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帶逛】SANAA在臺建築首作「臺中綠美圖」7大亮點!與中央公園綠意共融,開放而流動的文化森林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從競圖到完工,「臺中綠美圖」歷時12年籌備與建造,終將於10/28展開試營運、12/13正式開館。這座台灣首座由美術館及圖書館共構的藝文場館,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操刀,整體設計延續其通透、俐落、富流動性的建築語彙,與周圍中央公園景觀共融。置身館內不僅能被藝術和書香環繞,也能感受天光與綠意流動,在公園中的圖書館、森林中的美術館漫遊。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SANAA為臺中造一座開放、流動的「文化森林」

出自SANAA的藝文場館建築散落世界各地,事務所代表作包含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2004)、法國羅浮宮朗斯分館(2012)及近年落成的澳洲新南威爾斯美術館新館(2022)等,每處皆映現SANAA標誌性的設計符號:明淨通透、流動而不為框架所拘、室內設計與戶外景色共融。而綠美圖作為SANAA在台首件建築作品,及迄今規模最大的文化類建築計畫之一,亦體現了這些特質。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綠美圖坐落於臺中中央公園北側邊緣,位處城市重要的生態廊道。SANAA順應基地本身的環境條件,以「開放、透明、流動、融合」為設計關鍵字,打造一座回應地景、模糊室內外界線,讓光影、微風與綠意能自然流動,人們亦能自在遊憩的「文化森林」。另呼應綠美圖由美術館、圖書館共構的特質,整體設計「去中心化」,不若一般藝文場館有顯而易見的中心入口,而是四方對外敞開,成為一處人們得以從各面自在步入的藝文聚落。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量體高低錯落創造層次

為實現開放、流動的設計概念,SANAA將場館樓地板面積約58,000平方公尺的巨大建築,拆解為各自獨立、同時相互連結的8個量體,它們各順應周邊的環境長出不同型態,為綠美圖帶來多變的平面、剖面及立面,營造豐富的空間表情。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這些高低錯落的量體,各具備不同功能,將美術館及圖書館所需的展覽、閱覽、行政等不同空間涵蓋在內;同時為綠美圖帶來良好的通風和陰影效果,並創造層次多變的遮蔭廣場與中庭,從外看能觀察結構的趣味,置身館內的中庭、連接廊道則能享受豐富的遊逛體驗。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擴張網賦予通透外觀

從遠處看,綠美圖彷彿披上一片輕盈薄紗,在陽光照耀下格外靈動。這樣的視覺效果,源自雙層外牆系統的設計巧思:部分內層採用具備良好隔熱與透光性能的玻璃,外層則以銀白色的鋁製擴張網覆蓋,藉材料的鏤空特性減輕視覺壓迫、形塑通透外觀,同時串連室內外景色。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跟著編輯走進綠美圖4大亮點空間!

▍綠美圖大廳:天光與水景交織迎賓

綠美圖包含美術館、圖書館各自營運所需的獨立空間,亦有不少讓藝術和知識相遇的「融合空間」,作為場館主要門面的綠美圖大廳即是其一。大廳的視覺焦點是一座巨大水池,其以曲面的不鏽鋼板打造,除了能映射戶外綠意和光景,還有調節溫度的功能,讓廳內更為涼爽。西澤立衛建築師也特別分享,中央湧動的水源寓意知識和創意能量泉湧,呼應綠美圖設館願景。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此外,大廳設有兩座圓形的通透玻璃屋,分別作為服務臺、通往地下公共空間的入口使用。上方的連通橋則提供了觀賞建築空間中的多元視角,12月正式開館後,還可由高處角度欣賞藝術家林明弘創作的《再製》作品。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文化之森:與自然共生的半戶外廊道

同樣作為綠美圖的融合空間,「文化之森」是一座半戶外屋頂花園,透過環形天橋連接美術館與圖書館。整體以金屬擴張網構築柔和、具穿透性的場域氛圍,同時消弭綠美圖與中央公園之間的界線,將建築與環境融為一體。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美術館大廳:全臺最壯觀的挑高展示空間

挑高27公尺、垂直聯通6層樓高的美術館大廳,是目前全臺美術館中最高的展示空間。迴旋的斜坡作為觀展動線,引導觀眾自在探索,從各個角度欣賞建築都非常壯觀,還能觀察到SANAA在空間中特意安排的「建築觀景窗」,望見建築結構。大廳被玻璃帷幕包繞,將窗外綠意引進室內,與藝術作品共織風景。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開館後,此挑高空間將聚焦大型裝置作品,開幕首作為韓國藝術家梁慧圭為綠美圖量身打造的《流動奉獻-樹蔭三合》,創作概念呼應臺、韓兩地共同存在的「聖樹文化」,象徵自然與社群的精神連結。此外,館內設有5間從410公尺不同挑高的展間分布於各樓層,創造多元的觀展視角。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圖書館大廳:特製「雲朵」相伴的閱讀場域

