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新地標「The Henderson」!建築如含苞待放的花蕾,藝術花園圈起都市綠洲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ZHA)操刀設計、於2024年秋季啟用的香港商務大樓「The Henderson」,以洋紫荊花蕾含苞待放的流線姿態,及銜接鄰近遮打花園綠意的戶外藝術公園,在繁忙的中環圈起一方都市綠洲。「The Henderson」從建築到藝術展品都是焦點,包含上千種弧度構築的玻璃帷幕、ZHA在亞洲策劃的首座藝術公園、以「氣球狗」聞名世界的普普藝術家Jeff Koons珍稀紅色版本Balloon Swan》⋯⋯以下一一盤點。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圖片提供:Zaha Hadid Architects、The Henderson)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圖片提供:Zaha Hadid Architects、The Henderson)

都市天際線中含苞待放的洋紫荊

36層樓高的「The Henderson」,並非挑戰尺度規模的都會摩天大樓,而是因外型獨特及工法有所突破而吸睛。過去La Vie》曾專訪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總監Sara Klomps,她分享道,團隊在設計初期便注意到基地附近的香港公園和遮打花園,在香港是十分重要且少見的一片綠意。呼應這片自然美景,「The Henderson」以「含苞待放的洋紫荊」為發想,模擬花苞的結構和層次,開啟與週遭環境的對話。

▍香港最寬敞的無柱辦公樓面

ZHA採用6大巨型支柱搭配一側面核心鋼結構,構築大樓如花蕾含苞待放的姿態,輪廓延續了Zaha Hadid標誌性的無直角、曲線設計語彙。整體結構為「The Henderson」樓內創造出大面積、便於彈性使用的無柱樓面空間,最廣達到26公尺*46公尺,在香港辦公大樓間數一數二;側面鋼結構則讓日光與戶外景觀得以流入室內。

▍四千片弧形玻璃構築壯觀幕牆

壯觀的玻璃幕牆由1千多種不同弧度、共4千多片弧形玻璃組成,由德國品牌seele根據香港濕熱氣候特製四層、雙層式弧形隔熱玻璃板,以過濾室外過多熱能。施工過程也由曾操刀多間Apple Storeseele團隊監工,從開箱視察、貼上抗UV膜、上吸盤嵌入鐵框,到利用特製活閂(toggles)做最後調整,皆是職人精神的體現。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圖片提供:Zaha Hadid Architects、The Henderson)

ZHA在亞洲打造的第一座藝術花園

為銜接「The Henderson」周邊難得的都市綠意,ZHA將建築本身架高,空下來的地面層種植花草樹木,並攜手景觀設計團隊Gillespies規劃藝術公園,設計延續「The Henderson」花朵般的有機曲線,集結國際及香港在地藝術家以自然為靈感,搭載太陽能、在地植物等打造的公共藝術作品,搭配特別設計的療癒音樂,在繁忙的都會心臟,構築一方綠意與藝術氣息交織的天地。這座公園免費對大眾開放,邀請人們在城市中與大自然產生共鳴。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景觀設計由Gillespies負責,園藝由英國樹木造型師Darren Lerigo操刀,整體蜿蜒而流動的曲線輪廓,呼應著「The Henderson」建築輪廓及ZHA代表性的設計語彙。(圖片提供:Zaha Hadid Architects)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圖片提供:Zaha Hadid Architects、The Henderson)

▍太陽能驅動的呼吸之樹

花園中,美國藝術家Ned Kahn延續數十年來以藝術對話自然的創作語彙,帶來《呼吸之樹(Breathing Tree)》,這座約7米高的動態雕塑透過太陽能驅動,以懸挑的不鏽鋼樹冠、釋放清涼水霧的水漩渦、隨風輕輕擺盪的動態枝幹等,具象化風和水等自然能量,邀人們在都市的雨簾與鏡池之間,靜心感受自然氣息流動。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圖片提供:Zaha Hadid Architects、The Henderson)

▍黃金比例幾何森林

常在作品中融入工程、數學、幾何概念的香港創作組合STICKYLINE,以大自然的分形結構及達文西筆下的黃金比例(1:1.618)為靈感,帶來《分形森林(The Fractal Forest)》,利用鏡面不鏽鋼包裹橡木,打造5棵依黃金比例打造的幾何樹木,呈現一片反射周圍環境的鏡面森林;裝置底部特別種植香港本地蜜源植物,吸引蝴蝶來此棲息,同時串連太平山、香港公園與中環海濱的綠色廊道。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圖片提供:Zaha Hadid Architects、The Henderson)

