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南投草屯祕境「毓繡美術館」:清水模建築、玻璃屋咖啡廳、當代寫實藝術策展,一趟都市人需要的五感體驗之旅

尋訪南投草屯祕境「毓繡美術館」:清水模建築、玻璃屋咖啡廳、當代寫實藝術策展,一趟都市人需要的五感體驗之旅

不知道大家逛展是哪一派?眼睛紀錄派,還是必須拍照派。答案是前者的話,這裡非常適合你——毓繡美術館低調隱於南投草屯山間,現正以美國藝術家Tony Matelli台灣首展《佈局》迎接各方旅客;而在觀展之餘,其建築本身和園區內設施事實上也極有可看性,編輯同步帶大家走一遍祕境尋訪路線。

首次尋訪這座藏身山林的詩感空間,居然已經是在它建館10年之後。7月末尾的陽光落在皮膚上有些熱辣,前腳踏進一逕引入毓繡美術館的清水模廊道,溫度、濕度忽而改變,勾連出舒適的平衡曲線,周身只被無一絲塵囂的自然聲息包圍。南投草屯聽著很遠,其實從高鐵台中站過來也不過3、40分鐘車程,居住於中部自是方便,哪怕南北部的朋友們作為週末一日遊選項亦不至於太過勞累。如果你正尋找一處地方暫離都市煩擾,這趟集遊園、看展和悠閒午後咖啡的多重體驗之旅值得啟程。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如小山村般的清水模建築群

「藏身」二字不只是對地理位置的形容,更是毓繡美術館建築溫和融入周遭地景的寫照。沿平林里小路蜿蜒而至,毓繡文化基金會開闢九九峰山腳下一片葡萄園為1,500坪園區,並使其內主展覽館、文創空間、咖啡廳錯落分布,如小小村莊般以青山稜線為襯。秉持「低調、精緻、俐落」的美學基調,由臺灣中生代建築師廖偉立操刀設計,清水建築工坊結合清水混凝土、木構和玻璃帷幕等相對不具環境侵入感的樸實質材施作,2016年落成時即獲頒臺灣建築獎首獎。

毓繡美術館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毓繡美術館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建築概念:退、藏、簡

建築概念上,全園區首先以「退」的策略回應自然,不搶奪山巒和天際這般獨有的變幻背景;再以「藏」的態度打磨細節,使質感和觸感彰顯於光影中;最後以「簡」的語彙,醞釀優雅俐落的結構與線條。

轉角公共藝術作品,林良材〈行走〉。(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轉角公共藝術作品,林良材〈行走〉。(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空間規劃:一阻、二引、三通

整體空間規劃則特別在傳統園林建築底蘊上加諸現代形式,打造新穎視覺下橫生古韻的遊園體驗。入口並非直達主展覽館,而是透過相輔相成的牆體、植栽、轉折路徑層層遞進,暫緩腳步與心律,是為「一阻」;行經長廊時不同寬度的縫隙耀入或銳利、或微暈的光束,產生節奏的快與慢,悄然引領訪客深入園區,是為「二引」;動線最終豁然開朗,將主展覽館、文創空間和咖啡廳串聯出完整意境,有水池倒映雲影、露台盡收美景,大面積的清水牆日日柔染晨曦與夕照,是為「三通」。

廊道兩側尤具傳統園林情調。(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廊道兩側尤具傳統園林情調。(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牆縫裡是光所帶來的驚喜。(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牆縫裡是光所帶來的驚喜。(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建材和庭園裝置都相當融入環境。(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建材和庭園裝置都相當融入環境。(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動線最終在文創空間這處豁然開朗。(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動線最終在文創空間這處豁然開朗。(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走進「主展覽館」

