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藝術家Anthony McCall個展7月登富邦美術館:聚焦「固體光」名作,在沉浸式光影空間與你相遇

紐約藝術家Anthony McCall個展7月登富邦美術館:聚焦「固體光」名作,在沉浸式光影空間與你相遇

一場跨越半世紀、足跡遍及各大國際美術館的藝術旅程正向台北而來!2024年甫於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引發觀眾熱烈迴響的紐約藝術家安東尼・麥考爾(Anthony McCall),將在今年7月26日至11月30日於富邦美術館舉辦首個台灣個展《在光中遇見你》,預售票7月11日開賣在即,本文整理完整展覽資訊,並帶你一同了解這位藝術家的創作軌跡。

富邦美術館今年6月份推出的好評大展《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現正引領觀者探索自然光影魅力,與此同時,館內將再於7月26日起展出紐約當代藝術家安東尼‧麥考爾以「光」為主軸的知名系列,展覽題名《安東尼‧麥考爾:在光中遇見你(Anthony McCall: Meeting You Halfway)》,象徵創作者以光形走向觀者,而作品的完整體驗需由觀者主動穿梭、感知與探索,才能相遇。此概念不僅扣合麥考爾強調「觀者參與」的藝術態度,也回應了展覽本身的沉浸式規劃策略。

《安東尼‧麥考爾:在光中遇見你》將於台北富邦美術館登場。(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安東尼‧麥考爾:在光中遇見你》將於台北富邦美術館登場。(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展名「在光中遇見你」象徵創作者以光形走向觀者,而作品的完整體驗需由觀者主動穿梭、感知與探索,才能相遇。(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展名「在光中遇見你」象徵創作者以光形走向觀者,而作品的完整體驗需由觀者主動穿梭、感知與探索,才能相遇。(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其概念扣合麥考爾強調「觀者參與」的藝術態度。(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其概念扣合麥考爾強調「觀者參與」的藝術態度。(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聚焦知名「固體光」系列創作

1946年出生於英國、現居美國紐約的麥考爾,以其自1970年代以來持續發展的「固體光(Solid Light)」系列作品深度探索光線、空間、觀眾與時間之間的關係——藉由投影裝置創造出一種「可觸知」的光的體積,麥考爾邀請觀者遊走光影中,構成身體與感官上的參與。

此次在富邦美術館《安東尼‧麥考爾:在光中遇見你》呈現的9件展品包括5件固體光系列作品及其他素描、攝影與錄像作品,又以前者中數件橫向投影、結合聲音與空間感知的代表作為重;另也將一併展出18件檔案文件。

橫向投影作品《在光中遇見你 II(Meeting You Halfway II)》。Photo by Stefania Berett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Sean Kelly, New York / Los Angeles and Sprüth Magers.(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橫向投影作品《在光中遇見你 II(Meeting You Halfway II)》。Photo by Stefania Berett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Sean Kelly, New York / Los Angeles and Sprüth Magers.(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橫向投影作品《面對面 I(Face to Face I)》模糊二維與三維的分野,觀者站立於任一光體中即能在同一視線方向內同時感知兩個維度。(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橫向投影作品《面對面 I(Face to Face I)》模糊二維與三維的分野,觀者站立於任一光體中即能在同一視線方向內同時感知兩個維度。(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在煙霧輔助下,三維形體將更加清晰浮現,圖為作品《離去(靜默兩分鐘)(Leaving (With Two-Minute Silence))》。(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在煙霧輔助下,三維形體將更加清晰浮現,圖為作品《離去(靜默兩分鐘)(Leaving (With Two-Minute Silence))》。(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垂直投影作品《天光(Sky Light)》以投射於基座的方式展現固體光的雕塑性,結合雷聲與雨聲,營造閃爍迷離的微型景觀與生態,彷彿一場正在演出的自然劇場。(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垂直投影作品《天光(Sky Light)》以投射於基座的方式展現固體光的雕塑性,結合雷聲與雨聲,營造閃爍迷離的微型景觀與生態,彷彿一場正在演出的自然劇場。(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打破電影、雕塑與裝置的界線,麥考爾的創作多透過數位投影描繪動態的幾何光形,在黑暗空間中投射出彷彿可觸碰的光錐,帶領觀眾走入光中,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其中,《描繪圓錐的線(Line Describing a Cone)》這件1973年的經典作品尤值得一提,它不僅被藝術家本人稱作「第一部存在於真實三維空間中的電影」,更受譽為當代藝術與實驗電影領域的里程碑。而麥考爾的創作也確實與1970年代實驗表演、結構電影發展脈絡緊密相關,同時深受極簡主義與觀念藝術影響。他既是光之雕塑家,也可謂跨越當代藝術與實驗電影的先驅。