有別於美術館大廳的極致開放,另一側的圖書館大廳則較為內斂寧謐,其挑高7公尺的空間,以流線形家具及金屬材質交織呈現,由SANAA設計的花形書架和座椅則為俐落的空間注入些許童趣。靠近天花板的「雲朵」也藏有巧思,它不僅是圖書館獨有的識別,讓訪客快速辨別正身處圖書館或美術館,更是具備吸音效能的板材,美觀和實用性兼具。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臺中再添普立茲克建築大師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SANAA在臺首件建築作品,綠美圖是臺中第四座由普立茲克建築大師設計的公共建築,前有貝聿銘操刀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安藤忠雄設計的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及出自伊東豊雄的國家歌劇院;未來,由Frank Gehry設計的中國醫藥大學美術館、安藤忠雄與忠泰建設合作的童書之森,也將陸續加入陣容,讓臺中市景更加精彩。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臺中綠美圖

地址|臺中市西屯區中科路2201號

試營運|2025.10.28-11.16,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六9:00-20:00、國定假日照常開放

正式開館|2025.12.13 13:00(公眾入場)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解構office aaa究境建築兩座幼兒園新作:太陽黃「斜屋頂」重現童年房屋想像,懸臂、退縮設計營造架高視覺美感

解構office aaa究境建築兩座幼兒園新作:太陽黃「斜屋頂」重現童年房屋想像,懸臂、退縮設計營造架高視覺美感

大概所有孩子畫筆下的房屋,都曾經歷「正方形上加一個三角形」的過程吧?雖然多數時候,此物件並不真正存在於(尤其亞洲的)現實生活中,但那番形象卻莫名成為你我兒時最早認知到的「建築」。office aaa在台中打造兩座幼兒園新作,使人們乘其標誌性斜屋頂回返純真年代,在灰階建築裡樸實感受色彩所能帶來的歡快。

\正方形上加一個三角形!/

不知道大家是否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有些建築乍一眼看,就八九不離十能猜到、或者該說「理解」到它是什麼樣的地方?先撇除郵局、警察局之類包覆顯而易見標記的場所不談,另有一種建築的存在,毋需張揚題字、毋須細探究竟,僅從用色、線條勾勒及結構物組合方式等無聲語彙,其中精髓便已昭然若揭——幼兒園自是一例。

或許因為給孩子的空間,總帶著一抹獨特生機,活潑而蘊藏趣味。本文一起關注設計上具異曲同工之妙的台中市東明國小幼兒園內埔國小幼兒園,兩者皆由2020年ADA新銳建築特別獎得主、三人團隊office aaa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操刀,再度活用過去亦曾見於該團隊其他幼兒園項目中的鮮豔黃色,跳脫低調的灰色主體,為建築賦予「柔軟」卻仍有效刺激視覺的外部效果。太陽般輕暖的黃,從外觀到內裝、大處到小角,躍然壁面、樑柱、樓梯、窗框和門框,不僅提供小小朋友生活上適度的引導、無形中對安全的多一分防護,亦讓師長們擁有更清爽明亮的環境耐心推展教育工作。下面讓我們「入境隨俗」地看圖說故事,解析背後建築巧思。

「黃」在住宅、店鋪或公共建設中雖非慣常用色,然作為幼兒園建築主色之外的第二色彩,卻與天空、操場(或草地)構成童話般的視覺平衡。(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黃」在住宅、店鋪或公共建設中雖非慣常用色,然作為幼兒園建築主色之外的第二色彩,卻與天空、操場(或草地)構成童話般的視覺平衡。(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office aaa究境建築新作#01:東明國小幼兒園

所在位置&空間配置

東明國小幼兒園空間配置。(圖片提供:office aaa)
東明國小幼兒園空間配置。(圖片提供:office aaa)

東明國小座落台中市大甲區,毗鄰大安溪和火炎山,被寬廣的田園和農村所環繞。其內附設的幼兒園對應周邊環境和孩童活動方便需求,規劃為地上2層、地下1層的低矮建築,總樓地板面積935平方米,含2間幼兒活動室、1間多功能教室、1間辦公室及1間地下防空避難室。

東明國小座落郊區,周邊環境主要為田園和農村。(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東明國小座落郊區,周邊環境主要為田園和農村。(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整座建築似以方形、三角形積木組裝,處處稜角分明,(這畫面甚至有點魏斯安德森電影的氛圍感)。(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整座建築似以方形、三角形積木組裝,處處稜角分明,(這畫面甚至有點魏斯安德森電影的氛圍感)。(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設計亮點

