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MoMA《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走進黑川紀章僅存膠囊單元之一、45件作品回望代謝派經典建築

紐約MoMA《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走進黑川紀章僅存膠囊單元之一、45件作品回望代謝派經典建築

由日本建築大師黑川紀章在1972年打造的「中銀膠塔」(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這座曾經作為東京銀座地標的建築,在2022年難逃被拆除命運。如今,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以另一種方式延續建築精神,自2025年7月10日至2026年7月12日,推出為期一年的《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The Many Lives of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展覽,讓更多人實際體驗與了解「代謝派建築」經典之作!

代謝派與中銀膠囊塔是什麼?

1972 年,建築師黑川紀章在東京銀座打造了「 中銀膠囊塔」,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更是「代謝派主義」(Metabolism)少數實現的建築計畫。黑川紀章提出「代謝循環」概念,設想透過建築的生長、適應與轉化延續其生命。

1972年建成的中銀膠囊塔(Photograph Tomio Ohashi)
1972年建成的中銀膠囊塔(Photograph Tomio Ohashi)
1974年黑川紀章與中銀膠囊塔合影(Photo Tomio Ohashi)
1974年黑川紀章與中銀膠囊塔合影(Photo Tomio Ohashi)

中銀膠囊塔由兩座相互連接的鋼筋混凝土塔樓組成,外觀有如層疊的洗衣機般,矗立在都市中,前衛造型完全顛覆當時大眾印象中的家屋想像。內設140個獨立膠囊單元,每個單元僅約10平方公尺,卻配有浴室、Sony彩色電視等標準設備。黑川紀章原本計劃保留建築核心結構,並每隔 25 至 35 年更換膠囊,以回應不同時代需求。

中銀膠囊塔夜晚景致 © Jeremie Souteyrat
中銀膠囊塔夜晚景致 © Jeremie Souteyrat
中銀膠囊塔 © ARCHI HATCH
中銀膠囊塔 © ARCHI HATCH

由於年久失修、法規與經濟因素等諸多阻礙使其未能如願演進,不過中銀膠囊塔在被拆除前,卻以諸多創意方式存續,像是有人將單元改作第二居所、辦公、圖書室、藝廊等,演繹出膠囊的多重生命。

呈現藝術家Wakana Nitta在膠囊內活動的情景,該膠囊被當作DJ室使用。(攝影:前田達之/中銀膠囊塔保存與修復計畫)
呈現藝術家Wakana Nitta在膠囊內活動的情景,該膠囊被當作DJ室使用。(攝影:前田達之/中銀膠囊塔保存與修復計畫)

MoMA展覽亮點:僅存膠囊單元之一、45件作品回望代謝派經典建築

在2022年拆除後,少數膠囊被保存下來,MoMA在2023年取得其中A1305號膠囊,並在修復後,於近日推出《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由建築與設計部助理策展人 Evangelos Kotsioris及策展助理Paula Vilaplana de Miguel共同策劃。透過真實存在的A1305號膠囊空間,和近45件具時代與背景脈絡的展品,呈現這棟建築在半世紀間的演變,以及讓人出乎意料的多元用途。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本次展覽最大看點,無疑是原先位於中銀膠囊塔最高層,編號A1305的膠囊單元。該膠囊是 2022年建築拆除後,僅有的14間恢復至原始狀態的單元之一,2023年時被MoMA收入館藏。展覽期間,MoMA會員將有機會在特定活動中進入膠囊內部參觀。

展出的A1305號膠囊經完整修復,盡可能從其他保存下來的膠囊中取回原裝配件,像是作為加購選項的全套音響設備。

中銀膠囊塔A1305號單元內部空間(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中銀膠囊塔A1305號單元內部空間(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本次展出物品還包括1970至72年間唯一保存下來的項目模型、原始設計圖、攝影作品、宣傳文宣、檔案影片與錄音、前住戶訪談,以及全棟建築的互動式虛擬導覽。展覽邀請觀者重新思考城市如何面對老化建築與急速城市化,並想像建築在超越設計初衷後,仍能藉由擁有全新角色與功能而延續生命。

