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桃園市兒童美術館!2024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山本理顯打造特色「藝術山丘」

開箱桃園市兒童美術館!2024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山本理顯設計,打造特色「藝術山丘」

坐落桃園中壢青埔特區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兒美館),於今(2024)年4月3日開館試營運,而甫獲2024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也特別來台參加記者會,並為現場媒體導覽兒美館的設計亮點。此外,兒美館試營運期間(4/3~9/1)免費入場,歡迎大小朋友一同前來欣賞開館首展「探險未來!」。

遊樂化的展館、景觀化的建築

由山本理顯設計工場與臺灣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規劃的桃園市立美術館本館與兒美館,以「遊樂化的展館、景觀化的建築」為理念,兩館呈山丘狀的斜屋頂,構成相呼應的三角形狀態,也形成山本理顯所稱的「City Gate(城市的門戶)」,未來人們搭乘兩館中間的機捷經過時,將能同時看到這兩座極具象徵性的桃園建築。

桃園市立美術館以「一機關多場館」營運,轄下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是首座以多元藝術為主題的兒童美術館。(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桃園市立美術館以「一機關多場館」營運,轄下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是首座以多元藝術為主題的兒童美術館。(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兒美館大膽創新的「藝術山丘」造型,是由甫榮獲2024年度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和臺灣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規劃。(攝影: 吳哲夫 )
兒美館大膽創新的「藝術山丘」造型,是由甫榮獲2024年度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和臺灣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規劃。(攝影: 吳哲夫 )

將戶外自然景色融入兒童美術館

山本理顯提到,他在設計美術館時,便將桃園擁有許多埤塘這個特色考量進去,使其成為建築與景觀的一部分。而不論是毗鄰兒美館的青塘園或是鄰近桃美館本館的瑞士社區,都將成為美術館的一部分,這也對應到山本理顯榮獲2024普立茲克建築獎最大的理由——將建築物與社區融合在一起的設計。山本理顯說,桃美館是為桃園市民特別設計,他不僅希望這裡成為地標性建築,也期盼未來桃園市民能以美術館為榮。

山本理顯特別來台參加兒美館開館儀式,並為媒體導覽建築細節。(攝影: 吳哲夫 )
山本理顯特別來台參加兒美館開館儀式,並為媒體導覽建築細節。(攝影:吳哲夫 )

大面積玻璃引入自然採光

而分為4個樓層的兒美館,1、2樓為展覽廳及國際演講廳、3樓為兒童藝術圖書空間及工作坊、4樓為觀景平台。走進館內,純白通透設計搭配大面積玻璃採光,讓戶外風景自然融入其中,尤其內部的光影變化,也帶來了豐富且迷人的建築表情。另外,兒美館與預計2026年完工的桃美館本館,未來將有一座空橋連接起兩館,值得期待。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室內對白色基底搭配大面積玻璃引入自然採光,將戶外自然景色融入其中。(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室內對白色基底搭配大面積玻璃引入自然採光,將戶外自然景色融入其中。(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桃園市立美術館本館與兒美館兩館外觀可見自然「山丘」概念的斜屋頂、白盒子(White Cube)的概念箱型空間、以及帶有柔軟曲線的遮陽板外牆。(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整合家具與指標設計

走進兒美館一樓大廳,映入眼簾的不鏽鋼服務台,是由日本家具設計師藤森泰司操刀,遺憾的是,他已於去年底離世,這件家具可說是其遺作;由打造2020東京奧運圖標的日本設計師廣村正彰操刀的指標,簡約明瞭的設計,讓人能一目瞭然所在樓層有哪些空間;抬頭一望能見的天花指標設計,不僅獨特,也是空間裡的一大亮點。山本理顯強調,「建築,不能只是想著建築,也要把家具與指標設計好好地整合,才能完成一個好的作品。」

由日本家具設計師藤森泰司操刀的服務台,作工精美。(攝影: 吳哲夫 )
由日本家具設計師藤森泰司操刀的服務台,作工精美。(攝影:吳哲夫 )
由日本設計師廣村正彰操刀的指標設計,非常簡單明瞭,也可以一目瞭然所在空間的剖面狀態。(攝影:Adela Cheng)
由日本設計師廣村正彰操刀的指標設計,非常簡單明瞭,也可以一目瞭然所在空間的剖面狀態。(攝影:Adela Cheng)
天花上的指標設計,讓人一目瞭然所在樓層有哪些空間。(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天花上的指標設計,讓人一目瞭然所在樓層有哪些空間。(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成為建築風景的一部分

