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最大燈光音樂節Vivid Sydney 2025揭幕!台灣團隊「有用主張」首闖雪梨打造沉浸式裝置,以光為媒介重構宇宙想像

澳洲最大燈光音樂節Vivid Sydney 2025揭幕!台灣團隊「有用主張」首闖雪梨打造沉浸式裝置,以光為媒介重構宇宙想像

想像無邊,光影無界——來自台灣的創作團隊「有用主張 UxU Studio」,受澳洲最大規模光影藝術節Vivid Sydney 2025之邀,攜全新沉浸式裝置《QUASAR》進駐雪梨市中心,成為該展創立以來首個獲選的台灣團隊;透過光與結構交織的空間語彙,引領觀者穿越記憶、宇宙與存在的邊界。從展覽年度主題到展出作品解析,La Vie帶你鑑賞「光藝術」的絢爛與沉謐。

Vivid Sydney 2025繽紛雪梨燈光音樂節盛大揭幕

台灣團隊「有用主張 UxU Studio」參展

從白晝之夜到國際燈節,綻放夢之光

由陳冠宏與陳映竹共同創立於2013年的「有用主張 UxU Studio」,過去不僅參與在白晝之夜、月津港燈節、台灣燈會等諸多藝術節及燈節展覽活動中,2018起更積極向國際舞台邁步,從阿姆斯特丹燈節(Amsterdam Light Festival)、倫敦冬季燈展(Winter Lights)到東京虎之門燈光藝術展(Toranomon Light Art)皆能見得其強大夢之光的綻放。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我們一直在找尋一種語言,能連結人與世界、記憶與未來。而光,就是那條途徑。」

——有用主張 UxU Studio

Vivid Sydney展什麼、展多久,有哪些值得走訪的活動?

同時作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光影藝術盛會之一、澳洲最大型的年度節慶活動,Vivid Sydney每年吸引全球數百萬觀眾,融合燈光、音樂、創意與美食,將雪梨化作一座創造力漫溢的城市。本年度為期23天的盛會已於5月23日啟動,並將持續至6月14日,以「Dream」為題邀請大眾一同探索夢境與現實的界線。

活動期間多個地標建築如雪梨歌劇院、海港大橋、達令港等,都被各式燈光裝置與3D投影藝術點亮,營造夢幻夜間景觀。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人在城市各處演出,呈獻多元文化的音樂饗宴。此外,子單元「Vivid Ideas」規劃舉辦各類講座與對話,邀請思想領袖分享創新理念與未來趨勢;「Vivid Food」則由雪梨餐飲業者推出特別菜單,提供各國美食愛好者從街頭小吃到高級料理,透由美食感受這座城市的創意氛圍。總的來說,Vivid Sydney既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亦為一個激發創意、促進交流的平台。無論藝術家、設計師、音樂人亦或普通觀眾,都能從中找到靈感,體驗夢想成真的可能。

(圖片來源:Vivid Sydney官方網站)
(圖片來源:Vivid Sydney官方網站)

5大重點解析沉浸式藝術裝置《QUASAR》

有用主張團隊新作《QUASAR》首登Vivid Sydney此一匯集跨領域創作者的藝術場域,便將承其名「類星體」浩瀚之美,向國際觀眾展現台灣光藝術的深度與細膩情感。

#01 科學退場,感知進場

《QUASAR》是一座以光為媒介的沉浸式裝置藝術,其靈感來自宇宙中最明亮且極端的天體之一:類星體(Quasar,亦以QSO=Quasi-Stellar Objects為人所知)。然這件作品並非對天文現象的再現,而是一次對「宇宙想像」的藝術性質疑與重構。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02 打破線性邏輯,開展多維經驗

以動態燈光為主體,此作結合幾何構造與球體反射鏡面,形塑出一個可被多重觀看、同時具有感知折射與空間錯位的光場;企圖打破線性觀看的邏輯,轉而開展出一種非線性、多重維度的感知經驗。在不同時間節點與視角中,《QUASAR》由其變異與重組的姿態回應環境與觀者,生成一場動態的觀看過程與空間對話。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03 擾動既有空間感,穿梭於二元秩序間的未定義地帶

作品座落於澳洲雪梨科技大學附近的歷史性場域「The Goods Line」;此地原為工業鐵路通道,經由都市再造轉為現代城市的公共廊道與綠帶,從承載高度文化與歷史記憶的線性場域,如今成了人流、交通與自然的交織之處。而《QUASAR》的出現,就如同一道干擾訊號,介入既有秩序之中,擾動城市的日常空間感、打破人們對熟悉場域的感知慣性,將原來總被快速通行的地帶化作一處值得停留、凝視與思索的時空節點。並以此裝置召喚觀者重新參與空間,邀請人們踏入一段曖昧不明、充滿想像力的旅程:介於夢境與現實之間、凝視與被凝視之間、移動與靜止之間。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04 轉譯類星體的「超尺度性」,反觀自身存在的渺小

