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的世界另一端!旅歐攝影師張雍用相機述說敘利亞難民潮的狼藉

世界的另一邊:張雍。逃難現場

最愛攝影大師Anders Petersen 的名言,要用胃、用心、用脖子以下的部分去拍照,但把腦袋藏在臥室的枕頭下面,別帶去。張雍拾起相機就出發了,近乎本能的。行走歐洲十餘年,這次他站在斯洛維尼亞的邊界,面對歐洲史上最大規模的難民潮。他說,你不能害怕眼前的現實,你要直視它。


一大排穿藍制服、帶紅小帽的警察,擠在新搭起的圍籬旁。外面是萬頭竄動的人群,有人把手攀在圍牆上緣,企圖翻越。影片上方斗大的標題寫著「難民危機:匈牙利在塞爾維亞邊境阻絕難民的進入」。CNN主播追問把落難婦女和小孩擋在外面是為什麼,匈牙利官方發言人臉色鐵青,從法治觀點強調這不是好決定,卻是必須做的決定

 

2015年,敘利亞內戰爆發第五年,敘利亞人民知道一切都完了,從前的和平與繁榮再也等不到。為了避免慘死家鄉,他們開始舉家遷徙。「巴爾幹路線」(Balkan Route)的報導不斷躍上新聞版面:這是一條經土耳其,跨海至希臘,向上穿越巴爾幹半島,最後抵達西歐的逃難途逕。其非法過境紀錄,從2011年的4,650人,到2015年暴增至764,038人註1,大大驚駭了歐盟各國。申根國境內無不嚴陣以待,想發揮人道精神,又怕吃不消,躊躇之餘,邊界檢查更為嚴格。

 

鏡頭轉到另一側。匈牙利的路不通,難民於是全部湧往克羅埃西亞。只要再往北走過斯洛維尼亞、奧地利,慕尼黑就在眼前。九月,數千張陰鬱的中東臉孔出現在克、斯兩國交界,斯洛維尼亞政府顯然被嚇壞,鎮暴警察、裝甲車悉數出動,直升機在夜空中轟隆作響,射出刺眼的白色光束。人群惶恐,在零度以下的氣溫中,涉險過溪,泥巴地上全是慌亂的腳印。隔天新聞像喇叭一樣傳遍全國,一名男子帶著攝影機來到岸邊,看著昨夜的狼藉。他是張雍

 

攝影,從站在他們旁邊開始
回想起剛抵達難民聚集處時看到的場景,張雍直說「很瘋狂」。「我不知道該怎麼進去,先在旁邊繞了兩、三圈。大家在那邊打架、推擠。因為你不知道會不會是最後一個,如果是,命運可能完全不一樣。」

 

與其說去捕捉21世紀最慘烈的逃難場景,張雍更先想到的是,總得有人在現場,見證這一切的發生。他走到黑壓壓的高速公路上,走到臨時搭起的帳篷旁,開始向難民打招呼。「嗨,你還好嗎?昨天發生什麼事?」開場白大致上是這樣的。過境許可下來前,不論幾小時或幾個禮拜,都只能等。席地坐臥的人們有的疲倦休息,有的打牌,有的悠悠唱起故鄉的歌。

 

難民不完全是刻板印象中的窮人。他們很多原本是老師、建築師、旅館領班,都有家庭。其中一個家庭跟我說,他們原本往土耳其的北邊走,想從陸路進希臘,結果被希臘的警察在山裡攔下來,身上的證件全被燒掉;好險錢還藏著。最後只能回到伊士麥(Izmir)坐船,一個人要上千歐元,全家共8個人哪。」


他就這麼巧妙地和難民站在一起了。甚至陪他們一路到奧地利的大門前,對方堅持不開門,一等五、六個小時,全部人擠在一起,動彈不得。張雍因此特別能體會難民的感受。原本中產階級的身份沒了,拖著全部家當,跋涉上千公里,卻一關關的被阻絕或催趕。「有一段是很鄉間的小路,旁邊都是警察,還有裝甲車。我的車正好停在農家門口,那時很想大聲說有幾個人要上來?我帶你們走!但是沒辦法。」