麥考爾的創作打破電影、雕塑與裝置的界線,在黑暗中帶領觀眾與作品互動、融為一體。(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麥考爾的創作打破電影、雕塑與裝置的界線,在黑暗中帶領觀眾與作品互動、融為一體。(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國外巡展熱烈迴響,今夏在台帶來震撼感官體驗

麥考爾的重要性如今廣受國際肯定,個展於世界各地美術館隆重呈獻,包括2025年在義大利維納利亞宮(La Reggia di Venaria)、韓國Futura Seoul,2024年在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Bilbao)等皆有展出。於泰德現代藝術館的展覽更創下了應觀眾熱烈反應而延長展出的佳績。

今年夏天,在詩意流動的霧氣與光束中,麥考爾光影宇宙將於2025年7月26日正式登陸台北富邦美術館,等你來一場震撼感官的藝術之旅。

麥考爾作品巡展足跡遍及世界各地重要場館,下一站將來到台北富邦美書館。(圖片來源:富邦美術館官方臉書)
麥考爾作品巡展足跡遍及世界各地重要場館,下一站將來到台北富邦美書館。(圖片來源:富邦美術館官方臉書)

跨域藝術盛宴同步登場

同時,富邦美術館亦將推出多項啟發自麥考爾作品的沉浸式感官體驗活動,從原創電子音樂、舞蹈演出到感官互動裝置,相約觀眾在黑暗中以身體感知光的雕塑。

安東尼‧麥考爾台北個展《在光中遇見你》

  • 時間:2025年7月26日至11月30日
  • 地點:富邦美術館1樓
  • 票價:

【單票】

單人預售票 NT$170,7月11日中午12點於富邦美術館官網啟售,售至7月25日;展覽期間全票 NT$250、愛心票 NT$120、12年國教票暨教師票 NT$100。

【套票】

1. 沁涼印象雙展套票組

含1張《安東尼‧麥考爾:在光中遇見你》展覽票、1張《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以及1份展覽限定印象派日式冰、1把印象派涼扇;於富邦美術館官方Line限定販售,每日限量100組,售完為止。

2. 預售雙人套票禮品組

  • 微醺開瓶器組 NT$399:2張展覽票+1件展覽限定磁鐵開瓶器(限量500組)
  • 光之漫遊包組 NT$799:2張展覽票+1件展覽限定空氣萬用包(限量500組)

>> 更多展覽訊息可至富邦美術館官網官方臉書官方IG了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南美館「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開展:攜手策展人秋元雄史策畫,從10位日本女藝術家的工藝之作感受生命流動

南美館「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開展:攜手策展人秋元雄史策畫,從10位日本女藝術家的工藝之作感受生命流動

臺南市美術館自開館以來,持續策劃當代工藝展覽與論壇,自2021年起舉辦「工藝協奏曲:臺灣X金澤工藝交流展」、2022年「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及2024年「臺南X金澤雙城論壇:工藝與藝術的碰撞」,不僅呼應臺南作為工藝創作者聚居地,也建構出產、官、學的交流網絡,在各界引發廣大迴響。

南美館延續工藝推展的歷史脈絡,在今年秋季,邀請到日本GO FOR KOGEI 2025 總監、當代藝術領域的前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直島藝術計畫推手秋元雄史擔任策展人,策劃「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展覽,藉由其專業視野拓展並深化台日雙方於工藝、設計與當代藝術之間的交流與對話。

