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臺北設計城市展」10月4號揭開序幕

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2014臺北設計城市展」於即日起至10月26日於松山文創園區4號倉庫與5號倉庫開放展出,全館免費入場,歡迎民眾前往參觀。今年的展覽主題為「城市創合FUSION」,現場共有來自印度、以色列、美國、英國、德國、荷蘭、日本、澳洲與臺灣等9個國家、22件世界級的特殊案例與展品,首度在臺展出,匯集於松山文創園區,開啟全民設計美學的新風潮,傳達社會設計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讓「世界的精采社會設計」作品也能透過本展分享給臺灣的民眾交流互動,共同激盪更多創意的火花。
 

多位獲獎設計師特地來臺交流 創新展品讓人驚艷
在10/4開幕記者會上,臺北市副市長張金鶚、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劉維公、今年設計城市展策展人莊熙平及歷屆策展人都親臨現場,另外國際的參展設計師包括World Design Impact Prize得主Dr. David Swann、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Carson Smuts、MIT的林家樑都應邀出席參加,為今年的開展儀式揭開序幕。副市長張金鶚表示,「顛覆設計不是有錢人的專利的觀念」,讓關懷弱勢族群也能分享設計的便利性,透過這次難得的機會跟來自國際設計師的經驗分享交流,能夠了解國外的社會設計案例,以及傳達關懷社會的理念。

臺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指出,今年的重點是從社會設計的角度出發,像本屆的重點展品-變色針筒,即跟社會議題做結合,從簡單的設計就能辨別出哪些是用過的針筒,教育民眾重視醫療與貧窮問題,強調與日常生活的關連,所有的國外展品比起往年更具質感,將臺北推向世界!策展人莊熙平也特別介紹本展的主題─城市創合FUSION,說明透過像原子般的互動能量,反映設計文化的精彩,社會設計精神在於「設計應該是為大眾謀福利,一種群策完成的力量集合而成,並非英雄式的曲高和寡閉門造車」,帶領這次的臺北設計城市展更上一層樓。

自行車邊騎還能邊充電 ! 展場可親自體驗設計樂趣
「2014臺北設計城市展」總共聚集了24位設計師與團隊、展出多達150件展品、舉辦13場論壇及6場工作坊,而與往年最不同之處,今年特別邀請到10位參展的國際設計師來台交流,像是2014 World Design Impact Prize得主Dr. David Swann以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Carson Smuts、MIT的林家樑親臨現場,共同分享設計理念。

今年的特色展品包括「折疊環保車(MIT City Car)」,由美國MIT Media Lab Changing Places Group設計,打破現代人對於實體車身的觀念,這部環保電動車最大的特點在於可以摺疊並且提供舒適的雙人空間,車輪具有超過80度靈活轉向的功能,為忙碌的都市人縮短尋找停車位的時間壓力,並能有效節省停車空間。


為了更拉近社會設計的概念與民眾之間的距離,今年在國際展品的挑選上傳達將設計融入生活的理念,透過作品實際幫助民眾改善生活不便與社會問題,像是英國David Swann設計的「21世紀護理包」,在外型和功能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以簡單大方為原則、容易打開則成為臨時的護理平台、兩側是可供收納的抽屜,顛覆了一般人心中對傳統護理包的想像。


同樣為英國設計師David Swann的作品--「ABC智能注射針筒」,教導不識字或有語言障礙的民眾也能正確地使用針筒,他運用成本低廉的顯色技術,將針筒改造成一經使用就會馬上變色,利用醒目的顏色來警告當地民眾此針筒已經被用過,不可再重複使用,杜絕相關的感染,這項設計後來被廣泛運用,拯救了成千上萬因針頭感染而死的貧民與兒童,而後此項設計作品也獲得WHO與Icsid設計大獎的肯定。在10月5號周日的論壇場次中,將特別邀請臺北市衛生局長林奇宏與David Swann進行一場國際性的深入對談,探討第三世界國家的衛生安全問題,分享其得獎研發項目:ABC智能注射針筒與21世紀醫護包,有興趣的民眾歡迎前往聆聽。


