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尤

共有27篇文章

李尤

李尤

La Vie雜誌編輯

  • 2025「最美怪物誌」《yyin. volume 2: MONSTER》:19位台灣新銳創作者聯手,探索「怪物」在當代台灣的多重意涵
    平面設計2025/11/01

    2025「最美怪物誌」《yyin. volume 2: MONSTER》:19位台灣新銳創作者聯手,探索「怪物」在當代台灣的多重意涵

    歷時一年籌備,yyin.studio(八木印設計工作室)將在 11 月 17 日發行全新刊物《yyin. volume 2: MONSTER》。本期以「怪物」為主題,邀集台灣 19 位新銳設計師及藝術家共同參與,透過攝影、裝置、詩作、繪畫等多元形式創作,帶領讀者深入怪物敘事,探索並拓展其台灣當代的多重意涵,打造2025年的「最美怪物誌」。

  • 專訪韓國攝影師Siyoung Song:在商業攝影中定格真實與平衡
    攝影師2025/10/30

    專訪韓國攝影師Siyoung Song:在商業攝影中定格真實與平衡

    如同許多對鏡頭有嚮往的人,Siyoung Song最初也懷抱著想拍電影的心,遠赴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學習。但從青少年時期便享受拍照的他, 偶然開始在一間商業攝影工作室工作,環節中需與各方團隊緊密協作 的過程,以及相較電影製作更加緊湊的節奏尤其吸引了他,也讓他從 此投身其中。

  • 搭一座劇場,讓甜點亮相!專訪SEASON Artisan Pâtissier X Foodie Amber揭祕品牌定位幕後
    風格美食2025/09/18

    搭一座劇場,讓甜點亮相!專訪SEASON Artisan Pâtissier X Foodie Amber揭祕品牌定位幕後

    2006年左右,Amber還在精品業 工作,日常環繞在辦不完的派對、 香檳與甜點中。一次,老闆指定要 買「紅利義大利餐廳」的馬卡龍。 那是除了偶爾出現在飯店裡大型 蛋糕四周作為裝飾貼邊,馬卡龍在 台灣還不被認知為獨立品項的年 代— 但紅利不只有,還有「荔枝 玫瑰」等非典型口味,一咬下, Amber內心驚呼,「天啊!和在巴 黎吃到的一樣正統,而且原來,甜 點可以讓人感到這麼幸福。」

  • 島嶼香氣裝瓶中!從原生植物嗅聞台灣風土——專訪肯園、璞草園
    香氛2025/08/28

    島嶼香氣裝瓶中!從原生植物嗅聞台灣風土——專訪肯園、璞草園

    台灣從山徑、溪谷到城市角落,生長著4,000多種原生植物,靜靜枯榮,也散發各自獨特的氣息。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業試驗所等相關單位的研究、保育不曾間斷,在這股風氣中,近年一些身處市場一線的在地香氛品牌,也開始轉身回望土地的原生植物,作為實驗室和市場間的橋梁,把西方主流香草之外,那些陌生卻親切的氣味引進市場,讓香氣與土地的連結,飄入市井日常。

  • 專訪新加坡店屋共居品牌Figment:守護老家和記憶,讓全世界住進獅城市井
    風格旅宿2025/08/21

    專訪新加坡店屋共居品牌Figment:守護老家和記憶,讓全世界住進獅城市井

    新加坡不僅有摩天大樓和金融中心,還座落許多「店屋」(shophouse)——一種住商混合,也混合中式、馬來與歐式特色的南洋傳統建築。2019年創辦的店屋共居品牌Figment,將城市中閒置、日漸凋零的老宅一間間拾起,已修復近45間店屋,改造為租期彈性的精品旅宿。La Vie專訪創辦人兼總裁Fang Low,談談「守護」與「創新」。

  • 把書店(和新觀點)開進異國城鎮!專訪飛地nowhere、Limestone Books
    創意行銷2025/07/31

    把書店(和新觀點)開進異國城鎮!專訪飛地nowhere、Limestone Books

    開一家實體書店不容易,獨立書店更艱辛——如果還是開在異國呢?要以怎樣的姿態在陌生文化中立足?本次探訪由 5 位台灣人在荷蘭開的藝術書店 Limestone Books,以及從台北飛往清邁、海牙、東京展店的飛地書店,看它們如何以書本為單位、空間為載體,回應不同城市的文化需求,提供在當地主流之外的閱讀、乃至生活選擇。

