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塵囂的愜意!台東長濱「聽風‧說故事」享受被太平洋絕美海景、綠意山景包圍

遠離塵囂的愜意!台東長濱「聽風‧說故事」享受被太平洋絕美海景、綠意山景包圍

九月的長濱,陽光依然炙熱,但迎面而來的微風足以除卻暑氣。在「聽風‧說故事」這棟兩層矮屋中,正舉行著一場「一家一菜」聚會,每個參與的家庭各自獻上家常菜擺滿長桌,但似乎還不能開動。屋主之一的阿昆發著餐具,嚴肅地宣布著:「待會兒我們有個重要的事情要討論⋯」「那就是下次的聚餐是什麼時候?」

 

如果這就是在這裡生活的煩惱之一,那也夠令人羨慕了。

 

遠離塵囂的愜意!台東長濱「聽風‧說故事」享受被太平洋絕美海景、綠意山景包圍


網路上發掘的世外桃源

之所以有今日這番景象,源自另一位健談的屋主阿鎮,40 歲那年他走遍墾丁、花蓮,遲遲尋不到與自己契合的居住環境,直到某次在一個打造桃花源的網路論壇上,透過網友介紹才來到長濱。隨處可見的梯田地形遠眺得到太平洋,氛圍卻不過於孤傲,阿鎮形容這樣的土地讓人有「豐饒、安定」的幸福感,像是命定的相遇,他與阿昆落腳於此,從此不再尋覓。

 

對建房屋充滿興趣的阿鎮省下設計與監工花費,一切親力親為,許多臨時萌生的想法只要可行就立刻調整,像是比一般房子厚上許多的中空牆壁,是他突發奇想,請模板師傅製作12公分寬的木箱放入牆中一同灌漿,特別能阻隔日曬;窗戶防滲水施工不盡理想,他便將屋簷設計得更長阻擋雨潑。「蓋房子要對得起土地」這是阿鎮的初衷。不設空調、無華麗裝飾、盡可能融入大自然,就是最友善土地的好建築。

遠離塵囂的愜意!台東長濱「聽風‧說故事」享受被太平洋絕美海景、綠意山景包圍

 

以感恩姿態 向土地鞠躬

兩人幾乎拋開了以往的交友圈、價值觀,甚至將物質慾望一併還予都市。田間散落的幾戶人家,也有不少來自於北部。雖是外來者,卻格外珍惜大自然的賜予,許多人選擇最不傷土地的自然農法,不施肥、不灑農藥,收集自然落葉堆放改良土質,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夜半紮營驅趕破壞收成的猴子、山羌、野豬,即使累,他們仍樂於其中,或許對他們而言,以往在職場中會遇見的惱人客戶、同事,來到這裡,對手就變成猴子、野豬,相較下也沒那麼棘手了。

遠離塵囂的愜意!台東長濱「聽風‧說故事」享受被太平洋絕美海景、綠意山景包圍

 

和友人們成立名為「長濱野市集」的小社團,零零總總大約九戶人家組成,有人種著稻米、有人培育蓮花,養著久久才產一顆蛋的土雞⋯,雖然說是「市集」,但產量也僅夠自家朋友下訂,不定期的「一家一菜」聚會,讓大家吃著各自栽種的食材,交流農耕心得,話題中已不見名與利的想望,只剩一群過著恬淡生活的人,

 

期待大地風和日麗的閒聊。

遠離塵囂的愜意!台東長濱「聽風‧說故事」享受被太平洋絕美海景、綠意山景包圍

 

科技讓人回歸理想生活

在這裡,起床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早上六點多醒來後,阿鎮會在房間旁的陽台做點簡單瑜珈、發一下呆,吃完早餐後就到自己的咖啡園晃晃,順便去朋友家串門子;中午過後,他便跑去咖啡園旁的小溪泡泡水,這時阿昆也會做一些麵包,順便用朋友提供的食材研發新口味。原本從事紀錄片工作的兩人,正在執行事業中的最後一個案子,退休後想怎麼過?阿鎮興奮地分享許多計畫,似乎已準備好當一個全職農夫。