汲取靈感自天然石洞,玩轉光線為空間賦予人性

位於園區最底處的主展覽館一側設有生態池,不僅善加利用地形高低差造景,更增添蓄水和調節微氣候的實用功能。

水池公共藝術作品,盧嬿宇〈蠕行〉。(左圖提供/攝影:Ning Chi;右圖提供:毓繡美術館)
水池公共藝術作品,盧嬿宇〈蠕行〉。(左圖提供/攝影:Ning Chi;右圖提供:毓繡美術館)

展館內部靈感源於烏溪邊的天然石洞,3層空間與人行動線交融出有明有暗、彷彿以光為介質的呼吸韻律,使觀者和作品間有了更為貼近的微妙互動感。同時通過多道工法與環境共生,雙層外牆創造流動的空氣層,冬暖夏涼;2樓大量的玻璃帷幕既能縱覽外部景觀、亦具反射效果,虛化量體的壓迫感,並與周邊文創空間和咖啡廳形成柔和過渡;屋頂則以凸出的雕塑造型模糊與天空的界線,加上主展覽館本身建於高處,恍若自土地上漂浮而起。最後,獨特「節奏性光縫」呼應平林聚落巷弄的尺度變化,園區內不論室內室外處處可見此巧思,玩轉光線帶來驚喜。

主展覽館內部空間設計以天然石洞為靈感,圖為1樓展廳。(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主展覽館內部空間設計以天然石洞為靈感,圖為1樓展廳。(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2樓運用玻璃帷幕取代實牆,虛化量體的壓迫感;圖為通向2樓的樓梯。(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2樓運用玻璃帷幕取代實牆,虛化量體的壓迫感;圖為通向2樓的樓梯。(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屋頂的凸出雕塑遠看模糊與天空的界線,近看別有一番趣味感。(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屋頂的凸出雕塑遠看模糊與天空的界線,近看別有一番趣味感。(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走進「玻璃屋咖啡廳」

隨當期展覽開書單,看完展正好來杯咖啡

立意在於讓閱讀持續發酵的園區特設咖啡廳「百書咖啡100K BOOKS」,根據展覽將更換書目,如現正配合當期展覽《托尼‧馬特利:佈局》與藝文空間「朋丁pon ding」合作,由其主導從存在主義、系統、結構、情境、物件、黑色幽默、政治性的身體等不同角度切入選書。並提供以輕食、甜點、飲品為主的菜單,亦不定期推出季節限定或展覽限定餐點,將展覽和作品概念延伸至嗅覺與味覺享受。

主展覽館隔壁即為百書咖啡,正適合看完展前來品飲談天。(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主展覽館隔壁即為百書咖啡,正適合看完展前來品飲談天。(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提供多樣輕食、甜點及飲品,亦不定期推出季節限定或展覽限定餐點。*圖僅示意,實際供應品項依當期展覽而有不同,以現場狀況為主。(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提供多樣輕食、甜點及飲品,亦不定期推出季節限定或展覽限定餐點。*圖僅示意,實際供應品項依當期展覽而有不同,以現場狀況為主。(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清水混凝土、木構和玻璃帷幕為咖啡廳注入文藝氣息。(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清水混凝土、木構和玻璃帷幕為咖啡廳注入文藝氣息。(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節制」錘鍊雋永之美,讓生活與藝術相遇

比起抱持看展的強烈目的性,更推薦大家舒心開啟一場不設限的「全感官散步」;在建築與自然的對話中,覺察那份山間的空氣、光影、甚至是叫了幾聲的鳥或咻一下飛過的蟲子共同編織的平和與靜謐。毓繡美術館並不以氣勢取勝,反倒極其節制地錘鍊雋永之美,像隨時等著誰無意間走進、發掘與體驗般,十年如一日地佇立於此。雖是私人美術館,卻免費向社區和大眾敞開,期待人們的生活因與藝術相遇而豐富精采。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後記:五感才是刪不掉的記憶,放下手機、別搞得那麼忙