 

更荒謬的是, 他居住的斯洛維尼亞首都盧比安納(Ljubljana),離事發現場不過1.5小時的車程。隔天一早回去參加幫女兒報名的幼兒馬拉松,一大群白白嫩嫩的娃娃,一聲令下都向前跑,笑聲叫聲滿天飛,他腦海裡重疊昨天難民狂奔的景象,一時之間不知道哪邊才是現實


害怕是源自陌生
拍攝所謂的「邊緣人」,張雍很有經驗。在捷克的七年,他曾前往市郊一所精神療養院,長期拍攝裡面一群憂鬱症的女病患,完成《她們/They|Ward Nr.02》系列;其它包括跟隨獵人出入雪地的《遠方的獵人/Hunters from Afar》、遠赴印度完成的《印度阿舒拉節/Ashura》等,鏡頭內的主角都是我們所陌生的。「捷克時期想講的是偏見。我不喜歡人家幫這群人貼標籤,說他們是瘋子,說獵人都喝醉酒在森林裡亂射殺。到現場去,你會發現完全不是那回事。」

 

就像置身逃難現場,看著新聞上跳躍的統計數字,一下子變為成千上萬的血肉之軀,才會真正感到戰慄。「什麼是危險?我會說人心危險。」他說其實我們長得和阿富汗人差不多,帶著背包,獨自來回穿梭,就被警察盯上。那種不信任的眼神他忘不了,「以前歐洲不是這樣的。」他談到現在手上正進行另一個系列,捕捉奧地利的「聖誕節」,當地稱為「聖尼可拉斯節」(St. Nicholas Day)—每年此時聖尼可拉斯會送禮物給過去一年表現優秀的小朋友,而隨從Krampus則把調皮搗蛋的孩子捉起來。為了證明自己已長大,孩子得走近直視張牙舞爪的Krampus,有時雙腳都還在發抖。他想把這和難民系列放在一起,將來發展出更大的、一個關於「恐懼」的主題:「我們對特定的人害怕,通常是來自不認識。」如今歐洲籠罩在一片不安中,因為人們開始恐懼他們從未實際接觸、甚至未來也沒有機會親自遇見的那群人。以後會怎麼樣?誰也不知道。

 

同樣在這片高氣壓底下,為了提振精神,張雍意外發展出種水果的興趣。「台灣常吃芒果,但真正的芒果籽在豆莢裡。要先把毛絨絨的部分刮掉,找到缺口,用西餐刀像吃牡蠣一樣把它撬開,撥出一顆肥肥的,就像照超音波兩、三個月時胚胎的形狀。」他傳神地說,「種子都需要保護最重要的那塊。就像難民,你可以羞辱他、不給他食物、不提供屋簷,但他始終有一個最重要、必須保護的東西。」是家人吧,或者最珍貴的生命?就像澆了水,綠芽噗噗噗長上來,那當下,張雍覺得世界還是有希望的


我們(台灣)也是一個移民的社會。我外公外婆也是跟著國民政府逃難來的,那時候他們在廣東等要去香港的船票,剛好碰上逃兵挖了一個洞,就找到位置,也沒隔間,自己拉一塊布。這和我現場看的感覺很類似啊。」上網如此便利,資訊如此豐沛,但台灣是否能對同樣身為難民的人們多一點關心?他期盼著。


一顆鏡頭,雙面故事
帶著歐洲現場的影像碎片,張雍從斯洛維尼亞回到台灣,5月將配合由麥田出版社發行的第5本文字攝影書《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於學學文創舉辦《左心房/右心室—張雍作品2003-2017攝影展》。除了60幅難民作品之外,還帶來包括《她們/They|Ward Nr.02》《遠方的獵人/Hunters from Afar》《印度阿舒拉節/Ashura》、以及紀錄家人生活的《雙數/MIDVA》《第二個童年/ChildhoodOnce More》共13個系列,完整呈現旅歐14年的精華,亦為在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個展

 