另外還有特別為印度貧苦家庭而設計的「簡易手搖式洗衣機(Bucket Washing Machine)」,外觀像水桶但內部卻藏有大大的玄機!因為在印度,絕大多數的家庭難以負擔購買洗衣機的費用,有的婦女每天必須花大量的時間純手工手洗衣服,而這款由以色列設計師Nektar Solomon所設計的簡易式手搖洗衣機,雖然外型像一般不起眼的桶子,但經由設計師的巧妙構思,根據印度當地居民的實際需求,以及就地材料的取用,讓洗衣服變得更省力簡單,這也讓不少的印度婦女因此受惠,不用花大錢又可以利用簡單的工具,輕鬆洗衣服,讓設計能落實應用於當地文化中並發揮改善生活品質的效用。展場裡還有有趣的互動裝置「充電自行車(Siva Cycle Atom)」,Atom這個輕量化的裝置,可以安裝在任何自行車架上,讓騎自行車除了環保節省能源外,還可以產生電能,輕鬆轉換自行車旋轉的動能為電力,儲存在電池裡,形成一組行動電源,而這個行動電源只要接上USB,就可以輕鬆為你的電子設備充電了。
 

展場設計充滿巧思 10/4-10/26免費參觀
為響應本屆的展覽主題「城市創合FUSION」,探討城市、設計與居民三者的關係,以「設計思考」的精神,尋求城市與創意的結合,策展單位精心籌備了共15場主題論壇與工作坊活動,一同深入淺出帶領現場民眾進入社會設計的領域,探討智能城市發展暨城市治理的可能性,期能運用多元主題讓民眾充分了解如何將設計融入生活、打造城市競爭力,提升臺北豐富內蘊的設計能量。
 

今年展場設計的最大特色在於全館展區採用5千餘支紙管搭建而成,透過紙管素材,將原本被視為農業廢棄物的稻麥秸稈,以無化學的方式製成紙漿,再進一步造紙或製成紙塑,以強調設計作品生生不息的精神,實際應用落實於生活中。而策展單位築點設計archicake design也與經典工程以及網路平台FlyingV攜手合作,共同打造「綠苗出走」的網路公益計畫,希望藉由民眾參與的力量,讓展覽不只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場綠色行動!本展共分為兩大展區,展覽期間館內皆提供定時定點的團體導覽解說服務,歡迎民眾多加利用。

 

「2014臺北設計城市展」展覽資訊:
日期|2014/10/04-10/26
時間|10:00-18:00 每天開放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4、5號倉庫(臺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交通資訊|近捷運板南線市府站、國父紀念館站
 

詳情資訊請見:
「2014臺北設計城市展」官網:http://tinyurl.com/mxprj6n 
「2014臺北設計城市展」fb: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designcity?sk=info


資料圖片來自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最美的皮拉提斯教室開幕!充滿知性、優雅力量的「Joshua Pilates」引進全台最完整Balanced Body實木核心床,結合精緻的課程設計與專業指導,為學員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並藉此尋找屬於自己的內在和諧與力量。

皮拉提斯結合「約書亞樹」療癒能量

Joshua Pilates創辦人Annie在美國學習皮拉提斯多年,深刻體會到這項運動對身心靈的調和作用。在一次加州旅行中,她與友人造訪了一處滿是約書亞樹(Joshua Tree)的地方,其外型獨特,彷彿手臂一般向外延展,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為人們指引方向。Annie被當地的寧靜氛圍與療癒能量深深觸動,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和諧平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Annie相信,皮拉提斯是身體、思想和精神的完整協調。回到臺中後,面對都市的喧囂與快速節奏,他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誠摯邀請大家用好玩的方式,找到生活的美好平衡。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Annie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覺察身體狀態,內化為生活方式

皮拉提斯是一種訓練肌群力量的運動,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避免因長期不良姿勢所引發的肌肉不平衡、緊張或痠痛。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皮拉提斯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透過覺察自身身體狀態,逐步矯正姿勢,學員們將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將這樣的觀念與感受內化為日常生活習慣,讓身體自發性地保持最佳狀態。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重新定義「健康」,推廣身心靈深層連結

