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東京看展推薦:編輯精選近期10檔展覽,從設計、藝文到建築通通有

2025東京看展推薦:編輯精選近期10檔展覽,從設計、藝文到建築通通有

日本向來是台灣人的出國首選,如果你已經走遍東京各大熱門景點,不妨安排一場特色展覽之旅。本文盤點東京近期的10檔展覽,帶你一次看亮點!

60週年記念扭蛋展

展期:2025年7月26日~8月15日

扭蛋(ガチャガチャ)自1965年自美國引進日本,至今已在日本登場60週年,而日本獨特的扭蛋文化,也讓人津津樂道。本展將展出各家企業為推廣扭蛋文化所打造的精選商品,深入剖析扭蛋的趣味所在,同時呈現那些充滿笑點的幽默設計,也進一步揭示,為何扭蛋在現代仍被人們所喜愛與需要。另外,會場內也設置了約200台扭蛋機,歡迎人們來扭最新商品。

(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60周年記念 ガチャガチャ展
地點:東京 丸ビル7F 丸ビルホール
購票資訊請點此 

東京丸之內「60週年紀念扭蛋展」限時登場:400個系列探索文化脈絡,200座機台新品搶先轉

2025 JAGDA 亀倉雄策賞・新人賞展

展期:2025年7月15日~8月27日

由JAGDA主辦的「龜倉雄策獎」與「JAGDA新人獎」,是從年鑑《Graphic Design in Japan 2025》中選出的兩項重要設計獎項。此次展覽將於銀座平面設計藝廊(ggg)同步展出兩獎項的得獎作品。在藝廊1樓,將舉行龜倉雄策獎得主——林 規章的個展,其以獨特的幾何風格創作,展覽將聚焦他長達20年來為女子美術大學及研究所設計的招生海報系列。地下1樓,則將展出2025年JAGDA新人獎得主:城﨑哲郎、サリーン・チェン(Sarene Chan)、松田洋和,這3位設計師的得獎之作與近期創作。

Design by Noriaki Hayashi(圖片來源:ggg官網)
Design by Noriaki Hayashi(圖片來源:ggg官網)
Art Direction: (J)(C)(M) Design: (M)(圖片來源:ggg官網)
Art Direction: (J)(C)(M) Design: (M)(圖片來源:ggg官網)

2025 JAGDA 亀倉雄策賞・新人賞展
地點:ギンザ・グラフィック・ギャラリー(ggg)(東京都中央区銀座7-7-2 DNP銀座ビル1階/B1階)
免費入場,更多資訊可點此

建築家・内藤廣 なんでも手帳と思考のスケッチin紀尾井清堂

展期:2025年7月25日~8月27日

本展將公開建築師內藤廣近40年來所使用的私人手帳,內容包含在旅途中隨手記下的素描、思考的概念圖,以及他曾親身造訪的展覽、音樂會等相關摺頁,同時也將同步展出與手帳記錄相關的建築計畫圖面與照片,帶領人們一探內藤廣的思想軌跡與創作歷程。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出地點的「紀尾井清堂」正是由內藤廣操刀,且展覽免費,非常推薦一看。需留意的是,展覽僅在週二、四、六開放。

(圖片來源:内藤廣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内藤廣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内藤廣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内藤廣建築設計事務所)

建築家・内藤廣 なんでも手帳と思考のスケッチin紀尾井清堂
地點:紀尾井清堂(東京都千代田区紀尾井町3-1)
免費入場,更多資訊請點此

わたしたちはわかりあえないからこそ展(Because we can't truly understand each other)

展期:2025年6月25日~8月30日

根據2024年世界經濟論壇(WEF)調查,日本的性別落差指數在146個國家中排名第118位。對於性別的意識與表達方式,人們至今仍處於不斷摸索與更新的過程中。本展透過「試著發聲」、「試著提問」、「試著不下定論」等關鍵詞為主軸,集結來自日本與海外約60件影像、平面設計與實體廣告作品,同時也設置了鼓勵對話與思考的體驗型展品,引領人們一起探索超越「彼此無法理解」的溝通可能性。

(圖片來源: The Ad Museum Tokyo)
(圖片來源: The Ad Museum Tokyo)

