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夯同志電影《愛情的模樣》小帥哥萌翻泰迪熊 同志電影大師賈曼處女作重新出土

金馬影展多年來引進世界各地電影,對台灣性別平權觀念推波助瀾,也成為各國同志電影的登「台」首選。今年在同志電影「聖地」柏林影展贏得最佳同志影片泰迪熊獎與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的《愛情的模樣》,以及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與觀眾票選獎的《禁愛風暴》,都選在金馬影展首映。除此之外,武俠皇后鄭佩佩與《香水》班維蕭精彩過招的《輕輕搖晃》,南韓女星裴斗娜被指控染指青少女的《屋簷下的她》,變性人現身說法勇奪「影帝」的《曲線窈窕菲夢逝》,刻畫同志成家感人肺腑的《愛,不散》,可謂面面俱到。而透過金馬影展引介,在八、九○年代風靡台灣、舉足輕重的英國同志電影大師德瑞克賈曼(Derek Jarman,1942-1994)逝世二十週年,除了重溫他影響深遠的經典代表《浮世繪》、《英倫末路》、《花園》、《愛德華二世》、《藍》,還有首次在台放映的早期作品《塞巴斯提安》與《龐克狂歡城》的全新數位版,相當珍貴。

 

柏林影展是三大影展當中對同志最友善的一個,早在八○年代就設立「泰迪熊獎」專門鼓勵優異的同志電影。當今大師阿莫多瓦、葛斯范桑都是從這起家的,香港導演關錦鵬以及台灣電影《刺青》也都受過它拔擢。而今年在此大放異彩的最佳劇情片、紀錄片,都選擇在金馬影展獻映。其中一舉贏得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和最佳劇情片的《愛情的模樣》(The Way He Looks),描述一名渴望愛情的盲眼男孩,夾處在女閨蜜與帥氣男同學之間的曖昧關係,把青春的悸動、初戀的酸甜滋味,拍得入木三分、不落俗套,轟動柏林,不僅映後獲得五度鼓掌,當導演丹尼爾里貝羅(Daniel Ribeiro)帶著兩位男主角登台時,還獲得全場起立歡呼的肯定,堪稱本年度最風光的同志電影,更將代表巴西角逐奧斯卡外語片。

 

囊括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與「電影大觀」單元觀眾票選獎的《禁愛風暴》(The Circle),以1950年代瑞士知名同志刊物輝煌到沒落的歷史為背景,藉由俊美男教師與雄雌莫辨的裝扮歌姬,見證動盪時代裡,跨越社會階級的雋永愛情。導演斯特凡霍普(Stefan Haupt)巧妙結合虛構與紀實,無論歷史厚度或情感張力,都震撼人心。於柏林影展連奪兩項大獎後,又風光拿下三個同志影展的最佳,好評如潮。 

 

《輕輕搖晃》(Lilting)是英籍華人導演許泰豐(Hong Khaou)自編自導的首部劇情長片,「武俠皇后」鄭佩佩和英國演技派明星班維蕭(Ben Whishaw)分別飾演不諳英語的華人老婦與兒子的英國男友,把同志情感與移民故事融為一體,卻又不慍不火。兩人跨越語言文化隔閡的真情對戲,令人動容。在日舞影展受到好評,並獲得最佳攝影的肯定。

 

曾以《為你流的淚》榮獲柏林影展泰迪熊獎的導演艾拉薩克斯(Ira Sachs),新作《愛,不散》(Love Is Strange)敘述一對相守四十多年終於走上紅毯的同志愛侶,竟因出櫃而失業,在經濟壓力下被迫搬離愛巢,兩人歷經歲月淬鍊的親密關係,也變得備受考驗。無論是「老年同志」或「多元成家」,本片都提出過去較少關注的面向。金球獎、東尼獎得主約翰李斯高(John Lithgow)與《蜘蛛人2》飾演八爪博士的艾爾菲摩里納(Alfred Molina)的精彩演技,感人肺腑。

 

菲律賓導演愛德華多洛伊(Eduardo W. Roy Jr.)在《曲線窈窕菲夢逝》(Quick Change),則將鏡頭瞄準菲律賓變性人為了追求窈窕身材與誘人美貌,不惜忍受體膚痛楚、甚至上癮的悲喜人生。這部直陳不諱、大膽犀利的作品,已連下五座影展大獎,最特別的是片中為愛付出在所不惜的靈魂人物咪咪(Mimi Juareza)真誠精湛的演出,竟然獲得最佳「男」演員的殊榮。