為了讓追求身心靈和諧的都市人享受質感與專業兼具的頂級訓練體驗,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私人教練空間也配備全系列器械,包含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以及專為團課打造的塔架設備,提供學員更豐富且多元的課程選擇。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一般教室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期望以知性、優雅且充滿力量的品牌精神,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為現代人重新定義「健康」,推廣以自主健康為核心的運動理念,讓身體、思想與心靈達到真正的連結,進而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意識,並打造積極推廣健康意識的在地社群。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教室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河南路四段188號
官網|www.joshuapilates.com
Instagram|@joshuapilate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由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座落於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町屋群,在一方巷弄內重現山林景觀樣貌。每一季度於山物所現場,亦舉辦「山友會」講座,特邀跨界專業人士開講,透過知識科普或個人經驗分享,與關注台灣山林議題的聽眾們進行深度交流!

舉辦於「0km 山物所」的第3屆山友會會員講座,於去年10月登場,以「巡山之徑: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之旅」為題,邀請7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講者,他們都熱愛台灣山林與百年步道,從公民運動、推廣教育、故事分享、藝術創作等不同視角,傳達對於這座島嶼自然的熱愛,與追求世代傳承、永續守護的美好心意。 以下盤整7位講者的演講重點,帶大家一同走進森林,認識與重新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1)重新思考「砍伐森林」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展示資料:台灣每年需要約600萬立方公尺木材,但自給率不到1%,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導致3大問題:進口木材常來自非法砍伐,對原產地生態造成破壞;運輸木材的碳排放對環境不利;全球政經不穩可能帶來木材供應風險。為解決這些問題,林業署自2017年起推動「國產材」計畫,希望到2028年將木材自給率提升至5%,並透過科學管理實現永續森林經營。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李芝瑩表示,社會大眾對砍伐森林的直觀反應常是負面的。但森林其實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只要經過合理經營,就可持續利用。台灣目前合法的砍伐區域以低海拔人工林為主,而非天然林。更重要的是,在當前世界追求減碳的趨勢下,木材比水泥與鋼筋更符合節能減碳需求,將可在台灣推動淨零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2)山林的文學啟發

「大凡整合規劃設計」景觀規劃師兼步道設計師李嘉智,在演講中分享他的親身經歷。他回憶起個人第一次雪山之旅,獨自面對挑戰與未知,在風雨欲來的高山中學會了敬畏與順應,也體悟生命中的無常與堅韌。那段旅程像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啟發他對山林的熱愛與思考。

有趣的是,他提及了自己從閱讀中得到的啟發,例如川端康成的《山之聲》曾提到:「每片森林中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樹。」每次進入山林,他都試圖尋找那棵樹,也尋找與自然共鳴的自我。村上春樹更在《挪威的森林》裡寫道:「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即使我們從未踏足其中,它依然存在。」山林就像人類心靈的棲息地,也是文化與自然交融的場所。

(3)步行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

由「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帶領的步道運動,從2006年開始,經過近20年的推動,成功將步道運動打造為一場大型的公民行動。協會鼓勵一般大眾從徒步旅行開始,藉由步行更深入認識這塊土地,讓自己從「消費者」轉變為「守護者」的角色。

 周聖心表示,「步行」其實就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以20243月協會舉辦的「海岸山脈浪遊縱谷」活動為例,帶領參與者從台東池上走到花蓮,途經田埂、山脈與部落,聆聽阿美族、客家人與漢人的故事,感受土地的多元文化。協會亦於2012年開設「步道學」課程,結合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推廣步道修復與環境調查。目前已舉辦29期課程,並提倡聘用在地工班修繕步道,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傳承工匠技藝,保護步道文化。

