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新地標「The Henderson」!建築如含苞待放的花蕾,藝術花園圈起都市綠洲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ZHA)操刀設計、於2024年秋季啟用的香港商務大樓「The Henderson」,以洋紫荊花蕾含苞待放的流線姿態,及銜接鄰近遮打花園綠意的戶外藝術公園,在繁忙的中環圈起一方都市綠洲。「The Henderson」從建築到藝術展品都是焦點,包含上千種弧度構築的玻璃帷幕、ZHA在亞洲策劃的首座藝術公園、以「氣球狗」聞名世界的普普藝術家Jeff Koons珍稀紅色版本Balloon Swan》⋯⋯以下一一盤點。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圖片提供:Zaha Hadid Architects、The Henderson)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圖片提供:Zaha Hadid Architects、The Henderson)

都市天際線中含苞待放的洋紫荊

36層樓高的「The Henderson」,並非挑戰尺度規模的都會摩天大樓,而是因外型獨特及工法有所突破而吸睛。過去La Vie》曾專訪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總監Sara Klomps,她分享道,團隊在設計初期便注意到基地附近的香港公園和遮打花園,在香港是十分重要且少見的一片綠意。呼應這片自然美景,「The Henderson」以「含苞待放的洋紫荊」為發想,模擬花苞的結構和層次,開啟與週遭環境的對話。

▍香港最寬敞的無柱辦公樓面

ZHA採用6大巨型支柱搭配一側面核心鋼結構,構築大樓如花蕾含苞待放的姿態,輪廓延續了Zaha Hadid標誌性的無直角、曲線設計語彙。整體結構為「The Henderson」樓內創造出大面積、便於彈性使用的無柱樓面空間,最廣達到26公尺*46公尺,在香港辦公大樓間數一數二;側面鋼結構則讓日光與戶外景觀得以流入室內。

▍四千片弧形玻璃構築壯觀幕牆

壯觀的玻璃幕牆由1千多種不同弧度、共4千多片弧形玻璃組成,由德國品牌seele根據香港濕熱氣候特製四層、雙層式弧形隔熱玻璃板,以過濾室外過多熱能。施工過程也由曾操刀多間Apple Storeseele團隊監工,從開箱視察、貼上抗UV膜、上吸盤嵌入鐵框,到利用特製活閂(toggles)做最後調整,皆是職人精神的體現。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圖片提供:Zaha Hadid Architects、The Henderson)

ZHA在亞洲打造的第一座藝術花園

為銜接「The Henderson」周邊難得的都市綠意,ZHA將建築本身架高,空下來的地面層種植花草樹木,並攜手景觀設計團隊Gillespies規劃藝術公園,設計延續「The Henderson」花朵般的有機曲線,集結國際及香港在地藝術家以自然為靈感,搭載太陽能、在地植物等打造的公共藝術作品,搭配特別設計的療癒音樂,在繁忙的都會心臟,構築一方綠意與藝術氣息交織的天地。這座公園免費對大眾開放,邀請人們在城市中與大自然產生共鳴。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景觀設計由Gillespies負責,園藝由英國樹木造型師Darren Lerigo操刀,整體蜿蜒而流動的曲線輪廓,呼應著「The Henderson」建築輪廓及ZHA代表性的設計語彙。(圖片提供:Zaha Hadid Architects)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圖片提供:Zaha Hadid Architects、The Henderson)

▍太陽能驅動的呼吸之樹

花園中,美國藝術家Ned Kahn延續數十年來以藝術對話自然的創作語彙,帶來《呼吸之樹(Breathing Tree)》,這座約7米高的動態雕塑透過太陽能驅動,以懸挑的不鏽鋼樹冠、釋放清涼水霧的水漩渦、隨風輕輕擺盪的動態枝幹等,具象化風和水等自然能量,邀人們在都市的雨簾與鏡池之間,靜心感受自然氣息流動。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圖片提供:Zaha Hadid Architects、The Henderson)

