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跟鞋踏破世俗陽剛形象!法國攝影師作品「Mectoub」捕捉中東男性嫵媚一面

「Mectoub」用高跟鞋踏破陽剛形象的中東男子

「我們都有一個女性化和男性化的一面」─法國攝影師Scarlett Coten

 

畫面中的男子,有些打著赤膊擺出嫵媚的姿勢,有的甚至還穿著高跟鞋,他們帶著柔和性感的眼神,似乎和蓄鬍的陽剛外表下產生了衝突,以及身為穆斯林不被允許的紋身─這些鏡頭全來自法國攝影師Scarlett Coten的拍攝,主題鎖定在有著陰柔氣息的中東男子們,而「Mectoub」是這系列攝影作品的名字,是她在中東地區四年的旅程中,展現了經過阿拉伯之春後,一群有著新一代觀念特徵的男人。

 

在「Mectoub」鏡頭下的男子

「我所捕捉的是複雜性,特別是現代性的形象。」Coten的作品「Mectoub」捕捉了在中東男子在社會化和個人渴望之間的差異,並挑戰傳統的性別概念、男性化的概念、甚至男性與女性的關係。「Mectoub」是個組合單字,「maktub」在阿拉伯文中是代表命運,而「Mec」在法文中代表了「傢伙」,很類似英文單字guy的意思,Coten在作品命名上,巧妙的來質疑阿拉伯世界男性的傳統形象。

 

「為什麼感性或溫柔,被視為女性化代表?」這不僅僅是她的攝影主題,也是想向觀眾所提出的問題。Coten作為一名女性藝術家,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注視男人的女人,因此確定了鏡頭本身就具有性別。通過這樣得拍攝手法,她試圖提出普遍的身份和權力問題,邀請觀眾重新考慮藝術史上男性視角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Coten透過拍攝呈現這些阿拉伯世界下,和傳統形象衝突的新一代男子,她的攝影作品乍下充斥許多社會標籤─或許是我們腦中固有的那些錯誤的成見,然後推翻了它們。或許這樣「搶眼」照片讓我們感到不安,因為在我們認知的現實社會裡既陌生又衝突的存在:阿拉伯男性和他的多重身份。 

 

「Mectoub」的拍攝過程

「我們總是談論婦女的狀況,譬如面紗」作為一個女人,Coten問向自己:「那這些人是誰?」。她在阿拉伯國家度過的歲月中,面對這些陰柔外表男子卻與過去的刻板印象相矛盾。她嘗試探索這些陽剛特質,觀察所遇到的男子們。Coten訪問了地中海盆地內的七個國家,詢問這樣的年輕人聚集在哪裡,在哪些酒吧。然後,她去觀察那些看起來很有趣的人,穿著、造型和他們的動作。Coten強調「這個系列是關於挑戰男性氣質的概念,而不是性取向。」

 

身為一個外國人又是女性的她,要和攝影對象建立關係是不容易的,但也因如此,讓Coten成為了他們的紅顏知己,她請聽他們無法向親人訴說的事情,例如,我不相信主、我不跟隨齋月,因為我是同性戀。Coten為了把這些因素放進影像裡,她會讓攝影對象獨自面對鏡頭,讓他們確實不受社會影響束縛,剛開始,這些男子的肢體都會有些刻意,但等他們產生疲倦不自覺放鬆下來時,Coten才會捕捉那些瞬間,使鏡頭能夠真實呈現,「我唯一給的指令是,不要微笑,看著我」

 

「Mectoub」後的Scarlett Coten本身

因為拍攝契機而出現的權力平衡也讓Coten帶來驚喜。身為女性攝影師,Coten表示要是自己在30歲進行這樣的拍攝,獨自面對男人,她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如今50多歲的她,似乎已被允許讓她「說服」這些男子拍攝他們,因為肖像是一個誘惑的問題,讓別人來拍攝自己。「但這是在限制之內的誘惑,因為作為女性,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處於危險之中。」進行Mectoub這樣的拍攝主題,用女人的眼光來看待男人,Coten也表示,「對我個人而言,這是藝術史的一種逆轉」。 

 

Coten也強調:「重要的是要展現他們身上的紋身。」她的作品也巴黎的阿拉伯世界研究所被展出。在阿拉伯國家,雖然紋身藝術家確實存在,但他們只能謹慎小心地生活,他們的工作是被視為「反抗和自由」的象徵。不過其實被攝影者的反應不全然相同,有些人自豪的使用Coten為他們拍的肖像當作臉書頭貼,也有些人試著和Coten抗爭,從她的作品中試圖抽離他的形象,畢竟在那樣的文化環境下,依然存在的選擇放棄與抵抗的掙扎。