斜屋頂遮擋大甲強風,多功能共構於3大軸向

而作為踏入校園後首先接觸的建物,東明國小幼兒園建造位置鄰近中庭和司令台,配置上由3個部位疊加拼組而成,並藉此將基地先天條件上「一面校舍、二面中庭、三面操場」3大軸向納入考量。1樓圓形辦公室恰恰居於幼兒園和小學間的主要通道口,其弧形羅紋牆壁彷彿將人的視線從校門一路「轉進」校園內,同時在放眼望去的一片方正之中變化出截然不同的形體節奏。

圓形辦公室的曲面結構在大量筆直線條中不失為一大焦點。(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圓形辦公室的曲面結構在大量筆直線條中不失為一大焦點。(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2樓水平結構向兩側外擴,一側與略為轉向的操場跑道斜切成司令台的頂蓋,另一側則作學童戶外活動的露台使用,可東眺火炎山。最吸睛的無疑是office aaa作品中極具辨識度的大片斜屋頂,除擋下大甲強烈的風勢,更進一步與現有校舍共構出集會空間。

2樓水平結構其中一側與操場跑道斜切成司令台的頂蓋。(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2樓水平結構其中一側與操場跑道斜切成司令台的頂蓋。(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樓梯從欄杆到地面止滑條皆覆蓋鮮豔黃色,入夜後(如首1、2張圖)多少有安全上的提示作用。(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樓梯從欄杆到地面止滑條皆覆蓋鮮豔黃色,入夜後(如首1、2張圖)多少有安全上的提示作用。(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陽光照射下,亮黃和霧灰的搭配尤賦予建築「柔軟」質地。(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陽光照射下,亮黃和霧灰的搭配尤賦予建築「柔軟」質地。(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內裝延續外觀,多選用鵝黃色木質櫃體。(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內裝延續外觀,多選用鵝黃色木質櫃體。(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office aaa究境建築新作#02:內埔國小幼兒園

所在位置&空間配置

內埔國小幼兒園空間配置。(圖片提供:office aaa)
內埔國小幼兒園空間配置。(圖片提供:office aaa)

位處台中市后里區的內埔國小幼兒園,以一幢地上2層、總樓地板面積837平方米的建築,設3間幼兒活動室、1間多功能教室、1間辦公室及1間廚房。立基於國小校園現有行政大樓前方的狹長型綠地,因緊鄰T字路口,office aaa首先讓建築長向量體與道路平行,於前側退縮5.5米、留出人行道(後側亦對稱留出車道),並保留正門兩棵肯氏南洋杉巧妙點綴綠意。

內埔國小幼兒園緊鄰T字路口而建,故特別於前側退縮。(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內埔國小幼兒園緊鄰T字路口而建,故特別於前側退縮。(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部分結構為老樹所隱蔽,如林間小屋。(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部分結構為老樹所隱蔽,如林間小屋。(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因應狹長型基地,建築採長向設計。(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因應狹長型基地,建築採長向設計。(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俯瞰即能發現其「懸空感」實為1樓退縮所致的錯視。(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俯瞰即能發現其「懸空感」實為1樓退縮所致的錯視。(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設計亮點

2樓懸臂 X 1樓退縮,勾畫樹林裡的「架高長屋」想像

均質對稱的雙層建築在2樓教室和教學走廊加載「懸臂」設計,退縮的1樓於是自然形成孩子的半戶外活動場地;上寬下窄的樓地板同時形塑遠觀或俯瞰時建物彷彿懸空的錯視效果,微微隱於老樹庇蔭之中。通往2樓的樓梯同樣選以黃色欄杆與綠地相映成趣,頂蓋自屋簷延伸向下。

通往2樓的樓梯凸於建物外,頂蓋自屋簷延伸向下。(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通往2樓的樓梯凸於建物外,頂蓋自屋簷延伸向下。(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走廊端點的多功能教室正中央,裸露從1樓「長上來」的大柱,與上樑交會成十字結構——當自然光從無邊框天窗灑落,粗曠厚重的骨架撐起斜屋頂,室內外界線模糊,恍有置身林間小屋之感。

一柱一樑在走廊端點的空間內交會成十字結構。(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一柱一樑在走廊端點的空間內交會成十字結構。(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無邊框天窗模糊室內外界線,引入天光並照見藍天。(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魏子鈞)
無邊框天窗模糊室內外界線,引入天光並照見藍天。(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魏子鈞)
正面、側面皆蘊藏「正方形上加一個三角形」的童趣。(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正面、側面皆蘊藏「正方形上加一個三角形」的童趣。(圖片提供:office aaa/攝影:趙宇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淡江大橋」2026年啟用!Zaha Hadid遺作,以夜半舞者為題打造全世界最大單塔不對稱斜張橋