▍黃金比例幾何森林

常在作品中融入工程、數學、幾何概念的香港創作組合STICKYLINE,以大自然的分形結構及達文西筆下的黃金比例(1:1.618)為靈感,帶來《分形森林(The Fractal Forest)》,利用鏡面不鏽鋼包裹橡木,打造5棵依黃金比例打造的幾何樹木,呈現一片反射周圍環境的鏡面森林;裝置底部特別種植香港本地蜜源植物,吸引蝴蝶來此棲息,同時串連太平山、香港公園與中環海濱的綠色廊道。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圖片提供:Zaha Hadid Architects、The Henderson)

▍兩百年大樹生命光影脈動

擅長結合光影與自然元素的德國數位藝術家Philipp Frank,藉《催眠夢境(Hypnotic Dream)》一作將自然萬物的律動轉化為光影和聲景。作品投射在花園內一棵200多歲的珊瑚油桐樹上,將隨著樹木的生命脈動即時演化,映照出自然界的流動與無常。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圖片提供:Zaha Hadid Architects、The Henderson)

Jeff Koons珍稀「氣球天鵝」、Lasvit絕美花朵吊燈妝點

館內的藝術收藏也值得一看,三樓大廳有世界知名普普藝術家Jeff Koons的《Balloon Swan》坐鎮,這件高達3.5米的不鏽鋼雕塑以氣球天鵝為原型,透過鏡面拋光工藝,將輕盈與份量感揉為一體。值得一提的是,這是《Balloon Swan》系列中唯一的紅色版本,也是目前唯一在亞洲展出的作品。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圖片提供:The Henderson)

位於地下室的《In Bloom》則出自捷克知名玻璃設計團隊Lasvit,其擅長將傳統波西米亞玻璃工藝與創新技法結合,創造出富術感的玻璃裝置。Lasvit延續建築的設計概念,以洋紫荊為靈感,利用近200件玻璃組件詮釋花朵盛放的姿態,燈飾每個組件的表面都經過不同工法處理,閃耀著獨特的虹彩金屬光澤。

Zaha Hadid團隊打造香港「The Henderson」中環新地標!建築及藝術花園重現洋紫荊含苞待放姿態
(圖片提供:The Henderson)

最佳拍攝角度在這!

攝影迷想拍攝「The Henderson」,最佳取景角度在長江公園和長江中心對面的行人天橋,這裡相對位置高,能捕捉建築花朵般的優雅輪廓,襯著中環繁忙街景,更能為影像注入動感與層次。

The Henderson

地址|香港島中環美利道2

The Henderson  Art Garden

地點|香港島中環寳徑休憩花園(Lambeth Walk Rest Gard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沖繩石垣島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開業:藤本壯介操刀設計,將蔚藍海景、自然綠意盡收眼底

沖繩石垣島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開業:藤本壯介操刀設計,將蔚藍海景、自然綠意盡收眼底

坐落沖繩縣石垣島東南海岸地區的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於今(2025)年7月1日正式開業,其由建築師藤本壯介操刀設計,打造出模糊室內外界線、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奢華別墅。

成立於2020年4月的NOT A HOTEL株式會社,以「在世界各地擁有屬於你的家」為理念,提供人們由國際知名建築師與創作者操刀、兼具設計美感與智慧家居科技的度假別墅。其特色在於,使用者不只可以入住自己購買的房產,還能靈活運用所有 NOT A HOTEL系列據點,這些物件可像自有住宅或度假別墅一樣做為資產持有,也可以每年10晚為單位彈性購買。

NOT A HOTEL株式會社宣布,位於沖繩縣石垣島東南海岸地區的 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於7月1日正式開業。(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NOT A HOTEL株式會社宣布,位於沖繩縣石垣島東南海岸地區的 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於7月1日正式開業。(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本建築由備受全球矚目的建築師藤本壯介操刀設計,打造出一棟獨一無二的別墅。(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本建築由備受全球矚目的建築師藤本壯介操刀設計,打造出一棟獨一無二的別墅。(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

