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桃園市兒童美術館!2024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山本理顯打造特色「藝術山丘」

開箱桃園市兒童美術館!2024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山本理顯設計,打造特色「藝術山丘」

坐落桃園中壢青埔特區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兒美館),於今(2024)年4月3日開館試營運,而甫獲2024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也特別來台參加記者會,並為現場媒體導覽兒美館的設計亮點。此外,兒美館試營運期間(4/3~9/1)免費入場,歡迎大小朋友一同前來欣賞開館首展「探險未來!」。

遊樂化的展館、景觀化的建築

由山本理顯設計工場與臺灣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規劃的桃園市立美術館本館與兒美館,以「遊樂化的展館、景觀化的建築」為理念,兩館呈山丘狀的斜屋頂,構成相呼應的三角形狀態,也形成山本理顯所稱的「City Gate(城市的門戶)」,未來人們搭乘兩館中間的機捷經過時,將能同時看到這兩座極具象徵性的桃園建築。

桃園市立美術館以「一機關多場館」營運,轄下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是首座以多元藝術為主題的兒童美術館。(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桃園市立美術館以「一機關多場館」營運,轄下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是首座以多元藝術為主題的兒童美術館。(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兒美館大膽創新的「藝術山丘」造型,是由甫榮獲2024年度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和臺灣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規劃。(攝影: 吳哲夫 )
兒美館大膽創新的「藝術山丘」造型,是由甫榮獲2024年度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和臺灣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規劃。(攝影: 吳哲夫 )

將戶外自然景色融入兒童美術館

山本理顯提到,他在設計美術館時,便將桃園擁有許多埤塘這個特色考量進去,使其成為建築與景觀的一部分。而不論是毗鄰兒美館的青塘園或是鄰近桃美館本館的瑞士社區,都將成為美術館的一部分,這也對應到山本理顯榮獲2024普立茲克建築獎最大的理由——將建築物與社區融合在一起的設計。山本理顯說,桃美館是為桃園市民特別設計,他不僅希望這裡成為地標性建築,也期盼未來桃園市民能以美術館為榮。

山本理顯特別來台參加兒美館開館儀式,並為媒體導覽建築細節。(攝影: 吳哲夫 )
山本理顯特別來台參加兒美館開館儀式,並為媒體導覽建築細節。(攝影:吳哲夫 )

大面積玻璃引入自然採光

而分為4個樓層的兒美館,1、2樓為展覽廳及國際演講廳、3樓為兒童藝術圖書空間及工作坊、4樓為觀景平台。走進館內,純白通透設計搭配大面積玻璃採光,讓戶外風景自然融入其中,尤其內部的光影變化,也帶來了豐富且迷人的建築表情。另外,兒美館與預計2026年完工的桃美館本館,未來將有一座空橋連接起兩館,值得期待。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室內對白色基底搭配大面積玻璃引入自然採光,將戶外自然景色融入其中。(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室內對白色基底搭配大面積玻璃引入自然採光,將戶外自然景色融入其中。(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桃園市立美術館本館與兒美館兩館外觀可見自然「山丘」概念的斜屋頂、白盒子(White Cube)的概念箱型空間、以及帶有柔軟曲線的遮陽板外牆。(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整合家具與指標設計

走進兒美館一樓大廳,映入眼簾的不鏽鋼服務台,是由日本家具設計師藤森泰司操刀,遺憾的是,他已於去年底離世,這件家具可說是其遺作;由打造2020東京奧運圖標的日本設計師廣村正彰操刀的指標,簡約明瞭的設計,讓人能一目瞭然所在樓層有哪些空間;抬頭一望能見的天花指標設計,不僅獨特,也是空間裡的一大亮點。山本理顯強調,「建築,不能只是想著建築,也要把家具與指標設計好好地整合,才能完成一個好的作品。」

