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廣慈社宅」位於松山奉天宮附近、規模居台北市之冠,而以此為基地、醞釀五年多的「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如今迎來成果發表,於2025年1月9日至2月10日開放大眾參觀。

一場社宅裡的藝術盛典

廣慈社宅前身為福德平宅以及廣慈博愛院,由於該地區發展相較老臺北城慢,散落著埤塘、濕地、郊山,緊扣鐵路、礦區、移民聚落,因此至今仍有許多新建設落成,可說是都市發展的一方新天地。廣慈社宅佔地6.4公頃,共有逾1500戶,入住居民面貌多元,為了促進社區的對話與相互理解,「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於2020年正式啟動。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徐永旭《光之巢》位於廣慈社宅園區南面入口處(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周邊環境、居民組成等多元背景,替公共藝術計畫供應了豐沛的創意靈光。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由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主辦、禾磊藝術策劃,以「我們在家(We Are Home)」為題,聚焦關係美學與環境美學,串起既有社群與新遷入的住戶、社會與社宅、人與環境間的連結,一步步形塑居民對家的認同。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游文富《溫暖的載體》夜景(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邀請藝術家實際駐地於一側的「福德聚場」,並設計一系列貼近在地的帶狀活動,讓藝術流動於社區建造中,築起一座共生共好的關係堡壘。九組來自台灣、日本與荷蘭的藝術家,分別以聲光、插畫、陶藝、纖維藝術、空間裝置等多元媒材,回應此處消逝的煤礦、水圳和生態,以及被人們擱置的記憶、感受,甚或是難以啟齒的終老話題等。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展覽現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2件展期限定作品

兩件展期限定作品,為廣慈社宅公共藝術成果展揭開序幕。游文富的竹編裝置《溫暖的載體》,樸質、溫潤宛如翻湧的金黃色雲海,融入地景也溫柔摟抱著老榕樹,歡迎觀眾穿梭其中;國內外藝術家跨界合創的《遷徙博物館》,是展覽的一大亮點,由德國藝術家佛羅里安.克拉爾(Florian Claar)結合金屬、木構和聲學技術,構築出的開放式聲鏡劇場《Wall of Voices》,而裏頭循環播放的聲音作品,則是知名音樂人林強,取材十多位受訪居民關於夢境、夢想的口語敘事,所創造出的電子音樂作品《聽夢I-夢迴》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游文富《溫暖的載體》(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Wall of Voices》結合金屬、木構和聲學技術,構築出開放式聲鏡劇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噪咖藝術、吳秉聖合力於《Wall of Voices》中,打造出光影作品《牽繫》(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8件永久性戶外裝置,呼應周邊地景

廣慈社宅室內外共有18件裝置作品,觀展動線以信義區行政中心正後方的社宅3區(C區)的主視覺延伸作品《社區精神旗幟》為起點。展期中展示的作品為蔡慧盈操刀的《揚揚》,藉由邀請居民共創,拓印下老椅子、磚瓦甚至福德聚場門牌等象徵「家」的元素。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蔡慧盈《社區精神旗幟:揚揚》(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衛福大樓與行政中心的接壤處,是禾磊設計梁豫漳以耐候鋼打造雙圓弧棚頂的《流亭》,如今已成為居民偶遇、寒暄的地標;嶼山工房林聖峰《大樹下的山水客廳》以平行並排的波狀鋼筋,模糊建材的軟硬與內外之分,成為日升月落間瞬息萬變的光影山水。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禾磊設計梁豫漳《流亭》地處衛福大樓和行政中心大樓之間(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嶼山工房林聖峰《大樹下的山水客廳》夜景(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站在《大樹下的山水客廳》下方仰望天空(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南面入口處徐永旭《光之巢》呈現四座溫煦、質樸的峽谷雕塑,呼應地勢也迎接人們歸巢;邱承宏《採光》以昔日植物的形象刻鑿混凝土浮雕,營造翩翩詩意及巧妙的共時性;偶然設計曾令理《孢燈》同樣取植物為靈感,用數株不鏽鋼雕塑模擬附近淺山的蕈菇、孢子,回應廣慈社宅周邊地景。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徐永旭《光之巢》(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邱承宏《採光》(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偶然設計曾令理《孢燈》(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路面、變電箱上九個貌似秘魯「納斯卡線」的神秘圖騰,是彭冠傑的作品《祝》,受附近奉天宮、慈惠堂等公廟信仰啟發所設計;現居荷蘭的以色列藝術家拉姆・卡齊爾(Ram Katzir)則從觀察手相的風俗出發,於三棟社宅包夾的廣場描繪出巨幅地畫《書寫未來》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彭冠傑《祝》(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藝術家拉姆・卡齊爾《書寫未來》(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10件室內創作,訴說場域本質

