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書店(和新觀點)開進異國城鎮!專訪飛地nowhere、Limestone Books

把書店(和新觀點)開進異國城鎮!專訪飛地nowhere、Limestone Books

開一家實體書店不容易,獨立書店更艱辛——如果還是開在異國呢?要以怎樣的姿態在陌生文化中立足?本次探訪由 5 位台灣人在荷蘭開的藝術書店 Limestone Books,以及從台北飛往清邁、海牙、東京展店的飛地書店,看它們如何以書本為單位、空間為載體,回應不同城市的文化需求,提供在當地主流之外的閱讀、乃至生活選擇。

Limestone Books|屬於藝術的「里民中心」

2022 年,荷蘭南方小城馬斯垂克開起了第一家藝術書店——竟是由 5 位台灣人成立。

發起人陳臻,擁有設計師和視覺藝術家背景,因為駐村來到並留下在馬城,至今已 7 個年頭。曾從事書籍裝幀十幾年的她,注意到當地當代藝術書店的缺口,邀集 4 位同住在荷蘭、專業各異的友人:游量凱(當代藝術與性別研究)、謝以萱(策展及影評)、李欣潔(策展和機構研究)、張予馨(室內設計),一同創立LimestoneBooks,店名取自馬城的在地礦產「石灰礦」。

(圖片提供:Mitch van Schijndel)
尋覓店址時,Limestone Books幸運遇到現在的房東,認為書店性質穩定、規劃亦有趣,順利租到位於馬城市中心的搶手店位。(圖片提供:Limestone Books)

馬城與比利時、德國交界,尺度小巧,步行即可環繞,文化氛圍卻濃厚,大學、博物館、藝博會應有盡有,還有揚凡艾克學院的駐村計畫,每年至少會帶進 30 位國際創作者。

Limestone Books 的主要客人,正是來來去去的國際學生和工作人士。店內書籍以英文為主,穿插少數西語、中文、韓文、德文、法文。選書主題上,5 位創辦人會以各自的領域興趣提議,一同匯聚,但共同的關注是「非西方中心」觀點,以及「集體工作」、「社會正義」主題;內容形式廣泛,從孟加拉女性、印度跨性別作者的小說,到藝術家的獨立出版皆有所涵蓋。特別的是,店內也和揚凡艾克學院合作,獨家寄售學院累積 40 多年來、多達 145 個書目卻無處流通的藝術出版品。

(圖片提供:Limestone Books)
Limestone Books選書涵蓋:電影&媒體、科技、空間、去殖民化、 LGBTQ+、設計、生態、攝影、時尚、飲食、詩歌、聲音、社會議題等等類別主題。(圖片提供:Limestone Books)

考量賣書利潤不高,書店一開始便是以「基金會」的形式註冊,更易於申請文化補助。設定上亦不只賣書,也作為和藝術發生連結的場域。

店內定期會舉辦2檔自發活動:一是與駐鹿特丹策展人官妍廷合作策劃的「Picnic」(野餐),一年兩度,邀請一位視覺藝術家與食物藝術家或廚師配對合作,每次延伸製作一本小誌《Melon》,收入則會轉化為代金券,捐予在地難民組織,增加其接觸文化活動的機會;此外,還有邀請藝術家化身期間店主的「Artists Takeover」,每次為期3週至1個月,從店名、選書、空間配置、開店時間到舉辦活動,都可以隨心更動和發揮,「等於是給藝術家一個空間,把書店作為創作媒介。」目前已實踐6次,邀集來自韓國、古巴、馬來西亞、英國、中國的藝術家。

(圖片提供:Limestone Books)
作為小城唯一的藝術專門書店,Limestone Books也舉辦大量藝術交流活動。(圖片提供:Limestone Books)
(圖片提供:Limestone Books)
「野餐」是Limestone Books的定番活動之一;台灣「走路草農/藝團」也曾受邀前往。(圖片提供:Limestone Books)

如此盡力將各種觀點帶入小城,Limestone Books 也偶爾是刺眼的存在,譬如舉辦支援巴勒斯坦的活動時就曾遇上立場不同的人抗議。好在團隊的心和書架一樣容得下差異,「大家都要一起生活在這個社會上,也沒辦法。」