最後還是想私心給大家一劑預防針,進入展廳前各位都得放下手機、鎖進置物櫃,僅僅帶上「眼睛」出發喔。知道難免有人覺得不能拍照沒意思(所以說是預防針),但更相信肯定也有人老受拍照行為打擾,以致原該從藝術作品中獲得的沉浸感大打折扣。或許是時候相信自己的五感比鏡頭真實、大腦記憶庫比相機膠卷有價值,願大家收穫一段不賴外物記錄,卻異常美好的看展經驗。

毓繡美術館

南投縣草屯鎮平林里健行路150巷26號

【當期展覽】

即日起至2026年2月1日展出中,園區開放時間為10:00-17:00(週四15:00閉館,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主展覽館:托尼‧馬特利《佈局》

文創空間:張芝瑄《俳句時刻》

>> 點此至毓繡美術館官方網站預約參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完整名單!「0km山物所」奪評審團獎,「臺灣文學糧倉」等10佳作從書店、旅宿到咖啡廳全網羅

2025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完整名單!「0km山物所」奪評審團獎,「臺灣文學糧倉」等10佳作從書店、旅宿到咖啡廳全網羅

2025台北老屋新生大獎14件得獎作揭曉——去年一度引發話題的「0km山物所」果然評審團大獎榜上有名;今年方才啟用的臺文館據點「臺灣文學糧倉」、條通商圈老旅館「天津大酒店」及一代音樂人李臨秋生前住所「臨秋居」見於10佳作之列;勾勒跨世代理想生活藍圖的私宅「和煦」則拿下整建維護特別獎。年度名單如將散於街巷間的老屋合為一支無限萬花筒,領我們環視台北、見證台北城市魅力。

第25屆台北老屋新生大獎2025年9月25日於臺灣文學糧倉舉行頒獎典禮,由台北市都市更新處與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共同頒發最具代表性的3件「評審團大獎」、10件「Best 10」傑出作品及1件「整建維護特別獎」。共計14處座落台北大街小巷的特色空間,分別自住宅、辦公場所和歷史建物轉身而來,實現老屋活化的多元想像。

注入創意力,煥發老屋鮮活生機

除作為無生命的建造物存在,老屋更是城市文化與生活切片的有機載體。如今已然走過25個年頭的老屋新生大獎,持「整建維護」的側面支持態度,台北市都市更新處結合旅宿、餐飲、藝文等各領域創意力,推動多面向都市更新,逐漸形塑台北新舊共融、溫暖有味的當代風貌。透過四方團隊的獨到眼光捕捉老屋的永恆價值,為其賦予嶄新生命、再向大眾重啟門扉,體現城市的進步,從不只是圖紙上那些未來將要不斷高築的新大樓,而是人們終能實感周遭景象,回頭覺察深鑿於歷史底蘊中的人文之美。

2025老屋新生大獎得獎作品一次看

► 評審團大獎

評審團大獎3件作品從不同向度彰顯建築韌性,化磚瓦為充滿人味的故事章節。「After5步驟六」修復坍塌老宅,以咖啡為媒介凝聚社區力量;直轄市定古蹟「博愛路2號店屋」幸未拆除,得存藏老屋記憶、延續街道景觀;「勤美0km山物所」在都市叢林中闢建自然體驗場,發揚永續生活。無不實踐「老屋新生」旨在讓被現代化落下的建物重回人們生活、再次供作公共交流之用的精神。

#After5步驟六

此作將屋齡超過40年、屋頂坍塌的廢墟老宅煥新為街角咖啡館。團隊秉承「最大限度保留原樣」原則,使修復後的標誌性三角斜屋頂、洗石子牆仍可見歲月痕跡。屋內分1、2樓進行規劃,1樓設開放式吧檯,2樓閣樓則留私密座席。整體以「第三空間」之姿,將被遺忘的城市角落揉捏為聯繫鄰里的情感容器,在林森北街區點起一盞溫柔的光。

After5步驟六。(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After5步驟六。(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博愛路2號店屋