遠離塵囂的愜意!台東長濱「聽風‧說故事」享受被太平洋絕美海景、綠意山景包圍

 

若是要列出戒不掉的都市生活習慣,他們直言無法離開網路,舉凡家中各式生活用品、食材採買,甚至與客戶接洽,還是得上網點點滑鼠。在這個網路至上的新時代,有人活得更忙碌,也有人藉此回歸理想生活;以往定居大自然需要遺世獨立的勇氣;現在當農夫還能滑手機上網買必需品。有了網路的助力,阿鎮給想過離城生活的人一個建議,便是「及早進行」。許多人以為錢存夠了才能退休,但事實上只要轉變心境,拋開都市的物質標準,抱著隨遇而安的態度安居在選擇的土地上,會驚訝在大自然中生活,想要的不多,快樂反而更多。

遠離塵囂的愜意!台東長濱「聽風‧說故事」享受被太平洋絕美海景、綠意山景包圍

 

阿鎮的樂活語錄

※在這裡大家都好忙,忙著務農、忙著吃飯,一天過下來很快就天黑了!

※在這裡蓋房子很開心的,煮個麻油雞招待工班,就能讓師傅們愉快地完成任務(但也需要一點耐心,等待他們喝完酒後再上工)。

※來到長濱後,真的沒什麼人事物好讓人發脾氣,最常吵架的對象只剩下阿昆(笑)。

※現在除了跟朋友交流務農心得之外,也很常走心靈成長路線,大家反而更常聊到死亡,因為想怎麼死就決定了你想怎麼活,所以活著的時候得把日子過得更認真些。

 

地址: 962台東縣長濱鄉忠勇村25-1號

https://www.facebook.com/TingFeng/

 

文_張芝維

攝影_張藝霖 

圖_聽風. 說故事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7年10月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氣味引路,走訪嘉義18鄉鎮!從森林到漁港、炮仔到龍眼乾,《嘉義18巡:氣味》用味道織就木都生活肌理

氣味引路,走訪嘉義18鄉鎮!《嘉義18巡:氣味》地方誌用味道織就木都生活肌理

阿里山林鐵、雞肉飯、成群的木房子,都是提及嘉義時會閃過腦袋的印象,它們乘載了城市日常和發展軌跡。現在暫讓視覺退居次位,打開「嗅覺」尋訪這座小而美的台灣南部城鎮——嘉義地方誌《嘉義18巡:氣味  Ka-gī Tsa̍p-peh-sûn: Khì-bī》以「氣味」為索引,走訪嘉義縣18個鄉鎮,紀錄土地上的日常氣息,邀讀者用鼻子與舌頭引路,探索嘉義的氣味。

氣味引路,走訪嘉義18鄉鎮!《嘉義18巡:氣味》地方誌用味道織就木都生活肌理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攝影:Rafael Wu)

地方的氣味越深,人的根就扎得越穩

《嘉義18巡:氣味》由嘉義縣文化基金會攜手創意團隊「平凡製作」推出。書中的氣味,有些來自廟埕的炮仔聲、柴火裡慢烘的龍眼乾,也有的來自森林、鹽田、漁港、碾米廠,或是一鍋滾沸的鴨肉羹......它們不一定濃烈,卻往往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候,突然被喚起。那是一種生活的印記,也是一個地方仍然有人深愛看顧著、用心生活著的紋理。

「地方的氣味越深,人的根就扎得越穩。《嘉義18巡:氣味》從氣味出發,想紀錄嘉義這塊土地,如何透過18個不同鄉鎮的日常,活出各自的風格。這本書寫下的,不只是嗅覺的記憶,更是一個地方在變動中,如何守住自己風格的證明。」——嘉義縣長翁章梁

