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橋」2026年啟用!Zaha Hadid遺作,以夜半舞者為題打造全世界最大單塔不對稱斜張橋

「淡江大橋」2026年啟用!Zaha Hadid遺作,以夜半舞者為題打造全世界最大單塔不對稱斜張橋

當夕陽餘暉灑落在淡水河口,「淡江大橋」將以輕盈而堅毅的姿態,串起淡水與八里之間的天際線。這座預計2026年5月12日通車的橋梁,不只是交通工程的巨作,更是已逝建築大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留給台灣與世界的詩意遺產!

建築女爵遺作,淡江大橋設計亮點

淡江大橋是台灣首座透過國際競圖選出的橋梁設計,2015年時,由中興工程顧問公司與德國 Leonhardt, Andrä and Partner組成之團隊,邀來Zaha Hadid、Patrik Schumacher兩人引領的Zaha Hadid Architects(ZHA建築師事務所)協助主橋段設計,其提出的「夜半舞者靜謐時」建築方案,從6組參與競圖團隊中脫穎而出。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 以雲門舞者躍動姿態為靈感

淡江大橋延續Zaha標誌的建築風格,以流動線條挑戰傳統,將建築轉化為雕塑般的空間語言,而淡江大橋正是她思想的延伸。團隊從夕照美景、雲門舞者跳躍向上的律動舞姿,以及對觀音山宗教禮讚為靈感,提出一個將建築藝術和工程技術融為一體,形塑出獨具一格、全世界最大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設計。

從遠處看,淡江大橋將宛如優雅舞者,線條隨風而起,白日時與藍天雲朵構成畫面,夜幕低垂時則在燈光映照下,化作水面上的光影之舞。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 雙手合十,代表祈福的橋塔設計

淡水夕照是許多台北人的共同回憶,也是跨越淡水河口的淡江大橋在設計上的難題。淡江大橋總長920公尺、主橋塔高211公尺、主跨距450公尺,完工後將會是全世界最大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

為了留下美麗夕照,ZHA團隊選擇只用單一橋塔的單塔斜張橋的形式,以支撐920公尺長的大橋,避免雙塔所形成的巨大視覺衝擊及地景破壞,並減少落墩數,降低對於生態系統的巨大衝擊。而座落河道中央偏淡水一側,有如雙手合十,象徵著祈福之意的中央橋塔,其向上延展的樣貌,如同浴火重生的鳳凰般,昂翅向天際飛翔。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 橋梁燈光設計美學

至於淡江大橋何時看最美?在設計時,團隊就充分考慮到橋體外觀在日落、黃昏和夜間這三個不同時段與周邊環境的呼應性。夕陽西下時,燈桿將有溫暖琥珀色光澤,呈現出細微的色彩漸變效果;燈桿與橋面交界處略顯明亮,而隨著燈桿逐漸向上延伸,其頂部將漸漸淡出,彷彿消失在夜色中,恰如夕陽的光芒緩緩消失在天際一般。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黃昏時,橋面中央部分的底側被光雕照明所點亮,整個橋體在水平方向上流暢的造型,則優雅地倒映在水面。入夜後,燈桿和橋面底側將被照亮;燈桿沐浴在柔光中,且在頂部形成光暈。

整座橋梁呈現出妙趣橫生的書法效果,瞬間便可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彰顯出一座地標性橋梁所具有的魅力。

另外,不同季節也會展現出不同的燈光色調,例如在冬季時以暖色系為主,炎熱的夏季則以清爽的色調與環境取得平衡,塑造出橋梁的不同風貌。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圖片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 大幅縮短交通時程

如今歷時7年時間,淡江大橋工程邁入最後關鍵階段,在2025年9月16日將最後一塊閉合節塊合龍,連接起淡水、八里兩端。啟用後,長達450公尺的主跨,將規劃專用車道、自行車道與人行步道,使八里與淡水之間的行車距離縮短15公里,為過河的旅程節省約 25 分鐘,加上分擔原有關渡大橋5公里上游約 30% 的交通量,以及舒緩台二線竹圍路段17%交通負載量,大幅改善北海岸的整體交通網絡外,也同時提升區域與台北港、桃園國際機場的可達性。

淡江大橋預計在2026年5月12日正式通車,屆時除了將成為台灣新地標外,也讓世人見證這座全世界跨距最長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不僅展現結構工程的突破,也彰顯力與美的和諧。

(圖片來源:總統府)
(圖片來源:總統府)

資料來源|Zaha Hadid Architects交通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首座「國家檔案館」在林口!在地紅土意象融入建築設計,浩瀚典藏記載台灣數百年發展

