流,作品細膩地捕捉了女性生活與內心,1980年代以實驗性創作挑戰性別刻板,開啟韓國攝影的新時代。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 《儲藏故事 Storage Story》

邀請6位藝術家以倉洞的「倉」為意象,將過去朝鮮時代此地作為穀倉的歷史轉化為影像與記憶的儲藏空間。透過建築、檔案與歷史,詮釋美術館不只是展覽場域,更是保存、創作與記憶交織的場所,展現出攝影在當代藝術的多重層次與意義。

《Storage Story》展覽海報(圖片來源:서울시립사진미술관)
《Storage Story》展覽海報(圖片來源:서울시립사진미술관)

Seo Dong-Sin(서동신)以攝影探討觀看與認知,挑戰影像可即時傳達意義的傳統觀念。將美術館建設過程中的功能性照片與收藏的圖像解構重組,創作〈功能性函數的失靈〉(기능적 함수의 오작동)系列共22件作品。原本如數學公式的照片經拼貼疊加,模糊原意,展現影像流動與多種意義,並邀請觀者在美術館空間中,重新思考攝影的藝術與認知的可能。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Won Seoung-Won(원성원)透過數位拼貼創作虛實交錯的影像,探索人與社會間的關係。六件作品取材自攝影美術館建設的過程,融合水、木、沙、礫等自然元素,表現出建築與自然共生的概念。館體扭曲延展成小丘,與造景師Kweon Ji-Yeon共構「森林演替」意象,象徵建築如生命般從自然誕生又回歸自然,帶領觀者體驗時間與循環流動。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Jung Ji-Hyun(정지현)Park Sang-Min合作,將美術館建設檔案影像轉化為3D雕塑與絲網印刷等多媒材作品。其中一件作品〈Cast Capture_3P 02_7043〉以3D掃描重現館內空間,結構輕薄如羽翼,隨光線浮現出隱藏的影像,宛如記憶逐漸成形。作品融合光影與材質,模糊數位與物質、攝影與雕塑的界線,展現建築作為記憶容器的意義,成為時間與故事的凝聚體。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朱龍聲(주용성;Joo Yong-Seong)聚焦在攝影美術館的所在地首爾倉洞,從地名語源出發,訪談居民並蒐集口述歷史,補足官方資料的不足。展出的36件作品,重構地方記憶與歷史脈絡,呈現城市開發中被忽視的集體身份。透過影像與文字交織,讓倉洞的人文故事浮現,賦予美術館深厚的歷史根基,使其成為承載時間與記憶的場所。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Oh Joo-Young(오주영)虛構一位攝影美術館的AI修復師,透過學習館藏影像,探索影像修復與觀看的本質。作品記錄AI如何解讀藝術與記憶,思索「原作性」的意義。四件作品回應數位時代藝術的保存倫理,展現人機共思的可能,傳達出科技不僅是工具,更是感知與詮釋的主體。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Oh Joo-Young的作品其中之一〈機械鑑賞系統〉(기계 감상 시스템)邀請觀眾選出三張喜愛的館藏影像,排列後按下紅色按鈕,觸發AI即時解讀並呈現結果。觀眾在教導AI觀看的同時,也學習其詮釋。作品模糊人機觀看主體的界線,探討AI時代觀看與理解的關係及其可能性。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攝影:夏婉馨)

Melmel Chung(정멜멜)重製攝影美術館的典藏資料,拍攝1950至70年代的影像與攝影器材,再以數位技術解構重組,轉化為當代視覺語言。作品如拆除典藏庫之牆,讓沉睡記憶再次被觀看。她回應美術館的保存角色,同時探問攝影在時間與技術交織下,如何在當代被重新理解與敘述。

(圖片來源:서울시립사진미술관)
(圖片來源:서울시립사진미술관)
(圖片來源:서울시립사진미술관)
(圖片來源:서울시립사진미술관)

首爾市立攝影美術館(서울시립 사진미술관;Photo SeMA)
地點| 68 Madeul-ro 13-gil, Dobong-gu, Seoul (서울 도봉구 마들로13길 68)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五:10:00-20:00 / 週六、周日、國定假日:夏季(3月-10月)10:00-19:00;冬季(11月-2月)10:00-18:00 *週一休館
門票|免費

更多資訊可至網站查詢

首檔展覽《光彩:起始的瞬間》、《儲藏故事》展期 2025.05.29-2025.10.12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