攝影師 Noritaka Minami《1972》作品集紀錄中銀膠囊塔的多元用途,圖為B1004 I膠囊。© Noritaka Minami
攝影師 Noritaka Minami《1972》作品集紀錄中銀膠囊塔的多元用途,圖為B1004 I膠囊。© Noritaka Minami
攝影師 Noritaka Minami《1972》作品集紀錄中銀膠囊塔的多元用途圖為A503 I膠囊 © Noritaka Minami
攝影師 Noritaka Minami《1972》作品集紀錄中銀膠囊塔的多元用途圖為A503 I膠囊 © Noritaka Minami
1971年中銀膠囊榙的宣傳手冊照(攝影:前田龍之/中銀膠囊塔保存與修復計畫)
1971年中銀膠囊榙的宣傳手冊照(攝影:前田龍之/中銀膠囊塔保存與修復計畫)
平面設計師粟津潔在1970年所設計的《黑川紀章の作品》海報© Kiyoshi Awazu
平面設計師粟津潔在1970年所設計的《黑川紀章の作品》海報© Kiyoshi Awazu

此外,展覽也同步推出全新 MoMA「One on One」系列出版品《黑川紀章:中銀膠囊塔》,由 Evangelos Kotsioris 撰寫,收錄大量彩色圖像,深入探討這項前所未有的都市生活實驗之設計、建造、變遷、拆除與遺產,並包含多篇從未公開的資料及最後一批住戶的口述記錄。

黑川紀章,《螺旋都市計畫》,日本東京(規劃圖),1961 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典藏,建築師捐贈。© 2025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螺旋都市計畫》,日本東京(規劃圖),1961 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典藏,建築師捐贈。© 2025 Kisho Kurokawa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The Many Lives of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
日期:2025/7/10 - 2026/7/12
時間:10:30 - 17:30
地點: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資料、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在元宇宙到來前,我們先潛進水下考古MR世界: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沉沒的聲音》

在元宇宙到來前,我們先潛進水下考古MR世界: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沉沒的聲音》

當我們談論美術館的未來時,很難不想到虛實交融的可能性。2024年,北美館啟動一項名為「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的實驗,試圖探索一個關鍵問題:當藝術遇上數位技術,美術館的邊界在哪裡?藝術家許家維醞釀3年,《沉沒的聲音》這件跨域之作結合水下考古、拍攝與聲學,並與NAXS STUDIO涅所未來合作MR混合實境技術,邀請觀眾潛入澎湖周邊海域的沉船歷史。9月每週四至週日下午,美術館規劃3場約50分鐘的預約制演出,在多人連線的MR沉浸式空間中,觀眾將體驗到一場跨時空的感官之旅。

戴上Meta Quest 3頭顯,才發現裝置隨這幾年技術進步意外地輕盈。如果你帶過更重的頭顯/眼鏡,甚至前幾年你曾背過外接式、連著電腦的背心,你應該會懂我在說什麼。

 《沉沒的聲音》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分為兩種版本:一種是觀眾佩戴頭顯體驗沉浸式場次,另一種則是自由參觀的錄像裝置版本。戴上頭顯,有點像潛水員戴上潛鏡,在進行水下考古前的換裝儀式。聽著音樂、看著影像,慢慢地隨著演出進行,你會發現自己轉變為一個虛擬化身(avatar——可能是清朝的小水兵、二戰日本海軍軍官、裝備很復古的潛水員或傳說生物海和尚,航行在水下的奇幻歷史世界。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體驗場次。(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體驗場次。(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北美館遇見MR藝術實驗

台灣擴延實境(XR,包含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的藝術實踐享譽國際,如陳芯宜《雲在兩千米》二度榮獲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單元最高榮譽。然而,除了高雄市電影館「VR FILM LAB」外,台灣缺乏固定的XR播放場域。

2024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啟動「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探索虛擬世界中藝術與科技的可能性,自然沒放過XR領域。其中,當年的共域計畫之三「VR圖書室計畫」便由「在地實驗」策劃專屬播放空間。選件上,作品回應北美館對於回憶、歷史與社會等議題的關注;它也不是傳統售票或預約制影展,呼應美術館空間即時開放特性,讓觀眾現場排隊,真像在圖書館視聽室現場「借閱」這些作品。而藝術家許家維醞釀3年的《沉沒的聲音》,更進一步以MR探索了空間的可能。