由日本家具設計師藤森泰司操刀的服務台,作工精美。(攝影: 吳哲夫 )
由日本家具設計師藤森泰司操刀的服務台,作工精美。(攝影:吳哲夫 )
由日本設計師廣村正彰操刀的指標設計,非常簡單明瞭,也可以一目瞭然所在空間的剖面狀態。(攝影:Adela Cheng)
由日本設計師廣村正彰操刀的指標設計,非常簡單明瞭,也可以一目瞭然所在空間的剖面狀態。(攝影:Adela Cheng)
天花上的指標設計,讓人一目瞭然所在樓層有哪些空間。(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天花上的指標設計,讓人一目瞭然所在樓層有哪些空間。(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成為建築風景的一部分

而如小山丘般的斜屋頂上,有著能從1樓通往3樓露台的純白Z字型步道,山本理顯說道,「我們可以想像這有趣且能讓民眾自由往來的坡道與露台,能成為像是遊樂場一樣的地方,孩子們可以在這裡自由地移動、活動,當他們自由地行走、玩耍時,也將成為建築風景的一部分,而這也就是兒童美術館很棒、正面的風景。」山本理顯補充,兒美館的綠屋頂覆以約12公分的土層,並特別種植了桃園與台灣在地的植物,而具有斷熱作用的綠屋頂,也能讓下面的樓層比較涼、減省下許多能源。

從青塘園向桃園兒童美術館拍過去,能捕捉到特別的建築風景。(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范文芳)
從青塘園向桃園兒童美術館拍過去,能捕捉到特別的建築風景。(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范文芳)
當人們自由地行走於坡道時,也將成為建築的一部分風景。(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當人們自由地行走於坡道時,也將成為建築的一部分風景。(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兒美館開館時間時,人們能從1樓慢慢走到3樓露台,同時欣賞遠方美景。(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兒美館開館時間時,人們能從1樓慢慢走到3樓露台,同時欣賞遠方美景。(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為人們創造自由的空間

最後,山本理顯分享,「我們在美術館的設計上,盡量創造很多自由的空間,讓民眾平常也能來此休憩使用;不論是看展或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希望桃園市民會很喜歡這兩座美術館,也期盼這裡成為桃園的文化重鎮。」

兒美館4樓的戶外空間,屆時也能與預計於2026年完工的桃園市立美術館本館的5樓露台相互遙望。(攝影:吳哲夫 )
兒美館4樓的戶外空間,屆時也能與預計於2026年完工的桃園市立美術館本館的5樓露台相互遙望。(攝影:吳哲夫 )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總樓地板面積約2180坪,分為4個樓層,一、二樓為展覽廳及國際演講廳、三樓為兒童藝術圖書空間及工作坊、四樓為觀景平台。(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俊毅)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總樓地板面積約2180坪,分為4個樓層,一、二樓為展覽廳及國際演講廳、三樓為兒童藝術圖書空間及工作坊、四樓為觀景平台。(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俊毅)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高鐵南路二段90號
開放時間:週三至週一 09:30-17:00(週二休館)

大眾運輸交通方式:
➲公車
高鐵南文德路口站:搭乘L605、L605A,下車步行2分鐘
青塘園站:搭乘L207、L207A、217青埔環線,下車步行6分鐘

➲桃園捷運
A19桃園體育園區站:出站步行6分鐘

➲高鐵
桃園高鐵站7號出口:出站步行20分鐘

延伸閱讀

RECOMMEND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岩石地貌、縫合森林與海岸,規劃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墾丁「佳樂水風景區」以長年風蝕與海蝕造就的奇岩怪石聞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為拉近旅客與當地自然景觀的距離,屏東縣政府展開佳樂水地景再造計畫,由荷蘭建築團隊MVRDV、台灣黃偉城建築師事務所攜手,提出一套「自然引導設計」的改造方案——Nature Rocks!」,其以當地自然岩石景觀為靈感,順應地景規劃嶄新的景觀步道、觀景據點和公共空間,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提升整體遊憩品質。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為何佳樂水需要改造?

