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一座森林中的兒童之城!張瑪龍陳玉霖攜手伊東豊雄,共創新北板橋「國家兒童未來館」

「國家兒童未來館」在新北板橋!張瑪龍陳玉霖攜手伊東豊雄,造一座森林中的兒童之城

全國首座專屬兒童的文化場域「國家兒童未來館」選址於新北市新板特區特專三用地,由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日本伊東豊雄建築師事務所合作設計,以「森林中出現的兒童之城」為概念,造一座室內如野外、徜徉大自然的立體冒險城市。日前,建築師伊東豊雄特地造訪台灣,說明目前計畫進度與設計更新。

「國家兒童未來館」在新北板橋!張瑪龍陳玉霖攜手伊東豊雄,造一座森林中的兒童之城
「國家兒童未來館」為全國首座專屬兒童的文化場域。(圖片來源: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

導入兒童參與式設計

國家兒童未來館在去(2023)年底完成競圖徵選,今年正式邁入建築設計階段,除了由台日建築團隊聯手打造,也邀請到展示內容、兒童專業等顧問共同策劃。

「國家兒童未來館」在新北板橋!張瑪龍陳玉霖攜手伊東豊雄,造一座森林中的兒童之城
國家兒童未來館今年正式邁入建築設計階段。(圖片來源: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

擔任本次競圖評選委員之一的建築師藤本壯介也表示,國家兒童未來館既然是給予兒童未來的環境,不該被框架所設限,要能夠激發兒童想像力、好奇心及勇氣。作為台灣首座兒童專屬的國家級場館,團隊汲取國際成功經驗,並導入兒童參與式設計等機制,希望給予孩子所需、所期望的場域。

「國家兒童未來館」在新北板橋!張瑪龍陳玉霖攜手伊東豊雄,造一座森林中的兒童之城
國家兒童未來館導入兒童參與式設計等機制,希望給予孩子所需、所期望的場域。(圖片來源: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

森林中的兒童之城

國家兒童未來館的建築位於基地中央,底層如大地一般緩緩隆起,與綠化景觀融為一體,形成連續的地形,打造一個激發創造力的遊樂場。

「國家兒童未來館」在新北板橋!張瑪龍陳玉霖攜手伊東豊雄,造一座森林中的兒童之城
國家兒童未來館的建築位於基地中央,與綠化景觀融為一體。(圖片來源: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

其設計概念為「森林中出現的兒童之城」,以7個不同主題的「城鎮」堆疊而成,包含大地之城綠之城水之城等,如同一座立體秘密城市,每一層都是截然不同的驚喜世界。樹狀的建築結構採用大跨度設計,保留彈性應變空間,能應對未來各種形式的展覽。

「國家兒童未來館」在新北板橋!張瑪龍陳玉霖攜手伊東豊雄,造一座森林中的兒童之城
國家兒童未來館以7個不同主題的「城鎮」堆疊而成。(圖片來源: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

走進室內像是被「丟到戶外」

根據長達30年的建築生涯,以及在日本辦了12年兒童私塾的經驗,伊東豊雄觀察:「小朋友最開心的時候是『被丟到戶外』,所以國家兒童未來館最大的目標,就是讓孩子走進室內仍然像在戶外一般。」在兒未館裡,能親近森林、接觸水、躺著看天空、在雲朵上彈跳,用身體、用雙手去冒險,「希望能夠做一棟讓大人、小孩都喜歡的建築。」

「國家兒童未來館」在新北板橋!張瑪龍陳玉霖攜手伊東豊雄,造一座森林中的兒童之城
伊東豊雄觀察,孩子最開心的時候是「被丟到戶外」。(圖片來源: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
「國家兒童未來館」在新北板橋!張瑪龍陳玉霖攜手伊東豊雄,造一座森林中的兒童之城
國家兒童未來館設計模擬圖。(圖片來源: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

伊東豊雄援引自己經營的「兒童私塾」,提出培養孩子生命力的3個關鍵字:「學習」「玩」「培養」,作為三位一體共同發揮作用,結合台灣獨有的植被、水文、風等自然能源,去思考建築設計與城市規劃,也響應節能永續的目標。

「國家兒童未來館」在新北板橋!張瑪龍陳玉霖攜手伊東豊雄,造一座森林中的兒童之城
國家兒童未來館設計模擬圖。(圖片來源: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
「國家兒童未來館」在新北板橋!張瑪龍陳玉霖攜手伊東豊雄,造一座森林中的兒童之城
國家兒童未來館設計模擬圖。(圖片來源: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