「國家檔案館」在林口!在地紅土地質融入建築外觀,珍貴史料記載台灣數百年發展脈絡

臺灣第一座「國家檔案館」於新北林口揭幕,現正試營運中,預計於11月正式啟用。這座屬於全民的記憶寶庫,集結見證國家發展的第一手紀錄,亦乘載著跨世代臺灣人的生活點滴;館內典藏跨及政治、經濟、社會、人文等領域,類型涵蓋文書、照片及影音檔案,每件藏品都是探究臺灣歷史脈絡不可或缺的拼圖。

「國家檔案館」在林口!在地紅土地質融入建築外觀,珍貴史料記載台灣數百年發展脈絡
(圖片來源:國家檔案館)

建築設計關鍵字:紅土地質、通透開放

國家檔案館建築由「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團隊以林口的紅土沈積地質為靈感,結合場館典藏歷史檔案的特性,將兩者轉譯於建築外觀之上。主體建物輪廓方正,視覺上極具份量感,立面以紅棕色系的烤漆玻璃、鏡面不鏽鋼片堆疊而成,呼應紅土意象;上方則採用通透的玻璃帷幕,象徵館方資訊對大眾保持透明公開。

「國家檔案館」在林口!在地紅土地質融入建築外觀,珍貴史料記載台灣數百年發展脈絡
(圖片來源:國家檔案館)

場館基地位於一片自然林地,坐擁臺灣中低海拔典型的豐富林相。為保留自然景觀,建築物只占基地的四分之一,且九典特別將其配置在植物多為先驅樹種、樹齡較短的東北角,藉此保留最大面積的森林,並設置一條坡道,邀訪客穿過森林入館。

「國家檔案館」在林口!在地紅土地質融入建築外觀,珍貴史料記載台灣數百年發展脈絡
(圖片來源:國家檔案館)

入館後一至二樓是數座寬敞的展覽空間,以及館史室、國際會議廳、教室、咖啡廳、餐廳、紀念品店等多元場域。浩瀚的檔案庫則位於三至十樓,庫房設有雙層外牆阻絕溼熱空氣以保護館藏,整體設計靈感源自臺灣活躍的板塊運動,空間像是林口台地的延伸,由底部層疊向上延伸,象徵國家記憶亦是隨時間沈澱積累而來。

「國家檔案館」在林口!在地紅土地質融入建築外觀,珍貴史料記載台灣數百年發展脈絡
(圖片來源:國家檔案館)

浩瀚典藏記載台灣數百年發展

究竟國家檔案館有多少珍貴資料?目前館藏若層層堆疊約可達30公里,未來20年內將倍增至100公里,大約與200座台北101大樓同高,規模龐大。這些見證臺灣數百年來社會發展的典藏,來源包含政府機關、民間團體及個人檔案紀錄,形式以公務文書為主,也不乏照片、影音和文物,當中許多早年的公文乘載著筆墨真跡,抑或見證臺灣社會重要轉折,深具歷史和文教價值,像是「1987年解嚴令」標誌民主社會的開端、「臺灣鐵路檔案」記載鐵道變遷歷程等,歷史最為悠久的文件則是1743年清領乾隆年間的古文書契,至今已留存數百年。

「國家檔案館」在林口!在地紅土地質融入建築外觀,珍貴史料記載台灣數百年發展脈絡
(圖片來源:國家檔案館)

光讀檔案太枯燥?隨展覽、互動體驗探索

為讓檔案變得更加可親,而非躺在書架上的冷冰資料,館方不僅策劃多檔主題展覽,亦結合多媒體及數位科技,打造多元的互動體驗。首檔常設展《島讀‧我們的故事》引領觀者一探1945年後臺灣社會發展及庶民生活,時間線從冷戰、美援、十大建設、民主化浪潮一路推展至今。同步登場的特展《重返1987—解嚴檔案》,則透過「戒」到「解」的關鍵檔案,呈現臺灣民主化的歷程,從《解嚴令》到《國家安全法》,自政府廢止《懲治叛亂條例》至修正《刑法》第100條等相關檔案都於現場公開展示。

「國家檔案館」在林口!在地紅土地質融入建築外觀,珍貴史料記載台灣數百年發展脈絡
(圖片來源:國家檔案館)

國家檔案館

地址|新北市林口區檔案館路1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09:00–17:00(週日、週一、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日休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重啟門扉:清代合院經13年修復,以《Reboot:新啟航》7大展區聚合港市記憶、促發文化再生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重啟門扉:清代合院經13年修復,以《Reboot:新啟航》7大展區聚合港市記憶、促發文化再生