臺南市美術館推出「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展,大廳放置著藝術家山下茜里《渴望光明》。(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南市美術館推出「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展,大廳放置著藝術家山下茜里《渴望光明》。(圖片提供:南美館)

集結10位日本當代女性藝術家

展覽從皮膚與內臟的感知為起點,試圖將自我、世界與時間組織起來。展覽從身體接觸和感官經驗中,所產生的既神秘又具象徵性的表現,以探求自我在現代的存在方式,及如何面對世界的方法。展覽由10位日本當代女性藝術家共同參與,作品涵蓋玻璃、漆藝、陶藝、織品、纖維等多元媒材,藝術家透過創作展現對生命、感官與存在的探問,每件作品都是對自我、世界與時間的深度思考。觀眾不僅能欣賞工藝的精緻,也能獲得個人感官啟發。

草間彌生在自傳《無限之網》中曾寫道:「不應該受到舊道德的束縛,要做自己喜歡的事」,這種在自由中求生存的精神也深深影響了這群藝術家的創作。

臺南市美術館推出「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展(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南市美術館推出「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展。(圖片提供:南美館)

動漫《葬送的芙莉蓮》啟發的感官隱喻

展覽以動漫《葬送的芙莉蓮》中主角打敗魔王後的旅程故事為隱喻,觀者可透過作品審視自我,重新建構與他者及「來世」的關係。展覽也藉此引導觀眾從過去與幻想中追憶與懷舊、體會靜謐與內在情感,並啟發想像力。觀者透過感官體驗,感受自我與世界的連結,探索存在的意義。

藝術家宮田彩加〈核磁共振 SM20110908〉系列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宮田彩加〈核磁共振 SM20110908〉系列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透過工藝之作感受生命流動

展覽分為4大子題,探討人類生命的經驗累積、身分認同、對話與交流,以及心靈與身體的連結。透過工藝作品,引導觀眾逐步延伸至設計與當代藝術領域,探索文化意涵與創作魅力,也促進台日文化在美學觀點與創作思維上的深層對話。

藝術家山下茜里的蠟染作品《超越肌膚》。(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山下茜里的蠟染作品《超越肌膚》(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首先從「記憶與情感:過去與幻想」展開,介紹牟田陽日小林萬里子綿結3位藝術家。牟田將陶瓷傳統圖像結合個人想像,投射自然觀;小林以「生命的循環」跨越人類與動植物的界線;綿結透過原始技法,追尋超越時代與地域的根源之美。

藝術家牟田陽日《某時某地 一對一》(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牟田陽日《某時某地 一對一》(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小林万里子的作品《無盡的喜悅》(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小林万里子的作品《無盡的喜悅》(圖片提供:南美館)

第二子題「旅程:探索超越界限」關注旅程與他者的相遇,成為藝術家靈感泉源。佐佐木類透過植物採集展開《植物的記憶》系列,直面土地與旅行的感受,重新發現自我。

藝術家佐々木類透過旅行中採集到的職務,將其封印在玻璃中進行燒製的特殊技法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佐々木類透過旅行中採集到的職務,將其封印在玻璃中進行燒製的特殊技法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不同來源或成分的玻璃,也會形成不同效果,這件系列作品的玻璃帶了些許綠色感,即是使用回收玻璃而呈現出來的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不同來源或成分的玻璃,也會形成不同效果,這件系列作品的玻璃帶了些許綠色感,即是使用回收玻璃而呈現出來的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而在「邂逅:與他人的共鳴」中,藝術家三嶋律恵則與義大利穆拉諾島的工匠合作,在玻璃工藝中引入新表現,使作品隨光線展現不同姿態。中田真裕以時間沉澱記憶,透過色層堆疊留下製作過程的軌跡;佐合道子則在觀察與造形之間探問生命本質。留守玲則從日常素材挖掘並顯現其新質地與特性。