 

儘管Mectoub贏得了2016年徠卡獎,但Coten認為這項工作在法國本土尚未得到承認。「我認為這讓人不安。我被要求證明為什麼作為一個沒有阿拉伯血統的法國女人,要到一個阿拉伯國家拍攝。人們甚至問我有沒有睡過攝影對象,但我們卻從來不問男人為什麼要拍攝女人。」

 

無論是作品本身或著是Coten攝影師本人,這樣的舉動都帶來了不少話題,都值得讓我們重新去審視我們既有的成見。

 

Info│Scarlett Coten

一名法籍自由攝影師,因「Mectoub」系列作品曾獲得2016徠卡奧斯卡.巴納克(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 2016)國際攝影大賽冠軍。作品主題長期探索阿拉伯世界,過去曾花費數個月的時間在埃及西奈沙漠拍攝貝都因人,而有了叫做「Still Alive」高達2000張照片的系列作品。近期作品則是從2012年開始為期四年的創作,在中東地區所拍攝的「Mectoub」計畫,目前已經被展示在許多地方。

 

阿拉伯之春是西方媒體所稱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亞的阿拉伯國家和其它地區的一些國家發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經濟」等為主題的社會運動,這些運動多採取公開示威遊行和網絡串連的方式,其影響之深、範圍之廣使全世界十分關注,從2011年初開始至今尚未完全結束。

 

Text、Photo / 非池中藝術網

美麗而混亂,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光影成邊界,街頭物件創造獨特框景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Vero」是義大利語中的「真實」,攝影師Vero Chen以此為名,透過攝影重新對焦並思考自己與眼前世界的距離。Vero時常透過街頭物件創造獨特的「框景」和「濾鏡」,鏡子、窗框、欄杆扶手、小販的防塵塑膠膜……遇上按下快門的瞬間,定格一幅又一幅模糊攝影師與被攝者之間的曖昧畫面——注視的目光被中間物件稀釋,兩者存於一地,卻像是兩個世界。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從「若凡」到「Vero」,探索名字與符號的意義

台灣人多有數個「名字」:出生時家人取的,可能源自家族傳統、算命或父母對孩子的想像和期許;上學後有了朋友們取的綽號、老師取的英文名,或自己依喜好為自己取的小名。每個名字,各有意涵和象徵,悄悄影響我們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方式。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出身的Vero本名陳若凡,若凡二字乘載祖父的期許,深植於其文化與家庭的根脈之中;赴歐美求學之際,他想為自己取個新名,偶遇義大利文中代表真實的「Vero」一詞,被其中蘊含的真誠和力量深深吸引,便以此為名,作為新生活象徵性的起點。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早年在電機與機械領域建立理性思維,卻在異地求學的過程中,因質疑體制與所學方向,轉而以攝影作為探索世界的方式。從台灣到加拿大,再到英國Kingston University攻讀攝影,Vero的旅程在技術與感性之間穿梭,逐步尋找屬於自己的影像語言。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以光影製造邊界,用街頭物件創造框景

在攝影集Another Name》及同名個展中,Vero進行一場對名字的拆解、一次身份的置換實驗,亦是一段從「陳若凡」到「Vero Chen」的視覺轉譯。Vero流連於倫敦、羅馬、羅馬等歐洲城市,拿著底片相機拍建築、街景也拍人物,相較於工整構圖,他更常利用建築、街頭物件、光影製造「邊界」,創造近乎破碎的畫面。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畫面殘缺的輪廓,彷彿影像中人與物的「名字」變形後的痕跡,也為攝影視角賦予了種「窺視」的意味——相機的兩側,分別是專注卻疏離的注視,和不被叨擾仍自顧自的生活步調,正如城市與生活其中的人們內在總承載著矛盾,美麗絢爛與破敗混亂共存。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在城市中觀察、融入、對抗,透過非常態構圖,挑戰觀者對於日常的認知;也在無數次的凝視與反射之間,重新思考名字與符號的意義,過程中「Vero」成了他在陌生世界中觀看、認識自己與他者的新方式,正如哲學家John Berge於《觀看的方式》中所說:「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 Chen攝影個展《Another Name