藝術家許家維。(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藝術家許家維。(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下涉及部分劇透,請斟酌觀看)

 

MRVR的媒材特質不太相同。VR360電影提供全然沉浸的封閉虛擬世界,更像是個人化電影院(不過若你連上線,你確實可以與他人遠端在全虛擬世界上相會);MR則讓觀者身處現實與虛擬的交界,時而透過眼鏡窺見真實世界,形成奇妙的感知體驗。《沉沒的聲音》首段也是一般觀眾能參觀的錄像作品,3面懸吊螢幕分別呈現澎湖耆老葉成仁即興吟唱褒歌〈討海歌〉、潛水員監看「山藤丸」的水下作業,以及表演者潛入海中演奏自製螺旋槳樂器的片段。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影像截圖),混合實境、聲納裝置、六頻道錄像裝置,2025。混合實境版本體驗長度50分鐘,錄像裝置版本片長14分30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影像截圖),混合實境、聲納裝置、六頻道錄像裝置,2025。混合實境版本體驗長度50分鐘,錄像裝置版本片長14分30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影像截圖),混合實境、聲納裝置、六頻道錄像裝置,2025。混合實境版本體驗長度50分鐘,錄像裝置版本片長14分30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影像截圖),混合實境、聲納裝置、六頻道錄像裝置,2025。混合實境版本體驗長度50分鐘,錄像裝置版本片長14分30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同體驗虛實混淆的水下世界

關於MR技術,我有幸在去年(2024)於國家兩廳院觀賞《鏡:KAGAMI——坂本龍一逝世前錄製的最後演出,今年也體驗了河床劇團的最新作品《之間》。在現實空間中,眼前呈現的景象與認知的物理現實產生奇妙落差,形成虛實交融的特殊體驗。眼前可能飄盪著光球,或讓你潛入人體臟器、遨遊宇宙之中感受生命奧妙。

《沉沒的聲音》演出的第二段,眼前的空間逐漸脫離美術館,進入一段虛擬世界的航程,甚至潛入了水中。眼前的世界被重新改造,但身體切實地能感受到還在美術館空間中,你也能感受到有些虛幻場景與美術館的空間重合。當軍樂奏起時,我與其他觀眾竟開始在同一時空下共同演奏樂器。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體驗場次。(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體驗場次。(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這種多人共享的體驗設計格外有趣。《沉沒的聲音》採5人一組,一場演出能同時容納兩組共10人。觀眾能透過眼鏡看見現場其他人化為虛擬替身的樣貌,這對技術門檻與環境器材配置要求極高,訊息傳輸稍有延遲便能察覺。所幸這次體驗相當順暢,既保有私密的觀影感受,又能感受到與他人的共同存在。相較於獨自觀賞的寂寞,與一群人同在演出場域中互動,體驗截然不同,況且大家後來都化身為不同的avatar角色,更增添了角色扮演的樂趣。

最後,我們一共探索了清代甲午戰爭時期的「廣丙艦」,以及二戰時期被日本政府徵用為運輸船的「滿星丸」與「山藤丸」。看到演出結局時,我感到一絲感傷。《沉沒的聲音》讓人感受到歷史消失的可能,也更能體會考古發掘歷史故事的必要性。透過MR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我們也重新思考了虛實之間、過去與當下時空的關係。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影像截圖),混合實境、聲納裝置、六頻道錄像裝置,2025。混合實境版本體驗長度50分鐘,錄像裝置版本片長14分30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影像截圖),混合實境、聲納裝置、六頻道錄像裝置,2025。混合實境版本體驗長度50分鐘,錄像裝置版本片長14分30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想像虛實並存的展演未來

9月「虛實共構:混合實境創作與技術實踐」的講座中,許家維分享到「考古學就是想像的技術」,當代考古學家用有限的技術與線索,去想像一個遙遠而未曾經歷的時空。實作上困難重重,不僅為讓觀眾同時看見彼此虛擬化身,而得在透視功能與運算效能間做出取捨,更複雜的是空間「虛實疊合」的技術,難度遠超單人體驗的VR360。此外,水下拍攝的極限條件,更令攝影師一次得在強勁海流中工作2小時不上岸,連續錄製8K影像也考驗著固態硬碟需求。聲納技術則透過反射距離分析海底地形,讓觀眾腳下踩的虛擬紅色區域能對應真實的礁石位置。 