此作循「修舊如舊」之念,依據老照片還原一座建於1927年的磚造店屋風貌,包括採取人工剝漆手法重現十三溝面磚原色、恢復屋頂的老虎窗與北側立面的「東」字泥塑等。並選用碳纖維包覆補強結構、更新節能設備,讓老屋在傳承都市集體記憶的同時,亦能符合當代使用需求。(該屋屋主曾考慮與鄰棟共同重建為高樓,然在會見專家學者後,認知其為乘載過去的重要資產,最終決定留下。)

博愛路2號店屋。(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博愛路2號店屋。(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勤美0km山物所

此作活化1930年代「總督府山林課宿舍群」,落實「城市中的山林入口」定位。園區除集結展覽、商店與餐廳,且定期舉辦「山友會」沙龍外,其設計最為特出之處還在於傳統動線的反轉:引導民眾先至建築後方的庭園,進而利用不鏽鋼鏡面裝置,創造觀看老屋的全新視角。另也與林業署及林業試驗所的瀕危復育計畫合作,在庭園中種植逾百種台灣原生植物,打造生態跳島與環境教育場域,堪稱公部門與民間協力的典範。

勤美0km山物所。(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勤美0km山物所。(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 Best 10

店鋪類作品首先有師大巷弄裡的「Terra土然巧克力專賣店」、重慶北路上的甜酸二號店「Sweet & Sour Kitchen」創造友善環境與街區共好;倡議公共議題的「市民書店」和關注台灣人文的「奎府聚書店」採取不同選書策略,建構當代知識生態系,延伸老屋新生之於社會文化的多重意義。

#Terra土然巧克力專賣店

此作以軟性手法刻意讓自然侵入室內,涵養溫州街30年老公寓為「雨林裡的Bar」。設計師將建築內縮,留出半戶外迴廊與入口前院,一來可擺置戶外用餐區,二則將綠意盎然的轉角還予社區,供居民駐足休憩;室內外植栽與土丘連成一氣,愈加模糊自然與人工界線。

Terra土然巧克力專賣店。(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Terra土然巧克力專賣店。(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Sweet & Sour Kitchen

此作一改見證台灣紡織業黃金時代的老屋、昔日知名布料貿易公司「高佛企業」辦公與展示場所為4層樓複合門店,保存其清水泥牆、樓梯骨架及天井,同時巧妙加入現代元素;除供應咖啡、餐食外,亦設置私密音樂空間、視覺策展區滿足多樣需求。該建物的轉型,可謂變相延續在地產業歷史。

Sweet & Sour Kitchen。(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Sweet & Sour Kitchen。(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市民書店

此作座落車水馬龍的市民大道旁,空間設計留有原屋紅磚牆體,並運用大量帶有曲線的家具營造時髦俐落風格。結合展覽、議題講座及Live Podcast的經營方式,讓書店從單純的書籍銷售展開成為公共議題的實體對話場域。

市民書店。(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市民書店。(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奎府聚書店

此作改造赤峰街80多年老宅,名稱取自平埔族舊社名「奎府聚」,傳承地方歷史記憶。大門立面以仿舊處理營造穿透感、吧檯涵納台北山脈稜線意象。店內不僅銷售台灣文史主題書籍,更承其名「聚」,規劃內用座位區與彈性包廂空間,供人與書、人與人相聚。此外同樣藉由舉辦主題書展和各式講座,發揮藝文推廣與知識傳遞的功能。

奎府聚書店。(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奎府聚書店。(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旅宿及辦公空間類作品亦為本屆亮點,「天津大酒店Vagus Hotel & Lounge」在不抹滅老旅館細節韻味的前提下提升軟硬體設施,織就既存熟悉溫度、亦富新穎情調的住宿感受;「四務所」運用在地材料重構房屋立面,使建築自然融入街區肌理;「共生溫室」孕育共創聚落,為工藝創作者尋找新機會。