わたしたちはわかりあえないからこそ展
地點:The Ad Museum Tokyo(東京都港区東新橋 1-8-2 カレッタ汐留)
免費入場,更多資訊請點此

トーベとムーミン展(Tove Jansson and the Moomins)

展期:2025年7月16日~9月17日

2025年為Moomin(姆明,也就是台灣人慣稱的「嚕嚕米」)誕生80週年,在芬蘭赫爾辛基藝術博物館的協力下,率先在東京六本木森藝術中心畫廊登場的トーベとムーミン展( Tove Jansson and the Moomins),之後也將巡迴日本全國。而Moomin之母Tove Jansson(1914-2001)是一位才華洋溢的藝術家,展覽將展出約300件展品,包含她早期的油畫、戰前戰後的諷刺畫、《Moomin》小說與繪本原稿、草圖與愛用品等。本展除透過巧妙的展場設計,帶領觀者親身感受Moomin的世界,也將介紹Tove Jansso在日本鮮為人知的壁畫作品,歡迎人們走進她的創作宇宙。

(圖片來源: トーベとムーミン展)
(圖片來源: トーベとムーミン展)
(圖片來源: トーベとムーミン展)
(圖片來源: トーベとムーミン展)

トーベとムーミン展
地點:Mori Arts Center Gallery(六本木ヒルズ森タワー52階)
票價資訊請點此

デザインあ展neo

展期:2025年4月20日~9月21日

「デザインあ展neo」是將NHK「デザインあneo」節目的理念延伸為現場體驗的展覽。繼4年前巡迴展後再次舉辦的本展,主題也從先前著重的「モノ(物件)」轉為「行為(動詞)」,透過設計的角度,向孩子們傳達思考與發現的樂趣。各展區也以「あるく(走)」、「たべる(吃)」、「すわる(坐)」「もつ(拿)」等動詞分類,展出35件作品,讓觀眾透過觀察、思考、體驗來感受設計的有趣之處。

(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圖片來源:森ビル株式会社)

デザインあ展neo
地點:TOKYO NODE GALLERY A/B/C(虎ノ門ヒルズ ステーションタワー 45F)
購票資訊請點此

2025東京人氣體驗展《デザインあ展neo》在虎之門之丘!35件「動作品」新登場,必看亮點、策展概念、周邊商品全收錄

《THE TOKYO TOILET / SHIBUYA》

展期:2025年7月19日~9月23日

始於2018年的THE TOKYO TOILET計畫(以下簡稱TTT),集結安藤忠雄、隈研吾、伊東豊雄、佐藤可士和、NIGO、藤本壯介等16位建築師、創作者參與,透過設計與創意之力,將澀谷的17座公共廁所轉化為任何人都能舒適使用的空間。而此次的「THE TOKYO TOILET / SHIBUYA」藝術計畫,以位於澀谷的TTT公共廁所為舞台,將森山大道的攝影作品設置於11座風格各異的公廁中。其中,神宮通公園廁所設有介紹 TTT 計畫與《THE TOKYO TOILET / SHIBUYA》概要的設計裝置;幡谷公廁則將化身為展示森山大道攝影作品的藝廊空間。特別的是,此次也準備了印有他作品的特製衛生紙,將為來訪的人們帶來嶄新的體驗。

©️Daido Moriyama
©️Daido Moriyama

《THE TOKYO TOILET / SHIBUYA》
地點:THE TOKYO TOILET 11處公共廁所

東京澀谷公廁化身展覽空間!《THE TOKYO TOILET / SHIBUYA》藝術計畫登場,限時展出森山大道攝影作品

新しい建築の当事者たち(Emerging Architecture own ways)

展期:2025年7月24日~10月19日

2025大阪世博中,集結多組新銳建築師團隊打造廁所、休息區、快閃舞台等公共設施。而本展便是匯集了20組建築師共同參與的群展,透過大量模型、資料與影像,呈現他們是如何提出問題,並在各種複雜條件下推動計畫、實現構想的。同時,展覽也藉由這些建築師在大阪世博籌備過程,不斷展開的對話與思考之中,整理出一組組關鍵字,勾勒出新一代「建築當事者」的輪廓。