佳樂水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數千年來,強勁海風與海浪雕塑出砂岩海岸上的各式地景,猶如天然雕刻作品。儘管佳樂水已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地質公園之一,但當地的觀光設施仍有限,目前只有一條狹窄道路穿越林地與海岸,供接駁車、行人與自行車共用,道路兩側設置的涼亭和販售亭也因颱風與海蝕而受損。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佳樂水「山海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以尊重自然為前提的改造計畫

MVRDV的總體規劃著重於改善既有基礎設施,並強化佳樂水的自然與生態特色,所有新設建築都設置於已開發範圍內,避免破壞原始地景。MVRDV創辦人Winy Maas表示:「目前佳樂水自然與人工之間的分界明確,原先的人工路徑將自然地景一分為二,削弱了森林與海岸的連結。我們期望透過本次改造計畫,讓人造觀光休憩設施像是從地貌中自然生長,而非強行外加的都市型構造;打破直線的單調,讓建築融入自然環境,凸顯當地自然特色。 」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景觀步道:「仿生岩石群」創造多元遊逛路徑

設計團隊以佳樂水海岸層疊的地貌為靈感,將原本筆直的道路重新整理,以「仿生岩石」意象重塑遊憩動線,讓地景如岩石般星羅棋布並互相交織,重新縫合森林與海岸。這些「仿生岩石群」形態與尺度呼應當地岩層的自然風貌,同時創造出多元的遊憩路徑與公共服務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岩石地景再造方面,則以「韌性」與「再生」為核心理念,特別在鋪面中引入縫隙,作為雨水導流與天然緩衝區,以降低暴雨和颱風帶來的破壞;這些縫隙也能促進生態多樣性,讓植物自然生根,提供小型動物穿越穿越森林與海岸之間。景觀設計採漸層式種植策略,以自然林相為主軸,從高大茂密的原生植物,逐步過渡至耐鹽、矮化的濱海物種。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斜坡上構築迎賓空間與觀景平台

在園區入口處,3座具雕塑感的建築量體圍塑出一處迎賓空間,其中最大的一座設有接待櫃台、咖啡廳與紀念品賣店;另兩座則分別是洗手間,及展覽與環境教育場域。主要建築的屋頂還設有觀景平台,邀旅客來此白天賞海、夜間觀星。此外,整體入口區位於斜坡地形,除了迎賓的3座建築,也配合多樣化的小型平台與廣場,創造舉辦活動、市集及觀景的戶外多功能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創造更友善的遊憩動線

在園區其他區段,MVRDV將原有道路打造為無障礙且兼容步行、自行車與接駁車的友善動線,不僅提升了可及性,也重新界定動態與休憩空間。在原有熱門節點如觀景平台、海景眺望區與瀑布等地,設計團隊將原有老舊設施汰舊換新,規劃為具有觀景、休憩與販售機能的小型建築或涼亭。建築多以混凝土為主要材料,搭配舊建物拆除後可再利用的建材打造;其表面可讓青苔與植栽依附生長,在嚴苛環境中實現建築與自然共生。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透過此次改造,MVRDV希望展現如何以尊重自然且永續的方式,提升當地旅遊與環境品質。佳樂水整體設計在避免過度開發及破壞自然地貌的前提下,改善可及性並提升友善觀光環境,實踐「自然引導設計」的理念。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尋訪南投草屯祕境「毓繡美術館」:清水模建築、玻璃屋咖啡廳、當代寫實藝術策展,一趟都市人需要的五感體驗之旅

尋訪南投草屯祕境「毓繡美術館」:清水模建築、玻璃屋咖啡廳、當代寫實藝術策展,一趟都市人需要的五感體驗之旅

不知道大家逛展是哪一派?眼睛紀錄派,還是必須拍照派。答案是前者的話,這裡非常適合你——毓繡美術館低調隱於南投草屯山間,現正以美國藝術家Tony Matelli台灣首展《佈局》迎接各方旅客;而在觀展之餘,其建築本身和園區內設施事實上也極有可看性,編輯同步帶大家走一遍祕境尋訪路線。