氣味引路,走訪嘉義18鄉鎮!《嘉義18巡:氣味》地方誌用味道織就木都生活肌理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攝影:Rafael Wu)
氣味引路,走訪嘉義18鄉鎮!《嘉義18巡:氣味》地方誌用味道織就木都生活肌理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攝影:Rafael Wu)

氣味引路,探索18鄉鎮的生活紋理

這場紙上的嘉義之旅,循著4條氣味路徑依次展開:「印象:好氣味」(Ìn-siōng: Hó-khì-bī)、「種塗:大豐收」(Tsìng-thôo: Tuā-hong-siu)、「煮食:芳貢貢」(Tsú-tsia̍h: Phang-kòng-kòng)與「走跳:好鼻獅」(Tsáu-thiàu: Hó-phīnn-sai)。在書中,你會遇見屬於18鄉鎮的獨特氣味,例如涵融海味的「鹹臊氣」、物產經烈火烤灼產生的「火燒氣」,或是時間所催化的「發酵味」。

氣味引路,走訪嘉義18鄉鎮!《嘉義18巡:氣味》地方誌用味道織就木都生活肌理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攝影:Rafael Wu)

你也能跟著在地人的引領,透過氣味探索嘉義各個角落——隨民雄七星藥局第二代藥師吳嘉文、吳至鎧父子,在散發薄荷雞香氣的餐桌旁感受清涼氣息;隨著台文作家鄭順聰回望民雄的氣味鄉愁;或在旅行作家下港女子的帶路下,走進海潮瀰漫的東石,嗅聞那片土地獨有的鮮味。

氣味引路,走訪嘉義18鄉鎮!《嘉義18巡:氣味》地方誌用味道織就木都生活肌理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攝影:Rafael Wu)
氣味引路,走訪嘉義18鄉鎮!《嘉義18巡:氣味》地方誌用味道織就木都生活肌理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攝影:Rafael Wu)

輕輕摩擦,就能聞到嘉義香

一本以「氣味」為主角的書,視覺和裝幀該如何傳達才適切?本書由設計師黃耀霆操刀,封面以大面積留白開展想像,邀請讀者在翻開書頁之前,便先停下腳步、靜心感受,讓無形的氣味觸動感官。此外,本書不只能閱讀,更能實際「嗅聞」嘉義,書籍設計特別融入了氣味,從封面到特別製作的香氛書籤,讀者只要輕輕摩擦紙面,就能嗅見屬於嘉義山林的野薑花香,那是許多人童年的氣味記憶。

氣味引路,走訪嘉義18鄉鎮!《嘉義18巡:氣味》地方誌用味道織就木都生活肌理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攝影:Rafael Wu)

值得一提的是,《嘉義18巡:氣味》主創「平凡製作」是實際在嘉義生活、成長的編輯團隊,本書從發想到創作歷程,也讓創意總監黃銘彰深有感觸,他分享:「18巡,一方面是實地走訪18個鄉鎮的記錄;另一方面,在台語裡,『巡 Sûn』也有紋路、線條的意思。我們想留下的,是生活在這些地方的人,如何在時間裡留下自己的紋理。作為在嘉義生活的編輯團隊,我們盡量不去概括、不去命名,而是讓地方自己說話、讓每個人用自己的語氣與節奏說出:他們如何記憶,如何過日子。那些嗅覺與感官的線索,編織起來,也就成了一張獨屬於嘉義的生活肌理。」

氣味引路,走訪嘉義18鄉鎮!《嘉義18巡:氣味》地方誌用味道織就木都生活肌理
(圖片提供:平凡製作/攝影:Rafael Wu)

即日起,本書將陳列於嘉義縣內及全台各地的咖啡廳、藝文空間與圖書館,詳細地點資訊請見此,歡迎前去閱讀、嗅聞並感受嘉義的日常氣息。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中山 X 大稻埕老屋巡禮:誠品生活南西「風格老屋地圖」沿赤峰街、迪化街圈選必訪百年建築,帶你穿梭今昔風景