#天津大酒店Vagus Hotel & Lounge

此作試圖促成老靈魂與新美學的交會,著手條通商圈內擁有45年歷史的「天津大飯店」改造,包括於1樓大廳增設Mini Bar、將地下室轉型Vagus Lounge以舉辦脫口秀及音樂表演,昇華傳統旅店為勾連人際網絡的節點。其空間機能的再造,無疑為旅客製造更多文化交流機會,同時嶄露產業的可持續性——使老飯店再成另類閃耀地標

天津大酒店Vagus Hotel & Lounge。(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天津大酒店Vagus Hotel & Lounge。(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四務所

此作本身即為建築師事務所的辦公空間,團隊在403花蓮地震後放棄危老重建計畫,選擇基於既有建築展開再生改造。其兼具工藝傳承與環境永續思維的「立面」當屬最大亮點,使用本地柳杉製成的「燒杉板」,實現自台灣早期雨淋板汲取而來的靈感;整體且透過「微型拉皮」般節制的介入方式,為舊屋翻新帶來富社會關懷旨意的示範。

四務所。(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四務所。(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共生溫室

此作從共享概念出發,將內湖西湖工業區內一座閒置的網版印刷廠房活化為工藝創作者聚落,並提供獨立工作室與公共設備,解決創作者普遍面臨的空間與資源困境。室內設計以「開放透明、輕量靈活」為主要手法,運用半透明PC板和鋼骨系統隔間,形塑通透而具彈性的空間感。集教育、展示、生產於一地,更進一步舉辦市集、工作坊、駐村計畫與社群連結,構築「共創共育」場域。

共生溫室。(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共生溫室。(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古蹟及歷史建物類作品顧念保存與創新,剛開幕的「臺灣文學糧倉」帶來新型態文化體驗;「Cama Coffee Roasters豆留森林」重塑祕境般的咖啡空間;名曲〈望春風〉作詞人李臨秋生前居所「李臨秋故居(臨秋居)」搖身為台灣歌謠孵育基地,傳遞一代音樂精神。

#臺灣文學糧倉

此作將「臺灣省糧食局倉庫」打造成推展文學跨域的實驗基地「臺灣文學糧倉」。本於「輕介入、重內容」核心,藉以低耗能手法與彈性空間設計,在修復木構架與磚造建築的同時增加了玻璃電梯與鋼構門廳,並設文學展區、跨域舞台及沙盒實驗空間突破靜態展示思維。另亦規劃講座和工作坊、串聯周邊文創園區,深化文學與公眾的連結。

臺灣文學糧倉。(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臺灣文學糧倉。(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Cama Coffee Roasters豆留森林

此作作為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老房子文化運動2.0」一環,邀請專業職人修復建於1937年的「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分所長宿舍」內包括日式木造結構、門窗五金及屋瓦,並導入現代化設施和無障礙動線。新空間將咖啡文化深度融入歷史場域,讓顧客得在庭園竹林環繞的老屋中,享受盈滿咖啡香氣的靜謐旅程。

Cama Coffee Roasters豆留森林。(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Cama Coffee Roasters豆留森林。(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李臨秋故居(臨秋居)

此作針對台灣經典歌謠〈望春風〉作詞人李臨秋故居修復再利用,尤其成功恢復珍貴的唭哩岸石牆。2樓保留李臨秋在世時的生活感,主要通過文物陳列與情境營造,重現詞人創作的時空氛圍;1樓則用作展演及商品販售,以收入支持故居永續運營。

李臨秋故居(臨秋居)。(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李臨秋故居(臨秋居)。(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 整建維護特別獎

最後,整建維護特別獎得主「和煦」則由定居海外的子女為照顧年邁母親,返鄉改建50年老厝而來。此作起於家族關懷、自舊格局去蕪存菁,將無障礙設計低調、溫和地鋪墊既有空間,再利用大面落地窗引入庭院陽光和涼風,構築沉靜而漫延暖意的生活所在;不僅滿足長者需求,更成就一筆美感與實用性皆備的都市高齡居住案例。