《QUASAR》作為一場對尺度、存在與觀看的詰問,將類星體遠超於人類理解範疇之外的「超越性」轉譯為一種可被感知的微觀時空景觀,迫使觀者面對自身之於宇宙的渺小與位置的不確定性。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05 對一切本質事物的再思考:非關具體形象,遊走模糊邊界

不再關注具體的形象,而是創造一種模糊邊界的經驗結構,《QUASAR》使觀者進入一場關於自身與他者、內在與外部、現實與虛構的感知對話——不單只是一件作品的展出,更是一場感知系統的重組;它喚起人們對光的本質、空間的可能性,以及我們與這世界關係的再思考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圖片提供:有用主張)

Vivid Sydney 2025繽紛雪梨燈光音樂節|《QUASAR》有用主張裝置藝術展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這部電影要你「走來走去」看,拼湊一段破碎婚姻故事!張碩尹 X 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回台展出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這部電影不要你黏在椅子上看,而要你起身走進一棟台灣老公寓,穿梭廚房、客廳、臥室等空間,慢慢拼湊出曾發生在此的破碎婚姻故事。你的移動步伐,將推動故事前進。

這是台灣張碩尹工作室、英國爆炸理論(Blast Theory)共同製作的「互動式電影」作品《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於年初拿下2025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混合實境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後,回到台北於7/47/20限定兩週展出。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走進」老公寓,拼湊一段破碎婚姻故事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由蔡弦剛執導,夏騰宏與柯念萱主演,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文本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故事。這不單只是一部電影,更是一件觀眾可與之互動的沈浸式裝置。有趣的是,觀眾不需要穿戴任何裝置,而是透過「AI視覺感測系統(AI Computer Vision System)」體驗。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觀眾將置身一座台灣住家的等比例平面圖上,地面標示著4個空間:廚房、客廳、臥室與浴室。每當觀眾踏入其中一個房間,AI系統便會偵測觀眾的移動,切換到該房間的故事。透過在空間中移動,觀眾將慢慢拼湊出一對伴侶曾在此生活的痕跡。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觀眾的「互動」也是看點

由於每場次的觀眾人數可能不只一人,因此觀眾之間發酵的狀態也成為觀看的重點。AI視覺感測系統會在偵測展間的人流後,決定該切換到哪個視角,因此觀眾彼此互相看眼色、牽制與角力,干擾和合作,都成為了觀看作品的趣味。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這部「互動式電影」打破線性敘事,給予觀眾更多摸索的空間,建構出新型態的觀看體驗——作品的敘事仰賴觀眾的移動進行,甚至可以說是「沒有觀眾,作品就不存在。」創作者亦不刻意講故事說明,轉而注重傳達作品的情感氛圍,交由觀眾填補空白。

「我特別喜歡觀察人們如何和作品互動,努力了解故事的樣子,甚至還曾看見觀眾一隻手放在房間、另一腳放在廚房,試驗著試圖混淆系統的滑稽舉動,發展出團隊從未想過的互動的方式。」——爆炸理論業務經理Anne Ruper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為何以「家」為題?一座壓抑籠罩的劇場

「家」一詞往往讓人聯想到庇護、歸屬與安穩,但創作團隊回溯電影史中大衛・林區《驚狂》和米哈伊・哈涅克《隱藏》當中對「家」的詮釋,卻是潛意識中瀰漫壓抑和焦慮的劇場。於是在《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中,「家」成為觀眾走入作品敘事的核心,當觀眾穿越不同房間,也彷彿在夢境般的空間,探尋此地曾發生的婚姻生活痕跡。這樣的結構不僅回應了潛意識如「記憶宮殿」般的運作機制,也讓觀眾的「觀看」,從被動變成主動的心理參與。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另一方面,家作為最小單位的社會結構,不只受到內部情緒影響,也受到外部局勢的牽動。從歷史和社會脈絡來看,台灣長年受地緣政治影響,有著身份認同的討論;英國社會則長期面對移民問題,及近年的脫歐危機和通膨困境。因此,這次跨文化的台灣與英國團隊,從彼此對「家」的理解出發,重構一個想像的個人空間,並藉此探討所謂「家」的樣貌。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SXSW評審團在授予獎項時表示:「這件作品讓我們感受到迷惘、沮喪和彼此疏離。一開始只是悶燒著,但是最終成為空間、故事、科技和人類行為之間產生了意料不到的聯繫和交會舞蹈。」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以互動性、社會批判串起的藝術實驗