 

南韓演技派女星裴斗娜和天才新星金賽綸攜手演出的《屋簷下的她》(A Girl at My Door),描述從城市調到海濱小鎮的年輕女警,收留滿身傷痕的鄰居少女,但無論是她的過去、或是少女的身世,都像揮之不去的謎團纏繞兩人。本片由韓國大導演李滄東跨刀監製,首執導演筒的女導演丁朱里(July Jung)以獨特的女性觀點加入韓國擅長描寫暴力與情感的傳統,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兩位女星的對手戲也極有看頭。

 

今年適逢德瑞克賈曼逝世二十週年,作為影史最具啟發性的同志導演之一,他的作品也對台灣同志電影的啟蒙具有特殊意義。1987年,他獲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的《浮世繪》(Caravaggio,1986)首度被金馬引進台灣,這部描述爭議性義大利畫家卡拉喬瓦愛慾生死的電影,以同志視角大膽描繪肉體與暴力的激情,也同時展開他與英國女星蒂妲絲雲頓(TildaSwinton)的長期合作。視賈曼為導師的蒂妲絲雲頓,還演出了《英倫末路》(The Last of England,1988),以夢囈般的迷幻手法,呈現了英國如何逐步走向崩壞毀滅,宛如一則精準的末日預言,蒂妲絲雲頓一場撕毀婚紗、在傾頹中狂舞的戲,震撼人心。

 

賈曼獲悉自己罹患愛滋後所拍出的《花園》(The Garden,1990),則是他最詩意動人的自白,以前衛手法刻劃愛滋病時代同性戀者的處境,在柏林影展獲得榮譽提及。《愛德華二世》(Edward II,1991)也以全新觀點詮釋英王愛德華二世的同性戀情,以及與皇后伊莎貝拉的三角關係,而且融合古今,甚至加入同志遊行,手法令人拍案叫絕,不僅獲得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同志影片、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更將蒂妲絲雲頓推上威尼斯影后的寶座。

 

美術出生的賈曼,作品充滿繪畫與舞台設計元素,風格大膽強烈,他毫不遮掩的同志身分與探究的英國認同一直是電影中的兩大母題。長片處女作《塞巴斯提安》(Sebastiane,1976)便改編羅馬帝國時期聖徒塞巴斯提安殉教的故事,大膽展現男性士兵對身體慾望的探索與壓抑的情慾,被視為英國首部正面呈現男同志的電影。《龐克狂歡城》(Jubilee,1978),則藉由16世紀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魔幻來到1970年代的倫敦,放眼所望卻是瘋狂頹廢的城市街道,以咆哮的音樂混雜著龐克青年歇斯底里的狂歡,呈現賈曼對70年代英國的現實觀照。這兩部從未在台灣正式放映過的作品,將在本屆金馬影展以全新數位版重新面世。

 

賈曼在創作高峰時罹患愛滋病,晚期雖然病痛纏身,對電影的熱情依然不減,最後一部作品《藍》(Blue,1993),在長達80分鐘裡只有一片深藍銀幕,伴隨著賈曼的深沉獨白,金馬影展也將放映這部獨特的電影,展現賈曼對生命的感觸與告別,藉以懷念他。

 

金馬51在台北。影展將於11月6日揭幕,金馬獎頒獎典禮11月22日於國父紀念館舉辦,後續將公布精彩片單,請敬請期待!

 

 

2014台北金馬影展
金馬國際影展11/06-11/27
金馬電影學院10/24-11/22
金馬創投會議11/18-11/20
金馬獎頒獎典禮11/22

 

 

資料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禁建半世紀、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社子島位處台北都市邊陲,因上世紀一場洪水侵襲而禁建數十年,自此長期被遺落在城市記憶之外,成了台北市令大眾印象最為模糊的地域之一。藝術家朱俊騰卻受其曲折命運吸引,啟動「野鬼」影像計畫,從社子島獨特的水文地景和人文脈絡取材,並親赴當地居住一年深入田調,藉創作提出對生命、生存和社會結構的反思。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被遺忘的都市孤島