作為淡水市街僅存的清代三合院院落建築,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歷經13年修復,現以常設展《Reboot:新啟航》轉身為文化新地標,將其承載的百年港市記憶向大眾敞開,且為各方旅人引路探入時光膠囊,見證古往今來的繁華、沒落與重生。本文整理觀展重點,帶你速覽7大區關鍵內容。

施家古厝位處淡水崎仔頂山丘前緣、崎仔頂市場街區核心,原由淡水商人鄭榮記於嘉慶年間建成並命名「榮記大厝」,後為日治時期北台灣最大木材企業「施合發商行」購作家族宅第居住。自19世紀起便坐落街角,它靜看淡水港受歷史發展與天然條件影響而變遷,留下港市產業與常民生活的切片於磚瓦之間,在2005年正式列冊新北市市定古蹟。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圖片來源: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圖片來源: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歷經13年修復,從私人宅邸轉身為公共文化廊道。(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歷經13年修復,從私人宅邸轉身為公共文化廊道。(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從私宅、古蹟到文化節點,串連產業、街區與庶民聲音

歷經13年修復,施家古厝善加保存了閩南式合院的空間布局和建築工法,2025年終以「Reboot:新啟航(Reboot: A New Beginning)」之名重新開放,成為淡水文化廊道上的重要節點。「Reboot」一詞既是電腦重啟的術語,也是文化再生的隱喻——旨在串連當地產業、城市街區與庶民聲音,並使之躍然古厝舞台;當觀者走進古厝,便不只眼觀單一建築,而能夠實感這座港口如何在潮起潮落間不斷轉型。尤值得一提的是,開幕日9月13日特別選擇與施合發自有船舶「大觀丸」啟航紀念日同日,帶有古厝再度揚帆的美好寓意,自此揭起全新文化航線,讓歷史航程換個形式續往未來開展。

由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策劃、外口制作操刀展場設計的常設展《Reboot:新啟航》於是順應古厝原有格局,將宅第的日常隔間直接轉化成7大展區,如此一來,不僅展覽與建築主體合而為一,觀者在看展的同時,也悄然體驗了施家人當年的生活動線。以下隨編輯走訪各區,沉浸歷史故事、捕捉日常縮影、重聽那些試圖扭轉頹勢的堅定發聲⋯⋯或許還從中獲取意想不到的當代啟發。

常設展《Reboot:新啟航》隱喻文化航線的重啟。(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常設展《Reboot:新啟航》隱喻文化航線的重啟。(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1

新啟航|見證港市重生

走入「新啟航」展區所在的古厝長廊,磚牆上懸掛多幅展版,迎面先見「Reboot:新啟航」幾個大字,接著便可循歷史軸線潛進一段段「再啟航」的故事;時序從1920年代施家參與築港請願、開啟木材貿易新航線,直至古厝經歷修復、以展覽形式再面世人的今日。與此同時,腳下有磚道延伸,頂上黑色橫樑則如桅杆,人們彷彿正被引上一艘方才出港的船,透過文字、影像,當然還有建物本身的歲月痕跡,得機會重新掠過淡水曾盛極一時、後難逃沒落、並蓄勢重生,這逾一世紀的興衰脈動。

新啟航展區,如全展「總論」般鋪陳古厝活化、地方再生與歷史再啟航等多面向旨意。(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新啟航展區,如全展「總論」般鋪陳古厝活化、地方再生與歷史再啟航等多面向旨意。(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現場一隅展出施合發商行過去出產的木板,其於桃園米倉劇場修繕中作為舊材料被保留下來。(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現場一隅展出施合發商行過去出產的木板,其於桃園米倉劇場修繕中作為舊材料被保留下來。(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2

起風時|再現海上榮光

「起風時」展區回顧淡水港與基隆港在20世紀初的此消彼長。左側設置高低起伏的木條模型,但凡直觀出口額與船舶進出的差距,即可發現基隆逐步取代淡水成為主要國際港口時,淡水卻在木材載運量上意外超越;再看展區盡頭懸掛的戎克船圖像(其船帆正迎風鼓足,象徵木材貿易掀起的新浪潮),便能清楚理解淡水的茶葉與樟腦出口雖走向沒落,但靠杉木與松木補位,港口實則再度「起風」,迎來充滿木質香氣的新黃金時期。

起風時展區,淡水港在基隆港出現後因木材貿易而再度出現風起之機。(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起風時展區,淡水港在基隆港出現後因木材貿易而再度出現風起之機。(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3