和煦。(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和煦。(圖片提供: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同場加映:獎牌以回收扭蛋殼寓意「老物(屋)新生」

得獎作品各自精彩的同時,本屆獎牌採集回收扭蛋殼為原料,經壓製工藝生產;每塊使用約18公斤的扭蛋殼,其獨一無二的紋理和色彩,恰如每座建物背後的故事都無可取代,象徵老屋新生與台北邁向永續城市的決心。回觀興辦25屆以來,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共表揚273件優秀作品,未來仍將持續展現並邀請大眾一同體會空間改造的可能,訴說十年、百年故事。

【2025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完整得獎名單

*依字母、筆畫順序排列

評審團大獎

  • After5步驟六|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310巷34號
  • 博愛路2號店屋|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2號
  • 勤美0km山物所|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203巷21、34號

Best 10

  • Cama Coffee Roasters豆留森林|台北市士林區格致路70號
  • Terra土然巧克力專賣店|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7號1樓
  • 天津大酒店Vagus Hotel & Lounge|台北市中山區天津街57號
  • 四務所|台北市松山區光復南路58巷15-1號
  • 市民書店|台北市松山區市民大道四段25號
  • 共生溫室|台北市內湖路一段91巷23弄5號3樓
  • 李臨秋故居(臨秋居)|台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86巷4號
  • 奎府聚書店|台北市大同區赤峰街41巷5號1樓
  • Sweet & Sour Kitchen|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一段112號
  • 臺灣文學糧倉|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北街31巷53號

整建維護特別獎

  • 和煦|台北市中正區泰安街

>> 欲知更多相關活動資訊,可關注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官方網站官方臉書官方I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SANAA在臺建築首作「臺中綠美圖」7大亮點!與中央公園綠意共融,開放而流動的文化森林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從競圖到完工,「臺中綠美圖」歷時12年籌備與建造,終將於10/28展開試營運、12/13正式開館。這座台灣首座由美術館及圖書館共構的藝文場館,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操刀,整體設計延續其通透、俐落、富流動性的建築語彙,與周圍中央公園景觀共融。置身館內不僅能被藝術和書香環繞,也能感受天光與綠意流動,在公園中的圖書館、森林中的美術館漫遊。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SANAA為臺中造一座開放、流動的「文化森林」

出自SANAA的藝文場館建築散落世界各地,事務所代表作包含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2004)、法國羅浮宮朗斯分館(2012)及近年落成的澳洲新南威爾斯美術館新館(2022)等,每處皆映現SANAA標誌性的設計符號:明淨通透、流動而不為框架所拘、室內設計與戶外景色共融。而綠美圖作為SANAA在台首件建築作品,及迄今規模最大的文化類建築計畫之一,亦體現了這些特質。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綠美圖坐落於臺中中央公園北側邊緣,位處城市重要的生態廊道。SANAA順應基地本身的環境條件,以「開放、透明、流動、融合」為設計關鍵字,打造一座回應地景、模糊室內外界線,讓光影、微風與綠意能自然流動,人們亦能自在遊憩的「文化森林」。另呼應綠美圖由美術館、圖書館共構的特質,整體設計「去中心化」,不若一般藝文場館有顯而易見的中心入口,而是四方對外敞開,成為一處人們得以從各面自在步入的藝文聚落。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量體高低錯落創造層次

為實現開放、流動的設計概念,SANAA將場館樓地板面積約58,000平方公尺的巨大建築,拆解為各自獨立、同時相互連結的8個量體,它們各順應周邊的環境長出不同型態,為綠美圖帶來多變的平面、剖面及立面,營造豐富的空間表情。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這些高低錯落的量體,各具備不同功能,將美術館及圖書館所需的展覽、閱覽、行政等不同空間涵蓋在內;同時為綠美圖帶來良好的通風和陰影效果,並創造層次多變的遮蔭廣場與中庭,從外看能觀察結構的趣味,置身館內的中庭、連接廊道則能享受豐富的遊逛體驗。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擴張網賦予通透外觀