展覽室C第三子題「邂逅:與他人的共鳴」陳列了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室C第三子題「邂逅:與他人的共鳴」陳列了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三嶋りつ惠在玻璃燒製過程中運用不同的方式來創造出作品的多樣性。(圖片提供:南美館)
三嶋りつ惠在玻璃燒製過程中運用不同的方式來創造出作品的多樣性。(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中田真裕的漆器作品《漂浮》。(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中田真裕的漆器作品《漂浮》。(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留守玲用金屬熔接與熔斷技法進行創作。(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留守玲用金屬熔接與熔斷技法進行創作。(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佐合道子用瓷土創作(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佐合道子用瓷土創作(圖片提供:南美館)

最後「生與死:生命的律動與心理」回到「生命本質的追尋」,山下茜里剝除皮膚的表象,以鮮烈色彩描繪人類的身體,探問「人」的本質;宮田彩佳將MRI影像轉化為藝術,將原本帶有死亡預兆的影像,化為面對身體不確定性的心理回應。

藝術家山下茜里的蠟染作品《超越肌膚》。(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山下茜里的蠟染作品《超越肌膚》。(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宮田彩加本次展示的創作靈感源自於自身在醫院檢查所進行的MRI核磁共振檢驗報告圖片。(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宮田彩加本次展示的創作靈感源自於自身在醫院檢查所進行的MRI核磁共振檢驗報告圖片。(圖片提供:南美館)

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
展出時間:2025年10月3日至2026年1月18日
展覽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展覽室 A-D
更多資訊可至展覽官網查詢

資料提供|臺南市美術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台北當代藝術館「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開展:以經典舊作與全新創作,建構深刻的感官體驗

台北當代藝術館「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開展:以經典舊作與全新創作,建構深刻的感官體驗

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將於10月4日至2026年1月11日推出年度壓軸大展,邀請成軍15週年的豪華朗機工帶來個展「宇宙寫生」,集結14件重新詮釋的舊作與1件全新創作,以「萬物皆連結 It's all connected」為核心,透過沉浸空間、跨媒體裝置和運算式技術建構深刻的感官體驗,希望喚起觀眾對於環境的珍視,並觸發對未來的幻想。

豪華朗機工由藝術家張耿豪、張耿華、陳乂及林昆穎組成,以跨界協作為標誌性手法,將音樂、科技、文本、影像與裝置融合為獨特的創作語彙,他們在自然與生活經驗中汲取靈感,並持續透過創作回應公共與社會議題,15年來,以連結和共創為核心,不斷在實驗與實踐之間推進,形成其獨特的群體創作方式。

豪華朗機工表示,「15年的創作旅程裡,每一次合作、挑戰與轉變都成為養分,讓我們在創作中,加入更多真實的體悟。這次的個展不只是回望,也是前行,舊作重生、新作誕生,就像生命持續朝向陽光的流動。我們希望觀眾也能在『宇宙寫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記憶與共鳴。」

「宇宙寫生」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宇宙寫生」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從三個層次相互連結呈現,橫跨裝置、繪畫、雕塑與錄像等多樣媒材,在「連結的生命」中,看見人與環境如何互為依存;「記憶的物件」呈現時間與物質所留下的痕跡;而「凝視的宇宙」則以新作裝置開啟對未來的探索。

光影與自然的交響,展現生命共生的律動

位於入口形象區的裝置作品《四合》,以緩慢律動的光影迎接觀者進入,彼此獨立的燈管在明暗之間相互牽引,如同豪華朗機工四位成員,各自擁有不同的節奏與聲音,最終能在同一個框架中找到平衡,展現合作中微妙而和諧的能量。《游泳》透過白光燈管的波浪起伏,喚起人們對生命循環的感知。《風場II》將風的數據,轉化為機械與光影模擬自然律動,細長的發光體化為一片人工風林,在展場裡靜靜呼吸。

《四合》(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四合》(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游泳》(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游泳》(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風場II》(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風場II》(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在屾》使用鋼筋廢料重新構築出山的形象,反思自然災害的影響,也回應人為過度開發的問題。《雨霾II》以藝術家親手撿拾的海廢構築出海面景象,隨裝置律動上下起伏,物件相互撞擊,化為如午後陣雨般的聲響,喚起屬於臺灣人共同的感官記憶。《冷凝》將冷氣銅管與羽毛並置,展現氣候變遷下冰冷與柔軟的對話。