來自英國的爆炸理論(Blast Theory)常透過互動藝術探索社會和政治議題,他們結合表演、遊戲、影像、應用程式、裝置藝術等,將觀眾置於非尋常、甚至令人不安的體驗當中,邀人們透過親身參與日常難遇的景況,開拓看待社會的新觀點。像是在作品《觀看的機器》中,觀眾便被邀請參與一場搶銀行的角色扮演遊戲。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與爆炸理論的合作始於2016年,當時他在爆炸理論位於英國布萊頓(Brighton)的工作室駐村一個月。他回憶:「當初觀看到的,是藝術計畫除了成為展覽中的展示品之外,能夠成為溢出社會建制的『事件』。藝術家能夠透過藝術計畫的靈活與機動性,連結各形各色的人事物,進一步成為寬廣世界溝通的管道。」受此啟發,張碩尹工作室在2023年夏天向爆炸理論提案,開始《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為期一年半的開發與製作,作品於2025年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全球首映,如今回到台北放映。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此次合作延續著張碩尹工作室和爆炸理論對於「互動性」的高度興趣,雙方的作品都時常有意識地削弱藝術家的「控制權」,將作品開放給觀眾參與,在這樣的情況下,觀眾也被賦予了「推進作品」的責任——每個人的行動、決策以及與其他陌生參與者當下的互動,都為作品創造嶄新的意義和火花。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台灣首演

展期|2025.07.0407.20,期間不公休

地點|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

開放時間| 11:0021:00

在全球最繁忙的藝術交易現場,創作一幅「無法被擁有」的畫!解析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

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創作「無法被擁有」的畫

今年,瑞士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發生一場「藝術事變」——不羈的洋紅噴漆線條猖狂地侵佔主展館前廣場,從地面蔓延至牆面、時鐘、水池,甚至覆蓋Art Basel斗大的標誌。這不是惡作劇、也非抗議,而是德國視覺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為展場量身作的畫——CHOIR》。透過具侵略性的線條及張揚色彩,藝術家企圖在受制的環境中,試驗藝術發生的各種可能;也在這人們爭相購入藝術品的場域,創造一件「無法被擁有」的藝術品。

生命有限、無法被擁有的藝術品

傾心藝術,必知Art Basel。這場全球知名的藝術博覽會,版圖跨及瑞士巴塞爾、邁阿密和香港,匯集全球藝術家及藝廊、涵蓋多元流派的創作能量,每年吸引無數買手與藏家前來購藏藝術。在這藝術品買賣不斷發生的場域,Katharina Grosse透過《CHOIR》掀起一場反動——這件作品只存在一週,展會結束便消失,不標價、不販賣,沒有任何人能夠擁有它。

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創作「無法被擁有」的畫
(圖片提供:Katharina Grosse)

繪畫只能被裱框欣賞?這幅歡迎所有人闖入

從畫布、建築物到城市廣場,都是Katharina Grosse的創作空間。凡是表面,在她眼裡都充滿創作潛力。她以噴繪手法挑戰傳統繪畫的概念,也透過不按牌理出牌的作畫背景,對畫作的「歸屬」提出質疑。

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創作「無法被擁有」的畫
(圖片提供:Katharina Grosse)

像是她這次為Art Basel創作的《CHOIR》,是一件用工業噴漆繪成、佔據城市廣場的公共藝術,像街頭原生的塗鴉,也像一幅巨大的抽象水彩畫。可畫作該存在於戶外嗎?又該任人踩踏嗎?印象中,明明該被放在美術館裡裱框欣賞?Katharina Grosse嘗試推翻的便是這一道道提問,她將繪畫置於無需預約、任何人都可能經過的公共空間,歡迎所有人參與其中,共演一場「即興表演」。雖說《CHOIR》不能被任何人購藏,但換個角度想,它亦屬於「參與表演」的所有人。

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創作「無法被擁有」的畫
(圖片提供:Katharina Grosse)

探討人們對控制的執著、衡量藝術品價值的觀點

CHOIR》僅存在7天的生命週期,背後也蘊藏著Katharina Grosse衡量畫作價值的觀點。普遍來說,長傳於世的畫作會被認為更具價值——若作品能在不斷流逝的時間長河中捱過考驗,時間將為其增值。可Katharina Grosse卻認為,繪畫不一定非要永垂不朽才是強大,對她來說,畫作從不存在到存在、再走向不存在,更能具體體現時間的流逝,這何嘗不是另一種珍貴?

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創作「無法被擁有」的畫
(圖片提供:Katharina Grosse)

再向內探究,Katharina Grosse也藉《CHOIR》探討著人類對「控制」的執著,以及對「自由」的渴望。她企圖在受制的環境中,試驗藝術發生的各種可能,在這樣的創作概念下,廣場任何地方都是她的畫布——既然如此,Art Basel的標誌被噴了漆又有什麼關係呢?

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創作「無法被擁有」的畫
(圖片提供:Katharina Grosse)

延伸閱讀

RECOMMEND