而如小山丘般的斜屋頂上,有著能從1樓通往3樓露台的純白Z字型步道,山本理顯說道,「我們可以想像這有趣且能讓民眾自由往來的坡道與露台,能成為像是遊樂場一樣的地方,孩子們可以在這裡自由地移動、活動,當他們自由地行走、玩耍時,也將成為建築風景的一部分,而這也就是兒童美術館很棒、正面的風景。」山本理顯補充,兒美館的綠屋頂覆以約12公分的土層,並特別種植了桃園與台灣在地的植物,而具有斷熱作用的綠屋頂,也能讓下面的樓層比較涼、減省下許多能源。

從青塘園向桃園兒童美術館拍過去,能捕捉到特別的建築風景。(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范文芳)
從青塘園向桃園兒童美術館拍過去,能捕捉到特別的建築風景。(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范文芳)
當人們自由地行走於坡道時,也將成為建築的一部分風景。(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當人們自由地行走於坡道時,也將成為建築的一部分風景。(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兒美館開館時間時,人們能從1樓慢慢走到3樓露台,同時欣賞遠方美景。(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兒美館開館時間時,人們能從1樓慢慢走到3樓露台,同時欣賞遠方美景。(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為人們創造自由的空間

最後,山本理顯分享,「我們在美術館的設計上,盡量創造很多自由的空間,讓民眾平常也能來此休憩使用;不論是看展或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希望桃園市民會很喜歡這兩座美術館,也期盼這裡成為桃園的文化重鎮。」

兒美館4樓的戶外空間,屆時也能與預計於2026年完工的桃園市立美術館本館的5樓露台相互遙望。(攝影:吳哲夫 )
兒美館4樓的戶外空間,屆時也能與預計於2026年完工的桃園市立美術館本館的5樓露台相互遙望。(攝影:吳哲夫 )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總樓地板面積約2180坪,分為4個樓層,一、二樓為展覽廳及國際演講廳、三樓為兒童藝術圖書空間及工作坊、四樓為觀景平台。(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俊毅)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總樓地板面積約2180坪,分為4個樓層,一、二樓為展覽廳及國際演講廳、三樓為兒童藝術圖書空間及工作坊、四樓為觀景平台。(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俊毅)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高鐵南路二段90號
開放時間:週三至週一 09:30-17:00(週二休館)

大眾運輸交通方式:
➲公車
高鐵南文德路口站:搭乘L605、L605A,下車步行2分鐘
青塘園站:搭乘L207、L207A、217青埔環線,下車步行6分鐘

➲桃園捷運
A19桃園體育園區站:出站步行6分鐘

➲高鐵
桃園高鐵站7號出口:出站步行20分鐘

延伸閱讀

RECOMMEND

MVRDV在台首件住宅作品!「跳出來的盒子」趣味造型背後,是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刻洞察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繼台南河樂廣場、新化果菜市場等案後,荷蘭建築團隊MVRDV又將在台灣打造新作,這次不是公共建築,而是受文心建設委託設計的私人住宅,這也將是團隊在台灣首件住宅設計。

MVRDV位於天母的住宅新作「Out of the Box 跳脫框架」,透過凸窗、懸挑式戶外空間等,為建築立面創造數十個「跳出來的盒子」,讓住戶得以在此遠眺台北市景及陽明山景觀。趣味造型背後,蘊藏團隊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入研究。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跳出來的盒子」靈感哪裡來?

Out of the Box 跳脫框架」建案包含一棟25層樓的住宅大樓,及中山北路上一段重新規劃的店鋪空間。由於天母建築多落在低至中樓層,這棟高樓落成後勢必顯眼,MVRDV善用其高可見度的優勢,在建築的方格立面中加入「跳出來的盒子」,形成了凹陽台、露台、平台等空間,不僅作為室內空間的延伸,也為建築外觀創造立體、豐富的視覺層次。

「我們意識到這棟建築將成為一個『被觀看的對象』,也是一個『觀看四周』的場所。那要怎麼在設計中表現這樣的概念? 建築上突出的盒子正代表了這個特質,它們向外延伸,成為觀景平台,讓住戶可以欣賞山景與城市景觀,也讓路人能一眼辨識出這棟與眾不同的大樓。」——MVRDV創辦合夥人Winy Maas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趣味造型背後,是對台灣法規的深刻思考

