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夯同志電影《愛情的模樣》小帥哥萌翻泰迪熊 同志電影大師賈曼處女作重新出土

金馬影展多年來引進世界各地電影,對台灣性別平權觀念推波助瀾,也成為各國同志電影的登「台」首選。今年在同志電影「聖地」柏林影展贏得最佳同志影片泰迪熊獎與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的《愛情的模樣》,以及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與觀眾票選獎的《禁愛風暴》,都選在金馬影展首映。除此之外,武俠皇后鄭佩佩與《香水》班維蕭精彩過招的《輕輕搖晃》,南韓女星裴斗娜被指控染指青少女的《屋簷下的她》,變性人現身說法勇奪「影帝」的《曲線窈窕菲夢逝》,刻畫同志成家感人肺腑的《愛,不散》,可謂面面俱到。而透過金馬影展引介,在八、九○年代風靡台灣、舉足輕重的英國同志電影大師德瑞克賈曼(Derek Jarman,1942-1994)逝世二十週年,除了重溫他影響深遠的經典代表《浮世繪》、《英倫末路》、《花園》、《愛德華二世》、《藍》,還有首次在台放映的早期作品《塞巴斯提安》與《龐克狂歡城》的全新數位版,相當珍貴。

 

柏林影展是三大影展當中對同志最友善的一個,早在八○年代就設立「泰迪熊獎」專門鼓勵優異的同志電影。當今大師阿莫多瓦、葛斯范桑都是從這起家的,香港導演關錦鵬以及台灣電影《刺青》也都受過它拔擢。而今年在此大放異彩的最佳劇情片、紀錄片,都選擇在金馬影展獻映。其中一舉贏得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和最佳劇情片的《愛情的模樣》(The Way He Looks),描述一名渴望愛情的盲眼男孩,夾處在女閨蜜與帥氣男同學之間的曖昧關係,把青春的悸動、初戀的酸甜滋味,拍得入木三分、不落俗套,轟動柏林,不僅映後獲得五度鼓掌,當導演丹尼爾里貝羅(Daniel Ribeiro)帶著兩位男主角登台時,還獲得全場起立歡呼的肯定,堪稱本年度最風光的同志電影,更將代表巴西角逐奧斯卡外語片。

 

囊括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與「電影大觀」單元觀眾票選獎的《禁愛風暴》(The Circle),以1950年代瑞士知名同志刊物輝煌到沒落的歷史為背景,藉由俊美男教師與雄雌莫辨的裝扮歌姬,見證動盪時代裡,跨越社會階級的雋永愛情。導演斯特凡霍普(Stefan Haupt)巧妙結合虛構與紀實,無論歷史厚度或情感張力,都震撼人心。於柏林影展連奪兩項大獎後,又風光拿下三個同志影展的最佳,好評如潮。 

 

《輕輕搖晃》(Lilting)是英籍華人導演許泰豐(Hong Khaou)自編自導的首部劇情長片,「武俠皇后」鄭佩佩和英國演技派明星班維蕭(Ben Whishaw)分別飾演不諳英語的華人老婦與兒子的英國男友,把同志情感與移民故事融為一體,卻又不慍不火。兩人跨越語言文化隔閡的真情對戲,令人動容。在日舞影展受到好評,並獲得最佳攝影的肯定。

 

曾以《為你流的淚》榮獲柏林影展泰迪熊獎的導演艾拉薩克斯(Ira Sachs),新作《愛,不散》(Love Is Strange)敘述一對相守四十多年終於走上紅毯的同志愛侶,竟因出櫃而失業,在經濟壓力下被迫搬離愛巢,兩人歷經歲月淬鍊的親密關係,也變得備受考驗。無論是「老年同志」或「多元成家」,本片都提出過去較少關注的面向。金球獎、東尼獎得主約翰李斯高(John Lithgow)與《蜘蛛人2》飾演八爪博士的艾爾菲摩里納(Alfred Molina)的精彩演技,感人肺腑。

 