中山 X 大稻埕老屋巡禮:誠品生活南西「風格老屋地圖」沿赤峰街、迪化街圈選必訪百年建築,帶你穿梭今昔風景

入選英國旅遊雜誌《Time Out》全球最酷40個街區的台北市中山區,終於迎來「心中山線形公園」南段、一號出口所在地帶落成揭幕,無疑使得原已人潮不斷的南京西路周邊巷弄更引市民與旅客聚集。不妨趁此煥然一新之際,跟隨誠品生活南西推出的《台灣老屋。新浪潮》風格老屋地圖來趟城市小旅行,探索區內今昔共演的百年風華。

以「跨文化生活聚場」為定位的誠品生活南西近日推出《台灣老屋。新浪潮》中英雙語觀光地圖,邀來英國插畫家Tom Parker繪製、深耕老屋研究10年的老屋顏工作室攝影,並共同推薦北市西區多處被賦予新生命的老宅。

精選內容好比日本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亦造訪過的「AKA Café」,藉咖啡香氣還原街區獨有格調之餘,其綠蔭庭院更曾獲頒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又如百年焙茶工廠有記名茶延伸打造的非典型茶飲空間「Wangtea Lab」,以融合花果蜜香氣的Draft系列促成香檳般的優雅口感和品飲體驗。另當然也包括前身為今日戲院的誠品生活南西5F書店和夾層,除保留影廳圓弧穹頂意象搭配素面繃布設計外,原來挑高的觀影空間現被改造為閱讀書區、放映室則化身餐廳Waku Waku Burger客席,一切巧妙交織新舊氛圍⋯⋯

誠品生活南西推出《台灣老屋。新浪潮》中英雙語觀光地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誠品生活南西推出《台灣老屋。新浪潮》中英雙語觀光地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完整地圖和遊逛路線盡收《台灣老屋。新浪潮》,且除提供線上閱覽外,紙本刊物亦於台北當代藝術館捷運台北車站、台北101/世貿站、西門站機場捷運A1遊客中心限量贈閱。以下展開介紹迪化街、赤峰街兩行程詳細路線,本週末就能約上三五好友四處走走看看。

迪化街、赤峰街兩行程分別探訪大稻埕、中山區別具風格的百年建築。(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迪化街、赤峰街兩行程分別探訪大稻埕、中山區別具風格的百年建築。(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 點此隨即線上閱覽。

▶ 行程#01:大稻埕,迪化街「風格洋樓」散策

順著時光軌跡窺探百年建築——迪化街散策路線首推2016年被登錄為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歷史建築的古蹟碾米廠「大稻埕葉晋發商號」,一幢紅磚砌成的洋式立面街屋,維持閩南式二進空間規劃,如今更以博物館之姿發揚大稻埕米穀文化。

「大稻埕葉晋發商號」如今以博物館之姿發揚大稻埕米穀文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大稻埕葉晋發商號」如今以博物館之姿發揚大稻埕米穀文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其洋式立面街屋仍維持閩南式二進空間規劃。(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其洋式立面街屋仍維持閩南式二進空間規劃。(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漫步後的小憩之地則可來到曾被《紐約時報》旅遊專欄〈36 Hours〉報導的台北首間歷史建物改建旅宿「OrigInn Space」。在洗浴空間重現台式磨石子浴缸的同時,北歐老件家具愈發彰顯中西合璧的巧思;房內皆配置一台彷彿來自1960年代的Philips 200老黑膠唱盤,裝上外殼即可如隨身聽般攜至戶外,其餘多樣勾起復古情懷的藏品亦值得細細玩味。

