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桃園市兒童美術館!2024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山本理顯打造特色「藝術山丘」

開箱桃園市兒童美術館!2024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山本理顯設計,打造特色「藝術山丘」

坐落桃園中壢青埔特區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兒美館),於今(2024)年4月3日開館試營運,而甫獲2024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也特別來台參加記者會,並為現場媒體導覽兒美館的設計亮點。此外,兒美館試營運期間(4/3~9/1)免費入場,歡迎大小朋友一同前來欣賞開館首展「探險未來!」。

遊樂化的展館、景觀化的建築

由山本理顯設計工場與臺灣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規劃的桃園市立美術館本館與兒美館,以「遊樂化的展館、景觀化的建築」為理念,兩館呈山丘狀的斜屋頂,構成相呼應的三角形狀態,也形成山本理顯所稱的「City Gate(城市的門戶)」,未來人們搭乘兩館中間的機捷經過時,將能同時看到這兩座極具象徵性的桃園建築。

桃園市立美術館以「一機關多場館」營運,轄下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是首座以多元藝術為主題的兒童美術館。(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桃園市立美術館以「一機關多場館」營運,轄下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是首座以多元藝術為主題的兒童美術館。(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兒美館大膽創新的「藝術山丘」造型,是由甫榮獲2024年度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和臺灣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規劃。(攝影: 吳哲夫 )
兒美館大膽創新的「藝術山丘」造型,是由甫榮獲2024年度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和臺灣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規劃。(攝影: 吳哲夫 )

將戶外自然景色融入兒童美術館

山本理顯提到,他在設計美術館時,便將桃園擁有許多埤塘這個特色考量進去,使其成為建築與景觀的一部分。而不論是毗鄰兒美館的青塘園或是鄰近桃美館本館的瑞士社區,都將成為美術館的一部分,這也對應到山本理顯榮獲2024普立茲克建築獎最大的理由——將建築物與社區融合在一起的設計。山本理顯說,桃美館是為桃園市民特別設計,他不僅希望這裡成為地標性建築,也期盼未來桃園市民能以美術館為榮。

山本理顯特別來台參加兒美館開館儀式,並為媒體導覽建築細節。(攝影: 吳哲夫 )
山本理顯特別來台參加兒美館開館儀式,並為媒體導覽建築細節。(攝影:吳哲夫 )

大面積玻璃引入自然採光

而分為4個樓層的兒美館,1、2樓為展覽廳及國際演講廳、3樓為兒童藝術圖書空間及工作坊、4樓為觀景平台。走進館內,純白通透設計搭配大面積玻璃採光,讓戶外風景自然融入其中,尤其內部的光影變化,也帶來了豐富且迷人的建築表情。另外,兒美館與預計2026年完工的桃美館本館,未來將有一座空橋連接起兩館,值得期待。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室內對白色基底搭配大面積玻璃引入自然採光,將戶外自然景色融入其中。(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室內對白色基底搭配大面積玻璃引入自然採光,將戶外自然景色融入其中。(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桃園市立美術館本館與兒美館兩館外觀可見自然「山丘」概念的斜屋頂、白盒子(White Cube)的概念箱型空間、以及帶有柔軟曲線的遮陽板外牆。(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整合家具與指標設計

走進兒美館一樓大廳,映入眼簾的不鏽鋼服務台,是由日本家具設計師藤森泰司操刀,遺憾的是,他已於去年底離世,這件家具可說是其遺作;由打造2020東京奧運圖標的日本設計師廣村正彰操刀的指標,簡約明瞭的設計,讓人能一目瞭然所在樓層有哪些空間;抬頭一望能見的天花指標設計,不僅獨特,也是空間裡的一大亮點。山本理顯強調,「建築,不能只是想著建築,也要把家具與指標設計好好地整合,才能完成一個好的作品。」

由日本家具設計師藤森泰司操刀的服務台,作工精美。(攝影: 吳哲夫 )
由日本家具設計師藤森泰司操刀的服務台,作工精美。(攝影:吳哲夫 )
由日本設計師廣村正彰操刀的指標設計,非常簡單明瞭,也可以一目瞭然所在空間的剖面狀態。(攝影:Adela Cheng)
由日本設計師廣村正彰操刀的指標設計,非常簡單明瞭,也可以一目瞭然所在空間的剖面狀態。(攝影:Adela Cheng)
天花上的指標設計,讓人一目瞭然所在樓層有哪些空間。(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天花上的指標設計,讓人一目瞭然所在樓層有哪些空間。(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成為建築風景的一部分

