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雕塑藝術家Tony Matelli台灣首展《佈局》8/9登場:28件超寫實作品顛覆日常觀看,黑色幽默掀起存在主義恐懼

美國雕塑藝術家Tony Matelli台灣首展《佈局》8/9登場:28件超寫實作品顛覆日常觀看,黑色幽默掀起存在主義恐懼

藝術家「斷頭」、花瓶倒栽蔥、古典雕像被亂丟香蕉皮⋯⋯怎麼回事?以爭議性作品《Sleepwalker》廣為人知、同時憑藉刻意顛覆的黑色幽默手法備受推崇的美國雕塑家Tony Matelli即將首度來台舉辦個展。藝術總因不僅止於眼睛見到的這一層意義而發人深省,馬特利的創作亦是如此。覺得被荒謬到了?那更必要一探究竟。

▼ 先看代表作:Tony Matelli至今最為知名也尤具爭議性的雕塑作品《Sleepwalker》,曾因過於逼真而一度造成恐慌。
(圖片來源:Instagram @tonymatelli)
(圖片來源:Instagram @tonymatelli)

南投草屯山間一處靜謐之境,毓繡美術館將在2025年8月9日至2026年2月1日迎來美國藝術家Tony Matelli台灣首展《佈局》,28件雕塑與繪畫作品奠基充滿挑釁意味的創作語彙,並加以顛覆式的空間編排,邀觀眾共赴一場荒謬的觀看旅程。距開展尚餘一週時間,光主視覺已讓人在隱隱發笑和微微發毛間擺盪——作品吸睛毋庸置疑,但或許大家對創作者本人仍感到些許陌生,跟著本文同步了解藝術家背景與完整展覽資訊。

《托尼‧馬特利:佈局》將於2025年8月9日至2026年2月1日在南投毓繡美術館登場。(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托尼‧馬特利:佈局》將於2025年8月9日至2026年2月1日在南投毓繡美術館登場。(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認識美國藝術家Tony Matelli

「超寫實主義」建構思辨性空間,探問存在主義命題

美國當代藝術家托尼‧馬特利(Tony Matelli),1971年生於芝加哥、現居紐約,創作靈感多源自對日常的情緒或情感,作品因此外化了他個人的反叛思維:看似批判體制、實則避而遠之,亦無意成為某種理論或意識形態的載體——如何使作品以浪漫主義式的精神與觀者產生內在連結,是他意欲實踐的核心思維。風格上一般被界定為「超寫實主義」(Hyperrealism,近乎照相寫實),尤擅將人、植物或物品轉化為極其真實卻帶有荒誕感的雕塑;藉由清晰明確的主題和高度精緻的物體呈現方式,使觀者相信、投入,進而與作品內蘊的價值觀形成交流對話,並依循個人生命狀態有所解讀或得到啟發。「我喜歡雕塑,因為它笨重,且雕塑中對於裝飾的抗拒更恰恰是我所喜愛的。『類型』當為『理念』服務,而不應本末倒置。」他如此陳述自己的創作本質。

美國雕塑藝術家托尼‧馬特利(Tony Matelli)。(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攝影:Alexandra de Cossette)
美國雕塑藝術家托尼‧馬特利(Tony Matelli)。(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攝影:Alexandra de Cossette)

另在藝術履歷方面,馬特利1998年曾獲紐約藝術基金會(NYFA)獎助金,2014年受美版《GQ》雜誌推薦為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Miami)10位最該認識的藝術家之一。個展足跡遍及布魯塞爾、巴黎、洛杉磯、紐約、斯德哥爾摩、伊斯坦堡、倫敦等世界各地畫廊,作品亦典藏於包含丹麥方舟現代美術館、挪威卑爾根美術館、西班牙安德拉克斯當代藝術中心、盧森堡讓大公現代美術館等藝術機構。