菲律賓導演愛德華多洛伊(Eduardo W. Roy Jr.)在《曲線窈窕菲夢逝》(Quick Change),則將鏡頭瞄準菲律賓變性人為了追求窈窕身材與誘人美貌,不惜忍受體膚痛楚、甚至上癮的悲喜人生。這部直陳不諱、大膽犀利的作品,已連下五座影展大獎,最特別的是片中為愛付出在所不惜的靈魂人物咪咪(Mimi Juareza)真誠精湛的演出,竟然獲得最佳「男」演員的殊榮。

 

南韓演技派女星裴斗娜和天才新星金賽綸攜手演出的《屋簷下的她》(A Girl at My Door),描述從城市調到海濱小鎮的年輕女警,收留滿身傷痕的鄰居少女,但無論是她的過去、或是少女的身世,都像揮之不去的謎團纏繞兩人。本片由韓國大導演李滄東跨刀監製,首執導演筒的女導演丁朱里(July Jung)以獨特的女性觀點加入韓國擅長描寫暴力與情感的傳統,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兩位女星的對手戲也極有看頭。

 

今年適逢德瑞克賈曼逝世二十週年,作為影史最具啟發性的同志導演之一,他的作品也對台灣同志電影的啟蒙具有特殊意義。1987年,他獲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的《浮世繪》(Caravaggio,1986)首度被金馬引進台灣,這部描述爭議性義大利畫家卡拉喬瓦愛慾生死的電影,以同志視角大膽描繪肉體與暴力的激情,也同時展開他與英國女星蒂妲絲雲頓(TildaSwinton)的長期合作。視賈曼為導師的蒂妲絲雲頓,還演出了《英倫末路》(The Last of England,1988),以夢囈般的迷幻手法,呈現了英國如何逐步走向崩壞毀滅,宛如一則精準的末日預言,蒂妲絲雲頓一場撕毀婚紗、在傾頹中狂舞的戲,震撼人心。

 

賈曼獲悉自己罹患愛滋後所拍出的《花園》(The Garden,1990),則是他最詩意動人的自白,以前衛手法刻劃愛滋病時代同性戀者的處境,在柏林影展獲得榮譽提及。《愛德華二世》(Edward II,1991)也以全新觀點詮釋英王愛德華二世的同性戀情,以及與皇后伊莎貝拉的三角關係,而且融合古今,甚至加入同志遊行,手法令人拍案叫絕,不僅獲得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同志影片、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更將蒂妲絲雲頓推上威尼斯影后的寶座。

 

美術出生的賈曼,作品充滿繪畫與舞台設計元素,風格大膽強烈,他毫不遮掩的同志身分與探究的英國認同一直是電影中的兩大母題。長片處女作《塞巴斯提安》(Sebastiane,1976)便改編羅馬帝國時期聖徒塞巴斯提安殉教的故事,大膽展現男性士兵對身體慾望的探索與壓抑的情慾,被視為英國首部正面呈現男同志的電影。《龐克狂歡城》(Jubilee,1978),則藉由16世紀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魔幻來到1970年代的倫敦,放眼所望卻是瘋狂頹廢的城市街道,以咆哮的音樂混雜著龐克青年歇斯底里的狂歡,呈現賈曼對70年代英國的現實觀照。這兩部從未在台灣正式放映過的作品,將在本屆金馬影展以全新數位版重新面世。

 

賈曼在創作高峰時罹患愛滋病,晚期雖然病痛纏身,對電影的熱情依然不減,最後一部作品《藍》(Blue,1993),在長達80分鐘裡只有一片深藍銀幕,伴隨著賈曼的深沉獨白,金馬影展也將放映這部獨特的電影,展現賈曼對生命的感觸與告別,藉以懷念他。

 

金馬51在台北。影展將於11月6日揭幕,金馬獎頒獎典禮11月22日於國父紀念館舉辦,後續將公布精彩片單,請敬請期待!