台北首間歷史建物改建旅宿「OrigInn Space」。(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台北首間歷史建物改建旅宿「OrigInn Space」。(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每間房皆配置一台黑膠唱盤。(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每間房皆配置一台黑膠唱盤。(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整體內裝和陳設直勾復古情懷。(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整體內裝和陳設直勾復古情懷。(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悉心傳承文化的「有記名茶 x Wangtea Lab」,由百年焙茶工廠有記名茶延伸打造,其內將傳統製茶焙籠骨架轉化為燈座,裹上布幔,呼應著過往洗衣店將焙籠間借作烘衣使用的空間脈絡。

有記名茶延伸打造非典型茶飲空間「有記名茶 x Wangtea Lab」。(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有記名茶延伸打造非典型茶飲空間「有記名茶 x Wangtea Lab」。(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其內將傳統製茶焙籠骨架轉化為燈座。(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其內將傳統製茶焙籠骨架轉化為燈座。(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並裹上布幔呼應過往空間脈絡,悉心傳承文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並裹上布幔呼應過往空間脈絡,悉心傳承文化。(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獨特Draft系列於茶飲中注入氮氣與二氧化碳,製造出細緻氣泡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獨特Draft系列於茶飲中注入氮氣與二氧化碳,製造出細緻氣泡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最後,藏於紅磚洋房內的「AKA Café」,運用挑高設計與實木家具的鋪排,勾勒日治時期富貴人家生活樣貌,滿屋幽靜氣息令人流連忘返。

「AKA Café」藏於紅磚洋房內,入內備覺幽靜。(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AKA Café」藏於紅磚洋房內,入內備覺幽靜。(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供應各樣甜點及飲品。(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供應各樣甜點及飲品。(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挑高設計與實木家具的鋪排,還原百年前富貴人家生活樣貌。(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挑高設計與實木家具的鋪排,還原百年前富貴人家生活樣貌。(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 行程#02:中山,赤峰街「文創空間」尋訪

走進赤峰街巷弄間的文創藝術空間「志文裝訂行・赤空間」,能一併欣賞近百年歷史的精美洋樓花瓶柱、歷經50年晴雨的樸實台式老宅鐵窗花,裡頭乘載數萬文字的鉛字牆面,更足足見證了台灣書籍與印刷品手工排版裝訂的鼎盛時期。

「志文裝訂行・赤空間」從昔日的裝訂行轉型為文創藝術空間。(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志文裝訂行・赤空間」從昔日的裝訂行轉型為文創藝術空間。(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一整面鉛字牆見證台灣手工排版裝訂的鼎盛時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一整面鉛字牆見證台灣手工排版裝訂的鼎盛時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並能同時欣賞洋樓花瓶柱和台式老宅鐵窗花。(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並能同時欣賞洋樓花瓶柱和台式老宅鐵窗花。(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作為老屋一員,續寫城市記憶

至於座落幹道、同樣延續城市記憶的誠品生活南西,不僅外觀保有1977年今日百貨的圓柱轉角、尖型窗戶,4樓樓面特別注入磨石子、木窗格與百葉窗等老屋元素;內裝化為館內餐廳Waku Waku Burger的今日戲院放映室亦可見未拆除的舊馬賽克磁磚,使懷舊感和現代感未來仍並存且相成。

誠品生活南西外觀保有1977年今日百貨的圓柱轉角、尖型窗戶。(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誠品生活南西外觀保有1977年今日百貨的圓柱轉角、尖型窗戶。(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館內5F夾層所對應的原戲院放映室則化身餐廳Waku Waku Burger客席;頂部未拆除的舊馬賽克磁磚使空間存有懷舊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館內5F夾層所對應的原戲院放映室則化身餐廳Waku Waku Burger客席;頂部未拆除的舊馬賽克磁磚使空間存有懷舊感。(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影廳圓弧穹頂意象搭配素面繃布設計亦被保留下來,成為書店天花板。(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影廳圓弧穹頂意象搭配素面繃布設計亦被保留下來,成為書店天花板。(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