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MoMA《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走進黑川紀章僅存膠囊單元之一、45件作品回望代謝派經典建築

紐約MoMA《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走進黑川紀章僅存膠囊單元之一、45件作品回望代謝派經典建築

由日本建築大師黑川紀章在1972年打造的「中銀膠塔」(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這座曾經作為東京銀座地標的建築,在2022年難逃被拆除命運。如今,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以另一種方式延續建築精神,自2025年7月10日至2026年7月12日,推出為期一年的《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The Many Lives of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展覽,讓更多人實際體驗與了解「代謝派建築」經典之作!

代謝派與中銀膠囊塔是什麼?

1972 年,建築師黑川紀章在東京銀座打造了「 中銀膠囊塔」,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更是「代謝派主義」(Metabolism)少數實現的建築計畫。黑川紀章提出「代謝循環」概念,設想透過建築的生長、適應與轉化延續其生命。

1972年建成的中銀膠囊塔(Photograph Tomio Ohashi)
1972年建成的中銀膠囊塔(Photograph Tomio Ohashi)
1974年黑川紀章與中銀膠囊塔合影(Photo Tomio Ohashi)
1974年黑川紀章與中銀膠囊塔合影(Photo Tomio Ohashi)

中銀膠囊塔由兩座相互連接的鋼筋混凝土塔樓組成,外觀有如層疊的洗衣機般,矗立在都市中,前衛造型完全顛覆當時大眾印象中的家屋想像。內設140個獨立膠囊單元,每個單元僅約10平方公尺,卻配有浴室、Sony彩色電視等標準設備。黑川紀章原本計劃保留建築核心結構,並每隔 25 至 35 年更換膠囊,以回應不同時代需求。

中銀膠囊塔夜晚景致 © Jeremie Souteyrat
中銀膠囊塔夜晚景致 © Jeremie Souteyrat
中銀膠囊塔 © ARCHI HATCH
中銀膠囊塔 © ARCHI HATCH

由於年久失修、法規與經濟因素等諸多阻礙使其未能如願演進,不過中銀膠囊塔在被拆除前,卻以諸多創意方式存續,像是有人將單元改作第二居所、辦公、圖書室、藝廊等,演繹出膠囊的多重生命。

呈現藝術家Wakana Nitta在膠囊內活動的情景,該膠囊被當作DJ室使用。(攝影:前田達之/中銀膠囊塔保存與修復計畫)
呈現藝術家Wakana Nitta在膠囊內活動的情景,該膠囊被當作DJ室使用。(攝影:前田達之/中銀膠囊塔保存與修復計畫)

MoMA展覽亮點:僅存膠囊單元之一、45件作品回望代謝派經典建築

在2022年拆除後,少數膠囊被保存下來,MoMA在2023年取得其中A1305號膠囊,並在修復後,於近日推出《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由建築與設計部助理策展人 Evangelos Kotsioris及策展助理Paula Vilaplana de Miguel共同策劃。透過真實存在的A1305號膠囊空間,和近45件具時代與背景脈絡的展品,呈現這棟建築在半世紀間的演變,以及讓人出乎意料的多元用途。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本次展覽最大看點,無疑是原先位於中銀膠囊塔最高層,編號A1305的膠囊單元。該膠囊是 2022年建築拆除後,僅有的14間恢復至原始狀態的單元之一,2023年時被MoMA收入館藏。展覽期間,MoMA會員將有機會在特定活動中進入膠囊內部參觀。

展出的A1305號膠囊經完整修復,盡可能從其他保存下來的膠囊中取回原裝配件,像是作為加購選項的全套音響設備。

中銀膠囊塔A1305號單元內部空間(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中銀膠囊塔A1305號單元內部空間(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本次展出物品還包括1970至72年間唯一保存下來的項目模型、原始設計圖、攝影作品、宣傳文宣、檔案影片與錄音、前住戶訪談,以及全棟建築的互動式虛擬導覽。展覽邀請觀者重新思考城市如何面對老化建築與急速城市化,並想像建築在超越設計初衷後,仍能藉由擁有全新角色與功能而延續生命。