  • 從《鬼地方》到《社頭三姐妹》,專訪作家陳思宏——最好是活成一隻(健康的)鬼
    生活2025/06/17

    從《鬼地方》到《社頭三姐妹》,專訪作家陳思宏——最好是活成一隻(健康的)鬼

    陳思宏穿著花襯衫來。這次為了新作,回台一個月出頭,每天都要簽書、受訪或演講,他在臉書貼文哭哭,「這次帶回來的,都穿過了啦!哎喲。」不知從何時起,或許是呼應他筆下世界的繽紛,又或是符合在台上發光時的幽默能量,人們開始期待看見他一次次披著不重樣的鮮豔花色出場。他倒也欣然接受。陳思宏是雙魚座,不曾測過MBTI,但只要見過他的人都知道,要E能量,他絕對給好給滿。5月初的台北場新書發表會,近百讀者塞滿松菸誠品,問答踴躍,面對每個提問,他除了一五一十回答,還都忍不住隨口掏出至少一則趣事附贈。

  • 導演帶看「短劇」風潮!專訪殷振豪 X 黃婕妤:創作者如何在碎片化時代突圍?
    影視娛樂2025/05/24

    導演帶看「短劇」風潮!專訪殷振豪 X 黃婕妤:創作者如何在碎片化時代突圍?

    和大家一樣,兩位導演也在近兩年,無 可遁逃地發覺「短內容」的存在感。殷振豪說,當觀眾時,自己還滿享 受的。尤其是每天睡前,看完 Neftlix後,躺在床上時總 要再滑一下Reels,用 輕鬆的內容鬆軟心 神,「而且可以快 速認識更多世界 各個角落、從 來沒有看過的

  • 專訪藝術家時永駿:家就是個容器,把生活和創作都裝進去
    藝術家2025/04/09

    專訪藝術家時永駿:家就是個容器,把生活和創作都裝進去

    時永駿的創作有點超現實,他的家也是。 他作品中標誌性的、怪奇異質的玩偶與物件,四散三層樓的大房子,連不少尋常的生活器物——櫥櫃上的花瓶、茶几上的燭台、桌上的茶壺、角落的盆器⋯⋯在安坐目前的位子前,也都先出自於他的「畫面」。近十年來,時永駿創作時始終堅持著一套儀式:先做立體雕塑裝置,拍攝,最後才轉成布面油畫。他喜歡拼接大量生活瑣碎物件,搜集現成物之外,也做陶,為了免去排隊燒窯的時間,狠心花大筆錢設下一座窯,就是為了能最親自、即時地燒製最理想尺寸的物件——多數時候是人偶,也有最適合人偶尺寸的各式器物。

  • 無聲卻不沉默!二次元的建築,本身就是敘事者:專訪動畫藝術策展人Stefan Riekeles
    藝術創作2025/03/18

    無聲卻不沉默!二次元的建築,本身就是敘事者:專訪動畫藝術策展人Stefan Riekeles

    20年前,世紀剛翻篇的2005年,Stefan Riekeles首次造訪日本。來自德國的青年立即被眼前截然不同的文化與美感所吸引,但還想不到,除了現實世界,即將對自己敞開大門的,還有更深邃無邊的另一個次元。當時,Stefan渴望能停留更久,卻眼看要沒有經費,恰巧一位正策劃動畫展覽的友人遞來邀請,順勢成為研究助理的他,人生初次接觸日本動畫,便奇妙地走進東京多家動畫工作室,走進動畫幕後製成的核心。一次,在《攻殼機動隊》(1995)美術指導小倉宏昌的工作室,那座虛構的2040年代巨型賽博龐克城市,以原作手稿的方式鋪展在他面前,極其複雜細膩的畫工和細節布局,憑空創造出一個既真實又異質的世界,那一刻,Stefan強烈意識到,「它們不只是動畫中的功能性元素,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