曲折的展場內行走,彷彿血液流過左右心房,完成一次腦內風景的循環。他說,傳統相機按下快門時,會有一塊鏡面瞬間彈起來,形成「喀擦」的一聲;那千分之一秒中,鏡頭前後的影像重疊在一起,就像同時倒映攝與被攝的雙方,最後才烙印成相片。所以看攝影展,就是同時看見兩邊的故事。他把照片當成電影,自己添加的文字視作音樂,反覆探究,更富滋味。

 

但從難民驚慌的眼神、黑白舞動的肢體、還有數不清充滿詩意和暗示的照片裡,究竟可以讀出什麼樣的張雍呢?他爽朗一笑,「這要你來跟我講。這是你要回答的問題。」

 


Info│《左心房/右心室—張雍作品2003-2017攝影展》
地點:學學7樓白色空間/學學3樓美感教室
展期:05/05∼07/23 

 

 

Text / 歐陽辰柔
圖片提供 / 張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Vie》2017年3月號

美麗而混亂,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光影成邊界,街頭物件創造獨特框景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Vero」是義大利語中的「真實」,攝影師Vero Chen以此為名,透過攝影重新對焦並思考自己與眼前世界的距離。Vero時常透過街頭物件創造獨特的「框景」和「濾鏡」,鏡子、窗框、欄杆扶手、小販的防塵塑膠膜……遇上按下快門的瞬間,定格一幅又一幅模糊攝影師與被攝者之間的曖昧畫面——注視的目光被中間物件稀釋,兩者存於一地,卻像是兩個世界。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從「若凡」到「Vero」,探索名字與符號的意義

台灣人多有數個「名字」:出生時家人取的,可能源自家族傳統、算命或父母對孩子的想像和期許;上學後有了朋友們取的綽號、老師取的英文名,或自己依喜好為自己取的小名。每個名字,各有意涵和象徵,悄悄影響我們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方式。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出身的Vero本名陳若凡,若凡二字乘載祖父的期許,深植於其文化與家庭的根脈之中;赴歐美求學之際,他想為自己取個新名,偶遇義大利文中代表真實的「Vero」一詞,被其中蘊含的真誠和力量深深吸引,便以此為名,作為新生活象徵性的起點。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早年在電機與機械領域建立理性思維,卻在異地求學的過程中,因質疑體制與所學方向,轉而以攝影作為探索世界的方式。從台灣到加拿大,再到英國Kingston University攻讀攝影,Vero的旅程在技術與感性之間穿梭,逐步尋找屬於自己的影像語言。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以光影製造邊界,用街頭物件創造框景

在攝影集Another Name》及同名個展中,Vero進行一場對名字的拆解、一次身份的置換實驗,亦是一段從「陳若凡」到「Vero Chen」的視覺轉譯。Vero流連於倫敦、羅馬、羅馬等歐洲城市,拿著底片相機拍建築、街景也拍人物,相較於工整構圖,他更常利用建築、街頭物件、光影製造「邊界」,創造近乎破碎的畫面。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畫面殘缺的輪廓,彷彿影像中人與物的「名字」變形後的痕跡,也為攝影視角賦予了種「窺視」的意味——相機的兩側,分別是專注卻疏離的注視,和不被叨擾仍自顧自的生活步調,正如城市與生活其中的人們內在總承載著矛盾,美麗絢爛與破敗混亂共存。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在城市中觀察、融入、對抗,透過非常態構圖,挑戰觀者對於日常的認知;也在無數次的凝視與反射之間,重新思考名字與符號的意義,過程中「Vero」成了他在陌生世界中觀看、認識自己與他者的新方式,正如哲學家John Berge於《觀看的方式》中所說:「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 Chen攝影個展《Another Name

展期|即日起至2025.05.14(三)13:0020:00

地點|Stairs Space(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7496號)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為父母拍攝「再婚照」: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度有台灣藝術家受邀參展!劉星佑以歷時15年的攝影計畫《我的父親母親》為基礎,於京都素形藝廊推出個展「My Parents and I」,透過一系列根植於台灣家庭經驗與社會記憶、與父母共同創作的影像,呈現父母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中生活的身影,同時紀錄自身「回家」及追尋自我的旅程,以家庭為鏡,映射出近代台灣社會及文化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從生活經驗出發,探討「人性」的愛與韌性