兩座戶外廣場拓展冒險區域

除了建築物本體外,國家兒童未來館的設計規劃也涵蓋周邊環境。為延續板橋站前的帶狀綠地,團隊將整個場地打造成鬱鬱蔥蔥的森林公園,吸引車站人潮、附近居民等來自各方向的人群。

「國家兒童未來館」在新北板橋!張瑪龍陳玉霖攜手伊東豊雄,造一座森林中的兒童之城
國家兒童未來館的設計規劃也涵蓋周邊環境,將整個場地打造成鬱鬱蔥蔥的森林公園。(圖片來源: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

面向新開發區的南側廣場將成為「Challenge Plaza」,讓孩子們在此進行各式各樣的挑戰活動,化身一座冒險世界;北側廣場則規劃為「Play Earth Plaza」,保留基地上既有的樹木,在不同的地形間穿梭玩耍。

「國家兒童未來館」在新北板橋!張瑪龍陳玉霖攜手伊東豊雄,造一座森林中的兒童之城
戶外區域保留大量綠意,成為孩子們的冒險世界。(圖片來源: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

資料來源|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還。原點》重返南美館:伊東豊雄、隈研吾、MVRDV團隊都參展,4大區域重構「家」的感知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還。原點》重返南美館:伊東豊雄、隈研吾、MVRDV團隊都參展,4大區域重構「家」的感知

由臺南市美術館與臺南市建築師公會共同主辦的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即日起至2025年9月14日於臺南市美術館展出。延續2022年首度在南美館舉辦的深刻迴響,本屆再集結建築大師伊東豊雄、隈研吾及MVRDV、OMA等國際知名團隊,開展空間、文化與建築的深層對話。

自2008年首屆「見築展」起,臺南市建築師公會便致力於以展覽與論壇形式串聯不同世代建築師,描繪建築與生活的關係。歷屆三年展主題更從空間敘事到都市記憶不斷深化,逐步拓展至國際對話,如2024年攜手日本仙台,號召全台建築師夥伴於仙台媒體中心共同展出,完成一場以建築文化實踐世界交陪(閩南語中意指「交際往來」)的集體創舉,為2025三年展奠定了愈加宏觀的策展視野。今年,展覽回歸臺南市美術館,並持續張開友誼的雙手,迎世界各地建築師前來參與盛會,再一次活絡國際對話。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主視覺。(圖片來源:臺南市美術館官方網站)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主視覺。(圖片來源:臺南市美術館官方網站)

以「重返起點」為策展主軸

本屆展覽題名中的「Re-turning」在「返回」的基本語義外,還象徵對家、原點、初心的再詮釋。「Home」則借鍵盤上的Home鍵為隱喻,強調人如何在時空中尋找歸屬與定位;且之於建築而言,「原點」標識了工程放樣、設計價值的起始。既然「Re-turning」帶有重新詮釋之意,「Home」亦不只是居所、更為情感的歸屬——「回家」在此所指涉的便不只是物理上的歸返,更是一場語義與感知上的雙重還原。

同時,本屆三年展恰逢臺南熱蘭遮堡建城400年和府城城垣設置300年,是臺南城市歷史發展的重要節點之一,展覽將回首臺南「家」的文化根源,並以當代建築語言開啟嶄新的歷史篇章。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4大展區規劃

從個人到城市、地方到全球,建築如何持續為我們定義「回家」的路?

展覽共劃分4大主題展區,各展區都是一次對建築本質的回望、對人與空間關係的深層探問;引導著觀眾穿越不同尺度與面向的建築視野,從個人經驗延伸至社會脈絡、從在地文化連結至全球視角,一面喚起觀者對空間初識的感動與思索,一面運用建築語彙勾勒家的記憶與未來。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還。家─入厝辦桌:從家的溫度出發,覺察居所與身體、情感的連結,以空間敘事重新詮釋家的意義。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還。創─建築家–傢–揪:如同打開創作的黑盒子般,揭露設計思維的內在運作。觀者可見建築師如何在實踐中回望初心,調整並重構空間理念。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還。鄉─返鄉起厝:藉由臺南歷史脈絡,反思地方建築如何回應社會變遷,同時探求傳統與當代的融合路徑。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還。域─跨界交陪: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實踐與文化觀點,構築一個開放、共感的全球「原點」。並透過跨國對話,展現當代建築的多元面貌與未來想像。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4大亮點整理