(圖片來源:TOTO 建築文化活動 X@TOTObunka)
(圖片來源:TOTO 建築文化活動 X@TOTObunka)
(圖片來源:TOTOギャラリー・間官網)
(圖片來源:TOTOギャラリー・間官網)

新しい建築の当事者たち
地點:TOTOギャラリー・間(東京都港区南青山1-24-3 TOTO乃木坂ビル3F)
免費入場,更多資訊可點官網查詢

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What If? BOSAI: The Next Disaster)

展期:2025年7月4日~11月3日

自然災害何時何地會發生,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有些人平時備有防災包,也有些人可能盡量不去多想。然而,身處在被稱為「災害大國」的日本,其實無法完全與災害無關。因而誕生的「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編輯暫譯:那個時候,該怎麼辦?展 - 展望防災的未來 -)」企劃展,從「災害到底是什麼」的角度出發,將過去地震、水災等天災的數據視覺化,同時介紹防災相關產品、因災害而誕生的各式專案等內容,帶領人們重新審視自然災害。

(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
地點:21_21 DESIGN SIGHT Gallery 1 & 2
購票資訊請點此

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新展聚焦自然災害,以10則提問引領人們反思

藤本壮介の建築:原初・未来・森

展期:2025年7月2日~11月9日

要說目前最受矚目的建築家,操刀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的藤本壯介,絕對是其中之一。他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首次大型個展,全面介紹從初期到目前於世界各地進行中的各項計畫,透過設計圖、模型、竣工照片、裝置作品,呈現其跨越25年的創作軌跡。值得一提的是,2025大阪世博會場的象徵,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的——「大屋根RING」(環形大屋頂),也以5分之1比例的模型(約5公尺高)在展覽中亮相。

(圖片來源:森美術館 X@@mori_art_museum)
(圖片來源:森美術館 X@@mori_art_museum)

藤本壮介の建築:原初・未来・森
地點:森美術館(六本木ヒルズ森タワー53階)
購票資訊請點此

藤本壯介大型個展東京森美術館登場!從設計圖、建築模型、大型裝置作品,回顧其25年的創作軌跡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從 David Carson 的解構視覺,到顏伯駿的觀看語言!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讓經典不只換裝,而是進入一場可被感知的文化體驗

當經典邁向當代,設計語彙也被重新打開。麥卡倫攜手美國平面設計大師 David Carson,為經典雪莉桶與雙雪莉桶系列換上全新包裝,並以此為靈感,打造《雪莉新裝360體驗》沉浸式展覽。《La Vie》邀請設計師顏伯駿進場體驗,從創作者的視角觀看、詮釋與拍攝,記錄設計如何在場域中被感知,也重新打開人們對麥卡倫的閱讀方式。

麥卡倫(The Macallan)自 1824 年創立以來,便以雪莉桶釀酒工藝聞名,攜手美國 Coopers Oak 橡木林場並收購西班牙 Vasyma 製桶廠,打造自家雪莉橡木桶供應鏈,新酒與頂級雪莉橡木桶交融下,酒液逐步發展出細膩而層層遞進的風味表現,形塑出麥卡倫引以為傲的風格標誌。到了今年的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這份經典被轉譯為更當代的語言,從 David Carson 操刀的包裝視覺,到延伸出的沉浸展覽空間,品牌首度以「設計」為對話開場,讓人重新感受經典麥卡倫背後的文化溫度與情緒層次。

MCL

從包裝到場域,設計成為對話的路徑

設計師顏伯駿說,「真正的顛覆不是推翻,是讓原本的秩序容納新的語法;真正的敬意,也不是膜拜,是讓傳承有再被閱讀的可能。David Carson 把麥卡倫的典雅與他一貫的直覺性並置,創造出一種介於經典與自由之間的張力區!」而展覽以「360」為名,分別對應三大酒款(經典雪莉桶、雙雪莉桶、臻彩系列)、六大標柱(最高品質的橡木桶、雪莉酒潤桶工藝、渾然天成的自然酒色、精緻小巧的蒸餾器、麥卡倫莊園與百年傳承的釀酒智慧),層層拆解麥卡倫的文化底蘊,讓觀者用身體進入設計邏輯的邊界。這不只是關於視覺的閱讀,而是關於場域如何讓設計變得立體。