攝影師 Noritaka Minami《1972》作品集紀錄中銀膠囊塔的多元用途,圖為B1004 I膠囊。© Noritaka Minami
攝影師 Noritaka Minami《1972》作品集紀錄中銀膠囊塔的多元用途,圖為B1004 I膠囊。© Noritaka Minami
攝影師 Noritaka Minami《1972》作品集紀錄中銀膠囊塔的多元用途圖為A503 I膠囊 © Noritaka Minami
攝影師 Noritaka Minami《1972》作品集紀錄中銀膠囊塔的多元用途圖為A503 I膠囊 © Noritaka Minami
1971年中銀膠囊榙的宣傳手冊照(攝影:前田龍之/中銀膠囊塔保存與修復計畫)
1971年中銀膠囊榙的宣傳手冊照(攝影:前田龍之/中銀膠囊塔保存與修復計畫)
平面設計師粟津潔在1970年所設計的《黑川紀章の作品》海報© Kiyoshi Awazu
平面設計師粟津潔在1970年所設計的《黑川紀章の作品》海報© Kiyoshi Awazu

此外,展覽也同步推出全新 MoMA「One on One」系列出版品《黑川紀章:中銀膠囊塔》,由 Evangelos Kotsioris 撰寫,收錄大量彩色圖像,深入探討這項前所未有的都市生活實驗之設計、建造、變遷、拆除與遺產,並包含多篇從未公開的資料及最後一批住戶的口述記錄。

黑川紀章,《螺旋都市計畫》,日本東京(規劃圖),1961 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典藏,建築師捐贈。© 2025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螺旋都市計畫》,日本東京(規劃圖),1961 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典藏,建築師捐贈。© 2025 Kisho Kurokawa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覽(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The Many Lives of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
日期:2025/7/10 - 2026/7/12
時間:10:30 - 17:30
地點: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資料、圖片來源|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東京《朵貝與姆明展》80週年特展:原畫、素描、沉浸式體驗等300件作品感受奇幻姆明世界

東京《朵貝與姆明展》80週年特展:原畫、素描、沉浸式體驗等300件作品感受奇幻姆明世界

擁有圓滾滾可愛白色外型的「嚕嚕米」姆明(Moomin),這個出自藝術家朵貝‧楊笙(Tove Jansson)筆下的經典角色,今年適逢誕生80週年。朝日新聞與芬蘭赫爾辛基市立美術館(HAM)合作,舉辦《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トーベとムーミン展〜とっておきのものを探しに〜)特展,自2025年7月16日至9月17日,於東京森藝術中心畫廊登場!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主視覺海報(圖片來源: トーベとムーミン展)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主視覺海報(圖片來源: トーベとムーミン展)

姆明創作者朵貝‧楊笙是誰?

1914年出生於芬蘭的朵貝‧楊笙,父親是雕刻家,母親則是畫家兼商業設計師,小時候的她就是一個喜歡沉浸在幻想中、愛開玩笑、總是惡作劇的少女。

原本以成為畫家為目標的朵貝,自13歲起,就在雜誌刊載詩文與插畫,也創作諷刺畫針砭時事。二戰後的復興時期,她更創作了大量公共設施的壁畫,包括市政廳、醫院、托兒所等。1945年,她完成小說處女作《姆明與大洪水》,不僅是作為從戰爭艱苦日子中尋得慰藉的創作,更是「姆明」系列的開端。

朵貝‧楊笙© Lehtikuva  Reino Loppinen
朵貝‧楊笙© Lehtikuva Reino Loppinen

《姆明》小說自1945年至1970年共出版了9冊,故事與插畫皆由朵貝親自完成。《姆明》後來也發展成報紙連載漫畫與繪本;1969年,朵貝與日本電視公司跨海合作,將姆明的故事變成動畫卡通,放送至全世界。

《孤單一人的姆明》© Moomin Characters™
《孤單一人的姆明》© Moomin Characters™
《吸煙的女孩(自畫像)》© Tove Jansson Estate Photo ©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 Yehia Eweis
《吸煙的女孩(自畫像)》© Tove Jansson Estate Photo ©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 Yehia Eweis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展覽亮點