▍兩百年大樹生命光影脈動

擅長結合光影與自然元素的德國數位藝術家Philipp Frank,藉《催眠夢境(Hypnotic Dream)》一作將自然萬物的律動轉化為光影和聲景。作品投射在花園內一棵200多歲的珊瑚油桐樹上,將隨著樹木的生命脈動即時演化,映照出自然界的流動與無常。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圖片提供:Zaha Hadid Architects、The Henderson)

Jeff Koons珍稀「氣球天鵝」、Lasvit絕美花朵吊燈妝點

館內的藝術收藏也值得一看,三樓大廳有世界知名普普藝術家Jeff Koons的《Balloon Swan》坐鎮,這件高達3.5米的不鏽鋼雕塑以氣球天鵝為原型,透過鏡面拋光工藝,將輕盈與份量感揉為一體。值得一提的是,這是《Balloon Swan》系列中唯一的紅色版本,也是目前唯一在亞洲展出的作品。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圖片提供:The Henderson)

位於地下室的《In Bloom》則出自捷克知名玻璃設計團隊Lasvit,其擅長將傳統波西米亞玻璃工藝與創新技法結合,創造出富術感的玻璃裝置。Lasvit延續建築的設計概念,以洋紫荊為靈感,利用近200件玻璃組件詮釋花朵盛放的姿態,燈飾每個組件的表面都經過不同工法處理,閃耀著獨特的虹彩金屬光澤。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圖片提供:The Henderson)

最佳拍攝角度在這!

攝影迷想拍攝「The Henderson」,最佳取景角度在長江公園和長江中心對面的行人天橋,這裡相對位置高,能捕捉建築花朵般的優雅輪廓,襯著中環繁忙街景,更能為影像注入動感與層次。

The Henderson

地址|香港島中環美利道2

The Henderson  Art Garden

地點|香港島中環寳徑休憩花園(Lambeth Walk Rest Gard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德國館」:以木造圓形建築、綠意花園體現「循環經濟體驗」

2025大阪世博「德國館」:以木造圓形建築、綠意花園體現「循環經濟體驗」

2025大阪世博將在4月13日至10月13日舉行,德國館以「循環經濟體驗」為主題,並將展館命名為《哇!德國》(わ! ドイツ),翻玩日文中「わ!」多重之意,代表著循環的「環」、調和的「和」,以及表達讚嘆與感動的「哇」等不同意思。德國館本身即是一件循環型、永續建築的展示作品,將建築、景觀與展覽融為一體,帶領訪客踏上一條邁向循環型未來的道路!

三大核心元素圍繞「循環經濟體驗」

為了讓整體展覽和建築給人有別開生面的氣息,由德國創意公司 facts and fiction負責策畫的德國館,透過三大元素—KAWAII、EDUTAINMENT與IMMERSION來定調展覽。

KAWAII代表的是日本廣為人知的可愛文化,不僅是文化特徵,更幾乎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因此觀展過程中,將有依「可愛文化」量身打造的循環吉祥物陪伴,它們將化身「會說話的導覽員」,用德語、日語與英語三種語言向觀眾說明展館的內容,並闡述如何實踐循環經濟的生活哲學。

德國館吉祥物(圖片來源:German Expo Pavilion)
德國館吉祥物(圖片來源:German Expo Pavilion)

EDUTAINMENT則是將教育與娛樂結合,由於展覽探討的是循環經驗,此類型展覽往往複雜且深奧,因此展覽希望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傳遞知識,讓觀眾在遊戲與探索中自然學習。

IMMERSION則為沉浸式體驗,德國館欲營造一種讓人全然投入,身歷其境的觀展氛圍,並且秉持無障礙與包容性設計原則,將展館內的每一處空間,都設計為所有人開放的沉浸式體驗場域,帶領觀眾深度進入循環經濟的世界。

(圖片來源:German Expo Pavilion)
(圖片來源:German Expo Pavilion)

重新定義永續的世博建築

在展館建築設計上,負責統籌建設的GL events邀來LAVA建築團隊操刀,並延續歷來德國館以建築語彙鮮明展現主題的精神。

呼應2025大阪世博「生命閃耀未來社會的設計」主題,LAVA團隊將建築背景設定為後人類世(Post-Anthropocene)的未來,當建築與城市環境支持一個封閉循環、零廢棄的系統,資源在其中持續流動,而公平繁榮的社會於其中共生,體現「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循環經濟潛能。

2025大阪世博德國館建築由LAVA建築團隊操刀。(圖片來源:German Expo Pavilion)
2025大阪世博德國館建築由LAVA建築團隊操刀。(圖片來源:German Expo Pavilion)