從《佈局》展開一場「超反常」觀看

縱使具備高度擬真的特性,馬特利的作品也並不停留在「模仿」現實的層面,更做到「超越」現實——擷取食物花卉繩索等人們熟悉的物件,透過弔詭的配置手法刻意製造視覺錯位,在背離邏輯的空間中打破日常觀看的慣性。作品令人莞爾之餘,又摻雜著一絲難以言喻的不安與焦慮。此次展覽《托尼‧馬特利:佈局(Tony Matelli: Arrangements)》以試圖擺脫地心引力的顛覆式編排策略,從地面出發、緩緩向上橫跨3層樓,造成整個觀展過程非但只是身體在攀升,視覺與感受也漸漸失重與失序,觀者於是得以在藝術家的精心「佈局」中翻轉認知、掙出社會束縛。

馬特利的作品具備「高度擬真」特性。(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攝影:Alexandra de Cossette)
馬特利的作品具備「高度擬真」特性。(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攝影:Alexandra de Cossette)
▼ 且經常擷取如香腸、麵包、蔬果等食物元素為雕塑的一部分。

3層展間介紹

1F|永恆與腐敗:任性的隱喻

展覽始於一樓沉重粗曠的質地,馬特利首先以戲謔手法將古典雕像和日常可見的蔬果並置,讓崇高永恆與世俗易腐兩種相互牴觸的元素共存,藉此展現出對立性、衝突感和矛盾張力。

▼ 橘瓣、香蕉皮、紫甘藍、西芹等鮮豔食物「壓制」著灰白石膏像,除在性質上構成矛盾,色彩和質量上也給人對比和顛覆之感。
左為展品〈腳(橘子)〉,2021,石膏、聚氨酯、彩繪青銅(圖片來源:Instagram @tonymatelli);右為其局部特寫。(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Tony Matelli)
左為展品〈腳(橘子)〉,2021,石膏、聚氨酯、彩繪青銅(圖片來源:Instagram @tonymatelli);右為其局部特寫。(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Tony Matelli)
展品〈頭(甘藍與芹菜)〉,2025,混凝土、彩繪青銅。(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Tony Matelli)
展品〈頭(甘藍與芹菜)〉,2025,混凝土、彩繪青銅。(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Tony Matelli)
展品〈獅子(香蕉)〉,2022,混凝土、彩繪青銅。(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Tony Matelli)
展品〈獅子(香蕉)〉,2022,混凝土、彩繪青銅。(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Tony Matelli)

周遭牆面另擺放了佈滿灰塵、塗鴉和手印的鏡子,令觀者無法順利照看自己,既一定程度地遮蔽、又仍然隱約顯現。

展品〈不開心的臉〉局部特寫,2025,聚氨酯與琺瑯漆於鏡面。(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Tony Matelli)
展品〈不開心的臉〉局部特寫,2025,聚氨酯與琺瑯漆於鏡面。(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Tony Matelli)

往裡側展間走,更會發現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安排,如展牆縫隙長出的雜草讓人心生「這究竟是否為藝術裝置?」的疑惑,在在突顯馬特利通過翻轉事物結構以「引起臆測」之所長,無論是對自我形象、身分的認同,抑或對事物的價值意義。他將叛逆精神注入創作,化作品為一只不確定的開放容器,為觀者構建一個自我探究的思辨性空間。

▼ 展牆縫隙長出的雜草,這究竟是否為藝術裝置?(圖為國外展出一隅)

2F|顛倒與重組:另類的編排

二樓展間相對輕盈,重力似乎開始失效,各種顛倒的花束、斷頭的肖像皆違反生命時序與生長邏輯,狀態亦介於平衡與掉落之間——馬特利創造了一套神祕的自然法則,重新定位觀者的感知。在觀者正經歷逼真體驗的同時,藝術家進一步提出對道德判斷的反思:這些是正常的還是畸形的?並透過形式的解構與重組創造新的排列方式,對「美」進行再詮釋。