漸漸地,學院的藝術家、反歧視團體或學生組織,也接二連三來此舉辦放映或讀書會。這印證了陳臻的體會:「其實不管是馬城還是別的城市,大家都很缺一個空間可以彼此相聚。」研究博物館及當代藝術空間的游量凱觀察,「相較大的空間,書店其實是很親人的,有『里民中心』的特質,是創作者一個很好實驗、同時跟在地觀眾接觸的平台。」而接下來,除了繼續維持書店營運及舉辦活動,店內最近重大的改變是——買了一台孔版印刷機!未來將施展更多令人期待的自出版計畫。

(圖片提供:Mitch van Schijndel)

飛地|陪伴移居者在異地落地

自 2022 年在台北西門町巷弄中亮起燈,飛地書店始終作為在台港人社群相聚交流的重要場域。但創辦人張潔平從沒想過,3 年後,飛地——取自人文地理概念,在一地理區劃境內有一塊隸屬於他地的區域——竟還會以一年一城的速度,飛到世界各地,而且,都是城市自己找上門來。

(圖片提供:飛地nowhere)
飛地的「起家厝」台北店,位於西門町,2022年開幕。(圖片提供:飛地nowhere)

張潔平是資深媒體人,生於中國,曾長居香港,如今落腳台灣。初來台時,「一切都高度不確定」的日子中,是開書店讓她從飄蕩的狀態安定。「從身處他鄉的被動,轉化成可以主動創造一個屬於自己和社群,並且可以拿來服務其他人的空間,這對在移動中的人是很大的能量轉化。」她很樂於在各個演講中,真情分享這份療癒經驗,次次都引來聽眾上前,問能不能在自己的城市也開一間?

(圖片提供:飛地nowhere)
「飛地共和國公民護照」是打中移民族群心坎的周邊小物,張潔平坦言,當時推出是半搞笑、半噱頭,如今擁有海外據點後,真成為通行各國分店的會員憑證。(圖片提供:飛地nowhere)

於是,台北飛地的開店經驗變成了一套「支援體系」,如今清邁、海牙、東京三家店,共享飛地的管理、進貨、結帳系統,其他事務皆交由在地團隊各自經營,成員多是 80 後至 00 後、於近 5 年移居當地的年輕華人。

不似講求標準化的品牌連鎖加盟,除了共同的幾百本選書(涵蓋台、港、中、馬來西亞的當代文學及經典歷史作品、移民書寫與回憶錄等),各店其餘約70%內容皆不同:會分別選入探討當地文化與歷史背景、在地作家書寫華語世界的作品,此外,各店長也會積極尋覓當地的獨立出版和公平貿易商品,如泰北的手作包、歐洲的小誌,與日本藝術家合辦展覽等。「就是盡可能去發揮這個空間的區位優勢,讓華語世界跟當地產生對話。」

(圖片提供:飛地nowhere)
飛地清邁店,選入探討當地文史、在地作家書寫華語世界的作品,亦有泰北手作包、緬甸社群的抗爭紀念品。(圖片提供:飛地nowhere)

目前,雖然都以中文書籍為主,客人也以華人為大宗,但各地的民情、移民政策,都映照出不同的讀者面貌。

張潔平形容目前的觀察:清邁很chill,人們多是到此尋求放鬆療癒,在台北飛地受歡迎的、較沉重的主題(如烏克蘭戰爭相關)較少人問津,但因閒散時間多,無論幾點都有人坐在店內翻書,也常遇見有客人在閱讀時感性落淚;海牙是國際法庭、NGO、貿易重地,相關背景的年輕中產專業人士居多,而荷蘭作為歐洲同志運動重鎮,LGBTQ、女性主義等性別議題的書籍銷量突出;今年3月底甫試營運的東京店,暢銷書種則和全城多達30萬、面貌背景跨度很大的華人人口一般多元,從近代中、日恩怨糾葛等歷史主題,到中港台的獨立出版,年輕一代港台作家的當代文學如《臺灣漫遊錄》,都很受歡迎。

(圖片提供:飛地nowhere)
張潔平於飛地荷蘭2024年的開幕活動。飛地各店活動內容各異,但也共享關係網絡,她會邀請熟識且剛好路過當地的學者、作家演講,創造和在地華人社群難得實體見面交流的機會,也演變成飛地的特色之一。(圖片提供:飛地nowhere)