朱駿騰近年作品常聚焦於個人身處社會、政治及文化交織的複雜結構下,所面臨的生存狀態和困境。2021年,社子島的多舛身世及其之於台北城的微妙關係,吸引了朱駿騰的注意,他說:「被遺忘、封閉是我對社子島最初的感受。隨著時間的深入,我發現它更像是一塊漂流邊界,夾在城市與鄉下、陸地與海洋、存在與不存在之間。」而「野鬼」漫長的創作歷程,也激發出他對社會結構影響個人生存狀態的反思。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2022年,朱駿騰進一步將影像計畫拓展為長片電影《河鰻》,將都會邊緣的荒涼、土地記憶與奇幻愛情,融合為如夢似幻的影像詩篇。此作於2025年入選柏林影展、溫哥華國際影展、香港國際電影節、愛爾蘭高威國際電影節等,並獲第27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美術設計獎」。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河鰻》電影海報。(圖片提供:底噪影像)

探索社會邊緣空間的生存議題和未來

即日起至11/30於洪建全基金會藝文空間展出的「野鬼朱駿騰影像計畫」,以《河鰻》為核心,結合三頻道影像、攝影、裝置與文件,呈現藝術家在都市邊陲的觀察與思索。此作結合紀錄影像、劇情重構與田野調查,描繪社子島在長期禁建政策影響下,所形成的社會結構及邊緣化空間狀態,以及與島共存的居民生命故事。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河鰻》以三個對象為敘事主軸,涵蓋民俗信仰、居住和生存等議題。觀者將隨著溪洲底土地公的神轎繞境,感受當地元宵節習俗「夜弄土地公」氛圍;隨藝術家在社子島結識的女性友人沿路拾荒,探索「家居」的意義;隨一名夢想壯遊天下、現實卻「困於」島上的少年,踏上坍塌的社子入口地標自由女神像,走入見證社子島命運的東山宮,撥一通接不到外界現實的神秘電話……。透過影像,觀者將見證社子島「與時間錯置」的地方敘事,從而思索邊緣社會空間的文化政治及生態未來。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野鬼 —— 朱駿騰《河鰻》影像計畫

展期|2025.10.0111.30(每週一及國定假期休館)

開放時間|11:0018:00

地點|洪建全基金會(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12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之光點亮東歐的夜!「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藝術節,藉聲光藝術探討記憶、訴說島嶼故事

台灣之光點亮東歐的夜!「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

今年十月,台灣藝術團隊「黑川互動媒體藝術」登上歐洲兩大新媒體藝術舞台,分別是全歐洲規模最大的城市光藝術節——捷克布拉格「Signal Festival,以及專注於生成式AI和互動體驗的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RADAR Festival。這趟東歐之旅,黑川達成了台灣團隊在兩大展會的兩個「第一次」:在Signal首登展演舞台,於RADAR則是首支受邀參展的亞洲團隊,象徵著台灣媒體藝術在國際舞台的重要躍進。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來自台灣的光,點亮東歐的夜

試著想像,你正漫步在布拉格的廣場,忽然遇上一座流淌著樂音的光環,為你上演一場乘載島嶼記憶的展演;下一刻,你轉身來到布加勒斯特,相簿裡一張隨手拍的生活照瞬間被「記憶編碼器」轉化為流動光譜,黑暗空間中閃爍著專屬於你的圖像。這一切不是虛構場景,而是黑川真正實踐的光影藝術。從布拉格到布加勒斯特,黑川以光、聲、互動與文化敘事,讓歐洲觀眾看見台灣團隊的創作能量。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在布拉格訴說島嶼記憶、展開光之儀式

在布拉格舊城與新城交界的共和廣場,黑川打造大型裝置《山海之間》,透過一座直徑10公尺的透明LED環形結構,結合光影和聲響,邀請人們欣賞數位光點構築的山海,探索台灣400年來的地景變遷和土地記憶,在歐洲大陸上與東方島嶼情感共振。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以伏爾塔瓦河畔為背景的TZOLK’IN LIGHT,則以瑪雅曆法為靈感,結合水幕投影與雷射光束,伴隨著電子聲響,在水霧之間展開一場光之儀式,向觀眾訴說關於時間的故事。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當AI「介入」記憶,是重現或改寫?

來到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黑川帶來融合AI、生成式影像和即時互動的作品Memory Encoder。這座「記憶編碼器」邀請觀眾於現場上傳影像,交由AI即時分析並生成視覺,並透過雷射和投影將其再現於空間之中,為每個人編寫專屬場景。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2024年於桃園科技藝術節首展以來,《Memory Encoder》已累積近5,000筆觀眾互動紀錄,其技術表現備受業界關注。RADAR Festival每屆吸引約兩萬人進場觀展,令人期待現場觀眾與作品將碰撞出的火花。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