左為展品〈插花〉,2022,彩繪青銅、不鏽鋼;右亦為展品〈插花〉,2024,彩繪青銅、不鏽鋼、環氧樹脂。(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Tony Matelli)
左為展品〈插花〉,2022,彩繪青銅、不鏽鋼;右亦為展品〈插花〉,2024,彩繪青銅、不鏽鋼、環氧樹脂。(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Tony Matelli)
展品〈排列〉,2022,矽膠、環氧樹脂、聚氨酯、頭髮、衣物。(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Tony Matelli)
展品〈排列〉,2022,矽膠、環氧樹脂、聚氨酯、頭髮、衣物。(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Tony Matelli)

3F|漂浮與失重:暫時烏托邦

觀展路徑的最後來到最上層空間,一座荒謬的伊甸園。倒立的男女雕塑與懸浮的綠色繩子各有指涉,馬特利在黑色幽默中逾越社會界限,詮釋出一種普遍的人類狀態,亦無奈地揭露此狀態的有限性與宿命感。

我們的身心能否暫時逃離社會的綁束,實現自主和解放?在內在慾望面前,我們如何展現陌生的自己?馬特利鬆動了外界對自我存在的定義,質疑與挑戰社會的既定秩序,掀起存在主義的深層恐懼,然而自由終究只是一場幻象。

左為展品〈人物1〉局部特寫,2015,矽膠、鋼、聚氨酯、頭髮;右為展品〈人物2〉,2015,矽膠、鋼、聚氨酯、頭髮。(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Tony Matelli)
左為展品〈人物1〉局部特寫,2015,矽膠、鋼、聚氨酯、頭髮;右為展品〈人物2〉,2015,矽膠、鋼、聚氨酯、頭髮。(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Tony Matelli)
展品〈繩子〉,2015,上色矽膠、不鏽鋼。(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Tony Matelli)
展品〈繩子〉,2015,上色矽膠、不鏽鋼。(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Tony Matelli)

托尼‧馬特利個展《佈局》

  • 時間:2025年8月9日至2026年2月1日10:00-17:0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週四15:00閉館
  • 地點:毓繡美術館(南投縣草屯鎮平林里健行路150巷26號)

>> 參觀請至毓繡美術館官方網站預約。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人氣「人也太好了吧展」如何創造共鳴?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以「情感」為核心,真實捕捉微小日常

日本人氣「人也太好了吧展」如何創造話題?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以「情感」為核心,真實捕捉微小日常

由日本創意團隊entaku策劃的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いい人すぎるよ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やだなー展)」於今年10月登台,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而展覽為何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與我們分享其中的誕生故事。

以「情感」為主題,喚起大家共鳴

早在「人也太好了吧展」爆紅之前,東京原宿的「友達がやってるカフェ/バー(暫譯:朋友開的咖啡廳/酒吧)」,便因店員不使用敬語、像是在跟朋友對話的設定而在社群平台引起討論。事實上,這個企劃也出自於entaku團隊。而entaku團隊的起點,則可回溯至那時還在電通廣告公司上班的明円卓,出於個人興趣愛好,在辦公室裡做了測試性的「有點煩」展覽,沒想到獲得不少客戶的好評。他說,「我們發現以『情感』作為主題的展覽,是很有力量的,能喚起大家的共鳴。」之後,在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更迅速成為熱門話題,並陸續在日本各大城市展出。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與《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雙展同步登台。展覽細膩描繪日常中那些微妙又幽默的時刻,讓人不時會心一笑。(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與《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雙展同步登台。展覽細膩描繪日常中那些微妙又幽默的時刻,讓人不時會心一笑。(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2023年在東京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迅速成為社群平台上的熱門話題。(圖片提供:entaku)
2023年在東京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迅速成為社群平台上的熱門話題。(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展覽體現人類的多種情感

人也太好了吧展的特色之一,就是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明円卓認為,社群平台其實是人類情感的綜合展示,這個展正體現了人類的多種情感,像是有趣、人也太好了吧、甚至令人感動或想哭這些要素。「我們覺得這人真是好人的這一種情感,是超越了年齡與性別,所以我們在策劃展覽時,也特別考慮到不要去限制觀眾的族群或對象,這樣的情感也能夠更廣泛地傳遞出去。」正因如此,人也太好了吧展此次在亞洲的巡展,來到了上海、首爾、台北等海外城市,他們想確認這般的「好人情感」是否能跨越國界、與當地的人們產生共鳴?