展期|即日起至2025.05.14(三)13:0020:00

地點|Stairs Space(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7496號)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為父母拍攝「再婚照」: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度有台灣藝術家受邀參展!劉星佑以歷時15年的攝影計畫《我的父親母親》為基礎,於京都素形藝廊推出個展「My Parents and I」,透過一系列根植於台灣家庭經驗與社會記憶、與父母共同創作的影像,呈現父母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中生活的身影,同時紀錄自身「回家」及追尋自我的旅程,以家庭為鏡,映射出近代台灣社會及文化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從生活經驗出發,探討「人性」的愛與韌性

KYOTOGRAPHIE與法國亞爾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西班牙國際攝影暨視覺藝術節(PHoto ESPAÑA)皆為世界重要的攝影節,其中KYOTOGRAPHIE結合傳統空間與當代策展,打破以西方視角為主的觀看方式,在國際間佔有獨特且穩固的地位。

2025 KYOTOGRAPHIE以「HUMANITY(人性)」為題,從日本及西方文化角度切入,探討人性中的愛、共感與韌性。西方世界強調個人意志、倡議自主和自由;相較之下,日本更注重人際間的依存與和諧關係。參展攝影家將「生活經驗」置於影像核心,抒發對生命的深刻情感,嘗試在錯綜複雜的人性交織間、不斷變化的混亂世界裡,提出自身對歸屬與連結感的獨到觀點。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法國藝術家JR拍攝的《The Chronicles of Kyoto》為2025 KYOTOGRAPHIE目錄封面。(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JR)

參展陣容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重量級攝影家,包含法國的JR、英國的Martin Parr、日本的石川真生與甲斐啓二郎、愛爾蘭的Eamonn Doyle、墨西哥的Graciela Iturbide等。而劉星佑是今年度、也是攝影節創立13年來唯一來自台灣的藝術家。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為父母拍下「再婚照」,重訪家族生命旅程

《我的父親母親》長達15年的創作歷程始於2009年,那年劉星佑偶然在高雄老家發現父母在1984年結婚時拍攝的合照,及父親當時穿的西裝,成了他展開攝影創作的契機。劉星佑的作品經常觸及農業、家庭生活、性別平權等主題,如《我的父親母親》系列集結逾30組不同時期的影像,呈現父母兩人在面對風災後的生活轉折,以及他們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與挑戰中持續生活的身影。而劉星佑七個月大的姪女,成為「My Parents and I」展覽中唯一出現的第三人,象徵著未來、生命的延續與家庭的希望。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以「家事」為鏡,映射「國事」及社會景況

《我的父親母親》也延伸出另一系列創作《地址不再有效》,劉星佑找出家族從日治時期留下的戶籍資料,與父母一同溯源,拍攝過程中,他請母親穿上父親當年結婚時穿的西裝,父親則穿上洋裝,拍下一系列模糊現實與幻想界線的婚禮照。藉此,劉星佑挑戰社會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而底片的夢幻色調,與性少數族群所面臨的現實困境隱隱形成對比。過程中,他與父母一同回顧數十年婚姻中的種種轉變,並試圖向祖先傳達台灣同婚合法化的消息,藉「家事」映照出「國事」與不同時代的社會景況。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這場長達十數年、與父母共同創作的歷程,劉星佑重返老家,也重訪父親年輕時當兵的地方,足跡遍及高雄、台北、新竹、金門、馬祖等地,像是一本家庭相簿,紀錄一段段關於成家、失業、就業、遷徙,跨越時代邊界的旅程。在此,攝影不只是記憶的容器,也作為家與國之間的中介,從藝術家最私密的生活經驗出發,映照出更廣泛的文化與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劉星佑)

台灣婚宴「囍」字融入展場

My Parents and I」展覽敘事從劉星佑父母於1984年的「結婚照」與2010年的「再婚照」展開,交織劉星佑與父母的生命經歷。展場中央擺上了「囍字」霓虹燈,呼應台灣傳統婚宴文化,與劉星佑童年繪畫、陶瓷裝飾共構其個人與家庭記憶的起點。這場展覽不僅是劉星佑個人創作的里程碑,也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以真誠且細膩的方式被看見與理解。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KYOTOGRAPHIE My Parents and I」劉星佑攝影個展

展期|即日起至2025.05.11

展場|京都素形藝廊(然花抄院京都室聽町本店後方)

開放時間|11:0018:00

門票資訊|成人票 日幣600學生票 日幣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