首次尋訪這座藏身山林的詩感空間,居然已經是在它建館10年之後。7月末尾的陽光落在皮膚上有些熱辣,前腳踏進一逕引入毓繡美術館的清水模廊道,溫度、濕度忽而改變,勾連出舒適的平衡曲線,周身只被無一絲塵囂的自然聲息包圍。南投草屯聽著很遠,其實從高鐵台中站過來也不過3、40分鐘車程,居住於中部自是方便,哪怕南北部的朋友們作為週末一日遊選項亦不至於太過勞累。如果你正尋找一處地方暫離都市煩擾,這趟集遊園、看展和悠閒午後咖啡的多重體驗之旅值得啟程。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如小山村般的清水模建築群

「藏身」二字不只是對地理位置的形容,更是毓繡美術館建築溫和融入周遭地景的寫照。沿平林里小路蜿蜒而至,毓繡文化基金會開闢九九峰山腳下一片葡萄園為1,500坪園區,並使其內主展覽館、文創空間、咖啡廳錯落分布,如小小村莊般以青山稜線為襯。秉持「低調、精緻、俐落」的美學基調,由臺灣中生代建築師廖偉立操刀設計,清水建築工坊結合清水混凝土、木構和玻璃帷幕等相對不具環境侵入感的樸實質材施作,2016年落成時即獲頒臺灣建築獎首獎。

毓繡美術館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毓繡美術館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建築概念:退、藏、簡

建築概念上,全園區首先以「退」的策略回應自然,不搶奪山巒和天際這般獨有的變幻背景;再以「藏」的態度打磨細節,使質感和觸感彰顯於光影中;最後以「簡」的語彙,醞釀優雅俐落的結構與線條。

轉角公共藝術作品,林良材〈行走〉。(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轉角公共藝術作品,林良材〈行走〉。(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空間規劃:一阻、二引、三通

整體空間規劃則特別在傳統園林建築底蘊上加諸現代形式,打造新穎視覺下橫生古韻的遊園體驗。入口並非直達主展覽館,而是透過相輔相成的牆體、植栽、轉折路徑層層遞進,暫緩腳步與心律,是為「一阻」;行經長廊時不同寬度的縫隙耀入或銳利、或微暈的光束,產生節奏的快與慢,悄然引領訪客深入園區,是為「二引」;動線最終豁然開朗,將主展覽館、文創空間和咖啡廳串聯出完整意境,有水池倒映雲影、露台盡收美景,大面積的清水牆日日柔染晨曦與夕照,是為「三通」。

廊道兩側尤具傳統園林情調。(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廊道兩側尤具傳統園林情調。(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牆縫裡是光所帶來的驚喜。(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牆縫裡是光所帶來的驚喜。(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建材和庭園裝置都相當融入環境。(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建材和庭園裝置都相當融入環境。(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動線最終在文創空間這處豁然開朗。(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動線最終在文創空間這處豁然開朗。(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走進「主展覽館」

汲取靈感自天然石洞,玩轉光線為空間賦予人性

位於園區最底處的主展覽館一側設有生態池,不僅善加利用地形高低差造景,更增添蓄水和調節微氣候的實用功能。

水池公共藝術作品,盧嬿宇〈蠕行〉。(左圖提供/攝影:Ning Chi;右圖提供:毓繡美術館)
水池公共藝術作品,盧嬿宇〈蠕行〉。(左圖提供/攝影:Ning Chi;右圖提供:毓繡美術館)

展館內部靈感源於烏溪邊的天然石洞,3層空間與人行動線交融出有明有暗、彷彿以光為介質的呼吸韻律,使觀者和作品間有了更為貼近的微妙互動感。同時通過多道工法與環境共生,雙層外牆創造流動的空氣層,冬暖夏涼;2樓大量的玻璃帷幕既能縱覽外部景觀、亦具反射效果,虛化量體的壓迫感,並與周邊文創空間和咖啡廳形成柔和過渡;屋頂則以凸出的雕塑造型模糊與天空的界線,加上主展覽館本身建於高處,恍若自土地上漂浮而起。最後,獨特「節奏性光縫」呼應平林聚落巷弄的尺度變化,園區內不論室內室外處處可見此巧思,玩轉光線帶來驚喜。