MCL

拆解與再閱讀

踏入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就像翻開一本逐頁拆解的讀本,設計邏輯在錯落與重構中緩緩展開。入口以象徵雪莉桶紋理的弧形木牆作為開場,引導觀者穿越時間年輪,走入麥卡倫的傳奇時光;緊接著,步入「感官走廊」,幽深的紅光映照著品牌走過兩世紀的重要節點與關鍵人物,走廊盡頭的螢幕,播放著來自赫雷斯的桶匠訪談與雪莉酒介紹,搭配曲面解構符號與牆面上的「瓦德比諾 Valdespino」雪莉酒,讓觀者穿越至雪莉桶誕生的原鄉脈絡。

MCL

進入展覽核心,視線被瓶身、照片、圖騰與色塊組構的裝置吸引,一如漫遊 David Carson 拼貼而成的意識流場景;麥卡倫的六大標柱,從百年傳承的釀酒智慧到麥卡倫莊園,在此被重新拆解並串連為動態時間軸,引導觀者參與一場關於橡木、潤桶與陳年的演化歷程。

MCL

琥珀色燈束切入瓶型輪廓,讓酒液的層次與情緒感受浮現眼前;而鏡面牆體則轉化為反射與凝視的界面,邀請每個人將自我置入麥卡倫敘事中,成為風味旅程的一部分。「這些空間其實都不是直白翻譯 David Carson 的設計,」顏伯駿說,「它們是把 David Carson 那種打破線性、重組敘事的感覺變成立體的,每一站都是一種推進!」他特別提及場內大量出現的紅色光影與陰影重疊:「紅色不只是裝飾,它其實像是一種引導,讓你走進麥卡倫情緒的內裡。」

MCL

與經典重新相遇

顏伯駿說:「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是一個開放的命題,而不是一個被定義的結論。

MCL

你可以從工藝進入,也可以從感覺進入;從歷史進入,也可以從視覺進入。品牌若能容納多重入口,代表它願意承擔多重解釋。」對他而言,成熟的品牌不怕被讀錯,它只怕失去被閱讀的慾望 —— 而這一次,麥卡倫選擇以全新的方式,重新開啟這場深層對話。

MCL

誠如顏伯駿所說,「當觀看被重新訓練,品牌不必提高音量,只需要說對語言。」在展場尾聲,麥卡倫以一連串能「被參與」的設計細節,打開更多與經典重新連結的方式。

MCL

於展場來一杯層次豐富、尾韻帶有甜味的雙雪莉桶純飲,或選擇清爽果香的Highball,週末你可以點上由「2025亞洲最佳酒吧」The Public House Maltail打造、以經典麥卡倫雪莉桶風味為靈感的限定特調;玩一場藏有互動攝影驚喜的盲盒遊戲;寄出一封寫滿真摯話語的明信片;現場購買麥卡倫經典酒款,還能享受質感緞帶包裝的儀式感,讓這些互動與走逛片刻,與麥卡倫威士忌一樣,在記憶中慢慢熟成。

MCL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10位藝術家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基隆美術館2025年度大展《WE ARE ME — 我(們)到此一遊》,由藝術家余政達創造的虛擬角色「法咪咪 FAMEME」擔綱策展人,邀集台灣、日本、泰國、英國及法國等10位藝術家,透過經典舊作與全新委託創作交織共28組創作,試圖回應當代最為迫切的提問:在資訊過量的影像洪流中,藝術還能如何被觀看?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我們所見,真源自我們所選嗎?