此刻,各城市的客群和書單一字排開,儼然映照出活生生又有溫度的華人移民群像。張潔平也從中體會,書店作為實體空間無可取代的物理性、地方性,「它有左鄰右舍,一定會漸漸和當地文化界建立起關係網路。」透過講座活動,更能讓作者和讀者真實碰面,信任關係的建立比在網絡上容易太多,「把對文化的想像從天上拉到地上。」

趁著飛地3歲生日,她翻閱各店留言本,最多就是感謝書店的「存在」,好像飛地本身就代表了另 一種可能性,「移民不再只是沒有身分和名字的悲情符號,也有了積極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更好的是,即便面貌各異,會走進每間飛地的人們至少已有一個共識——想聽見更多多元的聲音。

書店老闆愛的海外獨立書店!

 Limestone Books推薦 

📍鹿特丹|and so on books

選書以女性作家為主,輔以少數優秀男性作家,有許多珍稀與簽名 版本與初版書。老闆Moosje Moti Goosen很大量閱讀,能在每一 本書裡面找到關聯,且會把這些書陳列在附近,如果詢問他一個問 題,他可以一本一本串起來介紹,分享自己的閱讀脈絡,是一個很療癒的地方。 

📍布魯塞爾|Ici Sont Les Lions

店名是法文「這裡有獅子」的意思,古代歐洲地圖會以此標示非洲,如此命名正是一種對殖民語言的糾正和轉化。老闆有10年的書商背景,選書主要是「非西方觀點」,有許多殖民批判相關主題,語種橫跨非常多語言。老闊選書眼光獨到,又親力親為,譬如會飛去墨西哥的書展直接裝2、3個行李箱回來,在店裡可以找到很多在歐洲找不到的書籍。非常帥氣,是我的偶像!

📍鹿特丹|KIOSK Rotterdam

由藝術家Philippa Driest經營,是書店也是孔版印刷工作坊,店內選書涵蓋激進/批判理論、小說、詩集與自出版實踐等主題,觸角很廣,許多 關注議題跟我們其實滿契合的,對很多社會正義的議題也非常關注。從鹿特丹中央車站步行即可輕鬆抵達!

(圖片提供:KIOSK Rotterdam)
(圖片提供:KIOSK Rotterdam)

 飛地推薦 

📍東京|日記屋 月日

張潔平:日本有趣的是,除了有很多厲害的古書或者藏書很厲害的書店,同時有非常多主題型的小書店,小到你會覺得這都有人能買?(笑)但是人家就是可以,很酷。下北澤這間店專門賣古今東西各式各樣的日記和日記本,也常舉辦日記展覽,同時提供咖啡與啤酒。

東京|IRREGULAR RHYTHM ASYLUM

於2004年開設,定位為infoshop(資訊書店,源自無政府主義與草根社運文化的空間形式),不單是書店,更是一個資訊交流與行動實踐的場所。選書以無政府主義與DIY精神為主題,提供與社會運動及對抗文化相關的書籍、Zine與周邊商品,也供來自日本國內外、參與運動的人們齊聚交流。(目前因老闆健康狀況暫停營業中,後續動態待更新!)

📍清邁|Book Re:public

2011年成立,是書店,也是一個公共討論的空間,人們能在此交流關於社會、政治與公共議題的想法。不時舉辦公共論壇、聚焦尖銳社會與政治議題的電影放映等活動,成為當地關注政治與社會議題者的重要聚點之一。即日起會暫時關閉整修3~4個月,後續動態可關注社群!

文|李尤 圖片提供|Limestone Books、Mitch van Schijndel、Florian Cramer、飛地nowhere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7月號《Olafur Eliasson藝術特輯》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你知道扭蛋怎麼誕生的嗎?東京丸之內「60週年紀念扭蛋展」限時登場:400個系列探索文化脈絡,200座機台新品搶先轉

你知道扭蛋怎麼誕生的嗎?東京丸之內「60週年紀念扭蛋展」限時登場:400個系列探索文化脈絡,200座機台新品搶先轉

大家都轉過扭蛋,但或許不知道扭蛋居然還有60年發展歷史呢?「60週年紀念扭蛋展」即日起於東京丸之內大廈7樓展覽空間迎接大小朋友,全盤了解扭蛋背後文化脈絡,順便在現場直接轉起來!由本文開啟展場指南,扭蛋狂熱者先收藏。