這座名為《哇!德國》的循環展館,汲取了「わ」在日文中的「環」與「和諧」之意,外觀上以木質圓柱結構為元素,直覺傳達出「循環」主題意象,聚焦建築環境對地球的影響,亦結合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

像是在建材使用上,德國館正有如一座「活的材料倉庫」,展覽與咖啡空間所使用的材料如預製圓柱型集成木材、鋼材與竹材,都會於展覽結束後回收並再利用。兩大主要建築體則由當地可取得的二次材料與天然有機物填充,包括夯土與玻璃;以及菌絲體、麻泥土等未來可被分解為堆肥的材料。

德國館建築外觀上以木質圓柱結構為元素,直覺傳達出「循環」主題意象。(圖片來源:German Expo Pavilion)
德國館建築外觀上以木質圓柱結構為元素,直覺傳達出「循環」主題意象。(圖片來源:German Expo Pavilion)

通往循環社會的螺旋旅程

走進德國館將循著一條可步行的螺旋路徑,穿越一系列圓柱結構,思索循環經濟的多種可能性,不只從材料生命週期與科技角色,也包括對社會結構的反思。由兩大圓柱體構成的建築群,將分別作為展覽空間,以及接待與餐廳咖啡空間使用。

(圖片來源:German Expo Pavilion)
(圖片來源:German Expo Pavilion)

環抱其中的綠意公園與綠屋頂花園,邀請訪客在此休息、散步外,也會種滿大阪苗圃的21棵樹、竹林、杜鵑花、蘆葦與草本植物,幫助場館自然降溫,也形成「藍綠基礎設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

從建築、動線到景觀設計,整座展館以「圓」作為詩意的象徵貫穿始終,將觀眾與後人類世願景的宣言情感連結。「德國館在形式與功能上皆代表著科技圈與生物圈的融合,是一座實踐並展示循環建築與永續原則的建築體。」LAVA創辦人之一Christian Tschersich 如此形容。

(圖片來源:German Expo Pavilion)
(圖片來源:German Expo Pavilion)

2025大阪世博「德國館」
期間: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
更多資訊可至德國館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建築傳承也創造歷史!牛津大學新學院校舍Gradel Quadrangles,讓600年傳統「方庭」從封閉走向開放

牛津大學新學院「Gradel Quadrangles」建築亮點!融哥德式建築語彙,創新演繹方庭

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擁有近千年歷史,各大學院(college)內不同時期建造的校舍建築,見證了數個世紀人文風貌的遞嬗,也反映了跨時代的建築美學。2024年,牛津大學新學院(New College)完成了「Gradel Quadrangles」擴建計畫,其由英國建築團隊David Kohn Architects擘劃,延續新學院原有的哥德式建築語彙、特殊「方庭」(Quadrangle)格局,結合現代元素,打造學生宿舍及一系列學習交流空間。

牛津大學新學院「Gradel Quadrangles」建築亮點!融哥德式建築語彙,創新演繹方庭
牛津大學新學院於2024年竣工的新校舍Gradel Quadrangles。(圖片來源:David Kohn Architects)
牛津大學新學院「Gradel Quadrangles」建築亮點!融哥德式建築語彙,創新演繹方庭
牛津大學新學院於2024年竣工的新校舍Gradel Quadrangles。(圖片來源:David Kohn Architects)

《哈利波特》取景地!牛津大學最美學院

雖然名稱中有個「新」字,但新學院是牛津大學最古老的學院之一,成立於1379年。新學院保留了許多古老建築,加上後續擴建的新校舍,構築新舊時代交織的校園風景,被公認是牛津最美學院之一。要感受新學院的古香,有建於14世紀的主教堂(Chapel),其以華麗拱頂、木雕聖壇、彩色玻璃窗為特色;也有修道院風格的迴廊(Cloisters),曾吸引《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劇組來此取景。

牛津大學新學院「Gradel Quadrangles」建築亮點!融哥德式建築語彙,創新演繹方庭
牛津大學新學院中建造於14世紀的主教堂。(圖片來源:New College Oxford)
牛津大學新學院「Gradel Quadrangles」建築亮點!融哥德式建築語彙,創新演繹方庭
牛津大學新學院迴廊。(圖片來源:New College Oxford)