人也太好了吧展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迅速引起話題。(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迅速引起話題。(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本次展覽共展出約200件作品,包含文字、插畫、照片與實物等形式。(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本次展覽共展出約200件作品,包含文字、插畫、照片與實物等形式。(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先前曾至韓國首爾展出。(圖片提供:entaku)
「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先前曾至韓國首爾展出。(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首爾展場(圖片提供:entaku)

根據當地文化融入在地元素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與台灣的「明日製作所」團隊一起發想點子,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像是「把Ubike車籃垃圾拿去丟的人」、「不會佔用體育課的國文老師」、「台北車站的轉乘」⋯⋯,讓人們看了能會心一笑。開展當週便來到台北展場的明円卓觀察到,日本人會覺得是好人的人,在台灣也產生了很大的共鳴,這也讓他更加確信「好人情感」能超越國界與語言的隔閡。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與記憶中的「好人」重逢

明円卓分享,人會被觸動、心動的瞬間,其實埋藏在記憶之中。他們只是把大家心裡早就有的記憶以展覽表達出來。因此,每次人也太好了吧展的介紹都會寫到這是「與記憶中的『好人』重逢」的展覽。「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展覽,讓大家發覺原來身邊有這麼多好人,也從中發現自己其實也是個好人。」他補充,展覽一開始是在社群平台上爆紅,吸引很多年輕人來看展,後來因為各種媒體取材,現在有許多不同年齡段的人參與。「我們準備展覽時,有考慮到大人、年輕人的視角,雖然不一定每個年齡層都可以直接共情到所有內容,但如果他們站在長輩或年輕人的角度去想,也能產生情感的連結。」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以作品展現「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

而展覽中的作品,以文字、插畫、照片、實物表現「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幽默捕捉生活中的日常。明円卓說明,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比如拍攝「好人」時,會思考對方可能的表情、服裝等細節,塑造出讓人們很有共鳴的立體場景。但難道靈感都不會枯竭嗎?他笑說,「我們覺得『好人』的點子是無窮盡的,因為世界上有無限的好人。」他進一步分享,其實團隊在會議時,有一本隱藏絕招的小冊子,裡面列出了各式場景、人物、天氣、事件等,方便大家從不同角度發想點子。

展覽中的作品,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中的作品,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作品以幽默且溫暖的視角捕捉生活中「人也太好了吧!」的瞬間。(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作品以幽默且溫暖的視角捕捉生活中「人也太好了吧!」的瞬間。(攝影:Adela Cheng)

另外有趣的是,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這樣的設計也讓觀眾更想與他人分享,使展覽自然地在社群間擴散出去。也因此,比起說是觀賞型,他們更會形容自己是體驗型的展覽。

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期許未來推出更多台灣本土題材

這次在台灣的展覽反應相當熱烈,開展首日便大排長龍,讓明円卓相當訝異。他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比如將日本現在也很受歡迎的「そういうことじゃないんだよ展(暫譯:才不是那樣呢展)」帶來台灣,同時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我們一直覺得,『只有我們才懂』的作品主題是最有趣的,這也是我們每次在做在地化作品特別重視的部分。當你仔細看展覽時,也會發現只有當地的人才懂得的『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現在也很受歡迎的「そういうことじゃないんだよ展(暫譯:才不是那樣呢展)」

(下圖中對話框中文意思為:明明沒有回我Line,為什麼還可以發社群貼文呢?)

