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操刀BEEAH總部!以沙丘為靈感、順應沙漠環境的未來感建築

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操刀BEEAH總部!以沙丘為靈感、順應沙漠環境條件的未來感建築

有「建築女爵」之稱的扎哈哈蒂(Zaha Hadid),作品常揉入大量曲線設計,打破建築方正剛硬形象,賦予其自由奔放的幾何美感,而她所創立的扎哈哈蒂建築事務所(Zaha Hadid Architects,ZHA)團隊,也承襲了這項標誌性風格。2022年3月,ZHA在阿聯沙迦的建築作品「BEEAH企業總部」正式揭幕,其與沙漠地域呼應、宛若沙丘的獨特外觀引人注目。

03_ZHA_BEEAH-HQ_Sharjah_UAE_©HuftonCrow_lowres-1-1988x1080
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操刀阿聯沙迦「BEEAH企業總部」
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操刀阿聯沙迦「BEEAH企業總部」

歷時九年打造、眾所期待的ZHA阿聯新作

BEEAH集團總部座落於阿聯沙迦,經營方針尤其注重「可持續性」,主要發展環境相關、廢料管理等業務,觸角亦延伸至再生能源、綠色動能、交通系統、教育等領域,盼能以可持續性為基礎,並利用數位與智慧化科技賦能,為未來社會提供對環境更友善的生活方式,同時提高中東與北非地區的生活質量。2013年,BEEAH展開新總部建造計畫,競圖由當時仍在世的Zaha Hadid與其團隊拿下,歷經9年繁複工程,終在2022年3月底正式啟用。

BEEAH企業總部歷時九年打造
BEEAH企業總部歷時九年打造

ZHA以沙丘景觀為靈感設計

建築外觀方面,ZHA自總部基地周圍的沙丘景觀汲取靈感,運用團隊最具代表性的曲線元素,呈現一系列相互連通、具流暢輪廓的量體,而這面積達9,000平方公尺的沙丘狀建築,濁灰色外衣與沙漠環境相呼應,視覺上亦兼具未來感,回應著BEEAH強調「前瞻性」的經營眼光。

建築靈感源自沙漠沙丘景觀
建築靈感源自沙漠沙丘景觀

順應沙漠環境、強調可持續性的綠色建築

視覺外觀是構築好建築的要素之一,但軟硬體設施能否提供使用者適切體驗,並適應當地環境條件也至關重要。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日曬強烈,ZHA盡可能最小化建築被玻璃覆蓋的面積,防止室內暴露在嚴酷陽光之下,並在外部裝設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面板,達到調節內部溫度的效果。

BEEAH企業總部室內空間
BEEAH企業總部室內空間

此外,總部中央設有被ZHA團隊稱為「綠洲」的中央庭院,以及帶有三角形開口、挑高15米的圓頂大廳,除有助於自然通風,也可將自然光線引入;值得一提的是,建築整體的開口處都經過ZHA精心定位,為的就是要減少玻璃材質的運用,達到讓適量光線流入同時避免內部過於悶熱的目的。

室內帶有大量曲線元素,別具摩登氣息
室內帶有大量曲線元素,別具摩登氣息
07_ZHA_BEEAH-HQ_Sharjah_UAE_©HuftonCrow_lowres-899x1080
總部中央圓頂大廳

為實踐可持續性,整體建築由太陽能電池陣列供電,另設有過濾系統處理污水,盡可能讓資源循環利用以減少能耗;不僅如此,智能管理設施也被帶入建築內,其可根據時序與樓內人數,自動調節室內溫度與照明強弱。而BEEAH總體設計也受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USGBC)認證,符合LEED白金級標準,為未來世界的工作場域樹立了值得借鏡的模範。

09_ZHA_BEEAH-HQ_Sharjah_UAE_©HuftonCrow_13_lowres-720x1080
樓梯與辦公室天花板、牆面設計也富含曲面設計細節
樓梯與辦公室天花板、牆面設計也富含曲面設計細節

資料、圖片|Zaha Hadid Architects、archdaily(攝影:Hufton+Crow)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把油紙傘》亮相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宣紙為主體重新詮釋傳統工藝,MAD打造自然劇場般的遮蔽裝置