KYOTOGRAPHIE與法國亞爾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西班牙國際攝影暨視覺藝術節(PHoto ESPAÑA)皆為世界重要的攝影節,其中KYOTOGRAPHIE結合傳統空間與當代策展,打破以西方視角為主的觀看方式,在國際間佔有獨特且穩固的地位。

2025 KYOTOGRAPHIE以「HUMANITY(人性)」為題,從日本及西方文化角度切入,探討人性中的愛、共感與韌性。西方世界強調個人意志、倡議自主和自由;相較之下,日本更注重人際間的依存與和諧關係。參展攝影家將「生活經驗」置於影像核心,抒發對生命的深刻情感,嘗試在錯綜複雜的人性交織間、不斷變化的混亂世界裡,提出自身對歸屬與連結感的獨到觀點。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法國藝術家JR拍攝的《The Chronicles of Kyoto》為2025 KYOTOGRAPHIE目錄封面。(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JR)

參展陣容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重量級攝影家,包含法國的JR、英國的Martin Parr、日本的石川真生與甲斐啓二郎、愛爾蘭的Eamonn Doyle、墨西哥的Graciela Iturbide等。而劉星佑是今年度、也是攝影節創立13年來唯一來自台灣的藝術家。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為父母拍下「再婚照」,重訪家族生命旅程

《我的父親母親》長達15年的創作歷程始於2009年,那年劉星佑偶然在高雄老家發現父母在1984年結婚時拍攝的合照,及父親當時穿的西裝,成了他展開攝影創作的契機。劉星佑的作品經常觸及農業、家庭生活、性別平權等主題,如《我的父親母親》系列集結逾30組不同時期的影像,呈現父母兩人在面對風災後的生活轉折,以及他們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與挑戰中持續生活的身影。而劉星佑七個月大的姪女,成為「My Parents and I」展覽中唯一出現的第三人,象徵著未來、生命的延續與家庭的希望。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以「家事」為鏡,映射「國事」及社會景況

《我的父親母親》也延伸出另一系列創作《地址不再有效》,劉星佑找出家族從日治時期留下的戶籍資料,與父母一同溯源,拍攝過程中,他請母親穿上父親當年結婚時穿的西裝,父親則穿上洋裝,拍下一系列模糊現實與幻想界線的婚禮照。藉此,劉星佑挑戰社會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而底片的夢幻色調,與性少數族群所面臨的現實困境隱隱形成對比。過程中,他與父母一同回顧數十年婚姻中的種種轉變,並試圖向祖先傳達台灣同婚合法化的消息,藉「家事」映照出「國事」與不同時代的社會景況。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這場長達十數年、與父母共同創作的歷程,劉星佑重返老家,也重訪父親年輕時當兵的地方,足跡遍及高雄、台北、新竹、金門、馬祖等地,像是一本家庭相簿,紀錄一段段關於成家、失業、就業、遷徙,跨越時代邊界的旅程。在此,攝影不只是記憶的容器,也作為家與國之間的中介,從藝術家最私密的生活經驗出發,映照出更廣泛的文化與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劉星佑)

台灣婚宴「囍」字融入展場

My Parents and I」展覽敘事從劉星佑父母於1984年的「結婚照」與2010年的「再婚照」展開,交織劉星佑與父母的生命經歷。展場中央擺上了「囍字」霓虹燈,呼應台灣傳統婚宴文化,與劉星佑童年繪畫、陶瓷裝飾共構其個人與家庭記憶的起點。這場展覽不僅是劉星佑個人創作的里程碑,也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以真誠且細膩的方式被看見與理解。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KYOTOGRAPHIE My Parents and I」劉星佑攝影個展

展期|即日起至2025.05.11

展場|京都素形藝廊(然花抄院京都室聽町本店後方)

開放時間|11:0018:00

門票資訊|成人票 日幣600學生票 日幣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