早在現下萬眾追捧的盲盒出現以前,扭蛋便已依傍這種「未知,且無從得知」的樂趣而生。其歷史又可追溯至1960年代,受美國投幣式玩具機啟發並改良而來,結合轉動和掉落的聲音命名為「ガチャポン」(ga-cha-pon)或單以轉動聲作「ガチャガチャ」(ga-cha-ga-cha),後於70年代因日本各大玩具公司(尤以Bandai萬代為首)的投入而快速普及,陪伴三、四代人長大。台灣並隨之造就了從50元均一價逐步來到150、200元款式亦不乏其數的扭蛋盛景。如今,現代人對於「買一份快樂」的想望肉眼可見地只增不減,從各種掛飾、公仔乃至實用的手錶、零錢包等小物仍持續為生活帶來療癒。

日本扭蛋文化自1960年代發展至今已有60年歷史,推出過許多不明所以卻能讓人會心一笑的「迷之設計」。(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日本扭蛋文化自1960年代發展至今已有60年歷史,推出過許多不明所以卻能讓人會心一笑的「迷之設計」。(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不僅僅是面向兒童的玩具,更憑藉「未知」的驚喜感也為大人帶來療癒。(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不僅僅是面向兒童的玩具,更憑藉「未知」的驚喜感也為大人帶來療癒。(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而為紀念扭蛋文化輸入日本60週年,東京丸之內大廈7樓「丸大廈大廳」即日起至2025年8月15日盛大舉辦「60週年紀念扭蛋展」,呈現扭蛋製程、脈絡、代表性作品等豐富內容,更備有200座扭蛋機台,邀觀眾全方位探索日本與扭蛋之間鮮為人知的祕密,也盡享隨看隨轉的歡樂時光。以下收錄展覽3大亮點及加映活動,呼喚各方扭蛋迷攜手走進黃色樂園!

「60週年紀念扭蛋展」3大亮點

現場集結多家過去對「扭蛋文化」發展有貢獻的玩具公司代表作,針對其中趣味性進行剖析,並帶來扭蛋從創作到製作的生成過程等幕後導覽。藉由系統化方式呈現高品質迷你設計、滿載各樣巧思的商品,以及將靈感化為實體的人們那份不懈的探求精神,此次紀念展將揭開扭蛋備受喜愛與需要的關鍵所在——如何從原本只是面向兒童的「玩具」,進化為吸引全球目光的主流文化?其深厚發展實則源自日本製造的精巧工藝與眾多創作者的滿懷熱情。

並呈資料和實物,「60週年紀念扭蛋展」將揭開扭蛋備受喜愛與需要的關鍵所在。(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並呈資料和實物,「60週年紀念扭蛋展」將揭開扭蛋備受喜愛與需要的關鍵所在。(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01 主展區

主展區劃分多展位,逐一介紹推動扭蛋文化發展的創作者與各大製造商。除展出約400個系列的商品外,更透過珍貴資料公開內部創作和製作上的講究,連同過往未能真正商品化的「迷之扭蛋」都會在展覽中曝光。

主展區一隅。(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主展區一隅。(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主展區一隅。(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主展區一隅。(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場內分區由不同創作者與製造商帶來自家扭蛋商品,輔以珍貴資料彰顯其講究之處。(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場內分區由不同創作者與製造商帶來自家扭蛋商品,輔以珍貴資料彰顯其講究之處。(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02 扭蛋街

會場內設置約200座扭蛋機台,不僅能轉出目前市面上的最新商品,原定8月發售的未來商品也將在此搶先亮相;並同步販售印有參展製造商標誌的壓克力鑰匙圈,作為展覽限定原創商品。

#03 拍照點

類似「娃包」般,能集中收納多個扭蛋的透明「扭蛋收納袋」在扭蛋世界也廣受歡迎。因此,展覽特別打造透明「扭蛋收納袋」拍照點,供觀眾最後留下紀念合影。

「扭蛋收納袋」用於收納和展示扭蛋收藏。(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扭蛋收納袋」用於收納和展示扭蛋收藏。(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觀眾可走進展場限定的大型「扭蛋收納袋」中拍照留念。(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觀眾可走進展場限定的大型「扭蛋收納袋」中拍照留念。(圖片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60週年紀念扭蛋展」加映活動