9月「虛實共構:混合實境創作與技術實踐」講座。(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9月「虛實共構:混合實境創作與技術實踐」講座。(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目前《沉沒的聲音》同時於香港M+博物館展出,但採用不同的呈現方式——頭顯懸掛於浮球裝置上,觀眾可透過投影同步觀看頭顯視角的畫面。許家維也透露,明年也將前往荷蘭EYE電影博物館(Eye Filmmuseum)展出,到時可能不再像北美館區分兩種展出,而是讓佩戴頭顯與未體驗沉浸式內容觀眾同時共存於展場中,此時,觀眾的身體本身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未體驗者觀看體驗者,如同觀賞一場即時演出。雖然不確定這個構想是否會真正實踐,但這種虛實交融、不同體驗層次並存的互動張力,正是MR技術獨有的藝術魅力。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體驗場次。(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體驗場次。(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重新思考數位藝術的脆弱與永恆

除了《沉沒的聲音》,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對虛擬世界的探索也未完待續。《消失的反動》線上展覽已經上線,展期將延續至2026831日,並將於10月起至明年舉辦6場線上講座與演出,以及2場線下放映活動。墨西哥籍策展人Doreen A. Ríos這次聚焦在數位世界的不穩定與脆弱特質,邀請Federico Pérez Villoro徐容Anna RidlerOlia Lialina4位藝術家獻上全新委託創作。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影像截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影像截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這提醒我們一個容易忽略的現實:儘管我們習慣認為數位內容能夠永久保存,但實際上它們可能因為各種因素瞬間消失。4位藝術家各自創作純線上作品,以「物質、記憶、幽靈、脆弱性」為核心,探討一個深刻的問題:當數位生活無所不在時,我們該如何面對那些突然消失的數位記憶?

他們的創作就是另一種當代考古學,挖掘數位世界潛藏的崩解痕跡,從被污染的海洋到逐漸損毀的USB隨身碟,從幽靈般飄蕩的虛擬花朵到網路舞蹈文化中的身體律動。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意象,共同指向網路生命週期的短暫與易逝。更有意思的是,他們將海底光纖電纜的斷裂、失效的超連結、404錯誤頁面當作數位世界留下的考古證據。這些「失敗」不是技術故障,而是數位世界曾經存在過的痕跡,就像考古遺址中的斷垣殘壁。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徐容,〈集記憶體_重建碎片化的過去〉(影像截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徐容,〈集記憶體_重建碎片化的過去〉(影像截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Federico Pérez VILLORO,〈無距離〉(影像截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Federico Pérez VILLORO,〈無距離〉(影像截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

數位世界或許也並非想像中那般堅不可摧。我一直很愛坂本龍一生前為《鏡:KAGAMI》寫下的詩,其中幽默的一段:「跨越千年萬年的共情,啊!可惜電池撐不了那麼久。」這句話一針見血地點出了數位內容的根本矛盾——最終都必須依賴這些有形的科技載體,我們需要確保儲存數位內容的硬碟、資料庫完好無損,電力供應穩定,頭顯等各種硬體設備的正常運作與未來相容性。就像那些才被我們考古出來的故事,誰也說不準這些科技與數位內容真能存在多久。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Olia LIALINA,〈在網路上,每個人都知道你有一條狗〉(影像截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Olia LIALINA,〈在網路上,每個人都知道你有一條狗〉(影像截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Anna RIDLER,〈每一張在網路上的鳶尾(最先的十萬張)〉(影像截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Olia LIALINA,〈在網路上,每個人都知道你有一條狗〉(影像截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

《沉沒的聲音 The Sound of Sinking》
時間:即日起~2025.09.28
地點:北美館 地下樓E展覽室

《消失的反動 Vanishing Acts》
時間:即日起~2026.08.31
地點:北美館 地下樓E展覽室
線上平台:https://tfam-netopen.xyz/vanishing-acts/