朵貝不僅是姆明的創作者,她同時也在繪畫、諷刺畫、漫畫、繪本與小說等領域展現多元才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她的創作世界,本次展覽透過約300件展品,帶領觀眾回顧她的創作奇想歷程與美好。

展覽共分為兩大篇章,第一章以「朵貝・楊笙」為題,包括早期油畫、二戰前後為諷刺雜誌《Garm》繪製的封面作品插畫、私人藏品,以及在1950 年代為芬蘭各地公共設施創作的藝術作品。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第一章展區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第一章展區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貫穿兩個篇章之間的是沉浸式體驗,穿過放大版的80周年《姆明與大洪水》小說封面通道後,迎來的是《姆明》小說世界所描繪的景象,以及朵貝的壁畫作品。在高約4公尺、三面合計約 7 公尺寬的大型投影牆中,切實感受朵貝以黑白筆觸描繪的情景,像是被暴風雪與巨浪吞沒的姆明、在篝火旁休息的史力奇等經典角色插畫,讓人宛如走進奇幻的姆明谷世界。

沉浸式體驗展區©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沉浸式體驗展區©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沉浸式體驗展區©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沉浸式體驗展區©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沉浸式體驗展區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沉浸式體驗展區©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第二章則以「姆明與夥伴們」為題,特別是印著「The door is always open.」字樣的門扉,象徵著在姆明的世界裡,無論是誰、來自哪裡,都能被接納。這裡展出《姆明》小說、漫畫、繪本等作品的原畫與素描。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第二章展區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第二章展區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第二章展區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第二章展區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觀眾能近距離欣賞那些經過多次修改的草圖與重複描繪的主題,一窺朵貝創作背後的思考與過程。像是在早期的底稿與素描中,朵貝皆是用鉛筆創作,保留獨有的柔和筆觸,讓作品多了另一種溫暖細膩的氛圍。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東京展出後,也將於10月1日移師北海道立近代美術館展出,並陸續巡迴至長野縣立美術館、愛知縣松坂屋美術館。若對展覽有興趣,也不妨追蹤官方IG。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Moomin Characters™ ©Tove Jansson Estate 撮影:山本倫子

《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トーベとムーミン展〜とっておきのものを探しに〜)
展期|2025年7月16日至9月17日
地點|森藝術中心畫廊(東京都港區六本木6-10-1/六本木新城森大樓52樓)
預計展期|
2025年10月1日~11月24日 北海道立近代美術館
2026年2月7日~4月12日 長野県立美術館
2026年4月25日~6月14日 愛知県・松坂屋美術館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IG查詢

資料來源|《朵貝與姆明展~尋找特別之物~》官網

北美館「2025 TFAM年度個展」開展:徐瑞謙、李紫彤、彭弘智、柯良志4位藝術家,以創作展開對不同議題的探問

北美館「2025 TFAM年度個展」開展:徐瑞謙、李紫彤、彭弘智、柯良志4位藝術家,以創作展開對不同議題的探問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為鼓勵當代藝術創作,每年辦理TFAM年度個展(申請展)徵件,透過徵集、評審出國內優秀藝術創作者提案,企望帶給觀眾多樣創作型態與當代思辨。而「2025 TFAM年度個展」,自8月9日至11月16日於北美館3樓展覽室展出,徐瑞謙、李紫彤、彭弘智、柯良志4位藝術家將各自以獨特的創作視角,開展其對不同議題的探問。

徐瑞謙個展「不發音字母—翻閱165頁厚度」

本展探索材料與物件的潛力,藝術家將物件比擬為單字,透過切削、燒熔、堆疊與散落等動作所留下的痕跡,使之轉化為可閱讀的切片,使我們觀察形體、光影與彼此的距離。如同閱讀時翻轉書頁的動作,在語句未竟與延續之中感知思緒的生成,開啟對物質不同的認知方式,體現生活中人與物交會之際,潛藏的未明意識。