亮點#01|海內外堅強陣容:展覽不僅集結多達61組台灣建築與設計團隊,亦邀請多個海外單位,包括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隈研吾及荷蘭建築事務所MVRDV、OMA等重量級團隊都將參展,供觀者全覽在地與國際精彩作品。

亮點#02|精彩論壇與講座:展期內將舉辦多場由海內外建築師參與的論壇與講座。(*已部分開放報名)

亮點#03|展覽場域遍布全台:除主展館臺南市美術館外,另涵蓋遠至澎湖的將近30個「繁星展區」和「衛星展區」,使全台民眾皆能深入建築現場,與設計師更近距離互動。

亮點#04|周邊美食同步規劃:此次策展團隊特別與美感路徑App合作,精選展區周邊必訪店家並做好路線規劃,讓大家邊看展也能邊吃喝走跳。

協同策展人謝宗哲表示,本屆展覽期待透過跨國建築創作的集體行動,擴增社會大眾對「家」的想像,並藉由多元敘事手法,重新書寫屬於臺南和每一位參與者「家」的詩篇;也冀望激發對於詩意棲居與安適歇息場所的關注,回應臺南在臺灣文化版圖中應有的位份與角色,繼續推動尚未完成的城市建築文藝復興。即日起至2025年9月14日,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邀請大眾「回家作夥,來阮叨坐」,一同走入藝術的對話現場。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

延伸閱讀

RECOMMEND

MVRDV在台首件住宅作品!「跳出來的盒子」趣味造型背後,是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刻洞察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繼台南河樂廣場、新化果菜市場等案後,荷蘭建築團隊MVRDV又將在台灣打造新作,這次不是公共建築,而是受文心建設委託設計的私人住宅,這也將是團隊在台灣首件住宅設計。

MVRDV位於天母的住宅新作「Out of the Box 跳脫框架」,透過凸窗、懸挑式戶外空間等,為建築立面創造數十個「跳出來的盒子」,讓住戶得以在此遠眺台北市景及陽明山景觀。趣味造型背後,蘊藏團隊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入研究。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跳出來的盒子」靈感哪裡來?

Out of the Box 跳脫框架」建案包含一棟25層樓的住宅大樓,及中山北路上一段重新規劃的店鋪空間。由於天母建築多落在低至中樓層,這棟高樓落成後勢必顯眼,MVRDV善用其高可見度的優勢,在建築的方格立面中加入「跳出來的盒子」,形成了凹陽台、露台、平台等空間,不僅作為室內空間的延伸,也為建築外觀創造立體、豐富的視覺層次。

「我們意識到這棟建築將成為一個『被觀看的對象』,也是一個『觀看四周』的場所。那要怎麼在設計中表現這樣的概念? 建築上突出的盒子正代表了這個特質,它們向外延伸,成為觀景平台,讓住戶可以欣賞山景與城市景觀,也讓路人能一眼辨識出這棟與眾不同的大樓。」——MVRDV創辦合夥人Winy Maas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趣味造型背後,是對台灣法規的深刻思考

「跳出來的盒子」靈感源自MVRDV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入研究。台灣現行法規對建築戶外空間有著複雜規範,MVRDV透過交叉比對這些規定,發展出一套「空間盒子目錄」,涵蓋了標準陽台、結合式內縮陽台、與複層住宅相連的挑高陽台……多種形式,在框架內為建築樣式賦予多元可能。

這些「盒子」的大小和位置由數位程式算出,充分考量了採光與日照角度,其中最大的一組「盒子」深達6公尺,內含各長2公尺的室內延伸空間、內縮及開放式陽台,上層還設有2公尺深的露台。這樣的設計手法,在符合法規的同時亦「跳脫框架」,讓全棟93戶住家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平面設計,在獨特個性與空間效率之間達到平衡。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與城市共生的建築

大樓鄰中山北路的騎樓店面也會一併整建。新設建築將延續鄰近建物的屋簷線與立面線條,同時透過格狀結構與選材,呼應主塔的設計語彙;現有的商家也會被安頓至這棟新建物當中。大樓周圍的景觀設計,則與一樓的多功能空間相呼應,像是提供住戶使用的游泳池,將與鄰近街廓融合延伸成一座小型綠地公園。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資料來源|MVRDV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