距離新石垣機場僅約11分鐘車程的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圓形別墅,建造於約1萬平方公尺的廣闊臨海用地上,總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公尺,為目前NOT A HOTEL系列中規模最大的一棟物件。外觀上,整棟建築呈圓形、碗狀的屋頂設計,讓人彷彿置身於柔和起伏的丘陵之中;從室內便能感受到石垣島的綠意與湛藍海景,加上與碧海藍天相映成趣的白色外牆,呼應了建築與自然相融的理念。

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距離新石垣機場僅約11分鐘車程,交通便利。(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距離新石垣機場僅約11分鐘車程,交通便利。(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將海景盡收眼底

別墅內設有最多可供10人入住的4間獨立臥室,客餐廳與無邊際泳池的設計更能將海景盡收眼底,讓人們可以邊聆聽海浪聲、感受海風吹拂,邊欣賞夕陽緩緩沉入水平線。走進呈碗狀下凹設計的中庭,抬頭可見一望無際的天空與大海,從上方俯瞰,鋪滿綠植的庭院,讓建築整體彷彿隱入周圍環境、消弭了室內外的邊界。中庭內更設有兒童戲水池,以及可圍爐生火的壁爐,讓小孩與大人都能在此同樂。

別墅內設有可將海景盡收眼底的客餐廳及泳池,並備有最多可供10人入住的4間獨立臥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別墅內設有可將海景盡收眼底的客餐廳及泳池,並備有最多可供10人入住的4間獨立臥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人們能在無邊際泳池享受靜謐時光。(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人們能在無邊際泳池享受靜謐時光。(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中庭內設有兒童泳池供孩子玩樂,另有供大人圍爐生火的壁爐。(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中庭內設有兒童泳池供孩子玩樂,另有供大人圍爐生火的壁爐。(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享受陽光灑落的桑拿室

採用落地玻璃窗設計的浴室及臥室,除能引入柔和的自然光線,營造出舒適自在的氛圍,也能遠眺海景,讓人們享受美景的同時也沉澱思緒。別墅內還設有桑拿與健身房,不論是想要在光影灑落的桑拿室放鬆,還是在設有跑步機、啞鈴、沙袋等設備的健身空間裡活動,都能滿足不同的度假需求。

浴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浴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臥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臥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桑拿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桑拿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體驗島上活動、當季食材

另外,入住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時,也能親身感受沖繩八重山群島的自然、傳統與人文,像是搭乘沖繩傳統帆船、浮潛、亞熱帶紅樹林探險等體驗,為旅程增添更多獨特回憶。別墅也可依要求提供早餐及晚餐,若選擇私人晚宴,則將有專屬主廚於房內獻上特製套餐,並以沖繩的當季食材入菜,讓每一口都嚐得到自然的鮮美。

資料來源|NOT A HOTEL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把油紙傘》亮相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宣紙為主體重新詮釋傳統工藝,MAD打造自然劇場般的遮蔽裝置

《一把油紙傘》亮相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宣紙為主體重新詮釋傳統工藝,MAD打造自然劇場般的遮蔽裝置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外,一把淺開的「油紙傘」輕輕覆蓋草坪。因應威尼斯日夜溫差大的氣候特徵,MAD建築事務所自傳統工藝汲取靈感,構築出既有劇場光影美感、又有涼亭遮蔽功能的戶外空間裝置。宣白色油紙糊於不規則曲線結構中,與大地相映成趣,優美實踐了本屆雙年展主題。

建築師馬岩松作為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提出「容.智慧(Co-Exist)」概念回應全球面臨的氣候、能源、人口問題等共同挑戰,並領銜MAD團隊於館外草坪打造可做遮蔽之用的《一把油紙傘》裝置作品。裝置主幹以柔和線條向地面彎折,搭配「紙」的有機質感,近看壯觀、遠看卻也不礙大體環境,直接回應與自然共生的當代建築趨勢。

MAD於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外打造裝置作品《一把油紙傘》。(圖片來源:MAD)
MAD於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外打造裝置作品《一把油紙傘》。(圖片來源:MAD)