 

 

2014台北金馬影展
金馬國際影展11/06-11/27
金馬電影學院10/24-11/22
金馬創投會議11/18-11/20
金馬獎頒獎典禮11/22

 

 

資料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銀座GINZA SIX全新裝置《Marathon. Women.》:英國藝術家Julian Opie打造懸浮空中的馬拉松跑道

銀座GINZA SIX全新裝置《Marathon. Women.》:英國藝術家Julian Opie打造懸浮空中的馬拉松跑道

從城市街道到山林越野,跑步是一種跨越世代和文化的共同本能,努力往前奔跑揮汗的姿態,更在某些時刻達到鼓舞人心的能量。以此為想像,英國藝術家Julian Opie的全新LED影像裝置作品《Marathon. Women.》,則讓銀座GINZA SIX的挑空中庭化身為「懸浮空中的跑道」!

作品極具辨識度的Julian Opie,其極簡線條搭配鮮明色彩,強烈簡約風格讓人看過後就印象深刻;其作品靈感來自生活四面八方,從古典肖像畫、埃及象形文字、日本浮世繪,到公共指標與道路標誌等,經由他之手,都能被轉化一件件簡潔明快的視覺創作。

Julian Opie倫敦工作室照(圖片來源:GINZA SIX)
Julian Opie倫敦工作室照(圖片來源:GINZA SIX)

在空中展開一場無止境的馬拉松

本次《Marathon. Women.》同樣依循Julian Opie的視覺語彙,以英國國家田徑代表隊選手為靈感的影像裝置,只見7位女性跑者化為擁有鮮豔色彩與簡潔線條的人物形象,並各自以不同的顏色與速度,在彷彿漂浮於半空中的長方形螢幕上不斷奔馳,形成一場沒有終點的賽跑。

《Marathon. Women.》中7位跑者的奔跑姿態,是以英國國家田徑代表隊的選手為原型所創作而成。(圖片來源:GINZA SIX)
《Marathon. Women.》中7位跑者的奔跑姿態,是以英國國家田徑代表隊的選手為原型所創作而成。(圖片來源:GINZA SIX)

《Marathon. Women.》從人類最原始的肢體動作「奔跑」出發,之所以聚焦此項主題,Julian Opie表示是自己過往在公園拍攝城市行走者時,被跑者穿越鏡頭時自然且富節奏的擺動吸引;當時,他便心想若能將跑者在奔馳的速度、姿勢與細節,提煉為極簡的線條與色彩,應該會是相當有趣的創作。

2019 Tokyo Opera City Art Gallery展覽現場照(圖片來源:GINZA SIX)
2019 Tokyo Opera City Art Gallery展覽現場照(圖片來源:GINZA SIX)

Julian Opie認為「跑」這個動作深深扎根在人們的本能裡,而GINZA SIX開放挑高的中庭空間,更能將這份動態能量放大,擴散至整個空間;為了讓人們能切實感受跑步的速度感,他選擇讓作品動起來,以長 10 公尺、寬 8 公尺、高 1 公尺左右的 LED 螢幕箱體作為主要架構,搭配有著紅、藍、黃、綠等不同顏色的跑者人物,帶來強烈的躍動感與沉浸式體驗。

GINZA SIX全新藝術裝置《Marathon. Women.》(圖片來源:GINZA SIX)
GINZA SIX全新藝術裝置《Marathon. Women.》(圖片來源:GINZA SIX)

裝置作品充分運用 GINZA SIX 中庭的建築特性,當從不同樓層和角度觀賞時,人們的目光很快便能被螢幕上,有著不同色彩的跑者時所吸引,並開始追著某個特定顏色看,在心中默默為目光鎖定的跑者加油打氣,進而對作品產生共鳴互動與新鮮感受。

GINZA SIX全新藝術裝置《Marathon. Women.》(圖片來源:GINZA SIX)
GINZA SIX全新藝術裝置《Marathon. Women.》(圖片來源:GINZA SIX)

《Marathon. Women.》預計將一路展出至2026年秋天,有機會造訪銀座的人,不妨走進GINZA SIX,近距離欣賞這場永無止境的空中賽跑。

GINZA SIX全新藝術裝置《Marathon. Women.》(圖片來源:GINZA SIX)
GINZA SIX全新藝術裝置《Marathon. Women.》(圖片來源:GINZA SIX)

資料來源|GINZA SIX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陪伴存在於地方的記憶——跟著「場外 OFF-SITE 」踏入橋下,藝術就在城市新舊縫隙中!