獨特「方庭」格局影響大學建築數百年

新學院在14世紀率先採用的「方庭」(Quadrangle)格局,成了後來英國、甚至是世界各地學院的典範。方庭就像是「學院的心臟」,以露天庭院為中心,周邊由教堂、禮堂、圖書館、宿舍、教室、鐘樓、餐廳等建築包繞,形成一處學術、社交與生活共融的場域,傳承至今已是牛津校園生活方式的象徵。自14世紀最早的方庭「Front Quad」建設以來,新學院陸續於17世紀末打造「The Garden Quadrangle」、19世紀末擴建「The Holywell Quadrangle」,近年更展開「Gradel Quadrangles」建設計畫。

牛津大學新學院「Gradel Quadrangles」建築亮點!融哥德式建築語彙,創新演繹方庭
牛津大學新學院Front Quad。(圖片來源:New College Oxford)
牛津大學新學院「Gradel Quadrangles」建築亮點!融哥德式建築語彙,創新演繹方庭
牛津大學新學院The Garden Quadrangle。(圖片來源:New College Oxford)

「Gradel Quadrangles」融入哥德式建築語彙,創新演繹方庭

Gradel Quadrangles」坐落於新學院主要院區幾個街區外,設有宿舍、學術中心、表演廳、綠意庭院、餐廳、公共學習空間、辦公室等新設施,為在校師生創造更優良的學術交流及生活環境。建築團隊David Kohn Architects將現代元素與新學院代表性的哥德式風格建築調和,並對方庭格局做出新的詮釋,打造「Main Quad」及「New Warham House」兩棟主要建築。

牛津大學新學院「Gradel Quadrangles」建築亮點!融哥德式建築語彙,創新演繹方庭
(圖片來源:David Kohn Architects)
牛津大學新學院「Gradel Quadrangles」建築亮點!融哥德式建築語彙,創新演繹方庭
Gradel Quadrangles學生宿舍臥室。(圖片來源:David Kohn Architects)
牛津大學新學院「Gradel Quadrangles」建築亮點!融哥德式建築語彙,創新演繹方庭
Gradel Quadrangles學生宿舍共用廚房。(圖片來源:David Kohn Architects)

外觀彎繞、呈現ㄇ字型的「Main Quad」,是學生宿舍的所在地,建築的木結構屋頂如波浪般起伏,呼應並更加凸顯建築本身蜿蜒的造型,頂部鋪滿多邊形鋁材,形成鱗片般的視覺效果。辦公大樓「New Warham House」則位在校區角落,是一棟21.5公尺高的塔樓,其立面與「Main Quad」一樣都由約7公分厚的石牆打造,並與混凝土結構連接;表面如浪漫夕照的色彩由石灰石、紅砂岩拼接而成;屋頂則點綴手工雕刻的怪獸及怪誕動物石雕,呼應古老哥德式建築中常見的元素。

牛津大學新學院「Gradel Quadrangles」建築亮點!融哥德式建築語彙,創新演繹方庭
Gradel Quadrangles中的Main Quad。(圖片來源:David Kohn Architects)
牛津大學新學院「Gradel Quadrangles」建築亮點!融哥德式建築語彙,創新演繹方庭
Gradel Quadrangles中的New Warham House。(圖片來源:David Kohn Architects)
牛津大學新學院「Gradel Quadrangles」建築亮點!融哥德式建築語彙,創新演繹方庭
建築屋簷的怪誕石雕由石匠手工打造。(圖片來源:David Kohn Architects)

值得一提的是,「Gradel Quadrangles」既延續了新學院的方庭傳統,也在格局上迎來創新。新學院最初的「Front Quad」庭院四面都被建築圍繞;幾世紀後新設的方庭則有一面朝向花園,形成更開闊的格局;時間來到2020年代,David Kohn Architects再次賦予方庭新的表現形式,在「Main Quad」翼樓和其兩側的建築之間,安排了三座露天庭院,形成更具開放性的一系列方庭,讓新學院校舍以更有趣、更透明、更能讓使用者玩味的方式呈現,鬆動方庭最早予人封閉、排外的印象。

牛津大學新學院「Gradel Quadrangles」建築亮點!融哥德式建築語彙,創新演繹方庭
(圖片來源:David Kohn Architects)
牛津大學新學院「Gradel Quadrangles」建築亮點!融哥德式建築語彙,創新演繹方庭
David Kohn Architects記錄新學院方庭演變的手稿。(圖片來源:David Kohn Architects)
牛津大學新學院「Gradel Quadrangles」建築亮點!融哥德式建築語彙,創新演繹方庭
從Gradel Quadrangles環境配置圖可看出3座一面向外、三面蓋有建築的方庭。(圖片來源:David Kohn Architects)

資料來源|David Kohn ArchitectsNew College OxfordDez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