廣慈社宅建物內,也展示著許多藝術作品。大廳牆面上的鄒駿昇《共生》,描繪四獸山所代表的神獸,隱含動物與人類、生態與聚落間共生的永續議題;吳芊頤《窗光漫遊》轉化了公園、濕地、花草、蝶鳥,以及鐵窗花等在地符號;李維皓、許敬柔創作的《盈盈》,以特製不鏽鋼板折射天光,製造出宛如水中游魚的熠熠鱗光。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鄒駿昇《共生》(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吳芊頤《窗光漫遊》(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李維皓、許敬柔《盈盈》(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山由社《描海》是一幅需抬頭仰望的壯闊海景,鼓勵觀者打開嶄新的視角;日本藝術家本間純《記憶中的海》則將海洋的寫真轉印於金屬穿孔板上;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山由社《描海》(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本間純《記憶中的海》(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章芙菱《一場及時雨》李維皓、許敬柔創作的《沐浴》,一件用分光鏡營造七彩色光、一件讓光源與白色地景共舞,替受困的心靈帶來片刻撫慰;長居臺灣的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請跟我說》《廣慈的天空》兩件畫作,則替空間平添了一絲活潑氣息。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章芙菱《一場及時雨》(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李維皓、許敬柔《沐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大塚麻子《請跟我說》(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We Are Home: 廣慈社會住宅公共藝術成果展

展覽日期|2025年1月9日至2月10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 10:00~17:00
展覽地點|廣慈社會住宅公共區域(台北市信義區福德街38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水景映照天空,陶瓷碰撞譜出流動樂章!隨巴黎證券交易所藝術裝置《clinamen》墜入沁涼白日夢

巴黎證券交易所藝術裝置《clinamen》:水景映照天空,瓷碗碰撞譜出流動樂章

沐浴玻璃穹頂透進的日光當中,被壯麗的歷史壁畫環繞,眼觀水景、耳聽陶瓷撞擊的清脆聲響,自顧自墜入白日夢——這樣的夢幻體驗,現正於「巴黎證券交易所(Bourse de Commerce)」發生。法國藝術家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在這座私人美術館帶來大型裝置作品《clinamen》,將長期試驗的創作媒材「聲音」交織水景,邀觀者慢下腳步細細聆聽並感受場域,投入一場冥想。

巴黎證券交易所藝術裝置《clinamen》:水景映照天空,陶瓷碰撞譜出流動樂章
(圖片來源:Bourse de Commerce)

壯麗穹頂下的藝術實驗場

自18世紀以來,巴黎證券交易所建築曾作為穀物貿易、期貨交易的據點,現則是「皮諾私人美術館(Pinault Collection)」的所在地。2017年,建築迎來由貿易場所轉生為藝文場館的大規模改造,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將其標誌性的清水模,與建築本身的富麗巴洛克式風格結合,揉古典和現代美學於一地。而館內的穹頂大廳,自開幕以來即是藝術家的實驗場,過去韓國藝術家金守子(Kim Soo-ja)曾在地面鋪上巨型鏡面,邀訪客漫步鏡上,以嶄新視角觀看建築。

巴黎證券交易所藝術裝置《clinamen》:水景映照天空,陶瓷碰撞譜出流動樂章
(圖片來源:Bourse de Commerce)

水鏡映照天空,瓷碗碰撞成流動樂章

這次在皮諾私人美術館總監Emma Lavigne親自策劃下,法國藝術家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帶來沈浸式裝置《clinamen》,這件作品延續他慣常的創作語彙,遊走在聲響、雕塑及表演的交界。在大廳正中央,藝術家設置了一座直徑達18公尺的巨大水池,藉這面「水鏡」映照穹頂外的巴黎藍天。水面上散落大大小小的瓷碗,它們隨水波緩緩漂移,當偶遇相撞時,便會發生清脆聲響,此起彼落的碰撞聲譜出流動樂章。