明円卓透露,entaku(円卓)在日文中是「圓桌」的意思,希望大家能圍坐在圓桌,一起創造出新點子。最後,他笑著說,未來如果能將這張圓桌搬來台灣,那就太好了!

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大展登陸台北!2026年1月開展,走進光影交織的沉浸式藝術世界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大展登陸台北!2026年1月開展,走進光影交織的沉浸式藝術世界

今年初在日本京都引發熱潮的蜷川實花(Mika Ninagawa)最新大展《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海外首站確定登陸台北,於明年1月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開展。這不僅是蜷川實花睽違10年再度於台北舉辦的大型個展,更是她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外展覽。

被譽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之一,蜷川實花以鮮明奔放的色彩與獨樹一幟的視覺風格聞名國際,她的創作橫跨了攝影、電影、時尚、影像及空間裝置藝術等領域,開創出極具個人特色的「蜷川美學」。被譽為「色彩魔法師」的她,堅持以真實拍攝影像創作,不倚賴電腦CG生成視覺,透過鏡頭捕捉城市與自然景致的光影瞬間。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海外首站確定登陸台北,於明年1月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盛大開幕。(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海外首站確定登陸台北,於明年1月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盛大開幕。(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解放與執著》一隅。(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解放與執著》一隅。(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規模最大的海外展覽將登台

而今年初在京都舉辦的《蜷川實花展 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突破以往平面攝影為主的形式,融合影像作品、立體藝術裝置與EiM革新數位技術,打造出虛實交錯的沉浸式藝術空間。這場展覽以絕美光影與夢幻花景席捲全日本,短短兩個多月吸引超過25萬名觀眾入場,並在日本社群及藝術、時尚圈內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

展區《生命的呼吸》一隅。(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生命的呼吸》一隅。(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8大展區設計、融入台北在地元素

延續京都展的成功,台北作為全球海外首站,蜷川實花將再度攜手科技藝術團隊EiM(Eternity in a Moment),集結數據科學家、燈光與空間設計師,以「光影藝術」為核心打造全新沉浸體驗。蜷川實花也特別透露,展覽將加入台北在地元素,打造台北站獨有的展覽內容。

展區《生命的殘骸》一隅。(義大利威尼斯博拉尼宮;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生命的殘骸》一隅。(義大利威尼斯博拉尼宮;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本次展覽共規劃8大展區,其中《深淵彼岸的夢》以720度無死角影像空間與繁花盛放場景組成,觀眾將從絢麗花海步入鏡面與巨型螢幕交織的世界,櫻花、煙火與大海影像流轉,營造無窮深邃的幻境。

《深淵彼岸的夢》以720度無死角影像空間與繁花盛放場景組成。(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深淵彼岸的夢》以720度無死角影像空間與繁花盛放場景組成。(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深淵彼岸的夢》繁花綻放於展場中,蜷川實花以斑斕色彩編織出絢麗花海。(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深淵彼岸的夢》繁花綻放於展場中,蜷川實花以斑斕色彩編織出絢麗花海。(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光之細語,色彩之夢》則由 2,000 條水晶串飾構成的閃耀空間,當觀眾踏入展區時,蝴蝶、花朵、愛心、眼睛及水晶在光線折射下閃爍出無數變幻的色彩。

在《光之細語,色彩之夢》,蜷川實花展精心佈置約 2,000 條水晶花串,隨著光影律動,宛如進入珠寶盒般迷離世界。(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在《光之細語,色彩之夢》,蜷川實花展精心佈置約 2,000 條水晶花串,隨著光影律動,宛如進入珠寶盒般迷離世界。(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展門票11/6開賣

另外,《蜷川實花展 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台北站優惠預售票將於11/6中午12點開賣,單人優惠 400 元、雙人優惠 780 元,購票請上udn售票網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票價。(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票價。(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東2C、D棟
展期:2026.1.17 - 4.19,除夕休館

資料提供|聯合數位文創、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