陪伴存在於地方的記憶——跟著「場外 OFF-SITE 」踏入橋下,藝術就在城市新舊縫隙中!

建國橋下的「八德市場」真的要拆了,跟著跨域藝術團隊「場外OFF-SITE」回訪前的一兩天,這裡才被嶄新的白鐵皮包圍起來,已經闖不進去。他們表示,戀舊並非場外的關注所在,如同《橋洞》計畫,他們只是在城市裂隙間尋找藝術發生的可能,並想陪伴存在於地方的記憶走下去。

站在剛被封住的八德市場前,新舊鐵皮前後重疊竟帶有種拼貼美感,市場的最後身影意外以這種形式被記錄下來。早在2021 年,「場外OFF-SITE」將這裡化身《橋洞》展覽的場域時,市場因都市計畫被拆除的命運已經決定了。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2021年在建國高架橋下、八德路口,「場外OFF-SITE」策劃《橋洞》,展開了一場藏身都市 舊空間中的藝術實驗。(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2011年,投身藝術管理的鍾婕敏(Jamie)、建築設計背景的姜秉汎(餅乾)共同創立了「場外OFF-SITE」,如今團員遍及各領域創作者,長居荷蘭鹿特丹、工業設計背景的Chester Chuang也是他們多年遠端連線的合作夥伴。他們曾營運位在台北民生社區的畫廊空間「Café Showroom」,慢慢地,他們覺察到固定空間的展演形式少有變化。下個階段好像不一定非綁在單一場域,Jamie回憶,「那時想到能向外面、城市中的非典型空間去策劃,好像更彈性,可以再跟別人一起創造出全新的東西,那種隨機、機動的感覺很好玩。」而他們的目光投向了建國高架橋下的八德市場。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橋洞》展出藝術家法咪咪(余政達)與饒舌歌手春豔共創作品〈Charlie 的叭叭洗澎澎〉。(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當藝術在城市縫隙中落腳

Jamie形容八德市場的日常場景充滿張力,彷彿處在一種「懸浮狀態」——那裡既是穿越的通道,又有一定的掩蔽性;表面上看似雜亂無序,實際有著獨特的運作邏輯。

2018年,他們策劃了《超級市場》,後來的《橋洞》更進一步延伸到橋下週遭其他場域。而他們究竟怎麼挑地點?Jamie笑說她可沒有像樣的雷達,大多得仰賴餅乾的直覺。餅乾分享,他進入一個地方,會先觀察人們的表情、肢體、空間品質和氣氛的流動性等等,「有些地方,會感覺能包容我們做些有趣的事情,便問問看,就真的借給我們了。」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橋洞》展場劃分為4個區域,其中「The Case」以白色燈箱為媒介,映照出都會日常的生活切片。(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協調藝術家的成員賴珮竹(Betty)則細數起藝術家與空間的奇遇:張碩尹、鄭先喻〈她與你與她的戀愛〉被安排在了羊肉爐空間;藝術家「法咪咪」余政達與饒舌歌手春豔當時共同發展中的單曲〈Charlie的叭叭洗澎澎〉,正巧展出的對面就是計程車休息站;梁懷志〈建八隱園〉正需要大量的空間現地創作;關注藝術教育與人文價值的洪芷寧,〈衛生的冬暖夏涼〉也發掘出這裡消逝的小角落、小故事。

(攝影:羅柏麟)
場外成員(由左至右)賴珮竹(Betty)、鍾婕敏(Jamie)帶著女兒、姜秉汎(餅乾)於剛被拆遷工地鐵皮圍起不久的八德市場前。(攝影:羅柏麟)

原定為單次企劃的《橋洞》,隨著拆遷持續,在市場的藝術行動難以為繼,他們開始延續「橋洞」的概念探向周遭地區。2024年末,他們和京都都市設計師Mariko Sugita合作4天的建築工作坊,帶著大家實際找出喜歡的城市細節,並且拾起廢棄物、實際動手做裝置。他們也找到藏身萬象大樓廢棄空間中生猛的健身房「Our Gym」,與舞者、來自德國柏林的Sabine Zahn和Benjamin Foerster-Baldenius攜手合作,舉辦「城市體操#1」。