聲音自有生命

對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來說,聲音是一種「有生命的材料」。音樂創作者將聲響「編排」成音樂,可他卻長期試驗將聲響「脫離人為控制」,讓其跳脫傳統音樂的框架,轉化為一套能自我調節、具有生命的有機系統,不需人為干預,自隨時間不斷變化。而巴黎證券交易所版本的《clinamen》,可說是這場藝術實驗的集大成之作。

巴黎證券交易所藝術裝置《clinamen》:水景映照天空,陶瓷碰撞譜出流動樂章
(圖片來源:Bourse de Commerce)
巴黎證券交易所藝術裝置《clinamen》:水景映照天空,陶瓷碰撞譜出流動樂章
(圖片來源:Bourse de Commerce)

至今規模最大的《clinamen》

過去《clinamen》曾於墨爾本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龐畢度中心梅斯分館(Centre Pompidou-Metz)展出,來到巴黎後,作品以空前的巨大規模呈現,其水池面積達到過去最大尺度的兩倍。龐大尺度並非盲目的追求,而是藝術家對巴黎證券交易所建築的回應。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表示,每一座展場都像一個「模具」,他將自身裝置技術與美學灌注其中,孵化出每個場域專屬的限地版本。

巴黎證券交易所藝術裝置《clinamen》:水景映照天空,陶瓷碰撞譜出流動樂章
(圖片來源:Bourse de Commerce)

慢下腳步,感受「不確定」的詩意

clinamen》一名源自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ism)的哲學思想,其主張原子會產生隨機、不可預測的偏移運動。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認為《clinamen》的運作邏輯巧妙對應此學說,它不僅關注水、瓷碗及聲響本身的「運動」,也探索著事件發生、物件排列(即水波推動瓷碗導致碰撞出聲)的千萬種可能。在無數可能中,觀眾無法預測將遇見哪一種,也難以預想瓷碗碰撞的音色,這種「不確定」成就的詩意正是體驗的核心。

巴黎證券交易所藝術裝置《clinamen》:水景映照天空,陶瓷碰撞譜出流動樂章
(圖片來源:Bourse de Commerce)

也正因《clinamen》難以預測,觀眾僅能駐足、等待那份僅存於當下的體驗。在資訊爆炸、節奏極快的世界,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邀人們慢下來,在靜止與流動、沈默與聲響、秩序與混沌,及水色和天光交織之間,暫時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悉心傾聽、墜入一回冥想或一場白日夢,暫離喧鬧世界。

巴黎證券交易所藝術裝置《clinamen》:水景映照天空,陶瓷碰撞譜出流動樂章
(圖片來源:Bourse de Commerce)

資料來源|Bourse de Commerc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北藝中心超級大劇場首演!入境只存在6小時的《共和國》:沈浸銳舞派對,反思週休二日、朝九晚五等生活制度

北藝中心超級大劇場首演!《共和國》藉6小時銳舞派對反思當代工作與生活模式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串連藍盒子、大劇院的「超級大劇場」首度開放!首場演出迎來波蘭導演盧卡斯・塔沃柯夫斯基(Łukasz Twarkowski)作品《共和國》(Respublika),結合劇場、派對、社群實驗與空間遊牧,透過一場長達6小時的狂歡派對,質疑週休二日、朝九晚五等當代社會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模式,並邀觀眾打破場體制設限,沈浸體驗銳舞(Rave)文化,從中思索參與、工作、自由的可能。

北藝中心超級大劇場首演!《共和國》藉6小時銳舞派對反思當代工作與生活模式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北藝中心超級大劇場首演!《共和國》藉6小時銳舞派對反思當代工作與生活模式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真正的自由,存在狂歡的當下

《共和國》是一場橫跨建築、電子音樂、共食活動與自由行動的沉浸式社群實驗。作品場域內設有移動房屋、大廚房、桑拿房、太空艙樣貌的空間及大小舞台,邀觀眾穿梭其中自由參與、探索,不再只是觀眾席上的旁觀者。塔沃柯夫斯基表示:「我感到真正的自由,是在狂歡的當下。」這句話不僅是本作的精神核心,也傳達他對劇場形式與社群力量的重構與實驗。

北藝中心超級大劇場首演!《共和國》藉6小時銳舞派對反思當代工作與生活模式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北藝中心超級大劇場首演!《共和國》藉6小時銳舞派對反思當代工作與生活模式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復刻18世紀末短暫存在的「烏托邦」