▍融傳統工藝於建築

作品靈感源自中國傳統油紙傘,選用宣紙作為主體材質,透過反覆塗刷桐油達成其透光並防水的效果,再以現代結構美學重新詮釋其尺度和形態,將現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材料工藝融會並轉化於空間裝置上。

主幹材質為鐵,傘面則以塗刷桐油的宣紙包覆。(圖片來源:MAD)
主幹材質為鐵,傘面則以塗刷桐油的宣紙包覆。(圖片來源:MAD)

▍因應當地多變氣候

威尼斯屬地中海型氣候,天氣變化明顯,日夜溫差也大。6至8月的夏季炎熱潮濕,晴時可達30度高溫,相當曝曬;3月至5月及9月至11月的春秋兩季則降水較多,且不乏強風。對應威尼斯雙年展橫跨4月至11月三季氣候,MAD撐起《一把油紙傘》為所有參訪者遮風避雨,提供得以休憩、放空甚或靜心沉思的半開放式空間。即便於氣候相對宜人的日子前往,中國館戶外花園位處威尼斯軍械庫(Arsenale di Venezia)場館盡頭,參訪者步行觀展至此,亦需一處暫時落腳歇息。

傘形結構具備「微氣候調節」功能。(圖片來源:MAD)
傘形結構具備「微氣候調節」功能。(圖片來源:MAD)
中國館戶外花園位處威尼斯軍械庫場館盡頭,此裝置設計意在提供參訪者可暫時落腳歇息之處。(圖片來源:MAD)
中國館戶外花園位處威尼斯軍械庫場館盡頭,此裝置設計意在提供參訪者可暫時落腳歇息之處。(圖片來源:MAD)

▍營造如置身自然劇場之感

當參訪者走進傘下,便彷彿置身於微型自然劇場中,不僅能捕捉周遭變幻的光影,還能體驗輕微的室內外溫差。透過不規則下緣和地面之間的縫隙及表面半透的油紙,讓觀眾感受到外部環境,帶來氣息不斷流動的呼吸感;當烈日炙烤抑或空氣乾燥時,傘內高處的霧化噴頭更會啟動降溫程序。MAD連結傳統桐油材料與現代環境感測系統,在露天場域建構出溫度、濕度、光感三重自適應的「生態力場」

傘內光影給人如臨自然劇場的魔幻感受。(圖片來源:MAD)
傘內光影給人如臨自然劇場的魔幻感受。(圖片來源:MAD)
並透過下緣和地面之間的縫隙交流氣息,為裝置賦予「呼吸」。(圖片來源:MAD)
並透過下緣和地面之間的縫隙交流氣息,為裝置賦予「呼吸」。(圖片來源:MAD)

▍搭載智慧光譜技術,模擬晝夜更替氛圍

傘體內部搭載歐普照明SDL智慧光譜技術,可隨外界天氣和光線變化。燈光流轉於半透油紙上,一座晝夜更替、共生共融的光影之亭便應運而生。

傘內搭載智慧光譜技術,可隨外部光源變化。(圖片來源:MAD)
傘內搭載智慧光譜技術,可隨外部光源變化。(圖片來源:MAD)
模擬出自然界晝夜更替般的動態氛圍。(圖片來源:MAD)
模擬出自然界晝夜更替般的動態氛圍。(圖片來源:MAD)

終將「消失」於自然,為生態議題帶來新思路

循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此裝置的油紙表皮會因氣候洗禮和時間推移而逐漸泛黃、磨損,甚至消散和降解。其輕盈姿態不外乎是戶外裝置「非永久性」觀點的體現,試圖在現當代探討何以解決氣候危機的前提下,為建築與環境共生的語境找到一種新的浪漫解題思路。

(圖片來源:MAD)
(圖片來源:MAD)
(圖片來源:MAD)
(圖片來源:MAD)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外裝置《一把油紙傘》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3日
  •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軍械庫(Arsenale - Magazzino Delle Cisterne, Castello 2169/F - 30122 Venezia, Italy)

資料來源:MAD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