主展覽館內部空間設計以天然石洞為靈感,圖為1樓展廳。(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主展覽館內部空間設計以天然石洞為靈感,圖為1樓展廳。(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2樓運用玻璃帷幕取代實牆,虛化量體的壓迫感;圖為通向2樓的樓梯。(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2樓運用玻璃帷幕取代實牆,虛化量體的壓迫感;圖為通向2樓的樓梯。(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屋頂的凸出雕塑遠看模糊與天空的界線,近看別有一番趣味感。(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屋頂的凸出雕塑遠看模糊與天空的界線,近看別有一番趣味感。(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走進「玻璃屋咖啡廳」

隨當期展覽開書單,看完展正好來杯咖啡

立意在於讓閱讀持續發酵的園區特設咖啡廳「百書咖啡100K BOOKS」,根據展覽將更換書目,如現正配合當期展覽《托尼‧馬特利:佈局》與藝文空間「朋丁pon ding」合作,由其主導從存在主義、系統、結構、情境、物件、黑色幽默、政治性的身體等不同角度切入選書。並提供以輕食、甜點、飲品為主的菜單,亦不定期推出季節限定或展覽限定餐點,將展覽和作品概念延伸至嗅覺與味覺享受。

主展覽館隔壁即為百書咖啡,正適合看完展前來品飲談天。(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主展覽館隔壁即為百書咖啡,正適合看完展前來品飲談天。(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提供多樣輕食、甜點及飲品,亦不定期推出季節限定或展覽限定餐點。*圖僅示意,實際供應品項依當期展覽而有不同,以現場狀況為主。(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提供多樣輕食、甜點及飲品,亦不定期推出季節限定或展覽限定餐點。*圖僅示意,實際供應品項依當期展覽而有不同,以現場狀況為主。(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清水混凝土、木構和玻璃帷幕為咖啡廳注入文藝氣息。(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清水混凝土、木構和玻璃帷幕為咖啡廳注入文藝氣息。(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節制」錘鍊雋永之美,讓生活與藝術相遇

比起抱持看展的強烈目的性,更推薦大家舒心開啟一場不設限的「全感官散步」;在建築與自然的對話中,覺察那份山間的空氣、光影、甚至是叫了幾聲的鳥或咻一下飛過的蟲子共同編織的平和與靜謐。毓繡美術館並不以氣勢取勝,反倒極其節制地錘鍊雋永之美,像隨時等著誰無意間走進、發掘與體驗般,十年如一日地佇立於此。雖是私人美術館,卻免費向社區和大眾敞開,期待人們的生活因與藝術相遇而豐富精采。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後記:五感才是刪不掉的記憶,放下手機、別搞得那麼忙

最後還是想私心給大家一劑預防針,進入展廳前各位都得放下手機、鎖進置物櫃,僅僅帶上「眼睛」出發喔。知道難免有人覺得不能拍照沒意思(所以說是預防針),但更相信肯定也有人老受拍照行為打擾,以致原該從藝術作品中獲得的沉浸感大打折扣。或許是時候相信自己的五感比鏡頭真實、大腦記憶庫比相機膠卷有價值,願大家收穫一段不賴外物記錄,卻異常美好的看展經驗。

毓繡美術館

南投縣草屯鎮平林里健行路150巷26號

【當期展覽】

即日起至2026年2月1日展出中,園區開放時間為10:00-17:00(週四15:00閉館,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主展覽館:托尼‧馬特利《佈局》

文創空間:張芝瑄《俳句時刻》

>> 點此至毓繡美術館官方網站預約參觀。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