《一把油紙傘》亮相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宣紙為主體重新詮釋傳統工藝,MAD打造自然劇場般的遮蔽裝置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外,一把淺開的「油紙傘」輕輕覆蓋草坪。因應威尼斯日夜溫差大的氣候特徵,MAD建築事務所自傳統工藝汲取靈感,構築出既有劇場光影美感、又有涼亭遮蔽功能的戶外空間裝置。宣白色油紙糊於不規則曲線結構中,與大地相映成趣,優美實踐了本屆雙年展主題。

建築師馬岩松作為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提出「容.智慧(Co-Exist)」概念回應全球面臨的氣候、能源、人口問題等共同挑戰,並領銜MAD團隊於館外草坪打造可做遮蔽之用的《一把油紙傘》裝置作品。裝置主幹以柔和線條向地面彎折,搭配「紙」的有機質感,近看壯觀、遠看卻也不礙大體環境,直接回應與自然共生的當代建築趨勢。

MAD於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外打造裝置作品《一把油紙傘》。(圖片來源:MAD)
MAD於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外打造裝置作品《一把油紙傘》。(圖片來源:MAD)

▍融傳統工藝於建築

作品靈感源自中國傳統油紙傘,選用宣紙作為主體材質,透過反覆塗刷桐油達成其透光並防水的效果,再以現代結構美學重新詮釋其尺度和形態,將現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材料工藝融會並轉化於空間裝置上。

主幹材質為鐵,傘面則以塗刷桐油的宣紙包覆。(圖片來源:MAD)
主幹材質為鐵,傘面則以塗刷桐油的宣紙包覆。(圖片來源:MAD)

▍因應當地多變氣候

威尼斯屬地中海型氣候,天氣變化明顯,日夜溫差也大。6至8月的夏季炎熱潮濕,晴時可達30度高溫,相當曝曬;3月至5月及9月至11月的春秋兩季則降水較多,且不乏強風。對應威尼斯雙年展橫跨4月至11月三季氣候,MAD撐起《一把油紙傘》為所有參訪者遮風避雨,提供得以休憩、放空甚或靜心沉思的半開放式空間。即便於氣候相對宜人的日子前往,中國館戶外花園位處威尼斯軍械庫(Arsenale di Venezia)場館盡頭,參訪者步行觀展至此,亦需一處暫時落腳歇息。

傘形結構具備「微氣候調節」功能。(圖片來源:MAD)
傘形結構具備「微氣候調節」功能。(圖片來源:MAD)
中國館戶外花園位處威尼斯軍械庫場館盡頭,此裝置設計意在提供參訪者可暫時落腳歇息之處。(圖片來源:MAD)
中國館戶外花園位處威尼斯軍械庫場館盡頭,此裝置設計意在提供參訪者可暫時落腳歇息之處。(圖片來源:MAD)

▍營造如置身自然劇場之感

當參訪者走進傘下,便彷彿置身於微型自然劇場中,不僅能捕捉周遭變幻的光影,還能體驗輕微的室內外溫差。透過不規則下緣和地面之間的縫隙及表面半透的油紙,讓觀眾感受到外部環境,帶來氣息不斷流動的呼吸感;當烈日炙烤抑或空氣乾燥時,傘內高處的霧化噴頭更會啟動降溫程序。MAD連結傳統桐油材料與現代環境感測系統,在露天場域建構出溫度、濕度、光感三重自適應的「生態力場」

傘內光影給人如臨自然劇場的魔幻感受。(圖片來源:MAD)
傘內光影給人如臨自然劇場的魔幻感受。(圖片來源:MAD)
並透過下緣和地面之間的縫隙交流氣息,為裝置賦予「呼吸」。(圖片來源:MAD)
並透過下緣和地面之間的縫隙交流氣息,為裝置賦予「呼吸」。(圖片來源:MAD)

▍搭載智慧光譜技術,模擬晝夜更替氛圍

傘體內部搭載歐普照明SDL智慧光譜技術,可隨外界天氣和光線變化。燈光流轉於半透油紙上,一座晝夜更替、共生共融的光影之亭便應運而生。

傘內搭載智慧光譜技術,可隨外部光源變化。(圖片來源:MAD)
傘內搭載智慧光譜技術,可隨外部光源變化。(圖片來源:MAD)
模擬出自然界晝夜更替般的動態氛圍。(圖片來源:MAD)
模擬出自然界晝夜更替般的動態氛圍。(圖片來源:MAD)