尋找創作的起點:在 Ippuku 看見生活與工藝的片刻對話,日本作家聯展將於台中展開

這場展覽的起點,不是遙遠的藝術理想,而是日常生活。 

一只杯子、一壺茶、木頭的紋理、玻璃的透光,甚至刀刃相擊的聲音,這些日常中熟悉的事物,正是這場展覽背後的靈感來源——即將在前身為歷史建築大屯郡守官舍,現為「Ippuku|林森40」的全新展覽,便是以「日常」為核心,邀請日本十一位工藝職人首次齊聚台灣,帶來從陶瓷、玻璃、金工、木工、和紙,到和菓子、焙茶與花藝的完整面貌,呈現工藝如何在日常之中孕育、回應與生長。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展覽主視覺呈現策展團隊現地踏查的工藝家們工作樣貌。(圖片提供:中島GLAb)

「Ippuku(いっぷく)」在日語中意指小歇片刻——可能是一杯茶、一段沉默,或是窗邊光影的流動。策展團隊許哲瑜、郭中元,與日本作家召集人大谷哲也,親自拜訪並邀請日本十一位日本工藝職人 ,希望觀眾能在展覽中放慢步伐,於繁忙生活裡留白,感受器物所蘊藏的呼吸與溫度。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展覽策展人之一:日本作家召集人大谷哲也。(圖片提供:中島GLAb)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參與日本作家:TAKASHI TOMII/富井貴志。(圖片提供:中島GLAb)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參與日本作家:TAJIKA HARUO scissor works/多鹿治夫鋏製作所(圖片提供:中島GLAb)

十一位日本作家,將日常轉化為美的風景

本次展出的作品皆源於職人貼近生活的觀察:角田淳因料理與家人餐桌而開展器皿創作;大谷哲也以純粹的「白」瓷器營造日常的留白;大谷桃子則把田園的荷葉、芭蕉葉描繪於陶器;和菓子品牌「菓心おおすが」將果實化作甜點,傳遞自然與幸福的滋味。這些作品不僅是物件,更是職人生活的延伸。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參與日本作家:JUN TSUNODA/角田淳。(圖片提供:中島GLAb)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大谷哲也作品。(圖片提供:中島GLAb)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參與日本作家:MOMOKO OTANI/大谷桃子。(圖片提供:中島GLAb)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和菓子品牌「菓心おおすが」。(圖片提供:中島GLAb)

工藝與自然的對話也在展覽中綿延展開:京都的ハタノ ワタル讓和紙化為空間的溫潤質地;能登半島的有永浩太以口吹玻璃捕捉呼吸般的透明;金澤的竹俣勇壱則透過金工與手感的結合,賦予餐具穩重而優雅的姿態。

(圖片提供:中島GLAb)
京都和紙品牌「ハタノワタル」。(圖片提供:中島GLAb)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參與日本作家:KOTA ARINAGA/有永浩太。(圖片提供:中島GLAb)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參與日本作家:YUICHI TAKEMATA/竹俣勇壱。(圖片提供:中島GLAb)

除了靜態展出,策展團隊中島GLAb特別規劃了「作家交流日」系列活動,多位職人將親自與觀眾面對面,分享他們的創作心境與生活細節。工作坊將攜手支持藝術生活之風格品牌共同舉辦——包含櫻井焙茶研究所、菓心おおすがˋ與台灣果醬冠軍柯亞,將於台中老爺行旅舉辦茶席創作交流;平井 かずみ 老師將花藝課程帶到散步鋪傢俱,讓跨文化的交流不只停留在展品,而是成為一次真正的相遇與對話。

(圖片提供:中島GLAb)
「作家交流日」茶席活動:櫻井焙茶研究所。(圖片提供:中島GLAb)
(圖片提供:中島GLAb)
「作家交流日」花藝課活動:平井かずみ老師。(圖片提供:中島GLAb)

即將發生在「Ippuku|林森40」的不僅是一場工藝展覽,更是一份休日邀請——在生活的片刻裡停下來,讓器物陪伴日常。工藝作品並非遙不可及的藝術,而是能陪伴、融入生活的器物。Ippuku 希望透過工藝展覽,邀請大家停下腳步,重新看見日常裡的溫度與期待,從每一個片刻出發。

Ippuku|日本工藝家聯展

展期:2025/10/1~2025/11/16(OPEN:10:00-17:00,CLOSE: Mon. and Tus.)

地點:Ippuku | 林森40(台中市西區林森路40號)

作家交流日:2025/9/26-28(活動採預約制,如需洽詢請私訊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