從遠處看,綠美圖彷彿披上一片輕盈薄紗,在陽光照耀下格外靈動。這樣的視覺效果,源自雙層外牆系統的設計巧思:部分內層採用具備良好隔熱與透光性能的玻璃,外層則以銀白色的鋁製擴張網覆蓋,藉材料的鏤空特性減輕視覺壓迫、形塑通透外觀,同時串連室內外景色。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跟著編輯走進綠美圖4大亮點空間!

▍綠美圖大廳:天光與水景交織迎賓

綠美圖包含美術館、圖書館各自營運所需的獨立空間,亦有不少讓藝術和知識相遇的「融合空間」,作為場館主要門面的綠美圖大廳即是其一。大廳的視覺焦點是一座巨大水池,其以曲面的不鏽鋼板打造,除了能映射戶外綠意和光景,還有調節溫度的功能,讓廳內更為涼爽。西澤立衛建築師也特別分享,中央湧動的水源寓意知識和創意能量泉湧,呼應綠美圖設館願景。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此外,大廳設有兩座圓形的通透玻璃屋,分別作為服務臺、通往地下公共空間的入口使用。上方的連通橋則提供了觀賞建築空間中的多元視角,12月正式開館後,還可由高處角度欣賞藝術家林明弘創作的《再製》作品。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文化之森:與自然共生的半戶外廊道

同樣作為綠美圖的融合空間,「文化之森」是一座半戶外屋頂花園,透過環形天橋連接美術館與圖書館。整體以金屬擴張網構築柔和、具穿透性的場域氛圍,同時消弭綠美圖與中央公園之間的界線,將建築與環境融為一體。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美術館大廳:全臺最壯觀的挑高展示空間

挑高27公尺、垂直聯通6層樓高的美術館大廳,是目前全臺美術館中最高的展示空間。迴旋的斜坡作為觀展動線,引導觀眾自在探索,從各個角度欣賞建築都非常壯觀,還能觀察到SANAA在空間中特意安排的「建築觀景窗」,望見建築結構。大廳被玻璃帷幕包繞,將窗外綠意引進室內,與藝術作品共織風景。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開館後,此挑高空間將聚焦大型裝置作品,開幕首作為韓國藝術家梁慧圭為綠美圖量身打造的《流動奉獻-樹蔭三合》,創作概念呼應臺、韓兩地共同存在的「聖樹文化」,象徵自然與社群的精神連結。此外,館內設有5間從410公尺不同挑高的展間分布於各樓層,創造多元的觀展視角。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圖書館大廳:特製「雲朵」相伴的閱讀場域

有別於美術館大廳的極致開放,另一側的圖書館大廳則較為內斂寧謐,其挑高7公尺的空間,以流線形家具及金屬材質交織呈現,由SANAA設計的花形書架和座椅則為俐落的空間注入些許童趣。靠近天花板的「雲朵」也藏有巧思,它不僅是圖書館獨有的識別,讓訪客快速辨別正身處圖書館或美術館,更是具備吸音效能的板材,美觀和實用性兼具。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臺中再添普立茲克建築大師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SANAA在臺首件建築作品,綠美圖是臺中第四座由普立茲克建築大師設計的公共建築,前有貝聿銘操刀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安藤忠雄設計的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及出自伊東豊雄的國家歌劇院;未來,由Frank Gehry設計的中國醫藥大學美術館、安藤忠雄與忠泰建設合作的童書之森,也將陸續加入陣容,讓臺中市景更加精彩。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臺中綠美圖

地址|臺中市西屯區中科路2201號

試營運|2025.10.28-11.16,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六9:00-20:00、國定假日照常開放

正式開館|2025.12.13 13:00(公眾入場)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