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內《睡蓮》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正式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以莫內《睡蓮》為首的印象派名作正式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於611日揭幕,展覽由美國印象派收藏名家伍斯特美術館(Worcester Art Museum)策劃,集結莫內、雷諾瓦、塞尚、哈薩姆等40位印象派大師作品真跡,爬梳印象派顛覆傳統、從巴黎走向世界的完整發展軌跡。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50+印象派名作真跡來台

創立於19世紀末的伍斯特美術館,在創館初期便收藏當時尚未廣受歡迎的印象派,成為全美國第一座購藏莫內《睡蓮》系列的美術館。後來印象派日益壯大,館內豐富的法國、美國印象派作品吸引許多藝術迷慕名參觀。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伍斯特美術館。(圖片來源:Worcester Art Museum)

此次富邦美術館與伍斯特美術館合作,將52件印象派真跡空運來台,將帶領觀眾全面探索印象派的起源、發展與擴散,透過巴比松畫派的柯羅(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巴黎印象派的莫內(Claude Monet)、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塞尚(Paul Cézanne);美國印象派的卡薩特(Mary Cassatt)、蔡斯(William Merritt Chase)和哈薩姆(Childe Hassam)等人畫作,深入了解印象派這場開創性的藝術運動如何突破傳統框架,邁向現代藝術的嶄新篇章。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Camille Pissarro〈The Duquesne and Berrigny Basins at Dieppe, Overcast Weather〉, 1902, Stoddard Acquisition Fund in memory of Mr. and Mrs. Robert W. Stoddard, 1999.67
此展展出多件美國印象派作品,隨著印象派在美國的普及,當地藝術家也發展出融合在地風格的印象派,展現印象派在世界各地綻放出的繽紛風貌。(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此展展出多件美國印象派作品,隨著印象派在美國的普及,當地藝術家也發展出融合在地風格的印象派,展現印象派在世界各地綻放出的繽紛風貌。(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在法國,當時印象派被認為過於前衛,未獲得主流認可,獨具慧眼的畫商保羅・杜朗魯耶(Paul Durand-Ruel)積極投入推廣,雖在歐洲成效有限,卻成功將印象派帶到美國,引起潮流。印象派在美國的發展,亦有賴於卡薩特的穿針引線。身為少數能打入法國印象派圈子的女性藝術家,來自金融世家的卡薩特憑藉豐富人脈與影響力,促進印象派作品在美國被收藏。隨著印象派在美國的普及,當地藝術家也發展出融合在地風格的印象派,在創作中注入家庭生活、鄉村景致等本土題材,展現印象派在世界各地綻放出的繽紛風貌。

隨著印象派的發展逐漸成熟,許多畫家開始追求更多的創新與突破,進而催生出如點描派和野獸派等更具實驗性與個人風格的藝術流派(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隨著印象派的發展逐漸成熟,許多畫家開始追求更多的創新與突破,進而催生出如點描派和野獸派等更具實驗性與個人風格的藝術流派。(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展覽中更呈現伍斯特美術館檔案室保存之與《睡蓮》相關的一系列書信及電報,完整記錄採購《睡蓮》的過程,最終以20,000法郎自畫商保羅・杜朗魯耶(Paul Durand-Ruel)購得此幅畫作。(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展覽中更呈現伍斯特美術館檔案室保存之與《睡蓮》相關的一系列書信及電報,完整記錄採購《睡蓮》的過程,最終以20,000法郎自畫商保羅・杜朗魯耶(Paul Durand-Ruel)購得此幅畫作。(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3大焦點帶看印象派,一場撼動傳統的視覺革命

展覽將聚焦於印象派繪畫的3大關鍵特色:捕捉眼睛所見的瞬間印象、走出畫室進行戶外寫生、運用明亮色彩與鬆散筆觸展現光與空氣的流動感。策展敘事從印象派的革命性起源與對傳統繪畫的顛覆,到巴黎作為印象派的中心、印象派在歐洲的擴展、美國畫家利用印象派技法描繪美西風景的獨特手法等,看藝術家們如何撼動傳統,及印象派如何改變人們觀看的方式。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Childe Hassam〈The Breakfast Room, Winter Morning, New York〉, 1911, Worcester Art Museum, Museum Purchase, 1911.29