(4)台灣特有的「有人的山林」

現任「山盟公益協會」監事,同時也是攝影師的雪羊,分享了10年來登山旅程中的心得與成長。雪羊強調,與歐美荒野不同,台灣的山林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座與土地、文化對話的平台,富含人文歷史。他多次在原住民朋友的指引下,探訪深山部落,例如沿著馬遠部落的遷徙路徑走訪其老家 Takibakha(布農族語)。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訪中,他深入了解山林作為生活靈魂的意義,並認識到尊重與共鳴的重要性。

從台灣群峰繼續向海外冒險,雪羊也在攀登中亞列寧峰等國際挑戰中,重新審視自己登山的初衷。他認為,登山並非追求英雄式成就,而是成為一位忠實的講述者,將山林的故事與感動傳遞給更多人。而登山也不僅是一場體能的挑戰,更是心靈探索與文化交融的旅程。台灣擁有獨特的「有人的山林」,這是一份值得珍視與守護的財富。

(5)如何透過策展傳達在地文化?

「孩在 Hi! Kidult」近年透過工藝創作的方式策展,藉以傳達在地文化的獨特魅力。總策劃林心恬首先分享2024年於自來水博物館園區舉辦的展覽「獵島計畫」(Hunter Island),巨型版畫作品「考古化石-岩層說」,將紙漿與雕刻結合,以層層堆疊的手法,重現不同年代的考古地層;以馬祖海域奇景「藍眼淚」為靈感發想的作品「藍眼淚-時間的軌跡」,運用複合媒材結合傳統編織技法,加上燈光特效,將原本黑夜海上的藍色奇景,開展於空間上方,觀眾經過時頭頂彷彿空中銀河,奇幻重現馬祖海域特色。

她也介紹如何透過策展重現地方文化,例如與文化部合作的「芝味祭」,運用當代藝術與數位科技,深入挖掘三芝地方的文化特色。三芝因為地理環境相對隔絕,至今仍留存傳統生活方式,流傳數代的大道公信仰,透過當地數個庄頭輪流祭祀,讓信仰與生活結合。策展團隊於是擷取大道公形象,作為導覽三芝當地各景點的代表,並與LINE結合,運用數位科技與社群推廣,讓外地參觀者能更深入感受地方文化的豐富內涵。

(6)用藝術探索山林多樣性

「木直牛勿 plant practice」品牌主理人暨植物藝術家 Hsin ,擅長以壓克力和水彩為創作媒材,台灣自然風景為靈感來源。2022年起開啟了「近山計畫」創作主題,以「海拔」為分界,針對低、中、高海拔地區,系統性探索台灣山林風貌,藉由畫作來記錄台灣山林的多樣性景觀。

「近山計畫」著眼於台灣山脈的整體性,Hsin透過五感捕捉各海拔區域的不同特質:低海拔靠近平地,蘊含日常生活的親切景象;中海拔有著霧氣繚繞與迷人的森林層次;高海拔則呈現群峰遼闊與湖泊純淨的景致。這些不同特質都被 Hsin 巧妙融入作品,例如她描繪了高山中的山屋或低海拔與都市的緊密連結,在在展現人與山之間不同的距離。

(7)淡蘭古道的爬山「生活感」

平日任職於中研院分生所、從事動物研究的吳雲天,同時也是登山愛好者。在這次演講中,他分享了淡蘭古道的獨特魅力。淡蘭古道的歷史可追溯至1897年日本接管台灣後繪製的地圖。當時的古道是連接台北城、大稻埕、艋舺與基隆的重要交通路徑,經過如今的南港、小巨蛋等地區,最終通往瑞芳、草嶺等地。

這條總長約200公里的古道分為北、中、南三路,串聯茶葉運輸、礦產開採與居民生活等文化痕跡。吳雲天強調,淡蘭古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同時具備深厚的歷史意義與自然生態價值。例如,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曾在此地發現多種台灣特有種植物,如石碇佛甲草,甚至還能見到穿山甲等珍稀動物,部分區域更設有生態保護區。若想要更深入了解淡蘭古道,吳雲天推薦使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作為探索工具,透過地圖的透明化功能,能對比古今地貌的變遷。他呼籲人們親自踏上古道,用雙腳感受它的魅力,挖掘更多自然與人文的故事。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資料、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文字整理|張以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