而如小山丘般的斜屋頂上,有著能從1樓通往3樓露台的純白Z字型步道,山本理顯說道,「我們可以想像這有趣且能讓民眾自由往來的坡道與露台,能成為像是遊樂場一樣的地方,孩子們可以在這裡自由地移動、活動,當他們自由地行走、玩耍時,也將成為建築風景的一部分,而這也就是兒童美術館很棒、正面的風景。」山本理顯補充,兒美館的綠屋頂覆以約12公分的土層,並特別種植了桃園與台灣在地的植物,而具有斷熱作用的綠屋頂,也能讓下面的樓層比較涼、減省下許多能源。

從青塘園向桃園兒童美術館拍過去,能捕捉到特別的建築風景。(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范文芳)
從青塘園向桃園兒童美術館拍過去,能捕捉到特別的建築風景。(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范文芳)
當人們自由地行走於坡道時,也將成為建築的一部分風景。(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當人們自由地行走於坡道時,也將成為建築的一部分風景。(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兒美館開館時間時,人們能從1樓慢慢走到3樓露台,同時欣賞遠方美景。(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兒美館開館時間時,人們能從1樓慢慢走到3樓露台,同時欣賞遠方美景。(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欣穎)

為人們創造自由的空間

最後,山本理顯分享,「我們在美術館的設計上,盡量創造很多自由的空間,讓民眾平常也能來此休憩使用;不論是看展或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希望桃園市民會很喜歡這兩座美術館,也期盼這裡成為桃園的文化重鎮。」

兒美館4樓的戶外空間,屆時也能與預計於2026年完工的桃園市立美術館本館的5樓露台相互遙望。(攝影:吳哲夫 )
兒美館4樓的戶外空間,屆時也能與預計於2026年完工的桃園市立美術館本館的5樓露台相互遙望。(攝影:吳哲夫 )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總樓地板面積約2180坪,分為4個樓層,一、二樓為展覽廳及國際演講廳、三樓為兒童藝術圖書空間及工作坊、四樓為觀景平台。(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俊毅)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總樓地板面積約2180坪,分為4個樓層,一、二樓為展覽廳及國際演講廳、三樓為兒童藝術圖書空間及工作坊、四樓為觀景平台。(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攝影:吳俊毅)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高鐵南路二段90號
開放時間:週三至週一 09:30-17:00(週二休館)

大眾運輸交通方式:
➲公車
高鐵南文德路口站:搭乘L605、L605A,下車步行2分鐘
青塘園站:搭乘L207、L207A、217青埔環線,下車步行6分鐘

➲桃園捷運
A19桃園體育園區站:出站步行6分鐘

➲高鐵
桃園高鐵站7號出口:出站步行20分鐘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把竹構帶入生活場景,《2024島嶼構竹》開展!融入AR、蒸汽彎曲等創新技法的7件設計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邁入第三屆的《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首度離開嘉義,來到新竹、雲林兩地展出。這場以竹材為主角的建築實驗,繼探討「構造型態」與「接頭設計」之後,今(2024)年集結7組建築、空間設計實務經驗豐富的參展者,發展「更貼近大眾生活的竹構築」,並特別選在校園及文化場域展示創作。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游智傑《羽翼之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竹,台灣既陌生又熟悉的舊識

數百年前,竹子曾是台灣的建築材料,後來因為現代工業的引入而匿跡,也導致竹構法的斷層。自2021年啟動的《島嶼構竹》(前兩屆名《構竹林鐵》)就像是一座橋樑,讓台灣人與這位「舊識」再次相遇。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島嶼構竹》引導設計師、大專學生投入竹構造學習與實驗,透過設計、實作、公開展示等一連串的過程,探討竹材從設計到施作的各個環節該如何與當代生活對接,並融入新的設計觀念、技術工法,試圖在混凝土、鋼構當道的現在,揭開一場由竹帶領的建築起義,目標是讓竹構長久地融入日常生活情景。

「以竹材在本地的產業潛力與文化特質,及其優異的固碳能力,不僅能對全球淨零碳排議題創造巨大貢獻,也能很好地詮釋人與環境間互利共融的關係。」——《2024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策展人 葉育鑫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郭恩愷《橋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我們曾撰文分享為何台灣適合發展竹構與竹建築,看更多請點此