盤點莫內《睡蓮》等3大亮點作品

52件展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莫內經典的《睡蓮》,這是他晚年最重要的創作之一,透過層層疊疊的筆觸、流動的色彩,捕捉水面上瞬息萬變的光線,展現對光與色彩的終極追求,是印象派走向現代抽象藝術的重要橋樑。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睡蓮》,1908年,油彩、畫布,94.8×89.9公分,Worcester Art Museum, Museum Purchase, 1910.26
此展領銜之作——莫內《睡蓮》,作於1908年,是這個標誌性系列中首幅被美術館收藏的作品,透過層層疊疊的筆觸、流動的色彩,捕捉水面上瞬息萬變的光線與時間感,展現對光與色彩的終極追求。(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此展領銜之作——莫內《睡蓮》,作於1908年,是這個標誌性系列中首幅被美術館收藏的作品,透過層層疊疊的筆觸、流動的色彩,捕捉水面上瞬息萬變的光線與時間感,展現對光與色彩的終極追求。(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有「美國莫內」之稱的哈薩姆,則以《在法式庭園中採花》一作為代表,畫作色彩繽紛、清新脫俗,完美融合印象派對光影的獨特詮釋與美國本土精神。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柴爾德.哈薩姆(Childe Hassam),《在法式庭園中採花》,1888年,油彩、畫布,71.1×55.1公分,Worcester Art Museum, Theodore T. and Mary G. Ellis Collection, 1940.87

美國印象派最重要的女畫家之一——卡薩特,是當時極少數能打入法國印象派圈子的女性藝術家,有別於其他印象派畫家鍾情於塞納河畔風光,她選擇描繪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親密時刻,經典作品《母與子》精準捕捉親情的真摯與溫暖。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雷娜.勒費弗抱著裸嬰(母與子)》,1902-1903年,油彩、畫布,68.1×57.3公分,Worcester Art Museum, Museum Purchase, 1909.15

「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

Frontiers of Impressionism: Paintings from the Worcester Art Museum

展覽期間|2025.06.1109.29(週二休館)

展覽時間|11:0018:0017:30停止售票入場)

展覽地點|富邦美術館(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79號)

 

門票資訊詳細如下|購票請點此

全票 $450

愛心票 $220

› 12年國教票暨教師票 $100

資料提供|富邦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從自然野營走進居家美學!BLACK Design歷經品牌十週年,以展覽新品溝通傢俱風格的全新面貌

從戶外走進家的每一處角落,去年 BLACK Design 於十週年之際,以「BD home」全新家具系列正式宣告品牌轉型,跨越戶外與居家、自然與空間的界線。此次於台中 Ippuku|林森40 空間,以「HYBRID  LIVING」為展覽主題,展出一系列融合模組設計與生活情境的全新家具作品,展覽空間也可以看到由海灣園林所培育的海灣銀葉橄欖樹。植物是自然與人類生活的橋梁,柔化生活的邊界,模糊內外的界線,透過此次展覽,BLACK Design 將展開一場自由棲居、不被場域侷限的生活提案。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BLACK Design 於台中 Ippuku|林森40 空間舉辦「HYBRID  LIVING」品牌展覽。(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展覽陳列傢俱的模組設計過程。(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Ippuku|林森40 可以看到由海灣園林——亞洲地標的綠色推手,種下認證嚴選的海灣銀葉橄欖樹,讓市民能有機會近距離欣賞海灣橄欖樹的美好。(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十年間的設計變奏——從荒野之境延伸到棲居空間

BLACK Design 從高山攝影起家,將對自然的直覺與體悟內化為產品語彙,從露營生活中提煉出簡潔、實用、富含木質溫度的設計語言,逐步建立其在戶外傢俱領域的獨特地位。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去年品牌邁入第十年之際,重新思考如何從戶外的荒野之境延伸到室內的棲居空間,致力將這種自由和自然的感受帶入生活場域。BLACK Design 以全新「BD home」傢俱系列,試圖打破家居與戶外界線,在山林與城市、戶外與室內間無縫切換,讓感性自由與木質美學持續流動於家的角落。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展覽陳列過去產品製作手稿。(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新品登場!用傢具詮釋 80% outdoor x 20% indoor 的理想比例