「跳出來的盒子」靈感源自MVRDV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入研究。台灣現行法規對建築戶外空間有著複雜規範,MVRDV透過交叉比對這些規定,發展出一套「空間盒子目錄」,涵蓋了標準陽台、結合式內縮陽台、與複層住宅相連的挑高陽台……多種形式,在框架內為建築樣式賦予多元可能。

這些「盒子」的大小和位置由數位程式算出,充分考量了採光與日照角度,其中最大的一組「盒子」深達6公尺,內含各長2公尺的室內延伸空間、內縮及開放式陽台,上層還設有2公尺深的露台。這樣的設計手法,在符合法規的同時亦「跳脫框架」,讓全棟93戶住家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平面設計,在獨特個性與空間效率之間達到平衡。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與城市共生的建築

大樓鄰中山北路的騎樓店面也會一併整建。新設建築將延續鄰近建物的屋簷線與立面線條,同時透過格狀結構與選材,呼應主塔的設計語彙;現有的商家也會被安頓至這棟新建物當中。大樓周圍的景觀設計,則與一樓的多功能空間相呼應,像是提供住戶使用的游泳池,將與鄰近街廓融合延伸成一座小型綠地公園。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資料來源|MVRDV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南「信義硓𥑮石黃宅」對外開放!百年私宅化身建築實驗場:木構屋頂引入日光,金繼擁抱歲月痕跡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𥑮石黃宅」對外開放!這座氣派的私人宅邸已佇立百年,見證街區從繁盛的「五條港」商業區,隨時代變遷沒落並重歸平靜。如今,黃宅經修復後化身「建築美術館」,不僅建築本身就是件大尺度展品,新設的木構屋頂、地面的金繼修復痕跡都是亮點,未來也將持續帶來建築相關展覽及活動。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見證府城「五條港」興衰的百年建築

「信義硓𥑮石黃宅」所在的中西區信義街46巷街區,清領時期曾是台南最繁盛的「五條港」地區——當時5條運河港道如同府城命脈,串起鹿耳門港與安平,商船往來頻繁、街市熙來攘往。黃宅所在的「新港墘」河道又被喚作「硓𥑮石港」,因當年船隻在此裝卸貨物石,總會拿硓𥑮石作為壓艙石而得名。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時間轉至日治時期,曾經繁忙的港道已逐漸淤塞,但長久發展下來,五條港已聚集許多郊商,形成繁華的商業區。約莫在1930年代,一戶富貴的黃姓人家從屏東移居台南,在此築起了氣派的私人宅邸,這正是我們今日所見的信義街硓𥑮石黃宅。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一百多年來,黃宅見證五條港的興衰,從戰前商業活絡,到戰後紡織、鐵工、醬油工廠聚集,後隨時代變遷人去樓空,徒留頹敗老屋,街區重回寧靜。近年,黃宅的產權轉移,新主人決定保留這座百年建築,找來專業團修復整建,終於20256月以「建築美術館」之姿重新對外開放。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原型建築為老屋「整骨」

黃宅由「原型建築」及「原型結構」主導改造,身為結構技師的團隊負責人陳冠帆表示,這場改造延續原型結構一貫的精神——「從理解結構與構造開始設計」,團隊化身「結構醫生」,尊重老建築的紋理,慢慢為其「整骨」賦予新生。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黃宅本身是座三落古厝,新設計保留既有結構,透過最小程度的干預對建築進行補強,並引入新式木構屋頂,一邊以「縫隙」引入日光,另一邊則藉如山巒起伏的木折板構造,透過富律動感的視覺復甦老宅心跳。地面也藏有巧思,石地板的裂縫採類似「金繼」的手法進行修復,擁抱老建築的歲月痕跡。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私宅化身建築實驗場

今後黃宅將作為建築教育、實驗及展覽的基地,開幕首展由成功大學建築系進駐,以黃宅為載體呈現大學建築教育的論述,看學生如何透過實作、社區參與及材料探索,參與建築的構築與重生;7月起還將陸續迎來《台南建築三年展衛星展》及《ADA新銳建築展》,為這座百年宅邸揭開全新篇章。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信義街咾咕石黃宅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信義街4617

更多資訊請見官方Facebook粉絲專頁

 

《成大建築 × 信義街咾咕石黃宅》

展期|2025.06.2007.11

時間|週三至週日 13:0018:00

資料來源|台南式台南信義街硓𥑮石黃宅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