在社群媒體演算法驅動下,我們以為自己在選擇觀看,但事實上,我們所見有時並非源自所盼。如今,觀看已是表演、身分再造的一部分,更是個體與群體的角力場。策展人法咪咪表示,展名「WE ARE ME」指向集體與個體的共生與矛盾:在數位影像分享時代,「自我」的樣貌逐漸在群體的凝視中成為「我們」;副標「我(們)到此一遊」則回應大眾文化中「到此即表態」、「觀看即表演」的社群奇觀。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台灣藝術家謝佑承以光影裝置檢視影像生成的本質,《大幕》與《雨點》兩件作品構築虛實交織的沉浸空間。(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這場展覽就是對上述現象的回應,探索著在影像泛濫、人人都能自稱創作者的時代,藝術被觀看的各式嶄新可能;同時剖析「我」與「我們」的界線,是如何被生成、被消解。再回望展名暗藏的巧思:當「WE」置於鏡面,反射出的既是「ME」,亦是無數被轉譯的身份,暗示著觀者不是單純的旁觀者,而是與作品共構、再造的行動者。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從兒童純真視角切入主題

首度於台灣美術館機構展出的英國當代藝術家瑞安·甘德(Ryan Gander),是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件展、雪梨雙年展等國際大展常客。他擅長以幽默視角轉譯日常物件,此次帶來裝置作品《同理心是一種超能力嗎?》,將稚真問句 “Is empathy a superpower?” 印於巨型黑色氣球,並置放於展場通道,迫使觀眾直面這道純真提問。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泰國藝術家納溫·努通(Nawin Nuthong)以融合神話、兒童文化與政治隱喻見長,此次為展覽及基隆城打造新作《4−6位紙鈔上的孩子》,以台灣千元鈔票的隱藏人物為切口,結合基隆在地廟宇觀察,於作品中交織遊戲、童趣與批判性。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科技如何影響人類的情感和行為?

曾獲威尼斯雙年展銀獅獎殊榮的重量級藝術家卡蜜兒·安侯(Camille Henrot),攜成名作《極度疲憊》首度來台展出。這件被視為後網路藝術(Post-Internet Art)始祖的作品,以電腦桌面為舞台,重組網路素材、美國博物館及研究機構組織「史密森學會」典藏,揭示資訊過載如何影響我們的感知與學習知識的方式。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同樣回應科技社會與人類情感行為的關聯,台灣藝術家鄭先喻作品《這可能是你》揭露演算法下的身份幻象,作品不斷輸出演算法生成的個資檔案,擾動個人隱私與真實身分的邊界;日本藝術家山內祥太(Shota Yamauchi)的新作《Being… Us?》,則透過AI光影生成後人類幻影,挑戰對「生命」的既有定義。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日本藝術家YANG02則進一步探索科技時代的社會與倫理議題,他曾透過《永久的暫時性》一作,運用無價值判斷的自動導引車(AGV)將隱蔽幕後的佈展過程公開,藉此反思便利性背後的資本機制。此次則帶來新作《慢速迷你4DW——逃離現代價值觀》,將原先的高速競賽改造成「慢速競賽」,使觀眾體驗「放慢」蘊藏的價值,挑戰現代社會對效率的迷思。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深入感知,將記憶與時間具象化

台灣藝術家陳怡潔以轉化動漫人物的色彩聞名,新作《連合島漫遊》將觀眾最具情感連結的動漫角色,轉化為多格抽象圓盤,呈現網路世代共享記憶的軌跡。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陳松志的《無題-KEE》則讓觀者走在鋪滿銀色亮粉的地毯上——當足跡化為記憶殘留,時間即隨著身體的移動被具象化。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聶永真設計主視覺!以「觀眾凝視白牆」暗喻觀看的多種解讀

本展由聶永真操刀的主視覺設計也值得一看!畫面呈現一群凝視白牆的群眾,牆面卻空無一物,象徵「觀看」本身成為一種表演,也反映觀眾進入展場後的處境——究竟注視的是藝術,還是透過藝術映射出的自己?展覽也由此發展出一組明信片套卡,觀眾可於展覽中取閱、蒐集;離開展場後,這些明信片將成為展覽的物理延伸,承載著關於「我(們)到此一遊」的某種見證。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

《We Are Me-我(們)到此一遊》

展期|2025.10.30-2026.02.01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9:00-17:00,週一固定休館,國定假日除外

展覽地點|基隆美術館1樓、M樓(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參展藝術家|陳怡潔、陳松志、鄭先喻、瑞安.甘德(Ryan Gander)、卡蜜兒.安侯(Camille Henrot)、謝佑承、納溫.努通、山內翔太(Shota Yamauchi)、yang02(依英文姓氏字母順序)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