今年度品牌展覽——《HYBRID  LIVING》傳遞在山林與居家之間,可自由切換的棲居之徑,此次「BD home」展出多款全新模組傢俱,以「80% outdoor × 20% indoor」為設計主張,在尺寸、材質、功能與場域轉換間尋找新的平衡。透過模組設計系統與自然質材,讓傢俱擁有更多使用情境的彈性與自由。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KUUSHA》:山野與日常的共享座位 
本次展出的《KUUSHA》雙人椅是品牌十週年轉型「BD home」全新代表作之一。從露營經驗出發延伸至居家共享,尺寸略大於戶外標準雙人椅,打造更寬敞、更穩定的乘坐體驗,不僅適合露營時兩人同坐,也能自然融入居家場域,成為空間中溫潤的視覺焦點。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木質與金屬的結構語彙延續品牌一貫調性,配合可更換的布面——鬆軟澎面的摩登帆布,與擴充扶手《WING 5/8》——岩型、山型、翼型,搭配茶染、玄染雙色選擇,保留戶外的模組設計,在不破壞原有椅身結構的前提下,提升扶手的舒適度,使這張椅子既實用、又不失生活感。

《KUUSHA》既能置於山林,也能安放在家中陽光落地的窗邊,為生活留下一處可以停下腳步的所在。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KUUSHA EN》:為寵物、配件而生的互動空間 
另一組品牌十週年全新代表作,是介於單人與雙人之間的《KUUSHA EN》,不只是單純的尺寸加大成為1.5單位椅,而是納入「互動」作為核心:不僅適合獨自使用,同時也預留了一塊空間,給孩子、寵物、甚至一個隨身配件,成為一段陪伴式的座位體驗。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承襲 BLACK Design 一貫的木質美學與模組系統,布面、把手、結構皆可客製搭配,讓每一張椅子都能回應不同使用者的生活樣貌。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KOKI》:一盞燈,延伸空間的氛圍界線 
本次展出的《KOKI》燈柱,是 BD home 模組擴充的全新力作。以戶外機能為基底,室內立燈底座設計更顯居家氛圍,整體設計流暢簡潔,卻充滿工藝細節,從功能出發,更延伸空間的情感氛圍。

燈體結構可根據空間彈性變化,不論是落地、桌燈、高架照明,都能因應不同場域轉換形式。既可搭配居家桌面成為閱讀燈,也能在戶外晚宴中烘托氛圍。模組可收納與擴充的特性,讓這盞燈永遠不受限於一種情境。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Monotospace Hitaru》:戶外模組延伸的持續進化 
承接品牌轉型首款代表作《 Monotospace 星空桌》的模組邏輯,《Monotospace Hitaru》再次演繹戶外生活的結構想像,推進至居家與商業空間使用。強調桌底空間結構與可擴充模組的實用性,細節如旋轉盤、可收納設計、材質選配,皆根據室內場域需求進行優化。《Monotospace Hitaru》也同步與宜蘭二十輪 Villa等精品旅宿合作,體現從野營到家居的品牌敘事。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從模組到生活提案:客製細節讓傢俱有了靈魂

展覽現場亦展示客製配件模組,包括三款椅子把手造型(山形、岩形、翼形)與多種布面材質、顏色選擇,持續深化品牌對模組美學的追求,並開放使用者與空間進行個性化互動。每一組設計不只是物件,更是生活提案的一部分。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從山林而來,為生活而生:BLACK Design 的下一個十年

從戶外露營的生活審美起步,BLACK Design 所堅持的自然材料、模組設計與空間對話,如今透過「BD home」系列正式進入另一種尺度的日常。在品牌邁入下個十年,不只是風格的轉型,更是設計語言的重塑。從實用與藝術之間找到平衡,讓「家具」重新回到「生活」的核心。透過模組設計、細節尺度與場域轉換的靈活性,BD home 將戶外的自由精神,引入每一個日常所在的地方。