展覽期間,凡於會場拍照上傳Facebook、Instagram或X,並加上「#ガチャガチャ展」標籤,即可獲贈不挑款扭蛋一顆。(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60週年紀念扭蛋展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8月15日10:00-19:00(最後入場時間18:30),展覽終日提前於17:00閉場(最後入場時間16:30)
  • 地點:東京丸之內大廈7樓「丸大廈大廳」
  • 票價:一般 ¥1,200/高中 ¥1,000/國中小 ¥800/學齡前兒童免費
  • 票種:平日票,可於現場購買/指定時段票,於「アソビュー!」售票網購買,若線上有剩餘票券將再於現場販售;平日可於開放時間內自由入場,週末及假日則採指定入場時段制,需在購票時先行操作,即日起包括8月2日、3日、9日、10日、11日(週一假日)請預先購票並選擇時段

>> 點此連至購票網站。

>> 點此了解更多展覽資訊。

▼ 展覽期間將同步舉辦「巡遊東京車站」數位集章活動,供大家收集11家參展廠商周邊。

資料來源:株式会社松屋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奈良美智「變電箱徽章」被搶購,但你知道台電「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還有這些有趣設計嗎?看3款從歷史變身的生活小物

奈良美智「變電箱徽章」被搶購,但你知道台電「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還有這些有趣設計嗎?看3款從歷史變身的生活小物

奈良美智金瓜石特展周邊中包含一款藝術家授權「地主」台電打造的《朦朧潮濕的一天》限量徽章,完美凝縮此次展覽與時光交織的獨特體驗,甫推出即被搶購一空。然其背後的「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事實上已行之有年,為台電賦予舊物嶄新面貌,將過往城市一景再次帶回人們生活的重要文創舉措。從本文了解完整脈絡。

奈良美智「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金瓜石站開展至今吸引眾多人潮朝聖,從展品、空間到系列周邊無一不是話題。其中,相信大家都正盯著這款可謂開賣即完售的「退役變電箱」徽章何時能到自己手上——每件承載著不同歲月痕跡,僅有拇指大的女孩造型磁吸徽章究竟為何被搶著收藏?繼上回整理全新周邊盤點後,這回將揭開台電與奈良美智限量聯名商品所延續的「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精彩故事。

奈良美智「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現於台電金水基地展出中。(圖片來源:台電文創、X @michinara3)
奈良美智「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現於台電金水基地展出中。(圖片來源:台電文創、X @michinara3)

奈良美智x台電公共藝術聯名徽章怎麼做的?

金瓜石特展選址台電金水基地,不僅藝術家本人表達對場地「半拆遷」狀態的喜愛之情,許多已前往看展的觀眾肯定也都深感該地包裹於時光中的別樣魅力。而台電與奈良美智合作推出的展覽限定徽章,便將這樣的魅力封存於一枚從台灣全島及離島退役變電箱上直接拆卸下來、沉甸甸的鐵或不鏽鋼材內,供觀眾們帶回絕無僅有的「一小片時光」。

兼為台電「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一環和奈良美智特別授權製作的獨家商品,此磁吸式徽章以靈感源自台灣的《朦朧潮濕的一天》畫中女孩為造型,透過細緻刻紋勾勒眉眼輪廓,並保留材料本身斑駁甚至帶有部分鏽蝕的原始狀態,不進行二次塗裝,亦不提供挑選顏色或花紋。既巧妙呼應著展覽空間內同樣具備的歷史痕跡,更給每位選購者帶去截然不同的驚喜。

奈良美智限量聯名徽章

  • 售價:NT$980(每人限購1枚)
  • 材料:台電退役變電箱
  • 尺寸:30*20*2.5mm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編按:除現場可購外,即日起至2025年9月28日中午12點開放網路預購,並預計10月陸續出貨。但目前預購數量已售完,有興趣的朋友們可持續關注台電文創官方網站台電公共藝術官方臉書消息。(我們一起期待加開機會,但沒有買到的大家也不要傷心,還有很多老師為台灣準備的展覽周邊能留念喔。)

所以「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是什麼?