歸納起來,「橋洞」關注的大都是那些帶有點公共性、卻與私人領域界線模糊的地帶。Jamie解釋:「因為這些地方仍保有與人的互動,這種『不完美的公共空間』正是我們最珍惜的特質。」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2024年場外與京都都市規劃師Mariko Sugita共同舉辦了4日的建築工作坊。(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在城市中並行的多重時間感

即便「橋洞」至今的活動場域大多給人「舊」的印象,他們坦言自己私底下一點也不懷舊,似乎只有遠在荷蘭的 Chester愛收老件。對於最近從韓國流行回來的「台灣感性」——某種程度上是對台灣新舊交織的城市景觀,帶著懷舊濾鏡——他們也沒有很大的共鳴。Betty 想了一下,說有時人們談論懷舊,似乎都像站在「制高點」俯視的角度,「橋洞」比較接近想作為他們的新鄰居。她解釋:「其實我們已經知道市場消失的結果,我們沒強烈要保留下這市場的刻意行動,並非試圖令它再生。反而,我們參與了它整個消失的過程,我覺得我們比較接近陪伴者的角色。」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談到這裡,倒是令Jamie想起,一些外國創作者造訪建國橋下時,都展現出很大的興趣。「他們似乎感受到一種特別的時間感:附近很新,裡面卻很舊;外面速度飛快,裡面卻很慢⋯⋯。有很多對比在那邊,就好像過去還停留在現在,即將要發生什麼新的事情,但又還沒有真正抵達未來。」那些老地方之所以迷人,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還沒被整理成單一敘事的陌生熟悉感。他們想保留下那種還沒有被決定的曖昧狀態,這比想像已經被定格的「懷舊」更能「有機生長」。

(攝影:羅柏麟)
場外3人觀察到嶄新的白色鐵皮圍籬與內部舊時代氛圍的八德市場形成有趣的對比。(攝影:羅柏麟)

從建築角度來說,餅乾分享他過去在挪威讀建築時,較少談建築本身的結構,「我們更多討論的是光線、材料,或者人在裡面所感受到的氛圍,以及這些要如何表達出來。」他想起小時候在光華商場穿梭,在或許雜亂卻多樣的攤商間各種探險,現在重建的商場已經失去這種多元性。他推想,礙於法規和公標案發包限制,能給予設計的時間經常太短,因而成果經常同質、刻板化。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老家就在附近的 姜秉汎藉機走訪八德市場對面的建國計程車休息站。(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他回顧策劃《橋洞》的過程,「好像我們從中學習到一些東西,未來建築師在翻新空間或蓋全新建築時,這些都會是想法的來源。」Jamie也補充:「每一次都市更新,都像是把一段生活的語言覆蓋掉。『橋洞』嘗試透過影像、聲音與空間裝置,讓被邊緣化的敘事重新被聽見。藝術在這裡並不是對抗,而是讓人重新意識到,城市的時間其實是多重並行的。」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2024年末,由萬象大樓廢棄空間改造的健身房空間「Our Gym」中,場外策劃了「城市體操 #1」藝術活動。(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為創作者需要的對話空間搭橋

Betty形容「橋洞」是一個搭橋,是與所有不同領域創作者共構的過程。她觀察到,創作者非常需要對話的機會。「當時大家其實就是一週聚會一次,討論彼此的想法。我們會先勾勒出大家現在想做什麼樣類型的創作,然後很發散地聊聊目前生活的狀態跟創作的狀態, 再從中思考我們可以提供什麼樣的觀點。」各領域創作者與空間的聯繫,可能就此意外產生。Jamie說,他們始終希望在既有展覽體制之外尋找「場域如何發聲」的方式。「『橋洞』也作為其中的行動節點,嘗試在都市的縫隙中搭起暫時性的聚場,讓觀看、對話與共處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跟著 場外 OFF-SITE 在橋下各角落踏查