「淡江大橋」2026年啟用!Zaha Hadid遺作,以夜半舞者為題打造全世界最大單塔不對稱斜張橋

當夕陽餘暉灑落在淡水河口,「淡江大橋」將以輕盈而堅毅的姿態,串起淡水與八里之間的天際線。這座預計2026年5月12日通車的橋梁,不只是交通工程的巨作,更是已逝建築大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留給台灣與世界的詩意遺產!

建築女爵遺作,淡江大橋設計亮點

淡江大橋是台灣首座透過國際競圖選出的橋梁設計,2015年時,由中興工程顧問公司與德國 Leonhardt, Andrä and Partner組成之團隊,邀來Zaha Hadid、Patrik Schumacher兩人引領的Zaha Hadid Architects(ZHA建築師事務所)協助主橋段設計,其提出的「夜半舞者靜謐時」建築方案,從6組參與競圖團隊中脫穎而出。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 以雲門舞者躍動姿態為靈感

淡江大橋延續Zaha標誌的建築風格,以流動線條挑戰傳統,將建築轉化為雕塑般的空間語言,而淡江大橋正是她思想的延伸。團隊從夕照美景、雲門舞者跳躍向上的律動舞姿,以及對觀音山宗教禮讚為靈感,提出一個將建築藝術和工程技術融為一體,形塑出獨具一格、全世界最大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設計。

從遠處看,淡江大橋將宛如優雅舞者,線條隨風而起,白日時與藍天雲朵構成畫面,夜幕低垂時則在燈光映照下,化作水面上的光影之舞。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 雙手合十,代表祈福的橋塔設計

淡水夕照是許多台北人的共同回憶,也是跨越淡水河口的淡江大橋在設計上的難題。淡江大橋總長920公尺、主橋塔高211公尺、主跨距450公尺,完工後將會是全世界最大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

為了留下美麗夕照,ZHA團隊選擇只用單一橋塔的單塔斜張橋的形式,以支撐920公尺長的大橋,避免雙塔所形成的巨大視覺衝擊及地景破壞,並減少落墩數,降低對於生態系統的巨大衝擊。而座落河道中央偏淡水一側,有如雙手合十,象徵著祈福之意的中央橋塔,其向上延展的樣貌,如同浴火重生的鳳凰般,昂翅向天際飛翔。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 橋梁燈光設計美學

至於淡江大橋何時看最美?在設計時,團隊就充分考慮到橋體外觀在日落、黃昏和夜間這三個不同時段與周邊環境的呼應性。夕陽西下時,燈桿將有溫暖琥珀色光澤,呈現出細微的色彩漸變效果;燈桿與橋面交界處略顯明亮,而隨著燈桿逐漸向上延伸,其頂部將漸漸淡出,彷彿消失在夜色中,恰如夕陽的光芒緩緩消失在天際一般。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黃昏時,橋面中央部分的底側被光雕照明所點亮,整個橋體在水平方向上流暢的造型,則優雅地倒映在水面。入夜後,燈桿和橋面底側將被照亮;燈桿沐浴在柔光中,且在頂部形成光暈。

整座橋梁呈現出妙趣橫生的書法效果,瞬間便可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彰顯出一座地標性橋梁所具有的魅力。

另外,不同季節也會展現出不同的燈光色調,例如在冬季時以暖色系為主,炎熱的夏季則以清爽的色調與環境取得平衡,塑造出橋梁的不同風貌。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 大幅縮短交通時程

如今歷時7年時間,淡江大橋工程邁入最後關鍵階段,在2025年9月16日將最後一塊閉合節塊合龍,連接起淡水、八里兩端。啟用後,長達450公尺的主跨,將規劃專用車道、自行車道與人行步道,使八里與淡水之間的行車距離縮短15公里,為過河的旅程節省約 25 分鐘,加上分擔原有關渡大橋5公里上游約 30% 的交通量,以及舒緩台二線竹圍路段17%交通負載量,大幅改善北海岸的整體交通網絡外,也同時提升區域與台北港、桃園國際機場的可達性。

淡江大橋預計在2026年5月12日正式通車,屆時除了將成為台灣新地標外,也讓世人見證這座全世界跨距最長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不僅展現結構工程的突破,也彰顯力與美的和諧。

(圖片來源:總統府)
(圖片來源:總統府)

資料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交通部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