封存一小片時光,讓曾經的生活風景「重返生活」

計畫主角為供電過程中必要的「亭置式變壓器」(俗稱變電箱),其金屬外罩記載著不同時地的色彩系統和彩繪歷史特色,不僅是民眾熟悉的日常記憶,更不愧為現所稱「台灣感性」的重要風景。台電花費近2年時間、動員全台含離島共24個區處,一同蒐集結束20年日曬雨淋服役任務的變電箱,並由台電文創攜手設計團隊NAKNAK重新詮釋這些別具韻味的金屬素材,玩轉殘留表面的歲月之美。

從來自台北、南投、彰化等城市的素色款式,到滿布手寫標記、噴漆警語、型號貼紙的圖騰款式,乃至離島繪有海洋生物圖案的在地化風格款式,各個箱體皆有值得撫觸與品味之處。通過台灣廠商深厚切割加工技術和特殊透明漆工法,整塊金屬的原始質感及內蘊其中的故事性得以完整保存,將城市一隅化作餐桌上的隔熱墊、玄關旁的置物盤、身上的徽章3款更貼近生活的物件。

台電發起「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讓曾是生活一景的變電箱以嶄新樣態重返生活。(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台電發起「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讓曾是生活一景的變電箱以嶄新樣態重返生活。(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系列商品由台電文創與設計團隊NAKNAK攜手打造。(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系列商品由台電文創與設計團隊NAKNAK攜手打造。(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變電箱文創商品#01 隔熱墊

  • 售價:NT$1,280
  • 材料:台電退役變電箱
  • 尺寸:166*152mm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本體依循變電箱厚實堅固特性打造,隔熱、散熱效果皆佳;包裝織布則採回收寶特瓶纖維製成,具吸水性,可作為冷盤等非高溫器皿飾墊使用。全系列推出素色、台電Logo、離島、斑駁、手寫字、噴漆字、貼紙,以及花卉彩繪、山水彩繪、民風彩繪共10套花紋,以下精選介紹其中5套。

*圖片僅作風格示意,每套有10-30款不等的圖樣設計。

 

▍台電Logo

最具代表性的圖樣還得是這款。每個變電箱上的台電標誌看似相同,實則暗藏不同塗裝製版師傅的「二創」想像力。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離島

飄洋過海的重量級退役變電箱帶來了澎湖的海底生物、金門的風獅爺、馬祖的戰地風情等充滿離島特色的圖樣,更包含著第一線同仁的工作小智慧:從變電箱上的生物體積,就能知道該箱的電壓高低。

來自離島的變電箱風格獨具。(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來自離島的變電箱風格獨具。(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隔熱墊取其圖騰局部呈現海中動植物輪廓。(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隔熱墊取其圖騰局部呈現海中動植物輪廓。(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斑駁

表面點點片片的斑駁鏽蝕是歲月的忠實痕跡,此一圖樣全然留存箱體守望城市20年的勇士印記。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手寫字

具溫度的手感字體來自每位盡心盡力的台電技師。看似輕鬆隨意的記號,都在為電力傳輸寫下重要的一筆。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貼紙

警語、反光帶、單位條碼、廠商商標等變電箱上的貼紙,如行李箱上的標貼般伴隨送電旅程,保證安全抵達,(也少不了房地產廣告傳單不時偷渡上岸)。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變電箱文創商品#02 置物盤

  • 售價:NT$680
  • 材料:台電退役變電箱、工廠庫存金屬管料
  • 尺寸:102*13mm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由製程端發想,置物盤結合退役變電箱板料(盤身)和工廠庫存金屬管料(邊框)製作,轉化變電箱上的彩繪圖樣或紋理質地為盤中景色。應運變電箱精神而生,兼具耐用性與多功能性,可置放任何生活小物。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變電箱文創商品#03 山水徽章

  • 售價:NT$250
  • 材料:台電退役變電箱
  • 尺寸:17*17*2.5mm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概念來自變電箱上最常見的風景畫,擷取山、林、雲、花、太陽等大自然意象設計出5種款式,用於點綴T恤、背包即展現個人型格和生活態度。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圖片來源:台電文創)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