生活,不再被空間定義。而是一場關於棲居與自由的選擇。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BLACK Design 品牌展覽「HYBRID  LIVING」

地點:台中 Ippuku|林森40(週一、二休館)

時間:即日起至2025/7/31

更多展覽或新品資訊請關注 BLACK Design 

台通帶逛《你的好奇旅程》!藝術有高牆?用創作的原始渴望搭一座你的城市

台通帶逛《你的好奇旅程》!藝術有高牆?用創作的原始渴望搭一座你的城市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3 位主持人,以詼諧深刻的對話,陪伴無數通勤族穿梭於日常的喧囂與靜謐,這次他們走進臺北市立美術館的《你的好奇旅程》展覽,在最後的〈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The cubic structural evolution project,2004)展區中,觀眾可以任意使用樂高拼砌城市、搭建想像。於是,他們坐進了這座城市現場即興創作,暢談好奇心如何連結生活與藝術。

〈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是展覽中最具互動感的作品之一,參與者在一片白色樂高積木的海洋中自由創作,建構屬於自己的城市景觀。對李毅誠(誠誠)、張家倫(家倫)、何勁旻(何 A)而言,這不僅是一場藝術體驗,更是一次對創造力的回溯。誠誠分享,比起一般「組裝說明書式」的樂高,「這裡的樂高多到讓人安心,像是軍備競賽,零件多到你可以無止境地重複、擴張。」他聲稱自己的創作靈感是打造一座「不通風、不透光、如墓碑的人造建築」,刻意強調人為的控制感與封閉結構,彷彿在挑戰自然的界限,「小時候我也喜歡蓋這類型的樂高,像是要保護內心珍貴之物,這裡讓我重新連結那種感覺。」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何 A 的「衛星發射台」概念,來自他玩《坎巴拉太空計畫》(Kerbal Space Program)太空飛行模擬遊戲的記憶,故意讓建築呈現「一碰就壞」的危樓狀態,「我不只想蓋得比台北 101 高,還想讓小孩看到都怕怕的,不敢把我的作品拆掉!」家倫的構想則是一個拱門般的「入口」,象徵某種通往未知的邀請,竟意外地和何 A 的作品無違和合併,成為「衛星發射台的洩水閥」,「我滿期待別人拿我的零件去創造新東西,就像我們的節目,聽眾回饋讓頻道內容更豐富、更有層次。」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台通眼中的 Olafur Eliasson——「看似開放,其實絕對控制」

除了拼組樂高,3 人此行也走進其他展間。誠誠認為,Olafur 的創作兼具高度控制與普世性:「你都看得懂,但絕對做不出來。觀看時都有種『我怎麼沒想到』的驚訝。」他特別提到〈單色房間〉(Room for one colour,1997)單頻率的黃光。何 A 則從另一個角度解讀,認為 Olafur 的作品帶有某種「攻擊性」或「不耐感」:「他的作品像在挑釁,吸引你靠近卻又不讓你觸碰。」而〈循環扇〉(Ventilator,1995)刻意設置在可觸及的高度,彷彿在試探觀眾的慾望,「整個展覽精確地控制觀眾的好奇心,最後用樂高釋放到訪者的創作慾望。」何 A 認為這樣的對比性令人莞爾,他隱約感覺到某種「反人性」的不耐,藝術家似乎有意凸顯人造與自然的差異,挑戰觀眾對物質與環境的認知。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立方體結構的演化計畫〉展出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5積木國王大黑白「開幕特別版」協力創作。(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3 人忍不住熱烈議論,Olafur 作品中的自然元素,如:光、影、水、霧等與人類感知的連結,卻似乎有意排除「人」的存在感。何 A 提到〈苔蘚牆〉(Moss wall,1994)與記錄時間流逝的〈風的書寫〉(Wind writings,2023)和〈太陽繪圖〉(Sun drawing,2023),「他好像在說,人類其實沒那麼重要。〈單色房間〉中你無法好好自拍;〈多重影子屋〉(Multiple shadow house,2010)你看不到自己的表情。他要你把注意力轉向外部,凝視那些喚起好奇心的東西。」家倫補充:「他的作品邀請你安靜下來,與自己對話,觀察自己的身體如何與環境互動。」誠誠則指出,這也許是藝術家個人較尖銳的幽默感:「『你們都沒發現吧?』他總在提問,你是否忽略了明明再尋常也不過的彩虹和影子?」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多重影子屋〉展出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5。(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不是講幹話而已!輕鬆詼諧中深刻思辨