終將「消失」於自然,為生態議題帶來新思路

循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此裝置的油紙表皮會因氣候洗禮和時間推移而逐漸泛黃、磨損,甚至消散和降解。其輕盈姿態不外乎是戶外裝置「非永久性」觀點的體現,試圖在現當代探討何以解決氣候危機的前提下,為建築與環境共生的語境找到一種新的浪漫解題思路。

(圖片來源:MAD)
(圖片來源:MAD)
(圖片來源:MAD)
(圖片來源:MAD)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外裝置《一把油紙傘》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3日
  •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軍械庫(Arsenale - Magazzino Delle Cisterne, Castello 2169/F - 30122 Venezia, Italy)

資料來源:MAD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轉播建築設計現場!海澤維克打造「Making House」開放式工作室,啟發下一代投入設計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海澤維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以富實驗性的建築作品聞名,令人不禁好奇,這些打破常規的創意都在什麼樣的地方發生?近日團隊揭曉位於倫敦的全新工作室「Making House」,這裡不只是夥伴們的辦公空間,更是面向社區、對大眾敞開的創意交流平台——大面玻璃窗邀人們窺探設計工作現場、預約制展間展出歷年代表作,不僅要讓更多人認識海澤維克的建築哲學,更期待啟發下一代投入設計。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為「團結」而生的新空間

Making House」坐落於倫敦國王十字(King’s Cross)的核心地帶,距離海澤維克工作室原本的辦公室不遠,步行5分鐘就能抵達。為何要打造新的工作空間?工作室合夥人Neil Hubbard表示,COVID-19疫情導致工作模式轉變是一大原因,「疫情讓我們更認知到團結的重要性。」且近年團隊規模擴張,新空間能將所有夥伴聚集在同一屋簷下共創,培養更強烈的團隊意識。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面向大眾,建築設計現場「即時轉播」

在海澤維克工作室進駐前,「Making House」所在建築曾是時尚品牌Diesel的辦公室。最初這是一棟兩層磚砌建築,Diesel進駐後為其增設了膠合層壓木材(GLT)屋頂,在原本濃厚的工業氣息上注入一絲溫潤。海澤維克團隊接手後,幾乎保留建築外觀原貌,僅為入口新建一扇木質雙開門,並在一樓增設大量的玻璃窗,將原先封閉、隱密的工作現場對城市開放,邀人們行經此處時從外向內望,參與建築孵化的過程,與團隊一同感受創造的樂趣。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預約制展間:集結海澤維克歷年代表作

大眾不僅能透過玻璃窗看進工作室,也可申請參觀位於一樓的展間。這裡集結海澤維克工作室歷年作品,小至造型奇特的電梯按鈕,大至倫敦雙層巴士「New Routemaster」及世界各地建築專案的模型,一路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學中心、紐約Vessel等近年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回溯至Thomas Heatherwick1993年設計的首件建築作品,完整呈現海澤維克從個人到團隊、數十年來的創意脈絡。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無牆辦公空間:開放、靈活,體現夥伴多元文化背景

工作室夥伴的新辦公空間則位在二樓,有別於過去依據功能劃分出多個辦公室,這次牆壁、隔間全被打掉,創造更開放、靈活的無牆工作環境,並提供多種辦公桌配置,滿足單獨辦公、團隊腦力激盪等工作情境。Neil Hubbard特別提到,工作室夥伴的文化背景多元,為了尊重並體現這項特質,特意讓辦公室格局保持簡單,交由夥伴為此注入靈魂、填充樂趣,像裝飾家裡一樣佈置自己的工作空間,因此可見木質層架上擺滿夥伴們的私人收藏和靈感小物。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終極使命:啟發下一代投入設計

Making House」不只是單純的辦公場域,更體現海澤維克近年積極推廣的「人本建築」理念,主動親近社區,也歡迎大眾參與其中。為進一步實踐理念,工作室推動為期3年的「In The Making」創意教育計畫,將觸及6001014歲的青少年,鼓勵他們挖掘自己的創造力。談及「Making House」的使命,Thomas Heatherwick說:「對我來說最美好的成果,是未來那些致力讓世界更貼近人性、更令人感到愉悅的工作者會說:『我記得曾經過這,從窗戶望進去的那一刻,讓我對設計萌生興趣。』」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資料來源|Heatherwick Studio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