《2024島嶼構築》7件竹構解析,橫跨材料處理、曲率⋯⋯的構築試驗

本屆《島嶼構竹》7組參展者中,以林柏陽、萩生田秀之、郭恩愷、曾令理為首的組,都是首度嘗試竹構,他們在近一年的設計實驗與摸索中,從設計方法、材料處理、尺度、曲率、施作方式到施作工具等向度,各有側重的挑戰點。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林柏陽《浮林》。(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木構技法融入竹構築|《橋繭》

參展者・郭恩愷 建築設計師

專研木構的郭恩愷,這回首次挑戰竹構,同樣從自然找靈感,仿效蟲隻作繭依附於枝葉而創作出《橋繭》,親力將竹螺旋環繞成拱,共構於落羽松環湖步道的小橋上;夜間照明後,竹構如蟲體呼吸緩緩閃爍,彷彿生物般的脈動氣息。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郭恩愷《橋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郭恩愷《橋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郭恩愷這次也實現了工法上的突破,除了將自身致力的「蒸汽彎曲樹」工法首度應用於竹構上,更是將全長圓管徑桂竹以「蒸汽彎曲竹」詮釋在建築尺度上的先驅實踐者;且竹材不用鐵釘、螺絲貫穿,而是活用可調節鬆緊的綑綁器取代,讓竹材日後得以回歸大地。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郭恩愷《橋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AR實現竹構跨國共作|《竹旋幻居》

參展者・高仕棠 Kristof Crolla 建築師

數位科技與永續建築結合的可能,在《竹旋幻居》 的創作過程中體現。比利時建築師高仕棠(Kristof Crolla)運用AR擴增實境技術,挑戰做出由複雜幾何的動態雙曲拋物面所構成的空間,一座雅緻的湖畔竹亭於焉而生。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高仕棠 Kristof Crolla《竹旋幻居》。(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AR不只被帶入設計,也被應用在建造過程。《竹旋幻居》 由竹構發展成熟的峇里島工匠預製,透過AR讓台灣承包商重新組裝,這場跨國合作展現了世界上極少數竹構技術高度專業化的地區,有機會將高級工藝輸出海外的可能。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高仕棠 Kristof Crolla《竹旋幻居》。(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用序列梳理竹的野性|《蜷蜷亭》

參展者・曾令理 建築設計師

在一片強調自然感的創作中,曾令理反其道而行,挑戰將野性的竹材建構出數位設計中的序列感,同時兼具精準、平滑性,展現竹材的編輯可能與可信賴特質。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曾令理《蜷蜷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曾令理《蜷蜷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建構過程歷經了7組的主次結構放樣,除了得在竹材的厚度韌性、扭矩力、型態間取得平衡;主次結構的接合、燈條的設置,以及對應到的織網系統,也做了多次整合,最終才打造出這座以連續曲面創造蜷曲型態的半室內涼亭。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蜷蜷亭》的接合細節與織網系統。(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力平衡成就的動態美感|《浮林》

參展者・林柏陽 建築師

《浮林》位在一片羅列有序的松木林中,團隊靜坐在此發想設計時,發現無論是松木或竹子被風吹過時都會輕微晃動,於是決定藉由懸浮的拉張結構,憑藉單純的拉力與張力,創作出《浮林》這般動態、懸浮而非靜止、僵硬的竹構,當中蘊含力平衡的美。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林柏陽《浮林》。(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浮林》結頭與結構細節。(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以拱為題,挑戰曲率極限|《竹穹林》

參展者・萩生田秀之 結構技師 &  陳冠帆 結構技師

藉由《竹穹林》,兩位結構技師希望以竹材為主角,向剛起步探索結構的學生們,展現不同結構的可能性。他們在《竹穹林》挑戰了240190兩種曲率的拱形(因為曲率過大,烤竹時多次以斷裂收場);並以竹拱圈布置成放射狀的星形平面,建構了中央的焦點及曖昧的迴廊空間。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萩生田秀之 & 陳冠帆《竹穹林》。(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之所以選擇「拱」,背後有兩個原因:它是最純粹的結構系統,也是最能體現竹子柔韌性的幾何形式。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萩生田秀之 & 陳冠帆《竹穹林》。(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延續時代記憶的綠意竹亭|《邊竹》