徐瑞謙《空格》,2025,鋁合金、玻璃、蠟筆、鐵,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徐瑞謙《空格》,2025,鋁合金、玻璃、蠟筆、鐵,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徐瑞謙《暗面》(局部),2025,矽膠、鐵、不鏽鋼、環氧樹酯、磁鐵、鐵屑、布,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徐瑞謙《暗面》(局部),2025,矽膠、鐵、不鏽鋼、環氧樹酯、磁鐵、鐵屑、布,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徐瑞謙《生活筆記》(局部),2025,石膏、不鏽鋼、石頭、玻璃、鐵、布,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徐瑞謙《生活筆記》(局部),2025,石膏、不鏽鋼、石頭、玻璃、鐵、布,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徐瑞謙《靜物》,2025,不鏽鋼、鐵、石膏、烤漆、蠟筆、玻璃,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徐瑞謙《靜物》,2025,不鏽鋼、鐵、石膏、烤漆、蠟筆、玻璃,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紫彤個展「力求失真的嗓音」

本展聚焦個人記憶、創傷與政治敘事。《時差書寫》以參與式影片方式和全女性劇組,關注原住民酷兒和女性在身分、性別及暴力議題下的失語經驗;《#迎靈者》則以開源協作的精神,邀集各國參與者分享親友經歷政治暴力的故事,並由作家、研究者為其創建社群帳號,以第一人稱同理發言,讓這些受壓迫的創傷被聆聽,構築如承載其靈魂與意志的數位記憶。

李紫彤《 時差書寫》,2021年版本,實驗紀錄片、參與式影片,73分鐘。(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紫彤《 時差書寫》,2021年版本,實驗紀錄片、參與式影片,73分鐘。(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紫彤《#迎靈者》(局部),2025,參與式計畫,聲動動畫、寫手寫作日常素材、社群媒體。(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紫彤《#迎靈者》(局部),2025,參與式計畫,聲動動畫、寫手寫作日常素材、社群媒體。(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紫彤個展「力求失真的嗓音」展場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紫彤個展「力求失真的嗓音」展場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紫彤個展「力求失真的嗓音」展場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紫彤個展「力求失真的嗓音」展場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彭弘智個展「未完成之作」

本展探究臺灣劇場界三位已逝開拓者田啟元、陳明才、周逸昌的影響,探問創作者的未竟之志與精神延續。藝術家透過靈媒、觀落陰的媒介,與已故的劇作家共同合作,並藉由表演團體的演繹,完成電影式的影像內容;展場亦運用機械裝置,建構象徵另一個世界的通道,觀者想像進入現實與彼岸的中介狀態,思考逝者與作品之間的精神續航。

彭弘智,《會飛的牆》,2025,機械裝置,現地製作,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彭弘智,《會飛的牆》,2025,機械裝置,現地製作,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彭弘智,《開光的吊燈》,2024,機械裝置,60 × 60 × 210 公分 × 2組件。(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彭弘智,《開光的吊燈》,2024,機械裝置,60 × 60 × 210 公分 × 2組件。(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彭弘智《未完成之作》,2025,影片,90分鐘。(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彭弘智《未完成之作》,2025,影片,90分鐘。(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彭弘智個展「未完成之作」展場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彭弘智個展「未完成之作」展場圖,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柯良志個展「雙鉤廓填」

該展名取自書畫技法中「先勾輪廓、再行填墨」的古典工序,藉此回應對社會表象的描摹,以及對內部荒謬的省思與填補。在《鐵皮書寫計畫》中,藝術家自工地外圍鐵皮常以油漆手寫工程資訊的景象中,觀察其既人工又機械化的矛盾書寫趣味。展覽透過各種多樣性現場文字模擬、互動式錄像與參與式書寫計畫,探索書法傳統與當代書寫的關係和表現樣貌。

柯良志《今不同璧》,2025,複合媒材,62件,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柯良志《今不同璧》,2025,複合媒材,62件,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柯良志《鐵皮書寫計畫》,2025,鐵皮浪板,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柯良志《鐵皮書寫計畫》,2025,鐵皮浪板,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柯良志《集字聖教序》,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柯良志《集字聖教序》,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柯良志《Particle》,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柯良志《Particle》,2025。(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 TFAM年度個展:徐瑞謙、李紫彤、彭弘智、柯良志
展期:2025/08/09- 2025/11/16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3A、3B展覽室

資料提供|北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