崎仔頂|回望街市發展

「崎仔頂」展區設於古厝原來的「灶跤」(台語意即廚房),精心保留的紅磚灶口構築曾經炊煙裊裊的生活場景。兩幅布幔垂落眼前,左側結合文字和地圖,供觀者綜覽滬尾古早商業街區,右側則以透視圖描畫施家古厝與清水岩、米市仔、崎仔腳的關係位置,如朝觀者鋪開街市圖卷。而特意把「街市」放進「廚房」,無疑暗示著信仰、商業與庶民生活的密切連結:人們在採買後行經古厝,再拾階而上至清水祖師廟,既促使此徑成為信仰之路,亦繪出一幀幀日常縮影。

崎仔頂展區,連結港口、街市與信仰場域,崎仔頂可謂淡水市街的起點。(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崎仔頂展區,連結港口、街市與信仰場域,崎仔頂可謂淡水市街的起點。(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4

聽眾聲|傾聽築港呼喊

1920年代,淡水港因航道淤積而沒落,地方士紳與企業家不願放棄,紛紛訴諸報章、用文字中勾勒築港願景,或透過請願運動呼籲總督府重振港口。「聽眾聲」展區便要觀者並行閱讀和傾聽,除刊載當年請願報導的報章文獻將再在耳畔響動歷史回聲外,兩側聲景裝置更加以市場吆喝和廟宇鐘鼓,匯往昔呼喊與現下聲響於一地,進而讓百年間淡水人們的「發聲」同時被看見與聽見。

聽眾聲展區,歷史之音與當代之聲相互呼應,彷彿具象化了今昔人文脈動。(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聽眾聲展區,歷史之音與當代之聲相互呼應,彷彿具象化了今昔人文脈動。(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5

木浪潮|凝縮林業興衰

木材曾是戰時的重要資源,施合發商行正因此在1930-40年代壯大為林業巨擘;從伐木、製材到運輸銷售,串起完整產業鏈。戰後雖仍短暫保持輝煌,逐漸在風雲變動中殞落卻也是無可避免之事。「木浪潮」展區爬梳台灣林業發展的重要脈絡,包括日治時期三大林場,以及進出口木材的種類和用途。中央白色船帆模型使人聯想木材乘風入港的繁盛景況,觀者不僅能一探施家事業從擴張到轉下的關鍵,也能知曉林業何以成為淡水榮華的一環。

木浪潮展區,木材自荷治時期起即為不可或缺的民生原料。(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木浪潮展區,木材自荷治時期起即為不可或缺的民生原料。(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在1930-40繁盛年代,施合發商行交易包括台灣本地林場,以及來自福州和日本九州等地的木材。(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在1930-40繁盛年代,施合發商行交易包括台灣本地林場,以及來自福州和日本九州等地的木材。(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6

施家姓|映現施家航道

百年前,施家掌門人暨企業家施坤山創立「株式會社施合發商行」,事業版圖橫跨木材貿易、製材加工到石炭出口、海陸運輸,甚至石油代理等多領域。其中,木材作為城市建設的基石,遑論房屋、鐵道及船舶的修造可見施合發商行的身影,連日常燃料和茶葉包裝都有其足跡,且在淡水港設有專屬碼頭、棧橋及貯木設施。「施家姓」展區內的「家族航道」由多面彙整施家大事記的直立展版延伸而成,聚焦介紹施坤山、施禎益等關鍵人物,同時講述家族企業如何撐起北台灣的木材航線、記敘施家參與地方發展的軌跡,愈發映現出淡水人適應潮流、開拓新局的精神。

施家姓展區,透過大事記細數施家事業版圖。(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姓展區,透過大事記細數施家事業版圖。(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7

文化線|另闢文化風景

當木材與茶葉貿易逐漸淡出歷史舞台,淡水已然轉向觀光旅遊的全新航道——「築港未竟」的遺憾,現在看來確是「文化啟航」的契機。「文化線」展區即帶來「淡水古蹟文化新廊道」多處景點,並列福佑宮、龍山寺、紅毛城及淡江大橋等今昔地標,揭示信仰地景與城市建設如何於時代中接力。而在這條新航線上,施家古厝宛如轉運站,為訪客提供駐足和思索空間,凝望過去也展望未來。

文化線展區,多處地標無聲揭示淡水今已迎來嶄新旅遊風景。(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文化線展區,多處地標無聲揭示淡水今已迎來嶄新旅遊風景。(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Reboot: 新啟航》常設展

  • 時間:即日起開放,週一至週五9:30-17:00/週六、週日及國定假日9:30-18:00(每月首週一休館,如恰逢國定假日則照常開放,並於翌日休館)
  • 地點: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8巷9號)
  • 票價:免費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