《在屾》(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在屾》(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雨霾II》(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雨霾II》(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冷凝》(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冷凝》(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在記憶的光影裡,勾勒情感與時間的軌跡

《15年工作室》以繪畫與投影構築3個曾經的工作場域,這些熟悉的場景被轉化為略帶疏離的幻想,隨著畫作中光球的遊動,邀請觀者在凝視中穿越,沉澱於豪華朗機工15年的創作記憶。

《15年工作室》(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15年工作室》(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展示於展場3個樓梯間的「照顧計畫」系列,靈感源自2006年張耿豪、張耿華在當代館展出的《啄木鳥》,延續鳥與樹木互惠共生的意象,作品以影像與訪談呈現,由3個段落組成,是展覽中唯一「現身說法」的篇章。

《15年工作室》(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15年工作室》(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2010年誕生的《日光域》,隨豪華朗機工走訪各地,藉由回收燈具重新聚合光源,化為物質與環境的詩意對話,作品一路迭代至今,於當代館推出全新版本《日光域XI—台北當代藝術館》。新版作品以回收平板電腦作為光的載體,映照當代人們被網路、社群與演算法環繞的處境,數位藍光宛如日光,再次引導觀眾在凝視中思索。

《日光域XI—台北當代藝術館》(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日光域XI—台北當代藝術館》(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2019年跨界力作《很難很難》攜手音樂人魏如萱、鳳小岳與音樂總監陳建騏共同創作,於當代館再度原地重現。作品以光與音樂交織,回應生命中誕生與離別的對比經驗,讓光點在日常場景間緩緩游移,成為觸發記憶的媒介。它不追求外在震撼,而像是一場私密的對話,引領觀眾在重溫回憶的同時,感受從失落到新生的力量。

《很難很難》(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很難很難》(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天氣好不好我們都要飛》始於15年前,豪華朗機工與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企劃,以空白鳥圖紙邀請全臺37,200位孩童描繪心中飛翔的夢想,2025年,藝術家再次打開圖紙,重組天氣鳥,穿越教室飛進眾人的天空,這件大型集合創作再次展翅,象徵自由與勇氣不因時代而停歇,無論天氣如何,都要勇往直前飛,現場也邀請觀眾加入「天氣團」,一起為小鳥繪製彩色翅膀。

《天氣好不好我們都要飛》(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天氣好不好我們都要飛》(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第15件作品—「宇宙寫生」的終章

展覽尾聲在二樓最大的展間以《宇宙201》作為能量聚合點,結合《生光》《物林》《手識》3件相互連動的核心作品,構築出一個會呼吸的宇宙場域,每一部分獨立閃耀,卻在同一片宇宙中運行。《生光》將聲音與光編織成一個可以被包覆的宇宙,邀請觀眾開啟全身的感知,跟聲音的頻率與光的震動一起呼吸;《物林》由漂流木打造而成,圍繞而彼此聯結的森林,而在林間深處,《手識》運作著聯想生命的手勢,仿若熟悉的身影,與《生光》的多重光場互相牽引,象徵人類的意識,將人與自然、宇宙連結。這3件作品所組成的《宇宙201》,是豪華朗機工對「宇宙寫生」的深層思考,在思念耿豪的手感當中繪製完成。作品以詩意的現實幻境,使觀者意識到科技之中的溫度與靈性,生命與記憶在此延伸,化為展覽中最為深沉的心跳。

《宇宙201》(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宇宙201》(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宇宙201》(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宇宙201》(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另外,展覽期間也將舉辦豐富多元的教育活動,包括涵蓋科技藝術、詩性美學、團隊共創與文化共生等主題的系列講座;以身體和感官為主的工作坊、親子手作活動,以及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導覽,讓觀眾在展覽之外延伸更多想像。活動詳情與報名請參見當代館官方網站公告。

「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周邊商品 藝術商店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周邊商品 藝術商店現場(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展期|2025 / 10 / 4 Sat. – 2026 / 1 / 11 Sun.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資料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