參展者・自然心地工作室 莊逸堯 劉嫈琦

竹構坐落的松樹林,過去是糖廠生產與生活交會的邊界,團隊於是延續時代記憶,運用竹、土、石等自然材質,打造一處心靈憩所,邀請人們落座竹穹頂籠罩下的土椅子,透過光線的明暗、視野的遠近、空間的高地等變化,感受周圍自然綠意,回歸內在寧靜。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自然心地工作室《邊竹》。(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這座竹亭以錯落的竹柱圍繞出門戶的意象,內部用竹拱交織成穹頂;接著竹柱、竹拱相接成環形樑,並採用split bundle結合細剖竹片包覆的方式,達成三維扭曲旋轉時易於接合的狀態,以此形塑出不同曲率的屋頂輪廓。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邊竹》內部結構。(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邊竹》結構與接頭細節。(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善用烤竹彎曲特性,塑出飛翔意象|《羽翼之亭》

參展者・游智傑 建築設計師

過去游智傑曾做過微小尺度的竹構嘗試,這次不僅透過《羽翼之亭》挑戰較大的創作尺度,設計上更著重思考如何以竹的彎曲特性,表達彷彿「飛翔」的輕盈與動態感。這份靈感源自糖廠的早晨聲景——車流聲中揉著鳥兒們的啁啾聲,他們在樹群間飛翔、嬉戲或覓食,為工業現場注入生機。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游智傑《羽翼之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游智傑從材料特質出發,充分利用竹火烤後會彎曲、易於定型的特性,再以鉸接接合一系列彎曲的竹架,構成三角拱結構;同時巧妙讓屋簷邊界的弧線,與竹亭周圍的樹木姿態,一同形成像是飛翔路徑的天際線。屋面特別搭配透光材質,讓竹亭看上去更加輕盈,迎接人們來此休息、聚會、融入環境。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游智傑《羽翼之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竹構的未來

2021年創辦至今,《島嶼構竹》無論在觀念上、結構上、工法上都激發了許多新創試驗,為竹構法帶來積累,對台灣建築、竹產業都有正面影響。當竹構造漸漸成為建築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竹材的可信任性能透過設計及技術創新而達成,竹材的應用想像將被拓寬,連帶提升業界與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可以想見未來的漣漪效應將擴大到竹林疏伐、竹農發展、竹林生態遊憩體驗等面向。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自然心地工作室《邊竹》。(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竹構實體展】

・新竹展區|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展期不限,免費入場

・雲林展區|斗六糖廠(雲林縣斗六市崙峯里糖廠55號)

展期 2024.04.19-04.28,免費入場

 

【創作概念展】

展場|新竹將軍村(新竹市東區金城一路69號)

展期|2024.04.11-04.28,免費入場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北信義「富邦美術館」5月開幕!建築詩人Renzo Piano在台首件設計作品,打造亞洲藝術新地標

台北信義「富邦美術館」5月開幕!建築詩人Renzo Piano在台首件設計作品,打造亞洲藝術新地標

歷時近10年籌備,位於台北市信義區A25園區、總坪數達3,000坪的富邦美術館將於今(2024)年5月4日開幕。富邦美術館由享譽國際的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及其工作室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RPBW) ,與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共同設計監造,這是RPBW在台灣的首件設計作品,也讓富邦美術館未開幕就備受各界期待。

Renzo Piano在台首件設計作品

被譽為建築詩人的皮亞諾,擅長利用自然採光設計為藝術體驗創造氛圍,為空間注入自然元素,同時關注與環境的和諧共存性,其代表作包括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瑞士黎恩貝耶勒基金會(Fondation Beyeler)、紐約時報大廈(The New York Times Building)、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等。

富邦美術館為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RPBW在台灣的首件設計作品。(攝影:Lucas K. Doolan)
富邦美術館為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RPBW在台灣的首件設計作品。(攝影:Lucas K. Doolan)
富邦美術館館長翁美慧表示,邀約國際建築大師倫佐.皮亞諾的過程並非易事,最終令皮亞諾決定參與的原因,是富邦集團在台北市中心精華地段打造美術館回饋社會的初心。(攝影:雲室攝影工作室 麥翔雲)
富邦美術館館長翁美慧表示,邀約國際建築大師倫佐.皮亞諾的過程並非易事,最終令皮亞諾決定參與的原因,是富邦集團在台北市中心精華地段打造美術館回饋社會的初心。(攝影:雲室攝影工作室 麥翔雲)