發現 ❶ 計程車休息站與野生小廟

一聲巨響,《少年吔,安啦!》顏正國對著高架橋下計程車司機扣下霰彈槍的情節,便發生在市場對面的休息站。如今休息站依舊,而入口過道旁,一張供桌簡單搭起的小廟是司機們的心靈依歸。老家在附近的餅乾,提到市場裡也有個小廟,小時常看到人們聚在前面,盯著香煙飄散的形狀,試圖參透明牌數字。(台劇情節?)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發現 ❷ 清潔隊祕密據點

當初,藝術家「法咪咪」余政達與饒舌歌手春豔共同發展中的單曲〈Charlie的叭叭洗澎澎〉,剛巧表 達對計程車司機生活的關懷,正適合展在計程車休息站一旁的資源回收站。這裡樓下是冷氣房辦公室,其上與橋底的夾層間隙則成為泡茶聊天的樓頂小院,簡直是理想工作室格局。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發現 ❸ 畸零地上的小房子

市民大道旁的畸零地上,矗立著 一幢突兀的小房子。這格局看起來正是大小適宜的展廳,場外曾想要租下成為《橋洞》計畫的展區之一,可惜最終沒能談攏。後來曾短暫成為洗車店,如今又回到招租狀態,就像城市中一座安靜雕塑,總引人產生藝術可能的遐想。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發現 ❹ 每週來買阿華涼糕

過去開在市場馬路邊的名店阿華涼糕,來車暫靠買糕的「得來速」式交易早已成為地方日常風景。如今店面搬回了舊址對面的廚房,擺了張販售小桌在外邊。《橋洞》計畫曾提議合作,老闆卻說要做生意而婉拒,倒是Jamie成為了每週必訪常客。不過,她剛才發現「老闆根本不記得我」,Betty笑著評論,老闆簡直是「無情的賣糕機器」。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發現 ❺ 〈美美の國度〉招牌

據說,這一帶的老鋁框招牌都出自市場同一店家之手,過去場外委託製作的〈美美の國度〉招牌依然掛在《橋洞》計畫工作室一旁。作品以高 架橋下的故事為文本,邀請駐店美甲師將這些文字與撿拾的在地廢棄物,轉化為指甲上的微型創作。不時探出人行道招引來客的招牌,也成為即將消失的城市印記。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姜秉汎、鍾婕敏、賴珮竹。(攝影:羅柏麟)
姜秉汎、鍾婕敏、賴珮竹。(攝影:羅柏麟)

鍾婕敏(Jamie)

獨立策展人與國際品牌顧問,「場外OFF-SITE」創辦人,倫敦藝術大學藝術產業管理系碩士。2011年於民生社區共同創立畫廊空間「Café Showroom」(~2018),並在同年與姜秉汎等人成立「場外OFF-SITE」。策展包括《超級市場》(2018)、《橋洞》(2021)等,持續透過展覽策劃實踐當代藝術與都市介入的多元可能。

姜秉汎(餅乾)

建築設計師,「場外 OFF-SITE」主要成員,曾為「草字頭 Double-Grass」共同創辦人。畢業於挪威卑爾根建築學校,透過設計或規劃活動、家具、空間、裝置、書籍等不同規模的實踐,嘗試在各種功能性需求中平衡藝術的開放性與敘事性。除設計實務外,他亦透過「場外OFF-SITE」推動臨時建築與公共計畫,探索城市邊緣場域所蘊含的文化潛能。

賴珮竹(Betty)

品牌與文化顧問、富陞國際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擅長跨領域策劃、品牌定位及國際市場溝通。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自2010年深耕藝廊與藝術博覽會產業15年,歷任東京日動畫廊台灣代表、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藝術總監、大苑藝術博覽會執行長及新苑藝術畫廊經理。現以顧問身分專注於品牌策略與文化內容的整合,持續連結藝術文化、身心靈教育與保健零售等多重領域。

文|吳哲夫 攝影|羅柏麟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5/11月號《懷舊新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