這趟觀展過程,彷彿是一次對 3 位創作者自身的映射。長期一起工作,彼此熟知癖好與節奏,卻也因為這種持續對話,累積出了對生活更深的理解力。「好奇心是所有創作的起點,也是燃料。『李毅誠為什麼喝酒都點 2 杯?』有人覺得沒什麼,但好奇心會讓你追問,然後找到故事。」誠誠分享,有次聊天中討論如何收襪子,3 人發現彼此方式截然不同——誠誠摺疊、家倫捲起來、何 A 則將一隻襪子「含住」另一隻。這些細微差異在節目中變成引人入勝的話題,展現好奇心如何將平凡轉化為趣味。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家倫坦言,自己私底下不是對其他人類好奇的人,但在錄製節目時會刻意開啟「追問模式」。他也說何 A 的突兀反而成為節目笑點,「何 A 的問題基本上都是服務自己,而不是服務觀眾,不過這種天外飛來一筆,也會意外挖到有趣的東西,這就是他的怪。」看似無聊的瑣事,因為觀察、發問與執著,被賦予了新的厚度。誠誠指出:「我們最常問:『你為什麼會這樣想?』比起輸出,其實聊天最重要的反而是聽,讓對話持續延展下去。」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如果台通成為策展人?

這讓我們也好奇起,如果有一天,台通受邀進駐美術館展出,他們會選什麼片段?何 A 想像一個在展場中,模擬聽眾在捷運上、打掃家裡、開車等場域收聽節目的環境,集結 3 個主持人的笑聲集錦,讓觀眾感受到陪伴與共鳴,「想跟觀眾說『你不孤單』,像《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場景,大家的笑聲匯聚成一股力量。」誠誠則想展出節目中被剪掉的祕辛,如私下對特定人事物的犀利評論,認為這能呈現真實的對話樣貌:「節目是同時做給數萬人聽,但展覽是對 1 個人說話。來看展覽才能聽到從未公開的彩蛋。」家倫則幽默提議展示業配片段,笑稱這是節目價值的體現:「被標價是好事,讓你知道自己的價值!」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單色房間〉展出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5。(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同理差異 持續好奇

「我們最討厭那種孤芳自賞、設了高門檻,還覺得看不懂就是你不夠聰明的藝術。」在他們眼中,藝術最迷人的地方是「打開一個你從沒想過的角度」,是提醒「你怎麼沒發現呢?」如同台通的核心哲學,既可以輕鬆理解,但要做得自然且深刻,是另一回事。3 人至今依然是可以約去吃漢堡王的朋友,台通「從一個小問題一路往下挖」,使「陪伴」成為聲音最獨特的質地,一場場「用聲音搭建世界」的實驗,對話流動而誠實,彼此接住對方,也拆解彼此。誠誠說:「好奇心讓我們安心,光是『理解』本身,就能減輕人生的痛苦。」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臺灣通勤第一品牌
《台通》自 2020 年疫情期間由李毅誠創立,與張家倫、何勁旻共同主持。起初因疫情影響便當店生意下滑,啟發李毅誠與好友創辦節目,意外席捲 Podcast 圈,節目話題涵蓋生活瑣事、時事、動漫到社會議題,以輕鬆又深入的閒聊風格,累積大量忠實聽眾。開播後多次登上 KKBOX、Apple Podcasts 與 Spotify 最受歡迎節目榜,也在 2022 年獲邀擔任第 13 屆金音創作獎主持,持續以真誠、幽默的對話與魔性笑聲,打造和聽眾的共鳴與連結。

文|張瑋涵 攝影|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7月號《Olafur Eliasson藝術特輯》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