樓高五層、挑高開放空間

富邦美術館樓高五層,無間隔的挑高開放空間,使藝術品在其中擴延,與空間激盪出飽含張力的對話。一樓「水景展廳」採玻璃帷幕設計,使其具備穿透與輕盈,將室內空間延伸至室外,人們路過便能欣賞藝術品。

美術館一樓「水景展廳」挑高六米、無立柱阻隔,三面玻璃帷幕設計使其具備穿透與輕盈,與戶外的自然植層和淺水池面相互映射流動,展現視覺連接與開闊的展場空間。(攝影:Lucas K. Doolan)
美術館一樓「水景展廳」挑高六米、無立柱阻隔,三面玻璃帷幕設計使其具備穿透與輕盈,與戶外的自然植層和淺水池面相互映射流動,展現視覺連接與開闊的展場空間。(攝影:Lucas K. Doolan)

貫穿富邦美術館建築的「光」

光,是貫穿富邦美術館建築的重要主題。三樓「日光展廳」和「星光展廳」採天窗設計,將陽光折射至室內,藉由過濾紫外線與全遮光等不同捲簾,使藝術品在調節過的自然光下完美展現,帶領觀者進入創造共感的現場,感受自然光所營造的光譜與色彩樣態。

美術館三樓「日光展廳」和「星光展廳」採天窗設計,將陽光折射至室內,藉由過濾紫外線與全遮光等不同捲簾,使藝術品在調節過的自然光下完美展現。(攝影:Lucas K. Doolan)
美術館三樓「日光展廳」和「星光展廳」採天窗設計,將陽光折射至室內,藉由過濾紫外線與全遮光等不同捲簾,使藝術品在調節過的自然光下完美展現。(攝影:Lucas K. Doolan)

深耕教育、培養下一代創造力是富邦美術館要務之一。美術館一樓設置「園景工坊」提供舉辦小型講座、兒童工作坊或多媒體展覽的空間;美術館商店「大光創所」以策展為主軸規劃商品,包括特展商品、富邦典藏展商品、美術館logo商品、書籍,展現創意能量,讓人們購買美術館商品如同進行一場私人策展。

美術館外部優雅的建築結構與光、水、綠樹和植物交織襯映,帶給市民全新的體驗與想像。(攝影:Lucas K. Doolan)
美術館外部優雅的建築結構與光、水、綠樹和植物交織襯映,帶給市民全新的體驗與想像。(攝影:Lucas K. Doolan)

鮮明紅色成亮點

在輕盈優雅的富邦美術館白色建築上方,鮮明紅色吊臂是富邦美術館外觀亮點,不僅作為洗窗機使用,也可配合室外展出懸吊大型藝術裝置,展現創新動能。而美術館建築前方留設大面積開放廣場及公共藝術設置,打破室內與室外界線,讓整座城市成為藝術的畫布。

美術館大廳電梯選擇獨具特色的鮮明紅色,與美術館建築上方的紅色吊臂相互呼應。(攝影:Lucas K. Doolan)
美術館大廳電梯選擇獨具特色的鮮明紅色,與美術館建築上方的紅色吊臂相互呼應。(攝影:Lucas K. Doolan)

將大片綠意還予城市

A25園區設計以「城市森林」為中心概念,呼應富邦集團永續發展的目標,將大片綠意還予城市,打造人與自然平衡的都會生活空間。園區中建物周圍環繞豐富的植栽與饒富變化的景觀步道及行人休憩座椅,將行人從車水馬龍的商業空間轉換到沉靜舒適的都市綠洲,透過建築與光、水、綠樹和植物交織襯映,帶給市民全新體驗與想像。

RPBW致力將城市生活與美術館空間結合,人們可在富邦美術館戶外享受夜晚、散步、與孩子和家人同聚,讓美術館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攝影:Lucas K. Doolan)
RPBW致力將城市生活與美術館空間結合,人們可在富邦美術館戶外享受夜晚、散步、與孩子和家人同聚,讓美術館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攝影:Lucas K. Doolan)
進入富邦美術館,感受挑高輕盈的空間,與藝術帶給人心的鼓舞和堅實力量,歡迎每位訪客的到來。(攝影:Lucas K. Doolan)
進入富邦美術館,感受挑高輕盈的空間,與藝術帶給人心的鼓舞和堅實力量,歡迎每位訪客的到來。(攝影:Lucas K. Doolan)

富邦美術館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79號

資料提供|富邦美術館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