「我想做一個實驗:如果一群人忘記工作一整年的話,會發生什麼事?」塔沃柯夫斯基這道提問,開啟了《共和國》的創作概念。作品部份創作靈感來自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保拉瓦共和國(The Pavlov Republic)」,其誕生於18世紀末,由波蘭神父與800名農民共同創建,他們曾短暫實現自治社群的理想,擁有自己的軍隊、貨幣、學校與劇院。

北藝中心超級大劇場首演!《共和國》藉6小時銳舞派對反思當代工作與生活模式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儘管保拉瓦共和國未能久留,但仍為塔沃柯夫斯基與他的創作團隊提供了對理想社會、工作制度與共處模式的豐富想像。在當代社會面臨民主崩解、資本制度失衡與氣候危機的背景下,《共和國》藉此這段歷史重新思考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質疑週休二日、朝九晚五是否仍為人類最佳的生存模式。

北藝中心超級大劇場首演!《共和國》藉6小時銳舞派對反思當代工作與生活模式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從森林到劇場,從社會實驗到藝術實踐

2019年,塔沃柯夫斯基與演員、作曲家、DJ、服裝設計師等來自各領域的15位藝術家,一同走入立陶宛森林,在房車與移動住宅共居、一同創作,模糊了生活、工作、排練的邊界,同時設計一套社會實驗的脈絡引導成員,如每日舉辦電子音樂派對,讓「銳舞」成為新的信仰,且在實驗的終點開啟最初的提問——工作與收入對當代社會的意義是什麼?當許多人害怕沒有生產力的同時,這個在森林裡成長的「共和國」成了一種宣告:「我應得的,我需要它,剩下的都不重要。」

北藝中心超級大劇場首演!《共和國》藉6小時銳舞派對反思當代工作與生活模式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將森林裡的社會實驗復刻為宏大的沉浸式展演,《共和國》由3個部份組成:一開始觀眾可以在空間中遊覽、觀看,迷失在街道之中;一小時過去,表演揭幕,整場演出將不斷拆除牆壁並播放現場的影像,觀眾像是置身電影片場,能同時看到螢幕和現場正發生的事,織就多層次敘事;當牆壁逐漸被拆除,第三部份便剩下純粹的狂歡,演員和DJ將以舞蹈、音樂邀觀眾一起投入派對。

北藝中心超級大劇場首演!《共和國》藉6小時銳舞派對反思當代工作與生活模式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不只是配樂,Techno是反抗與療癒的象徵

電子舞曲Techno在《共和國》的演出中不僅是配樂,更是召喚與療癒的媒介。Techno誕生於1980年代的美國底特律,是這座工業城市邊緣青年反抗現實的聲音。柏林圍牆倒塌後,地下Techno派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東柏林的廢墟中,象徵自由的重新誕生。

北藝中心超級大劇場首演!《共和國》藉6小時銳舞派對反思當代工作與生活模式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塔沃柯夫斯基深受這段歷史啟發,對他來說,電子音樂有「昇華人性」的作用,「如果我需要建立某種暫時自治區,那就必須是銳舞。」他希望觀眾跟著同樣的節奏跳舞,成為群體,分享喜悅。因此他在《共和國》中注入了Techno的節奏與冰冷詩意,讓整場演出像是一場帶有社會意識的儀式,也是一次個人心靈的逃逸旅程。

北藝中心超級大劇場首演!《共和國》藉6小時銳舞派對反思當代工作與生活模式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歡迎登陸僅存在6小時的微型國度

《共和國》沒有明確的舞台和敘事框架,塔沃柯夫斯基認為整場演出更像是營造某種「共享經驗」,藉由視覺、聲音與身體交織,建立一個去疆界、反制度的藝術空間。「對我來說,劇場算得上是最官能的藝術形式之一,包含它所使用的身體、汗水、震耳欲聾的音樂,一切合而為一。」在資訊爆炸、節奏極快的時代,《共和國》提供一個讓人暫離現實、重新與人群與自我建立連結的可能。這不只是一場演出,而是一個暫存的微型國度,一個以藝術為基底、以狂歡為語言的自由實驗場。

北藝中心超級大劇場首演!《共和國》藉6小時銳舞派對反思當代工作與生活模式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北藝中心超級大劇場首演《共和國》

演出時間|2025.06.04-06.07

場次及購票資訊請點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